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与道家思想
崂山道士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
赏析
• 《崂山道士》写的是一个年轻慕道的人,在崂山碰到了一 个仙人,他凡人眼拙,看不出来仙人试探他,他吃不了苦。 即使是仙人以法术暗示他,他依然不是成材的料,最终仙 人教授的一招穿墙术,他回家去稍微一卖弄,就不灵验了, 以失败告终。
• 文章亮点颇多,尤其是仙人在会客时表演的法术,尤其美 轮美奂。故事寓意深刻,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能 沉得下心,谦虚好学,才能够有所成就。
•
[5]观(guàn 冠)宇:道教庙宇。
•
[6]蒲团:宗教用物。蒲草编结的圆草垫。僧、道盘坐或跪拜时垫用。
•
[7]素发垂领:白发披垂到脖颈。素,白色。
•
[8]神观爽迈:神态爽朗超俗。观,容貌、仪态。迈,高超不俗。
•
[9]玄妙:幽深微妙。《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10]手足重(chóng 虫)茧:手脚部磨出了老茧。重茧,一层层磨擦而 生成的硬皮。
素练裳衣,舞于广庭。问其曲,曰《霓裳羽衣曲》。”详见《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五·霓裳辞》题解。
•
[21]“已而”四句:已而,然后。仙仙,同“仙仙”,起舞的样子。《诗·小 雁·宾之初筵》:“屡舞仙仙。”还,归。幽,幽禁。广寒,月宫名。旧题汉郭宪《洞冥记》:“冬至后月养魄于广寒宫。”歌辞大意是:我翩翩地起舞啊,这
•
[15]竞饮先釂(jiào 叫):争先干杯。釂,饮尽杯中酒。
•
[16]樽:本作“尊”,也作“罇”,盛酒器,犹今之酒壶。
•
[17]往复挹(yì意)注:指众人传来传去地倒酒。《诗·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挹注,从大盛器倒入小盛器,这里指从酒壶倒入酒杯。
•
[18]乃尔寂饮:如此寂寞地喝酒。乃尔,如此。
《聊斋》与传统文化
《聊斋》与传统文化《聊斋志异》是中国明代作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作品以神鬼妖怪的传说故事为主线,融入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第一部分:聊斋与道教文化在《聊斋志异》中,道教的影响贯穿始终。
作者蒲松龄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他笔下的神鬼妖怪多数具有道教的色彩,展现了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例如,书中:“黄粱一梦”的故事就反映出了道教中“人世幻境”的思想,揭示了人生的虚幻与无常。
这种道教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传统文化,并培养了人们的包容心态和超脱欲望的能力。
第二部分:聊斋与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对传统文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聊斋志异》中也有许多故事展示了佛教的观念。
例如,其中的“白蛇传”就涉及到佛教的轮回转世和爱与宿命的主题,通过情感的描绘,传达了佛教的慈悲和解脱的理念。
这些佛教的元素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部分:聊斋与儒家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是儒家文化,而《聊斋志异》也与儒家文化密切相关。
作品中的许多故事都以道德和人伦为主题,强调了孝顺、忠诚、仁爱等儒家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通天下的故事”中,主人公通过忍辱负重、忍心离群的行为,展现出了儒家文化中坚韧品质和道德观念。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部分:聊斋与民间文化《聊斋志异》这部作品深受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作者蒲松龄对各种民间传说和故事有广泛的采集和整理。
书中的许多故事都是基于民间传说和传统信仰的,呈现出中国独特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魅力。
这些故事传承了民间传统的智慧和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结论:《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录和传承。
其中的道教、佛教、儒家和民间文化元素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聊斋》的宗教美研究
中 图分 类号 : 0 .1 文献标 识 码 : 1 749 2 A
在 中国古代( 尤其是汉代 以后 ) 的思想史上 , 儒家思想一直 占 据支配地位。中华 民族传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 除普遍体现在 中 华 民族社会生活的定律性层面之外 , 在理论上 , 主要是通过儒家 代表人物的言论和著作表述出来的。 蒲松龄的主导思想体系属于 儒家 , 这是不言而喻的, 他本人在《会天意) 里曾 自豪地以“ ( 序》 吾 儒家” 称 。在和张历友 、 自 李希梅创办郢 中诗社 的时候 , 蒲松龄正 是年轻好胜时期 , 壮志满怀 ,漫 向风尘试壮游”走 的是一条求功 “ ,
同历代的许多文学艺术家一样 ,蒲松龄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 , 以佛 、 道思想为双翼 , 构成一个统一的思想整体 , 支配着他对《 聊 斋》 的审美创造。以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考城隍》 为例 , 它采用的是 道教的故事框架 , 宣扬 的主 旨是儒 家的仁孝观 , 而全文张本立基 的依据 , 则是佛家“ 有心为善 , 虽善不赏 ; 无心为恶 , 虽恶不罚” 的 教义。再如 , 汤公》 在《 这篇作品中, 蒲松龄同时请 出了儒家的孔圣 人, 道教 的文 昌君和佛教 的观世音 , 一起来论证 和支持 中国那 个 古老的福善祸淫的人生命题 , 由儒 、 、 佛 道三家共演 了一幕让汤公
都 是 向真 、 向美 的 。
从理论上讲 , 蒲松龄主张积极人世 , 不同意道家的虚无主义 。 可是 , 在实际生活 中, 他又常常对道家的生活情趣十分陶醉 , 这不 是互相矛盾 吗?其实并不奇怪。蒲松龄一生不得志, 科场的竭蹶 , 生活的困顿 , 终身进取所带来的身心疲惫 , 都给他的心灵造成 巨 大的创伤和痛苦。在这样的境遇中, 道家所倡扬的生活情趣 , 无疑
蒲松龄关于崂山的故事
蒲松龄曾经在崂山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崂山道士》,这篇小说便是以崂山为背景展开的。
据传说,蒲松龄游崂山时曾在太清宫居住,某日他在一座小亭中构思小说,忽然瞥见对面一堵墙边有青袍人影一闪,倏忽不见。
他以此为灵感,写下了《崂山道士》中的“王生穿墙术”故事。
故事讲述了王生从小敬慕道士,听说崂山多有仙人,便来拜师学艺。
道士们神仙般的生活让王生十分羡慕,但他不堪劳苦,数月后欲告辞还乡。
临行前,道士传授给他穿墙之术,并告诫他“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王生回家后向妻子炫耀自己的法术,结果一头撞向墙壁,额头撞起了一个大包。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神仙和法术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告诫人们要脚踏实地,不要贪图虚幻。
蒲松龄的名人故事优秀6篇
蒲松龄的名人故事优秀6篇蒲松龄的名人故事篇一蒲松龄再次进京赶考,又未中举,失落之下只好收拾行囊,赶往山东老家,途中经过济南时,想起当年进京赶考时相识的一个叫做王臣的朋友,当年他二人在京考试之时相识,少年才情,对酒当歌,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二人月下吟诗,互为知己,好不畅快,只是他二人当年都未曾中举,却因此更添加相惜之情,之后便书信来往。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只是最近这些年考试都未见到他,书信也断了,不晓得是何缘故,蒲松龄便顺道去拜访故人。
读书人在那时是有些名气的,尤其是多年考试未中的人似乎名气更大些,蒲松龄没费多大功夫便找到了他朋友的住所。
敲开一间破旧的房门,一个伛偻矮小的背影出现在他面前。
王臣只比他大了三岁,但是此人看起来却如同近百的老头,蒲松龄时常感叹自己年华衰去,早生华发。
此刻看到他的朋友,蒲松龄不觉得吃了一惊,枯黄的皮肤如同老松树皮,深刻的皱纹将他的脸横七竖八的划分开来,脑袋后面的辫子松松垮垮,稀疏的白发像贴在头皮上,似乎风大一点,就会将这些头发吹去。
“剑臣?你怎么在这里。
”如果不是他的朋友首先喊出他的名字,蒲松龄绝对不会认为这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文甫?我这次进京赶考返乡,路过来便顺路看看你。
”蒲松龄回答道,“这些年赶考未曾见你,有些想见你,你怎么看起来这么憔悴?”王臣将蒲松龄迎进屋,温了一壶酒,当下月光皎洁,照在院落之中,他二人在窗边对饮,回忆往事,都不胜唏嘘。
从交谈中蒲松龄了解到王臣除了读书其他的又不会,因此家道中落,前几年家中老母生了重病,他母亲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因此王臣不再进京赶考,变卖家产给母亲治病,可是母亲终究在去年过世,而他在变卖家产中本来想典当家中的一个祖宅,可曾想刚典当三百两银子,当晚夜里就招贼了,偏偏被偷去了,老母亲一气之下便撒手人寰。
好好的一个宅子被人家占了,自己又如此无能,害的老母亲逝去,郁闷交加,自己便害了重病,如今家里更加贫困了。
“为何不报官呢?”“哎,我从陈威那里典当了三百两银子,此事只有我与他二人知晓,当晚银子就丢了,除了他还能有谁盗取。
崂山道士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 辞〔辞:告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受业仙师: 受业于老师。仙,尊称道士。〕,纵不能得长生术〔长生 术:不死的法术。〕,或小有传习〔小有传习:略微传授 给我一点(法术)。〕,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阅:经 过。〕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谙 (ān):知晓,熟知。这里“不谙”是说没受过(这种苦 楚)。〕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谓〔固谓:本来就 说。〕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 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此来为不负也: 这次来就不算白来了。〕。”道士问:“何术之求〔何术 之求:求何术。
蒲 松 龄
劳 山 道 士
作者作品简介
蒲松龄:清代杰出的小说家。字留仙,又字剑臣, 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志异》是一 部优秀的、以谈狐说鬼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言短篇 小说集。全书约40万字,431篇。主要内容包括: 暴露当时政治的昏暗,同情被压迫人民的痛苦,歌 颂被压迫者的反抗,对封建社会的不公平,特别是 科举制度,作了深刻揭露,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 的不合理,予以抨击,歌颂青年追求理想和爱情及 叛逆精神。故事往往给人美好的结局,令人大快。 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本文是一篇构思奇巧,意蕴深长的讽刺小 说。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
小说中的王生一心追求享受,但却“不堪其苦”, 不肯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是尽出洋相、自食其 果。他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 忍不住要炫耀的人。小说通过王生的经历告诉人 们,不可做心术不正的投机取巧者。
从王生身上我们应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或得到什么启示?
〕?”
翻译:
又过了一个月,苦得无法忍受,可道士并不 传授教导一样法术。心中不能等待,告辞道: “弟子我从几百里远赶来向仙师学习法术,纵使 不能得到长生的法术,即使有小的法术传授我学 习,也可安慰我求教的心啊。现在经过了两三个 月,不过是清早打柴傍晚回。弟子我在家时,没 受过这种苦。”道士笑道:“我本来就说(你) 不能吃苦,今天果然(应验),明天一早就送你 走。”王说:“弟子我操劳多日,师傅您略授小 的法术,我来这一趟也不怨啊。”道士问:“要 求学什么法术
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
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影响道家思想⼀说起道家,⼈们⾃然会把它同道教这个唯⼀在中国⼟⽣⼟长的宗教联系起来,使⼈们想起中国传说中的银须⽩发、仙风道⾻的太上⽼君,想起清代⽂学家蒲松龄笔下那⼿执拂尘、神通⼴⼤的崂⼭道⼠,想起现实中那些为⼈斋醮祭祷、占⼘吉凶、求神治病、炼制仙丹的⽻⾐法师……其实,道家是指先秦诸⼦百家中的⼀个学派,⽽道教则是汉朝末年才兴起的。
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姓李名⽿,字伯阳,号⽼聃,约为春秋末期⼈,⽣卒年不详)所开创,并在庄⼦(名周,字⼦休,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那⾥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后来,⼈们把以⽼⼦和庄⼦关于"道"的学说为宗旨的学术派别通称为道家。
秦汉之际有"黄⽼学派",以黄帝和⽼⼦并称来说明道家源于黄帝,但那只是⼀种假托。
就道家思想的奠基来看,道家的开⼭著作只能是《⽼⼦》⼀书,它是我国较早的⼀部思想深刻、独具特⾊的哲学经典著作。
《⽼⼦》⼀书⼤约只有五千字,它围绕"道"和"德"系统地阐述了⽼⼦的思想,后来⼈们也习惯把它叫做《道德经》或《⽼⼦五千⽂》。
因道家崇尚《⽼⼦》⼀书,西汉的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开始称其为"道德家",《史记·太史公⾃序》和《汉书·艺⽂志》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
由于道教思想的内核离不开以⽼⼦和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道教奉⽼⼦为教祖,尊称⽼⼦为太上⽼君,并将他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
因此,⼀般也把道教归⼊道家之列。
继⽼⼦之后,有许多学⼈继承和发展了⽼⼦的思想,如杨朱、宋钘、尹⽂、彭蒙、慎到、⽥骈等,他们⼤都游学于战国时期各学派荟萃的学术中⼼---齐国的稷下学宫,⼈们通常称其为"稷下道家"或"黄⽼学派"。
崂山道士1
翩翩跳起霓裳舞来。一会儿唱道:“仙啊
仙乎,而还乎! 而
幽更加我于广寒
仙啊,你回来吧!还会把我禁闭在广寒宫里
乎?”其声清越,
烈如箫管。管
吗?”那歌声清澈激扬,响亮得像箫管一样。
歌毕,盘旋而起,
上跃登几上,
唱完后,打着旋往上升,跳着登到桌子上,
惊顾之间, 已复为 箸。
(众人)惊得回头看时,已又变成筷子了。
同“现”,显 现
见,
如 影之在镜中。
清楚地显现出来,如同影子在镜子中一样。
同燃
移 时, 月 渐 暗,
门人然
过了好久,月亮渐渐暗了下去,等弟子点燃
烛来,
则
道士
独
蜡烛过来一看,就只剩下道士一个人独自
坐, 而 客
不见踪 影
杳
菜肴果 品
矣。几上 肴核
坐着,而客人已不见踪影。桌上的菜肴果品
尚存, 壁 上 月, 纸圆如镜
三人大笑。 又一客曰:“
今宵最乐,
三个人大笑。又有一个客人说:“今晚最高
表希
送行
望
然不胜酒力了, 其饯我于月宫可乎?
但是不胜酒力了,在月中给我送行可以吗?”
三人 移 席, 渐 入 月中, 众
三个人离开坐席,慢慢地升进月亮中。众弟
视 三 人坐 月 中 饮, 须 眉 毕
子看着三个人坐在月亮中饮酒,胡须眉毛都
又 一月, 苦 不可忍, 而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劳累得不能忍受,但是 道士并不 传教一 术。 心 不能待, 道士并没有传授一门法术。心里不能等待了,
从师学习
辞 曰:“弟子数百里
受业仙师,
告辞说:“弟子从几百里外的地方来从师学习
纵 不能得 长生
术, 或 小
《聊斋》中的道士形象与蒲松龄的游仙思想
物, 人莫能识” 《 ( 猪嘴道 人》 , ) 巩仙 衣袖 中娶 妻生 子, 济南 道 人 、 道 士 、 道 人 等 善 于 幻 术 。他 们 适 单 颠
时地 来 , 时 地 去 , 而 能 死 , 而 能 生 , 秘 而 飘 适 生 死 神
作者简 介: 冯军 (9 6一) , 17 女 辽宁营 口人 , 安庆师范学院讲师 , 事元明清文学研究 。 从
维普资讯
第 2期
冯
军 : 聊斋》 《 中的道 士形 象与蒲松龄的游仙思想
・ 3・ 7
渺 。他 们 对弱 势 良善 者 以善 意 的 帮助 , 真 挚 的情 对 感 以鼓 励 、 持 。《 娥》中的道 士在 霍 桓 情不 得 通 扶 青 的情 况下 赠他 能 够 凿 壁 挖墙 的神 铲 , 而两 次 成 就 从 了他 的姻 缘 。《 娘 》中布 衲 道 人 教 授 温 如 春 尘 世 宦 间无双 的琴 技 , 喜好 音乐 的鬼 女宦娘 才 有知 音 之感 。 《 巩仙 》 的巩 道 人 帮 助 书 生 与 惠 哥 这 对 有 情 人 终 中
飞仙 以遨 游 , 明 月 而 长 终 ”自在 逍 遥 的境 界 。他 报
收稿 日期 :0 5—1 0 20 2— 5
道家鼻祖 庄子 就 曾蔑 视人 外在 的 形体 , 在 他 《 庄子 ・ 德充符》 激赏的智者 、 才人都是身体上 有所 缺 陷 。《 聊斋 》中这 些 游 戏 人 问 的 道 士 虽 不 至 于 身 体残 缺 , 他们 “ 服垢 敝 ” “ 足破 衲 ” “日赤脚 可 衣 ,赤 , 行 市上 , 卧街 头 ” 《 月芙蓉 》 ,歌哭 不 常 , 莫 夜 (寒 )“ 人 之测” 《 道人》 , (颠 ) 以颠 疯 、 常 人 形 态 出现 在 世 非 问, 因而有 人 嘲弄 , 有人讥 讽 , 人欺凌 , 有 人对 他 有 也 们表 示友 好 与慷 慨 。肮 脏 的 相貌 , 常 的行 为背 后 失
殊途同归一致百虑--试论蒲松龄与爱伦·坡小说中的“借尸还魂”
殊途同归一致百虑--试论蒲松龄与爱伦坡小说中的“借尸还魂”袁俊卿【期刊名称】《蒲松龄研究》【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蒲松龄与爱伦·坡在其小说中都涉及到“借尸还魂”这一特殊模式。
他们对灵魂与肉体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各有不同。
蒲松龄笔下的灵魂具有强烈的人格化倾向,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灵活多变。
中国古人的灵魂信仰、佛教的轮回观以及道家的长生思想都对蒲松龄描写“借尸还魂”故事产生了重要影响。
爱伦·坡笔下的灵魂具有幽灵的性质,它具有极大的恐怖性与极强的破坏力。
爱伦·坡的灵肉观并不完全等同于基督教的灵肉观,古希腊人对灵魂与肉体的看法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哲学中的同一性问题对爱伦·坡产生了重大影响。
除了以上诸多明显的差异之外,蒲松龄与爱伦·坡在描写女主角“借尸还魂”后的灵肉样貌、前世记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总页数】13页(P91-103)【作者】袁俊卿【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 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相关文献】1.异化与孤独——试论爱伦·坡小说中的"反英雄"形象及其成因 [J], 张鑫2.试论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的非自然叙述 [J], 王二磊3.爱伦·坡小说中的坡式幽默——轻蔑地笑嘻嘻 [J], 何劲虹4.\"她\"背后的\"他\"——蒲松龄和爱伦坡对情感压迫认识的比较 [J], 顾本莹5.试析爱伦·坡与蒲松龄恐怖氛围营造手法之异同 [J], 唐思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道家思想对《聊斋志异》的影响
浅谈道家思想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作者:赵怀珍来源:《蒲松龄研究》2010年第03期摘要:蒲松龄很爱读《庄子》一书,深受其思想影响。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适应自然、顺应自然,主张“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
《聊斋志异》近500篇,有一半涉及道家及道家思想。
蒲松龄是一个大环保主义者,他爱大自然,呵护大自然,爱动物、植物、一山一水一石。
他在《聊斋志异》中,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用现实和超现实情节,用拟人法把人和大自然和谐统一在一起。
人和动物、花草结为婚姻,组成家庭,繁衍生息,共创家庭幸福。
道家主张,恬淡寡欲,修真养性,吐故纳新,体育活动,追求健康长寿。
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剑侠义士,这些人武艺高超,仗义疏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扶危救困,体现了道家社会责任。
关键词:老子;庄子;无为而治;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12(2010)03-0123-13众所周知,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释道三个宗教思想长期影响着人们。
这三个宗教其共同宗旨是劝善的,扬善抑恶,具体形态则各有不同。
儒教提倡“仁义”,即爱人,主张以德为政。
释家以慈悲为怀,讲求来世轮回。
道教讲求长生不老,无为而治。
三教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各自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彼此界限,很难分清。
在《西游记》中,三教组成统一战线,连袂成盟,在古代寺庙中,三教神祗“合署办公”,共同奖善罚淫。
《聊斋志异》也深受三教影响,其宗旨也是劝善,扬善抑恶。
蒲松龄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主张积极人世,体现人生价值,一生追求功名,老而不衰。
然而他受道家思想影响也很深。
一部《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我粗略统计,近三分之一篇幅涉及道家思想。
蒲松龄的第一位理想,入仕为官,功名无望,入仕不成。
转入第二位的理想,则是披发入山,面向石壁,修道成仙,明知是痴想,借此安慰自己。
道教起源较早,渊源流长。
道教最早是一种地区性宗教文化,它起源于山东,齐文化是它的母体文化。
论蒲松龄《续黄粱》佛教视角下的官场救赎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9)01⁃0058⁃11论蒲松龄《续黄粱》佛教视角下的官场救赎刘彦彦王佳伟(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聊斋志异》中《续黄粱》一篇源于唐传奇的《枕中记》,受汤显祖《邯郸记》的影响,蒲松龄在此题材上又大加发挥。
本文通过对《枕中记》和《续黄粱》的对比,不仅分析了《续黄粱》中的佛教劝度意蕴以及“官场即道场”的观念,更揭示出蒲松龄在佛教视角下对腐败官场救赎所提出的宗教式的解脱之路,以及蒲松龄援佛入儒、儒释互补的政治思想。
. All Rights Reserved.关键词:续黄粱;佛教;官场;救赎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清代蒲松龄的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卷四中有一则《续黄粱》,是一篇贯穿了鲜明宗教思想的故事。
蒲松龄说:“黄粱将熟,此梦在所必有,当以附之邯郸之后。
”[1]527意思是此篇为汤显祖所作的《邯郸记》续篇,而《邯郸记》的全部故事源于唐人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这两篇情节基本类似,都是吕道士以梦境点化卢生开悟的故事。
《续黄粱》则将道士换成了高僧,卢生也变成了曾姓举人,从《续黄粱》的整个情节来看,它与其本源故事最大的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创作意图旨在从佛教视角阐释腐败官场的救赎,要讨论这一主旨,仍需从本源故事进行解析。
收稿日期:2018⁃11⁃3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小说与宗教世俗化生态”(项目编号:17AZW005)作者简介:刘彦彦(1973-),女,山东青岛人。
博士,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与小说理论、文学与宗教文化研究;王佳伟(1992-),女,陕西黄陵人。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一、《枕中记》的宣道思想《枕中记》的故事发生在唐开元七年,一位会神仙术的道士吕翁(汤显祖《邯郸记》将其写为吕洞宾)途经邯郸,在旅舍遇到少年卢生。
解读《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兼论蒲松龄与儒道墨思想
解读《聊斋·黄英》人物形象的思想文化意蕴———兼论蒲松龄与儒道墨思想朱荣梅(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聊斋志异》承载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反映了蒲松龄对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其中《黄英》文中的三位人物形象分别展现了蒲松龄身上的儒道墨思想意识观念在时代背景下的冲突与融合:儒家安贫乐道的卫士———马子才、魏晋风度践行者———陶三郎、墨派实干家———黄英。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儒家;魏晋风度;墨子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蒲松龄自称苦行僧转世,生活在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有着强烈的入世意识和仕途情结,其大半生都在科举考试之路上艰难跋涉,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典型的传统儒士,然其屡试不第,家道中落,人生辛酸,孤愤难平。
儒家圣贤经典里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与现实状况的巨大反差不断叩问心中那个坎坷潦倒、悲苦不堪的灵魂。
他在《戒应酬文》中有一段深夜书斋自画像:“弯月已西,严寒侵烛,霜气入帏,瘦肌起粟,枵腹鸣饥,回顾酸影在墙,须吻张翕,耸肩缩项,如世钟馗。
”[1]376他反复审视观照,终以神来之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铸就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一座高峰———《聊斋志异》。
收稿日期:2020-05-07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GJ1742)。
作者简介:朱荣梅(1978-),女,陕西西安人。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聊斋志异》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0)04⁃0071⁃06《聊斋志异》虽是一部“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2]175,却从各个层面折射出清初当时社会的世态民情,其内容包罗万象,思想极为丰富,几乎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佛家以及民俗文化、神巫思想、民族思想等,使作品具备了极其深广的思想文化内蕴,这一点也是《聊斋志异》超越同类作品的显著优势。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回复
蒲松龄落第自勉联-回复道家言志,须以自勉为基。
笔者蒲松龄,为闭关研习,多有发念难等原因,未能获得及第之殊荣,深感遗憾。
为此,特筹谋此文,以自勉之,谨以供各位同好参考。
一、造成落第原因致使蒲松龄落第的主要原因,可以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学术实力、考试应试能力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1.1 知识储备不足造成蒲松龄落第的首要原因之一是知识储备不足。
无论是经史、文学、科技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具备充分的了解才能应对考题。
其中,对于经史方面的知识,我不免因为封闭修炼而忽略了一些重要内容,无法准确理解历史脉络以及历史事件的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1.2 学术实力欠缺其次,学术实力的欠缺也是造成落第的原因之一。
学术实力包括对于学科体系的理解、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的要素。
由于闭关修炼导致与大众隔离,不够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得学术实力无法提升到应有的水平。
1.3 考试应试能力差最后,考试应试能力的欠缺也是导致落第的重要原因。
考试应试能力包括对于题目的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临场发挥等方面的要素。
我平日里闭关修炼,对于应试能力的训练不足,无法在考场上迎接各种复杂的考题。
二、解决方法与自勉之策2.1 加强知识储备首先,对于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我将积极主动地增加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同时,增加与他人的交流,准确把握时事政治以及社会热点,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2.2 提升学术实力其次,针对学术实力欠缺的问题,我将积极采取措施来提升自己的学术实力。
一方面,我会加强对于学科体系的理解,系统性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术知识,培养自己的学术素养。
另一方面,我会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在学术领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锻炼考试应试能力最后,对于考试应试能力差的问题,我将加大训练力度,针对考试常见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通过不断地模拟考试和临场发挥的训练,提高自己在考试中的应对能力和发挥水平。
崂山道士
第二段写王生初学受不了苦, 萌生退意。
一 夕 归,
见二人 与
一天傍晚回到观中,王生见两个人和
师共 酌。
日 已暮, 尚
师父在一起饮酒。太阳已经下山,还
无灯烛, 师 乃剪纸 如镜
没有点灯,师父就剪了一张像镜子一样
粘 壁间。 俄顷,月明
的圆纸贴在墙壁上。一会儿,明亮的月
极细之
物
辉
室, 光 鉴 毫 芒。
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光亮能照出极细的
一道士坐蒲团上, 素发 垂 领而 一个道士坐在蒲团上,白发一直垂到衣领上,
神 观 爽迈。
恭敬地
问
叩
而与
神态仪态清爽高迈。王生恭敬地询问并与道
语,
深远奥妙难以捉 摸
理 甚玄妙。 请
士交谈起来,道士的道理很玄妙。王生请求
拜……为师
师之, 道士说:“恐 娇 惰 不能
拜道士为师,道士说:“担心你娇气懒惰不能
月明之
如此, 这样
照,乃尔
说:“承蒙赐给月光一样的亮光,却这样
寂
饮! 何 不呼嫦娥来?”
冷冷清清地喝酒!为什么不把嫦娥叫来?”
乃以箸掷月中。
只见一美人 自光
就把筷子投入月亮中。只见一个美女从月光
中出, 初
不盈尺, 至 地,
中走出,起初身高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
遂与人 等。
纤 腰 秀 项,
就和人一样高了。纤细的腰,俊秀的脖颈,
诸门人 环
听
东西。众弟子围在他四周,听他差遣,给他
奔走。 一 客 曰: 胜
“良 宵
办事。一个客人说:“这一么起 美好的夜晚,美 好
乐, 不可不 lai赏赐 同。” 案
乃于几
论道家思想对林黛玉和史湘云的影响
艺术研究哲学与文学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
《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看似写尽了风花雪月,但仔细研读,就能体会曹公与庄周相同的如梦似幻的人生况味。
曹公在黛玉、湘云二位裙钗身上集中体现了他对老庄哲学抱朴守拙、返璞归真、无欲不争的思想境界的高度认同。
1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性率真的魅力道家讲究道法自然,主张“无以人灭天”,顺应人性之自然,崇尚本真。
曹公塑造的林黛玉是一个表里如一的女性人物,所以她的语言充满真情实感、率真自然[1],表现了她的自然天性。
林黛玉说话通常无所顾忌,常常一语道破真相,体现出她的真性情。
在跟贾宝玉的朝夕相处中,她大胆流露出真情挚爱,与封建礼教相悖[2]。
当紫鹃说林黛玉要家去,以试探宝玉的心意,使得宝玉痴傻疯狂时,林黛玉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怪紫鹃,“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林黛玉的语言纯洁明净、从不藏私,反映出她率真自然、纯洁无瑕的品性。
林黛玉不矫揉造作,亦不愿八面玲珑地取悦于人。
她待人真诚坦率、不矜不伐、抱诚守真,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尊重别人。
她将紫鹃看作亲姐妹,主仆之间诚挚的友情令人感动。
香菱学诗,宝钗嘲笑她是“得陇望蜀”,而黛玉却热诚相待,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展现出她的蕙心纨质、德厚流光。
她给香菱讲诗,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悉心指导,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
她未把香菱当作奴婢看待,而是款语温言、以诚相接,使人感觉谦和亲切。
如此看来,林黛玉的牙尖嘴利只是为了保护自己。
史湘云是活泼豪爽的,也是直接随意的。
她性情天然,讲究真名士自风流,不喜宝玉扭捏的儿女情长。
第四十九回中,湘云打扮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众人笑她打扮成男子“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
她不同于一般女儿胭脂妆色、粉面朱唇,而是体现出一种飘逸干净的俊逸之美。
众人看她大口嚼鹿肉,把酒纵欢,也羡她率真洒脱、自在安闲。
史湘云正是拥有这样率真自然的心态,才能与任何环境调和相融,悠游自如。
湘云并没有同大观园的其他女儿们一样,有着弯弯绕绕的心思[3]。
聊斋内容讲解课件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在聊斋中表现为对生 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关注。
许多故事中的人物都经历了生 死轮回,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到 前世行为的因果报应的影响。
佛教中的慈悲、忍耐、放下等 思想也在聊斋故事中得到了体 现。
05
聊斋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促进了文言小说的发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丰富的想象 和细腻的笔触,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大 量的创作素材。
聊斋内容讲解课件
目录
• 聊斋简介 • 聊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 聊斋中的故事情节分析 • 聊斋中的文化内涵 • 聊斋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 聊斋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01
聊斋简介
聊斋的作者与创作背景
• 蒲松龄(1640-1715):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书法家,长篇小说《聊斋志异》的作 者。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 ,涉猎广泛。由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蒲松龄在 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长期担任幕僚和地方官员。他深感社会 不公和政治腐败,通过创作《聊斋志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 思考。
聊斋的主要内容与主题
主要内容
以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为背景, 通过描绘鬼怪、神仙、妖精等超 自然元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 社会的黑暗面。
主题
批判现实、反思人性、探讨命运 与人生价值。
聊斋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艺术特色
以短篇小说形式呈现,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 简练明快。
影响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小说创 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艺术形式,如戏 剧、电影、电视剧等。
蒲松龄对崂山道乐的贡献
些 精华 片段传 给 了他们 。这 样 一来 , 崂 山道家 后 来充 实 的一 在
些经 曲中, 不少 具有 明显 的俚 曲乐 汇 和鲁 南 弦 子 戏段 章 , 对 于 这 丰富 和提高崂 山道乐 起 了非 常重要 的作用 ②。
蒲 松龄 先生不 仅是 一位 伟 大 的文学 家 , 而且 还 是一 位杰 出的
①路大荒 :蒲松龄年谱 》齐鲁书社 18 《 , 9 0年版。 ② 陈振涛 :崂山道教音乐考察记》 《 《 , 中国道教》 19 年第 4期。 ,9 1
12 2
而成 , 至是 边 击节 奏 、 唱谱 、 创作 的。不 然 的话 , 甚 边 边 怎么会 有他 那 “ 踏楼 板跑 煞 狗 ” 脚 的传 说 故事 呢 ?诚然 ,聊 斋小 曲》 然 大 部 《 虽 分不 是 蒲老 先 生 的作 品 , 但他 为 了搜集 音 乐 素材 , 博览群 书 , 录 记 下 了许 多 曲牌 ( 人 伪 托 者 除 外 )供 创作 时所 用 , 是难 能可 贵 后 , 也
说, 是可 遇不 可求 、 人终 生 回味 的神 奇经 历 。 因此 , 令 同行 诸人 多
有不 同形式 的文字记 载 。其 中唐梦 赉 以杂记 、 、 、 诗 词 曲多 种样 式
对 于 观 日出 、 海市 的奇遇 作 了非 常详 细 的描述 。蒲松 龄 则写 下 见
了《 山观海 市作歌 》为我们 复现 了崂 山海市 的真实 面貌 。另外 , 崂 , 道 乐研究 专 家詹仁 中先 生在其 《 山东 道教 音乐 概 述 》 中还 谈 到 , 蒲 松 龄这 次客 居崂 山太 清 宫 中 , 了撰写 聊斋 故 事 《 山道 士》 《 除 劳 、香 玉》 之外 , 与 当时太清 官 、 福庵 等 宫观 的道 士 们 一起研 究 琴法 还 百 和音 律 。蒲松龄 因熟谙俚 曲 , 晓鲁南 弦子 戏 , 便把 二者其 中的 精 他
言与行素材蒲松龄
言与行素材蒲松龄
言与行素材蒲松龄:
蒲松龄(1863-1940),字子翰,号桃李馆主。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
学者、思想家、文化改革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高尚智慧之灵。
蒲松龄生于一个文理双全的家庭,他十五岁能看《诗经》、《易经》、《礼记》等经典,喜欢读书,十六岁考入清华大学,他从小就
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关注社会变革以及政治变革问题,同时他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创新和探索,并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对
比研究。
蒲松龄运用文学手法,将民间禅宗文化、道家哲学及西方学术思
想融入他的作品当中,也用新科学的思维方式解释易经,解构传统的
文化信念,并将科学思想引入宗教文化,使其变得更加开放。
蒲松龄还作为一位教育家,他反对封建传统的教育,反对小学和
中学说教授以礼教和礼仪,而主张引进现代科学,以科学教育来早日
培养出一批学术、思想上独立自主的国民新人。
蒲松龄认为,中国的文化要走出封建的桎梏,摆脱传统的束缚,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他认为,新文化只有积极吸
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勇于改革传统旧习,才能使中国文化取得辉
煌的成就。
蒲松龄的言行是革命青年们的激励,他的文化理念激发了
中国人民的精神意志和社会风尚,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开拓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松龄与道家思想
作者:任增霞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
刊名:
明清小说研究
英文刊名:THE RESEARCH O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NOVELS
年,卷(期):2003(3)
被引用次数:2次
1.蒲松龄·文集 1986
2.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3.蒲松龄集@文集卷三会天意序
4.蒲松龄集@文集卷三庄列选略小引
5.老子 1996
6.老子十章
7.老子二十章
8.老子二十八章
9.老子十九章
10.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994
11.郭庆藩庄子集释 1961
12.庄子@天下
13.上述观点见于庄子@知北游、天道、刻意
14.庄子@天道
15.庄子@渔父
16.沁园春·戏作
17.《蒲松龄@文集》卷四《题时明府余山旧意书屋》
18.《蒲松龄集@文集》卷三《寿常戬序》
19.蒲松龄集·文集.灌仲孺论
20.蒲松龄集·文集
21.夏志清;胡益民;陈正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2001
1.石恪.Shi Ke民间风俗与谐音现象[期刊论文]-安顺学院学报2011,13(2)
2.吴波.张灵.WU Bo.ZHang Ling蒲松龄晚年家居为清除漕弊事考[期刊论文]-中国文学研究2007(2)
3.柴国珍.CHAI Guo-zhen蒲松龄科第观解读[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
4.姚霁珊.YAO ji-shan渗透在蒲松龄狐鬼世界中的文人心态[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2)
5.成敏比较阅读中透视蒲松龄的叙述选择及理想人格——从《敬元颖》到《聂小倩》[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2(4)
6.冯军.Feng Jun蒲松龄放生主题探源[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11(1)
7.胡淳艳论蒲松龄的哲学思想[期刊论文]-船山学刊2004(1)
9.陈曦易被忽视的文化现象——汉字谐音、文字动机性[期刊论文]-中国经贸2011(2)
10.郭迎晖.GUO Ying-hui论蒲松龄的儒学思想和鬼神观念[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1)
1.李汉举2003年蒲松龄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 2007(1)
2.孔庆庆《聊斋志异》中的世情悲剧意识及其消解方式[期刊论文]-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3)
引用本文格式:任增霞蒲松龄与道家思想[期刊论文]-明清小说研究 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