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经典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利夫妇模式

1959年,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系统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①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

②②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③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④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从这个模式中,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

.人内传播

定义: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社会是由作为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人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也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民主参与理论:(受众参与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

基本特点:要求大众传媒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

社会背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主要表现:美国学者巴隆1973年出版《媒介接近权:为了谁的出版自由》等。

主要观点:①任何民众个人或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②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

③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④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评价:其理论的提出及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媒介垄断到来的社会矛盾,但由于种种原因,实施的力度非常有限。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美国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同时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较全面的提出了传播过程互动模式。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传媒接近权: 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

媒介接近权的概念,反映了资本主义媒介制度下社会成员一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与媒介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巨大矛盾。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信源的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研究者霍夫兰,控制实验证明:信源可信性与说服效果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

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霍夫兰)

一面提示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是在提示已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方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一面提示对原本就持赞成态度的、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比较有效;两面提示对原本持反对态度或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比较有效。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根据实验结果,拉姆斯丁等认为,“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牛痘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沉默的螺旋

德国学者诺依曼最早见于1974 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1980以《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出版,对此理论进行了全面概括。它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困难性所做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知沟理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知沟假说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主要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即大众传播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缩小。

信息主权:简言之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本国信息资源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依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2)信息主权产生的背景: 信息主权是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国家主权面临着新威胁因素的背景下提出来来的。

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正是社会信息系统的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麦克卢汉所指的媒介不仅是传播工具,而是包括人们发明创造的一切使用工具。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最重要的讯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