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理论体系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专业实践能力 --比分

中药学专业实践能力 --比分

中药学专业实践能力蒙医学内容1、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学,是蒙古民族逐渐积累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蒙医学既是蒙古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蒙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为主导。

在蒙医学理论中阴阳,五元、三根、七素、三秽是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的辨证理论基础3、蒙医学自古以来以阴阳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确定治疗原则。

4、五元学说成为蒙医学理论体系的纲要,分别归属于土、水、火、气、空。

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有密切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构成,均和五大元素密切相关。

三根是人体赖以进行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赫依、希拉、巴达干的简称。

三根的功能不仅表现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同样也表现在异常的病理变化中。

七素为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饮食精华、血、肉、脂肪、骨、骨髓及精液。

七素在有机整体的内部运动中属阴性范畴,有显示人体第二特性的作用。

七素内部也存在着引起矛盾运动的因素。

所谓的三秽指人体吸收食物的养分后,污物、残渣以大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存在于人体内的糟粕以尿的形式排出;汗液能使皮肤润洁,起固表的作用。

5、病理学是以阴阳学说为主导,以人体基本组成部分之五元、三根七素的相对抗关系为基础,研究发病原因、因素、病变过程,同时分析研究病因、发病部位及疾病本质的学科。

诊断学是蒙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蒙医学基础理论为依据,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科学。

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以问、望、切三诊方法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疾病的客观反映与内在病变的联系,对疾病进行行之有效的诊断。

蒙医学中以重治病因为前提的原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就是治疗原则。

其一,针对病因施治,其二,结合病情,辨证施治。

6、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和培根这三种因素,这是藏语的音译,如果用意译,就有不同的译法,有译为风、胆、痰的,也有译为气、火、粘液或风、火、水土的,译法不一,不仅有些含义不同,而且难于反映藏医的全貌,容易引起混乱。

简述蒙医学理论体系

简述蒙医学理论体系

简述蒙医学理论体系蒙医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

蒙医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说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

二、蒙医理论体系(一)、阴阳学说蒙医认为,人体的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无论是胚胎,新的生命的形成,机体构造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可以用阴阳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说明问题。

如脏为阳、腑为阴,血脉为阳,白脉为阴,三根为阳、七素为阴等。

阴阳在人体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如果一旦阴阳失调,势必破坏平衡,产生偏盛或不及,就要发生疾病。

有病理现象产生后,无论症状上表现如何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寒热两症,阳盛则表现为热症,阴盛则为寒症。

因此,阴阳平衡是保证健康的必要条件,失调是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

(二)、五元学说五元学说是蒙医学理论体系的纲要。

它把事物按照不同的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土、水、火、气、空五元。

例如:土元的性质为硬、强、重,以气味为主,具备味、色、感、声等性能,为一切物质的本基,对物质有重、稳的功能;水元性质为湿、润,以味为主,具备色、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滋养、湿润的功能;火元性质为热,以色为主,具备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成熟、溶解、烧灼的功能;气元性质为轻、动,以感为主,具有感、声两种性能,对物质有轻、动、发的功能;空元性质是空、虚,只有声一种性能,为物质的存在、增长、运动的空间,具有间隔的功能。

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有密切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构成,均和五元密切相关。

五元(土、水、火、气、空)与三根(赫依、协日、巴达干)、五脏六腑的关系:三根中巴达干属土水、五脏脾、六腑胃属五元中的土,五脏肾、六腑膀胱属五元的水;三根协日属火,五脏肝、六腑胆属于五元中的火;三根赫依属气,五脏肺,六腑大肠属于气;普行属于空,五脏心、六腑小肠属于空。

游牧文化魂宝---蒙医蒙药

游牧文化魂宝---蒙医蒙药

游牧文化魂宝 --- 蒙医蒙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017010蒙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蒙古族人民在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漫长实践以及同其他民族医药的相互交流和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医疗和理论体系。

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也是祖国医学的宝贵财富,这就是蒙医蒙药,一门源远流长、承载着游牧文化魂韵的医学体系。

蒙医蒙药不仅是蒙古族人民的健康守护神,更是一片大草原上草木皆兵的医学奇迹。

本文将介绍蒙医蒙药的理论体系、药物资源、炮制工艺和临床应用,为您呈现这片草原上的医学明珠。

一、蒙医蒙药的理论体系蒙古族的医药体系形成了一个如同蓝天白云一般广袤而深邃的理论体系,其中五元学说、五行学说、三根、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元素构成了其坚实的基石。

首先,五元学说为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为土、水、火、气、空,三根为赫依、希拉、巴达干为基础,为蒙医蒙药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深刻的哲学基础,这一理论解释了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微妙的关系,揭示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为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其次,六味理论则以辛、甘、苦、酸、咸、淡六味为主线,深刻解析了药物的性味特点,这不仅是对药性的分类,更是对药物作用的细致分析。

通过这种理论,蒙古医学能够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因为每一味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体质,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蒙医蒙药在实践中表现出卓越的效果,使其在不同病症的治疗中更具针对性和疗效。

与此同时,蒙医的诊断方法也为其独特之处贡献了重要力量,望、闻、问、切四诊法使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患者的陈述、嗅闻疾病的气味、以及手触患者体表,医者可以全面而准确地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这种综合的诊断方法使蒙医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法方面,蒙医蒙药展现了多样化的手段,超越了传统的药物疗法。

医学毕业论文--独具特色的蒙医蒙药

医学毕业论文--独具特色的蒙医蒙药

独具特色的蒙医蒙药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

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

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

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

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

”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

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

它从呻吟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

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

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

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

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

浅谈蒙医药学特点及发展思路

浅谈蒙医药学特点及发展思路

浅谈蒙医药学特点及发展思路蒙医药学认为,人的生命节律与宇宙变化节律息息相关。

人体是小宇宙,生命体恒动不息,但有始有终。

内外协调则康,失调则病,紊乱则危,不相依则亡。

蒙医药学说特点是指与西医学及其它医学体系相对而言,任何一种医学均以人体及疾病为其研究对象,这是所有医学具有的共性。

然而,他们对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则不相同,如在研究人体、病理、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一蒙医药学基本特点蒙医药学最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两大特点。

1、整体观念:蒙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指导临床各学科。

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

2、辩证施治:人体是一个矛盾着的统一体,各部分之闯在生理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病以后局部病变必然会影响到其它部分和整体,而整体变化又必然会对局部发生影响。

二蒙医药学科发展特点蒙医药学科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不断与现代医学、药学、中医学等相关学科互相影响,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发展。

蒙医药符合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及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惯和体质特点,在北方少数民族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

长期以来,蒙医药学科在总体上还相当落后,到解放初仍处于父传子、师传徒、寺庙办教育的状态。

我国创办蒙医学专业五十多年来,蒙医药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经历了由本科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教育水平;在师资队伍结构上经历了由老一辈专家创业,中年学者接替,青年科学带头人培养等一系列学科梯队调整;专业方向上经历了由传统文献整理到现代实验研究,辨证论治规律探讨到其机理揭示,病集病例分析到临床试验研究等不同层次上的定位与领域扩展。

1、师带徒传承特点。

蒙医药学起初是祖传形式或带学徒办法来传授。

蒙医药教育逐步实现了以师带徒教育为主向现代科学教育为主的模式转变。

但师带徒教育的基本思想,在现代蒙医药学科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

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

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蒙医是指蒙古族传统医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和认可。

本文将从蒙医的理论基础、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蒙医治疗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蒙医理论基础蒙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蒙医学说和蒙医药理论。

蒙医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脏之间相互联系,病变不仅仅是表面现象,还与全身相互关系密切。

蒙医药理论则是指蒙古族传统医药学中的药物理论体系,它认为药物的运用应该以补益为主,注重药物的品质和药效。

二、慢性胆囊炎的病因病机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胆囊内胆汁滞留、胆囊内结石、胆囊感染、胆囊颈部梗阻、胆囊壁功能障碍等。

病机主要是湿热内蕴,气郁血瘀,虚实夹杂。

三、蒙医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常采用中药外敷和内服的方法。

对于慢性胆囊炎的湿热内蕴型,常用化湿清热、利胆通经的药物,如黄连、黄芩、山楂等;对于气郁血瘀型,常用活血化瘀、行气解郁的药物,如茵陈蒿、川茜、丹参等。

2. 针刺疗法:蒙医常采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胆囊炎,通过针刺相关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变病理状态。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太冲等。

3. 推拿按摩:蒙医将推拿按摩应用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中,通过对特定穴位的按摩刺激,促进胆汁分泌,缓解疼痛,改善胆囊功能。

四、临床应用效果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和认可。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蒙医治疗能够显著减轻慢性胆囊炎患者的胆痛症状,促进胆汁的排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蒙医治疗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不易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毕竟,蒙医是一种民间传统医学,其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都较为个体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进行蒙医治疗时,应该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和个人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蒙医药培训计划(2篇)

蒙医药培训计划(2篇)

第1篇一、前言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积累起来的一套独特的医学体系。

它以天然草药为基础,结合独特的治疗方法,在蒙古族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弘扬和传承蒙医药文化,提高蒙医药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特制定本蒙医药培训计划。

二、培训目标1. 提高蒙医药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一批具备较高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蒙医药人才。

2. 传承和发扬蒙医药文化,提高蒙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 推动蒙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4. 促进蒙医药产业的繁荣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培训对象1. 蒙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

2. 蒙医药医院的在职医护人员。

3. 对蒙医药感兴趣的社会人士。

四、培训内容1. 蒙医药基础知识(1)蒙医药理论体系:包括蒙医药基础理论、蒙医药诊断学、蒙医药治疗学等。

(2)蒙医药药物学:包括蒙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等。

(3)蒙医药临床医学:包括蒙医内科学、蒙医外科学、蒙医妇科学、蒙医儿科学等。

2. 蒙医药临床技能(1)蒙医诊断技能:包括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

(2)蒙医治疗技能:包括内治法、外治法、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3)蒙医临床操作技能:包括药物煎煮、药物配伍、药物储存等。

3. 蒙医药科研与教育(1)蒙医药科研方法:包括蒙医药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2)蒙医药教育方法:包括蒙医药教学、蒙医药教材编写、蒙医药学术交流等。

4. 蒙医药产业与政策(1)蒙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蒙医药产业政策与法规。

(3)蒙医药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五、培训方式1. 面授培训(1)聘请蒙医药专家、学者授课。

(2)组织学员进行临床实习、观摩。

2. 网络培训(1)建立蒙医药在线学习平台,提供蒙医药视频、音频、图文等学习资源。

(2)开展在线答疑、讨论、交流。

3. 实践培训(1)组织学员参加蒙医药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技能。

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简介

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简介

蒙医药学基础理论简介蒙医药学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治疗方法,蒙药理论配伍原理等指导临床各科具有蒙医特色的一门学科。

医学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蒙医药学之所以在千百年来能够为蒙古族的民族繁衍昌盛和防病治病服务,因为它不仅仅是医疗经验的积累,而且具有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整套学术理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古代朴素的唯物注意和辨证思想,阴阳、五元学说的影响,吸收了藏医及印度医学的部分基础理论和汉医学知识,并不断的得到充实和提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理论体系。

传统蒙医疗法很早有以寒热来解释疾病本质的理论萌生。

如古代北方民族灸(即蒙古灸),就是以热制寒的原理治疗寒症的疗法,又如传统的冷罨法和酸马奶疗法,也是以冷制热的原理治疗热症的疗法。

由此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和热两大类。

这是建立在人体生命活动,是在寒热平衡状态下进行的基本观点之上的,这就是蒙医学对人体生理及病理的寒热理论的起源。

蒙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虽然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和印度的占星五元学说,但更主要的是以三体液(三根)七素理论为指导,同时强调整体观念,以此解释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感觉器官之间通过黑脉与白脉的运行传导作用,互相联系,构成整体。

14世纪,印度《全光明最胜王经》被译成蒙文,其中之古代印度医学《圣心八部医法秘书》的“vayu体风素”,“pitta胆汁素”,“kapha粘液素”生理病理学说首次传播于蒙古地区,给蒙医理论的萌生以很大的影响,16世纪末叶,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及印度的《寿命吠陀(Ayur-veda八支心要集)》等经典著作以及占星五元学说传入蒙古,为古考的蒙医学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创造了条件,这样,蒙医学吸收了藏医学及印度医学的以阴阳五元学说为基础的赫依、希拉、巴达干的三体液(三根)理论和七素理论及临床治以及汉医知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发展。

蒙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蒙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蒙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蒙医药文化是蒙古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充满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医学文化融合了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和中医药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医药文化。

蒙古族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族部落社会。

在那个时期,蒙古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命的认识水平相对较低,他们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和植物生长来总结和发展医学知识。

古代蒙古族人尊崇自然万物,相信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力量都有着治疗疾病的作用,这种观念也被蒙医药文化所继承。

蒙古族传统医学的核心理论是“五蕴学说”,即五蕴相互关系决定人体健康。

蒙古族人认为,人体由五蕴组成,分别是气、血、津液、精神和形体。

只有五蕴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这一理论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相似,都是以相对平衡为目标,维持人体健康。

蒙古族医生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判断病人的五蕴状况和疾病原因。

在治疗上,他们重视用草药、兽骨、矿物和动物等天然材料制成的药物,配以适当的按摩和针灸疗法。

蒙古族医生还注重调理病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提倡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

这些治疗方法都是通过调整五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体现了蒙古族医学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进步,蒙医药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一方面,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更精确和有效,对一些疑难杂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蒙古族医学作为民族医学的一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蒙医药文化,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蒙医药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收集和整理蒙医药的古籍和经验,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和文献。

可以将蒙医药文化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在对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的治疗上,蒙古族传统医学的经验和偏方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蒙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希望通过加强研究、保护和应用,能将蒙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蒙药基础理论

蒙药基础理论

蒙医药简介一、蒙医基础知识蒙药的观点:在蒙古族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制和应用的药物称为蒙药。

它主要根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蒙医学以阴阳五行、五元学说理论(与藏药近似)为指导,内容包含三根理论、七素三秽的物质基础、辨证施治的基本方法等。

(一)三根学说三根指“赫依”、“协日”、“巴达干”。

1、“赫依”含有气、风、神径、经络之意,属中性,助阳则阳盛,助阴则阴盛,是指各样生理功能的动力,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环都是“赫依”在发挥作用。

凡是思想、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皆受“赫依”支配。

假如“赫依”的功能失态。

主要能够表现为神志异样、失眠、健忘、疲备、眩晕、麻痹、抽搐、瘫痪等脏腑功能减退等。

2、“协日”有火热之意,含有火、热、胆之意,属热性,在脏腑中与胆的关系最为亲密。

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协日” 发挥作用。

“协日”偏盛,是发生全部温热病的病理基础。

如黄疸、口苦、吐酸、烦渴、神态狂躁等机能亢感的表现,都属于“协日”的失态。

3、“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黏液状物质,含有津液、寒、痰之意,属寒性,相当于“土与水”。

在生理状况下,“巴达干”能滋润皮肤,濡养组织器官、滑利关节,化为唾液、胃液、痰液平分泌物。

“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以致水液的阻滞不化而出现各样分泌物增加的现象,如浮肿、胸水、腹水、痰多、吐清水、妇女白带多等。

别的,中医属于痰浊蒙蔽的嗜睡、痴呆及湿困脾胃的清化不良等病证,蒙医也属“巴达干”的病证范围。

在生理状况下,赫依、希日、巴达干三者协调一致,保持相对均衡;假如三者的均衡关系失调,则产生各样病理变化。

若以赫依与希日的关系失调为主,则产生阳热元盛一类病变;若以赫依与巴达干的关系失调为主,则出现阴寒及水液不化一类病变。

三根理论以为,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活动过程,此中三根的有机配合和协调,使整个生命处于有序的代谢状态。

人体内脏与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之间的有机联系,都是三根作用的结果。

蒙药的基本理论

蒙药的基本理论

蒙药的基本理论博大精深的蒙药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五元、六味、八性、十七效、两力之说。

“五元”:是指土、水、火、气、空五大元素。

蒙医学认为以五元学说为理论指导,认为世上物质虽然包罗万象,但都是由土、水、火、气、空五种元素转化而成。

药物也是如此,土为药物发育形成的根基;水为药物生长滋润之源泉;火为药物生长成熟的热能;气为药物生长运行动力;空为药物生长存在的空间。

药物的生成与土壤、水分、日照、空气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在各种药物的生成发育过程中,由于五种元素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从而使各种药物具有不同的味道、性能和效力。

就是说药物的味、性、效都源于五元。

“六味”:指甘、酸、咸、苦、辛、涩六种味道。

他们是在药物由“五元”演化生成过程中某两个元素偏盛而产生的。

土水偏盛味甘;火土偏盛味酸;水火偏盛味咸;水气偏盛味苦;火气偏盛味辛;土气偏盛味涩。

一般来说,甘味药具有调和气血、滋补强身的功效;酸味药能健脾胃、助消化;咸味药可暖脾胃、促食欲;苦味药则有清热降火、利胆解毒作用;辛味药能祛风散寒、健脾化食;涩味药可以润泽肤色、清热收敛。

蒙医认为药物在人体内被消化的过程中,它固有的药味将会发生一定变化,即咸变甘;辛、涩变苦;甘、苦、酸不变;六味被人体消化后最终为甘、苦、酸三种味,被称为“三化味”。

“三化味”是指药物被消化而转化的药味。

“八性”:是指重、腻、寒、钝、轻、糙、热、锐八种主要药性。

蒙医临床常用具有重和腻性药物医治赫依病,如神志恍惚、头昏耳鸣、失眠健忘、酸懒乏力、麻木瘫痪等症;寒与钝性药物主治希拉症,即用于身热便黄、口苦烦渴、热泄及黄疸等热症及肝胆疾患;轻、糙、热、锐性药物则用于医治巴达干症,即主治肢体寒凉、身心沉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呕吐、泄泻、腰膝疼痛、嗜睡及肥胖症等寒性疾患。

“十七效”:是指药物的软、重、温、腻、固、凉(淡)、钝、寒、柔、稀、燥、淡、热、轻、锐、糙、动等十七种效能。

五元中土、水、火、气、等元素即具有这些性能,药物的十七效是随着药物六味的产生而形成的,这些效能分别与三根的二十种特性有着相对应的克制或滋生的关系:克制赫依性病症时,软克糙【前者为药物效能后为三邪特征,同下】、重克轻、温克凉、腻克微与坚、固克动;克制希拉性病症时,凉(淡)克腻、热克寒、轻克重、锐克钝、糙克软与粘、动克固。

蒙古族医药的发展历程

蒙古族医药的发展历程

蒙古族医药的发展史【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健康养生频道】蒙医药是蒙古族丰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医以“三根”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同时还包括阴阳五行、五元学说、七素及六基症学说。

蒙医治病方法,除药物治疗以外,还有传统的灸疗、针刺、正骨、冷热敷、马奶酒疗法、饮食疗法、正脑术、药浴、天然温泉疗法等。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辽阔的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国,蒙古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随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同国内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藏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也随之开始,蒙古族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蒙医传统疗法及临证用药、理论、实践等诸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17世纪以后,蒙医学家将藏医、印度医学的理论与蒙古传统医药结合起来,编撰了大量的蒙医药著作,为蒙医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世纪,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汇集》中首次提出了“六种基本病症”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希拉乌素、粘虫)等蒙医独特的“六基症”理论,补充和发展了《四部医典》的内容。

元代饮膳太医、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用汉文编著了《饮膳正要》一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记载了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各种食物、有关验方和营养学方面的内容,此书成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

生活在草原、森林地区的蒙古人对草药的知识掌握比较多,随着他们与国内兄弟民族和阿拉伯、印度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推动了中外医药学知识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内地和国外的药物也不断传入到蒙古地区,特别是西域人(泛指新疆和阿拉伯地区)的药物大量进入蒙古地区。

1292年元统治者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兰旗所建的避署行宫设立了“回回药物院”。

1576年后,藏医经典著作随西藏黄教传到蒙古地区。

古印度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于17世纪被译成蒙文,其中包括古代印度“阿输吠陀”(Ayur.Veda)医学巨著。

试论当前蒙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

试论当前蒙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
古地 区之 后 , 东讨 西征 , 建立 了横跨 亚欧 的大帝 国 。为东西 方文 化 的 交流 和融 合创造 了十分有 利 的条 件 , 从辽 、 金、 南、 宋 到西 亚 、 阿拉伯 半岛 、 中医学 、 契 丹医学 、 回 回医学 和 古 印度 医学 、 阿拉伯 医学 、 古 希
腊 医学 、 自然地 交会在一 起 。
积极 引进 、 兼收并 蓄为蒙 医药注入新 的活 力 , 从 此蒙 医药在 人 民 长期 实践取得 丰富经验 的基 础上 , 全 面 吸收 其它 医学 以阴 阳五 行 学 中心的“ 三根 、 七 素” 理论 , 又经老一 辈蒙 医学 家联系 实际发展 创新 形 成 了相对完 整 的蒙 医学 体 系 。著 名蒙 医 学 家伊 希 巴 拉珠 尔 的 名 著 《 四部 医曲》 、 《 甘露之 泉》 等系列 著作 , 系统 的生理 、 病理 、 诊断、 治 疗 原则 和方法 , 验方等从 理论 上 做 了精辟 的 论述 。特 别是 对 寒症 的理 论 和对“ 六基 症” 的全面论证 , 补 前 人之 不 足 , 发前 人 所不 发 , 对蒙 医 学 理论体 系的奠定 了重要 的作 用 。由此 可 见 , 蒙 医学 体系 具有 一 定 特点, 是从 人与 自然 和谐 统一 和人体 内环境 的稳态 平衡 为生 理 、 病 理 基 础 。而 以人的 常见 病 、 多发 病为 防治对象 的别具 一格 的临床 医学 。 这 足世界 文化交流史 上 兼收 并蓄 、 继 承创 新 的范 例 。今天 蒙 医蒙 药 在党 的民族政策 指引下 , 蒙医、 西医、 中 医等 少数 民族 医取 长补 短 , 共 同发展开 始 民健 康做 出
病治病 的一种疗 法 。灸 疗有 温通 经 脉 , 调 和气 血 , 调理 体 素 , 增 强抵 抗力 以防治疾病 的作用 。蒙医应 用灸疗 历史悠 久 , 如在 《 四部 医典 ・

古代蒙古医药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古代蒙古医药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蒙医药学的形成时期(十三——十六世纪末)从十三世纪初到十六世纪未是蒙古传统医学的形成时期。

公元十世纪,蒙古族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在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各部落,于1206年建立了军事封建制度的蒙古大帝国。

成吉思汗铁骑的龙卷风在欧亚大陆摧枯拉朽,点燃了欧洲文明的圣火,碰撞出欧亚两大文明的交锋,対欧亚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峥嵘岁月,使蒙古民族成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

这个时期,蒙古民族同国内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同汉族与藏族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地区的通商及文化交流更加广泛,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也得以发展,有了手工业、创造了蒙古文字,传统的蒙医药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12~13世纪,蒙古人受伤时,常用烧红的铁烧灼伤口。

如《蒙古秘史》记载:一次斡阔台颈脖中箭,其部下孛罗忽勒将伤口凝结的血块用嘴咂去,然后用烧红的铁烙治伤口。

这些实践经验成为后来蒙医独特的外伤治疗术。

在元代,饮食疗法得到进一步系统的总结和发展。

著名的元代宫廷饮膳太医、蒙古族营养学家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中,记载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的内容。

如蒙古人常用的马奶、牛骨髓、乳酪及饮食营养卫生的内容,在该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此书在祖国医学营养学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元代蒙医学家沙图穆苏用汉文撰成《瑞竹堂经验方》十五卷,书中记载的蒙医学方剂达数百个,其中有些方剂至今仍为医家所乐用,如《八珍散》、《四味香附丸》等。

用药方面,在《元史》里,就载有1226年用大黄根医治蒙古军中流行瘟疫之事。

内蒙古特产药材肉苁蓉,在《长春真人西游记》、《饮膳正要》、《瑞竹堂经验方》和《本草纲目》等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用沙漠中生长的地锦草乳法治疗创伤的方法,至今仍在应用。

森林地带的蒙古人对草药的知识尤为丰富。

蒙古大森林和草原的动植物药材得到广泛开发与利用,这些药材被誉为“蒙古药”。

如14世纪,拉西德丁所著的《史集》中记载:“兀刺速惕、贴良古惕和客思的迷等这些蒙古部落的人,不但熟悉蒙古药剂、并以蒙古疗法医病之事,颇有盛名”。

【全文】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蒙古族医药学选论--ppt课件

【全文】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蒙古族医药学选论--ppt课件
第三章 蒙古族医药学选论
PPT课件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蒙医药学的发展 第二节 蒙医学理论体系 第三节 传统诊疗技法 第四节 蒙药学选介
PPT课件
2
蒙医药学的发展
蒙医药学的起源 蒙医药学的发展
游牧生活 —— 适应环境、生产方式、生活 习惯和地理气候特点
吸收藏医、汉族医学及古印度医学等医学 内容发展而成。
五元学说是蒙医理论体系的纲领,有关人体三素、七元、生理、病理、 诊断和治疗的认识和解释以五元学说为理论指导。
PPT课件
12
五元学说





硬、强、重
湿、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气味为主, 以味为主,具
具备味、色、 备色、感、声
感、声等性能, 等性能,对物
为一切物质的 质有滋养、湿
根基,对物质 润的功能
有生存和增重
的功能
存在部位
功能
胸部
为五巴达干的基础,起协调作用,担负 供养和调节水分的功能
胃部
磨碎食物,利于分解、吸收。。

主司味觉。。。。。。。。。。

主司感觉,使人产生喜、怒、哀、乐和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产生满意和知足感
各个关节
主关节功能活动使各部分关节有机连接, 并能自由伸曲活动
PPT课件
23
巴达干
重 钝 腻 寒 柔 固 黏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PPT课件
根据循行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五种:
司命赫依 上行赫依 普行赫依 调火赫依
下清赫依
16
赫依
分类
存在部位
功能
司命赫依
存在于中央脉和头顶部, 一切赫依的基础,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主

蒙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

蒙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

蒙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与发展现状1. 背景介绍蒙医药是蒙古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视和研究的深入,蒙医药的基础理论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蒙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 蒙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蒙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通过实践观察、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

实践观察是蒙医药研究的基础,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和患者的问诊,蒙医医师能够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文献研究通过研究蒙古族传统医书籍和文献资料,挖掘蒙医药的经典理论。

实验研究则是通过实验室的科学方法进行,验证蒙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蒙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蒙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包括蒙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蒙医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蒙医药的病因病机理论以及蒙医药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等。

蒙医药起源于蒙古族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蒙医药的基本概念包括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这些概念是蒙医药理论的基础。

蒙医药的病因病机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个体的体质、环境因素以及情志影响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脏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蒙医药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以及调理饮食、使用药物、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

4. 蒙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蒙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首先,通过对蒙医药经典文献的研究,一些重要的理论内容得到了恢复和整理。

例如,《蒙医医案》、《医宗金鉴》等经典文献的研究为蒙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其次,通过实验研究,蒙医药的理论内容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和印证。

例如,蒙古茶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的实验结果对蒙医药的心血管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5. 蒙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方向未来蒙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向:(1)加强传承与保护蒙医药基础理论的传承与保护是蒙医药研究的重要任务。

蒙医相关知识点总结

蒙医相关知识点总结

蒙医相关知识点总结蒙医体系蒙古之医,是在医、卜、巫,以及祭祀之多元文化之交融中形成的。

蒙古医药学:主要包括蒙古医学、中医药学、针灸、蒙古骨伤伤科学与中蒙医药相结合的特色医学体系。

蒙医的理论基础蒙医以宇宙三位一体的思维体系为立论基础,这三位一体包括了大地、天空和生物。

因此,蒙医的诊治方案和药物方剂都与宇宙属性有着紧密的联系。

蒙医诊断方法蒙医诊断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和脉诊。

蒙医强调“因病施治”,在诊断时注重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分析,从而使患者的疾病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治疗,并且可以避免发生副作用。

蒙医治疗方法蒙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本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气功调理等。

蒙医在治疗上尤其重视患者的身心平衡,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身体和心灵的调和。

蒙医药物蒙古族的地理位置和生存环境,使蒙医在药物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蒙医药物主要包括了草本药、动物药和矿物药,这些药物中的很多是在当地自然环境中取得的,并且具有病位药用、草地药用的特点。

蒙医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蒙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在今天的世界中,蒙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

蒙医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为世界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蒙医的当代发展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蒙医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得到了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蒙医所蕴涵的丰富医学智慧和经验,在当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

在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中,蒙医也得以更新与发展,成为当代医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资源。

结语蒙医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和医学理论的医学体系。

它的诊治方法、治疗手段、药物及药方等均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展现着其多元性和特色性。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蒙医将继续为世界人类的医学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蒙医蒙药进展

蒙医蒙药进展

蒙医蒙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蒙古民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医药知识,并虚心地吸收了中医药学、臧医药学、印度医药学的经验和理论,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蒙医药学体系,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蒙药成方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一)现有的质量标准1、蒙成药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1998年实施。

收载了146个蒙药成方制剂。

大多数的质量标准内容:处方、制法、性状、制剂检查、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储藏。

2、蒙药材质量标准:《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编,1986年实施。

收载蒙药材322种。

质量标准的内容:性状、性味、炮制方法、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储藏。

(二)蒙成药质量标准研究工作中的两个实例1、那如-3(水泛丸)的质量标准研究那如-3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第98页。

用于风湿,关节疼痛,腰腿冷痛等症的治疗。

该药的处方由3味药材组成。

草乌(制)是君药。

①总乌头生物碱含量测定的方法,并规定了最低含量②建立了剧毒双酯型结构乌头生物碱的限量检查方法,并规定了限量。

所建立的方法也被借鉴在以制草乌为主成分的其他蒙成药的质量标准研究中;所发表的论文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美国化学文摘》收载,并被《CSCD》收录和引用。

2、檀香清肺二十味丸的质量标准的研究檀香清肺二十味丸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第199页。

用于肺热咳嗽,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的治疗。

该药的处方由20味药材组成。

红花是主药之一。

(1)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选择主药之一红花的主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检测指标,采用HPLC法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

(2)定性鉴别方法的研究:对所有的药材均进行了TLC鉴别方法的研究,尽可能增大了质量控制的覆盖面。

经过研究,在鉴别项下建立了6个药材的TLC鉴别方法,分别是红花、木香、丹参、诃子、拳参、栀子。

蒙医药介绍

蒙医药介绍

蒙医药介绍一、蒙医药的起源蒙医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呢。

它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和疾病作斗争慢慢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宝库。

那时候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放牧、生活,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伤病,于是就开始寻找身边的草药、探索治疗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蒙医药独特的体系。

比如说,他们发现有些草原上的植物,吃了可以缓解肚子疼,还有些可以让伤口好得更快。

这就像在草原这个大宝藏里,一点点挖掘出了治病救人的宝贝。

二、蒙医药的药材蒙医药的药材那可太有特色啦。

有好多药材都是来自于草原呢。

像黄芪,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在蒙医药里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药材。

黄芪在草原上生长得可好了,它有补气的功效。

还有肉苁蓉,这东西长得很奇特,它寄生在梭梭树的根部,是一种非常滋补的药材。

而且呀,蒙医药里对药材的采集也是很有讲究的。

什么时候采,怎么采,都有严格的规定。

就好比是和大自然有个约定,在合适的时间取走大自然的馈赠,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质量最好。

三、蒙医药的治疗方法蒙医药的治疗方法可丰富了。

其中有传统的服药法,不过蒙医药的药可不是随便配的哦。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很多因素来开药。

除了吃药,还有蒙医的特色疗法,像放血疗法。

这可不是随便放血玩的哈,这是有很严格的操作规范的。

蒙医会准确地找到穴位,然后放出适量的血液,来达到调节身体气血的目的。

还有灸疗,用艾绒在穴位上进行艾灸,温热的感觉可以让身体里的经络更通畅呢。

四、蒙医药的理论体系蒙医药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小宇宙一样。

比如说,蒙医认为人体有三根七素。

三根就是赫依、希拉、巴达干,这三根要是平衡了,人就健康。

要是哪一根出了问题,人就会生病。

七素呢,就像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这种理论就像是给蒙医药治病救人提供了一个指导地图,让医生可以准确地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五、蒙医药的现代发展现在呀,蒙医药也在不断发展呢。

它不再只是在草原上被蒙古族人民使用,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医药理论体系更新时间:2010-10-19 点击:70次蒙医药是以蒙古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所积累的传统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吸收藏医及印度医学的部分基本理论和汉族医学的知识,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医学,它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临床上,它主要采取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治。

蒙医药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说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

六基症理论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等六种。

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

蒙医理论明确指出,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

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七素各有特点,自具其能,密切联系,共同担负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保持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

这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因。

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三根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平衡时,就产生疾病,这是病理活动的基本原因。

三根七素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与物质基础,并且也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

对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均以三根的生成变化为理论根据。

近代蒙医将发病的根源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粘虫6种,它是疾病发生的内因,并由此引起的疾病称为六基症。

一、生理蒙医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内部消化系统,外部言听视行,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在三根七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生命活动彼此协调,相互制约,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如某一部分发生病变,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整体,引起平衡失调,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

所以在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辨证地进行全身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对立统一的,人体通过感受器官和外界自然环境保持着密切联系,自然环境的变化,必然对人体产生影响。

在正常的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三根的调节,使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病理病理包括病因、疾病的外因、发病、六基症和寒热症等内容。

蒙医认为三根(赫依、希拉、巴达于)之间出现偏盛偏衰;或三根与七素之间的平衡失调,相互为害;或由于某种外因,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受破坏,就会发生疾病。

蒙医在临床上根据这一理论和原理解释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和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

所以“扶正”与“祛邪”是人体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重要措施。

三、阴阳、五元、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据蒙古古代史料及许多文学艺术著作记载,古代蒙古人称苍穹为“父天”,称地球为“母地”。

这是蒙古民族中形成的阴阳概念。

蒙医药理论是在对自然界有了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内经》《四部医典》《饮膳正要》等书中,有古代蒙古人善于用热性疗法治疗寒症的记载,如“蒙古灸”;用寒性疗法治疗热症,如“冷敷”和“酸马奶疗法”等。

到16世纪末,阴阳学说成为蒙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白昼和黑夜,晴天与阴天,热与冷,动与静。

一般他说,凡是活动的、上升的、明显的、进行的、无形的、轻清的、功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都属于阳;而凡是静止的、下降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有形的、重浊的、功能衰退的或属于物质方面的都属于阴。

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来看,当事物处于沉静状态时便属阴,处于躁动状态时便属阳。

由此可见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的。

蒙医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的内部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而每一事物中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以至无穷。

阴阳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

阴阳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互相转化。

当阴阳两者不断地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几方面的关系,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蒙医学运用阴阳变化的相互关系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探求药物性能,并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确定治疗原则等方面。

(二)五元学说五元学说(即土、水、火、气、空)很早被应用于古代印度医学。

据文献记载。

于14世纪初经西藏传播到蒙古地区。

在蒙医学理论中,对构成人体的“三根”、“七要素”和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四施(药物、外治、饮食、起居)等的解释,都以五元学说为理论指导。

因此,五元学说是蒙医学理论体系的纲要。

它把事物按照不同的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土、水、火、气、空五元素。

例如:土元素的性质为硬、强、重,以气味为主,具备味、色、感、声等性能,为一切物质的本基,对物质有重、稳的功能;水元素性质为湿、润,以味为主,具备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滋养、湿润的功能;火元素性质为热,以色为主,具备感、声等性能,对物质有成熟,溶解、烧灼的功能;气元素性质为轻、动,以感为主,具有感、声两种性能,对物质有轻、动、发的功能;空元素性质是空、虚,只有声一种性能,为物质的存在、增长、运动的空间,具有间隔的功能。

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都有密切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和构成,均和五大元素密切相关。

阴阳五行学说在蒙医学生理、病理和临床治疗等各方面都成为其所遵循的基本理论基础。

五元素(土、水、火、气、空)与三根(赫依、希拉、巴达干)五脏六腑的关系:三根中巴达于属土水、五脏脾、六腑胃属五元素的土,五脏肾、六腑膀胱属五元素的水;三根希拉属火,五脏肝、六腑胆属于五元素的火;三根赫依属气,五脏肺,六腑大肠属于气;循环属于空;五脏心、六腑小肠属于空。

(三)五行学说五行是以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的性能代表多种事物的属性,并以此说明事物之间的制约和生克关系,属于一种归类推演的方法。

在蒙医学中,借五行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从而进行辨证论治,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传播到蒙古地区比较早,从16世纪开始就应用于蒙医脉诊。

五行学说在理论上和蒙医学的“赫依、希拉、巴达干”还不能完全结合。

五行在蒙医脉诊中的应用遵循四季、五行、脏腑与脉象的相互关系;春夏秋冬及四个土旺期共为五时,即春属木,命脉为肝;夏属火,命脉为心;秋属金,命脉为肺;冬属水,命脉为肾。

每季末的18天,计72天则为脾土脉旺盛运行之时,蒙医五行的变化规律,具体地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四、三根学说人体赖依生存的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和基本物质“赫依、希拉、巴达干”,简称为三根。

蒙医学古籍中记载:“人胚在演化过程中随其形态的变化,初成脉由其脐部分出三根。

一根上行形成脑。

巴达干依属于脑,存在于身体的上部。

另一根伸向中路,形成命脉。

希拉依属于命脉与血,故存在于身体的中部。

另一支向下延伸,形成密处。

赫依属于密处,存在于身体的下部。

”根据三支脉的不同走向及所在部位,把人体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即心脏以上为巴达干部位,心至脐部为希拉部位,脐部以下为赫依部位。

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内而消化循环,外而视听言行,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还有内脏与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的有机联系,都是三很作用的结果。

因此,三根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

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故人体功能得以正常运转。

这是正常三根的生理作用。

如果三者之间任何一方出现偏盛偏衰,致使平衡失调时,将引起反常变化,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三根不仅表现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同样也表现在异常的病理变化中。

概括起来讲:一方面三根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主要物质,另一方面又是导致人体患病的内在因素。

三根各有不同的特性,这些不同特性,在生理、病理方面也反映不同的特点。

三根各有五种类型,各寓于人体内相应的脏腑及器官,各有其不同职能,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命活动。

赫依——在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具有维持生命活动推进血液运行、呼吸、分解食物、新陈代谢、增强体力、支配肢体和意识活动、接种传代等作用。

并且也是保持希拉、巴达干两根相对平衡的调节者,也是人体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的引导者。

如果赫依本身失去平衡状态时,就会导致病变。

赫依具有以轻、涩为主的凉、微、坚、动等六种特性。

希拉——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热能,具有产生热量和调节体温、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营养七精华也称七要素之成熟等功能。

它以巴达干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与其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如果希拉本身失去平衡状态时,就导致病变。

希拉具有以热、锐为主的轻、臭、泻、湿、腻等七种特性。

巴达干——在人体正常生理过程中,巴达干起滋生、调节体温、滋养正精,增强意识、延年益寿、坚固骨节的作用。

并以希拉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与其保持相对平衡状态。

如果巴达干本身失去平衡状态,就会导致病变。

巴达干具有的重、寒为主的腻、钝、软、固、粘等七种特性。

三根是人体生存的主导因素,也是产生疾病的内在因素。

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都是以三者的平衡与变化为理论依据的。

三根之间处于相对平衡或失调,即指“赫依、希拉、巴达干”20种特性的相对平衡或失调而言。

赫依以“空、气”属性为主,是推动人体生命功能和力量的渊源。

希拉的“火、热”属性为主,是推动脏腑及七种精华(食物精华、血液、肉、脂肪、骨、骨髓、精液)进行机能活动的热能和物质基础。

巴达干以“湿、水”属性为主,是人体消化食物,调节体液机能和内分泌物质的能源。

蒙医的基础理论非常严密。

三根是主要支柱,五元、六味、八性、十七功能就比较具体。

如五元,蒙医认为世上的物质虽包罗万象,但均由五个元素(土、水、火、气、空)和合而成。

“六味”是指药物而言,也是由五种元素在物体形成或植物成长过程中所形成,“八性”是指重、腻、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具有调节病因所致的异常状态,使之趋于正常的作用。

十七功能指蒙医认为如掌握了上述理论,有助于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病情而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有效的治疗,也有利于对某些药物的潜在功能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调整“三根”使它趋于平衡的过程。

这些理论由实践而来,又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