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迪厄趣味理论及其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摘要

“趣味”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对其探讨却聚讼纷纭。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一“反”康德确立的关于高雅文化趣味的“审美判断力”,将关于合法文化的趣味与日常生活的感官趣味相结合,在最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探究审美趣味的社会配置。布尔迪厄在社会学的视野下运用其发展出的理论工具“资本”、“习性”、“场域”等,具体而微地分析消费社会下人的审美趣味与生活风格选择。所有文化符号与趣味选择都是为了争夺社会区隔与合法化身份,也是布尔迪厄更深层的对个体身份一致性的理论反思。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文化实践选择的考察,挖掘审美趣味的配置与身份建构。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介绍布尔迪厄及其趣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布尔迪厄思想渊源及其对西方“趣味”理论的反思。首先阐述布尔迪厄的思想渊源,将布尔迪厄定位为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还有其一以贯之的社会学美学研究方法即“生成的结构主义”,以相互关系性为基础,超越二元对立的客观化的主体性为前提,生成性为核心,认识论上的反思性为其科学研究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关于“趣味”的探讨具有哲学以社会实践的意义。其次,梳理“趣味”的词义,从前美学时期的“味觉”到美学时期的“趣味”,到后美学时期布尔迪厄一反其之前关于主体审美趣味的判断力运思方式,从社会学视野说明“趣味”作为一种等级标志预示着现代人阶级或阶层的区分与身份认同。

第二章:趣味判断的审美配置。将“习性”、“资本”、“场域”放置在布尔迪厄式的关系性思维方式中进行理解。资本是审美趣味产生的基础,划分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尤其文化资本是布尔迪厄趣味研究的重要维度,其中学校教育资本和继承的文化资本划定着文化贵族的领地与爵位。资本还划分着行动者社会位置的空间分布。习性是审美趣味的先在条件和直接表征,是被结构的结构和具有结构能力的结构的双重结构化,是一切文化实践的根源,也是审美趣味发生的根源,是生活风格选择与被选择的双重化可能。场域是审美趣味相互斗争的场所。场域的结构是由权力场域、行动者的资本分布及其习性所构成,是行动者审美趣味发生的场所。各个场域具有相对自主性,不断的通过象征斗争争夺合法化的地位。这三大理论工具构成审美趣味的实践的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