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及其抑制措施研究
无线电波干扰和抑制技术的研究
无线电波干扰和抑制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电频段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随着电磁波的频率越来越高,无线电波的干扰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频谱资源的匮乏和通信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已成为制约通信系统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积极研究无线电波的干扰和抑制技术。
一、无线电波干扰无线电波干扰是指在无线电波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频率干扰、振幅干扰或相位干扰等信号的畸变问题。
导致无线电波干扰的原因非常多,例如电源、天气、地形等,甚至还有人为因素,如电子设备等。
无线电波干扰严重影响无线电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例如在军事通讯、航空导航、天文观测等领域,无线电波干扰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它可能会引发误判、误导、误操作等严重后果。
同时,在普通的民用通信领域,无线电波干扰同样会影响通信的品质,引起噪音、杂音等问题。
二、无线电波抑制技术为了对抗无线电波干扰,研究人员开发了各种无线电波抑制技术。
无线电波抑制技术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它通过相应的处理手段来抵消或减少无线电波干扰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1. 频率分离技术频率分离技术是目前使用最广的无线电波抑制技术之一,它利用频率选择性滤波器,将干扰信号过滤掉。
这种技术比较简单、成本较低,但是它在处理多用户共用同一频段的无线电通信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系统抗干扰技术系统抗干扰技术是一种高级的无线电波抑制技术,它利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对抗复杂的干扰信号。
例如,在传统的频率分离技术中,只能减少干扰信号的功率影响,而在系统抗干扰技术中,可以根据干扰信号的特征对其进行精确的识别和抑制操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3. 天线选择性技术天线选择性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线电波抑制技术,它利用指向性天线和波束成形技术,将干扰信号定向到一个单一的方向,从而减少了其他方向的干扰。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通信、民用通信、航空导航等领域,对于复杂的无线电干扰场合,效果非常显著。
开关电源电磁干扰(EMI)抑制措施总结
摘要: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各种标准对抑制电源设备电磁干扰的要求已越来越高。
对开关电源中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做了简要的描述,着重总结了几种近年提出的新的抑制电磁干扰的方法,并对其原理、应用做了简单介绍。
1 引言随着电子设备的大量应用,电源在这些设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开关变换器由于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等特点,在电源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开关电源大多工作在高频情况下,在开关器件的开关过程中,寄生元件(如寄生电容、寄生电感等)中能量的高频变化产生了大量的电磁干扰( 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 , EMI )。
EMI 信号占有很宽的频率范围,又有一定的幅度,经过在电路、空间中的传导和辐射,污染了周围的电磁环境,影响了与其它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性。
随着近年来各国对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电磁干扰以及新的抑制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开关电源研究中的热点。
本文对电磁干扰产生、传播的机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重点总结了几种近年来提出的抑制开关电源电磁干扰产生及传播的新方法。
2 电磁干扰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开关电源中的电磁干扰分为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两种。
通常传导干扰比较好分析,可以将电路理论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对电磁干扰中各种元器件的特性进行研究;但对辐射干扰而言,由于电路中存在不同干扰源的综合作用,又涉及到电磁场理论,分析起来比较困难。
下面将对这两种干扰的机理作一简要的介绍。
2.1传导干扰的产生和传播传导干扰可分为共模( CommonMode CM )干扰和差模( DifferentialMode DM )干扰。
由于寄生参数的存在以及开关电源中开关器件的高频开通与关断,使得开关电源在其输入端(即交流电网侧)产生较大的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
2.1.1 共模( CM )干扰变换器工作在高频情况时,由于 dv/dt 很高,激发变压器线圈间、以及开关管与散热片间的寄生电容,从而产生了共模干扰。
电磁干扰及抑制技术
电磁干扰及常用的抑制技术摘要:各种干扰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和装置出现瞬时故障的主要原因。
电磁兼容性设计是目前电子设备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它的核心是抑制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的抑制要从干扰源、传播途径、接收器三个方面着手,切断干扰耦合的途径,干扰的影响也将被消除。
常用的方法有滤波、降低或消除公共阻抗、屏蔽、隔离等。
关键词:电磁干扰干扰抑制屏蔽接地1.电磁干扰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是指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有用信号无关的、并且对系统性能或信号传输有害的电气变化现象。
构成电磁干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存在干扰源;②有相应的传输介质;③有敏感的接收元件。
只要除去其中一个条件,电磁干扰就可消除,这就是电磁抑制技术的基本出发点。
1.1 电磁干扰的分类常见的各种电磁干扰根据干扰的现象和信号特征不同有以下分类方法。
1、按其来源分类(1) 自然干扰。
自然干扰是指由于大自然现象所造成的各种电磁噪声。
(2) 人为干扰。
由于电子设备和其他人工装置产生的电磁干扰。
2、按干扰功能分类(1) 有意干扰。
有意干扰是指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制造的电磁干扰信号。
这是当前电子战的重要手段。
(2) 无意干扰。
无意干扰是指人在无意之中所造成的干扰,如工业用电、高频及微波设备等引起的干扰等。
3、按干扰出现的规律分类(1) 固定干扰。
多为邻近电气设备固定运行时发出的干扰。
(2) 半固定干扰。
偶尔使用的设备(如行车、电钻等)引起的干扰。
(3) 随机干扰。
无法预计的偶发性干扰。
4、按耦合方式分类(1) 传导耦合干扰。
传导耦合是指电磁噪声的能量在电路中以电压或电流的形式,通过金属导线或其他元件(如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等)耦合到被干扰设备(电路)。
(2) 辐射耦合干扰。
电磁辐射耦合是指电磁噪声的能量以电磁场能量的形式,通过空间辐射传播,耦合到被干扰设备(或电路)。
1.2 电磁噪声耦合途径干扰源对电子设备的干扰是通过一定耦合形式进行的,无论是内部干扰或外部干扰,都是通过“路”(传输线路或电路)或“场”(静电场或交变电磁场)耦合到被干扰设备中的。
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及其抑制措施研究
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及其抑制措施研究李贵山杨建平黄晓峰(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兰州 730050摘要在电子系统中,强电与弱电交叉耦合的应用环境,干扰错综复杂,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介绍EMI/RFI产生的原因和导入途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EMI/RFI抑制方法。
关键词EMI RFI 干扰途径干扰抑制1 引言随着电子系统的日益精密、复杂及多功能化,电子干扰问题日趋严重,它可使系统的性能发生变化、减弱,甚至导致系统完全失灵。
特别是EMI/RFI(电磁干扰/射频干扰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电子产业的热点。
为此,不少国家的专业委员会相继制定了法规,对电子产品的电磁波不泄露、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严格规定,并强制执行。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1983年颁布了20780文件,对计算机类器件的EMI进行限制;德国有关部门颁布了限制EMI的VDE规范,在放射和辐射方面的约束比FCC规范更严格;欧洲共同体又在VDE规范中增加了RF抗扰性、静电泄放和电源线抗扰性等指标。
FCC、VDE规范将电子设备分为A(工业类设备和B(消费类设备两类,具体限制如表1所示。
此外,还有一系列适用于电子EMI/RFI防护的标准文件:MIL-STD-461、MIL -STD-462、MIL-STD-463、MIL-STD-826、MIL-E-6051、MIL-I-6181、MIL-I-11748、MIL-I-26600、MSFC-SPEC279等,所有这些法规性文件对电子系统的干扰防护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本文详细讨论了电子线路及系统中EMI/ RFI 的特征及其抑制措施。
2 EMI/RFI特性分析电子系统的干扰主要有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和电磁脉冲(EMP三种,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外界和内部两种,每个电子电气设备均可看作干扰源,这种干扰源不胜枚举。
EMI是在电子设备中产生的不需要的响应;RFI则从属于EMI;EMP是一种瞬态现象,它可由系统内部原因(电压冲击、电源中断、电感负载转换等或外部原因(闪电、核爆炸等引起,能耦合到任何导线上,如电源线和电话线等,而与这些导线相连的电子系统将受到瞬时严重干扰或使系统内的电子电路受到永久性损坏。
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及其抑制措施研究
的 标 准 文 件 : L — S D 一 4 1MI — S D 一 MI T 6、 L T
46 M I — STD 一 46 M I — STD 一 8 2、 L 3、 L 26、 I M L
—
摘要
在 电子 系统 中, 电与弱 电交叉耦合的应 用环境 , 强 干
扰错 综复 杂 , 重影 响系 统 的稳 定性 和可靠 性 。本 文介 绍 严 E / I产生的 原 因和导入 途径 , MIRF 分析并 提出 了一些行 之
有 效 的 E II I 制 方 法 。 M / 抑 关键词 EMI R I 干 扰 途 径 F 干 扰抑 制
E 一 6 51 M I — I一 61 1、 I — I一 1 7 8、 0 、 L 8 M L 14
MI L— I 2 6 0 MS C— S E 2 9 , 有这些 一 60 、 F P C 7等 所
E / I 电磁 干 扰 / 频 干 扰) MIRF ( 射 问题 , 已成 为 近几
2 E / F 特性分析 MIR I
电子 系统 的干 扰 主要 有 电磁 干 扰 ( MI、 频 E )射 干扰 ( F )和 电磁 脉 冲 ( MP R I E )三 种 , 据其 来 源 根 可分 为 外界 和 内部 两种 , 个 电子 电气设 备 均可 看 每
a ay e n r sn e . n l zd a d p ee td
此外 , 还有 一 系 列适 用 于 电 子 E / F 防护 MIR I
Ke r s EM I y Wo d ,RFI o p ig p 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efr n erjc ,c u l a h i tre e c ee — n
LED驱动电源电磁干扰的三大硬件措施应该如何去解决呢
LED驱动电源电磁干扰的三大硬件措施应该如何去解决呢直奔主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能够影响到EMI/EMC的几个因素:驱动电源的电路结构;开关频率、接地、PCB设计、智能LED电源的复位电路设计。
由于最初的LED电源就是线性电源,但是线性电源在工作时会以发热的形式损耗大量能量。
线性电源的工作方式,使他从高压变低压必须有将压装置,一般的都是变压器,再经过整流输出直流电压。
虽然笨重,发热量大,优点是,对外干扰小,电磁干扰小,也容易解决。
而现在使用比较多的LED开关电源,都是以 PWM形式的LED驱动电源是让功率晶体管工作在导通和关断状态。
在导通时,电压低,电流大;关断时,电压高,电流小,因此功率半导体器件上所产生的损耗也很小。
缺点比较明显的是,电磁干扰(EMI)也更严重。
LED电源的电磁兼容出现问题一般是开关电路的电源中。
而开关电路是开关电源的主要干扰源之一。
开关电路是LED驱动电源的核心,开关电路主要由开关管和高频变压器组成。
它产生的du/dt具有较大幅度的脉冲,频带较宽且谐波丰富。
这种高频脉冲干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开关管负载为高频变压器初级线圈,是感性负载。
导通瞬间,初级线圈产生很大的涌流,并在初级线圈的两端出现较高的浪涌尖峰电压;断开瞬间,由于初级线圈的漏磁通,致使部分能量没有从一次线圈传输到二次线圈,电路中形成带有尖峰的衰减振荡,叠加在关断电压上,形成关断电压尖峰。
高频脉冲产生更多的发射,周期性信号产生更多的发射。
在LED电源系统中,开关电路产生电流尖峰信号,而当负载电流变化时也会产生电流尖峰信号。
这就电磁干扰根源之一。
基本上在所有电磁干扰问题的题目中,主要是因为不适当的接地引起的。
有三种信号接地方法:单点、多点和混合。
在开关电路频率低于1MHz时,可采用单点接地方法,但不适宜高频;在高频应用中,最好采用多点接地。
混合接地是低频用单点接地,而高频用多点接地的方法。
地线布局是关键,高频数字电路和低电平模拟电路的接地电路尽不能混合。
轻松了解EMI及其抑制方法
EMI翻译成中文就是电磁干扰。
其实所有的电器设备,都会有电磁干扰。
只不过严重程度各有不同。
电磁干扰会影响各种电器设备的正常工作,会干扰通信数据的正常传递,虽然对人体的伤害尚无定论,但是普遍认为对人体不利。
所以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电器的电磁干扰程度有严格的规定。
当然电源也不例外的,所以我们有理由好好了解EMI以及其抑制方法。
下面结合一些专家的文献来描述EMI.首先EMI 有三个基本面就是噪音源:发射干扰的源头。
如同传染病的传染源耦合途径:传播干扰的载体。
如同传染病传播的载体,食物,水,空气.......接收器:被干扰的对象。
被传染的人。
缺少一样,电磁干扰就不成立了。
所以,降低电磁干扰的危害,也有三种办法:1. 从源头抑制干扰。
2.切断传播途径3.增强抵抗力,这个就是所谓的EMC(电磁兼容)先解释几个名词:传导干扰:也就是噪音通过导线传递的方式。
辐射干扰:也就是噪音通过空间辐射的方式传递。
差模干扰:由于电路中的自身电势差,电流所产成的干扰,比如火线和零线,正极和负极。
共模干扰:由于电路和大地之间的电势差,电流所产生的干扰。
通常我们去实验室测试的项目:传导发射:测试你的电源通过传导发射出去的干扰是否合格。
辐射发射:测试你的电源通过辐射发射出去的干扰是否合格。
传导抗扰:在具有传导干扰的环境中,你的电源能否正常工作。
辐射抗扰:在具有辐射干扰的环境中,你的电源能否正常工作。
首先来看,噪音的源头:任何周期性的电压和电流都能通过傅立叶分解的方法,分解为各种频率的正弦波。
所以在测试干扰的时候,需要测试各种频率下的噪音强度。
那么在开关电源中,这些噪音的来源是什么呢?开关电源中,由于开关器件在周期性的开合,所以,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也是周期性的在变化。
那么那些变化的电流和电压,就是噪音的真正源头。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我的开关频率是100KHz的,但是为什么测试出来的噪音,从几百K到几百M都有呢?我们把同等有效值,同等频率的各种波形做快速傅立叶分析:蓝色:正弦波绿色:三角波红色:方波可以看到,正弦波只有基波分量,但是三角波和方波含有高次谐波,谐波最大的是方波。
计算机产生的射频、电磁干扰的解决
计算机产生的射频、电磁干扰的解决1、简述当计算机与无线电广播设备共同工作时,无论它是用于控制还是解码,一个最烦人的问题是这些计算机产生的射频干扰。
这些射频干扰不仅会占据一些没有使用的频段,还会在有用的频段中淹没所有的弱信号,干扰你所要接收的信号或使信号失真。
在处理数字信号甚至是连续波时,这通常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最近经常听到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减小或消除射频干扰。
让人感到失望的回答是:在大多数场合,没有办法完全消除计算机产生的射频干扰。
但也不要灰心: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可以帮助你减小射频干扰,使其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在有些场合,甚至可以全部消除。
本文是许多技术人员和我自己在工作中处理这类问题时遇到的一些现象及其建议的汇编。
大家经常读到的有关射频干扰的文章可能都会涉及到解决发射机产生射频干扰的问题,但本文从接收机的角度进行讨论。
我想很多人已经尝试过通过增加接收机和天线与射频干扰源(在本案例中,指计算机和监视器)之间的距离来改善信号的质量,但这通常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获得所需要的距离。
还有一个办法是试着改变计算机、监视器、接收机和天线的方向,看看情况是否变好一些。
若所有这些都试过,还有别的办法吗?这就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2、射频干扰源在我们真正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前,了解计算机产生射频干扰的原因及如何对接收机造成干扰的原理很有必要。
计算机的两个主要部件是CPU和监视器(方便起见)。
计算机运行在由内部晶振决定的特定时钟频率上。
通常,时钟频率值大约是4.77 MHz、8 MHz、12 MHz、16 MHz、20 MHz、25 MHz、33 MHz、40 MHz、50 MHz、66 MHz和80MHz(高速时钟永远是计算机制造业追求的目标,现在已有GHz频率的计算机出现)。
但计算机中并不是只有一个时钟,显示卡和其它电路卡也有自己的时钟,因此计算机内会包含有几个晶振。
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些时钟的震荡频率均分布在HF和L-VHF频段内,这将干扰我们想要接收的信号。
电磁干扰和抗干扰方法措施
耦合干扰
总结词
通过电磁感应和电容耦合传播的干扰。
描述
耦合干扰是指电磁干扰信号通过电磁感应和电容耦合的 方式,从干扰源传播到受害电路的现象。这种干扰主要 发生在相近的电路之间,如相邻的电路板、导线等。电 磁感应是由于磁场变化引起的电动势,而电容耦合则是 由于电场变化引起的电流。耦合干扰的强度取决于干扰 源与受害电路之间的距离、耦合面积以及电磁场强度等 因素。降低耦合干扰的方法包括增加间距、减小耦合面 积、采用差分信号等。
描述
传导干扰是指电磁干扰信号通过导线或电路板上的传导路径,从干扰源传播到受害电路的现象。这种干扰主要通 过电路中的导线、电源线和信号线等路径传播,可以在电路的各个部分之间产生不利影响。传导干扰的强度取决 于干扰源的幅度、频率以及传输路径的特性。
辐射干扰
总结词
通过空间电磁波传播的干扰。
描述
辐射干扰是指电磁干扰信号通过空间电磁波的方式传播,直接影响受害电路的性能。这种干扰源可以 来自电路中的高速数字信号、天线、开关电源等。辐射干扰通过空气传播,不需要物理连接,因此在 复杂电子系统中很难预测和控制。降低辐射干扰的方法包括屏蔽、布局优化、滤波等。
信号接地
将信号回路线与地线相连 ,确保信号稳定传输,并 防止地线干扰。
功率接地
将大功率设备与地线相连 ,降低设备对周围环境的 电磁干扰,同时提高设备 工作效率。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
常见电磁干扰问题解析
同频干扰
同频干扰是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使 用相同的频率,导致信号互相干 扰的现象。解决方法包括采用频 率复用技术、信号同步技术等。
滤波技术
01
02
03
电源滤波
在电源输入端加入滤波器 ,滤除电源线上的高频噪 声和干扰,保证电源稳定 性。
克服无线电干扰问题
克服无线电干扰问题
电子工程师常常希望能有一种可解决所有无线电干扰(radio suscepTIbility,RS)或射频抗扰问题的方法。
然而,由于这些现象都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因此,要征服RS问题并非那幺容易。
以惯用词汇来说,电磁场是无线电讯号。
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是相关联的;事实上,EMI和RFI两个名词也经常互换使用。
除少数例外,RS主要是用于射频晶片的系统规格。
在多数系统中,许多这类电路是透过机壳(遮罩)、电源去耦网路、电力线滤波器和隔离电路与外部世界隔离。
但仍有两种情况例外:直接连接到天线的射频设备;其它连接到系统输入和输出埠的设备。
从系统角度来看,为保护内部系统元件免受EMI或RFI干扰而增加设计复杂性,并不是经济的方法。
工程师可在两个地方实施静电放电保护。
一种是在IC处理和封装过程中实施内部ESD保护;另一种则是在输入/输出埠进行系统级ESD保护。
后者性能更强,但这种保护须採用分离式元件。
电子系统的三种干扰类型
电子系统的三种干扰类型--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和电磁脉冲(EMP)2007-05-11 11:33前沿随着电子系统的日益精密、复杂及多功能化,电子干扰问题日益严重。
他可以使系统的性能发生变化、减弱,甚至导致系统完全失灵。
特别是EMI/RFI(电磁干扰/射频干扰),已经成为近几年电子产业的热点。
为此,不少国家的专业委员会指定相关法规,对电子产品的电磁波不泄漏,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严格规定并强制执行。
电子系统的干扰主要有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和电磁脉冲(EMP)三种。
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内部和外界两种。
每个电子电器设备均可以看作干扰源。
EMI是在电子设备中产生的不需要的响应;RFI则从属于EMI;EMP是一种瞬态现象,它可由系统内部原因(电压冲击、电源中断、电感负载转换等)或外部原因(闪电、核爆炸等)引起,能耦合到任何导线上,如电源线和电话线等,而与这些导线相连的电子系统将受到瞬时严重干扰或使系统内的电子电路受到永久性损坏。
干扰途径任何干扰问题可分解为干扰源、干扰接收器和干扰的耦合途径三个方面,即所谓的干扰三要素。
干扰信号是通过传导(电路或系统的内部连接,干扰源和接收器由导体连接)、辐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干扰源和接收器相距大于数个波长)和感应(电容效应与电感效应,干扰源和接收器相距小于数个波长)到达接收器。
如果干扰信号的频率小于30 MHz,主要通过内部连接耦合;如果大于30 MHz,其耦合途径是电缆辐射和连接器泄露;如果大于300 MHz,其耦合途径是插槽和母板辐射。
许多情况下,干扰信号是一宽带信号,其耦合方式包括上述所有情形。
EMI特性分析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电磁干扰问题:首先是电子系统产生和发射干扰的程度;其次是电子系统在强度为1~10 V/m、距离为3米的电磁场中的抗扰特性;第三是电子系统内部的干扰问题。
利用干扰三要素分析与EMI相关的问题需要用FAT—ID概念。
电子设备射频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电子设备射频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电子设备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射频干扰。
射频干扰指的是电子设备中射频电路之间相互干扰,造成设备工作异常或者出现故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一直在不断研究并实现射频干扰抑制技术的应用。
一、射频干扰产生原因及影响射频干扰在电子设备中十分常见。
造成射频干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场的相互作用。
电子设备中的射频电路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电磁场,从而引起电磁波辐射。
这种辐射会造成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
2. 信号传输线路的接入方式。
对于不同的信号传输线路,其接入方式也会不同,而且其中一些接入方式可能会增加信号抗干扰性能的降低。
3. 信号数据的传送方式和数据的传输速率。
某些信号数据的传送方式和传输速率过高,也可能会对设备造成干扰。
此时,一般的干扰抑制技术可能无法适用。
射频干扰会对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很大影响。
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设备的功能进行限制或者完全损坏。
这些影响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同时还可能导致安全和环保等方面问题。
二、射频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针对射频干扰的问题,科研人员大力开展了射频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
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研究人员发现了多种抑制射频干扰的方法,并将它们应用于实际的生产中,有效地解决了射频干扰问题。
1. 滤波器滤波器是常见的射频干扰抑制技术。
通过添加滤波器,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小输入信号中的射频电磁辐射和抗射频电磁波干扰的能力。
现在,滤波器已经应用于很多射频电路中,是十分实用的技术手段。
2. 电磁屏蔽电磁屏蔽是通过设计合理的射频接地、屏蔽、隔离、消除等电路,实现对射频电磁波的屏蔽和干扰降低的技术。
对于现有的较高频率的射频干扰较多的场合,应用电磁屏蔽技术来消除或削弱射频干扰,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3. 器件选取射频电路的性能参数及器件性能的选配直接影响着射频干扰的产生和抑制。
因此,在设计选择电路器件或制作电路时,应该合理选择压电陶瓷滤波器、电感、电容等器件,并根据所设计的电路总体性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抑制RF噪声和EMI的方法和技巧
抑制RF噪声和EMI的方法和技巧(二)上网时间:2006年01月01日/ART_8800010068_400002_500010_TS_72561FE8.HTM在噪声进入电路以前减弱噪声对提高设计性能并使产品符合相关标准非常重要。
出于这个想法,工程师们应该在设计的每一步(从选择元器件开始)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和阻止辐射。
本文讨论在保持设计高性能水平的同时抑制电磁辐射(EMI)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正确选择元件、采用多层电路板、尽量减小走线环路面积等。
避免整流干扰应该尽量小以避免整流。
最直接的方法是在运算放大器输入端使用滤波器,但这样会造成其它问题,其中最普遍的问题是放大器的振荡。
图5a描述一个位于反向配置输入端的低通滤波器。
电容C1引入相位延迟,这使相位恶化并造成不稳定。
为补偿C1,另外一个电容(C F)被置于运算放大器的反馈回路。
建议将C1和放大器的反相输入分开,如图5b所示。
增益电阻(图5a中的R4)被分成等值的两个电阻,而C1的值翻倍以保持输出阶跃响应的时间常数相同。
图6是补偿后和未补偿的输出响应。
类似的,可在运算放大器同相输入端实现低通滤波器(R1和C1),电容(C2)被插到反馈回路中以得到合适补偿。
板级保护EMI以电场和磁场的形式传播。
减弱这些场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电路板装进金属盒里。
辐射与流过电路板和流入环路面积的电流成比例。
采用多层板可减少产生辐射的环路面积,而减少环路面积可让整个电路板的感应系数最小化。
设计工程师应该使走线和电线尽量短。
在高频下,这些电线呈感性,且很可能成为EMI干扰源。
应该非常小心地选择被动器件,以助于优化设计。
比如,要想使电源噪声最小化,去耦电容非常必要。
这些电容能有效减少环路面积,将辐射发射降到最低。
当选取电容时,必须牢记期望的频率范围,这有助于确定合适的电容尺寸。
为确定有用的频率范围,要用到两个公式:f POLE=1/(2π√ LC),f ZERO=1/(2πRC)。
无线通信电磁干扰与防治的研究
无线通信电磁干扰与防治的研究无线通信电磁干扰与防治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日益普及,特别是移动通信和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电磁干扰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电磁干扰的原因、分类、影响、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磁干扰的原因电磁干扰是指在无线通信中,来自于其他发射源强于信号源的干扰信号,以及其中所包含大量的频率分量,这些干扰信号可能导致无线信号的接收和传输质量下降,甚至造成通信中断。
电磁干扰的产生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因素:雷电、大气干扰、地磁扰动、太阳风等自然现象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可能对无线通信系统产生影响。
2、人为因素:由于频谱资源的有限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多样性,导致大量无线设备相互影响,可能会产生电磁干扰,例如邻近频道干扰、多径干扰等。
二、电磁干扰的分类根据电磁干扰产生的来源和信号特性,可以将电磁干扰大体上分为两类:1. 同频干扰:即发射源和接收源在同一频率上工作,导致接收机中生成强噪声,使信号与噪声混在一起,增加了误码率。
2. 邻频干扰:即接收机的带宽内存在一个相邻的信道,信号会在相邻信道内产生互调或交调产物,造成邻频干扰。
三、电磁干扰的影响电磁干扰对无线通信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会造成通信连续性和传输速率的下降、通信质量退化等。
1、通信连续性下降:电磁干扰会使得接收机失去对传输信号的正确解码,导致通信连续性下降。
2、通信质量退化:电磁干扰能够影响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使其过早失真、噪声加重、误码等。
3、传输速率下降:电磁干扰也可导致数据传输中断、丢包、传输速率下降等问题的发生。
四、电磁干扰的防治措施为了消除电磁干扰带来的问题和影响,采用合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1. 合理的频段规划和频率使用方式: 频段规划和频率使用方式对电磁干扰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频段规划上,应保证不同无线通信系统之间始终有一定的频带间隔,以减少干扰的发生。
EMI、RFI和屏蔽概念
图5:降低磁耦合噪声的方法
Page 5 of 16
MT-095
为了说明磁耦合噪声的影响,假设闭环面积为A cm2的电路在通量密度均方根值为B(高斯) 的磁场内工作。那么,此电路中的感生噪声电压Vn可以用下式表示: Vn = 2 π f B A cosθ × 10–8 V 公式 1
在此公式中,f表示磁场频率,θ表示磁场B与环路面积为A的电路之间的角度。通过减少电 路环路面积、磁场强度或入射角,便可以降低磁场耦合。要减少电路环路面积,则需要将 电路导线排列得更紧密。将导线绞合在一起可以减少环路净面积。理想情况下,正负增量 环路面积等于零,因此具有消除磁场耦合的效果。直接减弱磁场可能比较困难。不过,由 于磁场强度和电路与干扰源的距离立方成反比,因此使受影响的电路远离磁场可以显著降 低感生噪声电压。最后,如果电路与磁场垂直,则可以将耦合降至最低。如果电路的导线 与磁场并行,那么入射角为零,因此感生噪声将达到最大。 还有一些技术可用于从来源上降低磁场干扰情况。在前面的段落中,接收器电路的导线被 绞合在一起,以消除导线周围的感生磁场。同一原理也可用于干扰源走线。如果磁场源为 流过临近导线的大电流,那么可以将这些导线绞合在一起,从而减少净磁场。 虽然屏蔽体和屏蔽套对磁场的屏蔽效果远远不如对电场的屏蔽效果,但有时也会有用。低 频时,采用高导磁合金等高导磁率材料的磁屏蔽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衰减磁场。高频时, 只要屏蔽体的厚度大于所用导线的集肤深度(在所涉频率条件下),简单的导电屏蔽体就非 常有效。注意,铜的集肤深度为6.6/√f cm,其中f单位为Hz。 无源元件:EMI克星 只要使用得当,电阻、电容和电感等无源元件都是降低外部感生干扰的强有力工具。 简单的RC网络可以构成高效、经济的单极、低通滤波器。输入噪声会通过电阻转换成热 量而消耗掉。但要注意固定电阻本身会产生热噪声。另外,在运算放大器或仪表放大器的 输入电路中使用时,此类电阻会产生由输入偏置电流感生的失调电压。虽然使两个电阻相 匹配可以将直流失调降至最低,但该噪声将保持不变。图6汇总了一些能够将EMI降至最 低的常用低通滤波器。
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措施的分析_0
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措施的分析摘要随着科技发展,电磁环境日益复杂,电磁干扰使设计成为设备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的概念起,介绍了不同耦合方式的电磁干扰分类,分析了抑制电磁干扰的几种常见方法。
关键词电磁干扰;电磁兼容;电磁干扰的抑制0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电气、电子设备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替代,然而人们在享受着其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电磁干扰也在影响着周围的设备和环境。
在实际的运行中,电力电子设备均有电磁能量转换的过程,高密度、宽频段的电磁信号使电磁环境变得复杂,强电磁干扰信号使电气、电子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电磁干扰不仅会引起周围设备工作异常、损坏,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抑制电磁干扰,提高设备电磁兼容性能,优化电磁环境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1电磁干扰及电磁兼容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指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对电流回路、仪器、系统或生命组织造成损害的电磁现象。
这里主要讨论电气和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噪声使其他电子、电气设备系统性能降低的情况。
电磁兼容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的科学定义是由IEC 给出的:“电磁兼容是设备和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的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所以,设备的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应在一定限值范围内;其二是指设备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即电磁敏感性。
2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发出电磁噪声的干扰源、电磁能量的传播路径及接收干扰的敏感设备构成了形成电磁干扰的三要素。
3电磁干扰的分类电磁干扰按发生方式可分为两大类:自然干扰源与人为干扰源。
自然干扰源主要来源于大气层的天电噪声、地球外层空间的宇宙噪声。
人为干扰源是有机电或其他人工装置产生电磁能量干扰,其中一部分是专门用来发射电磁能量的装置称为有意发射干扰源,另一部分是在完成自身功能的同时附带产生电磁能量的发射称为无意发射干扰源。
什么是电磁干扰如何在电子电路中抵御干扰
什么是电磁干扰如何在电子电路中抵御干扰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设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随着电子设备的增多和电磁波的频繁使用,电磁干扰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指的是来自外部电磁场的干扰信号,它们可能导致电子设备的不正常工作甚至损坏。
因此,在电子电路中抵御电磁干扰是至关重要的。
一、电磁干扰的类型1. 外部电磁干扰:来自于电力线、电信线路、雷达、无线电发射塔等电磁场的干扰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电感耦合、电容耦合等方式进入电子电路,对电子设备造成干扰。
2. 内部电磁干扰:电子设备内部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磁干扰。
比如,高速时钟信号导致的时钟辐射、信号线和电源线之间的互相干扰等。
二、电磁干扰的影响电磁干扰对电子电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会导致电子设备的性能下降,可能使得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其次,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的信号传输造成干扰,导致数据传输错误或丢失。
此外,电磁干扰还会加速电子设备的老化和损坏,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电磁干扰抵御的方法为了抵御电磁干扰,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电子电路的正常运行。
1. 屏蔽设计:通过在电子设备的外壳和电路板上增加屏蔽层,来阻挡外部电磁场的干扰。
屏蔽材料通常采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如铜或铝。
在设计电子设备时,要合理设计和布置屏蔽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屏蔽外部干扰。
2. 地线设计:合理的地线设计可以提供电子电路的电源和信号的共同接地,减小干扰电流的传输路径,达到减少电磁干扰的效果。
3. 滤波器设计:在电子电路的电源输入端和信号输入输出端添加滤波器,能够滤除大部分的高频噪声和电磁干扰信号。
常用的滤波器有电源线滤波器和信号线滤波器。
4. 独立供电设计:为敏感电子设备提供独立的供电系统,避免与其他电源设备共用电源,减少共享电源所带来的电磁干扰。
5. 合理布线:在电路板的布线过程中,要避免信号线和电源线的交叉和平行布线,以减少互相之间的干扰。
产生电磁干扰的来源及其抑制方法详细讲解
产生电磁干扰的来源及其抑制方法详细讲解这几年来传播媒体常提及「公害」一词,诸如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噪音问题等等,曾几何时,环境污染已成为我们最头痛的问题。
而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电子器材也相继出现在我们的四周,这些器材有的是单独动作的,有的是须和其它器材组合一起而构成整个系统动作的;而这些电子器材的电路工作方式有些是类比的,有些是数位的,或是类比与数位两者皆有的。
在这些日益增多的电子设备及大能量设施里,亦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电磁信号污染,即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例如一些汽机车的引擎点火会对电视机造成干扰而以条纹方式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或对收音机造成干扰而以炒豆子声或背景噪声方式出现于喇叭;而聆听音响时可能被电梯或高周波设备所产生之噪声串入音响器材而造成不愉快的声音输出,亦或使用家用电脑时被冰箱的启动而造成电脑的错误动作等等。
电磁干扰无所不在一些「古时候」不曾出现的电子产品现在也是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吹风机、洗衣机、冷气机、电冰箱、电梯、日光灯、电动缝纫机、录放影机、电焊机及高周波设备等等;另外电力线也会产生很多的干扰问题。
除了人为的噪声外,自然界也会产生许多干扰的问题,如静电、雷击及来自外层空间的噪声等等,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活圈里充满着电磁干扰,而且似乎生活水准愈高,问题也就愈严重。
或许对许多人而言他们认为受到噪声干扰只不过是使得电视机的画面变的不好看,或是音响器材发出一些杂音而已,并不会造成什么危险;但若有一心脏病人正在使用心电仪器又受到电磁噪声的干扰,或当客机于暴风雨中作紧急降落,而其电子导航系统又遭到电磁干扰而失效,那么该怎么办呢?只有自求多福罗!还好,大部份的人也都不曾进入这么危险的环境,但这些危险确实存在,且不可不历。
电磁干扰远在马可尼设计了第一部无线电发射机时便已存在。
电磁干扰在早些时候也称为射频干扰或高频干扰(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RFI),再早就是叫做噪声干扰。
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及电气安全标准
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及电气安全标准一、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EMI-RFI)美国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对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制定了若干标准,要求电子设备的生产厂商将其产品的辐射和传导干扰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在美国,权威的指导性文件是FCC Dock-et20780,在国际上,德国的Verband Deutscher Elek-tronotechniker(VDE)安全标准则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FCC和VDE两个标准,主要是针对最终产品提出的,而不是组装产品的部件,但使用开关电源的整机产品,必须符合EMI-RFI的有关条款,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如此,既便开关电源已经使用了一个输入滤波器,这个滤波器对无源负载电路是匹配的,但对有源动态电子电路供电时,其抑制干扰的能力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本文试图引导大家了解一些RFI的难题,并给出减小这些干扰的措施,这无论对电源设计或最终产品的设计均是需要遵循的。
1.FCC和VDE标准关于噪声抑制的条款FCC和VDE两项标准对由交流供电且由高频数字电路构成的设备的RFI抑制均提出了相应要求。
VDE标准把它的条款分成二类:第一类是工作在0~10kHz 的设备产生的无意性高频干扰。
它们的标准号分别是VDE-0875和VDE-0879;第二类是用于要求那些使用10kHz以上频率的设备所产生的有意性高频干扰,它们的标准号是VDE-0871和VDE-0872。
与此不同的是,FCC则针对产生或使用定时脉冲信号大于10kHz的所有设备提出RFI限制的有关条款。
图1所示给出了FCC和VDE对RFI的各项要求。
注:IEC为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的英文缩写;CISPR为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的英文缩写;EEC为电子设备的英文缩写。
FCC对EMI-RFI的有关条款与VDE的有关条款十分接近,其CLASS A部分要求商业、贸易和工业环境的设备,其电磁干扰辐射应在几分贝/微伏,所有能达到VDE 0875/N或VDE-0871/A,C标准规定的设备,几乎都能达到FCC的这一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及其抑制措施研究李贵山 杨建平 黄晓峰(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兰州 730050)摘 要在电子系统中,强电与弱电交叉耦合的应用环境,干扰错综复杂,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介绍EMI/RFI产生的原因和导入途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EMI/RFI抑制方法。
关键词EMI RFI 干扰途径 干扰抑制1 引言随着电子系统的日益精密、复杂及多功能化,电子干扰问题日趋严重,它可使系统的性能发生变化、减弱,甚至导致系统完全失灵。
特别是EMI/RFI(电磁干扰/射频干扰)问题,已成为近几年电子产业的热点。
为此,不少国家的专业委员会相继制定了法规,对电子产品的电磁波不泄露、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严格规定,并强制执行。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1983年颁布了20780文件,对计算机类器件的EMI进行限制;德国有关部门颁布了限制EMI的VDE规范,在放射和辐射方面的约束比FCC规范更严格;欧洲共同体又在VDE规范中增加了RF抗扰性、静电泄放和电源线抗扰性等指标。
FCC、VDE规范将电子设备分为A(工业类设备)和B(消费类设备)两类,具体限制如表1所示。
此外,还有一系列适用于电子EMI/RFI防护的标准文件:MIL-STD-461、MIL -STD-462、MIL-STD-463、MIL-STD-826、MIL-E-6051、MIL-I-6181、MIL-I-11748、MIL-I-26600、MSFC-SPEC279等,所有这些法规性文件对电子系统的干扰防护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本文详细讨论了电子线路及系统中EMI/RFI的特征及其抑制措施。
2 EMI/RFI特性分析电子系统的干扰主要有电磁干扰(EMI)、射频干扰(RFI)和电磁脉冲(EMP)三种,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外界和内部两种,每个电子电气设备均可看作干扰源,这种干扰源不胜枚举。
EMI是在电子设备中产生的不需要的响应;RFI则从属于EMI;EMP是一种瞬态现象,它可由系统内部原因(电压冲击、电源中断、电感负载转换等)或外部原因(闪电、核爆炸等)引起,能耦合到任何导线上,如电源线和电话线等,而与这些导线相连的电子系统将受到瞬时严重干扰或使系统内的电子电路受到永久性损坏。
图1给出了常见EMI/RFI的干扰源及其频率范围。
2.1干扰途径任何干扰问题可分解为干扰源、干扰接收器和干扰的耦合途径三个方面,即所谓的干扰三要素。
如表2所示。
干扰信号是通过传导(电路或系统的内部连接,干扰源和接收器由导体连接)、辐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干扰源和接收器相距大于数个波长)和感应(电容效应与电感效应,干扰源和接收器相距小于数个波长)到达接收器。
如果干扰信号的频率小于30 MHz,主要通过内部连接耦合;如果大于30 MHz,其耦合途径是电缆辐射和连接器泄露;如果大于300 MHz,其耦合途径是插槽和母板辐射。
许多情况下,干扰信号是一宽带信号,其耦合方式包括上述所有情形。
2.3 EMI特性分析在电子系统设计中,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电磁干扰问题:首先是电子系统产生和发射干扰的程度;其次是电子系统在强度为1~10 V/m、距离为3米的电磁场中的抗扰特性;第三是电子系统内部的干扰问题。
利用干扰三要素分析与EMI相关的问题需要用FAT—ID概念。
FAT—ID是描述任何EMI问题固有特性的五个关键因素的缩写,这五个关键参数是频率、幅度、时间、阻抗和距离。
实际上,信号的时间响应包含了干扰频谱响应的所有信息。
在数字系统中,信号上升时间和脉冲重复率产生的频谱分量可根据下式计算:将FAT—ID应用于电子系统时,EMI辐射便成为信号上升时间和脉冲重复率的二次函数。
在EMI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电缆的尺寸、导线及护套,这是因为,当EMI成为关键因素时,电缆相当于天线或干扰的传输器,必须考虑其物理长度与屏蔽问题。
内部干扰是指系统内部高速数字线路对敏感模拟线路和其它数字线路的影响,或电源噪声对模拟/数字线路的污染。
内部干扰通常产生于数字和模拟电路之间,或驱动器与数字线路之间。
2.3 RFI特性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无线电发射源是极其丰富的,如无线电台、电视台、移动通信、计算机、电动机、电锤等等,数不胜数。
所有这些电子活动都会影响电子系统的性能。
无论RFI的强度和位置如何,电子系统对RFI必须有一个最低的抗扰度。
在通信、无线电工程中,抗扰度定义为设备承受每单位RFI功率强度的敏感度。
在大多数RFI分析中,用电场强度来描述RFI激励,即式中E为电场强度(V/m);PT为发送功率(mW/cm2)。
从“干扰源—耦合途径—接收器”的观点出发,电场强度E是发射功率、天线增益和距离的函数,即为天线增益;d为电路或系统距干扰源的距离(m)。
式中GA由于模拟电路一般在高增益下运行,对RF场比数字电路更为敏感,因此,必须解决μV级和mV级信号的问题;对于数字电路,由于它具有较大的信号摆动和噪声容限,所以对RF场的抑制力更强。
RF场可通过电感/电容耦合产生噪声电压或噪声电流。
3 无源元件在EMI/RFI环境中的特性无源元件的合理使用可减小EMI/RFI对电路或系统的影响,对于设计者,应对抗干扰的主要工具——无源元件有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它们的非理想作用。
图2给出了无源器件在电路中的非理想特性。
可以看出,在很高频率时,导线变成了反射线,电容变成了电感,电感变成了电容,电阻变成了共振电路。
在低频时,导线具有很低的电阻(<0.0656Ω/m),但它的寄生电感约为0.079 nH/m,当频率大于13 kHz时,就变成了电感,由于电感的不可控性,最终使其变成一根发射线。
根据天线理论可知,无端接的传输线将变成一个具有增益的天线。
4 低通滤波器在抑制EMI/RFI中的应用低通滤波器是一种很早就被人们采用的干扰净化技术,对共模和差模噪声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图3所示电路可用于防止模拟电路受EM场和RF场干扰。
可以看出,干扰的耦合途径有信号输入、信号输出和电源供应三个点,所以采用0.1μF的高频陶瓷电容对所有的电源供应端进行退耦;采用截止频率高于信号带宽10~100倍的低通滤波器对所有的信号线进行滤波。
对于低通滤波器,必须保证在预期的最高频率段也是有效的,因为,实际的低通滤波器在高频时会出现泄露现象,如图4所示。
这是由于寄生电容引起电感效率的损失,寄生电感引起电容效率的损失所造成的。
对于低通滤波器(电感、电容组成),当输入信号频率比滤波器截止频率高100~1000倍时,就发生泄露现象。
为此,一般不采用一级低通滤波器,而是分为低频带、中频带和高频带且每个频带单独设置滤波器,如图5所示。
图5中,低频带宽为10 kHz~1 MHz;中频带宽为1 MHz~100 MHz;高频带宽为100 MHz~1GHz。
在低通滤波器中,如果存在任何对地阻抗,该阻抗便成为高频噪声的旁路路径,因此,滤波器的地应是宽频带且连接到低阻抗点或地线层上,以优化滤波性能。
另外,高频电容的引脚应尽可能短,最好采用低电感表面贴片式瓷片电容。
5 电源线的EMI/RFI抑制对策电源线的EMI/RFI是由瞬变电压引起的,因此,这类干扰的抑制对策主要是提高电路或系统对瞬变电压的适应能力。
分析和实践证明下述措施对提高电源抗干扰能力是有效的。
(1)在电源引入端加混合电源瞬变保护网络。
如图6所示,气体放电管和大功率齐纳二极管提供差模与共模保护,在要求不高时,可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代替齐纳二极管。
扼流圈用来吸收浪涌电流。
(2)利用变压器进行隔离。
变压器对大于300ns的瞬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但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变压器的连接方式不同,所构成的保护模式也不同。
一般由四种方式:1)采用无屏蔽的标准变压器,且次级与安全地相连以消除中性点与地之间的压差;2)采用单层法拉第屏蔽的变压器,屏蔽与安全地连接以实现共模保护;3)采用单层法拉第屏蔽的变压器,初级与中性线相连以实现差模保护;4)采用三层法拉第屏蔽的变压器,可实现差模、共模保护,并能消除中性点与安全地之间的压差。
(3)在电源的整流和稳压输出端除加有大电容低频滤波外,应并接低容量无感高频滤波电容器。
其容量:C=ΔIΔl/Δu式中ΔI——电源电流波动的峰值;Δl——电流脉动宽度;Δu——电源电压波动允许值。
(4)在每个电路模块上电源线走线在接法上使其终端形成闭环,否则,在电源线终端相当于开路时,高频干扰就会形成全反射,而使干扰信号成倍增加。
(5)尽量使电源线和地线平行走线,使电源线对地呈低阻抗以减小电源噪声干扰。
最好使用双绞线馈电。
6 PCB设计中的EMI/RFI保护印刷电路板上信号线的布设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系统对电磁干扰和电磁能辐射的灵敏度,一个不好的PCB设计很可能导致系统的EMC失败。
高频噪声在PCB 上可能耦合、辐射的途径有:电源线辐射、电源阻抗耦合、公共地阻抗耦合、I /O线的串扰与辐射。
因此,在设计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抑制EMI/RFI。
(1)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采用低于实际要求速度的器件。
因为,器件速度越高,EMI问题就越严重。
对于纳秒级的器件,由于它们具有宽带宽,采样时钟和输入对任何形式的高频噪声都会响应。
对于此类高速器件,可在其I/O 端采用具有铁氧体芯电感的小型滤波器以降低对EMI/RFI环境的敏感度。
如果是双极性供电,应在正、负供电线上均加铁氧体芯电感。
(2)电源层、地线层和信号层的合理设计。
一个好的PCB布局应将关键的模拟信号路径与高频源隔离、数字/模拟的高频部分与低频部分相互隔离。
采用多层板可减小EMI发射,且对RF场的抗扰度要比双面板增加10倍或更多。
比较好的多层板排列是将信号线嵌入在电源层和地线层之间,这种设计的优点是低阻抗、低辐射、低串扰,可减小50MHz以上的辐射和串扰,但板内容量小,退耦困难,嵌入信号线的测试与检修困难。
(3)PCB中走线的特性阻抗。
为了防止反射,要求PCB上走线的特性阻抗应满足单向传输延迟时间等于或大于信号上升/下降时间的一半。
为此,一般应采用2英寸/ns准则。
表3给出了常用数字逻辑基于2英寸/ns准则的走线长度。
2英寸/ns准则也适用于模拟电路的走线设计。
对于利用绝缘材料将信号层与电源/电线层隔离的PCB板的特性阻抗可用下式计算:为PCB板材料介电常数;d为各层的厚度(mils);w为线宽(mils);t 式中εr为线厚(mils)。
信号层走线的单向传输时间由下式确定:=4.7)型绝缘材例如:一个标准4层PCB板,一般利用0.021〃FR-4(εr料隔离,采用8mil宽、1.4 mil厚的铜层走线,其特性阻抗为88Ω,单向传输时间为1.7 ns/ft。
总之,在PCB设计时,必须按实际情况和可能大些,将信号线间隙用地线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