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称的由来
上海为什么叫魔都_上海魔都的由来
上海为什么叫魔都_上海魔都的由来说起“帝都”大家知道是北京,说起“魔都”大家自然会想到上海,那么,上海为什么叫魔都?称上海为“魔都”究竟是因为什么呢?“魔都”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上海被称为“魔都”原因,看一下“魔都”上海有怎样的魔力。
上海为什么叫魔都?原因一:日本作家存松梢风的畅销小说《魔都》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存松梢风,是第一个把上海称为“魔都”的人。
存松梢风在1923年来上海访问时写的畅销小说《魔都》中,发明了“魔都”一词来指代上海。
上海之所以被称为“魔都”,是因为上海有“魔性”,而产生这种“魔性”的根源,是因为上海在当时是兼容性非常特别的城市,上海租界的设立而形成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的局面。
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即租界和县城)相互渗透、相互冲突的结果,由此产生了种种奇特的现象,从而显得上海格外的有“魔力”。
原因二:城市的高度发展伦敦、上海、东京、纽约是历史上公认的四大“魔都”。
这四个城市都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旧上海十里洋场可以说是魔都的最好体现,这里被认为是处处有商机,遍地是黄金,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的不平衡及其明显。
用“魔”字来形容最为贴切。
原因三:经典动画片《中华小当家》由于风靡一时的经典动画片《中华小当家》第34集标题“魔都上海!黑暗料理界的宣战”的广泛影响,90年代的动漫爱好者们在成为新生代网络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播力量的进程中,一定程度上地推广了“魔都·上海”这样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词汇。
而知道这个词的上海人们,如今也逐渐欣然接受,开始自豪地称自己为“魔都人民”,在提到上海的时候,也习惯性地用“魔都”来代替了。
原因四:城市的二次元称谓在历史上,只有洛阳被统治者法定名称为“神都”。
其次,就是魔都一词也是有事实的历史渊源,其他的“帝都”北京、“妖都”广州、“仙都”都只是二次元爱好者、网民的自我创造。
“魔都”上海简介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中考地理复习---各省简称知识点
中考地理复习---各省简称知识点中国各省简称由来大全一份,考试必备!两个特别行政区1.香港特别行政区(港)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
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
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两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
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
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为“香港”。
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
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
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
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
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
2.澳门特别行政区(澳)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
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
“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
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
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
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各省简称及行政区名称的由来
各省简称及行政区名称的由来:
1.京:战国时期称蓟,是「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京城。辽国称燕京。金国改称京都。元朝称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称北平,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简称京。
2.天津:明朝,燕王为争夺皇帝位,在这里发兵渡河南下,打败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为纪念在这里渡河起兵,所以称「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简称津。
18.甘肃省:是以古代甘州(今长掖),肃州(今酒泉)的头一个字组成,简称甘。境内的六盘山又叫陇山,故又简称陇。
19.贵州省:明朝设置贵州省。简称贵。因古代属黔中郡,所以简称黔。
20.四川省:唐朝初年现在的四川省剑阁以设东川,西川。这里的川,是平川广野的意思。宋代分设益州,榨州、利州、
10.山东省:相对于太行山为东。明朝设置山东省,春秋时是鲁国领土,所以简称鲁。
11.湖南省:相对于洞庭湖为南。由于湘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湘。
12.湖北省:相对于洞庭湖为北。清朝时省会武昌属鄂州管辖,所以简称鄂。
13.浙江省:境内的浙江盘回曲折,浙江就是富春江。简称浙。
14.江西省:唐朝为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清朝时改为江西省。因赣江纵贯全省,所以简称赣。
3.上海:北宋初期,这里已形成居民点,从这里上海洋,所以称上海。上海原来是捕鱼的地方,当时渔民创造了一种捕鱼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编成,插在水中),后来邕改为沪,所以上海简称沪。
4.黑龙江省:由黑龙江而得名。因为江水呈黑绿色,蜿蜒地流着象条游龙。简称黑。
5.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是『沿』的意思,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后来建省时,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简称吉。
15陕西省:是指现在的河南省陕县西南陕陌以西的地区称陕西。简称陕。古代时是秦国领土,又简称秦。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
中国34省市名字由来:这次真长知识了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大国,其上下五千年的传承让我们见识它的博大精深,那么你是不是知道中国各省名字背后的由来呢?你又是否了解自己家乡所在省份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呢?今天笔者就带你了解中国34省名字的由来!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 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5、内蒙古自治区(蒙)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蒙”字作为简称。
华东六省一市省(市)名的由来
华东六省一市省(市)名的由来华东六省一市,六省分别是指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一市是指上海市。
根据地理位置可以巧记如下:华东鲁苏沪浙闽,还有内陆皖和赣。
1、山东:简称鲁。
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2、江苏:简称苏。
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
3、浙江:简称浙。
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
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
4、福建:简称闽。
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
5、安徽:简称皖。
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
6、江西:简称赣。
以江南的西部得名。
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
7、上海:简称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上海之名的由来
上海之名的由来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在黄浦江上游览时,突然向陪同人员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无言以对,谁也回答不出来。
毛主席的话,如同在黄浦江中投下一块大石头,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
找来找去,还真的找到了。
在虹口区发现一座叫“下海庙”的小庙,位于昆明路73号。
为了寻找下海,人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庙小故事多。
上海人通过这座小庙,破解了“上海”和“下海”的由来。
黄浦江的“浦”,在吴方言区原意是小河,多指人工河。
宋代为解决吴淞江的泄水能力,在吴淞江两岸,大约每隔5里开通一条进入吴淞江的水道,这种支流水道被称为“浦”。
吴淞江两岸共有18个浦。
当时,吴淞江在现在虹口区海门路一段,南岸有一个浦,称为“上海浦”,与上海浦相对的北岸有个浦,叫“下海浦”。
江南河流命名有个习惯,接近源头的支流称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称为“外”或“下”。
“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位置而得名。
上海之名起源于上海浦,但是最后成名是因为酒。
上海本是河流名,后来在这一带设置了专门管理酒税的机关—酒务。
因地近上海浦,就称为“上海务”。
上海务滨江临海,人流众多,交易繁忙,税收大增。
因为酒,上海务也像酒一样逐渐有了名气。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荣起来,竟然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
从一条小河变成收税的办公场所,再变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这是上海的经历。
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
明初,因吴淞江河道已经严重淤塞,于是,下海浦被抛弃了。
清末,黄浦江西岸被辟为租界,兴建船坞、码头、堆栈、工厂,下海浦渐渐淤塞。
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变成街路。
下海没有了,只有一座残破的小庙—下海庙,记着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经上海市和虹口区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协会筹建修复下海庙,1992年1月30日正式开放,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
庙中有一块纪念碑,落款处刻的是“上海下海庙”。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地名由来
中国各城市的古称谓及地名由来中国各个城市的古称和地名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些名称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地理特征、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以及政治背景。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城市的古称和地名的由来。
1. 北京(Beijing)古称为蓟(Ji),源于古代的蓟国。
蓟国是秦朝时期华北地区的一个国家,其首都就位于今天的北京地区。
后来,在元朝时期,北京成为元朝的中都,也是蒙古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北京这个名称,则是明朝时期的称谓,意为“北方的京城”,用以区别南方的南京。
2. 上海(Shanghai)古称为海上,因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东部地区,所以得名。
清朝时期,上海由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并在19世纪末的租界时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商务活动。
在当时,上海被誉为“东方的巴黎”。
3. 广州(Guangzhou)古称为番禺(Panyu),意为“落日”,传说中古人在番禺渔港目送夕阳西下,因此得名。
番禺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因位于珠江口,一直扮演着国内外贸易的重要角色。
而广州这个名称则源于宋朝时的称谓“广府州”,意为“广宽而丰盛的地方”。
4. 南京(Nanjing)古称为金陵(Jinling),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认为,金陵得名于宋朝时期南京南城外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另一种传说则认为,金陵得名于冯去疾的《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句“汉升陈五世,萧、曹是知名”。
无论哪种传说,都折射出南京作为历史名城的辉煌。
5. 西安(Xi'an)古称为长安(Chang'an),意为“永远安宁的地方”。
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首都,包括西汉、东汉、西晋、隋朝以及唐朝。
在古代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而西安则是明清时期的称谓,意为“西方永久安定之地”。
除了这些城市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城市也有着丰富的古称和地名的由来。
这些城市的古称和地名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见证。
中国省份名称及其简称的由来
中国省份名称及其简称的由来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清光绪10年(1884年),改为新疆省,意为“故土新归”。
3、西藏自治区(藏)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
“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
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
清代称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
上海名称的由来
春秋时属吴,吴灭后入越;越王无彊大败于楚,后成为楚国春申君的封地(故上海松江府全境图(清嘉庆)别称“申”)。
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今苏州)并辖有疁县(今昆山)、由拳县(今嘉兴)和海盐县等。
疁县包括今上海全市大部(其余尚未成陆),前207年疁县改名娄县。
晋时松江(吴淞江)居民创造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处称“渎”,松江下游一带被称“扈渎”,后又改“扈”为“沪”。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刺史赵居贞上书,奏请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设华亭县。
宋淳化二年(991年)松江淤浅,船泊支流“上海浦”。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华亭县在上海浦西岸设“上海镇”。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格为府,翌年更名松江府,辖华亭县(一府一县)。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析华亭县部分,设上海县,均隶于松江府。
上海县县治在今黄浦区,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
[1]明宣德五年(1430年)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南直隶(江苏和安徽全境),上海县归南直隶松江府管辖。
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上海县归江南省松江府。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设江苏省和安徽省,从清朝前期开始,上海属江苏省(巡抚驻苏州)下辖的苏松太道[2]的松江府。
江苏海关(简称江海关)由云台山(连云港)移来,江海关总监由驻南京的两江总督兼任。
第一: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第二: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上海区名的由来
静安: 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 年)从松江 (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 间) , 香火甚旺, 为江南名刹。 1945 年建区时, 取境内寺名命名为 “静 安区” 。
长宁: “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公共 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 “白利南路” 。 1943 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 “长宁路” 。 1945 年置区时,
松江: 位于上海市西南部。 唐天宝十载(751 年)设华亭县, 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 海、 青浦、 娄县、 金山、 奉贤、 南汇 6 县及川沙抚民厅。 民国元年(1912 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 3 年因与甘肃省华亭 县同名, 改名松江县。 民国期间, 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 1949 年 5 月置松江专区, 属苏南行署, 1950 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 划出 缺 归奉贤县。1954 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 4 乡及葑澳、 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 6 个村,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 3 个村归青 浦县。1958 年撤销松江专区,县属苏州专区, 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
杨浦: “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 ,在今杨浦区西南部,北接走马塘,南 入黄浦江。1945 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 。1949 年改称“杨浦区” 。 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 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 黄浦江以东, “浦东” 之名即由此而来。 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 (535) ,那 时设有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 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 ,归属于上海 县; 清雍正三年 (1725) 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 嘉庆十五年 (1810) 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1992 年 10 月 11 日, 国务院(国函[1992]145 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 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 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 年 1 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 年 3
全国各省简称
中国省份名称及其简称的由来: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
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
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沪)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
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
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
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重庆(渝)重庆古称“巴”。
秦时称江州。
隋称渝州。
北宋称恭州。
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二、五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
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
明清形成内、外蒙古之称。
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
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2、维吾尔自治区(新)辖区古称西域。
西汉设西域都护府。
东汉魏晋改都护为长史。
唐代设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
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在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
上海别称“申”的由来
上海别称“申”的由来(黄济建)上海市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是当前改革开放的前沿,更是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
上海简称“沪”,为众所周知。
而她的别称为“申”的由来却鲜为人知。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争雄,逐鹿中原。
黄歇相楚二十五年,原封于古黄国,后改封为吴国古墟(即今常州至上海一带)。
公元前二百八十年左右,时秦国欲联韩伐楚。
黄歇受楚襄王之命,出使秦国,面见并上书秦昭王,力陈利害,阻秦出兵。
时秦襄王质子于亲,被黄歇设计潜回。
顷襄王驾崩,其子考烈王继位,拜歇为相,更为义父,并封为“春申君”。
在任楚相期间,曾出兵击退秦兵,解了邯郸之危。
后又灭鲁国,使楚之国势大振。
为楚国的政权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与当时的赵平原、齐孟尝、魏信陵三君齐名,同称战国“四公子”。
黄歇在辅楚的同时,对治理自己的领地,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当时的长江、黄浦江、太湖一带洪灾不断,灾民增多,黄歇就将自己的俸禄及平时省下来的积蓄拿出来救济灾民。
同时又发动领地内的百姓及军队,治理了这二江一湖,使黎民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从而使黄歇成为当时楚国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深受百姓的拥戴。
百姓亲切的称他为黄歇君(名)、黄埔君(字)、春申君。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历史名人,故将上海称为“申”城。
把上海分割为东西两半的”黄浦江”江名一直沿用至今。
上海的街名地址多为地名命名,用人名命名的却不多,而用黄歇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沿用的黄浦区、黄浦路、歇浦路、春申路;在松江铁路站至梅陇间,原黄歇的居住地为“春申站”,都是为纪念黄歇的功绩而取名的。
2000年10月于义乌。
上海历史简介200字
上海历史简介200字
上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简称“沪”,别称“申”。
其历史始于约6000年前的成陆过程,春秋时分属吴、越,战国归楚。
上海名称源于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的封地。
近代以来,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此后快速成长为国际大都市,东西方文化交融催生独特的海派文化。
上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包括洋务运动、五卅运动、淞沪抗战等,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挥着经济、金融及航运枢纽作用,不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各地简称的由来
各地简称的由来各地简称的由来一、上海(沪):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二、重庆市(渝):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
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三、河北省(冀):说起河北省的简称,这里包含着一段史话。
在中国古代的夏朝(公元前2070至前1600年),有一位治水的英雄叫“禹”,人们尊崇他,称他为“大禹”,又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开国君王,又称他为“夏禹”。
在大禹的时代,洪水泛滥,他治理洪水以后,曾以山川大势,划全国为“九州”(这里的“州”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地理区域)。
“九州”中头一个就是冀州。
河北这块土地是古冀州的组成部分,以后不少朝代都在这里设过冀州,所以河北就简称为“冀”。
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至前221年),七个强大的诸侯国争夺霸业,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就主要的地理区域说,中北部即今保定、北京一带为燕国之区,中南部即今石家庄、邢台、邯郸一带为赵国之域,所以后世就以“燕赵”作为河北省的代称。
中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辽(公元907至1125年)把北京作为陪都,此后,金(公元1115至1234年)、元(公元1271至1368年)、明(公元1368至1644年)、清(公元1644至1911)四个朝代都先后建都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把北京作为首都。
古时把国都附近的地方称为“畿辅”,因为河北省位于北京首都的周围,所以河北大地又有“畿辅之地”或“京畿”的美名。
现在,河北省依然作为首都北京的屏护,也常常被称为“畿辅之地”或“京畿”。
值得一提的是,“冀”这个河北省的简称,蕴含和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如前所述,河北省简称“冀”是由古冀州而来。
上海历史文化的故事
上海历史文化的故事上海,这座东方明珠,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港口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当时的上海地区是一个湖泊群,后来随着河流的改道和陆地的形成,这里逐渐成为了人们居住的地方。
一、建城历史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当时的上海地区是一个湖泊群,后来随着河流的改道和陆地的形成,这里逐渐成为了人们居住的地方。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后,上海地区被划归为江南郡。
公元229年,孙权建立东吴国,设立了“上海县”,这是上海名字的由来。
明朝时期,上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贸易方面。
清朝时期,上海被设为通商口岸,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此经商和定居。
此外,上海还是许多外国列强在上海租界内建立的领事馆和机构所在地。
二、人文景观上海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包括古代建筑、博物馆、公园等。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外滩,这里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可以欣赏到黄浦江两岸的美景。
外滩还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如英国大使馆、法国邮局等。
此外,豫园、城隍庙、南京路步行街等地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豫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和传统建筑而闻名于世。
城隍庙则是一座供奉城隍爷的神庙,是上海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南京路步行街则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拥有各种品牌的商店和餐馆。
三、美食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美食资源。
这里的小吃种类繁多,包括小笼包、生煎包、油条、粢饭团等。
这些小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例如,小笼包是一种以猪肉馅为主料的蒸饺子,皮薄汁多,口感鲜美;生煎包则是一种以猪肉馅为主料的煎饺子,底部金黄酥脆,上面撒上芝麻和葱花;油条则是一种炸制的面条,外酥里嫩,配上豆浆或粥食用更佳。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著名的餐厅和酒楼,如南翔馒头店、老正兴饭店等。
这些餐厅和酒楼以其独特的菜品和服务而闻名于世。
四、奇闻轶事上海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上海名称的由来
大柏树(Dabaishu)
位于市区东
北部,地跨虹口、杨浦2区境。泛指邯郸
路、曲阳路、中山北一路、水电路、逸仙路交会处附近一带。该地原名薛家塘,是一个三岔路口,俗称三角场,后形成五岔路口,俗又称为小五角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此悬牌,名“大八辻”,里人读为“大八字”、“大八寺”。1988年改称今名。现有工厂、商店、学校、居民新村、商用大楼。是市中心区通往五角场、江湾镇、宝山区的交通要道,客货车频繁。
五角场(Wujiaoch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清末为上海县城北郊农村,散布有范家巷、庄家阁、陆家阁、小池家宅等自然村。20世纪20年代初期,今翔殷路、黄兴路、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先后筑成,以五条道路呈辐射状向五个方向伸展,状如五只角,称五角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此建办公楼、小洋房,营造一批兵营和军官住宅,建成新市街、旭街、庆宁街、平昌街、朋和街等。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民渐增,松沪路侧始有商店,平昌街摊贩较多,稍有市面。80年代开始,日益繁荣。现五角场大致范围,东近国和路、西近国定路、南近国粹路、北近淞沪路。为区内北部一处商业网点,有百货、食品、照相、果品、五金交电、烟糖等商店,以及银行、邮电局、电影院、酒家、宾馆、农贸市场。客、货车频繁,是市区往来宝山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范围包括普陀区莫干山路附近。因苏州河在此呈凸出角状得名;或说上海开埠后,沿苏州河岸工厂、煤号、堆栈、木行等纷纷开设,谋生者就近搭建“滚地龙”、草棚栖身,里人见其聚居处地形似麻袋,故名叉袋角。后莫干山路以东河曲一带尽为工厂所占,叉袋角地名逐渐消失,而安远路以南仍有沿用此地名。1978年后逐渐形成以新工房为主的住宅区。有无线电、棉纺、文教用品、制药等厂。
九亩地(Jiumud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木桥(Xiaomuqiao)
在杨浦区西南部,泛指杨树浦港以东的沈阳路两侧。因清光绪年间建有小木桥,因名。民国13年(1924年)在桥东堍建戏院“中华舞台”,居民喜称“到小木桥看戏”,渐成区片名。1949年前已成为人口密集的棚户区,多简屋。沈阳路侧有商店。
小东门(Xiaodongmen)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十六铺(Shiliupu)
位于南市区东北部,泛指东门路两侧以及附近地区。清末,上海城厢内外共分16个铺,此处为第十六铺,故名。旧时,沿江地带的商业主要集中在大东门、小南门一带。民国初年逐渐北移至十六铺一带,沿浦码头都是批发商的库房,东门路、方浜东路附近银楼、皮货、海味、地货、棉布、药材等商号集中。今仍保护繁荣景象,各类商店齐全,设有集市贸易市场和副食品交易市场。沿江有十六铺客运站、东门路轮渡站、大达码头。
大自鸣钟(Dazimingzhong)
在普陀区东南部,长寿路和西康路交会处一带。20世纪初,随着沪西工业发展,居民聚居,道路两侧商肆日增,形成闹市。民国15年(1926年),在附近兴办十多家棉纺厂的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于两路交会处中心为已故董事长川村利兵卫,建顶嵌时钟的塔式纪念碑一座,这一带遂习称沪西大自鸣钟。钟塔已于1958年为改善交通而拆除,但名称仍被沿用。是区境的商业中心,有商店二百余家。也是车辆繁忙、人流拥挤的交通中心之一。
五角场的名称即缘于此。五角场地区的路名,颇能体现当时的“大上海计划”。按照计划,当时总共将构筑11条“中”字打头的马路,10条“华”字马路,5条“民”字马路,10条“国”字马路,9条“上”字马路,13条“海”字马路,15条“市”字马路,12条“政”字马路和8条“府”字马路,组合起来正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9个字。
马立斯(Malisi)
在黄浦区西南部,泛指今大沽路(黄陂北路至重庆北路)两侧一带。19世纪后期,马立斯因跑马赌博,积聚了大量资金,在这一带建了近十条里弄房和五处花园住宅,因名。现附近建有电信大楼、振兴大楼、振华大楼,名称正在逐渐湮没中。 王家厍(Wangjiashe) 又名王家沙。在静安区东部。大致范围:泰兴路东、北京西路南、大田路西、南京西路北之间地区。清道光年间形成村落,因居民多王姓,故名。20世纪在今石门二路两侧建起10多幢花园住宅和大量里弄房,20年代建卡德大楼、德义大楼。抗日战争时期居民猛增,遂成人口密集的集住地。现为住宅区,多新、旧式里弄房。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多商店。
大世界(Dashijie)
位于黄浦区南部,泛指延安东路与西藏中、南路交口处一带。民国6年(1917年)在此建成当时远东最大的游乐场大世界,故地境习称大世界。此后小型剧场、舞厅、书场、饮食店、粮果店、百货店、绸缎布匹店、酒楼、旅馆竞相开设。民国16年(1927年),英商电车又在大世界附近与法商电车接轨,更促进这一地区的繁荣。抗日战争初期,闸北、虹口及市郊居民纷纷来此避难,使附近人口稠密。现大世界区片商业繁荣,商店毗接,一些著名的商店多冠有大世界之名,更提高大世界的知名度。大世界也是上海市交通繁忙的地段之一,车辆、人流络绎不断,建有人行天桥。
大柏树(Dabaishu)
位于市区东北部,地跨虹口、杨浦2区境。泛指邯郸
路、曲阳路、中山北一路、水电路、逸仙路交会处附近一带。该地原名薛家塘,是一个三岔路口,俗称三角场,后形成五岔路口,俗又称为小五角场。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此悬牌,名“大八辻”,里人读为“大八字”、“大八寺”。1988年改称今名。现有工厂、商店、学校、居民新村、商用大楼。是市中心区通往五角场、江湾镇、宝山区的交通要道,客货车频繁。
九亩地(Jiumudi)
位于南市区西北部,露香园路、大境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原为顾氏露香园的一部分,露香园荒废后,
园内的青莲座改为青莲庵。清嘉庆年间,青莲庵左前避为小演武场,占地约九亩,俗称九亩地。历经数度变迁,九亩地范围扩展到东至旧仓街,南至上海市实验小学,西至青莲街,北至高墩街。主要为居民区,旧式住房密集。有著名的上海市实验小学。 三角地(Sanjiaodi) 位于虹口区南部。泛指以汉阳洛、峨嵋路和塘沽路之间的三角地菜场为中心,包括附近的南浔路、闵行路和吴淞路一带。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即有肩挑蔬菜的小贩在此设摊,形成菜市。民国4年(1915年)建为室内菜场。嗣后,汉阳路、塘沽路上开设百货、绸布、服装、五金、医药、油粮、南北货、烟糖、食品、水果、日用杂品和饮食等商店,形成商业网点。附近有职工业余大学、中小学及圣心堂。现三角地菜场正在改建为高层建筑。
小莘庄(Xiaoxinzhuang)
在静安区西北部,泛指长寿路南,万航渡路与康定路交口处东北一带。约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苏北人来此搭建草棚、“滚地龙”栖身,逐渐形成集住地,因居民多从事辛苦劳作,取辛、莘谐音,故名小莘庄。为居民区。有织布、工业玻璃等厂。
小浦东(Xiaopudong)
八埭头(Badaitou)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位于杨浦区西南部,平凉路、通北路交会处附近一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韬朋路(今通北路),光绪三十二年建华盛路(今许昌路),光绪三十四年在韬朋路建八墚砖木结构里弄房屋后,始有八埭头之称。民国元年(1912年)后,福禄街、扬州路、汾州路、新康里、同兴坊等道路和里弄相继建成,百货、南货、鞋帽、绸布、贳器、五金、杂货等商店以及当铺、肉摊、茶馆、豆腐店、糟坊、菜场等先后开设,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夕,八埭头一带已形成人烟稠密,主要道路两侧商店毗接的闹市。现八埭头大致范围,东近许昌路,西近景星路,南近杨树浦路,是区内一处以旧式里弄房为主的居住区。以平凉菜场为中心,形成区内一处主要的商业网点,有银行、邮局、书店、电影院、个体户小商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
五角场(Wujiaoch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清末为上海县城北郊农村,散布有范家巷、庄家阁、陆家阁、小池家宅等自然村。20世纪20年代初期,今翔殷路、黄兴路、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先后筑成,以五条道路呈辐射状向五个方向伸展,状如五只角,称五角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此建办公楼、小洋房,营造一批兵营和军官住宅,建成新市街、旭街、庆宁街、平昌街、朋和街等。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民渐增,松沪路侧始有商店,平昌街摊贩较多,稍有市面。80年代开始,日益繁荣。现五角场大致范围,东近国和路、西近国定路、南近国粹路、北近淞沪路。为区内北部一处商业网点,有百货、食品、照相、果品、五金交电、烟糖等商店,以及银行、邮电局、电影院、酒家、宾馆、农贸市场。客、货车频繁,是市区往来宝山区的交通要道之一。
位于南市区东部的人民路、方浜中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因原上海旧城厢城门宝带门,俗称小东门,故名。因与十六铺毗邻,向来是批发行业的集中之地。现为南市区三大商业网点(老西门、豫园商场)之一。东侧沿江有东门路轮渡站。
小沙渡(Xiaoshadu)
在普陀区东南部,泛指长寿路东段两侧至吴淞江一带地区。以吴淞江(西康路桥处)原小沙渡得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扩展至小沙渡路(今西康路),渡口南岸形成居民点,亦称小沙渡。因中外资本家纷纷在渡口南岸一带占地建厂造房,20世纪20、30年代,已成为沪西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人聚居的地区之一。民国32年(1943年),小沙渡路更名为西康路,渡口亦改名为西康渡(1981年撤渡建西康路桥),原有的小沙渡地名逐渐不复使用。
范围包括普陀区莫干山路附近。因苏州河在此呈凸出角状得名;或说上海开埠后,沿苏州河岸工厂、煤号、堆栈、木行等纷纷开设,谋生者就近搭建“滚地龙”、草棚栖身,里人见其聚居处地形似麻袋,故名叉袋角。后莫干山路以东河曲一带尽为工厂所占,叉袋角地名逐渐消失,而安远路以南仍有沿用此地名。1978年后逐渐形成以新工房为主的住宅区。有无线电、棉纺、文教用品、制药等厂。
位于浦东新区西部。原是张家浜东侧洼地,俗称小浜东。清光绪年间,苏北难民来此搭建“滚地龙”和草棚栖身,改“浜”为“浦”,因名。20世纪20年代已成为当时浦东大型的棚户区。现为住宅区。小店数家。
叉袋角(Chadaijiao)
位于静安区北部,海防路、淮安路、西苏州路交会处一带。原
1927年7月,上海特别市正式成立,两年后,这个当时中国人自己的上海市政府决定实施“大上海计划”,建设新的市中心,以此限制租界的发展。当时在上海东北角的这个荒僻之地规划了政治区、商业区和住宅区,建筑了中国风格的市政府大楼、图书馆、体育场;修建了5条呈辐射状的干道,分别连接北面的吴淞港、东边的虬江码头、西部的铁路总站、南侧的公共租界和西南的外滩。这一规划仿效了芝加哥、华盛顿等欧美城市,其特点是从市中心放射出若干直线型道路。
太平桥(Taipingqiao)
在卢湾区东北部,泛指济南路、自忠路交口处附近一带。以原打铁浜上太平桥(今废)得名。为区境商业繁荣地段之一,有菜场、农贸市场,顺昌路北段有小吃店,俗称美食街。
引翔港(Yinxianggang)
位于杨浦区南部,长阳路、双阳路口一带。这一带原是引翔港镇,民国26年(1937年)毁于战火,抗日战争胜利后形成棚户区,只有几家小商店,习称引翔港。1986年起拆除全部旧屋,改建成多层、高层住宅。有饭店、百货、五金、医药等商店和集市贸易市场。
土山湾(Tushanwan)
在徐汇区中部,泛指漕溪北路与蒲汇塘路交会处周围一带。明、清时,疏浚肇嘉浜、蒲汇塘的淤泥堆在河道弯处,成一土山,故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主堂将土山整平,建起育婴堂、慈母堂等机构,又陆续兴建木工部、中西鞋作、照相馆、印刷所等,形成土山湾小市。肇家浜和蒲汇塘先后筑成漕溪北路和蒲汇塘路,但人们仍沿用土山湾地名。有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轻工业学校和徐汇新村等高层住宅群。
八仙桥(Baxianqiao)
位于黄浦、卢湾区境,泛指金陵中路、龙门路交会处附近地区。相传该处原有北八仙桥、老八仙桥、中八仙桥、南八仙桥、石八仙桥、木八仙桥,因名。19世纪末建华洋菜场起,饭馆、旅社、百货、服装、鞋帽、银楼等商店竞相出现。后由于大世界区片的兴起,融合了八仙桥区片部分地区,也使八仙桥区片范围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