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致因理论

合集下载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02 近期,事故致因理论更加注重环境因素,如物理 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对事故发生的 影响。
事故致因理论重要性
01
帮助企业和组织识别和评估潜在的事故风险,采取有
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02
提高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促进个体和组织在生产
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03
为制定安全政策和法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
事故致因理论通常将事故的发生归因于个体、组织、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强调这些因素之 间的相互作用。
事故致因理论发展历程
01 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因素,如人的 行为、决策、生理或心理状态等。
02 随着工业发展和事故统计数据的积累,人们开始 关注组织因素,如管理、培训、工作设计等对事 故发生的影响。
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引入其他学科的先进 理论和技术,如系统工程、风险管理、人类行为 学等,以推动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注重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安全挑 战,分享经验和成果,以推动全球安全事业的进 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设计安全培训和教育课程
根据员工安全素质需求,设计相应的安全培训和教 育课程,包括安全基础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应急 处置等内容。
实施安全培训和教育计划
按照设计的课程和计划,组织员工参加安全 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 能水平。
事故致因理论未来发展与挑
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型工业安全管理的需求
工业4.0对安全管理的影 响
随着工业4.0的推进,智能化、网络化、自 动化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工业安全管理带来挑 战,需要研究适应新生产模式的预防措施和 管理方法。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实践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事故致因理论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效 果,为类似场景提供借鉴和参考。
确定事故致因因 素:分析事故发 生的原因,识别 出关键因素,为 风险评估提供依
据。
评估风险等级: 根据事故致因因 素的风险大小, 确定风险等级, 为制定相应的风 险控制措施提供
参考。
推动行业发展:事故致因理论在许多行业中都有广泛应用,对于推动行业的安全和 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ART THREE
定义: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一段时间内更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性。
理论观点:事故频发倾向论认为,某些个人或组织由于某些原因,在生产或生活中 存在更高的发生事故的风险。
事故频发倾向的成因:包括个人或组织的技能水平、工作经验、心理状态、管理状况 等因素。
减少事故发生:通过分析事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提高安全性: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保障员工和企业的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安全性。
优化管理: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发现管理漏洞和不足,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增强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企业增强竞争力。
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事故中的作用,因此在应急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人的行为 管理和设备的安全性。
结合事故致因理论,应急管理部门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事故致因理论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事故致因理论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对事故发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员工的 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制定风险控制措 施:针对不同风 险等级的事故致 因因素,制定相 应的风险控制措 施,降低事故发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
16
第三节
一、因果继承原则
事故因果论
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事故现象是后果,与其前因有必然的联系。 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的,因和果有继承性,前段的结 果往往是下一段的原因。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 次原因又是三次原因的结果,如此类推。
17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23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 成伤亡事故后果——复合型 单纯的集中型或连锁型较少,事故的因果关系 多为复合型。
24
第三节
三、起因物和施害物
事故因果论
起因物——造成事故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 工物件、环境物等。
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
不安全状态导致起因物作用;施害物又是起因物促 成其造成事故后果的。
12
第二节
事故频发倾向论
1926年,纽鲍尔德(E.M.Newbold)研究大量工厂中事 故发生次数分布,证明事故发生次数服从发生概率极小, 且各个人发生事故概率不等的统计分布。 马勃(Marbe)跟踪调查了一个有3000人的工厂,结果发 现: 第一年里没有发生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几年里平均发生 0.30—0.60次事故; 第一年里发生过一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0.86— 1.17次事故; 第一年里出过两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论
能量意外释放论的出现是人们对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实 质认识方面的一大飞跃。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 和哈登(Hadden)提出了一种新概念: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 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应该通过控制能量, 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 量释放。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一、安全生产人类自诞生起就离不开生产和安全这两大基本需要,以往安全研究的范围通常限于劳动保护领域中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属狭义安全的范畴。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创立及研究领域的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所研究的问题已不再仅局限于生产过程中的狭义安全,而是包括生产、生活、以及人类的一切可能活动领域、场所中的所有安全问题——广义的安全。

二、事故致因理论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因素是事故的致因因素。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以海因里希因果连续论为代表的早期事故致因理论;以能量意外释放论为代表的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故致因理论;现代系统安全理论。

(一)早期事故致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事故发生可能在某一瞬间,却是一系列互为因果的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在事故因果连锁论中,以事故为中心,事故的原因概括三个层次: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基本原因。

(二)能量意外释放论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

(三)现代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安全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防止事故就是消除、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源.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H.Woods)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

结果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

从这种现象出发,后来法默 (F armer)等人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所谓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 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Accident Causation Theory)是一个在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概念。

事故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原因和逻辑。

理解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危险情况。

1. 事故的本质事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

事故不仅会给个体和组织带来损失,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

因此,深入理解事故的本质和致因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 事故的分类事故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事故包括机械事故、交通事故、化学事故等。

而事故的分类也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

3. 事故的致因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常见的事故致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等。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事故的本质。

4. 事故防范措施为了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事前的风险评估、事中的应急处置和事后的事故调查与总结。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5. 事故的管理与监控事故管理是一个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的事故管理体系和监控机制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事故防范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事故致因理论是一个涉及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领域的重要概念。

理解事故的致因机制、完善事故管理体系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社会安全水平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我们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以上是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些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关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概述一、事故致因理论简介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利用它可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分析出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为们认清安全事故产生的本质根源和指导事故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伴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事故产生的本质规律也在不断的呈现变化。

从20世纪初至今,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单因素理论)阶段,二战时期的事故致因理论(双因素理论)阶段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故致因理论(三因素理论)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事故的发生并不一定是随机的,有事故倾向性的工人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到了此双因素理论阶段,主要观点认为人与其工作环境密切相连,事故的发生是人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再到三因素理论阶段,事故致因理论逐渐完善,并且越来越来的研究者都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物和环境3者综合导致的结果,并且诞生出以瑟利提出的人类工程方法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事故致因模型。

1、因果论事故具有随机性,构成“机”的多个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有继承性,即前一过程的结果往往是引发后一过程的原因。

例如某一事故的发生,最初是由于发生了事件N,,这是“因”;然后导致了事件NZ,这便是“果”。

N:包含着N,,它又作为“因”引发了下一过程及结果N3。

如此传递下去,导致了最后的“果”—该事故及其损失。

属于这种因果论的事故模型有线性多因素连锁性,非线性多因素连锁性,线性一非线性复合型,海因里希的多米诺(domino)骨牌理论等等。

其中,日本的北川彻三等人将此理论归纳到了日本的《安全工学便览》中。

2、轨迹交叉论一个生产系统系统一般是由人、机、物构成的,它们共处于一种环境中。

轨迹交叉的事故致因理论认为,该系统内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或逆流能量轨迹交叉)所造成的,有时环境也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机的)不安全状态及它们相遇的条件。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就是对于形形色色的事故以及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无穷变化进行研究,从而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方法和对策的理论。

根据参考文献我们得知的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是:1、多米诺骨牌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下述A-E因素按一定顺序发生而造成的。

社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A促使人为过失B的发生,又造成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质及机械危险C的发生,C导致意外事件(包括险肇事故)D的发生,并因而产生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E的发生。

这5个因素是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5个因素的连锁反应就构成了事故。

把A-E因素看成5张竖立的骨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5个因素以一定的因果关系依次发生。

前面的骨牌倒下,则后面的骨牌也随之倒下。

如果是排除了触发危险的因素A,B,C中一个或多个,就会出现避免骨牌D和E倒下的空档,从而防止了事故的发生,不会引起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E的发生。

由此可知,只要使事故发生的连锁系列中断,即清除D前面任一个或多个因素,就可以达到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

实际上,就是要研究如何采用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的连锁中断,如特殊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可以杜绝不具有一定安全技术的人员从事危险工种;安全检查制度可以及早发现隐患等。

2、综合模型理论综合模型理论认为,在分析事故原因、研究事故发生机理时,必须充分了解构成事故的基本要素。

研究的方法是从事故的直接原因入手,找出事故的间接原因,并分清其主次地位。

直接原因是指最接近事故发生的时刻,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物质技术的(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为的(即人的不安全的行为)2个方面。

间接原因指管理上的缺陷,它使直接原因得以产生和存在。

管理缺陷与不安全状态的结合,就构成了事故隐患。

当事故隐患形成并偶然被人的不安全行为触发时,就必然发生事故。

通过对大量事故的剖析,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一些规律,据此得出了事故发生的综合模型理论。

可见,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的“管理”是狭义的管理,仅指对工作过程的管理。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
金矿山人因失误模型 具有代表性的是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
39
威格里沃斯事故模型
40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人因失误论
具有代表性的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
(1)瑟利模型,1969年美国人J.Sury提出
认为:在事故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决策可以分 为3个阶段,即人对危险的感觉阶段、认识阶 段和响应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若处理正确, 则可以避免事故和损失,否则就会造成事故和 损失。
常用的事故模式
1) 因果类型
(1)连锁型:认为任何一种可预防的事故
的发生都是一连串事件在一定顺序下所产生的
结果。
A1
A2
A3
A4
事故
(2)多因致果型:多种各自独立的原因在同
一时间共同导致事故的发生。
A1
A2
事故
A5 A4 A3
(3)复合型:某些因素连锁,某些因素集中,
互相交叉、复合造成事故。
接近事故后果时间最近的直接原因, 叫一
理论内容:
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 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 故的倾向。
研究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 关,而且与生产条件有关,因此提出:用事故 遭遇倾向代替事故频发倾向。
14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
特点:
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事故频向倾向者并不存在, 这一理论结论不科学;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IV. 60 年代初期, 由于火箭技术发展的需要,西方各国着手开发 系统安全工程。美国在1962年4 月公开发表了“空军弹道 导弹系统安全工程”的说明书。同年9 月拟定了“武器系 统安全标准”。 V. 1965 年科罗敦( Kolodner) 在安全性定量化的论文中介绍 了故障树分析( FTA) 。这一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实质上也 是基本源于事件链理论。 VI. 1970 年帝内逊(Driessen) 明确地将事件链理论发展为分支 事件过程逻辑理论。FTA 等树枝图形,实际上是分支事件 过程的解析。 VII. 1961 年由吉布森( Gibson) 提出的, 并在1966 年由哈顿 (Haddon) 引申的“能量转移理论”, 阐述了伤亡事故与能 量及其转移于人体的模型。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04
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明确安全管理方针
制定明确的安全管理方针 ,确保员工和相关方的安 全和健康。
建立安全管理机构
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 ,负责全面监控和管理公 司的安全工作。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流程, 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遵 守安全规定,降低事故风 险。
安全培训与教育
安全教育培训不足
01
企业和组织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培训,员工缺乏必要的安全意
识和技能,导致操作不规范、违章作业等问题。
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

针对安全问题的宣传教育不足,员工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
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事故教训吸取不彻底
03
未能彻底吸取事故教训,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导致类似
事故再次发生。
概念
事故致因理论通常包括一系列导致事 故发生的因素,如人的错误、机械故 障、环境影响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 作用,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事故致因理论的重要性
01
02
03
预防事故
通过了解事故的原因,我 们可以采取措施来消除或 减少导致事故的因素,从 而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提高安全性
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帮助我 们识别和解决潜在的安全 隐患,提高生产过程的安 全性。
02
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 网等,创新和发展新的事故致因 理论和方法。
国际化发展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共同研究和推广先进的事故 致因理论和方法。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安全管理 理念和方法,提高我国的安全 管理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范,推 动我国在事故致因理论和方法 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二、典型事故致因理论介绍
五轨迹交叉理论
轨迹交叉论综合了各种事故致因理论的积极方面,其基本思想是: 伤害事故是许多互相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这些事件可概括为 人和物两个发展系列.
三、其它安全理论介绍
事故法则事故三角形
一切事故都是可能预防的来自于美国杜邦公司,家族企业,始于1802年,从生产黑火药、石化、到生化知
海因里希将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5个因素
遗传及社会环境
人的缺点
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事故
伤害
最基本的因素
先天缺陷 后天不足
直接原因
意外 事件
人身 伤害
二、典型事故致因理论介绍
二事故因果连锁论
海因理希事故因果连锁论,可以用5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加 以描述.如果第一块骨牌倒下即第一个原因出现,则发生连锁反应, 后面的骨牌相继被碰倒相继发生.
二、典型事故致因理论介绍
二事故因果连锁论
海因里希认为,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防止 人的不安全行为或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 避免伤害的发生.
二、典型事故致因理论介绍
二事故因果连锁论
2、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美国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现 代安全观点更加吻合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五个因素,但每个因素的含义 与海因里希的都有所不同.
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经验分享
11.15火灾事故
事故发生时间 2010年11月15日
事故损失
58人遇难 70余人受伤
直接损失 约5亿人民币
直接原因
电焊工无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 严重违反操作规程
课堂基本要求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2. 事故构成要素
工伤事故是由伤害部位、伤害种类和伤害程度 伤害部位、 工伤事故 伤害部位 伤害种类和伤害程度三 项要素构成的。 伤害部位:头、脸、眼、鼻、耳、上肢、手、手指、 伤害部位 下肢、足、肩、躯干、皮肤、内脏、神经等。 伤害种类:挫伤、创伤、刺伤、擦伤、骨折、脱臼、 伤害种类 烧伤、电伤、冻伤、腐蚀、中毒、窒息等。 伤害程度:死亡、重伤、轻伤。 伤害程度
三、事故分类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1986)按致害原因将事故分为 类: )按致害原因将事故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器工具 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 (7)灼烫;(8)火灾;(9)刺割;(10)高处 坠落;(11)坍塌;(12)冒顶片帮;(13)透水; (14)放炮;(15)火药爆炸;(16)瓦斯爆炸与 煤尘爆炸;(17)锅炉和受压容器爆炸;(18)其 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工伤事故案例
1.工人甲在工作期间,遇到了操作难题,刚好碰到了来串岗的乙,甲于 是让乙帮忙操作,乙在操作期间因操作失误死亡。 2.一天下班后,工人甲因没有完成任务在公司加班,遇到了技术难题, 打电话给同一单位的好友乙,乙接到电话迅速赶来,在处理问题的过程 中,甲操作不当导致了乙重伤。 3.工人甲在上班途中遇到堵车,已经过了上班时间,最后快要赶到单位 的时候,本一辆车撞伤,责任确定甲是次要责任。 4.公交车司机李某,一次在喝酒后上班,驾车撞上了防护栏,导致其受 重伤。 5.某公司组织单位员工外出旅游,在旅游时,员工甲不慎滑倒,摔成重 伤。
二、 事故的基本特性
普遍性 随机性 必然性 因果相关性 突变性 潜伏性 危害性 可预防性
二、事故的分类 1. 伤害分类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因果论1)事故因果类型发生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各项错综复杂,因与果的关系类型分为:(1)集中性: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2)连锁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下一要素发生再造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连锁发生的事;(3)复合型: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事故后果。

2)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原理伤亡事故的因果顺序,这顺序五因素为:(1)社会环境和管理;(2)人为过失;(3)不安全行动和不安全状态;(4)意外事件;(5)伤亡(后果)。

多米诺应用骨牌原理,提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五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社会环境和管理缺陷促成人为过失,人为过失又造成不安全行动或机械物质危害,不安全行动或机械物质危害促成了意外事件和由此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

在意外事件和伤害发生之前,一切工作应以减少或消除环境内机械、物质的危害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原则。

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心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2、管理失误论管理失误论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但是,造成这一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

后者虽然是间接原因,却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和管理上的缺陷或管理人失误共同耦合才能形成;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态,则不会形成隐患。

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人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显现为伤亡事故。

3、扰动起源论(P理论)一个事件的发生势必由有关的人或物所造成的。

将有关的人或物统称之为“行为者”,其举止活动则称“行为”。

任何事故当它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有某种扰动(活动);称之为起源事件。

事故形成过程是一组自觉或不自觉的,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测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链。

这种进程包括着外界条件及其变化的影响。

相继事件过程是在一种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的。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

海因里希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的5种因素
1、遗传及社会环境(M)。遗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使人具 有鲁莽、固执、粗心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不良性格的发展。这是 事故因果链上最基本的因素。 2、人的缺点(P)。人的缺点是由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 使物产生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这些缺点既包括各类不良性格,也包括缺乏安全生产 知识和技能等后天的不足。 3、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H)。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 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或可能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 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在起重机的吊荷下停留、不发信号就启动机器、工作时间打闹 或拆除安全防护装置等都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没有防护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 或照明不良等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 4、事故(D)。即由物体、物质或放射线等对人体发生作用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的、失 去控制的事件。例如,坠落、物体打击等使人员受到伤害的事件是典型的事故。
5、伤害(A)。直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 态;间接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及与工作有关的因素。根本原因是管理的缺陷,即 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是导致间接原因存在的原因,间接原因的存在又导致 直接原因存在,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过程同样为五个因素 1 )管理缺陷 2) 个人及工作条件因素 3 )直接原因 4 )事故 5 )损失
能量转移理论
事故能量转移理论是美国的安全专家哈登(Haddon)于1966年提出的 一种事故控制论。其理论的立论依据是对事故的本质定义,即哈登 把事故的本质定义为:事故是能量的不正常转移。这样,研究事故 的控制的理论则从事故的能量作用类型出发,即研究机械能(动能、 势能)、电能、化学能、热能、声能、辐射能的转移规律;研究能 量转移作用的规律,即从能级的控制技术,研究能转移的时间和空 间规律;预防事故的本质是能量控制,可通过对系统能量的消除、 限值、疏导、屏蔽、隔离、转移、距离控制、时间控制、局部弱化、 局部强化、系统闭锁等技术措施来控制能量的不正常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事故致因理论的由来和发展20世纪初,世界工业生产已经初具规模,蒸汽动力和电动机械取代了作坊中的手工器具。

由于当时的机器都没有安全防护装置,对工人不进行培训,日工作时间长达13 h,伤亡事故频繁发生。

1909年美国工业死亡事故高达3万起,百万工时死亡率有的工厂竟多达150~200人。

美国宾夕法尼亚钢铁公司,1901~1904.年2200名职工中竟有l600人在事故中受到伤害。

面对工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企业主态度消极,第一个单因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论”应运而生,即认为工人性格特征是事故频繁发生的惟一因素。

这集中地反映了企业主的错误观念。

1919年格林伍德(Greenwood)和1926年纽博尔德(M.Newbold)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

因此,就用某种方法将有事故倾向的工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并依此作为解雇工人的依据。

这种理论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在事故中的作用。

1936年海因里希(Heinrich)提出了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研究工人受伤害导致事故的5个顺序过程,即“伤亡事故顺序五因素”。

1939年,法默(FanTler)和钱伯(Chamber)提出,一个有事故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和经历等无关,意为一切事故责任均归咎于个人性格。

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的研究指出,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对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难于测定。

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单因素(具有事故倾向的素质论)理论被排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

1971年邵合赛克尔主张这一观点仅供工种考选参考,他着意于多发事故,丝毫无意涉及人的个性参数。

第二个单因素理论被称为心理动力理论,它来源于佛儒德(Fulyd)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工人受刺激是导致工人受伤害事故的原因。

这种理论也是荒谬的,它也无法证实某个特定的动机会引起某个特定的事故。

这里所以提示一下这个观点,是因为它与事故倾向论者相反,不认为个别人的品德缺陷是固有的和稳定的,认为无意识的动机是可以改变的。

此理论可推论为,一个人可能属于具有事故倾向组,通过教育或培训可降低其事故率,而不必将他们从工作中排出。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火箭技术发展的需要,西方各国着手开发安全系统工程。

美国在1962年4月公开发表了“空军弹道导弹系统安全工程”的说明书。

同年9月拟定了“武器系统安全标准”1961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的,并在1966年由哈顿(Haddon)引申的“能量转移理论”,阐述了伤亡事故与能量及其转移于人体的模型。

1965年科罗敦(Kolodner)在安全性定量化的论文中介绍了故障树分析(FTA)。

这一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实质上也是基本源于事件链理论。

1970年帝内逊(Driessen)明确地将事件链理论发展为分支事件过程逻辑理论。

FTA等树枝图形,实际上是分支事件过程的解析。

1972年威格尔斯沃思(Wigglesworth)提出了以人的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1972年贝纳(Benner)提出了解释事故致因的综合概念和术语,同时把分支事件链和事故过程链结合起来,并用逻辑图加以显示,进而提出“多重线性事件过程图解法”。

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根据贝纳和威格尔斯沃思的事故理论,提出了“扰动”促成事故的理论,即P理论(Perturbation Occurs),此后又提出了能适用于复杂的自然条件、连续作业情况下的矿山以人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并在南非金矿进行了试点。

1975年约翰逊(Johnson)研究了管理失误和危险树(MORT),这是一种系统安全逻辑树图的新方法,也是一种全面理解事故现象的图表模型。

1980年泰勒斯(Talanch)在《安全测定》一书中介绍了变化论模型;1981年佐藤吉信依MORT又引申出从变化的观点说明“事故是一个连续过程”的理论。

1983年瑞典工作环境基金会(WEF)对1969年瑟利(Surry)提出的人行为系统模型提出了一个修改的版本,即WEF模型。

1991年安德森(Andersson)提出了瑟利修改系列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并非一个“事件”,而且是一个过程,可作为一个系列进行分析。

1992年瓦格纳(Wagenaar)提出防止人失误的促导安全行为的6种方法;依此1998年Jop.Groeneweg提出了对人失误加强管理的事故因果模型。

1998年R.Lehto和M.Miller提出事故序列四阶段的安全信息及其制作。

1998年Abdul.Raouf将事故致因理论,归纳为几个事故原因学说,以下介绍几个有影响的事故因果关系理论。

1)多米诺学说根据海因里希(W.H.Heinrich)1931年发明的一个多米诺骨牌原理,认为“88%的事故是由于人们的不安全操作所引起;10%的事故是由于不安全行为引起,2%是天灾造成的。

它提出一个“五因素事故序列”,已于前述。

2)多因素学说这一学说认为,一起事故的发生可能有多个影响因素,即主要原因和附属原因,以及某些原因集合在一起而引起事故。

根据这一学说,众多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类:一是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安全知识缺欠,技术不佳,劳动姿势不合适,以及工人身心状态不适宜;二是环境因素,这类影响因素指生产劳动的环境不良,有害因素多,设备工具安全质量下降、缺乏安全装备。

这一学说的贡献是批判了事故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批判了“工人事故倾向论”等有偏见的倾向学说。

3)能量转移学说这一学说认为,事故的发生都有一个危害的发生源,并与能量转换有密切关系,如高处坠落是势能转换为动能;电烧伤为电能转换为热能且转移于人体等等。

4)“征象与原因”学说该学说认为,不安全条件和人的不安全操作都是征象,是近似的显而易见的表面的直接原因,而不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

间接原因往往是基本的本质原因,如社会环境、管理失误等。

事故调查不应停留在表面征兆和现象,应追究造成直接原因的本质原因。

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为失误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或故障两大因素作用的结果。

人与物两系列轨迹交叉理论被用来说明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即社会原因、管理原因等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

研究事故致因理论可以用于查明事故原因,作出安全评价和预防事故决策,增长安全理论知识,积累安全信息,防止产业灾害的发生第二节事故因果论2.2.1 事故因果类型产业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系一连串事件在一定时序下相继产生的结果。

发生事故的原因与结果之问,关系错综复杂,因与果的关系类型分为集中型、连锁型、复合型。

几个原因各自独立共同导致某一事故发生,即多种原因在同一时序共同造成一个事故后果的,叫集中型,如图2一l所示。

图2-1 多因果集中型某一原因要素促成下一要素发生,下一原因要素再造成更下一要素发生,因果相继连锁发生的事,叫连锁型,如图2—2所示。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成伤亡事故后果,叫复合型。

如图2—3所示。

单纯的集中型或连锁型均较少,事故的因果关系多为复合型。

接近事故后果时间最近的直接原因,叫一次原因;造成一次原因的原因,叫二次原因,依此向下类推为三次、四次、五次等间接原因。

从初始原因(离事故后果最远的原因)开始向上,五、四、三、二、一次,直至事故后果,是事故发生的因果顺序;追查事故原因时,则逆向从一次原因查起。

这说明因果是继承性的,是多层次的。

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次原因又是三次原因的结果,依此类推,如图2—4所示。

2.2.2 多米诺骨牌原理海因里希(Heinrich)于1936年提出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伤亡事故的因果顺序。

经一些专家多年的改进认同,这顺序五因素(五颗骨牌的内涵)是:①社会环境和管理;②人为失误(或过失);③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④意外事件;⑤伤亡(后果)。

如图2—5所示,伤亡事故五因素: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设为A1)促成了人为失误(设为A2);人为失误又造成了不安全行为或机械、物质危害(设为A3);后者导致意外事件A4(包括无伤亡的险肇事故或称未遂事故)和由此产生的人员伤亡的事件A5。

五因素连锁反应构成了事故。

将Al,A2,A3,A4,A5看成等距(牌间距离小于骨牌高度)竖立的骨牌。

伤害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前面因素的作用,A1推倒A2,A2推倒A3,A3推倒A4,A4推倒A5,在事件运算上,称为“特款”,记作:在意外事件和伤害发生之前,一切工作应以减少或消除环境内机械、物质的危害及人的不安全行为为原则。

防止伤亡事故的着眼点,应集中于顺序的中心,设法消除事件A3,即移去骨牌A3,使系列中断,则伤害不会发生(图2—6)。

设每一事件的概率表述为P(A1),即A1的概率P(A1),A2的概率P(A2),余类推为P(A3),P(A4),P(A5)。

若移去骨牌A3,即使这一因素出现的概率为零,即P(A3)=0,则伤亡事故的概率P(A0)=P(A1)×P(A2)x 0×P(A4)×P(如)=O;这时随机事件A0变为概率为零的不可能事件,即可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

安全管理的工作中心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这就必须加强探测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究。

一起伤亡事故可以称为一次意外事件。

事故发生的诸因果事件链中每一环可看成总事件中的各个具体事件。

伤亡事故的前级因素,如社会环境、管理欠缺,家庭和个人生理、心理影响,人为失误或机械、物质危害,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等等均为各个具体事件,它们形成了意外事件,从而导致伤亡,即各个单独事件(诸因果)合成了工伤事故这一总事件(事故为最终后果)。

第三节管理失误论以管理失误为主因的事故模型。

这一事故致因模型,侧重研究管理上的责任,强调管理失误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客观上存在着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矿山尤甚;此外还有众多的社会因素和环境条件,这一点我国乡镇矿山更为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但是,造成“人失误”和“物故障”的这一直接原因的原因却常常是管理上的缺陷。

后者虽是间接原因,但它却是背景因素,而又常是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促成物的不安全状态;而物的不安全状态又会在客观上造成人之所以有不安全行为的环境条件(如图2—7所示间断线)。

“隐患”来自物的不安全状态即危险源,而且和管理上的缺陷或管理人失误共同偶才能形成;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变不安全状态为安全状态,则不会形成隐患。

客观上一旦出现隐患,主观上人又有不安全行为,就会立即显现为伤亡事故。

第四节扰动起源论1972年贝纳(Benner)提出了解释事故致因的综合概念和术语,同时把分支事件链和事故过程链结合起来,并用逻辑图加以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