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证可灸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证可灸?

“灸”字在《庄子》就有提及,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记述灸法最早的中医文献。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主要通过经络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法。疾病由“火”、“热”等邪所致;可造成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多种热证。对于热证灸疗有“热证可灸”、“热证忌灸”、“热证贵灸”等观点。

“热证忌灸”: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首先提出“热证不可灸”,“三阳宜针,三阴宜灸”,提出“火劫”、“火逆”等危害,谓“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是说虚热证不可用灸。又:“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是实热证用灸不宜。且有热证施灸后发黄、澹语、惊痛、痪疚、便血、蛆血、口干、舌烂、烦躁等描述,认为灸法不宜用于热证,强调误用引起阴伤亡阳之弊。张仲景生活年代,疫病大范围流行,他叙述的某些经病未用火治也出现类似“火逆”变证。如太阳经病蓄血证可见发狂;阳明经病胃家实可见澹语、便秘、口干舌燥、循衣摸床;少阳经病有胸满、心烦等症状可见,这种“火逆”变证很大程度上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的产物,并非均为灸等“火治”法治疗造成的。张仲景是我国伤寒学派的祖师,尊之医圣,他的学术观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且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理论依据,后世的很多医家仍沿前人所言。

“热证可灸”:《素问·骨空论》提出热病二十九灸。历代医家也多有认同,东晋葛洪认为灸法对于虚实寒热,无所不宜;《肘后备急方》用灸法治疗外科热证。唐代孙思邈临证更重视热证灸,用灸法治痈疽、温热症的描述。《千金要方》云:“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灸之,此为良医”。强调灸法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在初唐时代,孙思邀所接诊的病人很少是“病疫”一类,热病是一般的性质的热性病,故临床上症状难见“火逆”之证。《大观本草》、《本经别录》、《本草纲目》等均称灸能治百病。明代龚居中《痰火点雪》云:“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说明灸法有广泛的适应范围。在古代文献中不难发现,灸法在内外妇儿各科的热证治疗中均有记载。

“热证可灸”的机制:看似“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其实不然一,灸法可以热引热,使热外出,《圣济总录》:“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也。”《医学人门》:“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明代汪石山认为:“实者灸之,使实邪随之而发散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吴尚先《理渝骄文》:“若夫热症亦可以用热者,一则得热则行;一则以热引热,使热外出。”可解释实热症用灸的机理。二,通过灸法助阳可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丹溪心法》:“火病虚脱,本是阴虚,用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虚火是水不济火,非火之有余,乃火之不足。故古有脱血者益气,甘温除大热等治法。葛可久《十药神书》“治劳十方,用甘温者七。”这是虚热用灸的机理

现代研究机制表明,灸法适用热证和具有熱象的疾病。感冒用温灸治疗能有效地缩短病程且可阻断某些不良传变。灸疗可以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例如,肠痈属阳明实热证,用艾灸治疗后取得良好疗效。灸法具有解热抗炎、杀菌抗病毒、调整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双向免疫调节,稳定机体内环境作用。我国现代灸学大师周楣声推崇“热证贵灸”在《灸赋》说:“药有反佐,火能艾投。虚热用灸,元气周流;实热用灸,郁结能瘳;表热可灸,发汗宜谋;里热可灸,引导称优。热能就燥,寒以温酬。火郁宜发,早有嘉猷。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开门逐贼顺水行舟”。

总之,热证可以用灸法,但须在正确的辨证施治与适当的操作的基础上,而且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及临床研究,灸法作为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法值得更好的推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