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伪_中国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之古书的辨伪及其学术意义
• 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对辨伪的学术意义也有深刻的论述:
• 因为有许多伪书,足令从事研究的人扰乱迷惑,许多好古深思之士,往往 为伪书所误。研究的基础先不稳固,往后的推论结论更不用说了…几千年 来,许多学问都在模糊影响之中,不能得忠实的科学根据,固然旁的另有 关系,而为伪书所误,实为最大原因。所以要先讲辨伪及考证年代之必要。
古书的辨伪及其学 术意义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 1.什么是“辨伪”
• 古典文献有“伪”,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把古典文献中那些有伪的图书文献、 或某部图书文献中有伪的内容、篇章揭示出来,这就是“辨伪”,也有人主 张应该称为“辨真”,提法不同而实质相同。
• 辨伪是文献实证——考据的形式之一,是传统学术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是文 献学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 辨伪有广义、狭义之分。
• 广义的辩伪是对某些有真伪问题的事、物进行考察鉴别,以定其真实性。它 的涵盖面很大,凡是有问题的古史事、古书籍、古器物、古碑刻、古字画等 均在辨识的范围内。
• 文献学所讲的辨伪是狭义的辨伪,主要是辨识古典文献的真伪,任务是认 定文献的其实作者、年代,体现其献归属,而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 实年代则是文献辨伪的核心内容。
• (4)一部被认为是“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被恢复“半真”的身份,即其 中某些篇章有伪,如《尚书》;
• (5)一部被认定是“全伪”的古书,经考证可能发现某些“真”的文段。
• 2.辨别伪书的意义
• 辨伪是一切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时间概念、空间概念、个体概念这三者之 间的不断变化就构成了历史文化发展的基本链条。
• 又如唐圭璋先生《全宋词》初版中尚有一定的伪篇,后再版时重加整理 考辨,将其中的伪篇剔除,或重新确定作者归属。
文献学之考辨伪书的方法
• 《四库提要·史部· 编年类存目》有《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八卷,题 李焘撰。
• 按《宋史·艺文志》和李焘本传惟载焘有《续资治通鉴长编》,而无此书 之名,此书体例与《宋史》全文约略相似而阙漏殊多,故《提要》 判断 为“当时麻沙坊本,因焘有《续通鉴长编》,托名以售其欺”的赝品。
• 《斜川集》十卷,题宋苏过撰。书中内容与作者时代经历不符。据苏过墓 志 , 过 卒 于 北 宋 宣 和 五 年 ( 11 2 3 年 ) , 但 集 中 却 出 现 南 宋 嘉 泰 ( 1 2 0 1 ~ 1204年)、开禧(1205~1207年)诸年号,以及周必大、姜尧章、韩侂 胄诸人。
• 可见,了解语言的时代特点,对我们辨识伪书、伪资料很有帮助。
• 历史上不少书是后代人托古的伪作。对这部分作品的识别、辨伪,除了依 据作品的内容外,从语言的时代特点入手,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
• (3)从文体来辨别 • 每一时代的文体各有不同,只要稍加留心便可分别。 • 如《黄帝·素问》长篇大段讲道理 ,不独三代以前,即春秋时亦无此种
• 从《艺文志》或《经籍志》以及私家藏书志、书目提要中,不但可以看出 各个朝代藏书的情况、书籍的聚散和整理,更可以从中考察某一部书的流 传过程,传者为何人,流传有无中断等。
• 利用各种书目提要,查明书籍的传授源流、版刻特点,对辨识伪书,将有 很大的参考价值。
• 柳宗元《辨鬼谷子》说“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得出 “《鬼谷子》后出”的结论;《辨亢仓子》说:“刘向、班固录书无《亢 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考察著 录。
• 如《亢仓子》说:“衰世以文章取士。” • 以文章取士,即科举,六朝以前所无,入唐始有。亢仓子是庄周的朋友,
战国时人,怎知考八股之事?由此可知,一定是隋唐以后的人著的。
文献学之考辨伪书的方法
• 至于古书中出现的称谓、专用名词以及某些特定的提法,往往是考辨真伪 最好的线索。
• 马叙伦《列子伪书考》指出:
• “《周穆王》篇记儒生治华子之疾,儒生之名,汉世所通行, 先秦未之闻 也。”
• 仅仅抓住“儒生”这一个名词,就把伪作《列子》的时代上限,限制在汉 代以后了。
• 先秦所用的韵和《广韵》有种种不同。如“为”、“离”今在“支”韵, 古在“歌”韵。《诗》《易》都不以“为”、“离”叶“支”。
• 集中所述时事,亦皆在南渡以后,这些都不是苏过所能接触到的。
• 清人编《四库全书》,发现南宋词人刘过(1154~1206年)《龙洲集》 所载之诗与此尽同,所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要》判断此书“盖作伪者因二人同名为过, 而抄出冒题为《斜川集》以渔利耳”。
• 从上述例子看来,凡作者时代和书的内容有明显出入,或作者传记根本未 载曾有此种著作,就有必要引起注意;
•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提出辨伪书的十二条公例: •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徵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 2.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
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皆伪;
•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 •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 本题某人旧撰 为不确
• 如果发现书中所载事迹,明显在作者时代之后者,可断其书为伪,或者杂 有部分伪篇。
• (三)分析作品内容:
• 文字作品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书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典章制度, 以及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法、所使用的词语、所表现的文 字风格,无不带有时代的特征,必须把这些因素纳入特定的时代范畴之中, 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第十四章文献辨伪学
唐代学者对于古书的辨伪,较汉人要自觉得多。 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 刘知几在其所著史评名著《史通》中,撰有《疑 古》、《惑经》两篇,指斥“五经”与上古之书 惑经》 真伪不分、 “隐没者多”,主张轻传闻重经历, 以杂史、雅言及出土资料与古史相印证。 韩愈在 《答李翊书》中也曾讲到,他平日读书, 答李翊书》 非常注意“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 昭然黑白分矣”。与韩愈齐名的柳宗元,也是一 位疑古的学者 ,著专文以辩《鬼谷子》、《亢仓 ,著专文以辩《鬼谷子》 子》、《吴子春秋》、《鹖冠子》、《文子》诸 吴子春秋》 鹖冠子》 文子》 书之伪。所有这些,都对后世文献辨伪的工作产 生过一定影响。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 又有姚名达综合《诸子辨》、《四部正讹》、 四部正讹》 《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宋、胡、姚所论列 古今伪书考》三书,列成《 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 古书对照表》,附于顾颉刚校点的《古今伪书考》 后行世。 后来黄云眉以姚、顾二人之书既各证不足,又各 是其说,依违之间,尚无确论,乃详征博引以补 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 正之,略仿朱彝尊《经义考》,作成《古今伪书 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 考补正》一书,于30年代韧首次印行。此后张心 瀓另起炉灶,又将宋、胡、姚三书拼合补缀,总 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 汇于一编,集结为《伪书通考》一书,于30年代 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 末出版。初版时,全书共收录论辨之书1059部, 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 50年代修订时增入45部,使总数达到1104部,考 证丰繁,检索亦方便,为日前所见最完整的一部 综合性辨伪工具书。
清代考据学大盛,文献辨伪也取得了显著 的成就。这里首先要说到万斯同和姚际恒。 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历史学家,他在《 万斯同是清初著名历史学家,他在《群书 辨疑》一书中对《易传》 辨疑》一书中对《易传》、《周礼》、 周礼》 《仪礼》、《左传》等书都提出了疑问, 仪礼》 左传》 在当时学术界颇有影响。姚际恒则是清初 勇于疑古的学者,史传称他多“言人所不 敢言”,写有《九经通论》 敢言”,写有《九经通论》其专为辨伪而 作的,则有《古今伪书考》 作的,则有《古今伪书考》。
文献学课件第八讲文献的实证辨伪
✓杨慎:从著录、文笔、制度、风格、 音韵等方面加以考察。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他首次提出了“不可以艺文志 不列其目而疑之”的思想方法。
✓胡应麟:《四部正讹》中第一次较为系 统地总结出了辨伪“八法”:
• 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 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 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 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 核之文以观其体 • 核之事以观其时 • 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 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 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有一异本 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什有九 皆伪;
• 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 轻信;
• 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 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
• 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 歧异者,则今本必伪;
• 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 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 从文辞方面辨伪 ✓ 从事实方面辨伪 ✓ 从因袭上辨伪 ✓ 从思想体系辨伪
❖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辨伪
✓ 佛门高僧的辨识伪经的工作使得辨伪 学在目录学中有一席之地;
东晋道安《综理众经目录》有“疑经录”一门 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也有“新集疑经伪撰 杂录”一门
隋代释法经《大隋众经目录》进一步把“疑惑
”和“伪妄”分为二录 。
✓ 南朝刘勰发明文体辨伪法;
✓ 北朝颜之推发明地名辨伪法;
✓刘知几辨伪方法:
•一是据本人《自序》及其《碑铭》证伪 •二是据门人记录证伪 •三是据目录证伪 •四是据引文证伪 •五是据史书记载证伪
✓柳宗元开考辨群书之先河,他在辨伪上 贡献有三:• 指明了剽窃群书是作伪的重要手段 • 发明了从学术源流辨伪的方法 • 发明从称谓上辨伪的方法
历史文献学第五章 文献辨伪与辑佚09历史
梁启超从史迹、思想、文学三个方面指出辨伪书的必要。主
要从史迹即史学方面,看他的具体分析。 一是进化系统紊乱。梁启超所说的进化系统实即社会发展。 他讲道:‚打开最可靠的 《汉书 · 艺文志》 ,里面载神农、 黄帝时代的著作,不知道有多少。至于伊尹、太公的著作, 更是指不胜屈。要是那些书都是真的,则中国文明与世界文 明进化原则,刚刚相反,所谓黄金时代他人在近世,我们在 远古,中国文明万年以前是黄金,千年以前是银,以后是铜, 渐渐地变成为白铁。若相信神农、黄帝的许多著作,则殷墟 甲骨,全属假造,不然就是中国文明,特别地往后退化,否 则为什么神农黄帝时代已经典章文物,灿然大备,到商朝乃
二是‚散乱与购求‛,因中国历史上内乱太多,每一次
大战乱往往造成书籍的浩劫。每次动乱书籍散亡过后, 统治者都要设法恢复补充,愿出高价收买。这时由于政 府急于补充,因之不能严格,从重赏赐,从宽取录,遂 与人以作伪的机会,许多人出来做这种投机事业,以图 获取厚利。伪书之所以如此之多,一方面因为散亡太多, 真本失传,一方面因为购求太急,赝品充斥。梁启超认 为这是伪书如此之多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三是‚因秘本偶然发现而附会‛。早在古代就是偶然
的意外发现,如西晋时《竹书纪年》等书的出土。这
种事一时影响很大,于是便有人假造附会,所以历史 上记载某处老房子某处古冢发现古书的事情很多,于
是伪籍流传,日甚一日。
从有意作伪和非有意作伪两个方面,分析作伪的动机。
在有意作伪方面总结为六条,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基 本上承用了梁氏的说法,稍作变通。我们根据他们所讲, 将主要内容归结为四点。
《周礼》 一般认为亦出战国,却托名为西周初年的周公。
有时也有同时代的造伪,如《周秦行记》,即为唐代同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现代“古史辨派”则又完全不信儒家经典,走上另一极 端,致使几乎无书不伪,无事不伪。因此,一切以尊重 事实为上,不迷信,无偏见,方能使当代辨伪工作超越 前贤。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三是因政治相争而产生的伪书。政治斗争中,为制造舆 论而不惜造伪以陷害对手。如原题唐牛僧孺撰《周秦纪 行》,即为牛李党争中,李德裕门人韦瓘假托牛僧孺之 名而陷害对方的。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四是因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古代学术亦多有门户之 争,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往往互相轻视,彼此攻讦, 为抬高自己、取胜对方,伪造古书亦成为重要之手段。 曹魏时王肃为贬低郑玄而伪造《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
第三节 辨伪活动的历史
1、早期(唐前)辨伪工作的主要成就
文献辨伪大致滥觞于春秋战国。 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 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二是因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文献大量散佚是伪书产 生的重要原因。种种原因导致前代文献大量亡佚,后代 统治者多有搜亡补遗之举,投机者趁机欺世盗名以谋取 私利。
第一节 古典文献中的伪书
西汉时期正是我国伪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胡应麟称: “赝书之昉,昉自西京乎?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 附赘,假托实繁。” 东莱张霸伪造102篇之《尚书》最为典型。而《古文尚 书》、《竹书纪年》(今本)均为因亡佚(或部分亡佚) 而导致作伪掺假的显例。
文献的辨伪08
• 刘向《晏子书录》 • 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 可法,皆合六经之义。又有复重,文辞颇 异,不敢遗失,复列以为一篇。又有颇不 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 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凡八篇。
伪书不可一概废弃
• • 伪书有无使用价值,要作具体分析。有些伪书,置于所 伪的时代,固无足取,然而放在它伪作的成书时代,却 未尝没有史料价值。也能够保存古代的神话、制度、思 想、语言、佚书等资料。 • 如托名周公所作的《周礼》,实际上是战国至汉初才逐 步写定的,用它来研究西周的典章制度,并不适合,若 用来研究战国至汉初的制度,却是很有价值的文献。 • 《列子》题作列御寇撰,自属伪书,若把它作为魏晋文 献来研究,却有它的作用。《列子》书中还有一些仅存 的古代资料,例如杨朱的学说,现在只有《列子·杨朱 篇》保存的记载最为详细。
• (四)分析作品内容。 • 文史著作,所表现的学术思想,所采用的文体文 法,所使用的辞语,所表现的文字风格,无不带 有时代的特征,因而必须把这些纳入特定的时代 范畴之中,分析比较,找出其相符或矛盾之处, 作为判断书籍真伪的参考。 • 《孔丛子》,托名秦末陈胜博士孔鲋所撰。 • 朱熹:“《孔丛子》说话多类东汉人文,的积习,是古人作伪的一大心理基础。 • 《淮南子·修务篇》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暗主, 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 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指明为托古作伪的,就 有数十例。 • “诸子略”农家有《神农》二十篇,注云:“六国时, 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 古人不仅在学术争论中造作伪书,为自己的见解 张目,在政治斗争中,党同伐异,势如水火,伪 造书籍,诬蔑对方,更是常有之事。唐代牛、李 之争中,李德裕的门人就曾伪撰《周秦行记》一 书,题作牛僧孺撰,藉以攻牛。 • 北宋魏泰假冒梅尧臣之名撰《碧云騢》,指骂当 朝官吏,以引起公愤。 • 道佛争胜之伪书《老子化胡经》。
第八讲 文献的辨伪
9.书以篆籀而充古本
这是从书写形式上作伪。明代丰坊伪撰《石经大学》、《子贡诗 传》、《申培诗说》,都以篆籀书写,声称古代秘本。《四库提 要》驳斥说:“二书皆以古篆刻之。不知汉代传经悉用隶书,故 孔壁科斗世不能辨,谓之古文。安得独此二书参用籀体? 。”
10.以假搀真窜乱旧帙
这种现象一般叫窜乱。如元代陈诚中为卢琦编《圭峰集》,竟把 萨都剌的诗32首有意搀入。
所谓风格就是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共同体现出的总体特征。一个成 熟的作家一定有鲜明的风格。一代作者一般也有共同的时代风格。 风格是由个人经历、个人性格、文化修养、时代风尚、民族心理等 多种特殊因素促成的,是不易伪装的东西。 《神异经》,旧题汉东方朔撰。《四库提要》云:“观其词华缛丽, 格近齐梁,当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与《洞冥》、《拾遗》诸记先 后并出。”
14.从制度上辨伪
制度就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尺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 面。制度随时代演变,有较强的时代特点。后人要伪造前人的著 作,在制度上容易出错误。因此,可以利用制度上的舛误辨伪。 《金丹诗诀》,旧题唐纯阳真人吕岩撰,宋云峰散人夏元鼎编, 是一部道书。其中《下棋歌》一首,有“因看黑白,愕然顿悟, 晓三百六十路”之句。《四库提要》辨之云:“唐人棋路,黑白 各百五十,故《棋经》有‘枯棋三百’之语。”以后代三百六十 路(即今三百六十一目)的围棋制度加于唐人头上,其伪迹显然。
书。 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做了手脚,如以明刊本 冒充宋本,都不在“伪书”之列 。
辨伪是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
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辨伪的目的在于求真,
在于恢复古代文献的本来面目。
二、作伪的动机
1.传道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种观念影响了中国秦汉以 来的学风,大部分学者都有一种贵古贱今的倾向,这是在著书 立说中托古以传道的思想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托之于周 公,农家托之于神农,道家托之于黄帝,兵家之书《十六策》、 《将苑》、《心书》,均题诸葛亮撰,天文数术之书托名唐李 淳风,地理风水之书托名晋代郭璞、明代刘基等。其所以依托 他人,在于借重他人之名以传其书。
文献辨伪学
如‘变识为智’、‘一息得道’、‘婴儿蕊女、 变识为智’ 一息得道’ 婴儿蕊女、 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 诵咒土偶’ 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诵咒土偶’ 之类,聃之时无是言也。其为假托,盖无疑也。 之类,聃之时无是言也。其为假托,盖无疑也。” 节采某书, 5、节采某书,更易书名
把某一部书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换上新书名, 以伪 把某一部书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 换上新书名 , 造为新书。 诚斋挥麈录》 一卷, 旧题杨万里撰。 造为新书 。 如 《 诚斋挥麈录 》 一卷 , 旧题杨万里撰 。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 左圭收入《百川学海》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左圭收入《百川学海》中。 今检其文,实从王明清《挥麈录话》内摘出数十条, 今检其文,实从王明清《挥麈录话》内摘出数十条,别 题此名。凡明清自称其名者,俱改作万里字。 题此名。凡明清自称其名者,俱改作万里字。盖坊刻赝 自宋已然。 本,自宋已然。”
2、从被依托的人辨伪 、 有的的学者因有某种专长, 有的的学者因有某种专长,后人有类似的 为了抬高自己,往往托名于这些人。 书,为了抬高自己,往往托名于这些人。 汉书·东方朔传 东方朔传》 《 汉书 东方朔传 》 就最早揭示这种学术现 朔之恢诡,逢占射覆,其事浮浅, 象:“朔之恢诡,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 童儿牧竖莫不眩耀。 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 怪语附著之朔。 怪语附著之朔。” 如诸葛亮擅长军事, 所以后世《 将苑》 如诸葛亮擅长军事 , 所以后世 《 将苑 》 、 十六策》 心书》等兵书均假托于他, 《十六策》、《心书》等兵书均假托于他,所以 四库全书总目》 盖宋以来兵家之书, 《四库全书总目》说:“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 托于亮。 (《将苑 提要) 将苑》 托于亮。”(《将苑》提要) 3、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 、 有的学者喜欢伪造书籍, 有的学者喜欢伪造书籍,凡题名由其所传
6文献学之六辑佚与辨伪
、核之《七略》以觀其源 、核之群志以觀其緒 、核之并世之言以觀其稱 、核之異世之言以觀其述 、核之文以觀其體 、核之事以觀其時 、核之撰者以觀其托 、核之傳者以觀其人
、辨偽的方法
今人對辨偽方法的總結
、從目錄文獻入手,考察古籍文獻的流傳以辨真偽 考察古籍文獻的流傳以辨真偽 、從歷史事件入手,考察其發生的時間與作者在世的時間以辨真偽 考察其發生的時間與作者在世的時間以辨真偽 、從作者生平入手,考察作者生平事跡和著述等以辨其真偽 考察作者生平事跡和著述等以辨其真偽 、從文風語體入手,考察其出現的特定文風 考察其出現的特定文風、詞語、文體等以辨其 偽 、從徴引文獻入手,考察其與傳本的異同、 、時代的前后等以辨真偽 、從思想內容入手,考察其體現的學術觀點等以辨其真偽 考察其體現的學術觀點等以辨其真偽
、歷代文獻的亡佚
、先秦兩漢文獻的散佚
、三國六朝文獻的散佚
、隋唐文獻的散佚
二、古文獻亡佚的原因 、 書厄的出現 科技圖書的亡佚 對圖書刻印或者傳抄的人
、
、
為選擇 通行本流傳,其他的版本
、
的亡佚 大部頭書流傳不容易 有些官書不向社會流傳,
、
、
只在朝廷中存放,密不示人,一
遇災禍,定亡無疑。
運用輯佚的方法辨識《尚書·泰誓》的真偽。 東漢馬融(79-166)運用輯佚的方法辨識 其標志在于:其一,鄭樵 輯佚方法的基本確立大致是在宋代,其標志在于 通志·校讎略》提出散亡之書可據現存之書的稱引而輯錄復現的 提出散亡之書可據現存之書的稱引而輯錄復現的 想;其二,正式輯佚成果的出現,包括王應麟 包括王應麟《三家詩考》、陳 元《相鶴經》、高似孫《古世本》、 元代陶宗儀《說郛》輯佚猶可稱道,其分類選輯歷朝 其分類選輯歷朝“士林罕見” 經、史、小說、雜記一千余家,是一部有價值的大型叢書 是一部有價值的大型叢書。 明代的輯佚活動主要在嘉靖至明末(1522 1522-1644),胡應麟輯《百 異苑》(復佚),後又輯干寶《搜神記》 》;梅鼎祚(1549-1618) 輯《古樂苑》52卷、《唐樂苑》(未詳) )《歷代文紀》203卷;張 所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100余卷。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5章-古典文献的辨伪
(三)前代有著录,但是今本在卷数、 篇目、作者诸方面与原作录本不同。 今本一般是伪书,或者可疑。如《鶡 冠子》。
其次,从文字体裁上讲。书中文字显然 是抄袭或者是伪造的,其书不可为依 据。如《商君书》
最后,从事迹制度上讲。如《商君书》, 记有“长平之战”,而长平之战是商 鞅死后七十八年的事情。
• 第三,本无其书而伪造的。如《亢仓 子》、《子华子》,这些书历代史志目 录中都没有记载,因为某书中提及其人 其事,故而被人借机附会伪造出来的。 其内容自然无信之处。
• 第四,剽窃他人著作内容的、杂凑作伪 的。如晋郭象的《庄子注》,主要剽窃 向秀等人的著作而稍有补充。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 张舜徽先生的《校雠广略》将刘向的 辨伪方法归纳为六种:明定某书为依 托,但未能确指为某人;从文辞方面, 审定系后人依托;从事实方面,审定 系后人依托;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 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不能肯定的, 暂时存疑。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伪书,就是指作者、成书年代以 及其间史实不可靠的古书。如《神农 本草经》、《列子》都是伪书。如果 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 作了手脚,如以元明刊本冒充宋本,
都不属于“伪书”之列。
(一)好古托古而伪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说:“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
“贵近贱远”的“好古”观念: 物,以古为贵,越古越贵;书,以古为
《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梁孝王
世家》、《三王世家》、《田叔列传》、
《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
传》。凡他所补文字之前均冠以“褚先生 曰”以说明其增补的意图以及史料来源。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5课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三)
贰 辨伪学
一 伪书产生的原因及其种类
梁启超在前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历史上重要的伪书归 纳总结为十大类,并列出相关的书目和篇目,揭示出中国古 籍中伪书的基本状况。
“全部伪” “一部伪” “本无其书而伪” “曾有其书因佚而伪” “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
“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 “内容及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伪” “盗袭割裂旧书而伪” “伪后出伪” “伪中益伪”
➢ 方志、金石文献汇编和现代考古发掘文献,也是古 文献辑佚的重要来源。
叁 辑佚学
二 辑佚的源流与方法
辑佚,是一项复杂的佚书搜集、复原与整理 的工作。
• 以恢复古书原貌的辑佚要求 • 尽可能完备地搜集原书的散佚资料 • 对资料加以严谨的考辨,去伪存真 • 尽可能按照原书的篇卷结构加以编辑
叁 辑佚学
叁 辑佚学
二 辑佚的源流与方法
2.辑佚的基本方法
梁启超总结清代辑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以唐宋间类书为总资料 二、以汉人子史书及汉人经注为辑周秦古书之资料 三、以唐人义疏等书为辑汉人经说之资料 四、以六朝唐人史注为辑逸文之资料 五、以各史传注及各古选本、各金石刻为辑遗文之资料
叁 辑佚学
二 辑佚的源流与方法
二 辑佚的源流与方法
梁启超总结为“鉴定辑佚书优劣”的四项标准,对现 代辑佚工作仍具借鉴意义。
这四项标准是: (1)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
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者劣。 (2)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 (3)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
佚文则劣。 (4)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
贰 辨伪学
二 辨伪的意义、源流与方法
辨伪随伪书的产生应运而生 辨伪方法逐渐得到总结和完善 辨伪对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意义重要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五章 古典文献的辨伪
• 12、思想渊源:‚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 阶段,自有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 与其时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
1.伪书的史料价值:
《孔子家语》一般认为是王肃伪造,但《四库提要》认为: “其流传已久,且遗闻佚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 其伪而不能废也。”《十六国春秋》一百卷,旧题魏崔鸿撰, 实乃明代“嘉兴屠乔孙、项琳之伪本”。但《四库提要》肯 定了该书的价值:“其文皆联缀古书,非由杜撰。考十六国 之事者,固宜以是编为总汇焉。”又唐冯贽《云仙散录》被 认为是伪书,但其中记唐玄奘用回锋纸印普贤像事,是我国 印刷史上重要的史料,而且经屈万里、昌彼得《图书版本学 要略》考证,其事是可信的。
第二节 伪书的种类及其致伪原因
一、伪书种类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古今 伪书按其性质分为十类,大体可归纳为 四种情况: 1、全部伪 2、部分伪 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4、版本伪
二、作伪原因: 根据梁启超的说法:“好古是中国人特性 之一,什么事都觉得今人不及古人,因此 出口动笔,都喜欢借古人以自重,此实为 伪书发达之总原因。”(《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 总的说来,伪书产生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 主观因素。从动机上看,又分为有意作伪 和无意致伪。
第四节 伪书存在的价值
2.伪书的文学价值:
中国小说向列九流之外,不受重视,所以托名流传者较多。《海内十洲 记》托名汉东方朔撰,《四库提要》判为六朝作品,但同时指出:“自 《隋志》已著于录。李善注张衡《南都赋》、宋玉《风赋》、鲍照《舞 鹤赋》、张衡《思玄赋》、曹植《洛神赋》、郭璞《游仙诗》第一首、 第七首、江淹《拟郭璞游仙诗》、夏侯玄《东方朔画赞》、陆倕(zhuì ) 《新刻漏铭》并引其文为证。足见其词条丰蔚,有助文章。……唐人词 赋,引用尤多。”此类小说还有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托名班固的 《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 保存古代神话资料:《山海经》虽非大禹或伯益所作,但其记述古代地 理和神话,价值重大,以至被誉为中国古代神话的渊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所谓伪书,就是指作者、成书年代以 及其间史实不可靠的古书。如《神农 本草经》、《列子》都是伪书。如果 书中有假的史料、或者书的版本被人 作了手脚,如以元明刊本冒充宋本,
都不属于“伪书”之列。
(一)好古托古而伪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说:“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
“贵近贱远”的“好古”观念: 物,以古为贵,越古越贵;书,以古为
(二)混淆著作内容
• 第一,无中生有,歪曲历史事实。一 种是内容全部是伪造的。如《老子化 胡经》,是附会《史记》中老子西出 函谷关的话写成的。子部中如《鬼谷 子》,经部中如《尚书孔氏传》都是 这种情况。
• 第二,张冠李戴,混淆黑白。如孔子 对鬼神的看法。《论语·先进》称孔子 的弟子季路问侍奉鬼神的问题。孔子 回答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可见,孔子对于鬼神是否定其存在的。 然而,《易经·系辞》又称孔子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
重,越古越重发达愈久,好古的心事愈强,代 远年湮,自然有许多伪造古书以应当时 的需要。这种情形,各国都有,尤其是 在中国,造假的本领更是发达!
• 因此,托古立说,便成为产生伪书的一 个主要原因。
• 先秦简册多著录官家法令,私人著述 只能寄于口耳,流传的过程中,内容 难免会出现变化。致使后世所记,各 有所自,真伪难辨。同时,先秦古籍 作者多不署名。此时虽然存在伪书, 但并非有意为之。
(二)求取功名利禄而伪
• 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 。 • 刘炫,他伪造《连山易》、《鲁史记》
等百余卷送官,后来被人揭发除名。
(三)政治、学术谋私而伪
• 《汉书·王莽传》卷九九 :“符命言井 石金匮之属,副应言雌鸡化为雄之属, 其文尔雅依托,皆作伪说。”
• 刘歆篡改了不少古书。据后人所考, 《周官》、《仪礼》、《礼记》、 《史记》等书中的部分篇章,都经过 了刘歆的改窜。(康有为《新学伪经 考·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
(四)混同误编而伪
• 注解混入原文的。如《庄子》,起初 《庄子》的内篇是庄周原作,外篇为 后人注解庄周的书。结果后世的抄书 人把内、外篇抄在一起同列在庄周名 下,误编为一书。
• 续作混入原作的。如《史记》凡百三 十篇。其后,刘向等18人次相持续作。 《汉书·司马迁传》称“十篇缺,有录 无书”,但是没有列举所缺篇目。
• 托古取重,集中表现在无名氏的书籍 上。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托古方式:
• 因书中提到某个古人,而托书其名的。 如《素问》本是战国至西汉的作品。 因为书中涉及某个古人的事迹而托书 其人的。如《孝经》,因为书中曾经 提到曾参,便托名。在《汉书·艺文志》 所列古书,注有“六国时人依托者”, 就属于此类。
二、伪书的类型
• (一)搞错著述、著者年代。 • 第一,著述年代存在疑问。 • 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之际的《周
礼》,托名为周公所著。 • 第二,内容不尽伪而书名或作者是伪
的。
如《管子》、《商君书》是先秦作品, 可以用来研究春秋、战国历史,但是 两书皆非原名。
第三,其书因佚而作伪的。如《列子》, 旧称列御寇撰。刘向校定共分八篇, 《汉书·艺文志》曾著录此目,早佚。 今本为魏晋间张湛伪托。
辨伪
一、伪书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伪书的类型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四、辨伪的产生和发展
朱熹《朱子语类》卷84 :“天下多少是 伪书!开眼看得透,自无多书可读。”
张之洞《輏轩语·语学》:“一分真伪, 而古书去其半。”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辨别伪书及 考证年代的方法 》: “我们除《汲冢 书》以外,无论拿着一部什么古书,只 要是在西汉以前的,应该以《汉志》有 没有这部书名,做第一个标准。若是没 有,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
• 在封建社会的党争过程中,也出现了 为了泄私愤而作伪的现象。如唐代牛、 李党争时,李德裕的门人韦瓘用牛僧 孺的姓名,伪造了一部《周秦行纪》, 以此来诬蔑牛僧孺。
• 北宋有人仇视王安石,就伪作《涑水 见闻》,借司马光诋毁王安石。
• 在学术上也存在谋私而伪的现象。东 汉末年,王肃嫉妒郑玄,而伪造《孔 子家语》及《圣证论》就是典型的例 证。
• 《汉书·司马迁传》注及《史记·太史公 自序·集解》并引张晏说:“迁没之后, 亡《景纪》、《武纪》、《礼书》、 《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 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 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 传》。”
• 从字数上讲,《史记》原文只有526500字, 而今本《史记》则有555600多字,比原来 的多出了29000多字。补《史记》者,有姓 名可考的只有褚少孙一人。他补十篇,即
• 第三,本无其书而伪造的。如《亢仓 子》、《子华子》,这些书历代史志目 录中都没有记载,因为某书中提及其人 其事,故而被人借机附会伪造出来的。 其内容自然无信之处。
• 第四,剽窃他人著作内容的、杂凑作伪 的。如晋郭象的《庄子注》,主要剽窃 向秀等人的著作而稍有补充。
三、辨别伪书的方法
• 张舜徽先生的《校雠广略》将刘向的 辨伪方法归纳为六种:明定某书为依 托,但未能确指为某人;从文辞方面, 审定系后人依托;从事实方面,审定 系后人依托;明确指出依托之时代; 明确指出系后世增加;不能肯定的, 暂时存疑。
《三代世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梁孝王
世家》、《三王世家》、《田叔列传》、
《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
传》。凡他所补文字之前均冠以“褚先生 曰”以说明其增补的意图以及史料来源。
• 杂抄误为专书的。这种现象在先秦诸 子的著作中比较普遍。如《管子》全 书,本是多人、多时,甚至是多家的 杂抄,却都被误认为管仲一人的专书。
•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说:
• 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于文 词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于道,
• 言以明志,其道果明于天下,而所志 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
• 春秋战国之际,周室衰微,诸侯视周 室典章制度而不顾,士子有多假借古 人以自重其说,故而有意造伪的现象 开始出现。秦始皇焚书,书籍横遭劫 难。汉初求书,上古书籍出现颇多, 然真伪杂糅。此时造伪者大多是迎合 当时需要以扩大献书者的影响。其作 伪方法大多是拼凑战国以前的书籍而 成。此为汉代人有意作伪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