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之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合集下载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力量,它们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是通过分析、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而艺术则是通过创造和表达来反映主观情感和审美体验。

尽管科学和艺术是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关系。

首先,科学与艺术都追求真理和美。

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的真理,通过实证和实验来验证理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而艺术则追求主观的美感,通过创作和表达来展现作者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追求。

尽管真理和美感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科学和艺术在不同层面上都致力于揭示和展现事物的真实和美丽。

其次,科学和艺术都需要创新和创造。

科学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寻找新的研究途径和思路。

而艺术则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来展现独特的审美观点和风格,通过不断探索和尝试,开辟新的艺术领域。

科学和艺术的创新都需要大胆的尝试和不断的实践,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此外,科学和艺术都需要观察和思考。

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据来推断和验证理论,通过思考解决问题。

而艺术则通过观察和感受来获取灵感,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展示作品的深意。

观察和思考是科学和艺术的基础,它们都需要细致地观察、深入思考,才能获得新的发现和突破。

此外,科学和艺术在一些领域中相互交织。

科学的发展需要艺术的辅助,比如科学家们通过艺术形象来展示复杂的科学概念,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艺术作品中也常常融入科学元素,比如一些艺术作品可以利用科学原理来创造特殊的视觉效果,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

科学和艺术的交织使得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科学和艺术之间也存在一些分野。

科学强调客观和理性,注重验证和实证。

而艺术则更注重主观和情感,追求独特和个性化的表达。

科学和艺术在方法和目标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仍然是相互补充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综上所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篇科学技术观12章科技基本性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四篇科学技术观12章科技基本性质
这些技术活动并非用于科学研究成果向技术和生产 领域的转化,而是服务于科学研究活动自身的需要。科 学的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 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生产技术制造 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科技的基本性质
29
(2)技术的科学化
这是指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 的指导和作用。这表现在:
科技的基本性质
27
2、科学与技术的统一性
现代科学和技术的一体化趋势根源在于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的统一性,即为了更 深刻地认识世界,就必须更深刻地改造世界; 反之,为了更深刻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更深刻 地认识世界。
科技的基本性质
28
科学和技术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 (1)科学的技术化
这是指在总体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包含着大量 的技术活动,如技术发明、技术开发和技术应 用的活动。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从任务看
科学主要解决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 问题,对于经济因素、资源条件、法律因素等较 少顾及。
技术直接要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 问题,它不仅与某一门学科有关,而且往往要涉 及到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还要涉及到经济的、 社会的、法律的、地域的、资源的、环境的、心 理的和生理的因素。
科技的基本性质
21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和技术反映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统 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科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自然 界的规律性,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途径;技术 的主要任务则是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进行利用、 转化和控制。这就决定了科学和技术既有区别 又有相互联系。
科技的基本性质
22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科技的基本性质
25
(4)从结果和评价看

读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读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读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范文五篇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整理的读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读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范文1《自然辩证法》导言,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历史的发展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

“哥白尼革命”使“自然科学从此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我发展的权利,开始了新的历程。

当然,在中世纪,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是科学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顽强斗争而开创的历史。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认识的提高、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

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很多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近代,自然科学多数处于搜集材料阶段。

由于力学有了较高发展,人们似乎以为力学规律是万能的,企图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械论的观点,从而逐渐构成自然科学研究中长达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移植到哲学中来,就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其中心思想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与自然科学相悖的,阻碍着自然科学的提高和发展,并且最终使它陷入神学的禁锢之中。

由于产业革命的推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高度。

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划时代发现,导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恩格斯在此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了新的自然观。

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到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完成了人类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自然辩证法之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之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科学与你为友。

这是哈佛大学校训,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不仅让科学与你为友,你还要学会驾驭艺术的手段。

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两者之间的区别日渐模糊,开始朝着统一的方向趋化。

科学的起源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观照、实验及人们为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艺术的起源是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人类不断提高的生存能力的运用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分化.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整体文化的两朵奇葩,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手段,是具有不同规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领域。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引用华裔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的一段简洁而精辟的描述:“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本身不以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从李政道先生的话可以看出,科学与艺术在起源角度上看本是同根生,后来随着学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艺术在于用创新的手法唤醒人么意识或者潜意识里已经存在的情感,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准确的新的抽象;虽然学科的分化使得科学和艺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同济进化,谱写了人类的文明。

最新自然辩证法读后感10篇

最新自然辩证法读后感10篇

自然辩证法读后感10篇自然辩证法读后感(一):《自然辩证法》导言,体现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总体思想。

历史的发展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了的。

;哥白尼革命;使;自然科学从此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自我发展的权利,开始了新的历程。

当然,在中世纪,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是科学家们用鲜血和生命顽强斗争而开创的历史。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认识的提高、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

正由于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很多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近代,自然科学多数处于搜集材料阶段。

由于力学有了较高发展,人们似乎以为力学规律是万能的,企图用力学的观点去说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机械论的观点,从而逐渐构成自然科学研究中长达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移植到哲学中来,就构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其中心思想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从本质上来说,是与自然科学相悖的,阻碍着自然科学的提高和发展,并且最终使它陷入神学的禁锢之中。

由于产业革命的推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到系统地整理材料并把它们上升到理论概括的高度。

自然科学各领域的划时代发现,导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恩格斯在此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了新的自然观。

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到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再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完成了人类自然观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指导,具体地描绘了从原始星云到地球,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命起源到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图景,证明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

恩格斯以物质永恒运动和无限发展的思想为指导,说明自然界总是处于各种运动形式的生灭转化之中,整个自然界就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展开自我的发展历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1、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前
在18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从总体上说, 主要表现为技术对科学的推动,其模式是“技术 科学” 在这个时期中,技术的发展主要依赖与生产经验的总 结,而不是科学的应用。相反,科学的发展,则是对技术 的总结。
2、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
近代自然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之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发 生了变化。在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因而仍然表现为“技术 科学”的模式的同时,科学逐渐发挥了对技术的推动作用, 呈现出“科学 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这种 变化,是从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的。 蒸汽机 发电机 电动机 无线电 这一时期的科学已经开始跑到了技术的前面,它的突 破往往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形成了现代科学技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科学与技术 术的完整体系 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加强,一方面使自然科学在学科门类上发展得更为 齐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使生产技 术发展得越来越复杂,为了直接研究生产中的实际 问题,研究新产品,创造新工艺等,在原来应用科 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程技术这一学科门类。随着 工程技术的发展,单靠自然科学理论成果直接应用 到工程技术中去就不够了,这样使得解决工程技术 内部的理论问题日益迫切,于是在自然科学与工程 技术之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中介”学科,即技术科 学。
第九章 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技术的本质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échnē(工艺、技能)与 l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 用技术进行论述。当它在17世纪首次出现时,仅指 各种应用技艺。产业革命后,技术涉及工具、机器 及使用方法和过程,其含义远比古希腊多。 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中,对技术的定义 为“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 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思维方式

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思维方式

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思维方式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辩证的方式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揭示自然界的矛盾和发展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思维方式对于推动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思维方式以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

一、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是以辩证的态度和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辩证思维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矛盾的存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自然辩证法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分析,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演化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还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

它认为事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同时,事物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存在着演化和进步的趋势。

自然辩证法通过对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深入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二、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思维方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科学家在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时,可以采用辩证的态度和方法,分析矛盾和尖锐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在生态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揭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和相互作用关系,发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方式,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2. 实践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工程设计和管理中,可以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对城市系统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合理规划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另外,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应用于创新和创造领域。

通过对矛盾和问题的深入思考,可以发现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挖掘艺术创作材料的内在特性和潜力,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考题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考题

的消极后果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科学技术进步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之时,也为人类创造更大的悲剧提供了条件。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需要通过技术转化,在生产、工程实践的具体运用中才能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并推动经济发展;2.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发挥作用而体现其生产力的职能;3.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竞争常常通过科学技术竞争而实现。

第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1.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繁荣促进各项社会生活事业发展;2.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改变3.技术进步促进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

第三,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

1.科学技术实力决定国家实力和综合国力;2. 科学技术推动了政治文明。

科学技术可以使得政治参与科学化和民主化,国家和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四,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1.文化成果和文化传播必须要有技术载体,科学技术丰富了物质文化并推动物质文明;2.科学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丰富教育文化。

3.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精神文化。

4.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管理,丰富管理文化。

第五,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都有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还威胁着人类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

首先,科学技术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其次,科学技术导致人的异化;再次,科学技术带来环境问题;另外,科学技术还带来人类的危机和安全问题。

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我们应该辨证地去看待科学技术,不能只看到它的利,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弊。

所以我们要合理应用科学技术,这包括:1.正视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影;2.科学技术问题还需要科技自身来解决;3.依靠科技进步,保证环境质量;4.进行技术评估;5.社会制约的完善和增强,加强国内法在的包含着三层意思:①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战略;②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整体战略;③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战略。

自然辩证法论文:怎么看待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论文:怎么看待科学与文化的关系

论文题目:科学与文化的关系班级:硕研12-6班姓名:***学号:**********科学与文化的关系陈万昊硕研2012级6班2012020601摘要:随着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加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强,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科学与文化的冲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中存在许多亟待探讨的课题。

本文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论述科学发展、文化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一致性,阐述了科学和文化的互动和整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科学社会文化人科学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

哲学家和科学家经常试图给何为科学和科学方法提供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定义但并不很成功。

尼采认为人们容易忘记,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按照科学系统论的观点,科学系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是开放的;科学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形成自身的结构、功能并发生进化。

与科学系统关系最密切的外部环境系统是文化系统,它是科学系统的母系统,对科学的生存和进化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级层次,文化系统又是该系统的子系统。

由于文化背景具有时空特性,不同的“文化层面”和“文化模式”将产生不同形态、不同模式的科学,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各自科学发展的殊途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本文试图从科学和文化的关系入手,探讨科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一、科学与文化的发展互动对科学和文化研究,还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

自然辩证法概论大作业_科学与艺术分析

自然辩证法概论大作业_科学与艺术分析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科学与艺术——它们会在山顶重逢姓名:段毓学号:SY1615306任课教师:李静静(10班)完成时间:2017年 4 月 5 日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2)第二章科学与艺术发展史简述 (3)第三章科学与艺术的异同 (6)第四章科学与艺术相互促进的大家 (7)第五章结论 (8)参考文献 (9)摘要科学与艺术本是同根生,均起源于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来自人类的生活以及生产活动。

早期的科学与艺术是一体的,然而在中间的发展却分开来了,近几十年则有着融合的趋势,并且在一些科学艺术大家眼中,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宛如孪生姐妹。

本文首先对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及发展状况作了简要的概述;然后对二者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述;再通过比较二者的异同来发现其相似性;最终则举例一些知名大家,指出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孤立的一种学科,而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两朵奇葩,都是追求真、善、美的。

关键词:科学;艺术;融合第一章引言科学和艺术有点像夫妻关系:他们貌似独立,却大有交集。

而他们的交集点,正是人类创造奇迹的潜伏地。

正如福楼拜所言:“艺术和科学总在山顶重逢。

”Pixar的创始人之一John Lasseter说过:“The arts challenge technology, and technology inspires the arts.”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的功用也不能说是改造世间万物的。

甚至是以后科学的发展,在遭遇人类的内心精神之力时,也无法以科学的试验或推演来进一步发展,只能在“人”面前停滞[1]。

科学遭到困境,就只能借助于宗教、政治、社会、艺术等其他领域的途径来解决。

其中一个途径便是试图从艺术中寻找交叉的灵感。

当今时代,科学和艺术似乎越走越远。

“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

”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这句话的前半句竟一语成谶,像是一句精准的预言。

论科学与艺术的异同及其相互影响(下)

论科学与艺术的异同及其相互影响(下)

验; 麦克风、 录音、 声音切断及组合的新技术为演唱和 作曲 设置了 探索的新技巧 ] ( n 州’ 。
同样 , 艺术 对科学 也具有 反作用。艺术 中的美 、 雅
作为学术活动的文学与科学开始把科学 观念结合 到文
学文本 中进行研究 。这种结合采取下述 形式— —科学
美学也计入科学 ) 与美术之联 系时 , 王星拱罗列 了三个
方面的影 响 : ( 1 ) 美学有益 于美术。美学就是研究美术
理论 能够直 接改变作 家对世界 的感知 , 或 者提供借 以 捕获它 的隐喻 _ ( 。这 方面 的例子 不胜枚举 。在 1 8 世纪法 国启蒙运动 中 , 科学普及 活动十分活跃 , 法 国的 优雅文学 强烈地 打上 了现代 科学 思想 的烙 印。在 2 0
域、 社会功能 、 发展 程度 等十二个方面论述 了科 学与 艺术的相左 , 并从 六个方 面论 述 了二者 的相 通及 同中有异认 为, 二者
是相 互影响、 彼此促进 的, 故应使 之珠 联璧合 、 相得 益彰。最后 , 探 讨 了科学与 艺术整合 、 统一的必由之路 和有效途径。 [ 关键词 ] 科 学; 艺术 ; 异 同; 整合 ; 统一
调, 科学的发 明“ 对 文学 的影 响也 达到它对人的影 响的
此促进 。例如 , 在文艺复 兴时期 的意大利 , 人们 对于艺 术 与科 学之 间 的关联 就 有更 加 广泛 的兴趣 。所谓 科 学, 是指在画 家 的观 察 中对 数学 的寻求 。寻求关 于人 体 比例的数学理 论 , 使得艺 术家 人迷 。为 了追求 自然 主义 , 绘画必 须受制 于 自然科 学 。亚 尔培 蒂和达 芬奇 不谋而合地重视艺术家对 解剖学及生理 学 的研究 。文 艺复兴时期 的艺术家把观察 自然 、 描绘 自然 、 表现 自然 二 三 者相 结合 , 一直被认 为是 以人文 主义科学 家伽利 略

自然辩证法的三大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三大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三大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揭示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把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系列正确观点,揭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被揭示出来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针对以往的向度,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自然面前由无所适从的茫然变得豁然开朗,它的价值更在于从此往后的向度"。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关系: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通常规律以及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和改建自然的通常方法的理论。

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归纳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办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

这个语词的原意就是指自然界的辩证法。

早期的中国学术界通常指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共同组成。

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周身的发展,个性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领略到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并使它开拓沦为一门包含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哲学。

这意味著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模式出现了一次代莱转型。

科学技术史与自然辩证法这两大学科之间的影响就是相互的,自然辩证法的许多研究思想与成果也影响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并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领略到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积极支持。

传统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方法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发掘、考证和记录历史史实;第二类是根据经过必须考证或核实的史料进行比较性研究,归纳分析出一些能够阐明“法则”或“规律”的资料;第三类是挖掘史实及其逻辑关系,以必须的历史背景,透过“虚构”“想像”等手法,编纂出类“故事”情节,进行历史的、艺术的再创造,以完成科学技术史的撰写。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2011110136 刘千仞自然辩证法1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与艺术呢,其实是相通的,要想了解这个问题呢,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弄清楚二者的概念。

只有了解这二者的概念了,才能够进一步讨论这两个之间的关系。

下面就先讨论下这二者的概念。

科学一词,源于中国古汉语,科举之学。

而科,单独有分类,条理,项目之意,学则为知识,学问。

因此近代翻译文章中,引入了这个词汇,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

随后的康有为,严复都引用了这个词汇。

后来,科学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广泛应用起来。

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呢,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也有很多分类。

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

它涵盖两方面含义: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

科学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

科学首先是一种学说,这种学说是对事实真相的客观反映。

科学与事实真相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是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科学有别于真理,真理就是一定前提条件下的正确的客观规律及其描述,而科学就是一定条件下的合理的方法、实践机器描述;科学不一定是真理,真理就一定是科学。

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一个案例: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1880.11.1-1930.10.30)
最初的猜想是1910年观察世界地图时,发现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感到惊奇而引 发思考的,之后,他广泛涉猎地质学、古生 物学、古气候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大地测量 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形成和发展了大陆漂移 说。
3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五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第六章 科学假说
据已知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对象及 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技理 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基本构成要素:*
①事实基础。 ②背景知识(包括推理规则)。 ③对想象本质的猜测。 ④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2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超高密、超高温状态下由某种机制引起的原 始火球的急剧膨胀为基本猜测,
以“氦丰度”和“3K背景辐射”等为预言与预 见
而构成的一个认识体系。
10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二节.假说的作用*
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科学是沿着假说—理论—新假说—新理论…… 的途径,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
魏格纳首篇论文发表 1912年, 1915年出版《大陆和大洋 的起源》 设想的精髓:地球活动论,反对地球固定论。
4
自然辩证法 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图 右上:石炭纪晚期 右中:始新世 右下:第四纪晚期 白色为陆地 细点为浅水淹没的陆地 斜线为洋底
和思维方式; 3、科研选题有哪些“选题点”?解释说明其中的一个; 4、对科学和伪科学的认识; 5、谈谈你对李约瑟问题的认识(或者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明的看法,再

简述唯物主义自然观演变与发展的过程

简述唯物主义自然观演变与发展的过程

1、简述唯物主义自然观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2.对钱学森之问的看法?答:何谓杰出人才?钱老生前曾明确指出:“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想到中国的长远发展,最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该问题中的“杰出人才”应该是指世界级的、在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应该是能和“三钱”相提并论的人才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1、基础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人才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包括高中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

坚持能力为重。

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降低课程标准减轻课程难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基础上有闲暇全面发展,有闲暇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2、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配置鼓励创新的学校文化。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

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

3、大学教育的去行政化目前大学的管理体制,各级管理人员从科级到部级,都有行政级别,正如朱清时院士所言:“如果中国的大学中都用级别代表权力,用官印掌权,就没有人追求学术卓越了。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自然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以下是《自然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2.自然界中存在的矛盾类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3.矛盾的普遍性: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不同事物矛盾性质的差异,例如质量矛盾和运动矛盾;5.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和事物发展的辩证逻辑;6.矛盾的结构:包括对立面和统一面,对立面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统一面是对立面的共性;7.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8.事物的辩证运动规律:包括质量互变、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打破旧事物、实现新事物等。

二、自然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1.矛盾的基本类型:包括对立统一矛盾、相对统一矛盾、同一性矛盾和异同性矛盾;2.矛盾的揭示方法:包括分析对立面、发现根本矛盾、区分主次矛盾和把握矛盾特殊性等;3.矛盾的解决方法:包括克服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统一对立面和实现事物的平衡等。

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于辩证法,研究自然规律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2.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抽象是具体的依据,具体是抽象的实现;3.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和总结,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4.科学和艺术的辩证关系:科学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科学的升华和人类情感的表达;5.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个别是一般的延伸,一般是个别的概括;6.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是结果的根源,结果是原因的体现;8.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必然是偶然的必然性,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性。

四、自然辩证法的应用1.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科学实践;2.自然辩证法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指导生产过程的组织和调节,提高生产效率;3.自然辩证法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矛盾,提出环境治理的对策方法;4.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自然辩证法 第五讲 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五讲 科学技术观
变来的。所以,“科学”至今保留着“知识”的含义。 同时,“科学”一词还有另外一个同族的拉丁语源, 即“scindere”,原意是“分裂” 和“分割”。这个 语源使得“科学”保留了“分门别类”的意思。
几种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解 题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 科学是一种文化,即科学文化
(3)体制化的肇始(文艺复兴)
“要充分了解现代 科学怎样开始,就必须 考虑在文艺复兴时代中 开始的实践和知识两方 面的转变。” ——J.贝尔纳
(4)体制化的初步确立
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它是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 家组织,其意义表明:科学活动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 事科学活动的不再是一些孤立的个 人,而是属于一个有共同目的和宗 旨并恪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 从而在组织上把进行科学活动的人 联系在了一起。
(5)体制化的完成(现代)
“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 某些德国大学的实验室变成 了研究中心,有时实际上是 国际科学共同体的各个领域 的活动中心。” ——本.戴维
(6)体制化的发展(现代)
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大学中系 级组织的建立和研究生院的设臵。 工业实验的建立。 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马克思
科学的本质属性(p.94)
客观真理性 可检验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科学划界的标准(p.95)
逻辑经验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 历史主义学派 多元划界标准
科学、非学与伪科学
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标准:
分析命题是指‘‘关于观念间关系”的命题,单单依靠形式逻 辑或"单纯的思维运算”就能判断其正确与否;综合命题是指关于 “事实”的命题,其真假由经验来检验。

自然辩证法-第三编:科技与社会

自然辩证法-第三编:科技与社会



卢梭:科学和艺术都源于人类的罪恶, “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论辩术产生于野心、 仇恨、陷媚和谎言;几何学诞生于贪婪; 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所以,要 赞美“幸福的无知”,怀念“贫穷与蒙昧 的时代”。 人类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 又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技术成了一种 无政府主义状态,成了一种破坏力量。正 是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打破了人与自 然的动态平衡,造成技术异化,给人的生 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




反科学主义: 现代社会中的非人道乃是纯科学中固有的。 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动摇了科学无罪的信念, 为了保存人性,只有通过抑制、延缓、甚 至停止科学的发展才能拯救人类自己。 人类的知识和推理能力使人类达到目前如 此非凡的成就,但就人天生的行为模式或 人天生的攻击倾向来说,人性的发展却未 超出石器时代的人类。同时,机械化的结 果,人本性中不杀同类的不忍之心也已经 消失了。
第三篇 科技与社会
第1讲 科学技术与伦理
一、科学技术与伦理之比较


科学技术是实证的知识系统,它追求的目 的是“真”。 伦理是规范性的,它追求的是“善”。


科技悲观主义的思想: 庄子: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
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 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 载也。”





2、科技的真善美及其统一 A. 求真:把握世界的真实图景 一部科技史,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探索世界、 追求真理的历史画卷。发现真理需要毅力和良知;捍卫真 理更需要勇气乃至生命的代价,这便是一种精神力量和精 神价值。 B. 向善:遵循道德律令 a.科学知识是人类摆脱愚昧、野蛮,走向文明 的决定因素; 普朗克:科技提高了生命的道德价值,因为它促进了 对真理的爱。 b.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促使人们寻求道德律令的 规约。

自然辩证法 课题

自然辩证法 课题

自然辩证法课题.txt一个人一盒烟一台电脑过一天一个人一瓶酒一盘蚕豆过一宿。

永远扛不住女人的小脾气,女人永远抵不住男人的花言巧语。

1.何为科学?如何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边界线?2.物质概念与实在概念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有何重要性?3.如果人人都有评判科学理论的权利,并且如果人人都有从事科学的权利,在此情况下,科学的社会组织当是一种什么样的组织?4.科学能够摆脱形而上学的困扰吗?5. 唯物主义能够说明为何不同的个人选择思想价值观吗?6.语言与科学是何种关系?7.科学离不开操作,但科学理论是否可以归结为一种操作主义哲学?8.“潘朵拉盒子”对于科学的隐喻是什么?9.科学与文化是何关系?中国的道家思想对于科学发展有何意义?10.科学家们的激情对于他的个人科学研究有积极意义吗?11.如何看待艺术与科学的关系?12.对于现代社会来讲,科学是一种新型的宗教吗?13. 如何看待科学与政治的关系?14. 如何理解科学与文明的关系?为什么科学首先从西方文明中诞生出来?15. 如何看待科学与人文的关系?16. 科学至上主义或者唯科学主义将人类引向何处?17.中国科学体制有哪些弊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18.中国大学的“官学”体制对于科学研究来讲,有哪些负面的影响?如何消除大学科学研究中的障碍?19.爱因斯坦,瑞士联邦专利局的一个小职员,是什么原因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20.结合你所在的学科,你认为,中国的大学应当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或技术创新能力?21. 比较科学的运行机制与技术的运行机制异同,并以此设计出一个适合中国公民(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创新的科学技术体制。

22.生物进化与人类认识的进化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23.如何看待和处理横向科学之间的联合关系?24.请你从其所在学科出发探讨如何处理科学研究中的复杂性?25.请你讨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适用范围?26.唯物论的自然观对于你所在的学科研究来讲,其意义是什么?27.你如何看待数学哲学中的形式主义、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和经验主义?28.哲学思想史上的自然主义对当代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9.请你从其所在学科的角度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30.科学与民主,中国“五·四”时期的主题今天仍然需要讨论吗?31.如何构建科学研究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和谐关系?32.何为科学智慧?何为人文智慧?如何看待两种智慧间的关系?33.是自然为人类立法,还是人为自然立法?34.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世界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是让科学与你为友。

这是哈佛大学校训,这里我想补充一点:不仅让科学与你为友,你还要学会驾驭艺术的手段。

自古以来,科学与艺术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两者之间的区别日渐模糊,开始朝着统一的方向趋化。

科学的起源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观照、实验及人们为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艺术的起源是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人类不断提高的生存能力的运用和人类思维能力的分化。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整体文化的两朵奇葩,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同手段,是具有不同规律但又相互紧密联系的两个领域。

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可以引用华裔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的一段简洁而精辟的描述: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本身不以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


从李政道先生的话可以看出,科学与艺术在起源角度上看本是同根生,后来随着学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艺术在于用创新的手法唤醒人么意识或者潜
意识里已经存在的情感,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准确的新的抽象;虽然学科的分化使得科学和艺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同济进化,谱写了人类的文明。

说到这,我想具体谈谈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理解。

从科学和艺术的定义看,两者似乎关系不大,其实不然。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说:
首先,艺术美感在科学创造中往往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迪。

在从事科学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时常受到各种各样的羁绊,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人们思路受阻,面对科学问题手足无措,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艺术美感往往会令我们茅塞顿开,直击事物本质,科学难题迎刃而解。

作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和航天科学的奠基人,钱学森老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没有这些是不行的。

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

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

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


钱学森先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很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

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

他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

他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

其次,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日益强大,科学技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一切,当然也包括艺术在内。

在这样的情势下,艺术原有的自下而上状态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科学技术的互为也在从表层走向深层,如多媒体艺术、信息艺术的发展就是一例;而艺术研究也同样面临着变革:一方面研究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新材料、新形式、新问题不断出现;另一方面,研究自身也遭遇挑战,传统的方法、视角、手段、甚至目的,都需要重
视检视,并需要建构新的方法、新视角,研究新的问题。

在更深一层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提出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解决两者关系的失衡问题,从艺术着手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一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

艺术和科学的互动关系,在过去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过论述,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有些专家和有些记者又在媒体上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与科学结合,有利于克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偏向’”,“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关系哲学思考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的进步促进艺术的发展,对艺术提出新的要求,艺术的发展也对科学起到了指导作用。

艺术、科学、哲学、这三个是连在一起的,思考起来三个都要涉及到的。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

科学家抽象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本身并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的抽象和总结乃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类特定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根植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它根植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

人文知识、人文科学是泛指对社会现象、文化艺术进行研究的学科和知识。

在艺术领域内人文与科学的结合将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体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功的总和。

“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就是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即生态文明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人必须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下进行,把人放在宇宙环境之下,把人放在历史的“链条”上去,使其在综合的文化环境氛围中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艺术活动往往是综合的,很少进行单一形式的活动,并且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
进行的。

最后呢,科学和艺术的评价在好几个方面是相通的。

考察一个科学家的成就最初浅的办法是数论文数,同样可以数艺术家的作品数;更进一步的比较合理评价,是研究科学家的论文的内涵以及艺术家作品的艺术水平,就象现在看引用数以及如何引用。

当然,最好的评价方法是,仅仅看一个科学家/艺术家一生所达到的高度,也就是说,仅仅看一个科学家/艺术家这一辈子的一篇论文/作品所达到的高度。

就好比,曹雪芹有一篇《红楼梦》就足够了。

科学和艺术的评价也分不同的层次,有大众的层次,也有科学和艺术本征的层次。

得到通俗的大众化的廉价喝彩,甚至得到众星捧月般的拥戴,可能都是过眼烟云式的繁华,未必是真正的科学和艺术的高水准。

因为,通常曲高必定和寡。

一个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因为思想超越时代,往往是穷困潦倒一生,这在历史上不范其例,曹雪琴、梵高、波尔兹曼......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

由于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而通常科学强调的是逻辑思维,艺术强调的是形象思维。

一个科学家/艺术家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两种思维,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大脑中相互促进,则有更大的可能性提出创新性的思想,做出原创性的成果/作品,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大增。

著名的例子有达芬奇兼有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身份,爱因斯坦的小提琴,费曼的架子鼓,。

而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早早就开始文理分科,更何谈对理科学生开展艺术修养的教育,对文科和艺术类学生开展科学思维的训练了。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相通性,培养不出大师级人才也是必然的。

或者,说得极端点,现行的教育体制是在扼杀一个个未来的大师。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语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文理相通、辩证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