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课件
合集下载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己亥杂诗》《微雨登城二首》课件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
玉,唐代文学家。他反对浮艳颓 靡文风,重视散体,其诗风骨铮 铮、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 有《陈子昂集》传世。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 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 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 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 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 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敢不 于畏 攀艰 登难
主题概括 这首诗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
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 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 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法借鉴
1.构思巧妙,层次分明。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岳”,构思巧妙, 层次分明。
字词清单 字音识记: 岱宗( dài ) 眦( zì )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 同“层”,重叠
古今异义: 会当凌绝顶 古义:登上
今义:侵犯,逼近
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诗歌朗诵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 奏和韵律。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文体知识
律诗 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 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或 长律。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 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 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 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登幽州台歌》ppt课件

…… —余光中《乡愁》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陈 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 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 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 情非常苦闷。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 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 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 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 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 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 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子昂,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 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 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 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 矣!”
——卢藏用《陈氏别传》
文体知识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 三种形式。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 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 言、杂言诸体。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 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 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不求对 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登上幽州台的所感所想
语法特点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 桐城赋派作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 学属种)。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 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 高的审美价值。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
歌
近体诗(格律诗)
1、产生于南朝永明体(以谢眺(谢灵运)为代表)成形 于唐朝 2、讲究平仄 3、偶句押韵 4、字数:五言、七言 5、体裁:律诗、绝句 6、题材:思乡、咏史、咏物、咏怀、山水田园、边塞、 写景抒情、讽喻、哲理、闺怨、送别等
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陈 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 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 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 情非常苦闷。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 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 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 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 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 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 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 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子昂,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 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 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 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 矣!”
——卢藏用《陈氏别传》
文体知识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 三种形式。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产 生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 言、杂言诸体。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 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 者,一般也算七古。古体诗不求对 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
登上幽州台的所感所想
语法特点
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桐城辞赋体,是指中国 桐城赋派作家群创造出来的当代辞赋的新的文 学属种)。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 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 高的审美价值。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诗
歌
近体诗(格律诗)
1、产生于南朝永明体(以谢眺(谢灵运)为代表)成形 于唐朝 2、讲究平仄 3、偶句押韵 4、字数:五言、七言 5、体裁:律诗、绝句 6、题材:思乡、咏史、咏物、咏怀、山水田园、边塞、 写景抒情、讽喻、哲理、闺怨、送别等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课件(共40张PPT)

背景链接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 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 幕府担任参谋军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 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 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 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泰山上叠起的层云使自己心胸摇荡,睁大眼睛看 着归鸟入林,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专注的神 情,也体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这句诗传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托物言志。这句诗字面意思是说诗人要登凌绝顶, 俯视众山,实则传达了“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 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 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的人生哲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近望 泰山的秀美高大)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 细望泰山的层出不穷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泰山引发无限感慨 )
2、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怎样描写 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自问自答,写远望 所见景象。借助齐鲁两地来侧面烘托泰山拔地而 起、参天耸立的硕大形象。
背景链接
《望岳》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 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 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 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朗读诗歌
望岳
杜甫
dài zōnɡ
liǎo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拓展延伸
《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之作,诗人 的感触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第21课《登幽州台歌》课件(共20页)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登幽州台,诗人的心态是怎么样的?从 哪里看出来。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黄金台资料:
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 分领土。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 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 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kuí]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 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 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 家有一匹良马。
初读诗歌,尝 试翻译
直译
见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 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 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 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 襟!
二、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作者信息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 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 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三、再读诗歌,知晓背景
陈子昂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 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 、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 ,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 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

梦 境
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苏轼——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总结:
• 这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 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 环,更不屑于堆垛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 它的境界阔大,格调雄浑,含义深刻!,短小的篇幅中,蕴 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象火山的喷礴,又象 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 也唱出了历史长河中许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心声,引起广泛的 共鸣,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 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 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 苍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 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 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三、深受《楚辞》的影响 。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 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俯仰天地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描写自己孤单悲苦的情绪。
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苏轼——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总结:
• 这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全诗短短四句,通共不过二十二 个字,没有铺叙,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不讲究什么吞吐回 环,更不屑于堆垛雕琢,只是大声咏叹,直抒胸隐,但是, 它的境界阔大,格调雄浑,含义深刻!,短小的篇幅中,蕴 含着大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象火山的喷礴,又象 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着这位一代诗风开启者心灵的苦闷, 也唱出了历史长河中许多怀才不遇人士的心声,引起广泛的 共鸣,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 艺木魅力,感动了一千多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 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 苍茫的天宇,寥廓的原野,听到了“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 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悲壮的美。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连, 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 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三、深受《楚辞》的影响 。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 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俯仰天地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描写自己孤单悲苦的情绪。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讲析课件

–2、“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朗练”的诗美理想。
•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 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 瑰丽的文学。
–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 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 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 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 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 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 三、讲析诗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 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
• 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如燕 昭王与乐毅。
•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 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 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 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 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 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空有乐 毅之才,却不可能成就乐毅之功,真可 谓生不逢时。
• 二、解题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据 陈子昂的好友卢臧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一年子 昂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在军中任参谋。当时战争形势 对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前军惨败,大营震动,人心 惶惶。子昂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 了不同的作战策略。出身亲贵而不懂军事的武攸宜非 但不纳谏,反而恼羞成怒,给了子昂以降职为军曹的 无理处分,“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 而已。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感昔乐生、燕昭之 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 人孤独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 外动人。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 天长地久,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 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回荡 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形成反差强烈 的情感跌宕。自悠悠天地而言,将与英 雄业绩同其长久;而人生有限,一旦抱 负落空,只能空留遗恨,于是产生了怆 然涕下的巨大悲哀。这种一己的悲哀里, 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 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 慨悲歌的豪侠气概。壮伟之情和豪侠之 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 是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古代诗歌五首ppt完美版课件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诗意: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也会宰鸡杀猪。
悠悠( ) 怆然( )涕( )岱宗( ) 决眦( ) 凌( )吟鞭( ) 遮( ) 拄杖( )叩门( ) 豚( ) 箫鼓( )缘( ) 衣冠( ) 天涯( )
yōu
chuànɡ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
辞官南归
不甘沉沦为国效力
表明心志
失落离愁
甘愿奉献
离情浩荡肠断天涯
落红有情化泥护花
拓展延伸
望岳三首·其二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飞来山: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闻:听说。
千寻:极言塔高。形容高耸。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
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诗意: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他们待客也会宰鸡杀猪。
悠悠( ) 怆然( )涕( )岱宗( ) 决眦( ) 凌( )吟鞭( ) 遮( ) 拄杖( )叩门( ) 豚( ) 箫鼓( )缘( ) 衣冠( ) 天涯( )
yōu
chuànɡ
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
辞官南归
不甘沉沦为国效力
表明心志
失落离愁
甘愿奉献
离情浩荡肠断天涯
落红有情化泥护花
拓展延伸
望岳三首·其二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飞来山: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闻:听说。
千寻:极言塔高。形容高耸。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1.“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 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 的孤独感。
写法探究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 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 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 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 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 背景加以衬托。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 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 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武攸宜 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 进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 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 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 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 诗篇。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 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 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 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 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 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细读感悟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 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时间角度
后不见来者”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 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感伤。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眼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悲伤的样子。
大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
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作家苏轼、王安石、柳永等; 2.南宋著名词作家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 3.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等。 六、元曲、杂剧 1.元散曲大家马致远; 2.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
七、明清诗歌 纳兰性德、袁枚、高启、顾炎武等。
走近作者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 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 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 《蓟丘览古》7首等。
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 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 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 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 “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诗歌体裁分类: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学习目标 登幽州台歌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表达的 情感。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 能力。
新课导入
诗歌发展简史
一、先秦诗歌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屈原《离骚》。 二、秦汉诗歌 乐府、汉乐府诗。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体、永嘉体、永明体等; 2.陶渊明田园诗。 四、唐代诗歌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边塞诗派”“田园诗派”、大李杜等; 3.中唐与晚唐白居易、小李杜等。
孤独 生之短促 怀才不遇
随堂练习
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 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 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 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 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写法探究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 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 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 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渺宽广的宇宙 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 背景加以衬托。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 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 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武攸宜 根本不懂军事,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 进谏,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 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 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 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 诗篇。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 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 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 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 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 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细读感悟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 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时间角度
后不见来者”
“古人”:燕昭王一类的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的燕昭王一类的明君。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 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感伤。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眼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悲伤的样子。
大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
望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作家苏轼、王安石、柳永等; 2.南宋著名词作家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 3.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苏东坡等。 六、元曲、杂剧 1.元散曲大家马致远; 2.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
七、明清诗歌 纳兰性德、袁枚、高启、顾炎武等。
走近作者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 700年),字伯玉,唐代诗人,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 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代表作】组诗《感遇》38首, 《蓟丘览古》7首等。
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 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 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 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 “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诗歌体裁分类: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学习目标 登幽州台歌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表达的 情感。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赏读诗歌的 能力。
新课导入
诗歌发展简史
一、先秦诗歌 1.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屈原《离骚》。 二、秦汉诗歌 乐府、汉乐府诗。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 1.建安体、永嘉体、永明体等; 2.陶渊明田园诗。 四、唐代诗歌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边塞诗派”“田园诗派”、大李杜等; 3.中唐与晚唐白居易、小李杜等。
孤独 生之短促 怀才不遇
随堂练习
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 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 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 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 愤之情,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 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