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陕西高考理综物理题深度解析

2014年陕西高考理综:物理题深度解析

1.试卷结构布局稳定

试卷的整体结构保持稳定,突出考查力学和电磁学部分的主干知识,情景也是我们日常所练习的那些模型,但数理结合能力较高,在相应的时间内,解答出所有试题,一如既往难度比较大。

2.考点稳中有变

从考点来看,今年的高考物理在选择题、实验题、选修题三个模块与往年保持了一致,涉及的考点基本没有变化,覆盖了高中物理的主要考点。但在两道综合题目上,今年的试卷有所改变,其中第24题考查2013年以前的常见考点,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问题,没有继续去年的命题风格,难度有所降低;第

25题则延续了去年的改革趋势,考点不在单一化,去年这道题摒弃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考点,考查了微分方法解决电磁感应的问题,今年则结合能量问题,转而考查粒子在重力场、电场的复合场中运动的问题。

由于考点的变化,部分考生可能会有措手不及的感觉,容易在考场上思路不清。这里尤其要提醒:随着新课标高考命题改革的推进,命题风格不断新颖,对于平时知识体系完善,真正理解知识内容的同学或许影响不大,但对于那些仅靠题海战术的同学,可能今年的成绩会不太理想。

选择题

第14题考查了物理学史的内容,但与以往不同,这道题是以物理学史为考查背景,实际的考查点是电磁感应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15题考查安培力的大小与方向问题,难度不大。

第16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涉及了动能的表达式,难度中等。

第17题是一道动力学问题,涉及了与数学知识的结合,有一定的技巧性。

第18题以图像为载体,再次考查了电磁感应,但难度不大。

第19题是行星追及相遇的问题,涉及了开普勒第三定律,数值计算有一定的繁琐性。

第20题是摩擦力提供物体圆周运动向心力的典型问题,涉及到的物理模型学生应该接触过,难度不大。

第21题是点电荷产生的电势问题,作为选择题中的压轴题,涉及到的物理知识点并不难,只是又一次结合数学上的平面几何问题,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

实验题

今年的两道实验题,延续了以往一道力学加一道电学实验的形式。

第22题考查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基本为教材上的常规考点,难度较低。

第23题考查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增加了电流表内阻这一易错点,并且与数学函数思想结合,增加了试题难度。

综合题

第24、25题在前面已经做出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选修题

选修部分的三道题考查内容相对稳定,涉及到的考点也是热学、光学、动量三个模块的常见考点。这里笔者要表示一下小小的遗憾,自陕西省实行新课标改革以来,选修模块的设置大大减小了学生的负担,但是几年来这部分高考试题并无新意,考点相对集中,容易引导学生走向刷题做题的题海战术,不利于学生的真正成长。

3.继续强调与数学思想的结合

今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延续了考查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特别是数学平面几何与物理模型的结合,如第17题、21题、22题、选修的题。这是高考新课标试卷的典型特点,预计在以后的高考中仍然是考查的热点,希望以后的考生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物理试题无论是在科学性,思想性,选拔性都实现了命题的高水平,同时也看到了新课标在推进教育改革方面做出的成效,相信这样的命题风格一定能对中学教学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这里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提醒未来要高考的高中生,陪伴考生的老师和家长[微博]们,一定要及时调整学习和教学的方法,以为适应新的高考命题趋势。

物理注重能力侧重应用

题型稳定,重点突出。试题难度较去年略有下降,试题包括必修部分8个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分开),两个实验题,两个计算题;选修部分都是一个选择题加一个计算题,与往年没有变化,且常规型题目所占比重较大。从必考知识点分布上看,今年试题电磁学部分分值增多,电场问题所占比重增加。

注重对“双基”的考查。第14题考查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第15题考查安培力的概念;第16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第21题考查静电场中的概念;实验题第23题为力学实验题,是考纲中明确要求的实验,没有任何变形;第23题则采用一箱一表法测量电路,是由课本实验原型迁移而来,这些内容都属于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范畴。其中有一部分试题是来自于课本或往年高考试题的改编,让考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充满了新意。

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如第19题“行星冲日”问题、第24题汽车雨天安全行驶最大时速问题,都与实际密切相关,体现了物理学科的学科价值。

注重方法,考查能力。如第14题取材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实验,关注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第19题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模型化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运用万有引力定律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2、23两道题均涉及物理模型、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及图像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突出了数学思维和物理思维相结合的特点。

侧重应用,有所创新。如第17题巧妙地将牛顿运动定律与平衡、胡克定律结合起来;第25题创造性地把抛体运动、复合场、与动能定理相结合,显得既基础又灵活,更有运用基本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难度。

[西安名师百分课堂物理特级教师尹海钢老师对该试题评价]

1.通览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该试题以考察考生课本基础知识为主!

2.本次高考的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电场章节!

3.巧妙的考查考生对机械能、功能关系的综合灵活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