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经济增长地原因

合集下载

浅谈经济增长

浅谈经济增长

浅谈经济增长作者:余超郭雪姣王贞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05期[摘要]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大潮为世界经济发展赢来机遇。

本文试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点的概念出发,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现实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进而使我们更加了解经济增长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 经济增长资本市场投资一、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增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而且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及所需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之上的。

从这个定义就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并不全部表现在GDP的指标上,它的内容比GDP要深一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有区别和联系,经济发展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涉及面很广。

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所以说,经济发展中必然包含经济增长,但是反过来,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发展。

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劳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在未来的20年甚至30年我国的就业压力都非常大,所以非常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从长远看只有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现阶段只能逐步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前提下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2.资本在资本投入方面,我们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当大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为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吸收了很大一部分国际资本,使得最近几年固定资本投资一直处在高增长状态,刺激了国内需求旺盛,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从去年开始的CPI居高不下,与资本的过度投入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3.技术在技术方面,我们急需的是核心技术,我国目前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出口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存在着产品处于下游、技术过多依赖引进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

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

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

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

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苏发展的原因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苏发展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生活的提高。

另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这些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例子吗?我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二、实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摘要】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一直是每个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国经济正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如何克服历史遗留问题、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航帆,成了历届政府和宏观调控部门的重大任务。

本文以索洛模型为基础,从技术、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因素和有待改善的方面。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劳动力储蓄詹姆斯.托宾曾经说过:”增长问题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为古老的问题穿上了一件新衣。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虽然中国已经属于经济大国的范畴,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市场背景和巨大的人口压力,迫切需要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议。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根据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索洛模型,我们把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以及生产技术作为经济产出的源泉,所以收入的差别必然也来自于资本、劳动和技术的差别。

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一个原因来自技术进步。

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分为水平差异型和垂直阶梯型。

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主要指商品本身的多样化;垂直阶梯型技术进步主要指在产品生产技术趋于稳定和成熟后,取而代之的是产品外观设计的改进或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升。

相比在垂直阶梯型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在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模式中非常重要,国际间的知识溢出直接影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内的创新增长率。

1978年改革开放,无疑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作用就是接受到了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知识溢出,使中国落后的生产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伴随着这些国际知识溢出,中国市场造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山寨货”。

山寨企业和产品在我国已不是个别现象,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经营模式和涉及数百万从业者的普遍现象。

对于“山寨”这个本身的现象,确实称的上是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山寨”也能够提高市场活力和消费者福利。

但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山寨”还是弊大于利的,首先山寨现象一旦规范不当,有时可能走上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道路,这也是山寨企业在发展之初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长期经济增长

长期经济增长

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长期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不断地增加,并且实现持续改善的过程。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

首先,长期经济增长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增长能够为一个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国家能够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进而用于提高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

此外,长期经济增长也能够加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

长期经济增长的实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科技创新是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技创新能够改变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和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这些投资能够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此外,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的竞争和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保障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

为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政府和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培养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其次,政府需要改善教育体制,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企业也扮演着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

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同时,企业还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强员工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浅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浅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以通过 “ 投资乘数 效应拉动社 会投资需 求 , 而且 可 以为 整个 国民经 济 的长期发展 奠定 良好 的基础 。随 之 , 各地 政府 也先后 公布 了各 自 的财政投资计划 。 期望能以加大 国家财政 投资来保持 国家经济增长 ; 同时, 财政部还出台了各项减税措 施 , 如增 值税 转型 改革、 取消 公路 养路费改征成 品油消费税 ( 俗称 “ 燃油税 ” 、 高个人所得税起 征点 、 )提 取消存款利息所得税 、 对证券交易印花税实行 单边征收 、 调整房地 产 税费 、 增加出 I 税等措施将带来 巨额 的税 收减少 等。正是通过 以 Z l 退 上这些财政政策的刺激 , 大大刺激 了我 国投 资市场 的需求 和消 费需 求。 促进了我国经 济增长 。 2 宽松的货 币政策 。在金 融危机 下 , . 中国实行 了宽松 的货 币政 策, 综合运 用了存 款准备金 率、 利率 、 率等 多项措 施来保 障经济 增 汇 长 。如 20 0 8年 l 0月 8日, 中国人民银行 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0 5个 . 百分点 ; 月 8日和 2 1 O 9日。 中国人 民银 行又连 续两次下 调了存贷款
在全球金融危机 的背景下 , 尽管 中国经济 继续 受到全 球金融 危 机的冲击 , 但刺激性 的宏 观经 济政策 仍使经 济保持 着可观 的增 长速 度。在经过适 时调 整财政和货 币政策 的刺激 下 。 我国经济 增长 的速 度有所放缓 。 但仍然是 增长 的。如在金 融宏观 调控政 策 的综 合作用 下 , 0 年货币信贷总体保持较 快增长 。 2 8 0 银行体 系流动性充裕 。截 至 20 年末 , 余额 4 . 完亿元 , 08 M2 75 同比增长 1 . %; 7 8 存款和贷 款增 速 提高 。 分别 同比增长 1 . %和 1 . %。而在 2 0 97 88 0 9年上半年 74万亿 . 的信贷投放高潮中 , M2已经刨 l 3年来的最 高水平 。6 末 , 月 广义货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1. 引言1.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是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以经济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稳中向好,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进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轨道。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调整困难两方面。

经济增长放缓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大、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结构调整困难则是由于传统产业转型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在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转型升级的动力、创新驱动的发展以及开放合作的机遇都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结构优化,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调整加剧。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挑战是必然的,但也是机遇的源泉。

只有正确认识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

挑战之一是经济增长放缓。

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自然也会减缓。

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发展压力,尤其是在面临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情况下。

另一个挑战是结构调整困难。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并不容易。

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转型升级的动力来自于改革的推进和创新的引领。

中国正在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兴产业,为经济升级提供了契机。

开放合作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中国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中国需要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经济竞争力。

只有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才能迎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

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1 中国经济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

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

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欧洲一位记者说过:如今世界经济,完全是由中国和美国在支持着。

我想这句话就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肯定了。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确实以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全世界的赞叹,在之前的中国经济对话中,美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经济地位。

但是,从目前动荡不安的世界经济局势和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收入差距扩大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有很多,社会转型期间很多劳动力其技能已经不符合社会需求,产生大量的下岗职工;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很多人接受不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沿海地区,资源型城市对于累积财富有优势;官僚资本主义和隐性世袭制等。

收入差距扩大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首先,中国目前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工业经济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收入差距扩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型,而且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收入差距影响消费。

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钱多的不去买、钱少的没钱买,不平衡的财富分配结构严重弱化了社会消费总能力,而消费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收入差距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收入差距扩大引发贫困化。

处于收入底层的人群,基本生活不能满足或刚能满足,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更不用奢望实现个人价值,恶性循环必然会造成贫困化。

根据短板理论:木桶所乘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贫困化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制约了经济发展。

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的稳定。

首先,社会成员对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满情绪强烈,失衡心理蔓延,将会大大降低劳动者的生产热情。

另外,收入差距扩大容易导致社会结构畸形发展,激化社会阶层矛盾,引发社会不稳定,进而危及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民币连续升值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从经济学上讲,人民币汇率近十年来都没有做过调整,而这十年中国的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九十年代以来,一些权威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21世纪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所以人民币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

浅谈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发展特征

浅谈区域经济增长及其发展特征
二、 区域经济增长 的机制 和宏 观经济一样 , 区域 经济 的增长受
伦敦 到曼 彻斯特 的英 国城 市群 等。 从 国内 区域 经济发 展来 看 , 珠三 角 、 长三 角和 京 津冀 城市 群是拉 动我 国 区域 经济 发展 的
过程 中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 的作用 , 很多地 区相继 提 出 了依 靠发展 区域 带动 区域经
同步的。 从 国家的角度 出发 , 经济发展 水平比较 高的 区域通 常是宏观 经济周期 先于 区域经济增长周期 , 而在经济 不发达 的其 它区域通
常是 区域 经济增 长周期先于宏观 经济周期, 在部分 时期部分 区域 内, 也会发生 区域 经济和宏观经济周期不关联的现 象。 【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增长机制 发展特征
当今 世界 上最发 达地 区都 是 以城市
响, 但 是要与 生产要 素相 区分 。 生产 要素 主要指资金 、 人力 、 技 术。 区域经 济的增长
的比例达到 3 %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
群为核心的 区域经济 一体化形式存在 的 , 如 以波 士顿 和华盛 顿为 核心 的美 国东北
部 城市群 ; 以东京 为核 心 的从 东京 、 横 滨 到大阪的 日本城市群 ; 以伦敦 为核 心的从
间接 的深远影响。 3 、 要素投入的驱动机 制
区域经 济增长受 到多 方面 因素 的影
实 验发展 经济支 出相 当于全市 生产 总值
{ 《 r 阐 啦带
2 o l 4 年 第1 期1 8 5
N E W S W O R L D l 交流平台
除了上 文 中提 到的 区域经济 增长 可
以细化到 部 门外 ,还 能细化 到每一个 地
“ 三驾马 车”。区域 经济增长在 国家发展 式 、 区域企业 的布局等 。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本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2012年渣打银行发布的报告,根据计算,在2011年全球新增的M2(广义货币)中,仅中国就占了52%。

而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2011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

过去5年,中国的M2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M2/GDP已达到189%。

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2,亦称高能货币。

它是由(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组成的。

其中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M2是监测、预测未来通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M2的增速,理论上应该等于GDP加上CPI的增速,这样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相适应。

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长速度一直大于GDP+CPI的增长幅度。

按照弗雷德曼的理论,货币的供给速度,大于GDP+CPI的速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速大于GDP的增速,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发生吗?当M2增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值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M2增速大于GDP增速的部分,到底到那里去了?驱动M2增长的原因推知中国M2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种可能是中国财政系统是以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体系对公众的新增贷款量大和中央银行新增外汇储备多,即商业银行放贷多、结汇量大所以中国比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政系统更趋向于产生较多的M2。

银行收取存款和借出资金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M2。

在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政府出于“保增长”与维稳需求,推出极度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并且致力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浅谈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措施摘要:本文对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分化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措施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30年来实现了年平均8%左右的持续增长,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但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资源环境问题、贫富差距加剧问题、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是中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接下来,本文就针对这四个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并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资料和人们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日益扩大,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

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巨大2005年我国能源和矿产品产量快速上升,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原油1.81亿吨、铁矿石4.21亿吨、粗钢3.52亿吨、10种有色金属1635万吨、磷矿石3044万吨、原盐4454 万吨、水泥10.60亿吨。

大宗短缺矿产品的进口量持续增加,2005年我国矿产品贸易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进口原油12682万吨、铁矿石27523万吨、锰矿石458万吨、铬铁矿302万吨、铜矿石406万吨、钾肥917万吨。

“十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从2001年13.5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亿吨标准煤,增长了64.4%。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6.5%,用水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5.4%,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分别高达70%、60%和90%,而国际上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应低于40%,否则将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若干问题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若干问题
财经与管理
22[月 中 科技创新与应用 0  ̄3 ()I 1E
浅谈“ 中国经 济增长 潜 干 问题 力" 的若
吴 晓 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龙 ; 北安 市赵 光 农 场 , 龙 江 北 安 14 0 ) 黑 工省 黑 60 0 摘 要 : 文探 讨 了“ 本 中国 经 济增 长 潜 力” 的源 泉 , 形成 经 济 增长 的 原 因。 关键 词 : 国经 济增 长 ; 因; 中 原 结构 1经 济增 长 的 源泉 及 未来 趋 势 的 预测 十分 复 杂 的话 题 , 要做 大 量深 入 的 调查 研 究工 作 及基 础 工作 。 需 经 济 增 长 的 主要 因 素 : 国 自实 行 改 革 开 放 政 策 以来 , 过 去 中 在 经 济 结构 重 组 的 目标 : 中国 经济 结 构 重 组 的 目标 应该 是 经 济 增 2 余 年期 间, 0 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高速经济增长 , 形成这一高速经济 , 。对 中 国这样 一 个 人 口大 国 , 长 现有 1— 3 人 口( 纪 最高 可 能 21 亿 下世 增 长 的主 要原 因有 下述 三方 面 : 由于 改 革 , 资 源 的分 配 得 以优 化 。 达 1 亿)每年将新增 10 万人 口就业和 目前在农村 的 3 使 6 , 10 . 6亿农业 由 于推 行 市场 化 , 企 业 的经 济 效 益 得 以 提 高 。 中国 的改 革 是 由农 劳动力需要逐步地进行转移 , 使 东部和中西部地 区又存在差距 , 如果 村改革开始。 中国农村有将近 9 亿人 口。 它在过去 、 现在和将来的一 在今 后 1 内不 能保 持 6 7 0年 - %的经 济 增 长率 , 史 遗 留下 来 的 困难 历 段 时间 , 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是 由 将很 难 解 决 。 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与产 品种类的多元化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 4关 于 人 口老 龄 化 与加 快社 会 保 障制 度 建设 问 题 促 成 大 量农 村 劳 动 力 的转 移 和 人 口流动 , 大 量 农 村 劳 动力 从 低 附 使 中国人 口年 龄结 构 发 展变 化 的 趋 势来 看 , 口老 龄化 是 一 个 长 人 加 产值 的农 业 转 入 到 高 附 加 产 值 的 制造 业 、建 筑 业 和各 类 服务 业 期 问题 , 是一 个 人 口年龄 结 构 演变 的过 程 。从 社 会 保 障制 度 建设 它 等 。这 点是 国际 主要 经 济 机 构如 世 界 银 行 、 国际 货 币基 金 组 织 等予 来 看 , 中国 人 口年 龄 结 构 分 布 的 变 化 , 2 1 左 右 , 动人 口年 在 00年 劳 以十 分 重 视和 强 调 的 。在 今 后 相 当 的时 期 , 国仍 然必 需 十 分重 视 龄 有 较 快 的增 长 。尽 管 劳 动人 口年 龄增 长 快 , 生 产 要素 增 长 源泉 中 是 农 村 的 改革 与 发 展 , 一 步 促使 经 济 持续 稳 定 高速 的 增 长 。 以进 有利的一面, 中国人 口众多 , 但 还有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 , 又带 2形 成 经 济增 长 的 主要 原 因 有下 述 三方 面 : 来 了就业 与 失 业 的压 力 问题 。 因此社 会 保 障制 度 需要 全 面考 虑 养老 由 于改 革 , 资源 的 分 配得 以优 化 。由于推 行 市场 化 , 企 业 的 失业 保 险与 医疗 保 险 制度 的改 革与 建设 。 使 使 经 济 效 益得 以提 高 。中国 的改 革是 由农 村 改革 开 始 。中国农 村 有将 5关 于 体制 问题 近 9 人 口 。 在 过 去 、 和 将来 的一段 时 间 , 是 中 国经 济增 长 亿 它 现在 都 所谓体制( 或制度)不仅包括组织机构 , , 也包括各类规范( r s n m) o 的重 要 源泉 。 村 经 济增 长 的源 泉 是 由于 农 产 品产 量 的提 高 与产 品 与在特定体制下所形成人们的习惯行为方式f 国外有制度经济学 农 在 种 类 的 多元 化 。 乡镇 企 业 的 蓬勃 发 展 , 成 大 量农 村 劳 动 力 的转 移 派) 存在 惯 性 。从 现 实经 济生 活 来研 究 , 促 。它 国土 愈大 , E愈 多 , 人 l 某 和 人 口流动 , 大 量农 村 劳 动 力 从低 附加 产 值 的农 业 转 入 到 高 附加 使 特 定 体 制 存 在 的 时 问愈 久 , 存 在 的惯 性 也 大 , 革 的难 度 也 愈 则 改 产值的制造业 、 建筑业 和各类服务业 等。这点是国际主要经济机构 大 。中 国渐 进 式 改革 之 所 以 成 功 , ” 克 疗 法 ” 国外 改革 中所 产 及 休 在 如 世 界银 行 、 国际 货 币基 金 组 织 等 予 以 十分 重 视 和强 调 的。 在今 后 生 的 很多 副 作用 , 都属 于对 体 制 影 响及 国情 估 计 上 的差 异 。 相 当 的时 期 , 国仍 然 必 需 十 分 重 视农 村 的 改革 与发 展 , 中 以进 一 步 综 合 以上 分 析 , 们 可 以看 到 中 国经 济 的 增 长 , 有 极 大 的潜 我 具 促 使经 济 持 续 稳定 高 速 的增 长 。 力, 但也存在若干国内外的制约 因素。我们只有按照邓小平同志的 3 关 于 经济 结 构 改 革 开 放 理论 , 江 泽 民 同 志所 提 出 的学 习 与 实 践 的思 想 , 能 克 和 才 自实 行改 革 开 放 以来 , 国的经 济 结 构业 已有 所调 整 。 如 , 中 例 农 服各种困难 , 中国的经济潜力得 以充分地发 挥 , 使 实现小平 同志所

浅谈当下中国经济形势

浅谈当下中国经济形势

浅谈当下中国经济形势当下中国经济形势备受关注,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改革和转型。

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有着不少机遇和潜力。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当下中国经济形势。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近年来有所放缓。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足等原因,中国的实际GDP增速逐渐趋缓。

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6%左右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显示出了中国经济整体上的韧性和稳定性。

从结构性改革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增长、数字经济崛起等都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撑。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特别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出口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面临的这些外部挑战也同时激发了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推动结构性改革的加速和深化。

从潜在机遇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充满了潜力和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规模巨大,消费潜力巨大,投资吸引力强大。

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中国正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发展,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当下中国经济形势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韧性和潜力,有望迎来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期待着中国经济在未来能够迎接挑战、化危为机,取得更加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浅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长期困难的原因

浅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长期困难的原因

浅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长期困难的原因云雨雾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都注重在数量和速度上。

从“大跃进”到“洋跃进”,70年代的过度基建投资,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收入增长极度不匹配,各地比速度、争资源造成的极度浪费等等,这些问题延续至今,仍未能得到根治。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出了好多年,但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几乎是没有动摇。

政府依然片面追求GDP的数值增长,经济效益低,资源利用率低,工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边际产品值低。

我国经济增长一方面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70%,商品和劳务出口占GDP40%以上,而美国、日本等只有30%左右,日本即使在高速增长期也只有35%。

而且我国出口产品大部分为处于价值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高新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单位利润不高。

因此,在如今人民币升值的势头之下,这些出口企业则很容易面临亏损危机。

金融危机后各国需求下降,像日本美国这些贸易大国都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等的倾向,我国外需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在我国延续,国民高储蓄、低消费需求,造成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即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靠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投资率也远没有达到我国水平。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峰值也未超过GDP的34%。

我国的传统思维观念决定我国人民的高储蓄、低消费习惯,况且,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缺乏效益,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济规模仅占世界5%,内需长期不足。

现在包括政府和社会舆论都大谈扩大内需,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要向集约型发展。

但我认为,这样的话谈了很久,始终难以得到长足发展,有其历史、思想根源和政治以及体制问题的制约。

中国周边经济问题

中国周边经济问题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与周边地区关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单一依靠大量人力物力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而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也受到一定冲击。

另外,全球经济市场萎靡不振,美元汇率的持续走低等种种现实问题也在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

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家联盟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贸易摩擦也将时有发生,这些都在考验我国的对外外交政策。

如何在变幻的国际风云中应对潜伏的危机,如何保证让我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都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经济虽然快速发展,各项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

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

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次贷危机在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的同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

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从而使我国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

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完成这项战略任务,应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_浅谈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_浅谈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_浅谈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制度安排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相关性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对正确认识今天中国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因及今后改革发展趋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制度变迁经济增长1973年发表的经济史学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改变了以往人们在技术革新中寻找经济增长原因的传统,开创了用制度变迁解释经济增长的先河。

1979年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标志,中国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也被证明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一、变迁理论与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众多的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认定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1)生产要素的数量;(2)人力资本;(3)技术;(4)经济组织;(5)制度。

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去研究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西方制度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TheNewInti-tutionalEconomic),将制度视为研究的重要变量,打开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尘封了许久的制度“黑箱”。

下面就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来探讨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

在一个动态经济系统中,已有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现有的成本――收益结构,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收入流以及速度。

当某种外在性的变化传导到经济系统中,从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改变现有的收益――成本结构。

但这种变化引起的潜在收入流,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进行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通过新的制度才能把潜在的收入流转变为现实的收入流。

当技术变迁被看作是相对价格变化诱致时,就不能认为技术变迁是外生于经济系统的,相反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诱致因素。

因此研究经济增长就不能把技术变迁简单地看作外生过程。

浅谈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浅谈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浅谈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作者:温春红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1期摘要:建筑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建筑行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但是从当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建筑行业的经济增长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要对建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通过适当的调节与控制,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一、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社会新形势下,建筑行业与国民经济正处于同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也会受到人口、资金、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如果我们没有对其合理处理,那么就会导致其发展滞缓,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建筑行业的经济增长原理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合理调整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建筑行业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现代化建筑行业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历的一个漫长的阶段,是从哈罗德和多马的研究一直到新古典增长理论,然后在演变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随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是发展过程中最经典的两个理论。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概述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产出的增长可以当做是投入的增长,资本与劳动的函数也可如此理解。

并且各个生产要素决定的其投入的增长。

劳动与资本是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两项投入要素,但是要想实现投入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增长,那么我们还需要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技术水平无法有效的提高,那么产出的增长也就无法得到提高,由此看来,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的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只有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2、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其从原有的对资本的概念直接扩展到了人力资本的范畴当中。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建议【范本模板】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建议【范本模板】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建议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978年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地破除了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当前我国经济现状积极方面1、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2、物价涨幅总体可控。

3、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消极方面1、物价高位运行.2、经济增速放缓。

3。

、结构调整压力增大。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

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1 中国经济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

很多国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

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生产总值增长1.5%。

整体特点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运行在合理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市场销售稳定增长;进出口增速回落;价格水平涨幅较低;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货币信贷增势平稳;人口就业总体稳定。

详细数据如表1。

图1 是1990-2014年中国GDP增速数据。

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增速较快,到后五年增速减缓,最高达到14.2%。

进入二十一世纪,增速加快最高达到14.2,从2010年开始逐渐减缓。

从1991年开始增速都超过7%,平均为9.9%。

中国经济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建设,劳动力,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

表1 2014年中国经济详细数据[3]经济指标2014年(同比) 2013年(同比) 指标解析CPI(同比增长率,%)↓2.0% 2.6% 通缩压力加大PPI(同比增长率,%)↓-1.9% -1.4% PPI连续34个月为负进出口总额(按美元计)↓3.4% 7.6% 增速大幅下滑新增贷款(亿元)↑97800 88900 比上年略有上涨GDP ↓7.4% 7.7% 创24年新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 9.7% 比去年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15.7% 23.1% 比去年下滑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10.5% 19.8% 比去年大幅下滑全国粮食总产量↓0.9% 2.1% 比去年下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0% 7.0% 比去年上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 9.3% 比去年上涨图12 中国经济建设2.1 经济政策为了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纠正左倾思想,党中央在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一致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

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久安的根本要求。

中共八大鉴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这一论断,已含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但不久就为所否定,直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强调: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道路。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极大发展,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同时,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强盛和富裕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梁柱[4]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解决好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和发展成果属于谁的问题,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城镇化建设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该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带动工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完善,促使房地产行业的急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2.3 能耗与环境分析单位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指标。

该指标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转型,并迅速进入到工业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但是,伴随着社会物质水平和国民收入及福利的稳步提升,我国能源消耗也迅速增加且资源瓶颈也逐步显现。

我国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当前石油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并且自2007年开始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5]。

图2 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1980-2009。

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耗急速增长。

201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

煤炭消费量下降2.9%,原油消费量增长5.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6%,电力消费量增长3.8%。

图2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1980-2009伴随这能源消耗的同时,中国的环境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也受到了相当大的破环。

自 1984 年 1 月中国将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到 2012 年已经将近走过了三十年。

然而环境问题讨论了很多年,环境保护践行了很多年,然而物种灭绝依然保持着很快的速率,资源缺乏依然严峻,环境污染依然不减。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6]显示,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SO2等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其他256个城市执行空气质量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69.5%。

我国仅有、、空气质量达标。

2014年[7]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9.9%,未达标的城市占90.1%。

在监测的319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1.3%,较好的占70.8%,一般的占27.3%,较差的占0.6%。

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2896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2%,提高0.8个百分点。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59.1亿平方米,增长3.3%。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9%,提高0.2个百分点。

2.4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

已经赶上日本。

按照PPP(购买力平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

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

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

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以吴敬链[8]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的投入,并通过资源的消费来维持经济的增长,因此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1979年开始[9],我国利用外资总额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到1993 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已经增至389亿多美元, 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到2007年更是达到748亿多美元, 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与此同时, 自1979 ~ 2007年, 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达到633981个,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到632298个, 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9574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额超过7652 亿美元。

并且,在这期间三资企业数目增长速度惊人, 从1979 年的少数几家增加到1998 年的26442 家, 到2007 年更是猛增到了64541家。

2.5 劳动力除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外,中国的劳动力也是吸引外资的一大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口众多,且劳动力成本低廉,。

过去二十年,随着中国逐渐发展成世界工厂,中国的GDP 增长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制造业驱动的。

从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了36%,建筑业占了18%,大量的农村廉价劳动力供给和城镇化劳动力需求有效匹配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但是在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30 多年后,中国开始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供给即将见顶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按照中国劳动年龄的定义(16-59 岁),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2 年已经触顶达到9.37 亿,之后人口数量将开始呈现延续下降的趋势。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迈过了“易斯拐点”,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正开始逐年下降,改革开放30 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中所享有的人口红利也将不复存在。

而且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长,我们发现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在以更快的速度萎缩。

通过计算预测显示,未来年轻劳动年龄人口(15-29 岁)数量到2020年为止,都将每年以3.6%的速度减少。

3 人文原因分析3.1 中国地理环境中国幅员辽阔。

国境北起漠河附近的心,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和乌里江汇合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