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画家笔下的质感》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质感》,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分别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
本课是“造型·表现”的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质感的关注,学会用简练的美术技法去表现一定的质感。
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材质有一定的接触,但是只存在在于感性的认知。
因此教学时我从学生熟知的事物入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关注生活中的美的意识。
用简单的方法去表现材料的质感。
说教学目标
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了解质感这一视觉语言与主题表现的关系,尝试其简单的方法去表现质感;
2.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通过图片欣赏,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材质的意识,体验质感表现与情感主题表达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起环保意识,形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不同材质质感的差异;主要介绍素描静物与趣味素描中质感的表现;体验质感表现对美术作品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的难点是怎样用质感表现有效的情感主题。
说教法学法
采用自我探究、联想、分析、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法上要求学生善于结合生活联想感受,勤于思考,勇于展示自我。
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网络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作业和优秀作品,让学生直观比较出自己的作业和这些作品的差距,看到自身的不足,引起反思,学生就会对老师讲解的内容集中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课程内容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老师的讲和自己的看,达到分析、比较、认识物体质感特点的目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主动找规律,主动分析认识物体的质感特点。
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比较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实物与图片展示法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说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组织教学,清点人数,注意安全。
一、探究阶段(媒体展示图片)
(一)观察比较
观察比较一:白山羊——喜羊羊——可爱
观察比较二:鳄鱼——卡通鳄鱼——凶恶
观察比较三:水果——烤鸭——猫——挂满水珠的脸——艺术家创造质
(二)、交流感受:
物体质感的感受
物体的质感、感受
羽毛——轻巧、柔软(飘逸、柔美)
石头——坚硬、粗糙(顽强、坚毅)
丝绸——光泽、细腻(华丽、典雅)
毛皮——蓬松、柔软(温暖、舒适)——(爱护动物)
玻璃——透明、反光(晶莹、纯净)
由此得出
(三)基本概念
质感:视觉或触觉对不同物态特质的感觉(如固态、液态、气态)。
在造型艺术中,指艺术家对不同物态用不同手法所表现出的真实感。
质感有天然和人工之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
二、发展阶段
(一)《根》的分析
出示《朽木·手》,《父亲》,《根》
提问:这些画的质感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粗糙,沧桑…..
师:是的。
粗糙的质感会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画家利用这样的特质,塑造了千沟万壑的高原形象,请问,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画家为什么把视点集中在这一片荒野上?它的什么特质吸引了画家的眼睛?
生:1.荒凉感。
2.环保。
3.文明发源地。
师:没错。
当我们要看到一幅作品时,应从表面的质感联想到画家所要表达的主题。
这幅作品,除了很容易看到的:环保,更应看到画家的潜台词。
历经风雨冲蚀后的沧桑,沟壑纵横的皱纹中透射出的坚定,这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是值得我们守护的根源。
只有根植于我们深爱的故土,我们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愈发坚强。
(作品通过刻画苍莽雄浑的黄土高坡——中华文明的摇篮,画家对黄土地地表质感的细腻刻画,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牵引着观赏者的思绪。
以极端的写实手法、精致入微的形象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使人联想到老人沧桑的脸,又似裸露的大树之根。
这沧桑的风貌不禁让人联想到千百年来生息相关的我们的祖先,以及他们历经的无数苦难和艰辛,从而感受到黄土之下,我们深潜而密布的文化血脉。
)
皱的沟壑以及寸草不生的荒凉等等写实的描绘,激起欣赏者的思考,画家藉此来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反思。
(二)《任弼时》的分析
1.简介:1987年创作的《任弼时》是邵增虎油画形成个人风格的一个转折点,其作画技法上用刀作画风格独特。
邵增虎画画用的不是画笔,而是刀,一点一点把色彩抹上,一层盖一层,画面看起来重重叠叠、反反复复,互相遮掩,呈现一种辉煌、璀璨之感。
他喜欢暖色调,金黄色、红色都是他经常运用的颜色。
邵增虎早期主要创作是军事题材,偏好用暖色调,技法上以刀作笔来作画,吸收了版画、漆画的技巧,多元素的融合使他形成了中国油画史上独特的风格。
2.置换场景,把干枯的草、树变成绿草、绿树;把任弼时改成卡通军人。
让学生体会到画面质感的变化会直接导致主题的改变。
3.出示不同画家所化的正面、侧面的任弼时作品。
由于色调不同,给学生的
体会也有差别。
(三)、《钢水·汗水》的分析
提问:作者如此强调肌理、质感的表现,目的是什么?
绘画作品中材质美感和表现主题的内在联系?
(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主题。
)把作者体验到的炼钢工人以苦为乐的高尚情操、忘我的劳动精神,以及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排山倒海的力量等准确、形象地描写出来,作品采用了极度写实的绘画造型语言,以富于感染力的细节描写,体现在画面上,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其中,对汗珠的细腻表现突出了工人的辛苦,强化了“民
族脊梁”的主题;
三、互动精讲
(一)、《冠军的诞生》杨志坚
出示:一张由崭新的排球组合。
让人感觉是储物柜的无主题图片。
出示:排球训练,引导学生体会训练者的艰辛。
出示:《冠军的诞生》分解作品。
并引导学生从细节上进行分析,比如,被暗色油漆涂抹过的地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向上的力量)
小结:画面中排球表面剥落、损坏、漏气变形……的特定质感,传到出一个冠军诞生的不易,只用永不言弃的坚持,只有持之以恒的付出,才能得到最终的成功。
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动手实践
参照《冠军的诞生》,选择“学习”为主题,用草图绘制能体现质感的形象。
(三)、趣味拓展
出示《蒙娜丽莎》以及变体画。
从趣味的角度引导学生对画面质感的关注。
(四)、素描中的质感
提问1: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点?
(都采用了素描写实的表现手法,质感等细节表现得非常逼真。
不同点:一个是不锈钢(光亮),另一个是陶瓷(黯哑)。
)
提问2:塑料杯与玻璃杯;陶罐的细节处理,水果的特有质感
分析一幅综合性的题材素描。
主要包括:布、金属、皮质、陶制品、水果。
出示多种不同类型的作品,让学生从视觉形成不同的刺激,学会归纳总结出不同质感的一些绘画方法。
四、课堂练习
1.寻找接地气的质感。
2.不同形状与调子可以形成不同的质感。
3.怎样画质感。
4.不同质感的动物
5.动手操作:画一画蓬松的质感,如,一只松鼠。
建议: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试着改变它的质感。
五、拓展延伸
冷军《五角星》,激起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3、画家笔下的质感
质感:人工质感;天然质感板画:
《根》:文化、生存、环保、传承、未来……
不同画家——不同质感。
质感——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