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新课改理念和新史观的日渐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史观走进高中历史教学中,其中生态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等新史观必须根据不同的专题做出具体的差异化的综合运用,在历史教材必修二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题中,教师不妨以全球化史观为主导,在史料选取和课堂导入及课外提升中运用其他几种史观使学生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
史观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的整体进程。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写道:“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①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用多元史观去分析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运用时下热议和流行的多元史观,多角度评价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现象。
所谓多元史观,是几种史观的综合运用,是从多种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和历史现象,但并不意味着在分析和评价一个历史问题时,每一种史观都生搬硬套。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同的专题,不同的史料
都需要用不同的史观的解读。
而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也应该用不同的史观来主导,其他史观来穿插。
各种史观综合运用,才能全面分析历史问题。
因此,多元史观的运用要求灵活、综合地使用,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用多元史观解读经济全球化
笔者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必修二最后一个专题的内容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看到这个题目,直觉告诉我们要用全球史观来引导这整个专题的教学,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标题中直观明确的提到了“全球化”,或许这毋庸置疑;但是冷静下来思考一下,难道就只可以用这一种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吗?只用一种史观是否全面?用其他几种史观来阐释是生搬硬套还是别有惊喜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探讨一下经济全球化这一专题中多元史观的综合运用。
1. 全球史观。
首先让我们先用看起来最稳妥的全球史观来分析这一专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中的第八单元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其中明确指出:“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的、局部的向整体的、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后逐渐形成的世界市场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②岳麓出版社必修二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确写到:“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体,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世界上各个民族处在
封闭状态下独自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启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是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战以来,全球化的发展明显加快。
”③这些内容清晰地归纳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脉络,完整地展现了人类历史从分散到逐步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而这些句子正是出现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在此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接受全球史观的感染。
对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岳麓书社为例,在本单元的解析与探究中这样写道:
“材料二:美国克林顿政府的一位官员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美国人向通用汽车公司的庞蒂亚克购买了1辆勒曼兹车,他在无意间促成了一系列国际交易:在他付给通用汽车公司的1万美元中,有近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作为例行劳动和装配工作的报酬;1850美元付给日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部件(发动机、驱动桥和电子设备);700美元付给联邦德国,作为车的款式与设计工程的费用;400美金付给中国台湾、新加坡和日本,用以购买小零件;250美元付给英国,作为广告及营销服务的费用……结合上述材料,想一想,现代社会的世界贸易说明了什么问题?”③
这个解析与探究明显考察的是运用全球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同以往我们用波音飞机的零件来自世界各国,
各国在世界市场上走向合作共荣一样,这则材料展现的都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合作共荣,世界日渐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世界市场上的表现。
可以说用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是毋庸置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主导史观。
2. 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主要从“现代化”这个层面切入,阐释人类文明从农业到工业文明演进的历程。
因此,现代化史观适宜于整合世界近现代史内容,而经济全球化刚好是这一阶段的内容。
纵观世界现代化历程,现代化的层面分为:政治、经济和思想。
详细说来,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这三者相互影响和促进。
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得益于经济现代化、市场化的发展,因为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平台,封闭的市场经济只会阻碍近代化的进程,各国开放的心态和政策使世界各国共同谋求经济利益和全球市场,从而实现了经济全球化的繁荣。
而经济上的现代化为各国政治的进一步民主化、法制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推动了人民思想文化的转变和进步,三者相辅相成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让我们把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历程划分阶段,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
启动阶段、在西方国家的深入发展阶段和全球扩张阶段。
经济全球化属于最后一个阶段,是在二战后,现代化浪潮冲向全世界的表现之一,因此用该史观来分析本现象也是行得通的。
3. 文明史观。
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大致被我们分为三类。
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文明发展,同样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将人类的文明史作为授课内容和准备向学生传递的理念,因此每个文明史的教材模块中都通过编排一定的专题来展现该文明领域发展的历史进程。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和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阶段,我们知道文明史观注重不同文明类型之间的交流、影响和融合。
而经济全球化开拓的世界市场让世界各国在实现经济合作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融合,现在大部分中国人都对美国文化稍有了解,肯德基、麦当劳的快餐文化、生活大爆炸、老友记的美剧文化、美国宪法的自由民主等文明在中国传播,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热潮,孔子学院的建设,普通话和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和成果,世界各种类型的文化正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可以说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分析恰到好处。
4. 生态史观。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的影响我们已经如同呼吸一样越来越真切感受到了,近期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以
为母亲的身份讲解了雾霾和环境污染给们带来的威胁和弊端,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将本国的污染落后企业转移到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不得不说,透过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中孕育着深刻的危机,人类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深谙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曾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遭受灭顶之灾,如今生态史观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对高中生传输生态史观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情。
高中生们是祖国的未来,树立环保的生态意识,有利于在生活中贯彻生态环保理念,从而对未来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注入希望,因此用生态史观引导同学们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5. 社会史观。
社会史观关注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经济全球化同样可以以社会史观的视角来分析,说实话经济全球化并非距离我们很远,而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岳麓书社这样写道:“被‘拉近’的距离,在封闭的唐朝时期,玄奘为了西行取经,往返于长安和天竺之间用了十几年,吃尽了苦头,然而在今天我们从北京坐飞机去印度,只需要几个小时;而如果利用电话或互联网,就可以和身在印度的朋友及时联系了。
”③这些都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再比如,以前只有外国才有
的水果和食品,现在在我国市场上随处可见,电子产品苹果iPhone在美国和中国都有销售,出国旅游对中国人来说也不是新鲜事了,观察身边的快餐店肯德基和麦当劳、服装品牌店阿迪达斯、喝的饮料可口可乐、外资企业等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因此用社会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最能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一种切入方法。
三、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经济全球化用以上几种史观来阐释都行得通,但在各有侧重,中国所有的史观在课程教学中都以唯物史观为基本统领,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该怎样综合运用多元史观来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经济全球化单元的第一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为例,笔者认为课堂导入部分可以以社会史观为指导,运用现实切入法,比如以现在大家使用较多的手机品牌iPhone为契机切入,分析iPhone生产的全球之旅,iPhone的核心零件,显示屏,包装设计和零件加工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这种生产链条可以较好地引入现在市场上的经济全球化现象,证明经济全球化就在我们身边的普通生活中,从而导入新课。
而教学立意可以用全球史观这样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资本主义各国在激烈的战争炮火中深刻认识到世界市场的无序竞争和只顾及本国利益的举措导致了多次战争,实现国际合作成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共同愿
望,在国际经济大局之下最终决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并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的大趋势,也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起来,是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一步。
然后设计不可忘记综合运用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的史料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们在材料分析中学会多维度领会经济全球化,最后在本单元中以生态史观相关的现实环境问题为点缀辅助,让学生们再从历史回到现实,意识到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从而实现多元史观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和趋势。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历史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3.
③曹大为,赵世瑜.历史必修二[M].长沙:岳麓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