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诊治标准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正文:----------------------------------------------------------------------------------------------------------------------------------------------------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卫生部发布)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甲型肝炎和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粪—一口途径,乙型肝炎和非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肠道外如经血传播等途径为主。

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疫点,以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疾病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各级医务人员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急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均应作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报告卡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急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疑似或输血后肝炎。

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病例,应在报告卡上注明阳性或阴性。

各省、市、自治区应创造条件设点试行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每个病例尽可能经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免疫球旦白M)HBsAg、抗--HBs(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检测,分成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未定型。

遇到急性肝炎暴发时,应先电话报告,然后填写卡片报告;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也可作病原学分型报告。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

它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炎症。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者可导致肝功能损害、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胀、腹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肝区疼痛或不适。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特别是肝功能损害的表现,以便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指标。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常常异常,包括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

其中,ALT和AST是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其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

而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升高则提示胆道梗阻或胆汁淤积。

因此,对于怀疑患者,应当及时进行血清生化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肝功能异常。

2. 病毒学检测。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离不开病毒学检测。

包括病毒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anti-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anti-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等。

而分子生物学检测则包括病毒RNA检测等。

这些检测项目对于明确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类型和感染情况至关重要。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时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史和临床表现。

除了上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医生还应当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

包括患病时间、症状表现、曾经的暴露史等,这些信息对于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

结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呈现的继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 或陪伴茶色尿等, 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2.肝肿年夜, 肝区叩痛, 可陪伴巩膜、皮肤黄染.3.肝功能异常, 血清ALT升高, 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 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 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3)血清抗- HAVlgM阳性, 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2, 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 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 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 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4.丁型肝炎:(1)必需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5.戊型肝炎:(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 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越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呈现肝炎症状, 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年夜、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有继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 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暗示者, 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三)重型肝炎诊断要点:以上各型肝炎病毒均能引起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1)既往无肝炎病史.(2)以急性黄疽型肝炎起病, 病情发展迅速, 发病2周内呈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及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按Ⅳ度划分).(3)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以上3条如完全符合, 即可基本做出诊断.如再有下列几条呈现, 更有助于确诊.)(4)出血倾向:皮肤粘膜和穿刺部位有出血点或淤血, 有呕血、黑便等.(5)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6)黄疸急剧加深.2.亚急性重型肝炎:(1)既往无肝炎病史.(2)以急性黄疽型肝炎起病, 病程15天~24周, 呈现高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高度腹胀.(3)明显的出血倾向, 可有腹水呈现.(4)可呈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5)黄疸迅速加深, 胆红素每天上升达17. 1umol/L以上或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年夜于171umol/Lo(6)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排除其他原因者.注:后2条是必需具备的条件.3.慢性重型肝炎:(1)有慢性肝炎、肝硬化史, 或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或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 影像学及生化检测呈慢性肝病改变者.(2)呈现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暗示.[治疗]原则: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 辅以适当药物, 防止饮酒、过劳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一)急性肝炎:!1, 休息:早期卧床休息, 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 但要防止过度劳累.2.饮食:宜进食高卵白、低脂肪、高维生素且适合病人口味的清淡饮食.3.弥补营养:进食少者可静脉弥补10 % ~20%葡萄糖, 同时给予各种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B, 黄疸严重者给予维生素K).4.降酶:可适当给予中药五味子制剂、垂草制剂等降低血清转氨酶.5.抗病毒:急性丙型肝炎主张早期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见慢性丙型肝炎.(二)慢性肝炎:1.适当休息, 生活规律.活动期应卧床休.血清ALT接近正常, 食欲也正常, 可适当活动, 防止过度劳累.坚持精神愉快.2.饮食:高卵白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 控制高糖及高脂食物, 以免并发脂肪肝、糖尿病.忌酒.3, 护肝及降酶:(1)维生素类:可给予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2)解毒药:肝泰乐、还原型谷胱甘肽.(3)增进能量代谢:ATP、CoA、肌苷等.(4)增进卵白质合成:肝安、水解卵白.(5)降酶:联苯双酯, 开始时5~10粒/次, 3次崩, ALT、AST 正常后可逐渐减量, 疗程至少半年以上.甘利欣150 mg静滴, 1次/d, 好转后逐渐减量, 疗程不宜过短.也可应用齐墩果酸、五味子、垂盆草、水飞蓟制剂.4.减少或防止肝纤维化:虫草制剂、丹参、复方鳖甲软肝片等. 5.免疫调节治疗:(1)胸腺素a1:1.6 mg皮下注射, 每周2次, 疗程6个月, 国产胸腺肽剂量及疗程尚需进一步研究.(2)猪苓多糖加乙肝疫苗:前者40 mg肌注射, 每日1次, 连用20天, 停10天, 为1个疗程, 连用3个疗程;后者30ug/次, 皮下注射, 15天1次, 共6次.(3)特异性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疗效尚有争议.(4)左旋咪唑涂布剂.(5)中药:人参、黄芪、云芝等.6.抗病毒:用于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1)乙型肝炎:(1)o—干扰素:适应证:HBeAg和HBV DNA阳性, 血清ALT异常者.方法:a—干扰素3~5 MU/次, 推荐剂量为5 MU欣, 皮下或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用0, 5一1个j 1, 后改为每周3次, 疗程4-6个月.可根据病情延长疗程至1年.(2)核苷类似物:①单磷酸阿糖腺苷:10mg/(kg-d), 分2次肌注, 共5天, 后改为5 mg/(kg, d), 再用23天.②拉米呋定:100 mg/d, 口服, 疗程至少1年, 适用于HBeAg、HBV DNA阳性患者.同类药品尚有泛昔洛韦等.适应证同干扰素.(3)中药:氧化苦参碱400 mg/d, 肌肉注射, 连用3-6个月.2)丙型肝炎:(1)干扰素:应证:抗- HCV及HCV RNA阳性, 血清ALT升高者.方法:a-干扰素3 MU欣, 肌注射, 第1个月, 1次/d, 以后改为每周3次, 治疗4-6个月, 无效者停药, 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根据病情需要, 可延长至18个月.尚有应用复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取得较好疗效者.(2)病毒唑:900-1200 mg/d, 口服, 疗程6—12个月, 与干扰素联合应用较单用干扰素效好.(三)重型肝炎:则:以综合治疗为主, 目的在于减少肝细胞坏死, 增进肝细胞再生, 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1.休息、饮食:绝对卧床, 低卵白饮食.2.一般支持治疗及维持内环境平衡:经口或静脉应用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K, 静脉弥补10%~25%葡萄糖、中长链脂肪乳、人血白卵白、新鲜血浆,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特别注意纠正低血糖、低钠、低钾、缺氧及碱中毒..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应用于急性重型肝炎倾向者, 强调早期、短程(3-5天)、中等剂量.4.降低内毒素血症和阻断以TNFa为核心的细胞因子网络:广谱抗生素、乳果糖、思密达、抗内毒素血清等.5.改善肝内微循环和呵护肝细胞:PGE1100 N 200 Ps加入10%葡萄糖液中缓慢静滴, 每天1次, 连用7~14天.6.解毒和抗氧化反应呵护肝细胞膜:还原谷胱甘肽600~1 200 mg, 静滴, 每天1次, 疗1-2个月.7.促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素160~200 mg, 静滴, 1次/d, 直至病情明显好转.8.免疫调节疗法:胸腺素a1、胸腺肽.9.支持治疗、肝移植.10.治疗并发症:1)肝性脑病的防治:(1)减少氨及其他毒性物质从肠道的吸收:严格限制卵白饮食, 口服或鼻饲乳果糖, 口服乳果糖30-60 ml/d, 以后根据年夜便次数及年夜便pH调整剂量(每日2次糊状年夜便, 年夜便pH<6为度), 或乳果糖100 ml加水至200-300 ml灌肠, 1次/d, 坚持年夜便通畅.应用乳果糖不引起排便的病人, 可用酸性液体(加入食醋30-50 ml或冰醋酸2~3 ml)灌肠, 坚持年夜便至少每天1次.口服氟哌酸抑制肠菌增殖.(2)降低血中的毒性物质:应用血液灌流、血浆交换等人工肝支持疗法, 清除血中毒性物质o(3)调整血浆氨基酸谱:支链氨基酸250~500 ml/d, 疗程14~21天.(4)降低血氨:选用L-鸟氨酸、L-门冬氨酸20-100 mg/d, 静滴;乙酰谷酰胺500 ~ 1 000 mg/d, 静滴;谷氨酸钠(钾)23 g/d, 静滴;有碱中毒时应用精氨酸10~20 g/d静滴.(5)防治脑水肿:20%甘露醇每次1~2 g/次, 每4~6hl次, 加压于半小时内静脉输入.2)年夜出血的防治:(1)给予足量止血药物:止血敏、维生素K等.(2)弥补凝血物质: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 同时输新鲜血浆或新鲜血液.(3)给予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0, 15 N0.3 g/d, 预防胃粘膜糜烂出血, 或洛赛克20mg/d, 静脉应用.(4)改善微循环:给予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预防DIC.3)肾功能不全的防治:(1)禁用肾毒性药物, 纠正低钾(钠)、控制感染, 减轻黄疸等.(2)扩张肾血管:东莨菪碱0.3 mg或多巴胺20 mg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亦可用山莨菪碱30~60 mg/d或PGE1.(3)维持血容量: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白卵白.(4)需要时应用速尿20~200 mg胜利者甚少).(5)血液或腹腔透析.4)继发感染的防治:(1)根据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胆道、腹腔感染加用甲硝唑.(2)合并真菌感染, 调整抗生素并应用抗真菌药物.(四)淤胆型肝炎:主要是对黄疽较重、继续时间较长者或慢性淤胆型肝炎.1.中医中药:是首选药物, 茵陈桅子金花汤(又名6912注射液)80~120 ml加入10%葡萄糖液静滴, 1次/d, 也可用苦黄注射液.2.苯巴比妥:30~60mg3次/d, 长期应用有可能损伤肝脏.3.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龙30-40 mg/, 黄疽下降后每5-7天减5 mg, 至10~15mg/d时应慢减, , 如应用激素黄疽无下降趋势或反上升, 应及时停药.此药不作首选药, 慢性淤型肝炎尽量不用.4, 熊去氧胆酸10~15 mg/kg, 分3次口服, 疗程2-3个月. 5.血浆置换或血浆吸附可用于严重慢性胆型肝炎.6.其他:可选用川芎嗪、山莨菪碱、门冬氨钾镁、低分子右旋糖酐加肝素、消胆胺等, 可试用甘利欣.注意弥补维生素A、D、K 等.[疗效标准](一)急性肝炎:1.临床治愈标准:隔离期满(乙肝、丙肝不作此要求);主要症状及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基本治愈标准:符合上述标准后随访半年无复发者, 乙肝患者要求HBsAg转阴.3.治愈标准:符合临床治愈标准后随访1无异常改变者, 乙肝患者要求HBsAg转阴.(二)慢性肝炎:1.好转标准: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年夜有回缩或无变动, 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正常或轻微异常.2.基本治愈标准:自觉症状消失;肝脾肿年夜稳定不变或缩小, 无叩痛及压痛;肝功能正常;一般情况好转, 介入一般体力劳动后病情无变动;以上各项稳定1年以上.3.治愈标准:同基本治愈标准, 但观察2年以上, 病情稳定并能胜任正常工作.肝炎后肝硬化[诊断](一)临床暗示:早期与慢性肝炎的临床暗示相重叠, 不容易区分.少数病人长期无症状, 而是在体格检查或突发消化道出血,呈现腹水或转酿成肝癌, 或死于其他疾病做病理解剖时才发现. 1.肝硬化一般临床暗示:(1)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上腹饱胀、年夜便稀、肝区痛.2)健康情况衰退:倦怠无力、体重减轻.3)凝血功能障碍:鼻出血、牙龈出血, 皮淤点、淤斑, 月经过多.4)内分泌紊乱:男性乳房发育, 睾丸萎缩、性欲减退;女性月经紊乱、闭经或不孕.(5)糖代谢紊乱:高血糖或低血糖.(6)其他: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肿年夜伴脾功能亢进、腹壁静脉显露或曲张. ‘2.失代偿性肝硬化临床暗示:一般属Child-Pugh B、C级.(1)可有黄疸, 有腹胀、乏力等.(2)上消化道出血:暗示为呕血、便血, 严重者可呈现休克.(3)腹水:腹腔内积液超越500ml时, 能叩出移动性浊音.(4)胸水:多位于右侧, 少见于左侧, 常为漏出液.5)继发感染:细菌感染罕见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胆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等.真菌感染常引起肠炎、肺炎、尿路感染等.(6)其他:可发生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二)实验室检查:1, 长期血清胆红素升高或尿胆原阳性, 静止性肝硬化血清胆红素可正常.2.ALT,、AKP或其同工酶轻度升高或升高.静止性肝硬化ALT可正常.3. AST/ALT>14.血浆白卵白减少, 球卵白升高.代偿性肝硬化A/G>1, 0, 失代偿性肝硬化A/G<1.0.5.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代偿性肝硬化PTA>60%, 失代偿性肝硬化PTA<60%.6.胆碱酯酶活性降低.7.胆固醇酯值或胆固醇人总胆固醇比值降低.8.血清结合胆酸升高.9.肝纤维化指标如血清前胶原Ⅲ肽(PⅢ)、血清板层素( LN)、单胺氧化酶(MAO)、透明质酸(HA)等可升高, 但不代表纤维堆积于肝组织的量.10.食管吞钡或胃镜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1.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可辅助诊斷.12.肝活检病理学检查最具有诊断价值.[治疗].(一)一般治疗:1.休息:肝功能正常时可介入轻体力工作, 以不疲劳为度, 失代偿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为主.防止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2 .饮食:饮食以高热量、高卵白、维生素丰富、易消化为宜, 防止进食粗拙食物, 禁酒.有肝性脑病先兆时, 要限制或禁食卵白, 有腹水时, 应少盐或无盐.3.支持治疗:失代偿期患者进食少, 宜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液弥补热量, 弥补维生素C、B、A、E、K等, 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可适当输入白卵白或血浆.(二)药物治疗:无特效药, “护肝药”, 不宜滥用, 以少用药、用需要的药宜.根据需要应用消化酶等.(三)并发症的治疗:1.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症: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者可根据病情需要做各种分流、断流术和脾切除术等.2.腹水:(1)卧床休息, 记24小时收支水量、丈量体重、腹围, 按期检测电解质和, 肾功能.(2)限制钠水摄入:每日摄人钠盐500 ~800 mg(氯化钠1.2~2.0g).每天进水量限制在1 000ml左右, 如显著的低钠应限制在500 ml左右.(3)增加钠水排出:利尿剂如速尿和安体舒通.利尿治疗以每周体重减轻不超越2 kg为宜.(4)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每周按期静脉滴注血浆或白卵白, 白卵白每次5~10g, 血浆每次100~200 ml, 同时用速尿20~40 mg静注.(5)若腹水经上述治疗仍难以消退者可行腹水浓缩回输术.3.其他并发症的治疗: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治疗拜会病毒性肝炎一节.(四)抗肝纤维化治疗可选用冬虫夏草制剂如金水宝、百令胶囊等和复方鳖甲软肝胶囊等.[疗效标准](一)好转:消化道出血停止、神志清楚、腹水消失、ALT基本正常、无明显黄疽.(二)未愈:活动性肝硬化或失代偿性肝硬化.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一)流行病学:全年均可发生, 大都地域以11月至次年1月及5-7月为流行高峰期.老幼可患, 而以20~40岁者为多, 农民、野外作业人员发病率高.(二)临床暗示:典范病例有五期经过.有的期可以交叉重叠, 轻型和非典范病例五期经过不明显, 可越期.1.发热期:以感染中毒症状及毛细血管损害为主要暗示.(1)发热:急性畏寒、发热, 可呈弛张热或稽留热, 多继续3-7天.(2)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3)三红:颜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 重者呈酒醉面容.(4)胃肠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 腹痛、腹泻, 可类似于急腹症和急性菌痢.(5)神经精神症状:重者可有嗜睡、兴奋、烦躁、谵妄.(6)出血:球结膜、软腭、颊粘膜、咽后壁、腋下、胸背部可见淤点, 如呈搔抓样较具特异性, 注射部位可见年夜片淤斑.可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2.低血压休克期:多发生在病程第4-8天, 暗示为热退但全身症状反而加重, 出血倾向、胃肠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逐渐加重.可呈一过性低血压直至休克, 个别病人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5-9天.可由发热期越期发展而来, 亦可与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重叠.尿量< 400 ml/24 h为少尿, <50ml/24 h为无尿.主要暗示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如消化道症状、出血倾向、神经精神症状加重, 尚有钠水潴留和代谢性酸中毒暗示.少数可呈现高血容量综合征, 并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第9~14天.本期又可分为:(1)移行阶段:为尿量在400~2 000 ml的一段时间, 症状、体征同少尿期.(2)多尿早期:为尿量增至2 000 ml以上的最初几天.此期由于肾功能未能恢复, 其体内血BUN和Cr继续升高, 故暗示与少尿期相似, 甚至较少尿期为重, 危险性和并发症发生均较年夜或较多.(3)多尿后期:随尿量继续增多, 氮质血症缓解, 中毒症状消退, 但易发生脱水、低钠、低钾, 可发生继发感染或休克.5.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消退, 食欲增加, 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肾功能及电解质在正常范围.(三)实验室检查:1.血惯例:白细胞总数逐渐升高, 开始中性粒细胞增高, 可有核左移、幼稚细胞及胞浆中呈现中毒颗粒.第4-6天起淋巴细胞增多, 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血红卵白在发热末期和低血压休克期升高.2.尿惯例:第3-4天呈现尿卵白.强调逢尿必查, 突然呈现年夜量卵白尿对诊断有帮手.尿沉渣镜检有红、白细胞及其管型.部份病例尿中可见膜状物.3.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在少尿期可呈现低钾或高钾, 以后者多见.血清钠、氯、钙、磷均降低.血BUN和Cr在低血压期即可上升.4.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数量减少, 功能下降.部份病例呈现DIC, 可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异常.5.肝功能:ALT和AST均可升高, 重症血清胆红素可轻度增高. 6.血清学检查:(1)特异性抗体:可用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血凝抑制试验, 其中以ELISA法最经常使用.可检测特异性IgM及IgG抗体.IgM抗体滴度1:20为阳性, 可做早期诊断.而IgG抗体滴度1:40或1周后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2)特异性抗原:可用ELISA法或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早期患者血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尿沉渣中的病毒抗原, 但临床上应用较少.[治疗]本病缺少特效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三早一就”,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就地治疗.强调早期抗病毒治疗和液体疗法, 中、晚期针对病理生理变动进行综合治疗.重点要把住休克、出血、肾功能不全这三关.(一)发热期治疗:1.抗病毒治疗:病毒唑1g/d, 静滴, 每天1次, 共3-7天.可用干扰素100万U/d, 肌注, 每年夜1次, 共3天.2.免疫疗法:胸腺肽20 mg/d, 静滴或肌注, 共5-7天.3, 液体疗法:一般每天补液2 500~3 000 m1, 或按前一天量十呕吐量十1 000 ml计算补液量, 高热多汗另加500ml, 使尿量维持在1 500/d以上.平衡液是最理想的液体, 每天1 000~1 500 ml, 余量用葡萄糖液补足.4.对症治疗:(l)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忌用强烈发汗药物, 中毒症状重者, 用氢化可的松100~200IIlgr或地塞米松5~10 mg静滴, 疗程2-3天.(2)呕吐:可选用胃复安或维生素B6.5, 防治DIC:发热后期即应开始防治DIC, 开始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静滴.另在病程中注意检测凝血时间, 如试管法小于3分钟, 可用小剂量肝素抗凝治疗, 0.5~1 mg/(kg, d)每6~12小时1次至凝血时间年夜于25分钟即用.(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除平卧、吸氧、保暖外, 主要为抗休克.1.扩充血容量:1)补液种类:以选用平衡盐溶液为主.胶体液如低分子右旋糖酐、20%甘露醇、血浆和白卵白等.2)补液原则:(1)先快后慢:即最初30分钟输液500 ml以上, 1小时输液达1 000 ml, 2小时内稳定血压后放慢输液速度, 根据休克的分歧阶段, 24小时补液量可达3 000~5 000 ml.(2)先晶后胶:先输晶体液如平衡盐溶液或2:1溶液, 后输胶体液如低分子右旋糖酐.(3)晶三胶一:即晶体与胶体液之比为3:1, 休克难以纠正时也可2:1或1:1.(4)胶不外千:即24小时内胶体液不超越1 000 ml.2.纠正酸中毒:每次用5%碳酸氢钠5ml/kg, 每日2-3次, 一般24小时不超越800-1000 ml.3.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收缩药如间羟胺与血管扩张药如多巴胺联合应用.本类药物适用于积极扩容纠酸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对外周血管阻力高者可选用东莨菪碱、山莨菪碱.4.肾上腺皮质激素:休克时可用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或地塞米松10~20 mg/d, 休克纠正后即停用.5.强心剂:陪伴心功能不全者可用西地兰0.4mg或毒毛花苷K 0.25 mg十10%葡萄糖40 ml, 静注, 每天1-2次.(三)少尿期治疗:治疗原则为稳定内环境, 增进利尿、导泻、透析疗法和放血疗法.1.稳定内环境:供给充分的热量, 以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低卵白、低钠饮食为宜.补液原则为量出为人, 宁少勿多.日补液量为前一天尿量十吐泻量十500 - 700 ml.主要输人高渗葡萄糖液(含糖量200-300 g), 一般不输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 不补钾盐, 输液速度宜慢, 需要时加适量胰岛素.2.增进利尿:少尿期早期可试用20 %甘露醇125 ml.经常使用速尿20~100mg、无尿者200~400 mg, 可重复1-2次, 每日总量≤800 mg.3.导泻疗法:可口服甘露醇250 g/次或50%硫酸镁20-30 ml/次, 或年夜黄30 g/次, 煎服, 每日2-3次.若有消化道出血者禁用此法.4.透析疗法: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 以后者为佳, 若并有高血钾、高血容量综合征等更适合此疗法.5.放血疗法:一次可放血300-400 ml, 适用于利尿与导泻不能控制高血容量综合征, 又无透析条件者.(四)多尿期治疗:移行阶段和多尿早期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调整水、电解质平衡, 防止失水、低钾、低钠等, 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此时补液应以口服为主, 静脉弥补为辅.尿量超越2 000ml/d时应给氯化钾3-6 g/d, 生理盐水500 ml/d.若尿量超越5 000 ml/d时, 可试用氢氯噻嗪25 mg欣, 每天1-3次.(五)并发症治疗:1.出血:系多种因素引起, 可用一般止血剂, 若有DIC则应给予相应抗凝等治疗.抵消道出血者可用凝血酶、云南白药口服.H2受体阻滞剂、立止血等.2.高钾血症:可用10%葡萄糖酸钙20-30 ml缓慢静注, 5%碳酸氢钠60~100 ml缓慢静注或静滴, 葡萄糖液按4g葡萄糖加1U 普通胰岛素静滴, 并应行透析疗法. L3.急性肺水肿:严格控制补液量及速度, 可选用强心、利尿、扩管、透析等疗法.4.继发感染:使用不损害肾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第三代头孢菌素.5.自发性肾破裂:手术治疗.[疗效标准](一)治愈:病程已达恢复期,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精神、食欲恢复正常.尿惯例检查正常.每日尿量在2 000 ml以内.肾功能检查正常.(二)好转:病程已达恢复期,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尿量接近正常.肾功能检查基本正常.(三)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肾功能仍异常.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一)流行病学:1.年龄:患者年夜多为10岁以下儿童.2.季节性: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在7-9月份.(二)临床暗示:典范病例临床经过分为三期.1.早期:1-3天.急性起病, 体温迅速上升至39℃以上, 伴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等.2.极期:病程第4—10天, 罕见临床暗示有:(1)继续高热:体温39~40℃, 或40℃以上, 多继续1周左右, 体温高低和继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成正比.(2)意识障碍:嗜睡至昏迷, 或暗示为烦躁不安、谵妄等, 多继续1周左右.意识障碍水平与继续时间长短亦均与病情轻重成正比.(3)惊厥:多发生在病程第3-5日, 暗示为局灶性小抽搐, 也可为全身性或阵发性强直性抽搐, 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陪伴意识障碍, 严重者常引起呼吸衰竭.(4)呼吸衰竭:多以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 或中枢性与外周性呼衰同时存在, 为致死的主要原因.(5)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常呈现脑膜安慰症状(颈项强直, 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病理反射阳性, 深、浅反射消失.可发生肢体瘫痪, 球麻痹, 各种震颤, 不随意运动.年夜小便失禁, 尿潴留.3.恢复期:体温渐降至正常, 精神神经症状逐渐好转或消失, 重症患者可有各种恢复期症状.(三)实验室检查:1.血惯例: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中性粒细胞占0.80以上. 2.脑脊液:压力增高, 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浊, 白细胞多在(50 -500)X106、,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以后淋巴细胞渐升高, 卵白质轻度升高, 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3, 免疫学检查:(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早期诊断价值.。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肝炎诊断标准

肝炎诊断标准

肝炎诊断标准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肝炎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肝炎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病史和临床表现。

诊断肝炎的第一步是通过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病史中包括患病时间、症状持续时间、曾经的暴露史等。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区疼痛、肝肿大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肝炎的重要手段。

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

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病毒学检测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等。

免疫学检测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肝炎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对肝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四、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最终确诊肝炎的金标准。

通过肝脏活检,可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包括肝细胞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程度等,从而明确诊断肝炎的类型和病程。

五、其他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特殊检查,如肝脏功能测定、肝脏超声造影、肝脏磁共振弹性成像等,以全面了解肝脏的功能和形态。

综上所述,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手段,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炎,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对肝炎的诊断有所帮助,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丙肝(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等。

丙肝是一种潜伏期较长的疾病,患者可在长期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不知不觉感染并携带病毒。

丙肝的确诊和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患者相应的治疗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关于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一、丙肝的确诊1. 临床症状和体征丙肝患者在慢性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下降、肝区不适和黄疸等症状。

体检可发现肝大、肝明显压痛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1)血清HCV抗体检测:通过血清HCV抗体检测可以初步筛查出患者是否感染了丙肝病毒。

(2)HCV-RNA检测:对血清HCV抗体阳性的患者,应进一步检测HCV-RNA,以确认病毒是否仍在体内活跃。

(3)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功能的损害程度。

(4)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检查,可辅助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

3. 病史和暴露史的调查对疑似丙肝患者需进行详细的病史和暴露史调查,包括输血史、手术史、药物滥用史、性行为史以及与丙肝患者接触史等,以便确定感染的可能途径。

以上是丙肝确诊的相关标准,通过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史和暴露史的调查,可以比较全面地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丙肝病毒。

二、丙肝的报告1. 丙肝报告的对象在确定患者确诊为丙肝后,需要将相关信息向相关部门进行报告。

报告的对象一般包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部门等相关单位。

2. 报告的内容(1)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2)诊断情况:患者的丙肝确诊情况,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和暴露史等相关信息。

(3)传染病相关信息:患者的感染途径和暴露史等相关信息。

3. 报告的流程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将患者的丙肝确诊信息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进行及时的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

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

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

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

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一、概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其诊断及报告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涉及诊断标准、病理学诊断标准、病毒学检测标准、血清学检测标准、生化指标检测标准、影像学诊断标准和治疗标准等方面。

二、诊断标准1.病史:有输血史、静脉药瘾史、亲密接触史等;2.症状:包括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3.体征:包括肝肿大、脾肿大、黄疸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异常、血清丙肝抗体阳性等。

三、病理学诊断标准1.肝组织炎症分级:根据炎症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2.肝组织纤维化分级:根据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四、病毒学检测标准1.丙肝病毒RNA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RNA;2.丙肝病毒抗体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抗体。

五、血清学检测标准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2.血脂检查:包括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等。

六、生化指标检测标准1.血糖:正常范围在3.9-5.5mmol/L;2.尿素氮:正常范围在1.7-7.1mmol/L;3.肌酐:正常范围在44-133μmol/L;4.尿酸:正常范围在150-440μmol/L;5.电解质:包括钾、钠、氯、钙等。

七、影像学诊断标准1.B超: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2.CT: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特别适合于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3.MRI:对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诊断准确性更高,特别适合于肝脏肿瘤的诊断。

八、治疗标准1.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利巴韦林等;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肝损伤或肝肿瘤,考虑手术治疗;3.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3.避免诱发因素:如戒除烟酒、避免肝毒性药物等。

九、预防措施1.避免接触感染源;2.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传播;3.接种丙肝疫苗。

十、建议进一步检查或随访1.对于未确定诊断的患者,建议进一步检查;2.对于已治疗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和检查,以确保疾病的治疗效果。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主要有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

肝炎分型诊断标准是根据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肝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等特征进行分类和诊断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肝炎分型诊断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一、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在短时间内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症状。

急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临床表现、血清学标志物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急性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等不同类型。

其中,甲型肝炎主要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乙型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丙型肝炎主要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与HBV共同感染引起。

2. 临床表现分型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可以将急性肝炎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急性肝炎病程较短,症状轻微,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完全康复。

中型急性肝炎病程中等,症状较明显,肝功能损害程度适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

重型急性肝炎病程较长,症状严重,肝功能损害程度较重,可能出现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3. 血清学标志物分型急性肝炎的诊断还需要通过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来确定。

常用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等)、病毒标志物(HBsAg、HBeAg、Anti-HCV等)以及免疫学指标(抗-HAV IgM、抗-HBc IgM等)。

根据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可以确定急性肝炎的类型和病情。

二、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受到炎症刺激而发生的慢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分型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原体、病变程度、病情进展等进行划分。

1. 病原体分型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分别称为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最新慢性丙型肝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最新慢性丙型肝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慢性丙型肝炎(2016年版)一、慢性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既往有慢性丙型肝炎病史,或既往抗HCV阳性超过6个月且现在为HCVRNA阳性,或6个月前可能有暴露史(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等)。

2.轻度的乏力、纳差等症状或无明显不适症状,可有或无肝掌、蜘蛛痣。

3.ALT、AST轻度升高或正常,血清抗HCV和/或HCV RNA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20131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以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为主。

2.一般治疗:(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0-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2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2(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血清HCV RNA、抗HCV、HCV基因分型、HBV-M、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ANA)、甲胎蛋白(AFP),妊娠试验(育龄期女性-必要时);(3)心电图、上腹部B超、肝脏弹性扫描(Fibroscan)、胸部X 线片。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金标准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金标准

急性肝炎诊断标准金标准急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为特征。

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准确的诊断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金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皮肤瘙痒、尿黄、粪白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在诊断急性肝炎时,临床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和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物检测。

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其中ALT和AST升高是急性肝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

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物检测主要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Anti-HCV)等项目,可帮助鉴别病毒性肝炎的类型。

2. 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血清学检测。

病毒核酸检测主要是通过PCR技术检测病毒的核酸,可直接证实病毒感染。

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是检测病毒抗体,包括病毒抗原和抗体,可帮助判断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肝炎的诊断中并不是必需的,但对于部分患者可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可帮助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鉴别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一定的帮助。

四、病史和体格检查。

除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外,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也是诊断急性肝炎的重要依据。

患者的发病史、疾病过程、既往史、家族史等都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体格检查也可以发现一些肝脏和全身的体征,如肝大、压痛、腹水、黄疸等,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急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史和体格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的肝炎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

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一、病史
病史是诊断肝炎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接触过病毒、是否有过输血、手术等医疗操作、是否有过性行为等高危行为,以及是否有过长期饮酒等情况。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肝炎的可能性。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肝炎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医生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是否有黄疸、瘙痒等症状。

此外,医生还需要检查患者的肝脏是否有肿大、压痛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肝炎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等。

肝功能检查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包括肝酶、胆红素、蛋白质等指标。

病毒学检查可以检测病毒的存在和数量,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

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患者的免疫状态,包括抗体、抗原等指标。

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包括B超、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检测肝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肝脏是否有肿瘤、肝硬化等病变。

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病毒性肝炎指标解读

病毒性肝炎指标解读

病毒性肝炎指标解读一、乙型肝炎病毒1.1 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1)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的依据,阳性即表示感染了乙肝病毒2)乙肝表面抗体HBsAb:判断机体有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依据,阳性表示对乙肝病毒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单项阳性一般出现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或感染乙肝病毒痊愈后。

3)乙肝e抗原HBeAg:可作为乙肝病毒传染性强弱的初步判断依据,阳性即说明传染性强。

4)乙肝e抗体HBeAb:可作为乙肝病毒传染性强弱的初步判断依据,阳性即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不能断定为没有传染性。

5)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也可出现在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者隐形感染者身上。

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9种常见模式+16种少见模式)1.2 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定(HBV-DNA)检测HBV-DNA定量是检测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含量,检测结果主要是对抗病毒治疗提于5.00×1022、若检测结果为<5.00E+02IU/mL,表明体内无乙肝病毒DNA感染或感染的乙肝病毒DNA含量低于本法的检测下限。

3、若检测结果>5.00E+02IU/ml,表明有乙肝病毒感染,含量越高表明乙肝病毒复制越活跃,传染性越强。

4、HB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1)了解乙肝病毒在体内存在的数量,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病情监测。

(2)了解乙肝病毒是否复制,根据病毒水平的高低结合ALT、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等,用于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和什么时候开始治疗。

满足抗病毒治疗的HBV-DNA水平如下:“大三阳”慢乙肝(HBeAg阳性慢乙肝):HBV-DNA≥20000IU/ml,“小三阳”慢乙肝(HBeAg阴性慢乙肝):HBV-DNA≥2000IU/ml。

(3)判断传染性的高低,若常规体检发现HBsAg阳性,但是HBV-DNA阴性,基本表明病毒无复制,传染力很弱。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它可以由病毒、药物、酒精等多种因素引起。

肝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不同类型的肝炎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因此,正确的诊断标准对于肝炎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急性肝炎是指肝脏发生急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和体征:急性肝炎患者常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肝大、脾大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是急性肝炎的常见指标,ALT水平常比AST高。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也有助于急性肝炎的诊断。

3. 病毒学检查:急性肝炎的病原体通常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病毒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体、核酸和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进行。

4.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和CT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肝脏的病变和炎症程度,对于急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二、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慢性肝炎是指肝脏长期存在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和体征:慢性肝炎患者常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肝大、脾大等体征。

2.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AST升高是慢性肝炎的常见指标,但通常不如急性肝炎明显。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清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也有助于慢性肝炎的诊断。

3. 病毒学检查:慢性肝炎的病原体通常通过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病毒学检查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体、核酸和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进行。

4. 影像学检查:肝脏B超和CT检查可以帮助发现肝脏的病变和炎症程度,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

肝炎的诊断标准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两种类型。

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肝炎的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肝炎。

一、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对于患有肝炎症状的患者,医生首先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症状表现、曾经的疾病史、家族病史等。

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皮肤黄染、肝脾肿大、腹水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肝炎病毒RNA检测等。

2. 免疫学检查,包括抗肝炎病毒抗体检测、免疫球蛋白检测等。

3. 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培养、病毒血清学检查等。

4.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检查,用于评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三、病理学检查。

对于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肝脏穿刺活检,以明确病变的病理类型和程度。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进行肝炎的诊断。

急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有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慢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包括,患者有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肝功能异常,肝脏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有病变,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

五、注意事项。

在进行肝炎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如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诊断和治疗需要特别注意。

六、结语。

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手段,以明确病情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对肝炎的诊断有所帮助,提高对肝炎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乙肝肝炎诊断标准

乙肝肝炎诊断标准

乙肝肝炎诊断标准文章目录乙肝肝炎诊断标准1、乙肝肝炎的诊断标准1.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体征: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皮肤,巩膜黄染。

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1.2、慢性活动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肝功能检查:AL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1.3、慢性迁延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 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1.4、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百分之四十。

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HBV检测:符合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指标,但HBsAg可阴性而早期出现抗HBs阳性和抗HBe阳性。

2、乙肝有什么症状2.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究其原因,除可能是肝功能受损引起的病理性原因外,还可能是因病态下体能消耗增加,同时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的。

2.2、消化道症状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

肝脏疾病时,胆汁分泌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乙肝症状。

2.3、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关键所在,病情较重时,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黄疸。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2.血清ALT升高;3.血清抗-HAVIgM阳性;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消毒】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HB);【诊断标准】1.急性乙型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黄染)。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sAg阳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转阳。

(2)抗-HBCIgM 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f)。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或无急性乙肝史,有明显的肝炎症状者,或经临床体征实验检查等综合判断。

传染病诊疗规范

传染病诊疗规范

第三十一章病毒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

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 V、HBV、HCV、HDV、HEV 及HGV引起。

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

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HGV的致病性及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急性黄疸型1)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

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

本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

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内梗阻性黄疸。

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

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多数患者ALT>400~1000u/L,AST亦有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项或某一次检查异常即作出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

然后根据肝炎病毒学检测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最后确诊。

一、临床诊断(一)临床分型1. 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2)急性黄疸型。

2. 慢性肝炎:(1)轻度;(2)中度;(3)重度。

3. 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2)亚急性重型肝炎;(3)慢性重型肝炎。

4. 淤胆型肝炎。

5. 肝炎肝硬化。

(二)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1. 急性肝炎:(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

①流行病学史如密切接触史和注射史等。

密切接触史是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

注射史是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注射药物、免疫接种和针刺治疗等。

②症状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③体征指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④化验主要指血清ALT升高。

⑤病原学检测阳性。

凡化验阳性,且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血清ALT 升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有流行病学史及②、③、④三项中有一项阳性者,均为疑似病例。

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出诊断。

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阳性,且除外其他疾病者可确诊。

(2)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条件,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 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

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

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肝炎临床上可分为:(1)轻度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或A/G比值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中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重度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见表2。

B超检查结果可供慢性肝炎诊断的参考:(1)轻度B超检查肝脾无明显异常改变。

(2)中度B超可见肝内回声增粗,肝脏和/或脾脏轻度肿大,肝内管道(主要指肝静脉)走行多清晰,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无增宽。

(3)重度B超检查可见肝内回声明显增粗,分布不均匀;肝表面欠光滑,边缘变钝,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双层征”。

表2 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项目轻度中度重度ALT和/或AST(IU/L) ≤正常3倍>正常3倍>正常3倍胆红素(μmol/L)≤正常2倍>正常2倍~正常5倍>正常5倍白蛋白(A)(g/L) ≥35<35~>32 ≤32A/G ≥1.4<1.4~>1.0 <1.0电泳γ球蛋白(γEP)(%)≤21>21~<26 ≥26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 70~60 <60~>40胆碱酯酶(CHE)(U/L)* >5400 ≤5400~>4500 ≤4500* 有条件开展CHE检测的单位,可参考本项指标3. 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④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

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

(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

(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5. 肝炎肝硬化:(1)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B超检查结果可供参考。

B超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表面不光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面尚无颗粒状,肝实质尚无结节样改变。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连蛋白(LN)四项指标与肝纤维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但不能代表纤维沉积于肝组织的量。

(2)肝炎肝硬化是慢性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

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

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尚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

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

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

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

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

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静脉高压征。

②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征,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B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二、病原学诊断(一)病原学分型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至少有五型,即甲型肝炎病毒(HA 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

关于GBV-C/HGV和TTV的致病性问题尚有争议,且目前国内外尚无正式批准的诊断试剂可供检测,因此,不宜将GBV-C/HGV和TTV纳入常规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测。

(二)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依据 1. 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 V IgM阳性,可确诊为HA V近期感染。

在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检测抗-HA V IgM阳性时,判断HA V重叠感染应慎重,须排除类风湿因子(RF)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

接种甲型肝炎疫苗后2~3周约8%~20%接种者可产生抗-HA V IgM,应注意鉴别。

2. 乙型肝炎: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 DNA 阳性;③血清抗-HBc IgM阳性;④肝内HBcAg和/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1)急性乙型肝炎诊断必须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鉴别。

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HBsAg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抗-HBc IgM滴度高,抗-HBc IgG阴性或低水平。

(2)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种以上现症HBV感染标志阳性。

(3)慢性HBsAg携带者诊断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3. 丙型肝炎:(1)急性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急性肝炎,血清或肝内HCV RNA阳性;或抗-HCV阳性,但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

(2)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除外其他型肝炎,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急性丁型肝炎的诊断:①急性HDV、HBV同时感染急性肝炎患者,除急性HBV感染标志阳性外,血清抗-HDV IgM阳性,抗-HDV IgG低滴度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DV Ag及HDV RNA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