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卷物理试卷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物理试题分析解析解读

2020年高考全国卷三物理试题分析解析
解读
2020年全国卷Ⅲ理综物理部分的试题遵循“稳定为主,注重考查基础,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实现平稳过渡”的命题思路。
试卷旨在检测考生的科学素养,将学科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具有较好的甄别选拔功能。
试题内容主要涵盖力学和电磁学,覆盖了“考试大纲”中的全部知识单元的绝大部分重点知识。
试卷紧扣考试大纲,注重对主干知识和重要内容的考查。
全面考查了“考试大纲”要求的五种能力,注重考查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从知识板块看,力学和电磁学是本试卷的重点,光学、机械波和原子物理也有涉及。
其中,电场知识点考查较少,而电磁感应的考查则有所加强。
试题涉及的运动形式有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但未涉及平抛和类平抛运动。
从解题方法看,试题涉及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等内容,能够较好反映考生对中学物理知识掌握的程度。
试卷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强调能力考查。
实验题22题来源于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书本知识的重现。
23题将传感器测量和电阻测量两个实验综合到一起,既考察基本实验技能,又进行创新,特别把传感器测量拿来考察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的。
试题中的机械波、光学、原子物理等题目,只要平时认真研究了的都能解决;试题所涉及的情景均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见情景,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基础,抓住重点。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评析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评析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理综试卷物理试题(以下简称“物理试卷”),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引,结合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充分落实“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
试卷调整试题结构,创新试题情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对学生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考查,正确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
一、突出基础性,引导学生夯实基础2020年物理试卷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引导高中物理教学回归教材、重视基础。
例如,选择题第14题,以楞次定律为载体,促进学生回归教材,了解楞次定律的本质,从而判断出小环的运动情况。
选择题第19题,通过学习已有的衰变方程,类比求解未知衰变方程,突出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获取和迁移的能力。
在计算题第24题也注重安培力计算基础、淡化解题技巧,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强调综合性,引导学生加强信息加工能力该试卷利用图像丰富地呈现物理信息,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建立文字、图像等不同信息呈现方式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正确的物理图景。
“图像语言”增强了实体信息的广度和试题的综合性,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关键能力。
例如,选择题第15题,通过呈现图像,以课标中非弹性碰撞为素材创立设计问题情境。
再如选择题第20题,通过呈现部分电路电阻图,以带负载的交变电流为素材创设四值问题。
选考题第34题,一改往日五选三模式,变成三个填空题,以波动图像为素材考查机械波的基本概念。
通过这些丰富的图像题考查学生知识获取和理解、信息提取和加工、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三、提升创新性,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此次物理学科考试增强开放性和创新性,要求学生在具有基本学科素养的基础上,突破既定的思维框架,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方法。
例如实验题第23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所给题材设计实验电路,同时能够根据热敏电阻的特性创新性的设计成温控报警装置,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评价结果合理性的能力,从而全面考查学生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Ⅱ)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Ⅱ)1.管道高频焊机可以对由钢板卷成的圆管的接缝实施焊接。
焊机的原理如图所示,圆管通过一个接有高频交流电源的线圈,线圈所产生的交变磁场使圆管中产生交变电流,电流产生的热量使接缝处的材料熔化将其焊接。
焊接过程中所利用的电磁学规律的发现者为()A.库仑B.霍尔C.洛伦兹D.法拉第2.若一均匀球形星体的密度为,引力常量为G,则在该星体表面附近沿圆轨道绕其运动的卫星的周期是()A. B. C. D.3.如图,在摩托车越野赛途中的水平路段前方有一个坑,该坑沿摩托车前进方向的水平宽度为3h,其左边缘a点比右边缘b点高。
若摩托车经过a点时的动能为,它会落到坑内c点,c与a的水平距离和高度差均为h;若经过a点时的动能为,该摩托车恰能越过坑到达b点。
等于()A.20B.18C.D.4.CT扫描是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CT扫描机可用于对多种病情的探测。
图是某种CT机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其中X射线产生部分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图中M、N之间有一电子束的加速电场,虚线框内有匀强偏转磁场;经调节后电子束从静止开始沿带箭头的实线所示的方向前进,打到靶上,产生X射线如图中带箭头的虚线所示;将电子束打到靶上的点记作P点。
则()A.M处的电势高于N处的电势B.增大M、N之间的加速电压可以使P点左移C.偏转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D.增大偏转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可使P点左移5.氘核可通过系列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其总效果可用反应式表示。
海水中富含氘,已知1kg海水中含有的氘核约为个,若全都发生聚变反应,其释放的能量与质量为M的标准煤燃绕时释放的热量相等;已如1kg标准煤燃烧释放的热量约为,,则M约为()A.40kgB.100kgC.400kgD.1000kg6.特高压输电可使输送中的电能损耗和电压损失大幅降低。
我国已成功掌握并实际应用了特高压输电技术。
假设从A处采用550kV的超高压向B处输电,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为,到达B处时电压下降了。
2020年全国Ⅰ卷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0年全国Ⅰ卷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近年来,物理学科的高考考察方向趋向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考查学生的物理原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020年全国Ⅰ卷物理试题也是如此,通过对该试卷的分析来总结教学启示,帮助学生更好地备考物理这门科目。
首先,2020年全国Ⅰ卷物理试题突出了应用题和综合题的考查,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察。
在题目设计上,融入了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场景,使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更易理解和把握问题的实际意义。
这说明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将物理原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去。
其次,从题目类型来看,具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解答题。
这样的组合反映了对不同知识点的考查需求以及学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点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再次,试题突出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从试题中可以看出,对数学的要求往往是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使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物理量的计算、公式的推导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数学与物理的结合,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物理问题的解决中。
此外,试题设计还注重了对基础概念的考查。
例如,对电路中的电流、电势等基本概念进行考察,通过此类题目,能够检验学生对常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的定义和运用。
最后,2020年全国Ⅰ卷物理试题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明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2020年全国Ⅰ卷物理试题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样化的题目类型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数学和物理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重视基础概念的教学,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教学的设计和实施。
2020年高考全国卷I理综物理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理综物理试题分析2020年高考尽管因疫情延时,但终究成为了过去。
按学校要求,对今年的高考全国卷Ⅰ理综物理试题作如下分析。
一、先说一说难度,可能是考虑疫情影响或者是考虑部分省份从明年开始将进行新的高考模式,今年物理试题较前三年难度有明显降低,考生考后也反映比平常模拟考试好做,难度不大。
二、再说一说对今年的试题的总评价。
今年的物理试题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性,既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又注重对探究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等基本内容的考查,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许多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促进课堂回归教材,应该说今年的物理试题是一份非常好的试题。
三、具体分析一下试题的特点1、重点突出四大核心素养中的"物理观念"——要求考生能清晰、系统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能正确解释生活现象(第14、16、34题)。
2、情境化出题依旧,用情境包装题目——要求考生能在新的情境中对综合性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第14、16、24、33题)。
3、考查基础物理概念,增加了模块化题目,减少了综合性题目(第24、25题体现比较明显)。
同时继续突出了图像的呈现方式——既考查从图像提取信息,也考查用图像表达物理量的能力(第17、20、22、33题)。
四、对照高考物理试题反思高三备考复习1、在高三复习中,我反复向学生交代:高考中考到的运动只能有三种:①匀变速直线运动,用五知三求二的思路解决;②平抛和平抛:用分解的思路解决;③(匀速)圆周运动,用什么力充当向心力的思路解决。
今年的高考题还是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两个计算题中第24题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五知三求二的思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考后问学生,学生说能做出来。
24.(12分)我国自主研制了运-20重型运输机。
飞机获得的升力大小F 可用2F kv =描写,k 为系数;v 是飞机在平直跑道上的滑行速度,F 与飞机所受重力相等时的v 称为飞机的起飞离地速度,已知飞机质量为51.2110kg ⨯时,起飞离地速度为66 m/s ;装载货物后质量为51.6910kg ⨯,装载货物前后起飞离地时的k 值可视为不变。
2020年高考全国课标I卷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突出关键能力,重视学科素养——2020年课标I卷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2020年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颁布后的第一次高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从教育功能、评价理念和评价模式三方面对高考做了创新设计和解读:明确了高考是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定位,明确了“必备知识为基、关键能力为重、学科素养导向、核心价值引领”的命题导向,明确了“考查内容、考查要求、考查载体”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
再加上众所周知的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的高考延迟一个月进行,所以今年的高考格外引人关注:今年的高考难度怎样?关于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一核四层四翼”是如何落实的?知识获取、思维认知和实践操作三大关键能力群是怎样考查的?今年的高考导向对今后教学会有哪些影响?……诸多问题等待揭晓答案。
一、2020年高考课标I卷物理试题分析高考落下帷幕后,从考生和老师们反馈的信息来看,今年的高考试题总体上以稳定为主,好的保持了一脉相承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原则。
同时,从试题考查的内容以及增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几个特点来看,比较好的落实了教育部关于铸魂育人、落实改革、确保稳定的工作目标,同时比较好的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
下面以2020年高考课标I卷理综试题的物理部分为例,做一简要分析。
2020年高考课标I卷理综物理试题考查要点一览1.重视基础主干,突出能力考查分析上表可以看出,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试题涉及考点看,都是物理学最基础最主干的知识、规律以及常用的思想方法,比如力和运动、功能关系、电磁感应、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的运动等等。
选择题重视建模和理解推理;实验题注重规定学生实验原理的理解与方法的迁移;计算题语言叙述简洁明快,物理情景清晰,没有过度复杂的过程混搭,没有繁琐的推导计算,突出考查物理学科本质。
比如24题、25题与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24题、25题对比,从题意理解,过程分析,到推导计算,今年的试题难度都有所降低,显然是考虑到疫情影响而刻意进行的人性化处理。
2020高考全国卷I物理试题分析

2020高考全国卷I理科综合物理试题分析一、重主干抓基础,加强对学科素养的考查试卷结构稳定,试题依纲扣本,题目仍以力学,电磁学为主。
例如:14题动量19题核反应方程,15题的天体运动,21 题电磁感应定律都是对基本规律的考查。
必考部分没有交流电、传感器的考查。
选修3-3和3-4没有对概念的辨析判断。
选修3-3着重考查分子间作用力和分子势能的图像问题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选修3-4考查了多普勒效应和光的波长及传播速度的求解,既延续了2019年的出题风格,也有了新的变化。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物理试题更侧重与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如17题的图像问题,要求学生会分析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并将电容器的电压的数值关系转换为图像表示,用科学思维、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重逻辑会推理,强化对五大能力的考查通过采用文字、图表、数据等多种呈现方式,增加信息的广度,要求学生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将图像与实际物理过程对应起来,考查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和利用关键信息作出推理判断的能力。
例如18题,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为基础,借助于图像的解读,考查了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问题。
再如25题首先要建立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模型,进而按发生过程进行分段分析,最后综合各过程规律得出结论,考查了学生逻辑推理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
三、讲应用重探究,提升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物理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以致用,例如14题的安全气囊为背景考查了碰撞和动量定理;16题以荡秋千为背景考察圆周运动,强调了物理要走进生活。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杰出人才的突出特征是有质疑和创新的是精神。
高考试题作为教学的指挥棒,在引导着教和学的过程。
例如22题电表改装和图像分析体现鲜明的创新导向。
纵览2020年理综试卷的物理部分:科学态度与责任统领全卷的考查目的和方向,是整套试题的灵魂。
这套试题站位高远,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既读" 圣贤书",也听" 天下事"。
2020年全国1卷高考理综物理试卷评析

2020年全国1卷高考理综物理试卷分析阜南实验中学吴非一、试卷总评2020年全国1卷理综物理试题,和往年一样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二、试卷特点分析1、试卷结构保持稳定试卷结构相较于往年没有变化,保持8道选择题,分值不变;2道实验题一大一小,一电一力分布模式,今年实验题更注重数据的精确处理和计算能力的考查;2道计算题,24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查,25题注重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模型及逻辑推理能力的考查;选考题二选一,同样关注基本规律和计算能力的考查。
2、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以物理学科素养为导向,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
试题重视考查基础,采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背景和语言,使学生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例如,16题荡秋千过程的圆周运动向心力的相关知识,19题核反应方程中核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24题“运—20”重型运输机的平衡力和匀变速问题,这些题目都是侧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理解,考查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试题重视对物理图象理解的考查试卷共涉及15个图,体现命题十分重视图象。
这些图包括对已知图象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例如17题、20题、22题、33题。
根据文字和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过程,通过图像帮助说明题目,进行建模、过程分析和受力分析,例如21题、23题、25题。
4、试题重视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考查试题重视和生活实际、科技发展的紧密联系。
例如14题的安全气囊、16题的荡秋千、17题智能电源、24题“运—20”重型起重机,这些实际生活的例子,反映了物理和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的紧密性,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结合的魅力,同时也衔接了新高考背景下物理学习的目标。
5、试题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方式的考查知识点固定,但考查方式灵活多变。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Ⅲ)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Ⅲ)1. 如图,水平放置的圆柱形光滑玻璃棒左边绕有一线圈,右边套有一金属圆环。
圆环初始时静止。
将图中开关S由断开状态拨至连接状态,电路接通的瞬间,可观察到( )A. 拨至M端或N端,圆环都向左运动B. 拨至M端或N端,圆环都向右运动C. 拨至M端时圆环向左运动,拨至N端时向右运动D. 拨至M端时圆环向右运动,拨至N端时向左运动2. 甲、乙两个物块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沿同一直线运动,甲追上乙,并与乙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甲、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
已知甲的质量为1kg,则碰撞过程两物块损失的机械能为( )A. 3JB. 4JC. 5JD. 6J3. “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9年1月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着陆前曾绕月球飞行,某段时间可认为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周半径为月球半径的K倍。
已知地球半径R是月球半径的P倍,地球质量是月球质量的Q倍,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嫦娥四号”绕月球做圆周运动的速率为( )A. B. C. D.4. 如图,悬挂甲物体的细线拴牢在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上O点处;绳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通过光滑定滑轮与物体乙相连。
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
系统平衡时,O点两侧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和。
若,则等于( )A.B.C.D.5. 真空中有一匀强磁场,磁场边界为两个半径分别为a和3a的同轴圆柱面,磁场的方向与圆柱轴线平行,其横截面如图所示。
一速率为v的电子从圆心沿半径方向进入磁场。
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忽略重力。
为使该电子的运动被限制在图中实线圆围成的区域内,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最小为( )A. B. C. D.6.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铝箔,首次产生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X,反应方程为。
X会衰变成原子核Y,衰变方程为。
则( )A. X的质量数与Y的质量数相等B. X的电荷数比Y的电荷数少1C. X的电荷数比的电荷数多2D. X的质量数与的质量数相等7. 在图所示的交流电路中,电源电压的有效值为220V,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0:1,R1、R2、R3均为固定电阻,R2,R3,各电表均为理想电表。
高考试题分析2020年版物理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添加 标题
论述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实 际应用的掌握程度,通常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 行分析、推理和论述。
添加 标题
简答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物理概念、原理的理 解和运用能力,通常涉及较为简单的问题,但 需要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回答。
考点分布与难度 评估
力学部分考点分布及难度评估
01 考点分布:主要涉及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
试卷结构特点:注重 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 用,强调实验操作和 数据处理能力的考察
客观题题型及分析
选择题:考察基础知识 和基本概念,要求考生 对物理概念、原理、规 律等有清晰的理解和准 确的判断。
填空题:考察考生的理 解和计算能力,要求考 生能够准确填写物理公 式、定理、定律等。
实验题:考察考生的实 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设计实验、 操作实验、处理数据等。
难度评估:中等难度,需要考 生对电磁学基本概念和规律有 较深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需要 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综合问 题
光学部分考点分布及难度评估
光的直线传播: 主要考查光的 直线传播规律 及其应用,难
度较低。
光的反射:主 要考查光的反 射定律及其应 用,难度适中。
光的折射:主 要考查光的折 射定律及其应 用,难度适中。
实验题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熟悉实验原理和实 验步骤
掌握实验器材的使 用方法
认真审题,明确实 验目的和要求
注意实验数据的处 理和误差分析
计算题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
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理解物理概念和公式的含义,能够熟练运用。
审题: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因素。
建立物理模型:根据题意,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便于理解和分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有详细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新课标Ⅰ)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1.行驶中的汽车如果发生剧烈碰撞,车内的安全气囊会被弹出并瞬间充满气体。
若碰撞后汽车的速度在很短时间内减小为零,关于安全气囊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增加了司机单位面积的受力大小B. 减少了碰撞前后司机动量的变化量C. 将司机的动能全部转换成汽车的动能D. 延长了司机的受力时间并增大了司机的受力面积2.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10,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2,则同一物体在火星表面与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比值约为()A. 0.2B. 0.4C. 2.0D. 2.53.如图,一同学表演荡秋千。
已知秋千的两根绳长均为10m,该同学和秋千踏板的总质量约为50kg。
绳的质量忽略不计,当该同学荡到秋千支架的正下方时,速度大小为8m/s,此时每根绳子平均承受的拉力约为()A. 200NB. 410NC. 600ND. 800N4.图(a)所示的电路中,K与L间接一智能电源,用以控制电容器C两端的电压U C。
如果U C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b)所示,则下列描述电阻R两端电压U R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中,正确的是()A. B.C. D.5. 一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其边界如图中虚线所示,ab ⌢为半圆,ac 、bd 与直径ab 共线,ac 间的距离等于半圆的半径。
一束质量为m 、电荷量为q(q >0)的粒子,在纸面内从c 点垂直于ac 射入磁场,这些粒子具有各种速率。
不计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粒子,其运动时间为( )A. 7πm 6qBB. 5πm 4qBC. 4πm 3qBD. 3πm2qB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0分)6. 下列核反应方程中,X 1,X 2,X 3,X 4代表α粒子的有( )A.12H+12H →01n +X 1 B. 12H+13H →01n +X 2 C. 92235U+01n→56144Ba+3689Kr +3X 3 D. 01n+36Li →13H +X 4 7. 一物块在高3.0 m 、长5.0 m 的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其重力势能和动能随下滑距离s 的变化如图中直线Ⅰ、Ⅱ所示,重力加速度取10 m/s 2。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物理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育新探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逐渐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链接通道。
那么,世界市场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教学中,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图册,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独立地编制史事进程图表,找寻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基本逻辑。
通过梳理,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放置于一定的时间序列和空间环境中,认识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构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较长的时段来观察历史,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发展变化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体表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构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
(3)手绘示意图。
绘制有关史事的历史地图或示意图,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在6年的时间中,正义与邪恶的力量展开殊死搏斗。
1933年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后,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直观又准确地记住1939~1942年德国对外扩张的史实,这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平时学生有绘制示意图和历史地图的习惯,就能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国先后向东欧、北欧、西欧进攻,手绘德国侵略路线示意图,通过自己整理的图表,学生不仅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印象,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大战争的过程也将是不断将自己套进绞索的过程。
这正如历史地理学家房龙先生所说,将每一件事情参照于图片,不要仿照于别人,最好自己制作立体的图片。
根据你自己对于事情将被如何处理的主意画出你自己的地图,而你永远将无法忘怀。
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是历史时空观念素养,在特定的时空中,依靠时空观念素养的指引,我们才能循着人类经行的历程走近“历史现场”,探寻旧日的足迹。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长兴县金陵高级中学)2020年高考落下帷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感知研究试题之后,产生许多心得,现分析如下,以供各位同行参考。
2020高考物理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全国I卷物理试卷评析:突出基本规律,注重实践应用一、试卷总体评析2020年作为部分地区新高考改革前的最后一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试卷物理试题(以下简称全国I卷物理试卷)的命题坚持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基础,坚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则。
在考查要求方面稳中求新,突出基础。
在命题思路方面,更加重视探究性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比前几年,近两年全国I卷物理试卷对学生基本计算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对今后的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试题特点分析1.突出基础,注重基本能力2020年全国I卷物理试卷依然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
以“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严格遵守考试大纲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2.形式灵活,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2020年全国I卷物理试卷增强了对灵活性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一方面注重考查学生对高中众多知识点的熟练程度和综合应用,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情景新颖,考查学生创新能力2020年高考全国I卷物理试卷依然非常重视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试题的情景设置更加新颖。
4.强调思维方法,定性定量综合2020年高考全国I卷物理试卷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如选择题第20题,很好地考查学生对对称思想的应用以及定性分析的能力。
5.以具体情镜为依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情景化试题是考查学生物理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
高考物理命题一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产生活,以最基本的物理规律为出发点,凸显物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考查学生基本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响应了新能源开发的号召,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精神。
三、总结2020高考全国I卷物理试卷在继承往年试卷特点的同时,还充分落实了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
通过考查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以及实验探究问题和物理学科问题,很好的落实了“立德树人”“引导教学”“服务选材”的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任务,为顺利实现新模式、新高考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评析(全国I卷)2020高考物理坚持正确育人导向,优化考试内容,突出基础性,更加注重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等设计试题,凸显情境的时代性。
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加强对信息获取与整理、批判性思维、实验探究、运用物理学术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促进高中物理育人方式改革。
一、突出物理学科基础性,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2020年高考物理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性,既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又注重对探究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等基本内容的考查,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许多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促进课堂回归教材。
比如,第14题安全气囊的作用、第15题荡秋千、第19题核反应方程等试题都改编自教材中例题或习题的内容,突出考查学生对重要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情境的时代性2020年高考物理增加紧密联系国家科技发展、体育运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情境,突出情境的时代性,强调情境与考查内容的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比如,第16题以同学表演荡秋千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强健体魄的意识。
第24题以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重型运输机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新信息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关键能力考查,提升物理能力考查水平2020年高考物理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加强对信息获取与整理、批判性思维、实验探究、运用物理学术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考查,突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
比如,第20题呈现物块的重力势能和动能随下滑距离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物块下滑物理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对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要求较高。
2020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物理试题与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物理部分)二、选择题:本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19-21题有多基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氢原子能级示意图如图所示,光子能量在1.63eV~3.10eV 的光为可见光。
要使处基态的(n=1)的氢原子被激发后可辐射出可见光光子,最少应给氢原子提供的能量为 ( A ) A .12.09eV B .10.20eV C .1.89eV D .1.51eV解析:因基态和第一激发态间的能量差大于可见光光子的能量,所以入射光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n=1和n=2两能级之间的能量之差,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可知,只能是n=3或以上的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n=2能级跃迁,才能发出可见光,而题中选项所列出的能量,只有选项A 所给的入射光的能量可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n=3能级,而后发生跃迁到n=2能级。
正确的答案应是选项A 。
15.如图,空间存在一方和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两个带电小球P 和Q 用相同的绝缘细绳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下,两细绳都恰好与天花板垂直,则 ( D )A .P 和Q 都带正电荷B .P 和Q 都带负电荷C .P 带正电荷,Q 带负电荷D .P 带负电荷,Q 带正电荷解析:因在两细绳沿竖直方向,两小球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所以两球只能带异种电荷才能处于此情况下的受力平衡。
若P 带正荷,Q 带负电荷,则P 在水平方向受合力水平向右,而Q 在水平方向受合力向左,最终两细绳不可在竖直方向上,两球受力平衡,而两绳一定要偏离竖直方向,只有P 带负电荷,Q 带正电荷才能使两细绳处于竖直方向上两球受力平衡。
正确的答案应是选项D 。
4/eVE ∞23113.6-3.40-1.51-0.85-0n16.最近,我国为“长征九号”研制的大推力新型火箭发动机联试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0年全国卷物理试题评价报告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学科试题分析报告三明教育学院2020年高考物理命题坚持正确育人导向,优化考试内容,突出基础性,更加注重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设计试题,凸显情境的时代性;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加强对信息获取与整理、批判性思维、实验探究、运用物理学术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促进高中物理育人方式改革。
一、试题特点(一)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突出考查学科基础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性,既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也注重对探究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等内容的考查,意在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促进课堂回归教材,多数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如:全国I卷第14题安全气囊的作用、第15题荡秋千、第19题核反应方程,这些试题都改编自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
高考物理试题继续突出对主干内容的考查,如:全国I卷第25题考查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灵活运用。
(二)增强情境的时代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增加紧密联系国家科技发展、体育运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境,突出情境的时代性,强调情境与考查内容的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全国I卷第24题以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重型运输机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新信息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国I卷第16题以表演荡秋千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树立强健体魄的意识。
(三)精心设计试题形式,加强关键能力考查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结合学科特点,加强考查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整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学术语言表达能力等,意在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一.题型与数量二.考察的内容及分布()ma r f m =22π整体难度中等以上,计算量较简单、但坑较多。
三、试卷整体分析1、试卷的整体难度中等偏上,符合全国卷一贯的风格,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较往年试卷相比类型较像,但题型重合度不高。
比较侧重于考察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整体试卷对学生的数字数据计算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相比于2017年试卷难度较大。
(一)刘建廷讲解试卷选择题和填空题14. 一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如图所示,图中电阻12R R 、和3R 的阻值分别是31ΩΩ、和4Ω,○A 为理想交流电流表,U 为正弦交流电压源,输出电压的有效值恒定。
当开关S 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I ;当S 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4I 。
该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 ) A. 2 B. 3C. 4D. 5【答案】B 解法一:当S 断开时,电路如右图所示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原线圈两端电压11U U IR =- 得13U U I =- ① 根据变压器原副边电压关系: 1122U n U n = ② 副线圈中的电流: 222235U U I R R ==+③ 联立①②③得:21235n U In I ⎛⎫-= ⎪⎝⎭④当S 闭合时,电路如右图所示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原线圈两端电压114U U I R '=-⋅ 得112U U I '=- ⑤ 根据变压器原副边电压关系: 1122U n U n ='' ⑥ 副线圈中的电流得: 22221U U I R ='''=⑦ 联立⑤⑥⑦得 212124n U In I ⎛⎫-=⎪⎝⎭⑧联立④⑧解得123n n = 解法二:设开关S 断开前后,变压器的等效电阻为R 和R ',由于变压器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相同,S 闭合前:2223()()I I R R R n ⋅=⋅+,得232R R R n +=①S 闭合后:2224(4)'()I I R R n⋅=⋅,得22R R n '=②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S 闭合前: 1U I R R =+③ S 闭合后: 14U I R R ='+④根据以上各式得:212223122131=543R R n n R R R n n++=+++ 解得,3n =15. 利用三颗位置适当的地球同步卫星,可使地球赤道上任意两点之间保持无线电通讯。
目前,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6倍。
假设地球的自转周期变小,若仍仅用三颗同步卫星来实现上述目的,则地球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 ) A. 1h B. 4h C. 8h D. 16h 【答案】B【解析】地球自转周期变小,卫星要与地球保持同步,则卫星的公转周期也应随之变小,由2224πMm G mr r T =可得234πr T GM=,则卫星离地球的高度应变小,要实现三颗卫星覆盖全球的目的,则卫星周期最小时,由数学几何关系可作出右图。
由几何关系得,卫星的轨道半径为2sin30Rr R ==︒①由开普勒第三定律33122212r r T T =,代入题中数据,得33222(6.6)24R r T = ②由①②解得24T h ≈16. (5分)某同学用图(a )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交流电源,可以使用的频率有20Hz 30Hz 、和40Hz 。
打出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 )所示。
该同学在实验中没有记录交流电的频率f ,需要用实验数据和其它题给条件进行推算。
(1) 若从打出的纸带可判定重物匀加速下落,利用f 和图(b )中给出的物理量可以写出:在打点计时器打出B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_,打出C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重物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_。
(2) 已测得1238.89cm 9.50cm 10.10cm S S S ===,,,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29.80m/s ,实验中重物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约为其重力的1%,由此推算出f 为__________Hz 。
30°R卫星卫星卫星【答案】⑴12()2f S S +,23()2f S S +,231()2f S S -;⑵40 【解析】⑴由于重物匀加速下落,A B C D 、、、各相邻点之间时间间隔相同,因此B 点应是从A 运动到C 的过程的中间时刻,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可得:B 点的速度B v 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即122B S S v t+= 由于1t f =,故12()2B f v S S =+同理可得23()2C fv S S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v a t∆=∆ 故2231231()()2()12C B f S S S S v v f a S S t f ⎡⎤+-+⎣⎦-===- ①⑵重物下落的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 m F =ma -阻 ② 由已知条件 0.01g F =m 阻③由②③得0.99g a =代入①得:231()2f a S S =-,代入数据得40Hz f ≈ 17. (14分)如图,两固定的绝缘斜面倾角均为θ,上沿相连。
两细金属棒ab (仅标出a 端)和cd (仅标出c 端)长度均为L ,质量分别为2m 和m ;用两根不可伸长的柔软轻导线将它们连成闭合回路abdca ,并通过固定在斜面上沿的两光滑绝缘小定滑轮跨放在斜面上,使两金属棒水平。
右斜面上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已知两根导线刚好不在磁场中,回路电阻为R ,两金属棒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已知金属棒ab 匀速下滑。
求 (1) 作用在金属棒ab 上的安培力的大小; (2)金属棒运动速度的大小。
考点:受力分析、正交分解法、楞次定律、安培力的方向、欧姆定律突破点:①先通过运动方向判断磁通量的变化,然后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通过对ab 受力分析把求安培力转换为求绳子拉力,又因为绳子对ab 和cd 拉力相同,所以再对cd 进行受力分析。
②E BLv =,用安培力求电流即可解答。
【解析】(1)由ab 、cd 棒被平行于斜面的导线相连,故ab 、cd 速度时时刻刻相等,cd 也做匀速直线运动;选cd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由于cd 匀速,其受力平衡,沿斜面方向受力平衡方程: 垂直于斜面方向受力平衡方程: 且cd cd f N μ=,联立可得:选ab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 其沿斜面方向受力平衡: 垂直于斜面方向受力平衡:且ab ab f N μ=,T 与'T 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T T =, 联立可得:sin 3cos F mg mg 安θμθ=-①(2)设感应电动势为E ,由电磁感应定律: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回路中电流:E BLvI R R==棒中所受的安培力:22B L vF BIL R==安与①联立可得:22(sin 3cos )mgR v B L θμθ-=18. (18分)如图,一轻弹簧原长为2R ,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7︒的固定直轨道AC 的底端A 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B 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
直轨道与一半径为56R 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C 点,7AC R A B CD =,、、、均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质量为m 的小物块P 自C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最低到达E 点(未画出)随后P 沿轨道被弹回,最高到达F 点,4AF R =。
已知P 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14μ=,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取3sin375︒=,4cos375︒=)(1) 求P 第一次运动到B 点时速度的大小。
(2) 求P 运动到E 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
(3)改变物块P 的质量,将P 推至E 点,从静止开始释放。
已知P 自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 处水平飞出后,恰好通过G 点。
G 点在C 点的左下方,与C 点水平相距72R 、竖直相距R ,求P 运动到D 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改变后P 的质量。
考点:受力分析、正交分解、动能定理、匀加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 难易:难题,比较综合,牵扯知识比较多,并且要注意的小地方很多。
突破点:物块先受力分析求出加速度,然后用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去做。
求弹簧弹性势能时,最主要是要求出弹簧形变量,要分两个过程去求。
关键点是用摩擦力做功去求。
平抛运动中药主要两个方向的位移需要用几何关系去求。
【解析】(1)选P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设P 加速度为a ,其垂直于斜面方向受力平衡:cos G N θ= 沿斜面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sin G f ma θ-=且f N μ=,可得: 2sin cos 5a g g g θμθ=-=对CB 段过程,由2202t v v as -= 代入数据得B 点速度:2B v gR =(2)P 从C 点出发,最终静止在F ,分析整段过程;由C 到F ,重力势能变化量:3sin P E mg R θ∆=-⋅ ①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内能。
设E 点离B 点的距离为xR ,从C 到F ,产热:cos (72)Q mg R xR μθ=+ ②由P Q E =∆,联立①、②解得:1x =; 研究P 从C 点运动到E 点过程重力做功:sin (5)G W mg R xR θ=+摩擦力做功: cos (5)f W mg R xR μθ=-+动能变化量: 0J k E ∆=由动能定理: 代入得:125mgRW =-弹 由E W ∆=-弹弹,到E 点时弹性势能E 弹为125mgR。
(3)其几何关系如下图可知:23OQ R =,12CQ R =由几何关系可得,G 点在D 左下方,竖直高度差为52R ,水平距离为3R 。
设P 从D 点抛出时速度为0v ,到G 点时间为t其水平位移:03R v t = 竖直位移:25122R gt = 解得: 035gRv =研究P 从E 点到D 点过程,设P 此时质量为'm ,此过程中:重力做功:351''(6sin )'210G W m g R R m gR θ=-+=- ① 摩擦力做功:6''6cos '5f W m g R m gR μθ=-⋅=- ② 弹力做功:12'5W E mgR 弹弹=-∆= ③ 动能变化量:201''0J 2k E m v ∆=-9'10m gR = ④ 由动能定理:''''G f k W W W E 弹++=∆ ⑤将①②③④代入⑤,可得:33. [物理——选修3-3](15分)(1)(5分)关于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