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型水生植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大型水生植物
一、大型水生植物的主要生态学特点
1、概念
是除小型藻类以外所有的水生植物类群。它们在生
理上依附于水环境,生活周期中至少有一部分发生在水 中或水表面。 指植物的一部分或全部永久地或至少一年中数月沉没于 水中或漂浮在水面上的高等植物类群。 由多个植物门类的物种组成,包括非维管束植物、
低级维管束植物和高级维管束植物。
4、生活周期
• 生活周期: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 生长:从萌发到生物量最高峰,其
生物量的变化基本遵循S形曲线的趋势。
在生活周期的末端,生物量一般会发
生陡降,对应于全部或大部分植株死
亡。次年的生长将从头一年积累的种
子或休眠体的萌发开始。
• 繁殖:以无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是休 眠体,而以植株作为繁殖体的多年生长方式总体上
1、对物理环境的影响
Fra Baidu bibliotek
沉水植物作为水体中较大的生物群,对水体物理 环境的改变显著。 • 不同种沉水植物的消光系数最大可相差4倍。这种 种间差异造成对沉水植物群丛中共生种和植株上着生 生物的生长环境差异。
• 沉水植物的存在使其生长区的垂直温差可达10 ℃
m-1,而邻近的无植被区为0.2 ℃ m-1。
• 沉水植被区有利于保持小颗粒底质的稳定性,增加
1、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对水环境的适应
沉水植物在适应水体光照和光合作用底物二
者缺乏的极端环境的过程中,其光合作用的途径 发生了适应性改变,它们的光合作用效率明显低
于陆生植物。
陆生维管束植物已确定的光合代谢途径有C3、
C4、C3-C4居间型和景天酸代谢型(CAM)。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代谢途径以C3类似型代谢 方式更常见,而藻类中以C4类似型的光合代谢为 主要方式。沉水植物的C4类似型代谢是其生长环
挺水植物在光、水和CO2 都充足的条件下,具有 较陆生植物更高的生产力;而沉水植物的初级生产力 水平受到水下光强减弱和CO2扩散缓慢的限制。
• 矿质营养代谢
对营养物质的固定能力也是以挺水植物最高,沉 水植物最低,浮叶植物居中。 大型水生植物是水体中除水层和底质以外的第三 个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当矿质营养不缺乏时,沉水植 物体内的N为13 mg/g;P为3 mg/g以上。在一个面积 为30 km2 的中型湖泊中,如果植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500 g DW m-2 a-1,那么正常每年固定的N为195 t,P 为45 t。 由于水生植物还具有过量吸收元素的能力,因此, 具有减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速度的功能。
沉水植物生活史对策有一年生或多年生,无 性繁殖的方式主要是形成营养休眠体,也有植株
过冬的,而有性繁殖则是形成种子。
• 有性繁殖消耗的资源量大,形成方式比较复杂, 繁殖体(种子)较小,较能抵抗环境压力和保持种 质,适应于长期休眠和长距离迁移;
• 无性繁殖体变异很少,抗逆性较差,优点是容易 形成,损耗的资源量少,繁殖体大,具有更大的初 始生长潜力。
水生和陆生植物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有利用环
境中的HCO3-的潜力。沉水植物利用无机碳的能力
决定了其在不同硬度和PH值水体中的分布。CO2 进入植物的方式是被动扩散,而对HCO3-的利用是 主动吸收方式。水体PH值的变化导致植物所吸收 无机碳种类的不同:吸收CO2 随PH升高而下降, 而吸收HCO3-则反之。
体中的营养物含量比大部分组织中高。
叶是植物消耗能量较多的组织。周转率也与叶 的大小有关,具最大周转率的沉水植物具有小叶型 特征。
三、沉水植物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
沉水植物占据水体中水和底质的主要界面, 形成水体这两大营养库之间的有机的结合部,因 此沉水植物对水体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地化循环产 生关键性影响。
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因为环境压力得到了 较好的缓冲,后一种繁殖对策对植物的生存和竞争 更为有利。但以无性繁殖策略为主的沉水植物也往 往以有性繁殖为补充,以弥补这种方式的不足。
• 纯粹以植株过冬的方式可以完全避免形成特殊组 织所需能量的损耗。
多年生植物组织中碳水化合物及主要营养物N和
P季节性分配模式一般是在春季生长开始前最高,生
长活跃期较低,然后又开始积累。 在过冬组织中,植株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 而在根和休眠体中含量较高,但由于植株的生物量 远远大于根和休眠体,从总量上其碳水化合物的储 存量还是具有优势。
繁殖体的形成时间一般在生长季后期,植物生
物量高峰到达前后,是受相关环境因子诱导而成。
营养在各组织中的分配与其功能相关,光合作用器 官中需要较多氮以合成酶类;种子和休眠体等繁殖
附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减少。
• 实验池塘中沉水植物数量下降的长期后果还包括 浮游植物现存量的下降。
四、环境因素对沉水植被的影响
1、理化环境的影响 一般认为光强、温度和矿质元素是最重要 的理化因子。 2、底质结构的影响 底质结构(颗粒粗细、有机质含量的高低、 无氧代谢形成的无机物质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
2、分布特点
• 植物带分布 在稳定的水体中,水生高等植物的分布 规律是自沿岸带向深水区作同心圆式分布,各生活型 带间是连续的,从沿岸向湖心方向各生活型的位置依 次为: 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和漂浮植物-沉水植物。 水深是各生活型向内分布的限制因子,竞争是其 向外分布的限制因子。
• 空间结构
层片(Layer):指群落中相同生活型植物的组合, 是构成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的基本成份。 群 丛 ( Association ) : 层 片 结 构 相 似 、 优 势 种 (建群种)相似的植物群落组合。 植被(Vegetation):指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 总和。
逆向演替的结果是植被结构趋于简单化,生
物多样性下降,优势种从K选择的稳定型转化为r 选择的爆发性、不稳定型种,从而加剧了环境的 不稳定性。 逆向演替发生的原因是环境压力增加,使系
统的内源调节起不到调节作用,结果是系统的周
转加快,从而支持藻类和r选择型的大型植物优势 增强。
二、沉水植物对水环境的适应
按生活型(Life form)一般把大型水生植物分为: 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 物。
生活型是指长期生长在相似环境条件下,而在形
态上产生适应趋同的类型,是环境饰变的结果,与其 分类位置无关。
湿生植物:
解剖特点与陆生植
物相似,其中单子
叶植物茎叶的角质 层发达,根有抗淹
性。
慈姑
生长在弱光下的沉水植物,通过降低其光补
偿点、光饱和点及K0.5 (光合作用半饱和点)与Ik
(光饱和开始点)等来增加光合作用效率,因此 对于某些沉水植物,日辐射仅在一年中的个别月
份才成为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其他月份
中,温度和无机碳的作用更为重要。 沉水植物在水表面处于全日照辐射时会面临 光抑制问题。生长于水表面的植物对强辐射产生 生化适应机制,即生成一些呼吸酶和色素以分解 强辐射下产生的活性O2。
2、沉水植物的矿质营养代谢对水环境的适应
沉水植物体各部分都有吸收矿质营养的能力, 但根、茎、叶对营养元素选择性有所不同。 底质吸收是沉水植物组织矿质营养的主要来
源。
沉水植物组织营养的积累量可能随水体营养的 增加而上升。
富营养化造成植物过量吸收水体营养,有可能对植 物生存产生不良后果。 营养过剩,特别是N:P比率过高,会造成植物过多 的营养生长,可能也会干扰沉水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 休眠体的形成,以及干扰干物质的积累,从而减弱植物
挺水植物:
茎叶气生,具有陆生植物的特性,根茎气道 发达、茎叶角质层厚。
菱
根生浮叶植物:
茎叶浮水,叶的两面性强,有沉水叶柄 或根茎与根相连,沉水部分的气道发达。
荷花
自由漂浮植物:
根系漂浮,退化或成悬垂状,叶或茎 的海绵组织发达,起漂浮作用,大多 数植物的花色鲜艳。
狐尾藻
沉水植物:
根、茎、叶退化,根吸收功能弱,茎中缺乏纤 维,叶薄,叶绿体集中于表面,普遍为营养繁 殖,其有性生殖以水媒方式为主。
碎屑的沉积量。
2、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沉水植物的生长和消亡显著地影响水体溶氧、 pH、C、N、P的形态和含量等。从而影响水体的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3、对水体生物群落的影响
• 沉水植物能降低营养物质循环的速度,控制着富 营养化的表现形式和抑制浮游植物。 • 沉水植物是附植生物的生活基质,它们为附生的 牧食生物提供了附植食物、避难所、接近空气-水层 界面的生存环境、氨基酸等。沉水植被区的减少,
的抗寒和过冬能力。
3、沉水植物资源分配的环境对策
环境对具有不同资源分配对策的沉水植物种类
产生选择压力,也迫使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下产生 不同对策。 例如:进行光合作用的组织的生长量必须与矿 质营养的供应能力平衡;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植
物的根系生长也会相应减少,以对应对有限的物质
合成需要。 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是植物生存适应和竞争成功 的关键。
水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没有陆生植物那么 显著,水生植物的世界性广分布种较为普遍,但也 有一些气候性种、地区种和特有种。
3、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地位
• 生产力水平
在大型水生植物中,挺水植被的生产量是地球上 最高的,达40 000-75 000 g DW m-2 a-1;其次是浮叶 植物;然后是沉水植物与大型藻类,二者在初级生产 力上相当,为100-700 g DW m-2 a-1(Wetzel, 1983)。
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是具有不同优势种
的群丛的组合。 植被结构:指群丛和植被类型。
大型水生植物的植被结构比陆生植被简单:
各层片基本不重叠,植物群丛基本为单优势群
丛或两种共同优势群丛。植被类型分为湿生、
挺水、根生浮叶、漂浮和沉水等类型。
• 地理分布
由于水体对气候变化有巨大的缓冲作用,大型
不占优势。有性繁殖通常只占25%以下。
虽然在时间上出现的有早有晚,生活周期的长 短也不一致,但季节性生长一般以春秋型为主。
5、水生植被的演替
水生植被的演替以植被优势种的演替为特征。 原生演替:藻类-沉水植被-浮叶植被-挺水植被-沼生
植被-陆生植被,归结为:水生系列-沼生系列-陆生系列。
原生演替的最终结局是水生植物和水体的消失。 次生演替:是植被受破坏后的恢复过程。 逆向演替:也称为退化,其演替方向与原生演替 相反。
响沉水植物的生长。
3、渔业的影响
渔业活动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群落结构产生 影响,渔业强度较高时,对植被产生直接牧食和 间接破坏效应,其结果是导致植被的退化。 4、藻类的影响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普遍发生,对藻类生长的 营养限制得到缓解或解除,它们在光照和无机碳源 上对沉水植物具有竞争优势,所以藻类数量显著增 加,也使其对沉水植物的竞争机制产生明显效应。
境中低CO2 、高温和长光周期等胁迫因素诱导的,
是胁迫环境下的一种最高代价的代谢方式。
不同溶解无机碳类型转化为有机碳是通过不同
的羧化酶:
• RuBPCO(1,5-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决 定CO2的转化; • PEPC(苹果酸羧化酶)决定HCO3-的转化; • 两种无机碳的浓度平衡由CA(CO2 脱水酶)调 节,在单细胞藻类和沉水植物中,当植物转化为C4 类似型代谢时,CA的活力增强。
一、大型水生植物的主要生态学特点
1、概念
是除小型藻类以外所有的水生植物类群。它们在生
理上依附于水环境,生活周期中至少有一部分发生在水 中或水表面。 指植物的一部分或全部永久地或至少一年中数月沉没于 水中或漂浮在水面上的高等植物类群。 由多个植物门类的物种组成,包括非维管束植物、
低级维管束植物和高级维管束植物。
4、生活周期
• 生活周期: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 生长:从萌发到生物量最高峰,其
生物量的变化基本遵循S形曲线的趋势。
在生活周期的末端,生物量一般会发
生陡降,对应于全部或大部分植株死
亡。次年的生长将从头一年积累的种
子或休眠体的萌发开始。
• 繁殖:以无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是休 眠体,而以植株作为繁殖体的多年生长方式总体上
1、对物理环境的影响
Fra Baidu bibliotek
沉水植物作为水体中较大的生物群,对水体物理 环境的改变显著。 • 不同种沉水植物的消光系数最大可相差4倍。这种 种间差异造成对沉水植物群丛中共生种和植株上着生 生物的生长环境差异。
• 沉水植物的存在使其生长区的垂直温差可达10 ℃
m-1,而邻近的无植被区为0.2 ℃ m-1。
• 沉水植被区有利于保持小颗粒底质的稳定性,增加
1、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对水环境的适应
沉水植物在适应水体光照和光合作用底物二
者缺乏的极端环境的过程中,其光合作用的途径 发生了适应性改变,它们的光合作用效率明显低
于陆生植物。
陆生维管束植物已确定的光合代谢途径有C3、
C4、C3-C4居间型和景天酸代谢型(CAM)。 沉水植物光合作用代谢途径以C3类似型代谢 方式更常见,而藻类中以C4类似型的光合代谢为 主要方式。沉水植物的C4类似型代谢是其生长环
挺水植物在光、水和CO2 都充足的条件下,具有 较陆生植物更高的生产力;而沉水植物的初级生产力 水平受到水下光强减弱和CO2扩散缓慢的限制。
• 矿质营养代谢
对营养物质的固定能力也是以挺水植物最高,沉 水植物最低,浮叶植物居中。 大型水生植物是水体中除水层和底质以外的第三 个重要的矿质营养库。当矿质营养不缺乏时,沉水植 物体内的N为13 mg/g;P为3 mg/g以上。在一个面积 为30 km2 的中型湖泊中,如果植物的平均生物量为 500 g DW m-2 a-1,那么正常每年固定的N为195 t,P 为45 t。 由于水生植物还具有过量吸收元素的能力,因此, 具有减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速度的功能。
沉水植物生活史对策有一年生或多年生,无 性繁殖的方式主要是形成营养休眠体,也有植株
过冬的,而有性繁殖则是形成种子。
• 有性繁殖消耗的资源量大,形成方式比较复杂, 繁殖体(种子)较小,较能抵抗环境压力和保持种 质,适应于长期休眠和长距离迁移;
• 无性繁殖体变异很少,抗逆性较差,优点是容易 形成,损耗的资源量少,繁殖体大,具有更大的初 始生长潜力。
水生和陆生植物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有利用环
境中的HCO3-的潜力。沉水植物利用无机碳的能力
决定了其在不同硬度和PH值水体中的分布。CO2 进入植物的方式是被动扩散,而对HCO3-的利用是 主动吸收方式。水体PH值的变化导致植物所吸收 无机碳种类的不同:吸收CO2 随PH升高而下降, 而吸收HCO3-则反之。
体中的营养物含量比大部分组织中高。
叶是植物消耗能量较多的组织。周转率也与叶 的大小有关,具最大周转率的沉水植物具有小叶型 特征。
三、沉水植物对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
沉水植物占据水体中水和底质的主要界面, 形成水体这两大营养库之间的有机的结合部,因 此沉水植物对水体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地化循环产 生关键性影响。
在稳定的水生态系统中,因为环境压力得到了 较好的缓冲,后一种繁殖对策对植物的生存和竞争 更为有利。但以无性繁殖策略为主的沉水植物也往 往以有性繁殖为补充,以弥补这种方式的不足。
• 纯粹以植株过冬的方式可以完全避免形成特殊组 织所需能量的损耗。
多年生植物组织中碳水化合物及主要营养物N和
P季节性分配模式一般是在春季生长开始前最高,生
长活跃期较低,然后又开始积累。 在过冬组织中,植株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 而在根和休眠体中含量较高,但由于植株的生物量 远远大于根和休眠体,从总量上其碳水化合物的储 存量还是具有优势。
繁殖体的形成时间一般在生长季后期,植物生
物量高峰到达前后,是受相关环境因子诱导而成。
营养在各组织中的分配与其功能相关,光合作用器 官中需要较多氮以合成酶类;种子和休眠体等繁殖
附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减少。
• 实验池塘中沉水植物数量下降的长期后果还包括 浮游植物现存量的下降。
四、环境因素对沉水植被的影响
1、理化环境的影响 一般认为光强、温度和矿质元素是最重要 的理化因子。 2、底质结构的影响 底质结构(颗粒粗细、有机质含量的高低、 无氧代谢形成的无机物质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
2、分布特点
• 植物带分布 在稳定的水体中,水生高等植物的分布 规律是自沿岸带向深水区作同心圆式分布,各生活型 带间是连续的,从沿岸向湖心方向各生活型的位置依 次为: 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和漂浮植物-沉水植物。 水深是各生活型向内分布的限制因子,竞争是其 向外分布的限制因子。
• 空间结构
层片(Layer):指群落中相同生活型植物的组合, 是构成大型水生植物群落的基本成份。 群 丛 ( Association ) : 层 片 结 构 相 似 、 优 势 种 (建群种)相似的植物群落组合。 植被(Vegetation):指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 总和。
逆向演替的结果是植被结构趋于简单化,生
物多样性下降,优势种从K选择的稳定型转化为r 选择的爆发性、不稳定型种,从而加剧了环境的 不稳定性。 逆向演替发生的原因是环境压力增加,使系
统的内源调节起不到调节作用,结果是系统的周
转加快,从而支持藻类和r选择型的大型植物优势 增强。
二、沉水植物对水环境的适应
按生活型(Life form)一般把大型水生植物分为: 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 物。
生活型是指长期生长在相似环境条件下,而在形
态上产生适应趋同的类型,是环境饰变的结果,与其 分类位置无关。
湿生植物:
解剖特点与陆生植
物相似,其中单子
叶植物茎叶的角质 层发达,根有抗淹
性。
慈姑
生长在弱光下的沉水植物,通过降低其光补
偿点、光饱和点及K0.5 (光合作用半饱和点)与Ik
(光饱和开始点)等来增加光合作用效率,因此 对于某些沉水植物,日辐射仅在一年中的个别月
份才成为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其他月份
中,温度和无机碳的作用更为重要。 沉水植物在水表面处于全日照辐射时会面临 光抑制问题。生长于水表面的植物对强辐射产生 生化适应机制,即生成一些呼吸酶和色素以分解 强辐射下产生的活性O2。
2、沉水植物的矿质营养代谢对水环境的适应
沉水植物体各部分都有吸收矿质营养的能力, 但根、茎、叶对营养元素选择性有所不同。 底质吸收是沉水植物组织矿质营养的主要来
源。
沉水植物组织营养的积累量可能随水体营养的 增加而上升。
富营养化造成植物过量吸收水体营养,有可能对植 物生存产生不良后果。 营养过剩,特别是N:P比率过高,会造成植物过多 的营养生长,可能也会干扰沉水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 休眠体的形成,以及干扰干物质的积累,从而减弱植物
挺水植物:
茎叶气生,具有陆生植物的特性,根茎气道 发达、茎叶角质层厚。
菱
根生浮叶植物:
茎叶浮水,叶的两面性强,有沉水叶柄 或根茎与根相连,沉水部分的气道发达。
荷花
自由漂浮植物:
根系漂浮,退化或成悬垂状,叶或茎 的海绵组织发达,起漂浮作用,大多 数植物的花色鲜艳。
狐尾藻
沉水植物:
根、茎、叶退化,根吸收功能弱,茎中缺乏纤 维,叶薄,叶绿体集中于表面,普遍为营养繁 殖,其有性生殖以水媒方式为主。
碎屑的沉积量。
2、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
沉水植物的生长和消亡显著地影响水体溶氧、 pH、C、N、P的形态和含量等。从而影响水体的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3、对水体生物群落的影响
• 沉水植物能降低营养物质循环的速度,控制着富 营养化的表现形式和抑制浮游植物。 • 沉水植物是附植生物的生活基质,它们为附生的 牧食生物提供了附植食物、避难所、接近空气-水层 界面的生存环境、氨基酸等。沉水植被区的减少,
的抗寒和过冬能力。
3、沉水植物资源分配的环境对策
环境对具有不同资源分配对策的沉水植物种类
产生选择压力,也迫使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下产生 不同对策。 例如:进行光合作用的组织的生长量必须与矿 质营养的供应能力平衡;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植
物的根系生长也会相应减少,以对应对有限的物质
合成需要。 资源分配的合理性是植物生存适应和竞争成功 的关键。
水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没有陆生植物那么 显著,水生植物的世界性广分布种较为普遍,但也 有一些气候性种、地区种和特有种。
3、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地位
• 生产力水平
在大型水生植物中,挺水植被的生产量是地球上 最高的,达40 000-75 000 g DW m-2 a-1;其次是浮叶 植物;然后是沉水植物与大型藻类,二者在初级生产 力上相当,为100-700 g DW m-2 a-1(Wetzel, 1983)。
植被类型(Vegetation type):是具有不同优势种
的群丛的组合。 植被结构:指群丛和植被类型。
大型水生植物的植被结构比陆生植被简单:
各层片基本不重叠,植物群丛基本为单优势群
丛或两种共同优势群丛。植被类型分为湿生、
挺水、根生浮叶、漂浮和沉水等类型。
• 地理分布
由于水体对气候变化有巨大的缓冲作用,大型
不占优势。有性繁殖通常只占25%以下。
虽然在时间上出现的有早有晚,生活周期的长 短也不一致,但季节性生长一般以春秋型为主。
5、水生植被的演替
水生植被的演替以植被优势种的演替为特征。 原生演替:藻类-沉水植被-浮叶植被-挺水植被-沼生
植被-陆生植被,归结为:水生系列-沼生系列-陆生系列。
原生演替的最终结局是水生植物和水体的消失。 次生演替:是植被受破坏后的恢复过程。 逆向演替:也称为退化,其演替方向与原生演替 相反。
响沉水植物的生长。
3、渔业的影响
渔业活动对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群落结构产生 影响,渔业强度较高时,对植被产生直接牧食和 间接破坏效应,其结果是导致植被的退化。 4、藻类的影响 由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普遍发生,对藻类生长的 营养限制得到缓解或解除,它们在光照和无机碳源 上对沉水植物具有竞争优势,所以藻类数量显著增 加,也使其对沉水植物的竞争机制产生明显效应。
境中低CO2 、高温和长光周期等胁迫因素诱导的,
是胁迫环境下的一种最高代价的代谢方式。
不同溶解无机碳类型转化为有机碳是通过不同
的羧化酶:
• RuBPCO(1,5-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决 定CO2的转化; • PEPC(苹果酸羧化酶)决定HCO3-的转化; • 两种无机碳的浓度平衡由CA(CO2 脱水酶)调 节,在单细胞藻类和沉水植物中,当植物转化为C4 类似型代谢时,CA的活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