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九年级语文下册 18《孟子》两章课件 新人教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 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 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 想的核心。(仁政、王道)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畎( quǎn )亩 : 田地 。 傅说( yuè ) 曾( zēnɡ )益: 曾,通增”,增加。 胶鬲( ɡé ) 拂( bì )士: 拂,通“弼”,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 fú )乱: 违反,阻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 举 于/ 版筑之间,胶鬲(gé)/ 举于/ 鱼盐之中,管 夷吾/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行/拂(fú)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曾 (zēng)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 患/而死于安乐也。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 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
归顺,服从
连接主谓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无义。
凭
连接主谓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无义。
池深
攻方
委而去之 地利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孟子》二章课文解析 苏教版
《孟子》《<孟子>二章》课文解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欲:想要,喜爱。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得兼:兼得,同时得到。
舍:舍弃。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帮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不躲避。
)[甚:超过,胜过。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恶(wù):憎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心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不可以干呢?)[如使:如果,假使。
则:那么。
凡:凡是。
者:第一个“者”指代办法。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取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不采用,采取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不做,因为所喜欢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情。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是故:因为。
非独:不单,不仅。
心:心意。
耳:语气助词,罢了。
] 【句段分析】“鱼”用来比喻“生”。
“熊掌”用来比喻“义”。
形象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题旨,通篇议论,由此展开。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词语注释一词语注释二
古今异义作者简介
主题全解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词语注释一
天时:有利的天气。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地利:好的地势。
畔:通“叛”,背叛。
人和:人们的团结一致。
顺:归顺,服从。
城:内城。
得道:施行仁政的人。
郭:外城。
固国:巩固国防。
初三语文《孟子》两章
•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 选自《孟子•告 子下》
fù yuè quăn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被举用, 田间、田地 起,被任用 gé 被选拔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狱官 xī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 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 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 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 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 了相位。
讨论: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
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 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 么?
•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正确的翻译是( A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 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 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 打仗就一定胜利。
• 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 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 1)劳其筋骨。 译:使他筋骨劳累。 •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饿瘦。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 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 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 无论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 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 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 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 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 性。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孟子》两章.《孟子》两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9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初中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他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孟子并未直接指出原因,而是针对他们的行为打了一个比方,进行了“比喻论证”,其分析含蓄而幽默,充满讽刺意味。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 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初中孟子二章-完整版
博闻强记,我最强!
重点实词
重点实词:
重点实词: 1 郭,外城 2 环,围 3 池,护城河 4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古代作战时士兵用以保护身体的军服) 5 米粟,指粮食 6委,放弃 7去,离开 8 域,界限,即限制 9以,凭,靠 10威,震摄 11利,强大 12 之至:之,到;至,极点 13 畔,通“叛”,背叛 14顺,归顺,服从 15故,所以
9 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如何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的,这样做的好处是?
“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入则……国恒亡”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yù
guă
fú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
/
/
/
/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
郭: 2 环: 3 池:
兵革 5 米粟: 6委:
7去: 8 域: 9以:
10威: 11利: 12 之至: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
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
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
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
曾 同 增 ,解释为 拂 同弼 ,解释为
增加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辅弼
。
• 朗读课文 要求: 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 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 查找的相关资料,补充一些 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 赋《离骚》。
司 马 迁 受 宫 刑 而 作 《 史 记 》
曹雪芹举家食 粥而写出了不朽 的《红楼梦》。
贝多芬即 使在双耳失聪 的情况下,仍 然坚持音乐创 作。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
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 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 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什么?怎样提 出来的?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的 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 四书 ”之一。 朱熹将《孟子》列为“
九年级语文课件:初三语文《孟子二章》PPT课件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5 填空练习
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之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古今异义:
古: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 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 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重点探究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分小组接力诵读,看谁读的好! 你能告诉大家哪些词较重要吗? 对照课下注释,试疏通大意
背诵全文
壹
初中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二、阅读课文疏通文义
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3.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
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4.检测重点词语。
解释下列的词。
(1)移:使······改变。
(2)威武:威胁暴力。
(3)屈:使...屈服。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四、文章的写作特色
初步了解孟子文章的特点,为形成较严密的逻辑论证思维做积累。
学情
分析
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孟子的政论性文章,思想性和论证的艺术性较强。但是,本节课不必要过多地从议论文的角度去学习,而是要侧重孟子这种思想观点的的意义和对现实生活 的思考。教学时多从生活中的示例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炼的能力。本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还有对文言字词的积累,培养和加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孟子二章
1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
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z,xx,k
限制
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威震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
通叛,背叛
到
归顺
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
要么,
或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检测练习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时代人, 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 记录_________的书。 Zx,xk
4.翻译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 法。
2、说出文中“道”指代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话说说“得道多助”的时代意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5、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
因是“
”。(用原文回答)
《孟子》两章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 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 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 人物。zxx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