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衡量亲子关系模式的质量——爱和自由 自由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
4
因为自由意味着孩子的精神胚胎可以充分地获得发育,也意味着这个孩子 的意志得到了尊重,他被允许并被鼓励走向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做起来并不难。当孩子开始进行自我探索的时候, 既不要替他完成,更不要限制他。
给予孩子自由的同时,还要给予同等重要的爱。
1
上述个案我们“内在的小孩”没有跟我们一起长大!
一、内在的小孩 心理学所说的“内在的小孩”来自于儿童式的不安全感。 我们长出了成人的身体,受过高等的教育,发展出相当的智力,又学 习到某些工作的技能,但那内在的小孩还呆在我们幼年的创伤里,躲在过 多被威胁或过度受保护的经验里。 这个小孩内心充满恐惧,眼光流露出不安,对事物的理解渗透了非理 性的因素,对人与事做出的反应是逃避的和自我防御的。 这个小孩,它的行为动机是寻求舒适与安慰,它的行动倾向是逃回到 过去,甚至退行到母腹里。他不让我们面对现实(因为没有绝对保障), 它阻碍我们成为自己(因为不够完美),它拒不接受事情的后果(因为不 合心意),它要求成为关注的中心(最好变成上帝,有天使环绕着唱赞美 诗)。受到极深的不安全感的控制,它用儿童的奇幻思维把我们的生活变 成了一个可怖的世界,用象征的方式在事物之间建立一种神秘莫测的恐惧 关联。
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自爱。“内在的小孩”爱
“内在的父母”,于是这个人就懂得了爱别人。
杨丽娟的内在关系严重失衡,只有“内在的父母”爱“内在的小孩”,而
源自文库
没有“内在的小孩”尊重“内在的父母”,所以她也就没有爱父母和爱别人的
能力。
3
三、内在的关系模式——内在的小孩与内在父母 情商比智商重要已成公论。 情商是什么?是性格,是人格,而人格是我们内在的关系模式。从这一点 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 这些知识重要。 假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和谐,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 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应切记,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 新精神分析流派、现代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 关系模式,这个关系模式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 相处方式。这个关系模式,用简单而形象的解释,那就是“内在的父母”和“ 内在的小孩”的关系。 这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在6岁前建立。所谓“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孩子 自己一方角色的内化。所谓“内在的父母”,则是父母一方的角色的内化。内 在的关系模式,基本也是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
生命,为何不能如花绽放
——揭开关系模式 关注内在小孩 我怕猫…… 我怕鬼…… 我怕雷声…… 我怕狗舔过的地方…… 我怕不好的词会不吉利,给自己带来噩运…… 我从小到大一路都是跟在别人后面,随时小心翼翼,总是很体谅别 人。但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像一只无头苍蝇”,不知道自己的需 求,或者知道也不敢坚持,我怎么会这样……
5
等重要,假若关系中一极过分强大,而另一极过分虚弱,那么这个孩子一定会
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关系的平衡性非常重要。
若父母溺爱孩子,那么这个内在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就会过于虚弱,
而“内在的小孩”会过分强大,“内在的父母”就会沦为“内在的小孩”实现
自己的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简单说,这个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而没
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就会把注意力从内部转化到外部上来。 本来,他是因为精神胚胎的召唤,才去爬10米远拿一个玩具的。但现在, 他不去拿那个玩具,是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令父母不高兴。这样一来,这个 孩子就会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原动力,一切行为都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为目 标。于是,他现在很容易被父母控制,等长大了,就很容易被其他人控制。 2、内心和谐,才有爱的能力——关系的平衡性 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关系的两极——“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 同
按照罗杰斯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相反,假若我们做不到对孩 子的理解和接受,而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不是爱。
我们很容易急于给孩子建议和命令,这是因为,给建议和命令,远比理解 容易。理解了,才能接受。谈到接受,罗杰斯认为,只有无条件的接受,才能 令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无数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 什么,我才爱你。”
二、生命存在的目的
2
人性的两个基本倾向:追求舒适的逃避倾向,渴望成长的直面倾向。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总有各种文化因素对其内部的这两个基本倾向发生 作用,或助长其逃避本能,或促进其成长需求。考察前述个案的家庭环境:父亲 的粗暴给个案带来过多威胁,母亲的过度保护又造成个案的心理依赖。家,既 是当事人因为恐惧而试图逃离的地方,又是她出于依赖而用来逃避精神成长的 舒适区。 从小到大,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都把我们当成小孩子,使我们有空间不去 长大,我们也更有理由不去面对和承担成长的困难。而且,有些能干的父母甚 至一直在为子女安排一系列的人生。几乎可以说为子女创造了一个文化意义上 的“母腹”,使子女与她维持着一种共生体关系,不能在精神成长上实现与母 体的分离,从而长成自己。而父母亲很有可能意识不到这些,他们确信自己所 做的一切都是为子女好,都是出于“爱”。但这样的“爱”所创造的条件不能 让生命长大。很多时候我们的内部却有成长的渴望,它如此强烈,但走出舒适 区是如此困难,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个担惊受怕的孩子。所以,当我们带领内 在小孩成长时,我们生命内部那些被压抑的资源就会涌现出来,我们的生命才 能如花绽放。因为,生命存在的最终目的是成长,而关注内在小孩的最终目标 是促进生命成长。
有别人。
可想而知,正常人不会乐意和一个在溺爱中长大的人建立关系,因为这个
人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即便他意识到这样做不好而想改变,也很艰难。因
痴迷刘德华而闻名的杨丽娟就是这样的例子。
爱,是我们用得最多的字之一。但什么是爱呢?爱就是自爱和爱别人。
按照客体关系的理论,会爱的人,得有一个平衡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