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年语文高三上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隆平荣获“共和国勋章”当天,他还在______田里,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
这再次把这位科学家“网红”顶上热搜。
在这个“网红”辈出,娱乐明星成为青少年竞相追逐的偶像的年代,营造推崇“大先生”的社会氛围,其教育意义远超比谁“红”的层面。
有人说,年轻人追什么星,应该好好地追一下科学家。
()没错,作为科研、文化领域的“网红”,他们受到更多的敬仰当之无愧,可是他们对人们行动的激励、精神的支撑,又远远超越“追星”“打榜”这种娱乐工业打造的狂欢。
再火的娱乐偶像,都会随着时间的______遁入历史的云烟;而那些改变人类命运的“大先生”,终将屹立于文明史的巅峰,为所有人所铭记。
如果说娱乐明星是偶尔划过天空的流星,那么“大先生”们就是永远______的恒星。
在娱乐造星活动中,很多偶像和明星是“包装”出来的。
而真正的精神榜样,往往以______的“素颜”面向世人,在平凡中见证筚路蓝缕的创业、栉风沐雨的奔波。
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备受人们尊奉的“大先生”,也是日常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欢喜,有忧愁,更有平常人都会遭遇的挫折与困顿。
崇尚他们的事迹,不仅要将其编进神话,而要让更多人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实验消逝流光溢彩洗尽铅华B.试验消失熠熠生辉返璞归真C.实验消失流光溢彩返璞归真D.试验消逝熠熠生辉洗尽铅华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我认为,将科学家与娱乐明星的影响力放在同一层面上比较,本身就是价值标尺的混淆。
2021届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语文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备考卷(A)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交化让阅读不再孤独①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受疫情影响,许多读书活动转移到线上开展。
比如,粤鄂澳联合举办“共读半小时”活动,万余人云上共读佳作、品味书香的同时,也传递了对抗疫战士的祝福和关爱;中国原创音乐基地5sing平台发起的寻找青年领读者活动,则号召各路网友以献声朗诵的方式读书、荐书。
②无论是共读还是领读,背后正是日益显著的社交化阅读大趋势。
有学者概括指出,所谓社交化阅读,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
有人说,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阅读行为一直就存在社交属性,因为阅读行为本身是作者与读者的一种交流,作者向读者传递知识思想,读者向作者反馈阅读感受。
传统线下读书会的产生,正好满足双方需求。
这种形式虽有互动,但大多仍是作者本人或专业学者带领读者品读书籍。
③互联网时代,新兴科技带来全新传播模式,加之书香社会的倡导建设、优质出版物海量供给、阅读基础设施越发完善、社会平均教育水平不断上升,大环境升级放大了社交化阅读原有特点,并持续释放阅读者需求,促进社交化阅读产生全新变化。
在线上读书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读者,读者群体间交流也更加频繁,激活了书本之外的文化产品,形成思想上的“二次创作”。
也许原作者只是在书中提到了某一个观点,但不同的读者讨论后,或由此形成热议的社会话题,让知识更具有延展性和流动性。
社交互动带来的参与感,也得以让人体会读书的另一种乐趣。
④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化阅读,进一步“模糊”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使读者兼具信息接受者、知识传播者乃至文化创造者的身份。
尤其是青年群体,他们更热衷表达、愿意分享并擅长利用新兴媒介。
对于90后、00后来说,他们不再那么渴求所谓的“青年必读经典书目”,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帮助下,他们大可自己私人订制一份个性化书单,读书后通过撰写书评、制作“拆书”视频来分享个人心得,并以此为媒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吉林省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备考卷(B)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备考卷语文(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通常以“社会转型”来描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所谓社会转型,就是从传统社会形态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变。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生产过程(包括劳动方式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产业构成的非农化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是基本动力,而由此带动的社会生活形态上的城市化则是最显著的外在表征。
如果我们将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看作是一种“乡土文明”的话,那么,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则正在将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城市文明”的时代。
对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的一个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它单纯理解为一个关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概念,而没有将它看作是描述中国整体社会的概念。
实际上,在费先生这里,与“乡土社会”对应的不是空间形态意义上的城市社会,而是历史序列上的“现代社会”。
费先生用“乡土中国”这个概念所要刻画的,是不同于现代社会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传统社会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是一种独特的乡土型文明形态。
就如同现代社会的结构、文化和运行形态并不仅仅限于城市,这种独具中国特点的传统“乡土文明”形态也不仅仅限于中国乡村,而是笼罩于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
但是,无论你是主动告别还是恋恋不舍,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独具特色的传统“乡土文明”已无可避免、无可挽回地成为了或正在成为明日黄花,今日的我们已无可选择地进入了“城市文明”主导的时代。
吉林省榆树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吉林省榆树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促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其文物价值,可说是。
整个千佛洞地区是个艺术宝库,至少了1400多年的带有历代艺术风采的壁画、雕刻、经卷等等。
背景题材即使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是人类文化的宝藏和精神财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坐落闻名于世无与伦比累积B . 坐落名垂千古不可或缺积淀C . 分布名垂千古不可或缺积淀D . 分布闻名于世无与伦比累积(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在敦煌石窟艺术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B . 敦煌石窟艺术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来的表现手法C . 在古代艺术家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化、吸收了外来的表现手法D . 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背景题材虽然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B . 虽然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C . 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不同时代的艺术品还是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D . 即使背景题材以佛教文化为主,但不同时代的艺术品也反映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上·衡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吉林省榆树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榆树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
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
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
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
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吉林省2020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

吉林省2020版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看到路上有行动不便的人需要帮忙时,请伸手相助,千万不要只是袖手旁观。
B . 地震突然袭来,慌乱中的人们不知所措,乱作了一团。
C . 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D . 听到这个坏消息,全班同学都呆若木鸡,心里暗暗为灾民们祈福。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包括中国雪灾在内的一系列气候异常事件提醒世人:如果人们还停留于坐而论道的阶段,将饱尝“不预则废”的恶果。
B . 在即将到来的下学期,全国1.5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用上了免费教科书,部分科目用书还将循环使用。
C . 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故事可以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义的实践行为、经验等,并对其进行研究、反思,发掘其中的教育思想。
D . 中英联合研究小组“证实大熊猫仍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潜力”入围“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这表明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的尽头。
3. (2分) (2017高一下·泰州开学考) 下面是湘南中学《映湘南》编辑部的征稿启事的草稿内容,其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 《映湘南》是我校文学社自办的期刊,它的发展离不开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B . 本学期十月份开始,本刊将增设“真我风采” “热点评说”栏目,欢迎同学们惠赠稿件。
C . 同时,本刊对希望发表文章的同学也会鼎力相助。
D . 欢迎同学们踊跃投稿,希望同学们不要敬谢不敏。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4. (6分) (2017高一上·临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2020届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届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鹮陈毓老饕年轻的时候在华阳当过知青,老了爱忆当年,几次约我们陪他回去看看。
上次说是在早春,现在已经初冬。
老饕感慨,离开这多年,竟没回去过。
老饕说,没回也正常,没颜面,想一想,我们吃了村里那么多东西,却没回报啥。
老饕在华阳吃过娃娃鱼。
“味道实在不咋样。
”“不如鳖。
”“更不如桃花瓣鱼好吃。
”“熬一锅白汤,岛屿一般浮着鱼脊。
”“香气捂都捂不住。
”回忆弥漫着口水中消化酶的味道。
好在出发了。
车上高速、下高速,入国道、出国道,之后是盘山水泥路,所见干净,清爽,像一个人睡到自然醒,清明饱满。
老饕感叹交通的方便,说他当年来,可是走了两天一夜,乘绿皮火车,坐长途汽车,再搭手扶拖拉机,最后进村那段,是被顺路的老乡用牛车捎带上的。
去看老饕耙过的地,地已退耕还林,现在种着一坡的厚朴。
老饕记忆中的知青点,早先是生产队,现在重新划分归并,名儿都不同了。
当年老饕插队的华阳村因为秦岭自然保护区的设立,现已升级为镇。
保护区跨越汉中洋县、佛坪。
佛坪的三官庙、大古坪和洋县的长青华阳,三大保护区呈“品”字,摊在秦岭腹地的这块秘境中。
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朱鹮,被称“秦岭四宝”。
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三个保护区都有。
朱鹮却只在华阳保护区内出现。
老饕带我们来,老饕是忆旧,我们呢,旅游顺带找点好吃的。
朱鹮能见就见,见了也不能吃。
问老饕当年在华阳是否见过朱鹮,老饕不确定,说或许见过,或许见过的是白鹭。
四十年前,被判定“已经灭绝”的朱鹮忽然在华阳发现,七只,引起国际自然保护专家的关注,最终促成一个国家级保护区的设立。
不时出现在路边的朱鹮广告牌,提醒我们这里的美与静是和朱鹮相关的,是朱鹮和华阳关系中的因果。
朱鹮喜欢山地、森林、丘陵、溪流、水田、河滩、池塘,华阳一样不少,朱鹮捕食小鱼、河虾、泥鰍、青蛙、螃蟹,华阳样样生长。
保护区最初设立,但专家担心人。
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

吉林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请根据下面一则消息,先拟出一个新闻性标题,再写一则观点性简评。
据《潇湘晨报》报道2014年10月1日至3日,游客只要背出《岳阳楼记》,就能获得一张“免费门票”,凭此票可免费畅游岳阳楼。
三天中,共有3 300余人以这种方式获得了岳阳楼的门票。
岳阳从2013年春节推出背《岳阳楼记》领免费门票活动,目前已有数万名游客通过背诵免费登上了岳阳楼。
(1)新闻性标题(10字内):________(2)观点性简评(20字内):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20高一上·新丰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看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
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
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
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
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終未断裂的生活传统。
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
审美与生活的不即不离,就是一种既不接近亦不疏远的关联。
中国生活美学,就是强调审美与生活之间如此的关联,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生活乃是“生”与“活”的合一,生与活有别,生只是生物性的,动植物均有生,但只有人才能活。
每个人都要“生”。
皆在“活”。
在汉语的语境里面,“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
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发展,推动世界从互联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影响。
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将给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强大新动能,实现创新式发展。
从科学层面看,人工智能跨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具有高度交叉性;从技术层面看,人工智能包含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极强专业性:从产业层面看,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具有内在融合性;从社会层面看,人工智能给社会治理、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带来新的影响,具有全面渗透性。
目前,在边界清晰、规则明确、任务规范的特定应用场景下(如下围棋、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设计出的智能体表现出较好的专用智能。
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从专用人工智能、人机共存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转变。
可以预见,通过科学研究的牵引、应用技术的交叉,人工智能必将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创新式发展。
人工智能为人类认识世界引入新范式,增强科学发现能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是相关学科不断交叉融合、遵循不同范式的发展过程。
从符号主义、逻辑推理、知识工程到连接主义,从大数据驱动小任务到小数据驱动大任务,从神经形态类脑智能到量子计算智能,人工智能的新范式不断增强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传统的科学研究引入新范式后,研究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人工智能为人类理解世界创造新工具,扩展外界认知能力。
人工智能创造各种技术帮助人类理解复杂的拥有巨量信息的世界。
计算机视觉技术利用感知世界的每一个像素,增强人们观察场景的敏锐度。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深度语义分析,改善人和机器的交流互动。
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帮助我们搜集获取海量知识,进而挖掘关系,形成新的知识图谱。
自主无人系统可以利用其不怕热、不怕冷;不怕压等特性,涉足人类无法到达或难以忍受的极端环境,帮助我们探测未知世界。
人工智能为人类改造世界形成新业态,增强产业发展能力。
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能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更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形成新业态,构成新的创新生态圈,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人工智能为人类管理自身构建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社会规范有序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消除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时预测和感知突发舆情:通过对汇聚到一起的多种传感器感知到的社会公共情况进行连续监测,智能预警各种公共安全事件。
需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管理模式在推行过程中,也要解决其和固有社会伦理规范的冲突、数据使用的隐私保护等问题。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为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全世界的人工智能领域参与者应坚持共创、共享、共赢理念,共同创造知识,共同分享技术,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共赢。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0月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界从互联信息时代进入智能信息时代并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都是因为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
B.目前,人工智能在边界清晰、规则明确、任务规范的特定应用场景下表现良好并向通用人工智能转变。
C.传统的科学研究引入人工智能新范式,使人类认识世界能力不断增强,研究效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D.人工智能创造计算机视觉技术帮助人类理解复杂巨量信息,并改善人与机器的交流,探测未知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总说人工智能将会为人类生活带来创新发,展,分说带来了哪些创新发展。
B.文章第二段从科学、技术、产业、社会四个层面对人工智能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逐级递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C.文章从第三段开始以分论点的形式并列展开,每段都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人工智能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D.文章整体简明规范,条分缕析,极具科普价值,第二段下围棋、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的举例更增进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科学层面交叉度比较高,技术层面专业性比较强。
B.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领头雁,这与文中人工智能的作用相符合。
C.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效率,更可以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D.人工智能解决了和固有社会伦理规范的冲突,就可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使社会规范有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何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就业难”一直被认为是“考研热、读研热”的主要原因。
这种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基于推迟就业而表现出的逃避心理和逃避行为,会使个体在读研期间因缺少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产生被动学习、无所适从等问题。
更会因为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而缺少前进动力,进而虚度光阴。
该文指出,这种动机是把学历的衍生功能作为读研的动力,缺少对于学术本身的兴趣,因而也缺少为之奋斗的动力,进而影响读研的收获和成效。
“仅就‘改善就业,的功利目标而言,这样的读研方式,其实已经很难保证3年后他们就能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动机状态下,他们的求学体验也很难幸福,因为如果不具备学术热情,研究生阶段所必需的大量的阅读、研讨、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都可能让他们痛苦不堪。
”考研的内驱力应该是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如果抱着其他目的考研、读研,最终也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是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综合自己的能力、资源,选择一条合适的路。
(摘自《中国青年报》,叶玉婷《逃避式考研渐热:留恋校园?恐惧社会?》,2019年7月29日)材料二:(图片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图数馆:一半博士要求延期毕业,“明星学霸”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背后扎了谁的心?》,2019年2月13日)材料三: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引入适当的淘汰机制,对不合乎要求的研究生进行退学处理,是严格学风的表现。
这能警示学生,督促其专心学业和科研,从而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众所周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学历贬值似乎已成普遍认知。
在此背景下,如果不狠抓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无疑会加速学历贬值,影响公众对我国高校教育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信心。
此前坊间流传着“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正说明了“严进宽出”现象的普遍性。
除了警示作用,对长期不毕业的学生进行裁汰,也在公平性上迈出重要一步。
要知道,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每年的招生指标都是有限的。
那些偏离研究生学习的学生,是现实版的“南郭先生”,他们长期占用着高校的教学资源,这对其他潜在入学者是不公平的。
高校清退研究生是学校在推进人才培养上的自我革新,对纠正以往“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大有裨益。
从目前来看,被清退的不合格研究生相对于庞大的基数而言,比例不算大,学校还是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容错空间,处置措施称得上是人性化。
当然,我们在为淘汰超学制研究生叫好的同时,也应反思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性问题。
近年来,高校教育资源的丰富并没有跟上研究生扩招的步伐,有些高校甚至出现“本研倒挂”现象,造成教育资源被稀释。
一定程度上,扩招会造成导师带的学生过多,很容易分散导师精力,进而影响学生毕业进度,拖长其毕业年限。
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及早正视和解决。
(摘编自澎湃新闻《韩中锋:清退不合格研究生,“严进严出”当成常态》,2019年3月17日)4.下列不属于“就业难催生考研热、读研热”弊端的一项是(3分)A.缺少心理准备和学业规划,影响读研成效。
B.被动学习,对学术研究本身缺少兴趣和热情。
C.研究生阶段求学生活的幸福感会降低。
D.研究生扩招,学历贬值已成普遍认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生带着改善就业的功利目的读研,并没真正做好读研准备,而研究生阶段需要深入的专业学习和大量的时间投入,所以读研效果一定不会理想。
B.对比十年中报考研究生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研究生规模增大,而竞争也随之加大,这说明基于推迟就业读研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C.2007-2016年,中国研究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只在2010-2011年增长幅度出现了较大反弹。
D.高校清退研究生有助于倡导“严进严出”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质量大有裨益,也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体制上的革新。
6.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培养优质研究生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兰竹,兰竹刘建超大奎哥走进我家时,母亲正在给兰竹浇水。
大奎哥提着只皮箱,脸上泛着疲惫,魁梧的身材也缺少了往日的风采。
母亲慈祥地笑,说大奎来了啊,老姨给你做烫面烙饼,小米绿豆稀饭,醋熘红白萝卜丝。
去,你先打盆水给姨父洗洗脚。
大奎哥应着,端来水,蹲下身给我父亲洗脚。
姨父,身体好些了吗?父亲乐呵呵地说,没事没事,我呀,乐观着呢。
母亲说,脚要好好洗,路要好好走。
大奎哥看着轮椅上的父亲,又看着母亲和面的背影,眼睛有些潮湿。
母亲双亲去世得早,母亲是跟着大姨长大的,大姨长母亲几岁。
那时乡下的日子很苦,每年种收的几十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
大姨隔三差五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还哄着母亲说:“我吃芋头反胃,你吃吧”。
母亲到了上学的年龄,大姨自己退了学,把母亲送进了学堂。
每天做完地里的活,大姨都要到学堂门口接母亲放学。
大姨嫁人时,对姨父只有一个要求,要带着母亲进城,要供母亲上学。
母亲大学学的法律,毕业分配在省城。
母亲性格直爽,说话办事也是风风火火的。
母亲和父亲一动一静,相处得却非常融洽。
只有一次,两个人起了高腔;父亲说,你就别犟了,领导都有了意图,按领导的意见办就是了。
母亲说,领导的意见是错误的我也要照办啊?这事不能通融。
父亲很无奈,说那是我老战友的孩子,你就别再竖持了。
母亲一点也不让步,我分内的事,你别管。
大姨三十岁才有了大奎哥,宝贝般宠着。
每年学校放假,我去花城看望大姨,大奎哥来省城看望我父母,我和大奎哥成了互派大使。
那一年,我和大奎哥去河边玩,跳到水里捉鱼虾。
我玩的尽兴,不小心滑入了深水。
大奎哥也不会游泳,却一个猛子扎到我身边,将我托出了水面。
大奎哥被人救起时,已经被河水冲出了好几里地。
大奎哥爱吃母亲做的烫面烙饼,绿豆小米粥,醋熘红白萝卜丝。
每次来我家,大奎哥就嚷着吃烙饼。
那时,大姨家里的生活还很拮据,母亲时常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邮寄给大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