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军装甲部队闪击西欧
德国的闪击战与波兰的沦陷
德国的闪击战与波兰的沦陷德国的闪击战与波兰的沦陷是二战爆发初期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德意志军队所采用的闪击战战术的成功,并揭示了欧洲其他国家在行动上的不足。
本文将以叙述和分析的方式,探讨德国如何通过闪击战迅速占领波兰,以及这一事件对二战进程的影响。
第一部分:德国闪击战的背景与战术概述在介绍德国闪击战与波兰沦陷之前,有必要先了解闪击战的背景与战术概述。
闪击战,又被称为“布利茨克里格”(Blitzkrieg),是一种以快速、短暂的攻势为特点的战术。
它强调通过集中兵力、快速进攻和机动性作战来迅速摧毁敌方的抵抗能力。
第二部分:德国闪击战与波兰沦陷的过程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标志着二战的正式开始。
德军采取闪击战战术,通过密集的空袭、坦克部队和机动步兵的配合行动,迅速突破波兰的防线,并展开了进攻。
德国的闪击战战术在波兰战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们利用装甲车部队的速度和机动性,深入敌方后方,扰乱了波兰的指挥和控制。
同时,德国空军对波兰的军事和民用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加剧了混乱和恐慌氛围。
这样的迅速攻击使波兰无法有效地抵抗,导致波兰境内多个城市相继沦陷。
第三部分:德国闪击战与波兰沦陷的影响德国的闪击战战术与波兰的沦陷对二战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德国的成功展示了闪击战的有效性,对世界各国的军事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波兰的沦陷加强了德国的地缘政治地位,为德国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基础。
此外,波兰的沦陷也使英法等国对德国的军事实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加强了他们对抗德国的决心。
然而,德国闪击战与波兰沦陷也揭示了欧洲其他国家在军事准备和行动方面的不足。
波兰在军备上的落后和防御工事的薄弱,使得德国的进攻能够得以快速成功。
此外,波兰并未得到外国的坚定支援和援助,使得他们在应对德军入侵时陷入孤立。
总结与结论德国的闪击战与波兰的沦陷标志着二战的爆发和欧洲战略态势的重大变化。
德国通过闪击战的成功取得了对波兰的迅速占领,展示了其军事实力与先进战术的优势。
二战德军装甲师详细编制(1943-1945)
本文主要摘译自由landy 编译个人水平有限,而且是摘译,所以并不追求精确翻译,只求意思到了就好,很多专有名词参考了网上的翻译,估计错漏也会不少,欢迎指正。
所有的表,图都是我重新绘制的,很多表格根据原文文字产生,顺带修补了原书的一些错误/缺失数据。
另:本文中德军装甲师(Panzer Division) 专指国防军装甲师。
全文有: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一):基本情况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二):总体编制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三):师部和装甲团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四):掷弹兵各单位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五):装甲侦察营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六):炮兵部队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七):反坦克营和通信营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八):工兵营和野战补充营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九):师后勤和服务部队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编制(十):1945年的装甲师如果可能,也许还会有下列几个主题: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武器和装备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C3I (Command control commnications and intelligence)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各装甲师单位统计二战后期德军装甲师:经验教训=======================================总体介绍在库尔斯克攻势失败以后,德军在东线、意大利、西线先后转入防御。
随着形势的变化,德军也开始转变,以期适应。
即便是曾经横扫欧洲的装甲部队,也不得不改变作战方式。
德军装甲师越来越多的参与到防御作战中来,而不再是作为深入敌人腹地的冲击箭头。
虽然这偶尔也会发生,但一般都是为了解救被围的兄弟单位。
坦克对决现在主要为了阻止敌人在德军防线上的突破。
此外,国防军装甲师(Panzer Divisions of the Heer)不再是唯一的装甲力量,党卫军装甲师,和更小的装甲单位,诸如独立虎式重型装甲营等也在组建、发展。
这些新成员和德军装甲师一起在各条战线上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
隆美尔的骑士形象分析
隆美尔的骑士形象分析作者:梅婷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3期【摘要】隆美尔是二战时期德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军事方面的天才造诣和人格魅力使他赢得了敌我双方的一致敬佩,英国人称他为“沙漠之狐”。
本文暂搁政治于一侧,简要分析他性格当中体现出的骑士形象:骁勇善战;炽热专一的爱人;反对希特勒的犹太屠杀政策。
【关键词】隆美尔沙漠之狐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是唯一一个敌我双方都推崇的德军将领。
他官至德国陆军元帅,指挥过北非战役、诺曼底战役等二战中许多的重大战役。
战后,在几乎所有臭名昭著的纳粹将领中唯独隆美尔的名字却享有不同:“隆美尔兵营”、“ 隆美尔大街”、“隆美尔”号海军战舰;美国人还特地拍摄了一部有关他的电影——《沙漠之狐》。
矮小的个头,狡诈的战术,诡秘的微笑……[1]回顾他的一生,剖析他的人格,他更像一个从中世纪走出来的骑士。
一、英勇善战崇尚名誉“骑士以战争为职业,以战场上的英勇为追求。
”“勇敢是骑士荣誉感和高尚品格的突出体现,是骑士精神的核心内容。
”[2]“中世纪有’无骑士不勇敢’之说,勇敢是骑士行为的永恒准则。
”[3]这正是隆美尔的写照。
他渴望进攻的精神鼓舞着士兵,在危急关头,他总是身先士卒,无所畏惧。
士兵们把他当成偶像来崇拜,并且十分忠诚于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凭借他过人的军事才能,精准的判断,孤军深入敌后,仅以十几名军兵的代价大败意军,俘获了8000多敌人。
他勇猛过人,善于以少胜多,出其不意。
1940年2月,隆美尔被任命为装甲兵第七师师长。
随后,隆美尔指挥着这支德国装备最差的装甲师部队在此后闪击西欧的作战中,采取闪电战术冲在最前面。
最终,隆美尔的部队以伤亡2000人的微弱代价,俘获了法军97000多人。
从此,第七装甲师被称为“魔鬼之师”,被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
[4]他热爱荣誉高过生命,十分珍视这枚勋章。
1941年2月,上级要求隆美尔去挽救北非的败局:隆美尔率军出征,抓住了英军赶回埃及、澳大利亚军队战斗力薄弱的有利战机,采取诡谲的战术,发起猛烈的攻击,打的英军措手不及,直逼英军的北非大本营——开罗。
德国是怎样入侵法国的
德国是怎样入侵法国的德国“闪击”波兰得手后,更助长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勃勃野心。
于是,他一手举着“尊重中立国家”的招牌,一手签发了进攻西欧的第6号指令,制定了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计划,将重兵压在北海至瑞士一线,张开了吞并西欧的血盆大口。
德国为实现入侵西欧之目的,保障其翼侧安全,决定首先进攻北欧诸国。
在占领丹麦并在挪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认为实施“黄色方案”的时机已经成熟。
到1940年5月初,德军已在北海至瑞士一线集结和展开了136个师(内有10个装甲师、6个摩步师),坦克3000多辆,飞机4500架,企图以“A”、“B”、“C”三个集团军群,一举吞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继而攻占法国。
其部署如下:“A”集团军群(由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辖第4、第12和第16集团军,共44个师,内有7个装甲师、3个摩步师)担任主攻,由第3航空队支援,配置在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其任务是由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地区,向圣康坦、阿布维尔和英吉利海峡沿岸总方向实施突击,割裂部署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队。
“B”集团军群(由博克上将指挥,辖第6和第18集团军,共28个师,内有3个装甲师、1个摩步师)由第2航空队支援,集结在荷、比国境线至亚琛地区,其任务是突破德、荷边境防线,占领荷兰全境和比利时北部,尔后,作为德军的右翼向法国推进。
“C”集团军群(由莱布上将指挥,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17个师,内有1个摩步师)配置在马奇诺防线正面,其任务是实施佯动,牵制马奇诺防线上的法军。
德军的预备队共47个师,配置在莱茵河地区,在德国的魔爪准备伸向西欧之时,法国仍执迷不悟,认为德国打败波兰后,将东侵苏联,即使进攻法国,也需4—5年以后。
荷、比、卢三国却天真地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就可免遭战祸。
因此,直到1940年3月,盟军才嗅出战争的气味,在法军总参谋长和英、法盟军总司令甘末林主持下,仓促制定了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并调集135个师、3000辆坦克和1300多架飞机(必要时,还可利用驻英伦三岛的1000架飞机支援战斗),准备抗击入侵之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
闪电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战简介
闪电战简介
闪电战是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 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
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通讯中心,并把敌人的飞
给线一下被迅速拉长,一旦补给跟不上,前方部队 容易攻势停滞,就可能会受到反攻。同时,补给部 队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击。
留在后方的敌军部队只要没有被完全消灭,容易在
后方发动反攻。
最经典的应用:闪击波兰
狼群战术
用多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一样轮番对敌方军
舰和运输船发起水下攻击。
先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
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 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 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
但后来因为盟军及时地采取护航制度和盟军反潜技
术的娴熟而使狼群战术逐渐被淘汰。
弱点
采用狼群战术会极大增加潜艇和艇群的暴露可能
经典应用
德国海军用“狼群战术”时,集中潜艇力量,袭击
盟国的海上舰船,破坏盟国的海上运输线,使盟军 受人的指挥系统 瘫痪。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 毁敌军由空军轰炸而混乱的阵地。
闪电战优势
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
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用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的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夺取战
争的胜利
闪电战弱点
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由于闪电战的快速进军,补
波兰战役纳粹德国的闪电战
波兰战役纳粹德国的闪电战1940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进攻,这个战争成为了二战的开端,也被称为波兰战役。
纳粹德国以其运用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战术,即所谓的“闪电战”,使得波兰军队难以抵挡,不久便被德国占领。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在波兰战役中采用的闪电战战术的详细过程和效果。
第一阶段:波兰的准备不足波兰战役前,波兰军队长期以来担心与德国发生冲突,但对德军的实力似乎心存侥幸。
相比之下,纳粹德国则在军事装备、筹划和战略思维等方面做足了功课。
纳粹德国的军队具备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如坦克、机枪、战斗轰炸机等。
此外,德国还采取了新颖的装甲战术和机动作战战略,这为他们在波兰战役中的闪电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阶段:德国的闪电战展开9月1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境内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德国凭借强大的空军控制了战场的制空权,其战机不断轰炸并瘫痪了波兰的重要交通枢纽。
德军还大规模使用了装甲车辆和坦克,迅速突破了波兰的防线。
这种闪电战战术使得波兰军队措手不及,无法有效抵御德国的进攻。
第三阶段:波兰尝试抵抗尽管波兰军队在装备和战略层面上明显不敌纳粹德国,但他们仍然尽力进行了抵抗。
波兰军队利用自己熟悉的极地地形设置了一系列防线,并采取了游击战等非常规战术,力图消耗德军的实力。
但是,由于德国的快速机动和军事优势,波兰军队的抵抗很快被德国所摧毁。
第四阶段:波兰的投降与影响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波兰军队在1940年9月27日正式投降。
波兰战役的结束标志着纳粹德国闪电战的胜利,也奠定了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强大地位。
这场战役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关注,世界各国更加意识到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和侵略野心。
结论波兰战役中,纳粹德国采用的闪电战战术显示了其在战争中的优势。
德国军队的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和空中优势为他们在波兰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同时,波兰军队的不足以及缺乏对德国闪电战战术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在战斗中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境地。
历史趣谈:纳粹德国采用闪电战占领了哪些国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纳粹德国采用闪电战占领了哪些国家?导语:1940年5月15日,星期三的晚上,刚刚夺取过来的默兹河边,古德里安坐在指挥部里,筹划着下一次行动。
此时,古德里安的第XIX 装甲军已经按计划1940年5月15日,星期三的晚上,刚刚夺取过来的默兹河边,古德里安坐在指挥部里,筹划着下一次行动。
此时,古德里安的第XIX装甲军已经按计划穿过阿登高原,越过默兹河。
他们足足花了一整天巩固德军的桥头堡,现在,广袤的法国北部平原在召唤。
这片平原地区向西伸向150英里外的英吉利海峡。
在那里,盟军的力量将被撕成两半。
正当古德里安为向西进攻的大胆计划绘制地图的时候,战地电话响起。
这是装甲集团军总指挥部的克莱斯特向第XIX装甲军下达新命令:暂缓前进,等待步兵前来巩固战绩。
古德里安被激怒了。
他断定,这道命令威胁到他的全盘计划,抢了他快速渡河的好处。
行动一开始他就和顶头上司克莱斯特将军一再发生冲突,现在他又把矛头指向了克莱斯特将军。
他先后给克莱斯特的总参谋和他本人打电话,要求撤销这道命令。
“谈话逐渐升温,”古德里安写道,“我们争执不休。
”克莱斯特只不过是服从命令的人。
指令来自A集团军司令伦德施泰特将军。
他对古德里安暴露在外的南翼颇为担忧。
报告显示,色当以南约12英里的斯通村,法国抵抗活动十分激烈,伦德施泰特对此十分关注。
那片高地对XIX装甲军的桥头堡部队来说至关重要,而法国第3装甲师的大批坦克也正威胁着该地区。
前一天,也就是5月14日,古德里安已经派党卫队的大德意志团和第10装甲师的一部分前往斯通。
战斗空前激烈,战局僵持无果,直到德国增援部队前去,才解决麻烦。
斯通是法国人阻挠德国取得突破的最后机会之一,所以斯通的胜利生活常识分享。
“天下第一精锐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
“天下第⼀精锐师”⼤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以特定地区为基础进⾏区域性征召和组建是⼆战德军装甲部队诞⽣的⼀个模式,但是也有少数精锐的德国装甲部队不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组建的,其中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头等王牌主⼒、号称“天下第⼀精锐师”的⼤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就是其中的⼀个。
这⽀部队的历史来源可以追溯到1919年。
⼀战停战后,德国国内的政局动荡不安,为了抵御来⾃左翼⾰命⼒量以及来⾃波兰的右翼政党组织“⾃由军团”袭扰,柏林卫戌团这样⼀⽀武装⼒量应运⽽⽣,虽然到后来各种威胁已经减弱,但仍然作为仪仗队和保安队被保留⾄1921年,此后不久,当魏玛共和国允许重建德国军队,⼀⽀新的部队“卫戍队”在被解散不久的柏林卫队的基础上重新组建,这个番号⼀直使⽤到1934年。
这时候的“卫戍队”主要承担着帝国⾸都柏林的⼤量警卫和仪仗⼯作,拥有7个连,每个连的⼈员都抽调⾃当时《凡尔赛和约》允许保留的7个步兵师中的⼀个,没有偏袒。
1933年,纳粹德国的最⾼领袖希特勒掌权后,经过⼏次变名后定为“柏林卫戍队”,同时增加⼀个直属连变为⼋个步兵连编制,1937年名字再次变更——“柏林卫戌团”。
时任德国陆军总司令的冯.弗⾥契上将命令每⼀⽀陆军部队都要将⾃⼰在军事训练中表现最优秀、最杰出的⼠兵送到柏林卫戍团来服役。
1939年,由于该部队的官兵包括来⾃全德国所有不同地区的年轻⼈,希特勒决定将该部队冠以“⼤德意志”的头衔。
正式命令由冯.弗⾥契上将的继任者,德国陆军上将冯·布劳希奇于6⽉12⽇下达,从此以后,该团名称为“⼤德意志”步兵团,并且为该团官兵配发了独特的荣誉袖标和“GD”字样的肩章徽标。
1939年整个夏天,⼤德意志团都是处于改⾰和训练状态,⽽怡怡是这⼀时期的训练让这⽀部队在西线的法国战役中受益匪浅。
8⽉,德军闪击波兰的前⼀周,元⾸护卫队在这个团组建,并逐渐发展为⼀⽀脱离于⼤德意志团的营级单位。
在同⼀时间,98个陆军师的兵⼒被动员起来,准备着随时突⼊波兰境内。
二战东线战场苏德所有主要战役介绍分析(全手动码字)
二战东线战场主要战役一览及简评一、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闪击苏联,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参战兵力为中央集团军群,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西方方面军师团兵力火炮坦克飞机德军56个师另1个旅1555900 15800 2200 1588苏军44个师625000 10306 2900 1825战损:苏军德军290000名士兵被俘、50000名士兵失踪、-80000名士兵战死、1500门大炮及2500辆坦克被击毁结果评价:德军完胜,苏联西方面军几乎团灭,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
整个卫国战争初期战场上还未有过如此之大的损失和如此之高的损失效率。
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区所遭受的打击仅次于之后的基辅大合围。
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上第一个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二、1941.7.7-1941.9.26基辅战役德军战略目标:消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向部队对其“中央”集团翼侧的威胁,从而可以有利的攻击莫斯科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85万- - -德国50万- - -战损:苏军德军伤亡70.05万、43个师被消灭伤亡10万以上结果评价:德军大胜,苏联西南方面军团灭,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最著名的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包围圈中仅有2万余人逃出包围圈。
但基辅战役拖延了德军2个月的时间,这一系列失利均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三、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
人数火炮坦克飞机苏联18个集团军- - -德国60个师- - -战损:苏军德军被俘45万、损失坦克3600辆、火炮4800溃散7个师、重创14个师余门结果评价:德军大胜,缴获大量装备,此役,德军尽管俘虏大量苏军、向东推进约200千米,大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
纳粹德国闪电战理论闪电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闪击战三个重要要素:奇袭、集中、速度。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是以装甲部队为决定性力量,制空权为前提,不顾侧翼暴露的危险,向敌人后方做快速,大胆的袭击。
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通讯中心,并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然后使用大规模坦克集群快速冲锋,彻底摧毁敌军由空军轰炸而混乱的阵地。
闪电战就是将奇袭、快袭集中一起,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
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
这理论要求在敌人未来得及完成动员和展开本国武装力量之前,用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的极短时间内夺取战争的胜利。
闪电战理论是德国帝国主义毫无限制的扩张目的同达到这些目的的现实能力之间不能相适应的表现。
德国力求以闪电形式的突击逐个粉碎敌对同盟各国,竭力避免持久战。
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先于敌军迅速集中和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
实施最强大的首次突击,以便在初期交战中即取得决定战争结局的决定性胜利,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进攻方向,以包围与合围的方法歼灭敌人武装力量。
运用包含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于作战层面进行高度协同攻击。
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对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达到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自乱阵脚。
以侧面迂回方式,隔开并切断他们的兵力。
阻扰他们的后路。
威胁他们的后路,使其与基地之间丧失联系与补给。
讲求速度。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
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
闪击波兰当装甲洪流埋葬了骑士浪漫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海军的战列舰.陆军步兵、骑兵、装甲兵和摩托化兵,空军的战斗机与轰炸机以及政治色彩浓厚的党卫队都被一齐投入到波兰战场。
飞机持续轰炸,坦克
集中使用,各兵种协同作战力量如同山洪暴发。
尽管当时德军装甲部队中,还
装备了不少老旧的一号坦克和二号坦克,但将其集中使用却发挥出意想不到的
威力,数千坦克在其他兵种配合下,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以骑兵难以超越的速
度在波兰境内纵横扫荡。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机械化部队的进军作
战,也让世界首次领略了这种叫“闪电战”的霹雳战术。
/1939年40月5日,希特勒在华沙检阅德军的胜利游行。
所有华沙城内及周边的德军部队•都
从观景楼到通向宫殿的林荫大道上列队通过。
尽 管经过了艰苦的战斗,德军士兵却士气高昂,为能参与这次“闪电战”沾沾自喜。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第三帝国滑向战争深渊的开端。
“闪电战”在德军中的历史渊源
闪电战”在德军中的历史渊源“闪电战”被国外军事理论学家划定的定义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那就是隐蔽的实施战争准备,把主要兵力集中在第一梯队,先敌展开并实施突然袭击,以高速度大纵深向敌方推进,通过突然打击形成战略和战役上的优势,在敌人还没有完成动员之前消灭敌军的主力以获得战争的胜利。
纳粹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取得辉煌胜利的保证就是“闪电战”,“闪电战”的思想基于在对手缺乏准备时进行决定性的快速突击,利用速度和突然性的优势在对手完成战争准备前取得胜利,通过速决战来回避德国资源贫乏和国力难以支持长期战争的缺陷。
“闪电战”的实施对于纳粹德国军队在二战初期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意义,“闪电战”很长时间里一直被作为纳粹德国重建军队后的创新,但是“闪电战”所包含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构想却并不是纳粹德国军队的创造,也不是简单的随着飞机和坦克的发展而出现的革命性的军事思想,而是扎根与德军长期以来以进攻作为基本战术手段的土壤之上。
通过对德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分析就可以发现“闪电战”的历史渊源。
速决战的历史渊源和德军攻击性“闪电战”应该说是德国军队在欧洲战略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战略观点,集中兵力对敌人进行全面突然袭击的战略思想,在普鲁士时期就已经成为德国军人共同的认识。
普法战争的胜利促使德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出现在欧洲的腹地,但是普法战争的胜利同样造成了德国在欧洲两面受敌的态势,战败后的法国为了在军事上和政治上获得与德国对抗的能力,德国西部的法国与德国东部的俄罗斯组成了以德国为目标的军事联盟。
统一后代的德国在品尝普法战争收获的果实之后,突然发现到在德国的西部和东部同时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对手,德国军队不得不开始认真的对待这个长期影响到德国军事战略的局面。
德国总参谋部和德军的主要将领在普法战争胜利后都清楚的认识到,战败的法国必然会与普鲁士东方的俄罗斯联合起来对抗普鲁士的军事威胁,地处欧洲中央的普鲁士在未来的战争中将不可避免的处于两线作战的窘迫境地,以普鲁士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完全不可能同时对抗俄罗斯和法国的军队。
论二战德国坦克
论二战德国坦克二战早期,德军闪击战横扫西欧,北非,进军苏联的主力恰恰是性能平常,但是却可靠耐用的3号和4号中型坦克,在40年的西欧战争中,德国坦克早期型号主装甲只有30毫米!其装甲较薄的弱点,被德军的闪击战和高超的军事指挥协调艺术所掩盖,西欧战争的胜利是新军事思想的胜利!是空地各军种密切协调配合的胜利!是集中使用坦克和机械化火力战术的胜利!而非当时德国坦克装甲技术和性能的胜利!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3号和4号中型坦克也大为逊色。
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
尤其是暴露出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的重大缺点。
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
但德国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同时,在北非隆美尔的非洲军在面对英国马蒂尔达步兵坦克80毫米的厚重装甲时,3号和4号中型坦克同样无法做正面对抗,不得不依靠德国火力的杀手锏——88高射炮来阻挡英国马蒂尔达步兵坦克的进攻。
面对严峻的形式,德国一方面加紧研制新的重型坦克,一方面也对旧有坦克火力装甲进行改进,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1941年4月,3号H型在车体和炮塔前部临时用螺栓加装30毫米附加装甲,达到60毫米厚度,以利于抵抗英国的2pdr、苏联的45毫米和美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
一体式新型指挥塔更利于观察。
由于这些改动,H型重量达到了21.8吨。
H型坦克安装了新式的50毫米42倍口径KwK38火炮,后来在1942和43年,部分H型又改装了50毫米60倍口径KwK39火炮。
1942年7月3J型前部装甲改为50毫米整体式,比H型的30+30毫米附加式的结构更牢固,而且安装了新的50型驾驶员观察口和拥有跳弹板的50改型7.92毫米MG34车体外机枪座(均配用50毫米装甲)。
二战德国闪电战介绍资料
二战德国闪电战介绍资料推荐文章古印度的历史发展热度:近现代历史知识点热度:法国贝洛森林战役热度:第二次印巴战争的结果热度:抗日时期著名战役热度: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闪电战理论最初用于波兰。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
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9月17日,苏军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入侵波兰东部,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
波军6.6万人阵亡,21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
从而以一种成功的全新的战术被铭刻到了世界军事史上。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无往而不利,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
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其理论魅力至今依然不减。
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剥开闪击战侵略的外衣,剖析一下闪击战,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闪烁着跨越历史时空的启迪。
德意志的辉煌
伦德施泰特
波兰侵略战担任南方集团军 群总司令; 西线战争担任A集团军群总 司令; 东线战争担任南方集团军群 总司令,后被中途撤离;在 纳粹转而防守时被希特勒任 命为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 群总司令。
闪击战之父——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计划
冯· 博克
波兰战役——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西线战役——B集团军群总司令 苏德战争——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德军的推进速度十分惊人,大大出乎法国人 意料,甚至出现这种现象:德军经过某村庄, 法国居民误以为是英法联军纷纷出门表示欢 迎;一个法军高炮部队的卫兵向冲来的德军 敬礼致意;在某兵营里, 法军正在睡觉,一 个德国军官进去把部队集合起来,解除了武 装。 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部署在马其诺防线 内的50万法国精锐部队没做什么抵抗也随之 缴械投降。德军主力部队在巴黎集结,列队 经过“凯旋门”进城。至此,法军战败,
沙漠之狐——隆美尔
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 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 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 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 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 之师”。
二战爆发了…
白色计划(1939年9月1日-1939年10 月6日)
闪击波兰
• 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 2000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 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 一级上将伦德施泰特指挥,其任务是首先歼灭 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方向迂 回华沙;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博克指 挥,其任务是首先切断“波兰走廊”,彻底围 歼集结在这里的波军集团,而后从东普鲁士南 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并从东北 方向迂回华沙。
“巴巴罗萨”计划
•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 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 罗沙”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 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 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粹德军装甲部队闪击西欧德军的筹划与准备1939年9月德国在闪击波兰得手后,战争狂人阿道夫〃希特勒便腾出手来,把下一个目标锁上了西欧四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
他打起了如意算盘:一旦征服了此四国,不但可迫使英国议和,而且西线的既成事实可保证保持中立的苏联(希特勒与其签有互不侵犯条约)不会从背后插上一刀。
因此,他决定在苏联还没有做出有效反应之前,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服四国。
10月6日,希特勒在其“和平”建议遭到英法拒绝后,便迫不及待地于10月9日下达了准备进攻西欧的第6号作战指令。
为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随即开始制定代号为“黄色方案”的进攻计划,计划规定,德军主要兵力集中于右翼,向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实施主要突击,并占领英吉利海峡沿岸港口,切断法国与英国的联系,迫使英国求和。
德军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上将认为,该方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施利芬计划”的翻版,将主攻方向选在右翼,助攻方向选在左翼阿登山区,这样的部署冲其量只能将英法联军击溃,而无法将其全歼。
因而他主张将主攻与助攻互换,将主攻方向放在阿登山区。
虽然这里遍是狭谷,道路曲折难行,对装甲机械化部队通行造成困难,但只要采取的措施得当,这是不成问题的。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马奇诺防线与英法联军机动部队防御地段的接合部,是联军疏于防范的地区,如若装甲机械化部队突破这一险关,就可进入快速推进的广袤的平原,就可以迅速割裂英法联军的战略部署,迅速灭亡法国。
但是当曼施坦因将这一方案呈报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时,布劳希奇却对此嗤之以鼻,并把其束之高阁。
一个偶然的事件使得曼施坦因方案有了转机。
1940年1月10日,1名携带“黄色方案”的德国空军军官因座机迷航在比利时迫降,致使该计划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
希特勒害怕该计划泄密,要求陆军总部修改“黄色方案”。
曼施坦因乘希特勒接见之机,将他的方案一股脑直陈于希特勒。
希特勒对曼施坦因大胆的构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听后心花怒放,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随后,希特勒便责成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以曼施坦因方案为基础,立即制定出一个新的作战计划来。
经过修改后的作战计划代号取名为“挥镰行动”。
根据新的方案,德军沿德荷、德比、德卢和德法边界依次展开B、A、C三个集团军群,连同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队共141个师(含10个装甲师,每个装甲师平均有268辆坦克)参战,共拥有坦克2 683辆、火炮7 378门。
并由第2和第3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共有飞机4 020架(其中作战飞机3314架),另以海军一部配合行动。
右翼B集团军群担任助攻任务。
下辖第18和第6集团军,共29个师(其中包括3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由博克大将指挥,集结在北海至亚琛一线,任务是进攻荷兰和比利时,以积极行动牵制联军主力,尔后协同A集团军群歼灭该敌。
中路A集团军群担任主攻任务。
下辖第4、第12和第16集团军及1个装甲集群,共44个师,由龙德施泰特大将指挥。
装甲集群共编3个装甲军和1个摩托化军(辖3个摩步师),即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施密特的第39装甲军和赖因哈特的第4l装甲军。
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编有3个装甲师(即第l、第2、第10装甲师),而第39装甲军各辖2个装甲师(分别是第5、第7装甲师和第6、第8装甲师)。
A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从雷特根至阿登山区地带实施主要突击,直冲英吉利海峡,割裂英法联军的战略部署,合围并歼灭英法联军。
左翼C集团军群担任佯攻任务。
下辖第1和第7集团军,共17个师,由勒布大将指挥,战役发起后,佯攻马奇诺防线,以牵制法军使其不能北上增援,并保障主要突击集团左翼的安全。
另外,德国陆军司令部还将51个师留作战略预备队,预定用于主攻方向,以增强后续突击力量。
一厢情愿的计划英、法等国对当时的战略形势判断失误,根本没想到希特勒对他们下手那么快,更让人遗憾的是,德军大兵压境,他们还在围绕各自的利益打算盘。
法国认为德国在占领波兰后,必将进攻苏联,即使进攻法国至少要在四、五年之后,再加上有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作后盾,因此在思想上麻痹轻敌,在行动上缺少准备;英国认为自己海军力量比较强大,因此提出主要负责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和战略轰炸,地面作战则主要由其他盟国承担,有意保存陆军实力,开始只象征性地派出9个师的远征军协同法军作战,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认为只要严守中立,希特勒就会手下留情,就可避免卷入战争。
所以,直到战争迫在眉睫,五个同盟国还没有统一的御敌之策,更谈不上做好战争准备。
直到1940年3月12日同盟国的作战计划才最后确定下来。
这是由法国总参谋长兼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上将制定的,代号为“D”计划,该计划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设想德军进攻的重点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指向比利时,其次是指向马奇诺防线,做梦也没想到德军会从中路阿登山区开刀。
因此,该计划把比利时设想为双方厮杀的主战场。
根据该计划,联军把主力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则五国联军齐心协力阻击德军进攻;另一部分部队部署在南部的马奇诺防线上,如德军向马奇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依托坚固工事进行抵御;而在中段则自恃有阿登山区天险,只留下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防守。
虽然计划制定出来了,但由于比利时以中立为由不愿同英法公开接近,实际上,直到战争爆发,联军的作战计划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根据此计划,同盟国进行了兵力部署。
同盟国共有135个师(法国94个师,英国远征军9个师,荷兰10个师,比利时22个师)。
比军和荷军都部署在本国境内,英法联军103个师,分为三个集团军群:第1集团军群,下辖法军第1、2、9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共51个师,部署在法、比边境和法国北部;第2集团军群,下辖法军第3、4,5集团军,共25个师,部署在马奇诺防线正面;第3集团军群,下辖第6、8集团军,共18个师,部署在马奇诺防线后面;还有9个师作为战略预备队。
英、法、比、荷四国军队共有3469辆坦克、3800架飞机、14500余门火炮。
法国领导层对精心构筑的马奇诺防线的作用和价值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应该说,马奇诺防线确实是一条坚固的防线。
该防线整整花了6年时间、耗资70亿法郎精心修筑而成。
它绵延达390千米,由数不清的炮台、机枪发射阵地、反坦克炮、防空炮和重型野战炮炮台构成,防线里还有相互连通的缆车和地道,地道内设施一应俱全,可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
由于过分相信其价值和作用,法军把全部赌注都押在这条防线上,并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
把有限的兵力大部分部署在一线阵地上,而作为机动力量的预备队留得很少。
把大部分坦克(2800多辆)以坦克营为单位分散部署在前沿9个集团军内,而仅把4个装甲师600多辆坦克分散部署在纵深内,一旦“后院起火”,这是很难应付的。
装甲洪流长驱直入1940年5月10日,天刚破晓,成群的德军“施图卡”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地轰炸。
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奇诺防线之间的300多千米的战线上,德军A、B、C三个集团军群同时向西欧四国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从而揭开了“挥镰行动”的序幕。
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联军主力的德军B集团军群,首先以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袭击。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德军第18集团军主力以第9装甲师为先导,向马斯河河口方向实施主要突击,迅速占领荷兰东北各省,并于当日突破佩尔防线,迫使荷军退守荷兰要塞。
尔后,德军向须德海与北海间的堤坝发展进攻,以开辟通往阿姆斯特丹的道路。
同日,德军空降兵约4 000人分批在海牙、鹿特丹和穆尔代克附近实施空降。
德军不但占领了海牙附近3个机场,而且还出其不意地攻占穆尔代克地域的马斯河大桥和多德雷赫特地域的瓦尔河大桥,从南面突入“荷兰要塞”,割裂了荷军部署。
德军第9装甲师顺利通过马斯河和瓦尔河大桥后,于13日逼近鹿特丹。
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和地面部队的进攻面前,鹿特丹守军投降。
15日,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作为荷兰政府的全权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仅5天时间,荷兰就被德军征服。
第6集团军以第16装甲军打头阵,迅速突破比利时的边防线,渡过马斯河及其以西的阿尔贝特运河南段。
与此同时,300名德国空降兵悄悄地在阿尔贝特运河附近着陆,不等比军按动电钮炸桥,就抢占了运河上的3座大桥。
德国空降兵还轻易地夺占了固若金汤的埃本一埃马尔要塞。
这座要塞共配备各种火炮28门及大量的机枪。
10日凌晨,78名德国空降兵分乘9架滑翔机悄悄地降落在要塞顶部,经过短暂的交战,仅以死6人、伤19人的代价,轻而易举地攻克了这个号称欧洲最难攻克的堡垒。
该要塞的失陷,预示着阿尔贝特运河至马斯河的防线全面瓦解。
第16装甲军在马斯河以北向日昂布鲁方向猛攻。
英法联军误以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在安特卫普至那慕尔的迪尔河防线上,按预定的“D”计划向迪尔河防御阵地机动,协同从第一道防线撇下来的比军坚守科林斯霍特一瓦夫尔防线。
13日,法军第1集团军的先头装甲部队同德军第16装甲军在日昂布鲁遭遇,展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大规模坦克战。
法军不畏强敌,以己方损失105辆坦克的代价击毁德军坦克164辆。
此时,担任主攻任务的A集团军群已从南部阿登山区突破防御,并进到色当一线,位干比利时的英法联军这才意识到有被德军包围的危险。
于是联军总司令甘末林15日下午便匆匆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德军于17日便轻易占领了布鲁塞尔。
战至27日,比军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
同日,唱主角的A集团军群精锐部队穿越比利时和卢森堡的阿登山区,向法国东北部发起了强大进攻。
德军展开3个装甲军和1个摩托化军,直扑法国的色当、梅济耶尔地区。
11日傍晚,德军的装甲部队已全线突破了英、法、比军队的防线。
在北线,施密特率领的第39装甲军,以隆美尔将军的第7装甲师为先导、以第5装甲师跟进,在比利时马尔什地区击溃法国第4骑兵师之后,于当天下午前出至马斯河。
在南线,古德里安指挥的第19装甲军3个师并列展开,全速前进。
傍晚时分,中路的第l装甲师前出至色当以北16千米的瑟穆瓦河一线;左翼的第10装甲师前出至罗西尼奥勒以南的瑟穆瓦河一线,右冀的笫2装甲师进至瑟穆瓦河以西地区。
12日下午,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轻取色当城,并在色当西北24千米长的马斯河北岸集结。
德军在崎岖的山地,3天之内推进近300千米,大大出乎法国最高统帅部意料之外。
13日中午,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为了争取时间,不等摩托化部队到达就准备强渡马斯河。
德军为此调集了包括12个轰炸机中队共1000余架飞机,支援强渡行动。
防守马斯河防线的法军第2集团军损失惨重。
16时,在强大空军和地面炮火的支援下,古德里安组织的渡河突击群乘橡皮舟和摩托艇先行强渡。
傍晚,他们抢占了滩头阵地,建立了登陆场,并架设了一座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