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资料溶液.
奥赛辅导溶液

溶液的沸点升高
溶液沸点升高的根本原因是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含难挥发溶质的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的沸点高 Tb = Tb (溶液沸点)- Tb0 (溶剂沸点)
△T = Kb· bB
Kb — 摩尔沸点升高常数,K· kg· mol-1,只 与溶剂的本性有关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Tb和溶液 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
1000 / M
式中K = p · M/1000,M 是溶剂的摩尔质量。
Examples
293K 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 2.38kPa, 将 6.840g 蔗糖溶于 100.0g水中,求蔗糖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和蒸气压。 解: 蔗糖的摩尔质量为342.0g· mol-1,质量摩尔浓度 为 6.840g 1 bB 0.1kg 0.200mol kg 342.0g mol 1 水的摩尔分数为
水
粗分散系 (浊液)
>100
泥水
泥土
水
*在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一部分称相。
二、溶液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物质的量浓度 c = n B = mB
V
M BV
2、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又叫“质量摩尔浓度” 用1kg溶剂A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表示的浓度称为质量摩 尔浓度,用bB 表示,单位为mol· kg-1,即:
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趋向取决于溶液浓度
的大小,溶液浓度大,渗透趋向大。
h
由此产生的净压力称为渗透压,以符号∏表示。
π
反渗透现象:
若额外施加的压力大于 ∏ ,
溶液 溶剂 B
则溶液中的溶剂将向纯溶剂方向渗
透。用于从海水中快速提取淡水和 废水治理中除去有毒有害物质。
溶液的渗透压, ∏ : 为了阻止纯溶剂向溶液方向渗透,必须 在溶液一方额外施加一个适当的压力。
高中化学竞赛辅导素材 溶液和胶体分散系101ppt

乙醚 34.6 oC
乙醇 78.5 oC
H 2O 100 oC
蒸汽压曲线
0 20 40 60 80 100 120
T /oC
26
二、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vapor pressure lowering)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要比溶 剂的低,这种现象称为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法国化学家 Raoult 指出: p = pA* ·xA
2
沸点升高 boiling point elevation 凝固点降低 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 渗透压力 osmotic pressure 渗透 osmosis 等渗溶液 isotonic solution 低渗溶液 hypotonic solution 高渗溶液 hypertonic solution 溶胶 sol
△p = k ·bB
条件: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bB ↑ △p↑ P↓
31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与溶质 B 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的性质无关。
葡萄糖溶液 0.1 mol·Kg-1 0.1 mol·Kg-1
蔗糖溶液 0.1 mol·Kg-1 0.15 mol·Kg-1
推荐在注射液的标签上同时写明质量浓度和浓度。
B 的质量浓度与 B 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为: ρB= cB MB
MB 为 B 的摩尔质量
15
p9例1-3 100 mL 生理盐水中含 0.90 g NaCl,计算生 理盐水的质量浓度和浓度。 解:生理盐水的质量浓度为:
(NaCl) m(NaCl) 0.90 g 9.0 g L1
三、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升高 (Boiling point elevation)
2021届高中化学竞赛理论辅导课件-物理化学(入门)溶液

§ 3. 1 引 言
3. 分类:
气态溶液 物态 固态溶液
液态溶液
溶液的导电性
电解质溶液 非电解质溶液
本章主要讨论液态的非电解质溶液
2020年9月20日
§ 3. 1 引 言
4. 溶剂(solvent) A 和溶质(solute) B 对于气体或固体溶于某液体构成的溶液,习惯 上将液体叫做溶剂,而将溶于其中的气体或固 体叫做溶质,如果是两种液体构成的溶液,则 称其中量多的液体叫溶剂,量少的液体叫溶质。
B
B
•
质量分数wB n xB =
B
n
B
B
=
物质B的质量 / M B (物质B的质量 / M B )
B
2020年9月20日
§ 3. 1 引 言
• 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molaity) mB
xB =
nB nB
=
物质B的质量 / M B (物质B的质量 / M B )
B
B
mB与xB的关系为:xB
xB
=
M (M A
cA B M
B
)cB
对于极稀溶液
xB
=
M AcB A
mB
=cB A
2020年9月20日
§ 3. 2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本节要目
2020年9月20日
§ 3. 2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一、拉乌尔定律(Raoult’s law).
1887年,拉乌尔提出:在一定温度下,稀薄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 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液中溶剂的物质的量分数,此结论称
b)式中p为该气体的分压。对于混合气体,
在总压不大时,亨利定律分别适用于每一种气体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讲义(全).doc

2009年云南师大附中高中化学奥赛培训■理论部分初赛基本要求1.有效数字。
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
定量仪器(天平、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的精度与测量数据有效数字。
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2.理想气体标准状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体密度。
分压定律。
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测定。
气体溶解度(亨利定律)。
3.溶液浓度与固体溶解度及其计算。
溶液配制(浓度的不同精确度要求对仪器的选择)。
重结晶及溶质一溶剂相对量的估算。
过滤与洗涤操作、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
溶剂(包括混合溶剂)与溶质的相似相溶规律。
4.容量分析的基本概念。
被测物、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指示剂、滴定反应等。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滴定曲线与突跃(酸碱强度、浓度、溶剂极性对滴定突跃影响的定性关系)。
酸碱指示剂的选择。
高猛酸钾、重铅酸钾、硫代硫酸钠、EDTA为标准溶液的滴定基本反应与分析结果计算。
(缓冲溶液)?5.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用s、p、d等来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电离能和电负性。
6.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系。
主族与副族。
过渡元素。
主、副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的性质变化一般规律;$、d、ds. p、f•区。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核外电子结构(电子层数、价电子层与价电子数)的关系。
最高化合价与族序数的关系。
对角线规则。
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周期表位置的关系。
金属与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半金属。
主、副族重要而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氧化态及主要形态。
钳系元素的概念。
7.分子结构。
路易斯结构式(电子式)。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对简单分子(包括离子)立体结构的预测。
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分子(包括离子)立体结构的解释。
共价键。
b键和兀键。
大兀键。
共轨(离域)的一般概念。
等电子体的一般概念。
8.配合物。
配合物与配离子的基本概念。
路易斯酸碱的概念。
重要而常见的配离子的中心离子(原子)和重要而常见的配体(水、轻离子、卤离子、拟卤离子、氨分子、酸根离子、不饱和炷等)。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讲座第2讲溶液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比赛指导讲座第2讲溶液【比赛要求】分别系。
胶体。
溶解度。
亨利定律。
稀溶液通性。
溶液浓度。
溶剂(包含混淆溶剂)。
【知识梳理】一、分别系的基本看法及分类一种或几种物质以渺小的粒子分别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系统称分别系。
被分别的物质称分别质,把分散质分开的物质称分别剂。
依据分别质粒子的大小,常把分别系分为三类,见表2-1。
表 2-1分别系铵分别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分别质实例分别系种类粒子直分别质主要性质分别系分别质分别剂径 / nm<1小分子、离均相 *,稳固,扩散快,颗粒分子分别系糖水糖水子或原子能透过半透膜胶高分子均相,稳固扩散慢,颗粒不体溶液1~100大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血液蛋白质水分散溶胶1~100分子的小多相,较稳固,扩散慢,颗[Fe(OH) 3][Fe(OH) 3] n齐集体粒不可以透过半透膜胶体水系分子的大多相,不稳固,扩散很慢,粗分别系>100泥水泥土水齐集体颗粒不可以透过半透膜*在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整相同的一部分称相。
分子分别系又称溶液,所以溶液是指分别质分子、离子或原子平均地分别在分别剂中所得的分别系。
溶液可分为固态溶液(如某些合金)、气态溶液(如空气)和液态溶液。
最常有也是最重要的是液态溶液,特别是以水为溶剂的水溶液。
二、溶解度和饱和溶液1、溶解度在必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在必定量溶剂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易溶于水的固体的溶解度用100 g 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g)表示;必定温度下,难溶物质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常用来表示难溶物质的溶解度。
比如298 K 氯化银的溶解度为1× 10-5 mol · L -1。
2、饱和溶液在必定温度下,未溶解的溶质跟已溶解的溶质达到溶解均衡状态时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存在着以下量的关系:溶质的质量 常数=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常数= 溶剂的质量3、溶解度与温度溶解均衡是一个动向均衡,其均衡挪动的方向听从勒沙特列原理。
化学竞赛用书 第四篇 溶液1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第四篇溶液知识网络:一、分散体系1、分散体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分散剂)里形成的混合体系,叫分散体系。
分散体系可分为气态分散系(如空气)、液态分散系、固态分散系(如有色玻璃、不锈钢等)。
液态分散系可分为浊液、胶体和溶液三种情况。
2、液态分散系(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如泥水、面粉和水、澄清石灰水通二氧化碳后浑浊液等。
形成悬浊液的条件是:固体小颗粒、不再溶解、小颗粒悬浮分散到液体中。
(3)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如油分散到水中。
形成乳浊液的条件是:两种液体不相溶解、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液体中。
二、溶液1、溶液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不止一种,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溶剂:用来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一溶液中只有一种溶剂,一般是液体,常见的溶剂如水、酒精、汽油、苯等m(溶液)=m(溶剂)+m(所有溶质);V溶液≠V溶剂+V溶质溶质、溶剂的判定:(1)当固体、气体与液体形成溶液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2)当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体积大的为溶剂(3)当有水时,一般水是溶剂溶质特殊情况4、溶解过程及溶解平衡固体溶解过程是溶质的微粒不断从溶质表面向溶剂中扩散过程,同时溶液中微粒也同时向未溶解的固体表面聚集的过程(结晶)。
当溶解速度大于结晶速度,物质体现为溶解了,这时加入该溶质,仍能不断溶解;当溶解速度小于结晶速度,体现为溶液中析出晶体了,该溶质不能再溶解,还将从溶液中不断析出晶体;当溶解速度=结晶速度,溶质溶解和结晶处于平衡状态,溶液中溶质既不增加也不减小。
未溶解的物质 溶液中微粒5、溶解和结晶过程中热量变化溶解过程吸收热量,结晶过程放出热量当放热>吸热,溶液温度升高。
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溶解当放热<吸热,溶液温度下降。
如NH 4NO 3溶解当放热=吸热,溶液温度不变。
高中化学复习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讲座专题练习:专题二-溶液

第二讲溶液1、现有50 g 5 %的硫酸铜溶液,要使其溶液浓度提高至10 %,应该采取措施有:(1)可蒸发水g。
(2)加入12.5 %的硫酸铜溶液g。
(3)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g。
(4)加入蓝矾晶体g。
2、在1 L水中溶解560 L(标准状况)的氨气,所得氨水的密度是0.9 g/cm3,该氨水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物质的量浓度是(2),质量摩尔浓度是(3),摩尔分数是(4)。
3.在10℃时,向100g25.2%的稀硝酸中先后加入固体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共20.4g,恰好完全反应,把所得溶液蒸发掉39.5g水后,刚好成为饱和溶液,求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以及该溶质在10℃时的溶解度各是多少?4、Na2CrO4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见下表。
现有100 g 60℃时Na2CrO4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1)40℃(2)0℃时,析出晶体多少克?(0—20℃析出晶体为Na2CrO4·10H2O,5、在20℃和101 kPa下,每升水最多能溶解氧气0.0434 g,氢气0.0016 g,氮气0.0190 g,试计算:(1)在20℃时202 k Pa下,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以mL·L-1表示)。
(2)设有一混合气体,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是氧气25 %、氢气40 %、氮气35 %。
总压力为505 k Pa。
试问在20℃时,该混合气体的饱和水溶液中含氧气的质量分数为多少?6、已知CO 2过量时,CO 2与NaOH 反应生成NaHCO 3(CO 2+NaOH =NaHCO 3)。
参照物质的溶解度,用NaOH (固)、CaCO 3(固)、水、盐酸为原料制取33 g 纯NaHCO 3。
(1)若用100 g 水,则制取时需用NaOH g 。
(2)若用17.86 g NaOH (固),则需用水 g 。
请设计一个从硝酸钠和氯化钾制备纯硝酸钾晶体的实验(要求写出化学方程式及实验步骤)。
8、下面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 /100g 水)取23.4 g NaCl 和40.4 g KNO 3,加70.0 g H 2O ,加热溶解,在100℃时蒸发掉50.0 g H 2O ,维持该温度,过滤析出晶体。
人教版高中化学竞赛溶液课件共47张

•器与大其者当声一必 辈闳子,乌志鸦高,者莫意如必当远一。次鹰。
(a) NaC溶 I 解度 •穷古人之的立孩大子 事早者当,家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海贫纳困百能川造有 就容男乃子大气壁概立。千仞无欲则刚
3.173 x •鸟一贵个有人翼如, 果人胸贵无有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渗透平衡:单位时间内溶剂分子从两个相反的方 向穿过半透膜的数目彼此相等,即达到渗透平衡。
渗透压:为维持只允许溶剂通过的膜所隔开的溶 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额外压力。
2022/4/16
32
反渗透:若在溶液一侧外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外 压时,溶剂可从溶液向溶剂渗透或从浓溶液向稀 溶液渗透的现象称做反渗透。
xA xB 1; p p0A1xB p0A p p0AxB
拉 乌 尔 定 律 数 学 表:达p式 p0AxB
2022/4/16
22
拉乌尔定律只适用于非电解质稀溶液,在 稀溶液中
xBnAnBnB
nB nA
;若
以
水
为 溶1剂 00克 , 0 水 则中 在
xBnnA B 1m 00 05m 5.51; PPA xBPA 5m 5.51Km 18.01
△p=Km —— 拉乌尔定律的另一表达式
m为溶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K为溶剂的 蒸气压下降常数。
2022/4/16
23
溶液的蒸气压只与单位体积内溶质的粒子 数目有关,而与溶质分子的组成和性质无关依数性。
若溶质(B)、溶剂(A)都有挥发性,且 两者没有相互作用,可组成理想溶液,这时 可分别考虑,然后加合:
溶液
气态溶液:气态混合物都是气态溶液 固态溶液:Hg-Zn,Zn-Cu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讲座 第18讲 化学实验基础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讲座第18讲化学实验基础【竞赛要求】溶液配制(按浓度的精确度选择仪器)。
重结晶及溶质、溶剂相对量的估算。
过滤与洗涤(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知识梳理】一、常用仪器及其使用方法1、反应容器(1)直接加热的仪器①试管适用于试剂用量极少的反应,也可用于溶解、气体的制取、净化和收集。
试管可分为:普通试管和耐高温的硬质试管;一般试管和具支试管……等。
试管必须用试管夹夹持或固定在铁架台的铁夹上加热。
开始加热时,应注意受热均匀。
②蒸发皿适用于蒸发和浓缩溶液,也可用于干炒固体物质。
蒸发皿可直接加热也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用坩埚钳移动,在石棉网上冷却。
③坩埚适用于灼热或熔融固体物质。
坩埚可分为:瓷质坩埚、铁坩埚和石英坩埚。
使用时应放在泥三角上直接加热。
坩埚温度较高时,应用预热的坩埚钳夹持移动,放置石棉网上自然冷却。
④燃烧匙适用于点燃的固体和气体反应。
⑤燃烧管适用于高温下的固体和气体反应。
(2)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①烧杯适用于试剂用量较多的反应,也可用于溶解、结晶和配制溶液。
在蒸发或结晶时,烧杯的上方应放置一个表面皿,防止液体飞溅或落入灰尘。
②烧瓶适用于加热条件下、试剂用量较多、由液态物质参加的反应,也可用于蒸馏和气体发生装置。
烧瓶可分为:圆底烧瓶、平底烧瓶、蒸馏烧瓶、两口烧瓶……等。
③锥形瓶适用于滴定反应。
(3)不加热的仪器启普发生器适用于不需加热的固、液制备气体的反应。
粉末状固体(或生成粉末状固体)不能用启普发生器。
2、称量仪器(1)量筒一种粗量量器,适用于量取精确度要求不高的一定体积的液体,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容量的量筒,避免操作次数过多造成误差太大。
量取液体时,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弯月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加热或用于稀释溶液。
(2)移液管和吸量管移液管一般用于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移液管是中间有一膨大部分(称为球部)的玻璃管。
吸量管上带有分刻度。
它们均是量出式量器,一般流出液体即为所标记的体积。
【高中化学奥赛课件】溶液

解:
1 rGm BfGmB 200.8 194.4
B
6.4kJ mol 1 0
此反应在标准状态下能自发进行。
又 rGm RTln K P
KP
exp
6.4 103 8.314 298
13.24
2先 求P正*和P异* 298K
lg
P正*
3.9714
1065 T 41
3.9714
1065 298 41
0.1726
7
P正* 0.6721 P
lg
P异*
3.9089
1020 298 40
0.04459
P异* 0.9024 P
P正 P正* x正
P异 P异* x异
KX
x异 x正
P异 P正
P正* P异*
KP
P正* P异*
13.24 0.6721 9.86 0.9024
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如果一
种物质溶解在两个同时存在互不相溶的液体里,
达到平衡后,该物质在两相中浓度之比等于常
数。”
即(
)T,P 下,
CB CB
K
(4-13)
23
CB, CB 分别为溶质 B 在溶剂, 相中的浓度
K:分配系数 注:分配定律仅适用于在两溶剂中分子形态相 同的部分。 分配定律的应用:(萃取效率) 萃取:用另一种与溶液不相溶的溶剂,将溶质 从溶液中提取出来的过程称作萃取。
n=4 该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为 0.2283 kg.mol-1;化 学式为 C12H20O4 。
19
例题16:(1)求4.4%葡萄糖(C6H12O6)的水溶液, 在300.2K的渗透压。(2)若将水用半透膜隔开, 问在溶液一方需要多高的液柱才能使之平衡。
2022年高中化学竞赛辅导 无机化学 1.3溶液知识点素材

§1-3 溶液Solutions一、一些根本概念〔Some Basic Concepts〕1.分散系(Dispersion system)(1)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质点分散在另一种物质的质点中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系。
分散系中又分为:分散相(dispersion phase)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分散介质(dispersion medium):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2) 分类(Classification):a.均匀分散系(homogeneous dispersion system) b.不均匀分散系(heterogeneous dispersion system) (3) 分散相直径:d 100nm 悬浊液、乳浊液。
2.溶液(Solutions)(1) 溶液是均匀的分散系。
它包括分散相─溶质(solute),分散介质─溶剂(solvent)。
(2) 溶液的种类(kinds of solution)Table 1.1 Examples of SolutionsState of Solution Gas Liquid Liquid Liquid Solid Solid SolidState of Solvent State of SoluteGas Liquid Liquid Liquid Solid Solid SolidGas Gas Liquid Solid Gas Liquid SolidExample AirOxygen in water Alcohol in water Salt in water Hydrogen in palladium Mercury in silver Silver in gold3.溶解(Dissolve)(1) 溶解过程是物理化学过程。
固体盐的溶解常伴随热效应,两种液体之间的混合常伴随体积变化,也伴随热效应。
(2) 溶解度〔solubility〕a.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资料无机化学II 溶液和胶体【竞赛要求】分散系。
溶液浓度。
溶解度。
浓度和溶解度的单位与换算。
溶液配制(仪器选择)。
重结晶方法以及溶质/溶剂相对量的估算。
过滤与洗涤(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
重结晶和洗涤溶剂(包括混合溶剂)的选择。
胶体。
分散相和连续相。
胶体的形成和破坏。
胶体的分类。
胶粒的基本结构。
亨利定律。
稀溶液通性。
溶剂(包括混合溶剂)。
【知识梳理】一、分散系统及其分类所谓分散系统,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系统。
如牛奶中奶油液滴分散在水中,颜料分散在有机液体中形成油漆等等。
通常把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起分散作用的物质叫分散介质。
分散系统可分为均相分散系统和非均相分散系统。
均相分散系统是物质彼此以分子形态分散或混合所形成的系统。
此类系统的分散相及分散介质之间无相界面存在,是热力学稳定的系统。
非均相分散系统是物质以微相形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多相系统。
分散相(分散物质):处于分散状态的物质。
连续相(分散介质):包围着分散物质而处于连续状态的物质。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分子分散系、胶体分散系、粗分散系*在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一部分称相。
分子分散系又称溶液,因此溶液是指分散质分子、离子或原子均匀地分散在分散剂中所得的分散系。
溶液可分为固态溶液(如某些合金)、气态溶液(如空气)和液态溶液。
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是液态溶液,特别是以水为溶剂的水溶液。
二、胶体(一)胶体的分类液溶胶:1、按分散相和介质聚集状态分类固溶胶气溶胶2、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粒子由很多分子组成,热力学不稳定、不可逆体系.)(粒子由即为一个大分子,热力学稳定、可逆体系)(1)憎液溶胶:半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难溶物固体粒子。
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有很大的相界面,易聚沉,是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
一旦将介质蒸发掉,再加入介质就无法再形成溶胶,是一个不可逆体系,如氢氧化铁溶胶、碘化银溶胶等。
憎液溶胶的特性:a、特有的分散程度:粒子的大小在10-9~10-7 m之间,因而扩散较慢,不能透过半透膜,渗透压低但有较强的动力稳定性和乳光现象。
b、多相不均匀性: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结构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子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c、热力学不稳定性:因为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形成憎液溶胶的必要条件:(1)分散相的溶解度要小;(2)还必须有稳定剂存在,否则胶粒易聚结而聚沉。
(2)亲液溶胶:半径落在胶体粒子范围内的大分子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一旦将溶剂蒸发,大分子化合物凝聚,再加入溶剂,又可形成溶胶,亲液溶胶是热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
(二)胶粒的结构胶粒的结构比较复杂,先有一定量的难溶物分子聚结形成胶粒的中心,称为胶核;然后胶核选择性的吸附稳定剂中的一种离子,形成紧密吸附层;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从而形成了带与紧密层相同电荷的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图例:AgI胶粒结构图1)(图例:AgI胶粒结构图2)胶核吸附离子是有选择性的,首先吸附与胶核中相同的某种离子,用同离子效应使胶核不易溶解。
若无相同离子,则首先吸附水化能力较弱的负离子,所以自然界中的胶粒大多带负电,如泥浆水、豆浆等都是负溶胶。
憎液溶胶亲液溶胶例1:AgNO3 + KI→KNO3 + AgI↓(过量的KI 作稳定剂)胶团的结构表达式:(上图1)固相紧密层扩散层[(AgI)m n I–(n-x)K+]x–x K+↓(过量的KNO3作稳定剂)胶团的结构表达式:(上图2)固相紧密层扩散层[(AgI)m n Ag + (n-x)NO3-]x–x NO3-胶体分散系统中的胶团具有层状结构,从内到外分别是胶核、紧密吸附层(又称Stern 层)和扩散层。
胶核的表面带有固定数目的电荷(对于不同类型的胶体颗粒,有的胶核带正电,有的胶核带负电荷);紧密吸附层中的电荷总是与胶核所带电荷相反,电荷量比胶核的电荷量小;扩散层也带有与胶核相反的电荷,电荷量也比胶核的电荷量小,但紧密吸附层和扩散层中的电荷总量等于胶核的电荷总量,使得整个胶团呈电中性。
扩散层的电荷分布随距胶核表面的距离的增大而下降,直到溶液本体处下降为0(三)胶体的制备1、分散法(利用机械设备):胶体磨(有干磨和湿磨之分)、气流粉碎机(粉碎程度可达1 m)、电弧法2. 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化学凝聚法(1)物理凝聚法——将蒸气状态的物质或溶解状态的物质凝聚为胶体分散状态的方法(2)化学凝聚法——是利用生成不溶性物质的各类化学反应,控制析晶过程,使其停留在胶核尺度的阶段。
一般采用较大的过饱和浓度,较低的操作温度,以利于晶核的大量生成而减缓晶体长大的速率,防止发生聚沉,即可得到溶胶。
实例:As2S3溶胶的制备: 利用H2S(g)缓慢通入As2O3的饱和溶液中,使之产生淡黄色的As2S3胶核胶粒(带负电)胶团(电中性)胶团(电中性)胶核胶粒(带正电)溶胶。
略过量的H 2S(g)在水解时产生的HS -可作为这种溶胶的稳定剂,使溶胶带负电。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As 2O 3 + 3H 2O = 2 H 3AsO 3 2 H 3AsO 3 + 3 H 2S(g) = As 2S 3(溶胶) +6 H 2O3. 溶胶的净化不论是分散法还是凝聚法制备的溶胶,其中往往含有很多电解质或其它杂质。
电解质虽有稳定溶胶的作用,但过量了就会影响溶胶的稳定性。
因此通常需要将初制备的溶胶进行净化。
最常用的净化方法是渗析法。
此方法是利用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分子能透过半透膜的性质,将溶胶中过量的电解质除去。
渗析时,将溶胶放在半透膜内,然后把整个膜袋浸在蒸馏水中,进行渗析。
为了提高渗析速率,可搅拌溶胶或适当加热 。
为加快渗析速率,普遍采用电渗析。
(四)胶体的破坏1、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1)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这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促使胶粒聚结。
(2)浓度的影响。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
(3)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
(4)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
2、电解质的聚沉作用在溶胶中加入少量电解质,可以使胶粒吸附的离子增加,增加溶胶的稳定性,称为稳定剂。
当电解质的浓度足够大, 部分反粒子进入紧密层,扩散层变薄, 胶粒之间静电斥力减小而导致聚沉,则称为聚沉剂。
影响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因素:(a) 主要取决于与胶粒所带电荷相反的离子(反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即价数)。
反离子的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
(b) 价数相同的反离子的水合半径越小,聚沉能力越强。
(c) 与胶粒电性相同的离子,一般说来,价数越高,水合半径越小,聚沉能力越弱。
3、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所带电量相等时,相互混合也会发生聚沉。
明矾净水原理:水中含有泥沙等污物的负溶胶,加入KAl(SO4)2在水中水解生成Al(OH)3正溶胶。
在适当量下,发生相互聚沉。
与加入电解质情况不同的是,当两种溶胶的用量恰能使其所带电荷的量相等时,才会完全聚沉,否则会不完全聚沉,甚至不聚沉。
4、高分子化合物的作用在溶胶中加入少量高分子化合物可使溶胶聚沉,称为敏化作用(絮凝作用)。
在溶胶中加入足够多的高分子化合物,则会阻止溶胶的聚沉,称为空间保护作用。
三、 溶解度和饱和溶液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易溶于水的固体的溶解度用100 g 水中溶解溶质的质量(g )表示;一定温度下,难溶物质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常用来表示难溶物质的溶解度。
例如298 K 氯化银的溶解度为1×10-5 mol ·L -1。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未溶解的溶质跟已溶解的溶质达到溶解平衡状态时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在饱和溶液中,存在着下列量的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常数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 常数 3、溶解度与温度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其平衡移动的方向服从勒沙特列原理。
一个已经饱和的溶液,如果它的继续溶解过程是吸热的,升高温度时溶解度增大;如果它的继续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升高温度时溶解度减小。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溶解度与压强固体或液体溶质的溶解度受压力的影响很小。
气体溶质的溶解度受压力影响很大。
对于溶解度很小,又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气体的溶解度和它的分压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这个定律叫亨利(Henry )定律。
其数学表达式是:C g = K g ·p g (2-1)式中p g 为液面上该气体的分压,C g 为某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其单位可用g ·L -1、L (气)·L 1-(水)、mol ·L -1表示),K g 称为亨利常数。
5、溶解平衡任何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总是或多或少地溶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对于难溶或微溶于水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解与结晶的速率相等,便建立了固体和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动态平衡,简称溶解平衡。
四、溶液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有很多方法表示溶液的组成,化学上常用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摩尔浓度、摩尔分数、质量分数等表示。
1、物质的量浓度在国际单位制中,溶液的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表示。
其定义为:溶液中所含溶质A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用符号c A 表示。
c A = Vn A (2-11) (2)质量摩尔浓度用1kg 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的浓度称为质量摩尔浓度,用b A 表示,单位为mol ·kg -1,即:b A = B A m n = BA A m M m (2-13) (3)摩尔分数溶液中某一组分A 的物质的量(n A )占全部溶液的物质的量(n )的分数,称为A 的摩尔分数,记为x A 。
x A = nn A (2-14) 若溶液由A 和B 两种组分组成,溶质A 和B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 A 和n B ,则: x A =B A A n n n + x B = B A B n n n + 很显然 x A + x B = 1(4)质量分数溶质A 的质量占溶液总质量的分数称为溶质A 的质量分数,符号为w A ,即w A =m m A (2-15)四、 溶液的性质1、稀溶液的依数性稀溶液的某些性质主要取决于其中所含溶质粒子的数目,而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无关,这些性质称为依数性。
稀溶液的依数性包括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和渗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