最新复习提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合集下载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摘编自翦伯赞《秦汉史》 [探究] 根据材料,说明推动秦朝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频繁的战争与发展的交换;种族观念的淡薄;秦朝完成大一统使各民 族交融。
返回
2.秦朝的历史地位 (1)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观念 从此深入人心。 (2)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3)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4)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声威远播,对古代世界影响巨大,修筑的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返回
3.巩固统一
(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①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分掌具体事务
③地方: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
(3)颁布法律,修驰道、直道。
(4)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的 社 会 矛 盾 和 农 民 起 相权;设刺史监察郡级官员和豪强;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改
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 革币制,盐铁官营,控制经济;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北击
汉衰亡的原因
匈奴,解除边患。③汉朝政治的五个“特点”:布衣将相、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宦官专权、儒士受到重用、地方势力强

目录
夯 提培 实 升育 必 关学 备 键科 知 能素 识 力养
[试答] C
1.汉武帝时期国家的治理
项目
面临的问题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政治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豪强游侠,扰乱社会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秦统一中国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通和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一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鼎盛的局面
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备考导航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

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民族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西藏问题、台湾问题、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等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二、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

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1)三次大分裂时期:①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辽、宋、夏、金、蒙古民族政权并立。

(2)全国大统一: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③西晋的短期统一;④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⑤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⑥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其中,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2)局部统一(在大分裂时期,有很多局部统一时期):①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②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③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④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⑤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⑥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⑦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1)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2)原因:①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

②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③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3)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封建社会)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文化上);焚书坑儒(思想上)。

(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丞相的职责:行政。

太尉的职责:军事。

御史大夫的职责:监察。

★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的标准文字是小篆,后推广隶书。

货币的标准样式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经济文化措施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统治。

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长城起至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和焚书坑儒的是李斯。

★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

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 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 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 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 一部《伤寒杂病论》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 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 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 不包括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复习课件
单元介绍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得到初步巩固。 秦汉王朝经济发达,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 币、度量衡,并加强思想控制。修筑长城,防止匈奴入 侵。 汉朝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 破匈奴,到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张骞通西 域和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密切了内地与西域各族联系。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这一时期,科技领先,文化繁荣,尤其是造纸术等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 朝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示 意 图
中央设“三公九卿”:太尉、丞相、御史 大夫;地方设郡县,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 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 县
秦的统一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定都咸阳 (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思想: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保障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民族关系: 南修灵渠(开发东南岭南· 加强中原与岭南经济文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概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概要

民族关系
1、简述张骞通西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2、知道唐与吐蕃等民族的和睦。 3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4 、知道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以及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措施,认识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考情分 析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 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用战 争、和亲、设管理机构、册封等方式,加强对少数 民族地区的管辖和经济文化交流。
4. 五代辽宋夏金元: ①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②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 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 现) 5.明清: ①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 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 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②平定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③设置管理机构: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 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 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 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 一。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 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考点突 破
秦汉时期
形成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国家统一 隋唐时期 元朝 明清时期
发展 进一步发展 顶峰
春秋战国时期 民族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 辽宋夏金
一、 民族政策(从不同时期看) 1.秦汉时期:
秦朝: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两汉:①“和亲”: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东汉时,窦固、窦宪 先后击败匈奴。 ③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 来;东汉初,班超出使西域,同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④设置管理机构: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政府管辖。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提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提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1.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了明朝,年号为洪武。

2.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朱元璋(人名)废除。

3.明成祖时,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设立了内阁。

4.明朝的“厂卫”制度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合称,职权很大。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有:(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3)利用厂卫制度;(4)实行八股取士;(5)大兴文字狱。

6.建立后今的统治者是努尔哈赤;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的统治者是皇太极。

7.清军入关的时间为1644 年。

8.明清两代,曾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是内阁。

9.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10.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11.清朝皇帝为什么要建立军机处?(课本P62)12.八股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何特点?(课本P62—63)13.文字狱的危害有哪些?(课本P63)14.阅读系列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的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秦朝)焚书坑儒,而败坏人才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以上材料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所坑”指的是什么?(答案:焚书坑儒)(2)你认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抨击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正确。

课本P63)第2课明朝的对外文化交流1.1405 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第一次出使西洋。

2.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5.试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走》P62(为什么说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第3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1.1662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2.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清了浙江沿海倭寇。

3.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复习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复习

方法梳理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史论结合,客观,全面,一分为二。 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特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英雄展厅
蒙恬
卫青
霍去病
张骞
纵横梳理
秦汉民族关系
秦朝与匈奴的关系 派蒙恬被击匈奴
汉初: 和亲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 反击匈奴
经济凋敝
家思想郡的(正统守地)位
集权
推行儒县学(教育令郡,)县在制长__安___地兴方办政太府学
统一铸造_五__铢__钱_
实行盐铁_官__营___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_物__资___平
抑__物__价__
军事 北 东 开击到 发统匈南一辽秦奴疆东的,,是)修兴多;我筑修民长_国灵_城_族渠历_(_的。史西封起上_建临_第_洮_国一_,家个公 _霍_。元_去_前_病_1_1出9年击,匈派奴卫___青__、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 五岭之戌,外内骚动,百姓罢蔽……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以下是某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 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首字方连词经法济: 文长化河交西流,中西欧
疆域对比
西域都对比护西的汉设和秦置朝的疆域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公元前60年 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
从此,西域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 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点
1. 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在多民族国家中,加强各族之间的交流、交往和交融,推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互学、互鉴、互荐,促进各族人民之间心灵的交流和技能的交流,增强民族团结和世界和平。

2. 多民族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
多民族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具有代表性、贯穿全国各领域的宪法和法律制度,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实现与保护各民族共同利益和权利;并严格限制通过武力解决民族矛盾的行为。

3. 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这些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利于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因此,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催促下,加强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交流和互动,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

必背知识点与思维导图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12课)部编版

必背知识点与思维导图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12课)部编版

必背知识点与思维导图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12课)【时空观念】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核心知识】【知识建构】第9课 秦统一中国【2022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知识点一、秦灭六国1. 秦灭六国背景: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战国以来长年的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长平之战之后六国无力与秦国抗衡。

②统一顺序:韩赵 魏 楚 燕 齐2.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意义: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是什么?(学说话,尤其注意第三点)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的趋势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立三公制度: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事务)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君主专制、独裁)。

2.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再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整理2024-2025学年去年金陵十三钗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整理2024-2025学年去年金陵十三钗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 课秦统一中国在军事上对六国发动猛烈攻势。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和官员都要遵从皇帝的指称为“三,称为建立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在全国长度、容量、有利于国家对经济便利了经济的发展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比较第10 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三、秦朝的灭亡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成为富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1)原因:①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②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

以此为鉴,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为汉朝的大一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启示:“成由俭,败由奢”,汉初统治者政策宽厚、生活节俭,并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使人民生活安定。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由严厉镇压诸侯王“推恩”:分割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二、加强经济管控发明新型播种工具四、北击匈奴拓展延伸1.秦汉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2.汉代使儒学成为封建王朝正统思想的原因(1)大一统的要求:汉初“无为而治”思想已不再适用于新形势,统治者急需一种新思想巩固统治;(2)董仲舒的贡献:他把儒家思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使儒家的忠君守礼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3)汉武帝的推动: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4)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13课东汉的兴衰社会出现比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利用水力三、黄巾起义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一、张骞通西域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秦简九九表这部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三、司马迁与《史记》四、道教和佛教也吸收社会上的一些神仙使太平道得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拓展延伸两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1)政治因素:汉朝中央集权加强,大一统国家巩固。

第三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提纲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第14课《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一、明朝的建立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爆发农民起义2、明朝建立: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南京二、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改革行政机构:废除丞相、设三司;⑵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机构;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三、科举制发展的过程实行:八股取士....影响:摧残人才,禁锢思想,使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1、农业: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2、手工业:棉纺织业向北推进;苏州...是全国..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的制瓷业.....中心 3、商业:(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郑和下西洋1、条件: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2、目的:(1)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2)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3、过程:郑和先后7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4、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日本的海盗经常侵袭中国沿海地区,他们被称为倭寇,“倭患”是戚继光抗倭的原因。

2、戚继光...抗击倭寇:戚继光率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3、意义▲: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三、葡萄牙..的居住权...攫取在澳门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小结科技名著▲二、明长城 1、起止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东到鸭绿江2、影响:①政治上是连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②经济上是促进了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③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3、象征意义▲:中华民族的集体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三、北京城-----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完整,超高艺术成就四、小结明朝小说▲一、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爆发的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直接原因:陕西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税如故2、起义口号:“均田免赋”,大大激发了农民的起义积极性。

汉朝(前202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提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

汉朝(前202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提纲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

汉朝(前202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汉初制度1.汉初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思想(原因:①现实原因: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②前朝教训:秦朝刑法严苛,征发繁重。

)2.汉初制度:①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②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③政治: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

中央仍为三公九卿制。

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

郡国并行制:(1)原因:分封制的历史影响;秦迅速灭亡的教训;汉高祖为了巩固统治,拱卫刘姓宗室天下(目的)。

(2)结果:王国实力膨胀,威胁中央,引发“七王之乱”(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的积极有为):政治:1、君主专制:中外朝制度2、察举制3、中央集权:(1)推恩令(2)刺史制度汉武帝把全国分成了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

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特点:位卑权重,以小监大;六条问事,制度化;(一、豪强强占田宅,以强凌弱;二、郡国长官背公向私,侵渔百姓;三、郡国长官不恤百姓,肆意杀人;四、郡国长官任人不当,徇私弃贤;五、郡国长官的子弟仗势欺人;六、郡国长官与豪强勾结,背令枉法。

)②主观目的:监督地方豪强、郡国,大大加强中央集权;③客观效果:东汉末年,成为高层行政区,地方势力日益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经济:①货币: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地方铸币→中央铸币;②手工业: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商业: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

)④政策:重农抑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①现实需求:黄老学说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②思想发展: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经过自我调整和改造,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主要原因)②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③汉朝设中央官学太学,地方官学得到发展④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1)对王朝:统一了国家主流思想,稳定了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制度史)
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1、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行政权)、御史大夫(监察权)和太尉(军事权,皇帝兼任);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派官员管理。

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秦圆钱、半两钱)、度量衡、车轨。

3、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秦小篆),焚书坑儒。

二、汉武帝巩固西汉大一统措施:1、军事措施:三次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西亚各地的通道——丝绸之路。

2、思想文化措施: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3、经济措施: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兴修水利,治理黄河。

三、隋唐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在政治制度方面有许多新创制:1、中央官制方面:创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2、官员选拔制度:创立科举制。

3、民族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很能体现唐代一国多制精神和政治开明的特色)。

四、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为强化统治,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压迫)政策;同时还首创行省制度: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五、明清两朝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强化皇权的措施:1、明太祖朱元璋③。

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3、清初康熙皇帝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另设南书房。

4、雍正皇帝时创立军机处。

5、内阁、南书房、军机处成员均无实权,都是皇帝强化皇权的工具。

(二)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抗击外来侵略,捍卫领土完整、主权独立:①戚继光抗倭(日本流亡海上的武士)。

②郑成功率兵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③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的签署,捍卫我国北方合法领土。

2、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①北方蒙古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②西北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设伊犁将军。

③西藏地区:
设驻藏大臣。

④西南云贵地区: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当地土司制度,改为由中央统一派流官管理。

)。

六、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

七、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专题七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策的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党和政府强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并将它们分给穷苦农民;从而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户单家独户经营存在劳动工具、生产资料不足等弊端;于是,党和政府引导个体农户走互助合作的集体化道路,鼓励个体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组(社)。

到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0)受1958年党中央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影响,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将农业生产合作组迅速地合并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上是犯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冒进主义错误;这股“共产风”给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开始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针对性训练:
一、【2008宿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
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

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奇迹出现了。

小岗全队粮食总产量达13万斤。

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

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此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在何处?(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