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病毒性肝炎分型及肝衰竭诊断书写格式
规范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根据国家卫生部《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肝衰竭诊疗指南》(2006版),经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审定通过,现就病毒性肝炎和肝衰竭诊断名称规范如下。
一、病毒性肝炎诊断名称规范(一)急性肝炎急性×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黄疸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无黄疸型(二)慢性肝炎慢性×型病毒性肝炎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阴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根据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慢性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eAg阳性轻度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三)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四)肝炎肝硬化×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如: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亦可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性或静止性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活动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静止性(五)混合感染急性×型、×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无黄疸型如:急性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黄疸型(六)重叠感染×型、×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如:乙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重叠感染急性甲型黄疸型慢性HBV携带者(七)病原不明对诊断病毒性肝炎而病毒学标志均阴性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定(限入院诊断)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未明(限出院诊断)二、肝衰竭的规范诊断肝衰竭不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断,而是一种功能判断。
因此,原则上肝衰竭不能独立存在,而应首先列出病因诊断,将肝衰竭作为一种补充诊断。
病因待查或未明时,肝衰竭可作为独立诊断,此时应注明原因待查或原因未明。
(一)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书写格式为“急性×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如: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衰竭(二)慢加急性肝衰竭常伴发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慢性×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或“×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加急性肝衰竭(三)慢性肝衰竭常伴发于肝炎肝硬化,书写格式为“×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如: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肝衰竭(四)肝衰竭作为独立诊断如:急性肝衰竭原因待查(作为入院诊断,后面应列出至少2个可疑诊断)亚急性肝衰竭原因未明(仅可作为出院诊断)。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8-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垂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3缩略语HAV:甲型肝炎病毒。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TBIL:血清总胆红素。
TMB:四甲基联苯胺。
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总抗体,主要为IgG抗体。
抗-HAV IgM: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清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4. 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 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标准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疽型和急性黄疸型。
6.1临床诊断病例6.1.1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6.1.1.1 4.1和4.2和4.3.1;6.1.1.2 4.1和4.2和4.3.1和4.3.2;6.1.1.3 4.2和4.3.1;6.1.1.4 4.2和4.3.1和4.3.2。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诊断与报告
乙肝的诊断
◆临床诊断 (三)乙型肝炎肝硬化
▼血清HbsAg阳性,或有明确的慢性乙肝病史
▼血清白蛋白降低或血清ALT或AST升高,或血清胆红
素升高,伴有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和或白细胞减少),或
明确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 ▼腹部B型超声、CT或MRT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 型表现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乙型肝炎:需要报卡
乙肝的报告
疑问: ◆大三阳要报卡,小三阳不需报卡? ----乙肝需要报卡,携带者不需报卡 ◆大三阳传染性强,小三阳传染性低?
----乙肝传染性的强弱是与HBV DNA的复制量有关,与
HBsAg、 HBeAg或肝功能异常程度无关
◆肝硬化不需报卡?
----只要是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都要报卡,报乙型肝炎
乙肝的报告
◆例1、男性,30岁,体检发现乙肝大三阳,ALT、AST正常,是否需要报告? ----诊断“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例2、女性,50岁,自诉服抗结核药物2个月,检查发现乙肝小三阳,ALT、 AST偏高,HBV DNA <100IU/ml,诊断?是否需要报告? ----诊断“药物性肝炎、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例3、男性,40岁,体型肥胖,检查发现乙肝小三阳,ALT 120、AST 100, HBV DNA <100IU/ml,B超提示“脂肪肝”,诊断?是否需要报告? ----诊断“脂肪肝、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例4、女性,1周前发现乙肝大三阳,ALT 52 、AST 38,HBV DNA 1.23× 107IU/ml,诊断?是否需要报告? ----诊断“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乙肝的诊断
◆临床诊断: (二)慢性乙型肝炎 1.HBeAg阳性慢乙肝:血清HBsAg、HBeAg阳性、抗 -HBe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
病毒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淤胆型肝炎
• (一)急性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型肝 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消化道症状 轻,主要表现长时间2-4周或更长时间肝内梗阻 性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明显肝肿大, TBiL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元 活动度>60%,血清胆汁酸,碱性磷酯酶,胆固 醇水平明显升高,黄疸持续三周以上,除外肝外 梗阻原因。 • (二)慢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 现上述症状。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概
述
•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 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血液、体液传 播。
• 临床特征: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 区痛、肝肿大、肝功异常。
●病原学
• 目前已知有甲、乙、丙、丁、戊、庚、 TTV七种,其中甲、戊型主要表现为急 性肝炎;乙、丙、丁主要表现为慢性肝 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Ca;乙 型肝炎病毒和TTV属DNA病毒,其余均 属于RNA病毒。
•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 炎起病,15天至24周以内出现极度乏 力、消化道症状明显,(PT)凝血酶元 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元活动度<40%并 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 上升≥17.1umol/l,或TBiL>正常值10 倍,肝性脑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 后期,亦发展为坏死后型肝硬化。
二、慢性肝炎:
• ☆凡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 ☆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 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 征及肝功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 ☆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有明显的 慢性肝炎体征或肝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 炎。 •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彩超检查综合分 析,亦可做出慢性肝炎诊断。
慢性重症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概述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常见的类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
诊断病毒性肝炎的关键在于仔细的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及对病情的病史记录和既往病史的询问。
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患者通常会出现乏力、恶心、厌食、黄疸等症状。
有些患者可能还会伴随发热、腹痛和肝区疼痛。
尤其是在病毒性肝炎急性期,病情可能加重,肝功能异常,甚至出现肝功能衰竭的表现。
诊断方法临床评估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和体格检查,以及对病史的了解。
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接触过患有肝炎的人群或者有其他危险因素。
实验室检查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等指标。
2.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乙型、丙型等不同病毒的抗体,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病毒类型。
3.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直接检测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存在。
影像学检查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肝脏超声、CT扫描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形态和功能。
诊断注意事项1.排除其他原因:肝炎患者的症状有时会与其他肝脏疾病相似,因此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2.结合临床表现:诊断病毒性肝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3.定期随访:对于确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发展,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病毒性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及早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全面的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毒性肝炎,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也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以促进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诊断学》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检测
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病毒性肝炎主要有7型,即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戊型(HE)、庚型(HG)、输血传播病毒肝炎,它们分别由肝炎病毒甲型(HAV)、乙型(HBV)、丙型(HCV)、丁型(HDV)和戊型(HEV)、庚型(HGV)、输血传播病毒(TTV)所引起。
几年前发现的己型肝炎病毒(HFV)与乙型(HBV)的关系仍有待确认。
近年发现的与人类肝炎有关的GB病毒和SEN病毒的研究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肝炎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各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抗体及核酸。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针对抗原或抗体的酶联免疫法(EIA,ELISA)、放射免疫法(RIA)、血细胞凝集法(RPHA,PHA);针对核酸的斑点杂交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等。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HAV属微小RNA病毒科,是一种无囊膜正20面体颗粒,直径27~32nm,内含一条线状单正股RNA基因组,外由衣壳包封而成核壳体。
现用于临床的病毒标志物有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IgA和IgG)及HAV-RNA。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测定【参考值】ELISA法检测血清HAV颗粒为阴性,放射免疫(RIA)法或免疫电镜(IEM)检测粪便HAV颗粒为阴性。
【临床意义】HAVAg阳性:见于70.6%~87.5%的甲肝患者。
HAVAg于发病前2周可从粪中排出,其发病第一周粪便的阳性率为42.9%,l~2周为18.3%,2周后消失,粪便中HAV或HAV 抗原颗粒的检测可作为急性感染的证据。
(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IgM、IgA和IgG抗体。
HAV-IgM 是病毒衣壳蛋白抗体,HAV-IgA是肠道黏膜分泌的局部抗体,HAV-IgG在病愈后可长期存在。
【参考值】ELISA法:抗HAV-IgM和抗HAV-IgA均为阴性。
抗HAV-IgG 阳性可见于甲肝感染后的人群。
【临床意义】①抗HAVIgM阳性:据观察,甲肝患者抗HAV IgM的阳性率,在发病后2周为100%,1个月为76.5%,3个月为23.5%,6个月为5.9%,12个月时可为阴性。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丙肝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方法综合判断。
下面将详细介绍丙肝的诊断标准。
一、病史1.接触史:有无暴露于丙肝病毒感染者或血液制品的接触史。
2.既往史:有无输血、手术、外科操作、牙科治疗、毒品注射等高危因素。
3.传播途径:有无共用注射器或其他针具的行为史。
4.症状持续时间:有无进行性疲劳、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等持续症状。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1.乏力:疲劳、无力感,常见于慢性丙肝患者。
2.肝区不适:多见于急性感染期,其特点为右上腹疼痛或不适。
3.肝大:急性感染期肝脏可有压痛、肿大,慢性期常无症状。
4.黄疸:可能表现为皮肤、巩膜、黏膜黄疸。
三、实验室检查1.丙肝抗体检测:通过ELISA或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抗丙肝病毒抗体(Anti-HCV)。
2.丙肝病毒核酸检测:通过PCR方法检测丙肝病毒RNA,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感染。
3.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等指标,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肝功能。
4.其他血液检查:如ALT/AST比值、白蛋白水平等指标,常用于丙肝严重度评估。
四、影像学检查1.肝脏超声检查:常用于评估肝脏形态、大小、回声,了解肝脏病变情况,排除其他引起肝大的疾病。
2.腹部CT或MRI检查:用于评估肝脏结构、肿块、炎症等情况,对诊断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具有辅助价值。
根据以上丙肝的临床诊断标准,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丙肝感染。
如果怀疑感染,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丙肝病毒亚型鉴定、肝活检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确定感染程度和肝脏损害情况。
及早发现和诊断丙肝,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疾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2733-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733-病毒性肝炎的中
西医结合防治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1、者血清中只有抗-HBs、抗-HBc、抗-HBe阳性时应考虑()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重型肝炎
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正确答案]
2、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正确答案]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3、下述抗HBe阳性时的临床意义描述错误的是()
A、急性自限性肝炎时,与抗HBs同时出现,表现HBV复制减少
B、说明HBV前C基因可能发生了突变
C、抗HBe长期存在时,提示HBV-DNA己和宿主DNA整合
D、代表对HBV感染有免疫保护力[正确答案]
4、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理变化是()
A、肝细胞发生碎屑状坏死
B、肝细胞灶性坏死
C、大量肝细胞坏死[正确答案]
D、纤维组织增生
5、下列检验中对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血清ALT
B、血清胆固醇明显降低[正确答案]。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_摘自_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_试行_
(一) 急性病毒性肝炎 11 急性轻型肝炎: 主要病变位于小叶内, 表现为肝 细胞肿胀 (水肿) , 嗜酸性变、脂肪变 (主要见于丙型肝 炎)、点状、灶状坏死, 嗜酸小体, 肝窦内单个核细胞浸 润, 窦壁细胞增生 (丙型肝炎较明显)。有的可见某种程 度的小叶内胆汁瘀积, 肝毛细胆管内含胆栓, 坏死灶及 窦内有小团含色素吞噬细胞聚集。临床有黄疸者, 这种 改变比较明显, 有时可持续较久。汇管区炎症在乙型肝 炎时常不显著, 而其他各型比较明显, 甲型、戊型肝炎 时汇管区常见较多的浆细胞浸润, 甲型肝炎时常可见 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周边。甚至出现肝细 胞脱落, 类似碎屑坏死。 丙型肝炎汇管区炎症较明显, 有时呈滤泡样淋巴细胞聚集, 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 21 伴桥接坏死的急性肝炎 (较重型的急性肝炎): 组织学改变除见有中央带状坏死外, 其余改变同急性 轻型肝炎。 预后较好, 坏死病变可逐渐恢复, 很少转为 慢性。 (二) 慢性病毒性肝炎 (附表) 慢性肝炎病理诊断应包括病因, 并按照病变程度 分为轻、中、重三度:
现团块状肝细胞再生; 小胆管增生, 并常与增生的肝细 胞移行, 重度瘀胆, 尤其是小叶周边增生的小胆管及小 叶间胆管较为显著。
31 慢性重型肝炎: 病变特点表现为在慢性肝病 (慢 性肝炎或肝硬化) 的病变背景上, 出现大块性 (全小叶 性) 或亚大块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四) 肝硬化 11 活动性肝硬化: 肝硬化伴明显炎症。 21 静止性肝硬化: 假小叶周围间隔内炎细胞少。
一、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 家兔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组织, 常规 固定包埋。 (2) 间苯二酚复红染色液: 配法同W eigert 染色液。 (3) 丽春红 2R (Ponceau 2R ) 染色液: 丽春红 015g 和磷钨酸 115g 溶于 50% 乙醇 100m l 中。(4) 亮绿 SF (ligh t green ) F luka 进口分装染色液: 亮绿 015g 溶 于 20% 乙醇 100m l。 21 染色步骤: (1) 石蜡切片 5Λm , 脱蜡至 95% 乙醇
如何看待病毒性肝炎的基因诊断
有作者在临床上采用血清系列稀释法, 检测最高稀释血清中的病毒核酸, 以测定单一个体抗病毒治疗前 后血清中核酸的 变化 , 以监刹抗病毒 药物的疗效。但 因难 以标准化 , 而且费时费力, 不能对个体之 问进行 比 较, 因此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而斑点杂交法和 P R定性均不能反 映病毒含量 的动 态变化 , c 难以对抗病毒 药物 的疗效做 出确切 的判 断 。9 o年代 初 , C in公 司推 出 了第一代 支链 D A(D A 检 测试 剂 , 线 性 范 由 ho r N bN ) 其 围为 l5 E / l D A检 测 的敏感 性在 H V为 l 拷 贝/ l 0一 qm 。b N B 护 m 以上 , 而在 H V检 测 其 最低 限 度 为 4 8 0 C . 4 xl
种感 染性疾病的诊断中, 尤其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病毒性肝 炎基 因诊 断 包括病毒基 因 种类、 含量、 因分型、 基 亚型和 变异及准种等的诊断。由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 炎无慢性化 , 且有较好的血清学 诊断指标 , 故一般 不需进行基 因诊断。至于庚型肝炎病毒和经输血感 染的病毒(1 , _v) 圆至今尚未明确其对 I 人 类的致 病性 , 两种病 的基 因诊 断在 临床 上也 较 少应 用 , 这 目前 主 要 用于基 础和 实验 研 究 。 为此 , 对基 因 仅
拷 贝/i n 。虽然 它能反 映血液 申病 毒含 量 的 变化 , 试 剂价格 十分 昂贵 , H VD A定 量检 剐 中 , l 但 在 B N 线性 范 围
的下限较高, H VR A的定量检测的敏感性 不够, 对 C N 也难在 临床上广泛应用。9 年代后期 , i n 公司推 出 o Dg e e 了第二代杂交捕获法检测 H VD A的试剂 , B N 通过化学发光捕获法和信号放 大技术检测 H VD A含量 , B N 敏感 范 围在5xl3 拷 贝/ l且 检 测 时间短 , 内和批 问变异 小 , 0 m, 批 特异 性 高 , 已较 适 用 于 临床 的 H V D A定 量检 B N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可能导致炎症、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以下是关于病毒性肝炎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甲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乏力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或共用针头传播。
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避免非安全的性行为和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针头。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输血、注射毒品或共用针头传播。
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目前尚无可预防和治愈丙型肝炎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头的行为来预防。
四、戊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戊型肝炎通常是一种急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戊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呕吐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五、其他病毒性肝炎除了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这些病毒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了解这些少见型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六、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病毒类型而有所不同。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一、疑似病例: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2.血清ALT升高;3.血清抗-HAVIgM阳性;4.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5.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两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4)、(5)中任何1项。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消毒】HAV对热和紫外线敏感,对消毒剂较敏感70%乙醇溶液3分钟、3%甲醛溶液5分钟、余氯10-15ppmm30分钟等均可灭活,100℃1分钟可灭活。
(二)乙型肝炎(HB);【诊断标准】1.急性乙型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黄疸型肝炎皮肤巩膜黄染)。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1)病程中HBsAg阳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转阳。
(2)抗-HBCIgM 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
疑似病例:b)+c)+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或+f)。
2.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或无急性乙肝史,有明显的肝炎症状者,或经临床体征实验检查等综合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i v e
重 型 肝炎
是最为严重的临床类型 病死率高达50%~80% 各型肝炎均可引起
肝衰竭
肝脏进行性缩小,出现肝臭 黄疸迅速加深 出血倾向 肝肾综合征 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肠麻痹) 肝性脑病:
最早:性格和行为的改变 重要体征:扑翼样震颤
甲型肝炎
血清抗一HAV-IgM 是HAV近期感染的指标 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
血清抗一HAV-IgG 保护性抗体 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既往感染的病人
乙 型 肝 炎-1
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
HBsAg+ 见于HBV感染者 HBV的现症感染,可能有S基因突变株
病毒性肝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余桂芳
学习目标
掌握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和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
熟悉 肝炎病毒的种类及抗原抗体系统。 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的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概述
概念: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 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病毒:甲、乙、丙、丁、戊型
低效价的抗- HCV - lgG 丙型肝炎恢复期
治愈后仍可持续存在
丁型肝炎
HDAg和(或)HDV RNA
血清/肝中阳性有确诊意义 急性HDV感染时,HDAg仅在血中出现数天,
继之出现抗一HDV-IgM,持续时间也较短 抗-HDV-IgG效价增高见于慢性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抗-HEV-IgM及抗一HEV-IgG 两者均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
抗-HBs+ 保护性抗体 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 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
乙 型 肝 炎-2
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
HBeAg+ 是HBV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抗原 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抗一HBe+ 一是HBV复制的减少或停止 二是HBV发生变异,此时HBV仍然复制活跃,有 较强的传染性,甚至病情加重
急性肝炎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卧位时的肝脏血流量比立位增加 20%
休息是加快肝脏修复的重要方面,要增 加卧床休息和睡眠的时间
恢复期可适当活动
急性肝炎治疗
饮食 易消化、高糖、富蛋白、富维生素、低 脂肪饮食,进餐量不宜过多
绝对禁酒
护肝治疗
护肝降酶: 退黄: 促进蛋白合成 抗肝纤维化 肝性脑病: 促进肝细胞再生 免疫调节
复习与思考-1
1. 试述重型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 2. 试述典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复习与思考-2
男性患者,45岁,因腹胀,尿少2周就诊。诉近 年来体力下降较明显,易疲乏,间中有右上腹 不适,尿黄,未予理会。患者在89年招工体检 时无异常发现。91年因车祸作头颅手术,术中 曾 输 血 1 2 0 0 ml。 体 查 : 脸 色 灰 暗 , 肝 掌 征 (+),胸前毛细血管扩张,巩膜轻度黄染, 脾左肋下2cm,质Ⅱ,移动性浊音(+)。实验 室 检 查 : ALT 65u/L,AST 102u/L, ALB 30g/L,GLB 41g/L,TB 56umol/L,DB 24umol/L,WBC 3.2×109/L,PLT 72×109/L, AFP 102ng/L。
乙 型 肝 炎-3
核心抗原(HBcAg)与其抗体(抗-HBc)
HBcAg HBV核心抗原 存在于Dane颗粒的核心中 是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颗粒的直接标志
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的3~5周 抗-HBc IgM 急性期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期 抗-HBc IgG 过去感染的标志,可保持多年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
ALT
AST
最为常用,判定肝细胞损害的重要指标
急性黄疸型肝炎 ↑↑
慢性肝炎
↑
重型肝炎 胆一酶分离 预后极差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2
血清蛋白的检测
A/G 正常值 1.5-2.5/1 肝功能损害并持续时间较长时 清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 比值下降,白球倒置 G/A 1.5-2.5/1
主要表现肝内胆汁淤积,毛细胆管炎型 肝炎
黄疸深,特点:
“三分离”特征: “梗阻性”特征:
•消化道症状轻 •ALT升高不明显 •PTA下降不明显
•全身皮肤瘙痒 •粪便颜色变浅或灰白色 •尿胆红素↑,尿胆原明显↓/- •ALP、γ-GT和胆固醇↑↑
肝炎后肝硬化
在肝炎基础上发展而来
表现: 肝功能异常 门静脉高压征
目前确定 的肝炎病
毒
新发现
甲型 乙型 丙型 丁型 戊型 庚型 输血传播病毒
HAV HBV HCV HDV HEV HGV TTV
流行病学
甲戊 肝肝
乙丙丁 肝肝肝
传 染 源
传流 易 播行 感 途特 人 径征 群
传 染 源
传流 易 播行 感 途特 人 径征 群
传染源
甲型 戊型
病人在发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 传染性最强
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 黄疸期
恢复期
黄 疸 前 期
5~7天
•病毒血症 •消化道症状:
厌油
•体征多不明显 •本期末出现黄疸
黄疸
血
UCB
CB
期
2 ~ 6周
尿
大便
CB 尿胆原 粪胆素
肝
细胞性 巩膜、皮肤黄染
黄疸
尿如浓茶
巩膜皮肤黄染 尿如浓茶
瘀胆型 皮肤 瘙↑痒 ↑ ↓/大- 便变-浅
黄疸
心动过缓
黄疸期
重型肝炎分型
急性重型肝炎:急,病后10天内 亚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肝炎,10天以上 长达数月,坏死后肝硬化 慢性重型肝炎:最常见
重型肝炎的诱因
病后未适当休息 合并妊娠 服用肝损药物 异烟肼、利福平 长期大量嗜酒或在病后嗜酒 各种感染 胆系感染、原发性腹膜
淤胆型肝炎
易感人群
甲型肝炎: 初次接触的儿童最易 感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 最高
戊型肝炎 普遍易感 孕妇易感性较高
传染源
乙、丙、丁型肝炎
急性病人 慢性病人 病毒携带者
HBV
√
√
HBsAg+
HCV
√
√
HDV
√
√
HBsAg+
传播途径及流行特征 乙、丙、丁型肝炎
体液和血液传播:主要传播途径
①血液传播 ②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③医源性传播
亚临床感染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及流行特征-1 甲型、戊型肝炎
被感染者
玩具 污染的食物、水
苍蝇蟑螂
传染源
排泄物
传播途径及流行特征-2 甲型、戊型肝炎
粪-口传播:fecal-oral routepredominant 甲肝、戊肝的主要传播途径 日常接触途径:最常见 水传播:HEV 食物传播:毛蚶、生蚝 媒介的传播:苍蝇和蟑螂
发病早期采用RT-PCR可在粪便和血中检 测HEV RNA,HEV存在时间短,临床少用
诊断要点
食未煮熟的海产品 HAV 饮受污染的水 HEV
不洁食物史
不洁注射史
+
HBV 手术史
HCV
HDV 输血和血制品史
肝炎密切接触史
确诊有赖于肝炎病原学的检查
临床表现
重型肝炎
极度乏力、突出的消化道症状 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 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性脑病 出血现象 胆酶分离现象 PTA<40%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3
血清和尿胆红素的检测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
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敏感地反应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 正常值: PT 12~16秒
PTA 80%~100% PTA< 20% 自发性出血
<10% 预后恶劣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5
肝炎标志物的检查 HAV HBV HCV HDV HEV
主要表现
神疲、乏力 食欲减退 尿黄
肝肿大、肝功 能异常 黄疸
我国现状
乙肝病毒感染者 乙型肝炎患者 每年新发病例
10% 3千万 50-100万
每年死于肝硬化或肝癌 30万
病原学
病
流行病学
毒
发病机制与病理
性
肝 炎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诊断要点
复习与思考
thanks
病毒性肝炎病原学
尤其是丙肝
母婴传播:HBV
散发性发病为主,乙肝有家庭聚集现象
地理分布: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区
易感人群
乙型肝炎: 新生儿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产生牢固的 免疫力 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及 青少年
乙、丙、丁型肝炎
丙、丁型肝炎: 各个年龄组普遍易感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细Hale Waihona Puke 肿胀变性坏死可逆性病变
不可逆性病变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 早期出现,治愈后很快消失 抗病毒治疗病例选择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是HCV感染的标记而不是保护性抗体
抗- HCV -IgM 失
丙肝急性期,治愈后可消
高效价的抗- HCV - lgG提示HCV的现症感染
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acute hepatitis 慢性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重型肝炎 severe hepatitis 淤胆型肝炎 cholestatic hepatitis 肝炎后肝硬化 cirrhosis
急性肝炎 黄疸型 无黄疸型
甲肝、戊肝 自限性
乙肝、丙肝、丁肝易发展为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