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7《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调查的目的和方法。
2.掌握小范围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能够通过图表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数据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调查和统计的基本概念。
2.数据的统计和表示方法。
3.图表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2.利用图表进行数据展示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
2.板书、彩色粉笔、图表样本。
3.学生调查表格和问卷。
4.台式计算机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统计”的字样,询问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引出调查和统计的目的及意义。
2. 学习内容(20分钟)•使用实例引出调查的基本方法。
•讲解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数据的重要性。
•介绍常见的数据表示方法,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
3. 讲解示范(15分钟)老师用学生调查的实际数据进行讲解,展示如何整理数据并绘制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关系和规律。
4. 练习(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并根据数据绘制图表,交流和归纳调查结果。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调查和统计的重要性,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让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有更深入的理解。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行一项小调查并整理数据,绘制对应图表,并用一段文字总结调查结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际调查和图表绘制的练习,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以上是《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课《统计》的教案,希朋能够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工作。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使学生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起看看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欢迎查阅!二年级下册数学统计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进行初步的预测,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与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同时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会看统计图、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进行初步的预测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新知。
师:1、马上就要到六一了,老师想举办联欢会庆祝一下,要庆祝首先就要布置布置我们的教室,征求大家的意见,布置成大家都喜欢的颜色样式,那就要准备彩色的纸,大家一起动手。
2、那就要先来说说你们喜欢的颜色吗(叫几个学生说一说)3、说一说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呢(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下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喜欢颜色)师:刚才我听见有小朋友说喜欢红色,也有小朋友说喜欢蓝色,还有小朋友说喜欢粉色,到底老师要准备一些什么颜色的纸,来动手布置我们的教室才能让大家都满意呢有没有一个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呢生:1、举手表决 2、投票 3、统计师:好的,我们今天就来统计一下。
(板书课题) 二、亲历体验、探索新知。
1、投票选举,收集数据。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家最喜欢的(投票选举)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选票,请你写上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的,然后交给小组长,小组长收齐之后放进投票箱里,明白了吗(学生很快的完成投票过程)2、统计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4总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4 总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4 总复习解决问题和统计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关于解决问题和统计的相关章节。
具体包括:1. 认识统计图;2. 制作统计图;3. 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统计图的基本知识,能够制作简单的统计图;2. 能够利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制作和运用统计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统计图模板、练习题。
学具:铅笔、橡皮、练习本、统计图模板。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关于班级学生身高统计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统计图来表示这些数据。
2. 认识统计图:教师向学生介绍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饼图等基本统计图的形式,并解释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制作统计图: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统计图,包括收集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形式、绘制统计图等步骤。
4. 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教师通过例题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统计图来解决问题,如通过统计图来分析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关于制作和运用统计图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统计图的种类、制作步骤和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统计图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独立制作和运用统计图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制作其他类型的统计图,如雷达图、柱状图等,并利用这些统计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二、认识统计图在认识统计图的环节,我详细介绍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饼图等基本统计图的形式。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包括确定收集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等。
2. 数据整理:介绍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等。
3. 数据分析:讲解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中位数等。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统计数据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按照“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顺序,逐步讲解每个环节的内容。
3.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3.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大纲,您可以在每个部分添加更多的细节和内容,以达到五千字的要求。
希望这个大纲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数据的特征,了解数据的可变性和分类。
2.学生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生能够通过简易图表进行数据的展示和说明,初步了解图标和表格的应用。
教学重点1.数值分类;2.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3.数据的图形表达。
教学内容与时长活动计时活动1:了解数据10分钟活动2:数据分类15分钟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20分钟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25分钟教学步骤活动1:了解数据•导入(2分钟)通过导入课堂互动打破陈旧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家里的收纳柜或书架和里面放置的物品,以展示大家都有一些数据在生活中。
•数据的搜集(8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班级或学校的一些数据,例如:1.你喜欢的季节是什么?2.你每天在家花费的时间?3.你在班级、校园中最喜欢什么地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调查问卷,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
活动2:数据分类•数据分类的基本概念(5分钟)介绍简单的数据分类方法,例如将自然现象的数据按照天气、风力强度、时间等分类。
•实际操作(10分钟)请学生们动手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使用简单的表格、条线图等方式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展示和了解数据。
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初步数值统计(5分钟)浅谈数据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谈论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众数等特征。
•计数方法介绍(10分钟)介绍常见的计数、统计方法,例如分类初识、频数、百分比等,为后面开展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做准备。
•统计分析(5分钟)初步介绍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例如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等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展示得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图形表达的引导(5分钟)教师介绍图形表达的基本概念、重要作用和想要展示的信息等要素,为下一步选择图形做准备。
•图形表达的实践(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和上一步鼓励的发现,设计合适的图表或图形展示数据,并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为什么呈现出现象,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课题实践课教案设计:《统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课题实践课教案设计:《统计》摘要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基于生命化理念下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研究》,此课题的研究突出了“课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实现自我尊重和长远发展搭建平台。
关健词课题教案设计一、问题的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实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
尤其是新课标2011版提出,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两基”变为“四基”,其中基本活动经验的经历和获得,也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和落实的侧重点。
所以我们新星学社把我们系列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内容的研究中,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以“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的小课题的研究。
至今已经进行了近一个学期实践,针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意义、什么样的问题适合探究、如何进行探究三个问题进行了系列的研究,本学期研究的重点为“如何进行探究”,在活动之初我们经过大量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了四步操作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及获得认知的方法和策略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1、学生由单式统计表到副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就有效的诠释了探究的全过程。
2、在对单式统计图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学生发现单式统计表同时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麻烦,如何把信息进行整合,提出问题后,同学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和策略是什么。
3、那就是“合并”——其实就是副式统计表产生的前提和价值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之后,在进行发明和创造时,就能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学生能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难点:用图表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游戏的方式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约30分钟)-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 数据的表示:教师可以介绍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柱状图等,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图表。
3. 练习与反馈(约20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小结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3 统计与概率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3 统计与概率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统计和概率。
2.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方法。
3.学习概率的基本概念。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分析数据,总结数据,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共同参与和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统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概率的基本概念。
教学准备1.课件和教材。
2.小黑板和白板笔。
3.纸、笔(用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和小黑板,引领学生认识概率和统计的概念,介绍两个概念的区别,让学生对今天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讲解(20分钟)1.统计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学会如何记录数据,并通过小组活动来整理和分析数据。
例如,记录某班级同学喜欢的水果种类,然后根据数据制作柱状图和扇形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
2.概率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概率的基本概念练习,增强学生概率计算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猜测下一次翻到的一张牌是什么数字,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概率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和人生实践。
活动(25分钟)1.统计数据整理小组活动老师在课前准备数据,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3-4人,让学生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信息。
然后让学生将数据整理并制作成多种图表,比如折线图,柱状图等,并颁奖给最优秀的小组。
2.概率计算小组活动老师在课前准备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3-4人,让学生推测下一个事件发生,例如下一次扔硬币是正面还是反面。
然后让学生利用概率来计算结果,并向其他组展示运算过程,颁奖给符合题目要求的小组。
总结(5分钟)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是有趣的,同时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课后拓展让学生把自己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并整理成数据图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和概率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如何统计数据和制作数据图表,并学习了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3 统计|西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3 统计|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西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7.3节,主要围绕“统计”的概念和应用进行展开。
课程将引导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包括:- 数据的收集:指导学生如何收集数据,包括观察、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
- 数据的整理:教授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和归纳。
- 数据的描述:引导学生使用图表、文字等形式来描述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 数据的分析:教育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数、中位数等。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来描述数据。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将统计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需准备以下教具和学具:- 教具:PPT课件、统计图表示例、教学视频等。
- 学具:学生用统计图表练习册、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3.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展示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统计的实用性。
4.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然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描述和分析。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年级数学2条形统计图教案及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2条形统计图教案及练习题m2.8.2条形统计图课型新授使用人教科书第109--111页的基准2。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并使学生重新认识条形统计图,明晰用1格则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够根据统计图明确提出问题,并初步展开直观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提高统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1.重新认识并绘制条形统计图,能对条形统计图分析。
2.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1格表示几个单位,制作条形统计图。
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非政府积极开展套圈游戏。
2.格子图,套圈得分统计表,水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交流信息,谈话引题:同学们,课前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套圈游戏。
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套中几个圈,得几分,并在得分统计表里作好记录。
2.顺利完成套圈罚球统计表:套圈游戏得分统计表()组3.各小组长展现罚球统计表,汇报罚球情况。
二、分析数据,设计统计图1.观测数据:(出示现场收集的各组总得分统计表)瞧,老师也收集了一张统计表,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组别一组二组三组四组罚球452035302.能把这张表制成统计图吗?(媒体出示统计图)谁来说说你准备怎样画?3.引起思索:如果用以前“一格代表1”的方法去制作统计图,一组罚球必须涂抹几个格?这样便利吗?怎么办?4.学生小组内讨论。
(师巡回发现问题)5.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见解。
让学生明确:一格不仅可以表示“1”分,,还可以表示“2”分,或表示“5”分,甚至表示“10”分……只要每格表示的数量多一些,那么格子不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6.出具顺利完成的统计图。
(1)观察一格代表几分。
(2)比较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指出统计图的优势在哪里?(3)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可以从条形的长短直接看出数量的多少,非常的具体形象,便于比较。
三、小组合作,顺利完成统计图1.出示统计图,让各组填写纵轴(一格代表5)。
二年级数学《统计》课件
04
课堂小结
回顾知识点
统计的定义
统计是通过收集、整理、 分析和解释数据来了解现 象的一种方法。
统计的意义
统计可以用来研究社会、 经济、自然等领域的现象 ,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和预 测。
统计的基本步骤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 析数据和呈现数据。
总结实践经验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整理
在收集数据时,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确保数据的真实 性和可靠性。
数据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可以 了解数据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数据趋势分析
通过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预测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规律。
数据细分分析
通过将数据按照不同的分类或分组进 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数 据的特征和规律。
03
实践活动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念和方法的理解。
班级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班级 调查、班级展示、班级讨论等。
全校活动
全校活动是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的活动,旨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二年级数学《统计》课件中, 可以组织全校活动,让学生通过 参与实际问题和挑战,提高统计
素养和应用能力。
全校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全校 调查、全校展示、全校讨论等。
如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掌握基础数据处理技能
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合适的 工具进行数据处理。
学习数据分析方法
掌握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能够根据 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实践数据处理项目
参与实际的数据处理项目,通过实践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积累经验 。
二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统计教案 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统计教案冀教版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统计与数据的概念。
2. 能够分辨常见的统计图表,并能够使用简单的图表进行数据呈现。
3. 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推理。
教学准备1. 教材:《认识统计教案冀教版》二年级上册。
2. 教具:纸张、铅笔、计算器。
3. 学具:统计图表卡片、计数器。
4.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导入与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到的有关数据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统计的兴趣。
导学(10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什么是统计,统计的作用及常见的统计图表。
2. 分发统计图表卡片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卡片上的图表,并尝试猜测图表所代表的数据。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图表更直观地呈现数据。
实践操作(20分钟)1. 按照教材内容,在黑板上绘制柱状图和折线图的示例,解释图表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2. 让学生结合示例,用统计图表卡片上的数据练绘制柱状图和折线图,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3.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图表,回答相关的问题,如哪种图表更直观、哪种图表更适合比较等。
拓展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并使用柱状图或折线图呈现数据。
2. 让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统计图表,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讨论。
总结与复(10分钟)通过讨论和回顾,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对统计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评估在实践操作和拓展应用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学生的图表绘制和数据分析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继续引导学生研究其他常见的统计图表,如饼图、散点图等。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分析数据,激发他们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统计图表,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增加了学生对统计的实际应用的理解和兴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深化学生对不同统计图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3统计(3)-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3统计(3)-冀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中位数。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和中位数。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通过展示若干个图表,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这两个概念。
2. 讲解新知识
2.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老师给出一组数据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求和再除以个数的方法计算出平均数,并注意平均数与数据中实际取值的关系。
2.2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老师给出一组有序的数据作为示范,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找出中间一个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来计算出中位数,并注意中位数与数据中实际取值的关系。
3. 知识运用
3.1 经典案例分析
老师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分析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3.2 实际应用分析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际问题,如班级中考试成绩的统计、水果店里销售数据的统计等,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并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4. 课堂小结
老师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经典案例和实际应用的分析,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得到很大提升。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掌握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统计
二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统计引言:数据统计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字,以及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探讨二年级数学教案中的数据统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等方面,以及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在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据统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会收集数据: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数据的能力,如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2. 进行数据整理和分类:学会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3. 统计和分析数据:通过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培养学生统计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如制作简单的图表、计算平均数等。
4. 运用数据解决问题: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利用数据进行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数据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并记录数据,从而提高他们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合作小组,让他们共同参与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的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彼此的数据处理能力。
3. 游戏教学法: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数据统计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据统计知识。
4.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数据,并引导他们分析数据,提出问题,并通过数据进行推理和解答。
三、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数据统计教学的核心,下面介绍几个适用于二年级数学教案的教学活动:1. 数据收集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让他们向同学、家人或老师收集数据。
例如,可以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年龄、喜欢的水果等信息,并将数据整理到表格中。
2. 数据整理和分类活动:让学生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将其整理成表格、图表等形式,并进行分类。
小学二年级数学《读统计图表》教案模板四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读统计图表》教案模板四篇小学二年级数学《读统计图表》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读懂统计图教学难点: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
(板书课题)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⑤教师小结。
3、预测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④预测。
到了202X年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四、小调查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表初步》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表初步》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统计表的定义和基本组成部分;2.掌握统计表的读取与分析;3.学会根据统计表制作简单的图表;4.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察和分析能力;5.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统计表初步》。
三、教学重点1.掌握统计表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2.通过实例学习,运用统计表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表示。
四、教学难点1.运用统计表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表示;2.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教材:沪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表初步》;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标签纸、直尺;3.学具:图表模板、计数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教师可利用幼儿园接触较多的统计环节,如班级人数统计等,引入统计表的概念。
(2)出示一张包含学生身高信息的统计表,并让学生查看统计表的构成要素。
2. 讲解统计表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1)统计表的定义:统计表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有关同一现象或事件的数据的表示形式。
(2)统计表的构成要素:统计调查问题、调查对象、调查时间、调查方法、数据等。
3. 进行统计表的读取和分析练习(1)让学生合作进行统计表的读取和分析练习,并相互讨论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在统计表中找到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规律和特点?•你能通过统计表得出什么结论?4. 统计表的制作练习(1)教师出示一组统计调查数据,并要求学生根据数据制作统计表。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使用标签纸、直尺等工具制作统计表,并在黑板上展示成果。
5.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同学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数学课,学生们掌握了统计表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能够读取和分析统计表,并学会了根据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统计情境,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实践,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三单元统计(整单元教案)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统计(整单元教案)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学生将学会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的掌握。
2. 图表和图形的正确使用和解读。
3. 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笔记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3. 示例:通过一个实例,展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练习。
第二课时:图表和图形的使用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图表和图形的使用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图表和图形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3. 示例:通过一个实例,展示图表和图形的使用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图表和图形的使用的练习。
第三课时: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3. 示例:通过一个实例,展示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过程。
4. 练习:让学生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的练习。
板书设计: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图表和图形的使用3. 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作业设计:1.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根据实际问题,使用图表和图形来展示数据。
3.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
课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图表和图形的使用、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教案——统计一、观教材编排体系(老师们,我想首先对人教版教材关于统计这块知识的编排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展望。
)各册的目标定位:一年级目标: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会用画正字或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图,并学会以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目标:继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以一格表示两个单位的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二年级下册目标: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年级下册目标: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本册教学内容编排思考我认为本册的教学内容有三大看点:看点一: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略:例1(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祥细说明:例1中出现了复式统计表,它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学生熟悉的检查身体的情境(如上页图)。
首先统计学生刚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的体重情况,并把数据填入单式统计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个统计表里表示呢?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设计的三个问题中有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可在观察的基础上独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用正字记录法,本册教材中没有再出现提示,在学生收集两年的体重数据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在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张复式统计表中时,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与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
根据统计表回答的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统计表中发现更多的问题。
如,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化建议等,从而明确统计的作用与意义。
2、做一做安排的是对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小组活动人数的统计,可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在复式统计表中给出了一个班级参加四种课外小组活动的人数,其余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本班或其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讨论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看点二: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略:例2(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1)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经历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的过程,并学习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法表示数量,并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
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在统计过程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3)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4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教参详细说明:例2是在学习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过往车辆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同时使学生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如上页图)。
从数据来看,当在一条比较宽阔的马路上统计20分钟后,所得到的数据比较大,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每个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呢?太麻烦了,怎么办呢?这是例2的一个重点内容。
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过往车辆的数据,但教师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处理,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现场收集,也可以用播放录像的形式让学生记录、采集数据。
在记录数据时,教师要明确要求用正字记录法,对得到的数据,教师可有意识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个表示5辆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统计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有条件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从而加深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看点三:注意渗透根据统计结果进行预测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这么一个细节,在例二中一共有四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这在以前是不曾出现的。
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这是一种知识上的递进,它通过一步步的培养学生对统计的结果提出问题,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预测,逐步让学生明确统计的结果带来的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统计不仅可以呈现事物的状况,而且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还可以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情况,指导以后的工作。
不论国界和所从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统计观念却是人们普遍应当具备的。
英国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统计观念表现在5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记录与表示;(3)数据的提炼;(4)数据与概率的关系;(5)对数据进行解释并作出推断。
统计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我想本册比较关注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的培养。
教材中对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教学的时候可让学生大胆猜测,并说明猜测的理由,使学生明确根据统计图表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以便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课时划分建议(1)可分三课时课时一:106页的例一和108页的做一做课时二:109页的例二和111页的做一做课时三:112、113页的练习二十二(2)各课时目标课时一:1、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3、让学生感知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课时二:1、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据统计表提供的数据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1格表示5个单位)。
2、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决策作用。
课时三:1、通过练习进一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
2、进一步掌握简单复式统计表填写和一1格表示5个单位的统计图的绘制。
3、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建议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