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机器人团队采访稿:团队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队的力量

——记我校机器人创新团队

2010年12月5日,广州中山。2010中国机器人大赛—机器人武术擂台冠军赛激战正酣,最终,我校一路过关斩将,囊括一项冠军、一项季军和一个一等奖,成为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唯一的江苏省高校代表队。也是继今年7月在鄂尔多斯举行的中国机器人大赛水中机器人项目夺魁之后该团队再获大奖。我校也成为代表着我国机器人尖端技术水平的“中国机器人大赛”赛场上的常胜将军,令人刮目相看。

机器人——一个让无数人感到神奇又充满幻想的高科技产物,仿佛离我们生活的世界很远。它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在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均有重要用途。它不仅给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方便,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在南京工程学院,在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一个神奇而又真实的“机器人世界”,有这样的一群人,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迷恋着“机器人”,并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机器人科研事业。他们就是我校机器人创新团队。一个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中横扫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众多强手,屡创佳绩的胜利之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我校机器人创新团队,感受他们别样的人机生活。

有技术,没约束

机器人的研发集机械设计、电子、控制、传感、材料等多学科于

一体。我校机器人创新团队就汇聚了一批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老师和学生,那些屡次斩获大奖,为我校争光的机器人都是出自他们之手。工程实训中心的陈巍副教授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也是带领这个团队不断突破创新的领路人。谈吐儒雅,举止斯文的外表丝毫掩饰不了他对机器人研发的热衷。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面对包括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在内的诸多强大对手,我校机器人团队到底拥有怎样的优势去战胜对手?面对这个问题,陈老师微笑着说:“很多人都问过我们这个问题。相对于其他院校来说,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学以致用,注重对学生应用型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可能有所欠缺,但实际动手能力丝毫不亚于其他院校的学生。”陈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位于工程实训中心的“机器人技术创新实验室”。在宽敞、整洁、规范、明亮的实验室里,队员们专心致志地设计和研发自己的作品,有的在电脑上编写程序;有的在台灯下焊接电路板;有的在铺设机器人运行轨道,就像一个运转有序的大工厂,制度严谨、分工明确,却又和谐统一、配合默契,同学们各司其职,各展其能。在指导老师团队的帮助下,大到系统开发,小到一枚螺丝钉的焊接,队员们都是亲自上手,一丝不苟,展现了出色的技术能力。队员们的小发明随处可见,几件废旧材料被他们巧手一改,变成一个只要投币就会发光响起音乐的小猪储钱罐;几块零部件的组装而成的机器人穿上队员们亲手缝制的“战袍”,不仅可以在展台上优雅地跳舞,潇洒地踢足球,甚至可以激情地搏击,时刻带给大家无限的欢乐。而机器人实验室的墙

非常少,能查到的国外资料也极其有限。可以说,陈老师和他的团队是在艰难的摸索中积累着一点一滴的经验,继而一步一步去研究和创新。正是凭借着对研究事业的这份持久“狂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陈老师和他的团队都总能始终如一地全身心投入,为最终取得骄人成绩提供了保证。陈巍老师亲切地称呼他的队员们为“孩子”,每一次组队、集训、参赛,不管多苦多累,陈老师都始终陪伴在这群孩子左右,不仅负责科研指导,还负责大家的后勤保障,为了科研攻关和提高效率,他把假期和课余时间全部用在实验室里。钟情机器人,倾情学生,是这个团队最佳的注释。“有时忙于工作忘了吃饭,老师们会给我们送饭,呵呵。”听着队员开心地讲述,他们的喜悦与幸福不言而喻,温馨而又温暖。在共同的磨砺与拼搏中,队员们口中“老师”一词的意义有了更高层次的升华,让队员们有一种家的温暖的归属感。陈老师笑言:“在那些准备比赛的日子里,我们经常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几天,满脑子都是机器人的影子,但看到同学们夜以继日的在实验室忙碌,老师们都觉得特别的心疼和欣慰,心疼那么年轻的孩子要饱受枯燥实验的折磨,欣慰的是他们为冰冷钢铁片制成的机器人注入了热情、心血和灵性。”正是一次次艰辛的磨练,才促成了陈老师和他的机器人团队在比赛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佳绩。这个团队不仅有着对机器人科研事业的执着热情,更有着对莘莘学子的格外关爱,这同样印证着我校一贯秉持的科研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完美融合。

在专注于机器人研究工作的同时,陈巍老师和他的团队也始终关心学校的科研事业。他坦言:“学校给他和他的团队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和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不断突破创新,取得佳绩。也正因为如此,机器人团队将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机器人设计与开发的工作中来,体验科研的乐趣,感受科技的魅力。”

学以致用,成长成才

“蹦蹦嚓,蹦蹦蹦蹦嚓”,形似好莱坞经典动画《WALL-E》中瓦力造型的机器人灵巧地挥动着双手,包裹着厚厚铁皮的身躯居然可以悠闲自得地跳起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舞步,惟妙惟肖。激情的舞蹈过后,机器人还会来个优雅的转身行礼动作,并发出“欢迎来到南京工程学院”铿锵有力的声音。这不是摄影棚的影视拍摄,而是我校机器人团队的训练场景。这款机器人叫WALL-K,设计者是我校一名叫费凯成的大二学生,他设计的诸多机器人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夺得大奖。像费凯成这样自主研发设计机器人并获奖的同学在机器人团队中不乏少数。据陈巍老师介绍,机器人实验室分为基础实验室与创新型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只要是有梦想,敢想敢做,脚踏实地的学生,都可以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高要求,低门槛,机器人科研团队更加注重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陈巍老师介绍说:“机器人团队成员并非全部都是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的学生,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希望大家在这个团队的经历对以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等产生积极的影响。”迫于成员众多,师资不足,为了尽最大可能的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陈

老师采用“金字塔”型人才管理模式,在培养骨干的基础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给予骨干成员充分的自主权组建各自的项目科研团队,而在每个项目科研团队内部,也有着不同的分工,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从最大程度上保证每一名成员都能参与到各种机器人的设计和制作之中。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负责程序编写,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负责硬件开发,通讯专业的同学负责讯号传输等,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特点,他们的协作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地提高,这对于队员们以后的人生影响重大。

没有诺贝尔导师,只有诺贝尔学生。机器人团队的运作方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以致用,没有禁锢队员们的思维,没有捆绑队员们的手脚,而是让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强化动手能力、开拓科研视野,做自己想做的、最感兴趣的事,而这往往就是创意与成功的源泉所在。规范管理+团队精神+个性发挥,机器人团队成为同学们展示自我和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平台。正如陈老师经常对同学们所说的:“在学校里,你们代表了机器人团队的形象;在学校外,你们代表了南京工程学院的形象。你们在这里学习的不只是做机器人的知识,更要学习做人和做事的智慧。”机器人科研团队成立至今,不仅赢得了无数荣耀,而且一个又一个怀抱梦想的学子也通过在这里的熏陶走向了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着彼此的光和热。

时值寒冬,陈巍老师和他的机器人创新团队依然每天起早贪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