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茶业发展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每年超过十亿的人在饮用,在人类的生活中占用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四川,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有着绵延数千年的茶叶发展史,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构成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
四川茶叶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几起几落,兴衰交替。
新中国建立以来,四川的茶叶得以恢复生产。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四川茶叶得以迅速的发展。
三十年过去,在各界茶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如今的格局与规模,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四川茶业的发展历史
四川是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发源地,饮、种茶有3000余年的历史,茶出国门亦缘于四川。
同样,四川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发展和利用茶叶据史料记载已有4、5000年历史。
最早的茶叶,还是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其名称也是多种多样,比如“苦菜”“荈”“茗”“槚”等,茶叶还没有作为专门的饮料使用。
历史资料记载,武王伐纣时,有巴人献姜、桂、茶等山野珍味。
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135年),实得巴蜀之师……其地东至鱼复,西至棘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桑蚕、麻……茶……皆纳贡之。
”
春秋战国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生产力飞速发展,茶叶也由于各国文化的交流,在逐渐的推广开来,尽管规模还很局限。
清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饮之事。
”这个考证,说明西蜀地区最早的饮茶的文字记载约在春秋时期。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的建立,为茶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王褒的《僮约》中有两处关于茶叶的记载,“脍鱼包鳖,烹茶尽具”和“武阳买茶,杨氏担荷”。
“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武阳买茶”就是说要赶到邻县的武阳(今成都以南彭山县双江镇)去买回茶叶。
”可见,当时已经有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市场,而且对于茶叶的品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要求,茶具的洁净与环境的舒适,茶叶品饮文化已经开始萌芽。
步入唐宋,四川茶叶进入了一个异常繁盛的阶段。
唐时的四川茶叶,不仅是产量最多,而且品质也最好,四川茶叶在唐帝国拥有崇高的地位。
从皇帝、贵族到乡野村夫,都嗜茶如命。
文成公主入藏,将四川茶叶带到了西藏,也开了茶马互市的先河。
宋朝时,此事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政治大事,朝廷极为重视。
宋朝时,在唐朝的基础上,四川茶叶依旧保持了特殊的地位,此时还形成了榷茶使制度,茶叶的生产经营归属国有,成为国有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明清之际,其他各地的茶叶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尤其是东南沿海省份,还产生了绿茶之外的其他茶叶品种,形成了独特的茶叶品饮文化。
而四川茶叶,受制于土壤、气候、地形、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已经没有唐宋时期的繁盛,步入了一个逐步衰退的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四川茶叶得到了恢复。
尤其是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四川茶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种植面积、生产量,还是销售网络、茶叶品质,得达到了之前各个时期无法企及的高度。
茶叶经济,已经成为四川省内很多县市的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发展茶叶仍然是四川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四川茶业的发展状况
(一)四川茶业的基本情况
四川是人类茶叶生产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
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
早在唐代,川茶产量就位居全国之冠。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省年产量 3.0万吨,名列全国前茅,外销、边销、内销各占三分之一,产销两旺,名重一时。
2005年时,全省茶叶产区超过120个县(区),茶园面积达到15.2万公顷,茶叶年产量增加到9.8万吨,茶叶农业年产值达15.7亿元。
到2007年,茶园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6.8万公顷,采摘面积10.67万公顷,产量达到了13万吨。
茶叶综合总产值为60亿元,农业产值为21.7亿元。
四川的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3、第4、第4位。
同时,全省良种茶园面积和名优茶产量快速增长,发展速度与年均10%的增幅,也位居全国各产茶省市之首。
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茶叶企业不断壮大,优势龙头企业集群已凸现,其茶园的整体管理水平、企业的规模、产品质量、加工设备、技术水平、品牌形象等,均位居全国一流行列。
四川已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茶叶优势产区和茶叶生产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集约化的重点示范区。
(二)四川茶业发展的形势和特点
1、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
以2005年为例,全省拥有茶园总面积达到228万亩,年均增长17.47%,远远高出全国平均值的4.8%;茶叶总产量达到9.79万吨,年均增长15.93%,是全国平均值6.92%的2倍还多。
这些数据表明,四川的茶叶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2、区域优势突出,实现规模化发展。
根据数据显示,川西的成都、眉山、乐山、雅安四市发展最快,茶园面积年均增长33%,产量年均增长22%,较之省内其他产茶县市要快得多。
而四个市的茶园面积,占全省的比重,也由原来的不到四成提高到现在的超过一半。
茶叶产业,正在向优势区域集中,并因此带动了产业集聚。
3、茶类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效益显著提高。
四川茶叶,经历过之前的以粗为主、增细稳粗、绿茶改红、红茶改绿的反复。
现在,在汲取过去的教训的基础上,把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名优茶。
名优茶的产量和产值,占整个茶叶的比重在不断的提高。
到2005年,名优茶的产量已经占到37.7%,而产值,则达到57.4%。
名优茶,真正成为了茶产业的支柱力量。
4、企业实力壮大,品牌意识在不断提高。
全省现有国家级驰名商标的企业1家,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12家,还有一批历史名茶和老字号品牌。
另外,“蒙山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
尤其是四川省“十大”名茶的评选,成为了四川茶产业新的亮点和契机,四川茶叶由此进入品牌经营和名牌打造的阶段。
5、科技力量显著提高,质量明显改善。
以优良品种为在主要内容的技术推广,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和无公害茶园面积都超过了100万亩,无性系良种的比重提高到一半。
其他的园艺技术、加工技术、保鲜技术等的大量推广和采用,不仅是明显改善了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四川茶产业的整体效益。
6、茶文化空前活跃,宣传力度增强。
各种形式的茶艺表演、茶艺大赛、茶旅游节、茶叶博览会、茶文化周、名茶评选会、名茶馆评选会等,活跃
了整个茶叶文化市场,有力的宣传了四川茶产业,增强了川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了茶叶消费和茶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四川出口茶的发展历史
茶叶是我国传统出口创汇商品,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冲击。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农业部的联合指示,开启了四川出口茶的新篇章。
1、50年代推广制造工夫红茶。
红茶当时被定位特许商品,中央确定了皖南、苏南和川南三个红茶区。
在具体的推广中,以成立“红茶生产互助组”和“社队联办茶厂”的形式,变分散制茶为集中制茶,统一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
同时,大力推广科学制茶机具的应用,提高科技含量。
川红功夫品质过硬,产量与出口量逐年增加,省内产地也由4个县区扩大到8个县区。
川红的品质也在逐步提高,其品牌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1958年,早白尖川红荣获第24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
2、60年代推广制造红碎茶。
红碎茶占国际茶叶贸易总量的90%,为了扩大中国茶叶出口,四川开始了红碎茶的生产加工,最早是国营新胜茶场。
之后,逐步推广到筠连、重庆、江津、涪陵、万县、达县、乐山等地。
到80年代,全省30多个县兴办240多家红碎茶厂(场)。
1986年,全省年产红碎茶13000多吨。
同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1986年,南川大观茶社的南川大叶种红碎茶还荣获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
3、70年代开发多类茶,增加外销茶。
四川茶叶群体品种适制性强,70年代经过试制试销,四川逐步开始由单一的绿茶出口销售增加到了多茶类的出口,包括了四川普洱茶、四川乌龙茶、四川绿茶、重庆沱茶、川青毛
茶改制出口绿茶。
四川的茶叶销往港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美国等国和地区。
据统计,四川出口茶从零起步,共计出口137816吨(含重庆),其中调拨出口102577吨,自营出口35238吨,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绩。
(四)四川茶业发展的优势
作为茶叶产业非常发达的四川,究其发展的原因,除了各方的努力之外,还在于自身的发展优势。
四川茶业的优势表现在:
1、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
四川是茶叶最早的人工种植区域,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人工种茶历史超过2000年。
而在中国特有的贡茶历史中,四川的贡茶历史也最早,超过1000年。
因此,四川的茶叶文化的悠久历史,造就了四川茶叶的极高的知名度。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这些脍炙人口,长久流传的名句,就是四川茶叶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
2、茶区辽阔,种植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四川全省120多个县都有茶叶种植,分布于四川各地,总面积超过16.8万公顷。
这些地区条件独特、气候适宜、云多日少、雨量充沛,是发展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域。
3、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四川省地形复杂,各类地质地貌都有分布。
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
现在种植的省级以上优良品种40多个,其中本省地方良种20余个,国审品种10余个。
重点推广的名山131、特早213、天府茶11号、18号、蒙山11号、16号、福鼎大白茶、乌牛早、福选9号等无性系良种,具有发芽早、整齐、产量高、品
质优、适应性强等优点。
4、产品种类丰富。
四川省的茶叶产品异常丰富,是应有尽有,包括了绿茶、红茶、花茶、边茶、普洱茶、乌龙茶等。
从外形上看,则有条形、针形、卷曲形、珠形、片形等,可谓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5、茶叶上市早,是我国最大的名优早茶优势产区。
四川气候是冬暖夏凉,春季气温回升早而快,四川茶区开园采摘,也普遍比浙江、江苏等省份提前20-30天,像川南地区,2月上中旬,就可以开园采摘新茶。
每年2-3月,大批省外客商,云集四川收购早茶,占四川同期产量的70%以上。
四川的名优早茶全国第一,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6、价格优势明显。
四川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之其他东南部产茶省,要低上许多。
而茶农也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如茶叶这样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
廉价的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也大大降低了茶叶的生产成本。
因此,同其他产茶省份相比,四川茶叶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7、绿茶出口潜力较大。
中国绿茶出口优势很强,出口量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左右,远销摩洛哥、俄罗斯、阿联酋、法国、突尼斯、比利时、英国、阿尔及利亚等国。
但我省茶叶出口量很少,2007年仅仅只有800吨,其出口量为全国倒数第2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川是绿茶的最适宜产区,良好的生态、较大的规模、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品质,都是川茶的优势所在。
因此,四川的绿茶还有很强出口潜力。
三、四川茶业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建立已经有五十余年,四川茶产业也发展了有五十余年。
经过
五十余年的发展,在全体四川茶人的共同努力下,四川茶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
1、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产值不断提高,发展势头强劲。
据不完全统计,截自2007年底止四川茶叶面积240万亩,年增长率为17.4%,比全国年增长率4.8%高出12.67%;年产量15.29万吨,产量年均增长率15.93%,比全国年增长率7.36%高出8.57%,且川茶还有30%的幼林茶园尚未投产。
在四川的很多产茶区,茶叶已成为茶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地处川西的成都、眉山、雅安、乐山等地的茶园面积年均增长率达33%,其比重由占全省面积的34.5%增长到现在的51.1%;产量年均增长率22.1%,产量比重由占全省产量的54.5%增长到现在的60%。
蒲江、邛崃、夹江、洪雅、马边等八县的茶叶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
位于雅安境内的名山县茶园面积已突破25万亩,产量达2万吨,规模发展态势已逐渐形成且产业带区域优势明显突出和后续支撑力强劲。
2、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实力不断壮大,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四川茶叶成功的实现了由粗转细、由红转绿的变革,据不完全统计截自2007年底,全省的绿茶产量已占全省茶叶产量的80%左右。
其中名优绿茶的产量达4.2万吨,占全省的总产量的36.1%,产值达11.6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64%。
可以这样说,名优茶或者说是名优绿茶的迅速崛起支撑着川茶和川茶企业的发展。
川茶和川茶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川茶企业的企业家的眼光更加高远,他(她)们在企业实力日益提升的同时,品牌意识亦逐渐增强。
近年来全
省涌现出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叙府茶业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10家、省级驰名商标4家。
2006年,四川“十大名茶”的评选,更是极大的推动了四川茶叶企业的品牌建设步伐。
竹叶青、叙府龙芽、龙都香茗、仙芝竹尖、绿昌茗雀舌、花秋御竹、佛泉今生相依、巴山雀舌、芝龙洪河茶、蒙山甘露,这四川“十大名茶”的诞生,无疑将会给川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科技含量迅速提高,茶叶质量明显改善
川茶企业实力的壮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
茶园发展方面30亿株良种苗木的投入尚不能满足茶农的需要呈供不应求之势,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发展已逾100万亩。
在发展良种茶园问题上,省里的要求是:不是良种不发展,发展必须是良种。
名优绿茶生产量迅速提高的同时,其消费群体的数量亦日趋庞大起来。
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全省的机制名茶的发展进程大幅度提高,名茶生产中机制名茶已达到70%左右,不仅如此,大棚覆盖、冷藏保鲜、远红外提香、洁净化生产的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茶叶生产的各个领域,不仅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水平,而且使得茶叶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4、茶事活动空前活跃,文化与内涵争奇斗艳
川茶和川茶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有关于茶叶的茶事活动、茶文化的宣传、茶馆、茶楼、茶艺、茶道、新茶品赏联谊等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借天时、地利、人和等不同的地方特色利用茶事和茶文化活动为企业搭台,茶叶企业则在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茶叶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戏。
一时间,巴蜀大地上有关于茶叶的茶事活动频繁异常、热闹非凡。
2008年4月7日-9日地处川东地区的达州万源市城乡内外人声鼎沸、彩旗飞扬、蝶舞蜂啸、车水马龙,这即是“中国富硒茶都四川万源首届天然富硒茶文化节”开幕的盛况。
茶叶专家、八方宾朋汇聚于当年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的万源城下,“观八台日出,品巴山雀舌”。
2008年4月21日-23日由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茶叶研究所、四川省茶叶学会、四川省茶文化协会等单位主办、嘉竹茶叶有限公司、绿昌茗茶业有限公司协办的一年一度的新茶品尝会在川西平原的蒲江隆重开幕。
与会的茶叶企业无一不是带着自己的得意作品分别亮相。
新茶品尝会上所表现出来的热烈气氛,那些茶叶专家、教授、学者、茶企老板、嗜茶之人对茶的眷念之情都让人难以忘怀。
2008年5月2日-4日由绵阳市人民政府农办、绵阳晚报举办和绵阳几家茶叶企业协办的“绵阳市首届茶文化节暨新茶上市展销会”在绵阳市铁牛广场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
其间“茶花仙子”以其婀娜多姿的茶艺表演博得观者的阵阵掌声“竹叶青”、“仙芝竹尖”、“佛泉茶业”、“云南明珠茶业”、“北川宏禹茶业”的展位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近几年来,四川茶叶正是由于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极大地促进了消费市场的良性发育和正常发展,川茶的知名度和对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川茶走出四川、走出国门的日子不会很远了。
四、四川茶业的主要经验
四川产业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人工种茶和纳贡,孕育和形成了丰厚的川茶文化底蕴。
茶叶也是四川的主要特产之一,在茶叶产业的发展道路上,四川同样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1、巩固茶叶老区,大力开拓新区。
四川的面积很广,宜茶的区域也相当辽阔,盆地内大部分山丘地带都具备发展茶叶生产的条件,从“自然生态”和“经济生态”综合评价,发展茶叶的最佳区域,其实就是盆地周边的浅山和丘陵。
在巩固老的茶叶产区的同时,集中力量开拓新的产区,是茶产业发展的必然。
2、规模化发展,联合经营。
茶叶是典型的商品生产,要求专业化生产。
70年代之后,联办茶场(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四川茶叶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今天的茶叶生产,其实还是当时的基础的使然。
3、调整茶类结构,建设商品生产基地。
四川茶区幅员大,气候、品种资源丰富,内销、边销、外销市场广阔,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多茶类,建设商品基地,满足市场消费是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4、依靠科技进步,坚持优质高产。
推广先进技术,实行科学种茶和制茶,是提高茶叶生产水平的重要措施。
建国后的几十年,联办茶场(厂)的出现,茶叶技术推广站的建立,无性系良种的广泛推广,都证实了科技对茶叶生产具有极大的促进力。
5、改革流通体制,放开茶叶市场。
商品经济要求与之适合的开发型市场。
84年后,国务院调整茶叶购销政策,改革了流通体制。
茶叶市场的逐步放开,产量的大规模增长,不仅没有出现滞销的情况,反而成为四川茶叶的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6、积极开展茶文化活动,扩大茶叶消费。
四川茶叶历史悠久,资源丰
富,品质优良,有着非常丰厚的茶文化底蕴。
成分弘扬四川茶文化,发展四川茶叶经济,已经成为茶业、旅游业、文化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各种类型的茶文化活动,如茶文化旅游节、茶书画展、名茶展示、茶文化周等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和好评,宣传了四川茶叶,同时,也扩大了四川茶叶的消费,促进了茶叶经济的发展。
四川茶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回顾四川茶叶发展历史,总结这些历史经验,不仅是对过去四川茶叶的一种肯定,对今后的茶业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四川茶业的前景展望
四川茶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我省茶叶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税、企业增利的显著效果,成为盆周山区、盆地丘陵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川茶产业在全国的位次提升,影响力显著增强。
到2007年,我省茶园面积列第3位(仅次于云南、浙江)、产量第4位(仅次于福建、浙江、云南)、产值第4位(仅次于福建、浙江、云南)。
具体表现在:一是持续快速发展;二是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三是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四是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五是茶叶“一村一品”,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在肯定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省同先进省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规模化、专业化、良种化、集约化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川东北茶区规模化、良种化水平都有较大差距;二是品牌多、名牌少,没有一个像铁观音、龙井、普洱茶等那样的叫响海内外、知名度高的品牌,原料形式销售多,品牌销量少,直接出口量小;三是茶叶经营
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种茶、千企万厂制茶、千牌万品卖茶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定价能力弱,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管理和生产过程难以有效控制;四是投入较少,缺乏统筹协调、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
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很关心四川茶业的发展,在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副省长张作哈同志,就四川茶业的发展,做出了三点指示:一、要充分认识加快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二、要努力推进我省茶叶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三、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川茶产业发展的领导。
在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研究完善茶产业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增添工作措施,打造中国绿色茶园,培育壮大茶叶企业,推进我省茶业跨越发展,促进广大茶农持续增收。
四川省农业厅按照四川省委九届四、五次全会精神,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邀请各方面专家论证,制订了《四川省“十一五”优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总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化水平为主线,立足优势,优化布局,狠抓良种,扩大规模,建设基地,整合品牌,培育龙头,增强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能力,实现茶叶大省向茶叶强省的跨越。
在实际的工作上,要突出六个重点:
1、着力建设优势产业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建成中国最大绿茶之乡。
2、着力依靠科技,加快增长方式转变,要紧跟市场需求,突出抓好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3、着力打造品牌,推进产业化经营,整合川茶品牌、重塑川茶形象。
我们要用3-5年的时间,使川茶整体形象得到显著提升,要让川茶走向世界、全国人民都喝川茶。
4、着力强化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
5、着力弘扬川茶文化,拓展茶产业功能,要充分开发、利用四川茶文化资源,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乡村旅游活动,促进茶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着力实施四大工程,推进我省茶业跨越发展。
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扶持“四项工程”,推进“三化一提高”:一是实施良种化工程,推进良种化。
建设高效标准化基地,特别是有机茶基地,重点支持无性系良种种苗,无性系良种化提高到60%以上;分区域完善、建设良种繁育基地5个。
二是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推进机械化。
大力推广机剪、机采,支持修剪机、采茶机购置;支持龙头企业清洁化加工改造、检测水平提高和开展有机、良好农业认证。
三是实施名牌工程,推进品牌化。
集中组织宣传、出省展示展销,支持申报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
四是科技工程,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在重点产区建立核心示范片和建设科技园区,开展省、市、县分级培训和选送骨干到大学、科研单位短期集中人才培训。
四川茶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到2012年建设100万亩高标准、高效茶园(其中新发展50万亩,改造50万亩),全省茶园总面积达到300万亩,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60%以上(提高18%);茶叶总产量15万吨(增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