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重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期末重点归纳
————————————————————————————————作者:————————————————————————————————日期:
ﻩ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的共识。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3、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科学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党。
但是,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深刻认
识。
不从中国实际出发,革命遭受了挫折和失败。
现实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必须实现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在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独立自
主地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
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中国革命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
为理论,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毛
泽东思想主要围绕着中国能不能革命,怎样革命的问题展开。
此后,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和改革道路,那就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二大理论成
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
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
设党的问题,神话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
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重要意义:1、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提供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倡导和实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包括:新
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四个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提国际形势作出了新判断,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新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思想的核心,精髓,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
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
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重要意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是加强党的思想作
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
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
新的正确认识、
怎样解放思想?1、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胡思乱想;同时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做最高权威,不
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
2、回顾我们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来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
每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
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
资本主义。
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为什么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
它不但是伴随
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的,而且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
接经营的企业而产生的。
中国无产阶级是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
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见书p74。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隔阂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
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翻地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文化。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武装斗争,斗争形式;
党的建设,自身努力。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见书P90~91.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内涵: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
义目标。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
段。
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
的特定历史阶段。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至少需要100年。
物质技术基础方面不够格,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的不成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步走”发展战略:见书P155
请简述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主要内容。
新民主革命总路线主要内容: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1969年九大上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
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
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上,
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
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市场经
济主体;促进竞争;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各种物质生产条件2、人的劳动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
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想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
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统筹区域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p216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
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
继承民族文化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
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
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书P276)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内涵: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关系。
加快改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基本要求: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
实利益的问题。
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
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
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
都能够创造出来。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
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
认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
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
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
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
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
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
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其中包括,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
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
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
建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