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筝派的成功看现代筝乐的发展-2019年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浙江筝派的成功看现代筝乐的发展
筝有着2000 多年的历史,由于其音色优美动听、雅俗共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人文底蕴、文化背景都有很大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筝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手法和演奏风格,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目前在我国大致形成山东筝、河南筝、浙江筝、潮州筝、客家筝、蒙古筝等多个流派。
其演奏方法和代表曲目都各具风格。
山东筝派是以山东琴书等民间音乐为主体特色,演奏风格较古朴、典雅。
河南筝派是由秦筝传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发展而成,以深沉、激昂为特色的中州古调。
流行于杭州一带的浙江筝派,基本上都具有幽柔清雅的江南风味。
流传于广乐潮州一带的潮州筝派,它多采用左右手加花配合的演奏方法,表现较细腻,其演奏有着轻盈柔美的独特风格。
客家筝派则是以古朴、典雅著称。
内蒙筝派则多半是用筝来为当地民族歌曲和放牧歌曲作伴奏。
可见,各个流派的演奏技法和音乐风格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其形成都与所流传地区的社会背景、文化因素等分不开。
这些流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积累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古筝演奏技法,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现代筝曲作品。
而在这方面有最突出贡献的就非杭筝莫数了。
浙江筝派的形成与发展
1浙江筝派的形成
杭筝又称武林筝,起源于浙江杭州,在上海盛行,其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古筝流派中具有广泛的影响。
据《白居易集》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知府时,就有一名随身歌妓,擅长弹筝歌唱,且白居易自己也常弹筝自娱。
到唐末五代时,杭州已成为一座文化名城。
南宋时,在都城临安(今杭州),筝已广泛地流传开来,并得到蓬勃发展,南宋周密所编《武林旧事》书中便记载了不少筝曲曲目。
从明代开始,各种丝竹乐曲、套曲都广泛运用了筝,特别是已在杭州盛行的滩簧说唱音乐中,筝已然成为了主要的伴奏乐器。
“杭州滩簧”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从南方方言说唱音乐上变化而来的一种代言体坐唱曲艺,它主要由胡琴、琵琶、三弦、筝、鼓板、笙等伴奏。
据传杭州滩簧起源于宋而兴盛于清,它一般分为由几个曲调组成的前滩,代表作有《西厢记》、《琵琶记》等,和以唱小
调为主的后滩如《荡湖船》等。
到了20 世纪初,杭州出现了国乐研究社、乐林国乐社等组织,它们会定期演奏江南丝竹音乐及弦索十三套等大曲。
江南丝竹是指流行于上海、江浙一带的器乐合奏形式,演奏乐器一般以竹向笛、二胡为主,加上扬琴、琵琶、三弦、筝等乐器组合而成,演奏的主要曲目有《云庆》、《老六板》等。
弦索十三套是由弦索类乐器演奏的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主要由琵琶、三弦、筝等演奏,主要演奏曲目有《海青》、《将军令》等共
13 首。
由此可见,以上这些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表演形式,无
论是说唱、器乐重奏都与古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有些在曲目上都与后来的古筝独奏曲目同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浙江筝和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着深厚的关系,与“江南丝竹”有着不解之缘。
许多浙江筝曲就是由杭州滩簧、江南丝竹乐、弦索十三套等演变而来的,如《云庆》、《月儿高》等。
当然也有许乐曲是以琵琶曲移植而来,如《海青拿鹅》等。
2浙江筝派的发展
建国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浙江筝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上海音乐学院任
教的王巽之先生带领众多弟子为浙江筝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先生不仅在古筝形状、琴弦材质上做了大量改进,还在演奏技
法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在原有技法上发展创新出了许多新的古
筝演奏技巧,如:“扫摇”、“扣摇”等等。
除此之外,在曲目
方面,王先生一面丰富完善浙江筝派的代表曲目,一面还创作了
许多以具有杭筝特色的创编曲目,如《战台风》、林冲夜奔》
等。
可以说没有王巽之先生及其弟子们的付出,时下杭筝的发展
不会如此的成功。
二浙江筝技法特点及其在现代筝曲中的运用
杭州滩簧、江南丝竹、弦索十三套都是浙江筝曲的重要来源,许多优秀的传统杭筝曲目都出自《弦索十三套》、江南丝竹,如
月儿高》、《云庆》等。
这些筝曲表现的题材范围非常广范,作品内容的多样化使其表现手法多样化,因此演奏技法也就较丰
富,如“四点”、“双撮”、“摇指”等。
丰富的演奏技法才能更好地表现浙江筝派的乐曲戏剧性、抒情性等特点。
1 “四点”
不同的筝派都有各自的技法特征和演奏风格,杭筝也不例外。
筝作为杭州滩簧的伴奏乐器,在演奏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技法。
这种技法使演奏在加快速度后给人以活泼、轻快、跳跃的感觉。
这一技法虽在其他流派的筝曲中也都有运用,但在浙江筝曲中的运用尤为突
出,并且还有了
四点”的名称,成为其技法特点之一。
“四点”在乐曲中会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在快四点的运用上也有快、慢之分。
如筝曲
云庆》中就大量运用了“四点”手法。
《云庆》又名《庆云板》,是江南丝竹8 大名曲之一,上世纪50年代由王巽之先生移植为
古筝独奏曲。
另外还有筝曲《四合如意》等,乐曲中都大量运用了“四点”这一技法,王巽之先生通过“四点”演奏技法,对速度、力度和音色加以控制,使乐曲的旋律更加明快、流畅。
“快四点”这一浙江筝派最有特色的技法,后被大量运用于现代创编的曲目当中,如筝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就用快四点弹出主题旋律,表现了两个欢快、活泼的小姑娘形象。
2 提弹撮弦
撮弦也称为抓筝,即左右手用提弹的方式演奏撮弦。
大部分传统筝曲中的撮弦都以夹弹为主,而王巽之先生在双手抓筝的技法上又做了些新的尝试,在演奏上有了很大突破,即除了右手以
提弦弹奏外,还加入了左手撮弦与右手配合演奏,极大地丰富了
乐曲的表现力。
如在筝曲《将军令》中,就大量运用了左手的撮
弦并用提弹的方式演奏,用于表现宏伟的战争场面。
撮弦也大量运用在现代筝曲中,且进一步发展演变为双撮,在现代筝曲《林冲夜奔》、《草原英雄小姐妹》中都有大量运用。
3摇指
摇指即大指在弦上做快速、密集的劈、托运动,使弹拨乐器能把一个个单音变成一片连音,从而更好地抒发情绪,表现乐曲。
摇指的运用是浙江筝派的一个重要技法特点。
山东、河南等其它流派的传统筝派早期也有摇指的运用,如河南的游摇,但那只能称为快速托劈,而并未能真正摇起来。
故严格来说,浙江筝派应该是真正首度启用了这一技法。
其常用的摇指是以义甲的指尖触弦,手腕平移带动指尖来回拨弦。
这种演奏手法接近人的习惯,演奏时较稳定,且更好控制,在力度上也更有优势,它既能表现秀丽而细腻的乐曲,又能表现气势磅礴的乐段。
这一点在浙江筝
派的代表曲目《月儿高》和《将军令》中都有充分体现。
《月儿
高》以柔和优美的长摇来表现连绵不断的抒情乐段,达到了拉弦
乐器中长弓的效果。
而《将军令》中则运用了强而有力的长摇,演奏出气势雄伟的旋律,以此模仿号角声声的战争场面。
这一技法在现代筝曲中更被大量运用,成为现代乐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巽之先生还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扫摇、扣摇、多弦摇等技法,大大加强了现代筝曲的表现力。
如现代筝曲《战台风》中第一次
运用扫摇及扣摇来表现气势雄伟的旋律,成功地将杭筝的技法加
以改进和创新并运用到筝曲的创作中,不论从演奏技巧还是乐曲创作上,都为未来筝乐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三现代筝乐的发展
1 浙江筝派的发展推动现代筝乐的发展
19世纪50年代以来,古筝艺术得到飞越发展,呈现出可喜
的态势。
各筝乐流派也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中以浙江筝派尤为突出。
浙江筝曲作品内容多样化,具有戏剧性、抒情性的特点。
因此,其表现手法也就多样化,演奏技法也较丰富。
杭筝的领军人王巽之先生为更好地表现作品,对古筝的形制、材制等各方面
都进行了改革。
他首先改变了筝的形状,研制出了21 弦的S 型筝,这样不仅扩大了共鸣箱,使音量更大,而且还扩大了音域,
加强了筝的表现力;其次在筝弦的材制上也进行了改革,制成了
以尼隆丝、生丝、钢丝3 种材料合制而成的筝弦。
这种改良后的筝弦余音较长且音色既清脆又柔和。
除此之外,王巽之先生还在浙江筝派演奏技法基础上创造了许多新的演奏技法,如:在摇指的基础上加上中指的扫弦演变成了扫摇等等。
而新一辈的浙江筝
人又把这些新技法运用到他们所创作的现代筝曲当中。
因此,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现代筝曲作品,如《战台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
这一时期,浙江筝派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现代筝乐的发展。
2 现代筝乐的发展和创新
近些年来,古筝艺术更是蓬勃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
中青年古筝演奏家层出不穷;古筝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
现代创作筝曲更是不段涌现, 而曲目创作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必
然促进演奏技法的创新和发展。
人工调式的定弦、轮指、分指等新技法的出现,都为古筝艺术提供了新鲜活力,使其体现出新型而又多样化的特点。
此外,筝曲的发展还突破了传统表现手法, 从在琴码左侧无音高区的刮奏与扫弦,到拍弦、拍琴头等新的演奏方式串插在乐曲当中。
这些新的表现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讲, 赋予了古筝艺术以新的发展动力。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古筝艺术的发展,无论从筝曲创作上还是演奏技法、表现形式上,都离
传统越来越远,“传统”一词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成了“落后、过时”的代名词。
这种现象也表现在一些现代筝曲作品的创作上。
有些作品盲目追求个性和张扬的演奏手法,其实很大成度上只是为了炫技或表现其与众不同,常无休止的加入拍琴、无音高区域的自由扫弦等表现手法,而看似时尚、前卫的表现手法如不能很好地贴切作品内容,就只能成为哗众取宠的反面教材。
在千百年来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历代古筝艺术家以其创造性的辛勤劳动,为古筝艺术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果。
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但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古筝艺术的创新须保持传统技法的精髓,保留最能表现古筝韵味的技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创新,才更有意义。
我们可以看到,浙
江筝派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而且还创作出了大量
优秀的现代古筝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古筝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华民族5000 年的历史文明和文化内涵,为古筝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没有江河的汇集就没有大海的广阔,没有根深的地基就难以建成高楼大厦。
古筝艺术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