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并运用材料文档新处理与转换的几种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文章写作与修改]

[教学设想】作文最基本的就是切合题意,紧扣中心。处理好掌握的材料,是使文章切合题意突出中心的关键。因此,在准确审题立意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进行材料的处理和转换。

[教学目标]学会处理、转换材料的几种方法,使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突出中心。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材料处理和转换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事例与例证

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要用到材料。记叙文中的材料叫事例,议论文中的材料叫例证,事例和例证的作用各不相同,运用起来也不相同。请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从黑帮老大到五星级义工

一个昔日“黑帮老大”洗心革面成为五星级义工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徐立新,出身于湖南衡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3岁那年,父亲因为受人欺负而离家出走。家中的顶梁柱没有了,这个家庭很快处于破败的边缘,衣食不保、流离失所的生活使缺乏管教的他成为“问题少年”。

频繁聚众滋事让他成为当地“一霸”,打架斗殴和被公安机关拘留、罚款、劳教几乎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

1992年10月,徐立新又一次因为打架被公安机关关进监狱,而这一天,离女儿出生只剩下28天。

在囚车中,他亲眼目睹了妻子挺着大肚子追着囚车跑的场景,哭声震撼了他的心灵。在亲人的声声呼唤下,他那颗浮躁的心在高墙内渐渐平息。

这个自称在江湖中练就铁血心肠的男儿第一次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为了尝试换一个生活方式,他决定靠着自己的双手劳动,支撑自己的家庭。

1997年底,徐立新离开家乡,离开那帮黑道上的“兄弟”,南下深圳发展。

初来深圳。举目无亲的徐立新四处找工作。钱花完了,他就睡公园,做搬运工、蹬人力三轮车……有谁能想到,他曾是“呼风唤雨”的黑帮“老大”?但刚开始的那段日子,徐立新过得的确很艰难,生活质量与之前相比有天壤之别。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初,徐立新在深圳拥有了自己的一家店铺。

2003年2月,徐立新路过华强路北时被塞了一张宣传单,上面全是关于深圳义工的情况。于是,通过宣传单上的网址,他查到了深圳义工联的地址,并成功地在义工联报了名。从此,徐立新成为一名光荣的深圳义工。做义工期间,徐立新主要服务于义工环保组,参加了清除城市“牛皮癣”、清洁洪湖公园等大型活动,还亲自策划组织了大量公益活动。在去年“铲除植物杀手薇甘菊”活动中。徐立新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策划了一个星期,组织200多名义工齐聚梧桐山。

活动成功了,徐立新的手机被打去2000多元,而第一次获得这样的成就感,他觉得无比欣慰。

在义工联里呆得越久,徐立新越感到昔日自己无知的“英雄主义”和自认“潇洒”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苍白,对于人生的快乐,他有了新的理解和信仰。

他说,要用这种方式把自己走回头路的念头彻底打破。“这辈子,谁也别想看到我回头!”徐立新很坚定。他说,自己以前走过的人生之路很不光彩,但自己不会去回避,而是要把不光彩永远抛在身后。“只要迎着阳光走,阴影总会在身后……”在徐立新的手机短信里,永远保存着这样一段话。

材料二:过程与获得

被众多媒体所广为宣传的徐立新的人生经历就很能说明过程与获得的关系。从“黑帮老大”到“五星级义工”,徐立新经历了两个过程。入黑帮,当老大,他“获得”前呼后拥的生活,可伴随而来的是内心的恐慌、灵魂的谴责。可当他来到深圳开始新的生活,积极参与义工活动时,他发现良心得到安定,美好的生活又向他招手了——他获得不曾有过的宁静与光荣。假如没有心灵的反思、灵魂的责问过程,他也许就沉溺在那个“黑帮老大”的位置上。他本人不能获得新生,社会也会少一个好人。

所以,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获得的好坏。

讨论材料一与材料二,明确:

1.异同:两则材料写的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材料一是人物通讯属记叙文范畴,写得生动具体,富有感情;材料二是议论文,人物事件只是证明“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获得的好坏”这个观点,因而写得概括,四句话就囊括了材料一的全部内容。

2.启示:同一个材料,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前者需要借助描写等手段,追求生动诉诸情感,这样材料就成为典型生动的事例;后者需要简缩。必须言简意明证明观点,这样材料就变成了论证有力的例证。材料由事例转化为例证,要言不烦、言简意明是关键。

3.转化:事例向例证转化的基本要领是:一拎取必要信息,二转述新鲜信息,三指向中心论点。从《从黑帮老大到五星级义工》到《过程与获得》,同一个事件由整整一篇文章压缩成四行字,作者简括了徐立新当黑帮老大和当义工的两种不同生活状况,并拎取了这两种生活抒发带来的感受。由于这则新闻材料对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作者作了完整的转述。转述时读者知道的事要少说甚至不说,读者不知道的或者不清楚的事要说透、说明白。更重要的是指向中心论点,作者转述时特意把徐立新的两段人生经历以及内心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入黑帮,当老大,他‘获得’前呼后拥的生活,可伴随而来的是内心的恐慌、灵魂的谴责。”“积极参与义工活动时,他发现良心得到安定,美好的生活又向他招手了——他获得不曾有过的宁静与光荣。”这种对比非常明确地说明有什么样的过程就有什么样的获得,过程的正确与否决定着获得的好坏。转述的重点不在“述”上而在“转”上。即“转”向观点。

再看教材中例文一和例文二,从《窗》到《窗的启示》,《窗》的故事在《窗的启示》中变成了例证,事例经过作者压缩后由全篇文章的主体变成了起引发作用的材料,言简意赅,指向明了。

二、难点突破:事例如何向例证转化1.事例转化成例证的第一步是“引述”。(如何出炉材料,形成论据)

看似简单的“引”,操作起来也不太容易。有的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让人莫名其妙;也有的文章根本无视材料的存在,不引述材料,另起炉灶;也有的文章不动一字,照搬照抄原材料,这些都不符合写作要求。“引述”不等于复述,有选择讲技巧有用处才叫“引”。办法有两个:一个是“一言以蔽之”。即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突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根据寓言诗《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联系生活实际的议论文。有一篇题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起笔:

在寓言诗《鸟的评说》中,麻雀、燕子、黄鹂、百灵等鸟,它们唇枪舌剑,互相攻击、诋毁,都自以为指出了对方的所谓“缺点”。读罢寓言诗,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一位大诗人的名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生动说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

这篇文章只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材料的主要内容,一下子就透过字面,领悟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提出了如何正确“看人”的问题。

另一种方法是摘录原材料中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过多地引述原材料。如以课本例文二为材料,论证“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一论点,材料可以这样转化:小姑娘一句“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使我陷入了沉思。是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人生,那是无与伦比的生命之花。但人生又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烦恼,正如那花下面的尖刺。但有刺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对花来说,刺是它的保护神,使花得以防御外界的侵害。对人来说,困难是人生的老师,苦去才会甘来。

这段转述就是选取了“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句让作者感触最深的话,由此及彼,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简洁精练。

2.事例转化成例证的第二步是“评析”。(论证)

叙述完事例后要略加分析,不能以例代议。评析时,可使用以下方法: (1)点睛法。对道理明显,易于理解的事例可以一步到位,点明要旨。李景阳的《论“雅而不高”》:超市自选算是雅,虽明示不许品尝偏下手抓则不高;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公寓楼单元房亦为雅,以大杂院之习在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则不高;出行乘自家轿车简直是大雅,一路车笛长啸则实在不高。此类雅高分离的实质是:物质硬件上去了,精神软件跟不上。

先举4个事例,最后一句点明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