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剂新剂型和新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疼痛,所以微针的长度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 微针的长度还没有统一标准,文献所报道长度一般在 100~2000μ m。
CPU
2.微针的形状:
设计3种针形微针(图 2):三角形微针、梯形微针和矛 形微针,并研究各种针形微针对模型药物鬼臼毒素的促渗能 力。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针形微针所引起的鬼臼毒素在皮肤中 的滞留量有显著差异,对鬼臼毒素的促渗能力按三角形、梯 形、矛形依次增强。药物透皮吸收跟微针横截面积的大小有 关:横截面积越大,所受阻力越大,因此刺入皮肤的有效深 度越短,对皮肤造成的微孔孔径较小,药物透过率越小。
使更多的药物经皮给药成为可能。
2.微针技术的安全性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制约了微针技术的 临床应用。微针经皮给药的安全性在于其给药过程中药物的释 放是否可控,微针刺入皮肤后是否会造成破坏性损伤导致疼痛 感或炎症反应,以及其在皮肤上造成的空隙是否可逆,这些都
是微针技术面临的挑战。
CPU
CPU
Thank you !
CPU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给药有许多优点:
避免因口服给药而产生的肠胃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 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因静脉注射而引 起的痛楚和感染; 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 加疗效;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胃肠道反应; 随时可中断给药改善患者的顺应性等;
CPU
图4.不同针形(平型、尖型)微针阵列
3.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根据对微针阵列刺入皮肤可转运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 进行初步研究:采用针长为 550、700和900μ m的微针分别处 理新鲜离体人皮肤,用瀑布蓝、右旋糖酐-瀑布蓝、异硫氰酸 荧光素-右旋糖酐为模型化合物进行透皮给药。研究发现,3种
使储存室的药物直接穿过表皮,在真皮层
中进一步扩散。超声发射器为流体媒介提 供声空化能量使大分子药物进入皮肤的速
率增加。空心微针的机械性能和低频超声
图5.微针联合低频超声技术
的电传感性协同作用提高了大分子药物的 经皮传输速度和经皮透过率。
CPU
五、结语
1.微针给药兼有传统注射给药和经皮给药的双重优点,可以显 著提高药物特别是大分子类药物的透皮速率和吸收量。微针技 术与其他物理技术(离子导入、电穿孔、超声导入法等)联用
CPU
图3.星形硅微针阵列
研究对不同针形微针(针尖为平型和尖型,图4)给药以及传统局部用药的效 果进行对比。选用烟酸甲酯(血管扩张药)作为模型药物,分别对11名健康受试者 的手和前臂进行微针及传统的局部给药,然后利用激光多普勒灌注监测器记录给药 部位所出现的血流量的最大值以及最大血流值出现的时间,对不同针形微针的给药 特点及其与传统的局部用药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试验结果发现,微针给药达到最 大血流值所需要的时间远小于传统局部给药所需要的时间,而两种不同形状的微针 之间的达峰时间却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还发现尖型微针达到的最大血流值在三者 中最高,研究认为这可能是该形微针不易发生堵塞的缘故。这些试验证明微针针形 的设计(平型或尖型)也是影响其药物释药能力的因素之一。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微针的长度: 皮肤的角质层厚约10~20μ m,是一层死组织,没有血管 和神经,却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表皮层位于外皮下 约50~100μ m处,含有少量活细胞及神经,不含血管;更深 处的真皮中含有大量的活细胞、神经及血管。设计的微针长
度应能刺入皮肤达到治疗作用又不触及神经组织以避免产生
低频中孔微针对钙黄绿素和牛血清白蛋白进行经皮给药。实 验表明,微针穿刺与低频超声联合使用使药物累积透过量最 大化,高于单独使用低频超声给药或微针穿刺给药。
CPU
微针联合低频超声技术如图2所示,由 3部分组成:空心微针阵列、超声发射器和 两者组合后形成的储药室。通过空心微针 阵列刺破角质层,形成亲水微流体通道,
CPU
对微针刺入皮肤数值进行 模拟,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形 象地揭示了微针刺入皮肤过
程中微针与皮肤的相互作用
机制。
图1微针刺入皮肤过程中皮肤的变形和破坏
CPU
图1(a)~(d)所示为微针的整个刺入过程。微针顶端半径 30μ m,长度为720μ m,针壁角60°,微针以1.1mm/s的速度 刺入皮肤,随着微针向下移动,微针与皮肤接触,当皮肤中 与微针针尖接触的单元受力达到所定义的失效准则时,单元 失效并被删除,相邻接点被分开,微针即刺破皮肤表面,刺 入皮肤。图1(e)~(h)是与图1(a)~(d)所对应的微 针刺入皮肤过程中皮肤的变形和破坏。发现当微针向下移动 位移(d)为198μ m时,微针刺破皮肤表面。图1(e) (d=0μ m)表示皮肤变形前状态,此时微针针尖刚要开始接 触皮肤表面。图1(f)(d=8.8μ m)显示微针与皮肤表面接 触后,皮肤开始弯曲变形,此时针尖尚未刺破皮肤表面。图1 (g)(d=220μ m)和图1(h)(d=352μ m)则显示的是微针 刺破皮肤表面以后,随着微针继续刺入皮肤,皮肤的变形和 破坏。他们进行的数值模拟比较准确地反映微针刺入皮肤过 CPU 程中皮肤的变形和破坏。
CPU
2.与电穿孔复合: 电穿孔技术,是指在高电压脉冲电流作用下皮肤角质层 形成短暂、可逆的水性孔道而增加药物渗透的方法。微针可
刺穿皮肤角质层,打开给药通路,产生微通道,允许药物通
过。将微针技术与电穿孔技术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增加药物 的经皮吸收效果。
CPU
3.与超声导入复合: 研究如何改善大分子药物皮肤透过率和透过速率,采用
物的吸收等问题。
微针的另一种给药方式是在微针表面包覆药物,然后刺入 皮肤给药,这种方式释药量取决于药物的包覆量,且与包覆量 成正相关。
CPU
四、复合技术
目前,微针经皮给药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将微针技术 与促渗剂或其他物理促渗技术合用来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
CPU
1.与离子导入复合: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直流电将离子型药物或荷电中性 药物粒子经电极导入皮肤,从而进入组织或体循环的一种 方法。微针与离子导入复合,可以增强药物的促渗效应。
CPU
缺点: 然而,由于皮肤(特别是角质层)严重阻碍药物的透皮吸收, 即便在各种促渗剂的作用下,也仅能使部分小分子药物穿过 皮肤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大多数药物,尤其是蛋白类大分 子药物,即便是一些剂量低、疗效高的药物,透皮渗透速度 也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因此,皮肤尤其是角质层成为开发 透皮给药制剂的重大障碍,相关研究多,但产品少。为了改
图2.三角形、梯形、矛形微针阵列
CPU
研究星形硅微针阵列(图 3)对于不同油水分配系数化 学药物的体外透皮传递的影响。对吲哚美辛、酮洛芬、美索 巴莫、更昔洛韦4种化学药物经微针穿刺小鼠腹部皮肤后的体 外透皮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星形硅微针阵列对水 溶性药物的促渗效果较脂溶性药物显著。可能由于角质层对 水溶性药物的阻碍作用更强,皮肤经微针穿透后形成微米级 孔洞,药物更易穿透皮肤,大大提高了水溶性药物的经皮传递。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CPU
微针技术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学号:104753121090 姓名:井源博
专业:药剂学
主要内容
概述
微针的透皮促渗机制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
2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3
4
复合技术
结语
5
CPU
一、概述
1.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 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 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变这一现状,诸多物理透皮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微针阵列技
术为经皮给药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CPU
微针(micro-needle)是指直径几十微米、长度
100~1000um 的针状结构。由微针组成的微针阵列是一 种较新的通过皮肤给药途径,它不仅能够刺穿皮肤上层 组织创造出允许药物大分子甚至药物颗粒直接传入皮下 的微米尺寸通道,而且由于不触及神经末梢,没有疼痛
微针可大幅度提高这三种物质的透皮速率,微针对这三种物质
的促渗效果分别是瀑布蓝>右旋糖酐-瀑布蓝>异硫氰酸荧光 素-右旋糖酐,对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促渗效果更好。
CPU
4.微针的给药式:
微针的给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将微针刺入皮肤, 在皮肤上形成微通道后,再贴上含药贴剂或者直接涂抹药液。 微针刺入皮肤的次数越少,贴剂中的药物的浓度越高,药物透 皮速率越高。但存在插入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微通道堵塞影响药
及破坏性皮肤损伤,因此通过微针皮肤给药具有良好的
发展前景和商业实用价值。
CPU
二、微针的透皮促进机制
微针的促渗机制与其他物理促渗方法不同,它无需打乱 皮肤角质层脂质的有序排列,而是在角质层上造成事实上的 通道, 这种通道是可见的, 垂直于皮肤的。说明微针是利用
在皮肤角质层产生的微小孔道来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
CPU
2.微针的形状:
设计3种针形微针(图 2):三角形微针、梯形微针和矛 形微针,并研究各种针形微针对模型药物鬼臼毒素的促渗能 力。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针形微针所引起的鬼臼毒素在皮肤中 的滞留量有显著差异,对鬼臼毒素的促渗能力按三角形、梯 形、矛形依次增强。药物透皮吸收跟微针横截面积的大小有 关:横截面积越大,所受阻力越大,因此刺入皮肤的有效深 度越短,对皮肤造成的微孔孔径较小,药物透过率越小。
使更多的药物经皮给药成为可能。
2.微针技术的安全性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制约了微针技术的 临床应用。微针经皮给药的安全性在于其给药过程中药物的释 放是否可控,微针刺入皮肤后是否会造成破坏性损伤导致疼痛 感或炎症反应,以及其在皮肤上造成的空隙是否可逆,这些都
是微针技术面临的挑战。
CPU
CPU
Thank you !
CPU
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透皮给药有许多优点:
避免因口服给药而产生的肠胃内消化酶对药物的分解、 破坏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因静脉注射而引 起的痛楚和感染; 通过控制药剂输送的速率,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增 加疗效;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胃肠道反应; 随时可中断给药改善患者的顺应性等;
CPU
图4.不同针形(平型、尖型)微针阵列
3.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根据对微针阵列刺入皮肤可转运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 进行初步研究:采用针长为 550、700和900μ m的微针分别处 理新鲜离体人皮肤,用瀑布蓝、右旋糖酐-瀑布蓝、异硫氰酸 荧光素-右旋糖酐为模型化合物进行透皮给药。研究发现,3种
使储存室的药物直接穿过表皮,在真皮层
中进一步扩散。超声发射器为流体媒介提 供声空化能量使大分子药物进入皮肤的速
率增加。空心微针的机械性能和低频超声
图5.微针联合低频超声技术
的电传感性协同作用提高了大分子药物的 经皮传输速度和经皮透过率。
CPU
五、结语
1.微针给药兼有传统注射给药和经皮给药的双重优点,可以显 著提高药物特别是大分子类药物的透皮速率和吸收量。微针技 术与其他物理技术(离子导入、电穿孔、超声导入法等)联用
CPU
图3.星形硅微针阵列
研究对不同针形微针(针尖为平型和尖型,图4)给药以及传统局部用药的效 果进行对比。选用烟酸甲酯(血管扩张药)作为模型药物,分别对11名健康受试者 的手和前臂进行微针及传统的局部给药,然后利用激光多普勒灌注监测器记录给药 部位所出现的血流量的最大值以及最大血流值出现的时间,对不同针形微针的给药 特点及其与传统的局部用药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试验结果发现,微针给药达到最 大血流值所需要的时间远小于传统局部给药所需要的时间,而两种不同形状的微针 之间的达峰时间却没有显著性差异。此外还发现尖型微针达到的最大血流值在三者 中最高,研究认为这可能是该形微针不易发生堵塞的缘故。这些试验证明微针针形 的设计(平型或尖型)也是影响其药物释药能力的因素之一。
三、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微针的长度: 皮肤的角质层厚约10~20μ m,是一层死组织,没有血管 和神经,却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障碍;表皮层位于外皮下 约50~100μ m处,含有少量活细胞及神经,不含血管;更深 处的真皮中含有大量的活细胞、神经及血管。设计的微针长
度应能刺入皮肤达到治疗作用又不触及神经组织以避免产生
低频中孔微针对钙黄绿素和牛血清白蛋白进行经皮给药。实 验表明,微针穿刺与低频超声联合使用使药物累积透过量最 大化,高于单独使用低频超声给药或微针穿刺给药。
CPU
微针联合低频超声技术如图2所示,由 3部分组成:空心微针阵列、超声发射器和 两者组合后形成的储药室。通过空心微针 阵列刺破角质层,形成亲水微流体通道,
CPU
对微针刺入皮肤数值进行 模拟,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形 象地揭示了微针刺入皮肤过
程中微针与皮肤的相互作用
机制。
图1微针刺入皮肤过程中皮肤的变形和破坏
CPU
图1(a)~(d)所示为微针的整个刺入过程。微针顶端半径 30μ m,长度为720μ m,针壁角60°,微针以1.1mm/s的速度 刺入皮肤,随着微针向下移动,微针与皮肤接触,当皮肤中 与微针针尖接触的单元受力达到所定义的失效准则时,单元 失效并被删除,相邻接点被分开,微针即刺破皮肤表面,刺 入皮肤。图1(e)~(h)是与图1(a)~(d)所对应的微 针刺入皮肤过程中皮肤的变形和破坏。发现当微针向下移动 位移(d)为198μ m时,微针刺破皮肤表面。图1(e) (d=0μ m)表示皮肤变形前状态,此时微针针尖刚要开始接 触皮肤表面。图1(f)(d=8.8μ m)显示微针与皮肤表面接 触后,皮肤开始弯曲变形,此时针尖尚未刺破皮肤表面。图1 (g)(d=220μ m)和图1(h)(d=352μ m)则显示的是微针 刺破皮肤表面以后,随着微针继续刺入皮肤,皮肤的变形和 破坏。他们进行的数值模拟比较准确地反映微针刺入皮肤过 CPU 程中皮肤的变形和破坏。
CPU
2.与电穿孔复合: 电穿孔技术,是指在高电压脉冲电流作用下皮肤角质层 形成短暂、可逆的水性孔道而增加药物渗透的方法。微针可
刺穿皮肤角质层,打开给药通路,产生微通道,允许药物通
过。将微针技术与电穿孔技术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增加药物 的经皮吸收效果。
CPU
3.与超声导入复合: 研究如何改善大分子药物皮肤透过率和透过速率,采用
物的吸收等问题。
微针的另一种给药方式是在微针表面包覆药物,然后刺入 皮肤给药,这种方式释药量取决于药物的包覆量,且与包覆量 成正相关。
CPU
四、复合技术
目前,微针经皮给药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是将微针技术 与促渗剂或其他物理促渗技术合用来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
CPU
1.与离子导入复合: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直流电将离子型药物或荷电中性 药物粒子经电极导入皮肤,从而进入组织或体循环的一种 方法。微针与离子导入复合,可以增强药物的促渗效应。
CPU
缺点: 然而,由于皮肤(特别是角质层)严重阻碍药物的透皮吸收, 即便在各种促渗剂的作用下,也仅能使部分小分子药物穿过 皮肤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大多数药物,尤其是蛋白类大分 子药物,即便是一些剂量低、疗效高的药物,透皮渗透速度 也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因此,皮肤尤其是角质层成为开发 透皮给药制剂的重大障碍,相关研究多,但产品少。为了改
图2.三角形、梯形、矛形微针阵列
CPU
研究星形硅微针阵列(图 3)对于不同油水分配系数化 学药物的体外透皮传递的影响。对吲哚美辛、酮洛芬、美索 巴莫、更昔洛韦4种化学药物经微针穿刺小鼠腹部皮肤后的体 外透皮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星形硅微针阵列对水 溶性药物的促渗效果较脂溶性药物显著。可能由于角质层对 水溶性药物的阻碍作用更强,皮肤经微针穿透后形成微米级 孔洞,药物更易穿透皮肤,大大提高了水溶性药物的经皮传递。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CPU
微针技术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
学号:104753121090 姓名:井源博
专业:药剂学
主要内容
概述
微针的透皮促渗机制 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
2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3
4
复合技术
结语
5
CPU
一、概述
1.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 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 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变这一现状,诸多物理透皮技术不断涌现,其中微针阵列技
术为经皮给药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CPU
微针(micro-needle)是指直径几十微米、长度
100~1000um 的针状结构。由微针组成的微针阵列是一 种较新的通过皮肤给药途径,它不仅能够刺穿皮肤上层 组织创造出允许药物大分子甚至药物颗粒直接传入皮下 的微米尺寸通道,而且由于不触及神经末梢,没有疼痛
微针可大幅度提高这三种物质的透皮速率,微针对这三种物质
的促渗效果分别是瀑布蓝>右旋糖酐-瀑布蓝>异硫氰酸荧光 素-右旋糖酐,对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促渗效果更好。
CPU
4.微针的给药式:
微针的给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将微针刺入皮肤, 在皮肤上形成微通道后,再贴上含药贴剂或者直接涂抹药液。 微针刺入皮肤的次数越少,贴剂中的药物的浓度越高,药物透 皮速率越高。但存在插入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微通道堵塞影响药
及破坏性皮肤损伤,因此通过微针皮肤给药具有良好的
发展前景和商业实用价值。
CPU
二、微针的透皮促进机制
微针的促渗机制与其他物理促渗方法不同,它无需打乱 皮肤角质层脂质的有序排列,而是在角质层上造成事实上的 通道, 这种通道是可见的, 垂直于皮肤的。说明微针是利用
在皮肤角质层产生的微小孔道来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