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檗《传心法要》书后(能藏)

合集下载

徐恒志老人与吕香光居士问答录

徐恒志老人与吕香光居士问答录

徐恒志老人与吕香光居士问答录吕老说:虽然没见过面,但是我对您的学识和佛学的修养是久仰的很。

从元音老人的著作里边我就看出来。

现在,我有几个想法、几个问题,请您给印证一下。

请您不吝教诲,不对的地方,您尽管给我纠正。

现在我想问:教下所谈的大开圆解与宗下所谈的明心见性,是否是一致的?因为大开圆解还有解在里边,不过解是个圆解,圆解是不是等于、是不是跟明心见性有相同的地位?明心见性即是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即是明心见性,是不是如此?这一点呢,我现在搞不清楚,请您来多指教,这是其一。

第二,我就想问: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我常常看《心经》,一开始就谈到色跟空。

色跟空这两个,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那么空与色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两分的,我这样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呢?我认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比如理跟事,没有事不能显理,没有理不能达成事。

那么,理与事这两个名词,是不是就可以代表空与色?那么理就可以代表空,事就代表色。

既然理是由事来显出来的,没有事项就没有理论。

没有先一个理论,没有一个计划,事业就不能成功。

你的事成功之后,就显出理是正确的。

理跟事是不可分,是不是就是色跟空不可分,是不是这样的?因此,我就在这里边,我经过对元音老人的著作,我想象了许多的方面。

我这些思想,都是由元音老人他老人家的著作里边,我自己体会出来的。

那么,这种事情我向谁去请教,我只有向您来请教,因为您追随王骧陆上师多年了。

元音老人一切的信仰思想境界,您也跟他一个样。

因我最近看老人的《大手印》,老人的《大手印》是在密教里边,尤其是在白教里边是最高层的。

这个里边“我们本来是佛,本性就是佛”,就是跟我们禅宗里边,“直接了当、以心印心”完全相符的。

老人一直在提倡,“禅、净、密”是一个整体,这是老人的看法。

我呢,还想把“教”也添到里头,是四个。

就是“密、净、禅”还得加上“教”,因为这四个具足之后,才能成个整体。

没有教下的根基,如何能达到理论上的实践呢?所以我在这个地方,是否可以再加上一个“教”。

11一心境的意思。

11一心境的意思。

11一心境的意思。

“心境”的意思是苦乐的心情,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比较微弱又比较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

积极的心境可使人精神振奋、身心愉快、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消极的心境使人委靡不振、意志消沉、影响健康、工作和学习。

引证解释:
一、佛教语。

指意识与外物。

1、唐代希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凡夫取境,道人取心。

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2、唐代张说《清远江峡山寺》诗:“静默将何贵,惟应心境同。


3、宋代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根尘各清净,心境两奇絶。


二、犹心意。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成,甚合我老人家的心境。


三、心情;心绪。

1、《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虽是各人心境不同,却同是一般的欢喜。


2、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十四:“可是当时我的心境真是痛苦极了!”
拼音:xīn jìng。

近义词:心情、心绪、心理、心思。

造句:
1、经过这一番波折,老周心境大变,回想起往日的所作所为,竟恍如隔世一般。

2、我喜欢月明星稀的夜晚,因为它会使我的心境恬静舒畅。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卷。

唐·裴休编。

又作《黄檗禅师传心法要》、《黄檗传心法要》、《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断际心要》。

系集录唐·黄檗希运禅师于洪州钟陵龙兴寺说法之要旨,于大中十一年(857)付序成书。

卷首有裴休所作之序文,其次收录黄壹檗希运禅师前后三次之说法、答弟子问之六段说法、简短之上堂语及三段问答等。

此外,裴休所集希运禅师之语录,除本书外,尚有《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一卷,系由裴休与黄檗之问答十五段,及上堂语一段所组成,内容为对在家居士所阐示之禅门要谛,其中包含颇为高深之教理与思想,故被视为是理解黄檗禅风之重要资料。

其与《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合称为贰《传心法要》,一并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佛百]断际心要河东裴休集并序有大禅师。

法讳希运。

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峰下。

乃曹溪六祖之嫡孙。

西堂百丈之法侄。

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

唯传一心更无别法。

心叁体亦空万缘俱寂。

如大日轮升虚空中。

光明照曜净无纤埃。

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

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

不开户牖直下便是。

动念即乖。

然后为本佛。

故其言简其理直。

其道峻其行孤。

四方学徒望山而趋。

睹相而悟。

往来海众常千余人。

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

自山迎至州。

憩龙兴寺。

旦夕问道。

大中二年廉于宛陵。

复去礼迎至所部。

安居开元寺。

旦夕受法。

退而纪之。

十得一二。

佩为心印不敢发扬。

今恐入神精义不闻于未来。

肆遂出之授门下僧大舟法建。

归旧山之广唐寺。

问长老法众。

与往日常所亲闻。

同异如何也。

唐大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序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师谓休曰。

诸佛与一切众生。

唯是一心。

更无别法。

此心无始已来。

不曾生不曾灭。

不青不黄。

无形无相。

不属有无。

不计新旧。

非长非短。

伍非大非小。

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

当体便是。

动念即乖。

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

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但是众生着相外求。

求之转失。

使佛觅佛。

将心捉心。

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诗词赏析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诗词赏析

【导语】黄櫱禅师(?-855)与黄檗(⾳bò)、黄蘖指的同⼀⼈。

⾝长七尺,相貌壮严,额间隆起如珠;声⾳朗润,意志街澹,聪慧利达,精通内学,⼴修⼣阵,时⼈称之为黄檗希运。

黄櫱禅师是唐时福建福清僧⼈,幼年在本州黄檗⼭出家。

百丈法嗣亦参证于南泉,后于洪州黄檗⼭⼤弘禅法,有《传⼼法要》《宛陵录》等*,堪为⼀代宗门⼤匠。

下⾯是为⼤家带来的黄蘖禅师《上堂开⽰颂》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上堂开⽰颂
唐代: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常,紧把绳头做⼀场。

不经⼀番寒彻⾻,怎得梅花扑⿐⾹。

译⽂
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场。

不经过彻⾻寒冷,哪有梅花扑⿐芳⾹。

注释
尘劳:尘念劳⼼。

迥(jiǒng)脱:远离,指超脱。

紧把:紧紧握住。

赏析
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克服困难、⽴志成就事业的格⾔诗。

关于梅花,宋范成⼤《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

”“尤物”,这⾥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种品质⾼出群芳的植物。

可见,作者⽤梅花来象征⼀种精神,这象征本⾝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寒”与最终获得的“扑⿐⾹”,予以因果上的提⽰,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层深刻的道理。

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代⾼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得成果的决⼼,说出了⼈对待⼀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引⽤,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的主要原因。

传心法要

传心法要

传心法要黄檗山断际禅师著唐河东裴休集并序黄檗断际禅师宛凌录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鹫峰下。

乃曹溪六祖之嫡孙,西堂百丈之法侄。

独佩最上乘离文字之印,唯传一心,更无别法;心体亦空,万缘俱寂;如大日轮升虚空中,光明照耀,净无纤埃。

证之者无新旧、无浅深,说之者不立义解、不立宗主、不开户牖,直下便是,运念即乖,然后为本佛。

故其言简,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

四方学徒望山而趋,观相而悟,往来海众常千余人。

予会昌二年廉于钟陵,自山迎至州,憩龙兴寺,旦夕问道。

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复去礼迎至所部,安居开元寺。

旦夕受法,退而纪之,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今恐入神,精义不闻于未来;遂出之,授门下僧太舟法建,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何如也?时唐大中十一年十月初八日序。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

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

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

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

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

《古尊宿语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古尊宿语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古尊宿语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尊宿语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古尊宿语录》是古代佛教禅师语录的汇编。

无序为序

无序为序

无序为序作者:栾复祥来源:《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12期无须大家的口诛笔伐,我自己就为这个故弄玄虚的题目而感到羞耻。

有趣的是,我今天想要胡侃的这位音乐家,也是一个以“怪”为外在的人。

简单地想一想,历史上故弄玄虚的作曲家并不少,最为著名的也能数上一两个,比如法国的萨蒂和美国的凯奇。

事实上,后生凯奇也常常在音乐思想层面上流露出对萨蒂的崇尚。

1893年间,萨蒂创作了一部看起来篇幅极其短小的作品——《烦恼》(Vexations)。

这部作品奇异至极,没有小节线,没有拍号,从一溜奇怪的和弦来看,也谈不上调性。

然而,真正古怪的还在于作曲家留下的文字要求——重复八百四十遍。

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这部作品一直没有演出,直到1963年。

那一年,凯奇和好友都铎(David Tudor)率领了一个由总计十二名钢琴家组成的演出团队,才拿下了这部作品。

此场演出长达惊人的十八个小时!而这,只是凯奇众多神奇演出中常常被人忽略掉的一场而已。

萨蒂将古怪的一面作为外延,其更多的作品还是以传统的方法创作的。

而凯奇,则是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将“怪与无序”进行到主旨层面的人,尤其是无序性,更是凯奇创作的第一教条。

从无序开始,到无序的结束;从无序的创作,到无序的演释,以及无序的理解。

“无序”俨然就是凯奇作品的核心。

约翰·凯奇令人惊奇的是,凯奇的无序性竟来自于一种奇葩的练习。

而这“始作俑者”,还是他的姨妈。

凯奇生于一个中产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弥尔顿·凯奇(John Milton Cage)是一位自由发明家,兼具盖茨比式的异想和当代堂吉诃德式的的头脑,他甚至声称“爱因斯坦的理论完全可以通过某种比爱因斯坦的表述更为简单的方式给出”。

这些,我们都能在小凯奇身上看到影子。

凯奇的音乐教育始于1920年,也就是他八岁的时候。

他的姨妈菲比担任他当时的钢琴老师。

为了锻炼凯奇的识谱和即兴视奏能力,她会在弹琴时快速换掉凯奇的谱子,让他紧接着弹奏另外一首完全不同的曲子。

看话禅一

看话禅一

看话禅(韩国曹溪宗)(此文是几年前在网络无意发现的,很实用,也很白话。

现整理了全文,供参考。

原网址://)看话禅的邀请无拘无束的生活-看话禅/与看话禅的幸福接触你是谁?你在去往哪里?我们经常被别人问到这个问题。

或者偶尔向自己提出这个疑问。

那么就认真地问一下,并且确确实实地回答一次吧。

看看你自己的真实面目和足迹。

可能如果有一百个答案的话,一百个都会有所不同或者与你想象的不一样。

完全用理性来剖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不可能解释清楚的。

因为这不是用头脑来回答的问题。

再问一个问题。

怎么才能真正生活得好呢?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平呢?如何才能得到永远的幸福,每一天都满怀信心毫不动摇地生活,和他人分享美好而自足的日子、不受伤害也不伤害别人,自然、轻松地生活呢?看话禅对这些问题可以给与简单明了的回答。

向你揭示每一天都堂堂正正、无拘无束、豁达地生活的方法。

在这里展示通向佛国的道路。

看看那些一心向外,东一头西一头到处碰壁的人们的疲惫的生活吧。

学生们赌上全部人生去学习,恋人们豁出一切去爱,过日子的人们把所有都寄托到钱上,职员们把所有自己的未来压在公司上,家庭成员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丈夫或者妻子身上,辛辛苦苦生活着的身影到处都是。

但是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在等待他们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天那些事情会突然以陌生的面孔出现,要求人们面对。

当对方给你留下深深的伤害并离去的时候,这种现实是非常冷酷的,其原因就是对方和你的期待会发生错位。

是因为“我”不知道问什么活着,无“我”而活,无“我”而一味执著于现实。

如果不想被对象牵着走就要建立自己的中心、找到我自己的珍重的价值,就要确认那个不变的、不是左右摇摆无所依靠的、而是不论任何风雨都不为之动摇地“我”,永劫不变的“我”,堂堂正正、豁达的我自身,那个我的本来面目-主人公。

如此一来,就正确地树立了“我”的中心。

那么就不是我追随对象,而是对象和事情跟着我走。

用赵州禅师的话说,就是一天24小时,自主地活着。

第十四讲 禅宗

第十四讲 禅宗

第十四讲禅宗14.1禅宗的修行今天讲禅宗的用功路线,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忘心忘境,用冯大阿阇黎说话便是:“即心即境,能所双忘”。

第二种是参话头,第三种为观力线,第四种为观月轮。

这四种方法的关系,参话头和忘心忘境是从去妄,观力线和月轮是显真。

参话头和忘心忘境先去妄,等破了初关,月轮和力线随之显现。

当然,观力线和月轮也有去妄作用。

只是,前两类偏于去妄,后两类强调显真。

14.1.1忘心忘境现讲第一种忘心忘境方法。

第一个例子是七佛传法偈[1]。

七佛传法偈全是表现的对心境双忘的方法。

毗婆湿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前两句说身是幻,第三句说心识本来也没有。

身心都是空幻的,本来皆无。

尸弃佛偈曰:“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锯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一致的,第三句标明“身如锯末心如风”,身心均是空幻的性质,通过遮妄来显真。

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尘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基本是同一意思:忘心,无心无境,连用词都差不多。

拘留孙佛偈曰:“见身无时是佛见,了身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处别?”全是身心皆忘的精神。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之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不见身是佛,实有之别无佛。

下一位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静,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身心是幻。

释迦牟尼佛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万法皆空的境界。

总之,七佛传法偈,都是从去妄角度,从对妄的观察中遮妄显真。

第二个文献是初祖达摩尊者入道“二入四行”论。

二入指理入和行入;行入又分作四种入。

“依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缚,不能显了。

若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道冥符,无有分别。

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这里达摩祖师既说了去妄,又说了显真,就跟七佛传法偈不同了。

黄檗一系禅学思想中的华严元素

黄檗一系禅学思想中的华严元素
二,分析以圆悟克勤为代表的禅僧对华严宗四法界理论的理解和诠释,并探究圆悟乃至禅宗对于华严
宗圆融法界的看法和观点。最后,从三种谱系对 “华严禅”思想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
杨小平,哲学博士,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文
良,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主题词:祖
在依据,是 “正 因 佛 性”。 从 这 里 也 可 看 出 隐 元
主张 “人人皆有佛 性”, 他 认 为 这 种 清 净 本 心 或
者说 佛 性, 是 众 生 本 来 具 足 的, 不 是 向 外 求 来
法与真心如一。《传心法要》中记载如下:
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
无心,心自无 心, 亦 无 无 心 者。 将 心 无 心,
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故曰:言
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心是本源清净佛,人
皆有之。蠢动 含 灵, 与 诸 佛 菩 萨 一 体 不 异。
秖为妄想分别,造种种业果,本佛上实无一
尽形,终 不 能 得, 不 知 息 念 忘 虑, 佛 自 现
前。此心即是 佛, 佛 即 是 众 生, 为 众 生 时,
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⑧
这里首先指出诸佛与一切众生一样,唯是一
心,没有其 他, 也 不 是 其 他, 是 对 “心 佛 一 如”
思想的进一步强调。接着对此 “一心”的性质和
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希运主张这个心在时
导禅修实践。①
本文以马祖道一及其后世嗣法弟子黄檗希运
(? —850)、圆悟克勤 (
1063—1135)、隐元隆琦
(
1592—1673)等为中心, 对 黄 檗 一 系 禅 学 思 想
中的 《华严经》与华严宗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考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探究十一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探究十一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探究十一“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

”这句话点明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的共同心态,一听说佛传心法,就乱来了,就胡思乱想了,就以为在我们自己本心外另外还有一个什么外来的,了不得的,神秘的什么法门。

不管诸佛菩萨祖师高德大德们说什么,都是说的我们这个人人本有的心,只是他们先发现了,经过了他们的验证后,归纳出了找的方法措施,那么他们所说的,就是指示我们也同样要那样去做,以找出我们自己的本心。

故是内求,莫向外找。

所谓:“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这是当年前圣先贤们发现和验证他们自有佛性的方法。

我们也唯有依此去做,才能明见本心。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经教中有一个例子:“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

”这里的力士,指的是大心众生,想成佛做祖的人。

额内珠指的是本心。

讲的是想断烦恼了生死入圣流成佛作祖的修行人,刚开始不知道佛性本来在自己身中藏着的,却迷惑不知,老是向外面去找啊找啊,到处找遍了都找不到。

他遇到了有修行验证的人,明确指出,佛性本有,不从外得,大心修行人,一闻即悟直见佛性本然,原来真是这样。

当今学道参禅的人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

我们迷惑不清,不通佛理,知见不正,并不认为自己本有真如,总是念佛在西方,找佛十方界,表面上精进得不得了,功夫也蛮高,牢绑先生次序,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走,如此下去即使世世不息,劫劫用功,也不能证道成佛。

这样做不对,那要怎么做才行呢?“不如当下无心,决定知一切法本无所有,亦无所得,无依无住、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及证道时,只证本心佛,历劫功用,并是虚修;如力士得珠时,只得本额珠,不关向外求觅之力”。

应该当下“无心”,妄想全体放下,这才是正途,才会事倍功半。

如此做去,到明见本心时,才知原来所用功夫所费力气与本心没有半毫毛的关系。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然收于景德传灯录者题为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删各章之岁月又于卷末省略三分之一却附加裴休之传心偈四言长一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书名)一卷,唐裴休集。集录亲闻于希运禅师者,间或记其月日。文辞简洁,一读可以知禅要,又得窥其宗渊源。卷首有裴休序。卷尾附禅师宛陵录一卷。然收于景德传灯录者,题为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删各章之岁月,又于卷末省略三分之一、却附加裴休之传心偈四言长一篇。唐大中十一年成。

《传心法要》的逻辑结构

《传心法要》的逻辑结构

作者: 刘泽亮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研究
页码: 68-73页
主题词: 禅学思想;境界;心体;心法;鲜明特色;武汉大学哲学系;临济宗;逻辑结构;以心传心;学道
摘要: 唐末著名高僧黄檗希运所作《传心法要》,是禅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

它以对自心本体的透彻诠解,解脱方法的善施巧导,无碍境界的点染突现,建构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理论体系;以直探心源,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鲜明特色而享誉祥林,成为禅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环节,对禅宗的发展分化,尤其对于临济宗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运圆寂后,被唐宣宗谥为“断际禅师”,享有极高的地位,后世更视其为临济宗初祖,尊
称“运祖”。

《传心法要》独具特色的理论价值和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是我们今天研究禅宗思想发展时必须加以充分关注和深入探讨的。

传心法要2-黄檗断际禅师

传心法要2-黄檗断际禅师

传心法要2-黄檗断际禅师学道人莫疑四大为身,四大无我,我亦无主,故知此身无我亦无主。

五阴为心,五阴无我亦无主,故知此心无我亦无主;六根六尘六识和合生灭亦复如是。

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荡然清净。

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

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祇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

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

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只是教化接引门,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

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也。

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虚空;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象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学道人直下无心,默契而已,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

书不必多读

书不必多读

书不必多读书不必多读断际大师说:今时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广求文义,唤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

唯知多与儿酥乳吃,消与不消,都总不知……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

摘自《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断际大师认为,有的人只想多学知识、多吸收观点,却不知道积累的知识和观点太多,反而会阻塞智慧。

就像给小孩吃奶,吃得太多,能不能消化还不一定呢!所以说,对所学知识和观点不能消化,它们反而变成毒药。

断际大师这段话,给好学的人敲响了一记警钟。

应该说,好学并非坏事,但食古不化,可能就变成坏事了。

有些人学到一肚子学问,却找不到出气的地方,在那里发酵发酵,最后只落下满嘴馊味,一身怪癖。

这样的好学,还不如不学呢!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书没少读,什么事也干不了。

倒不如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起码能养活自己,也能做一些于人于己有益的事情。

为什么学问多了可能成为弊端呢?打个比方,你去做一件事情,如果不知有何风险,以为会一切顺利,兴致勃勃地去干,最后遇到问题了,当然不愿让以前的努力白费,只好硬着头皮去克服,最后很可能就干成了。

如果事前知道过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心里就会出现畏难情绪,可能干脆不做了,那就没有做成的可能。

所以,一位大企业家说:“无知是最大的快乐。

如果我们知道所有可能绊倒我们的陷阱,可能永远也不会起步。

”此外,做一件事情,有多种成功方法,各有利弊。

好比从北京到南京,究竟坐火车好还是坐飞机好?究竟乘公交车好还是搭顺风车好?都没有一定,不管哪种方法都能达到目的。

如果只知道一种方法,没有选择余地,只好照此而行,最后就做成了。

如果知道所有方法,就免不了有一番权衡、比较。

有些方法利弊不明,就难免拿不定主意。

如此想来想去,耽误时间不少,最后可能根本下不了决断,不了了之。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不是他们掌握的知识、方法不够多,反而是太多了,以至难取难舍。

以此观之,断际大师所说确有道理:学问太多,不一定是好事。

无独有偶,宋朝大儒程颐也有类似观点。

黄檗希运禅师和他的《传心法要》

黄檗希运禅师和他的《传心法要》

黄檗希运禅师和他的《传心法要》
徐金龙
【期刊名称】《广东佛教》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禅宗南岳系二世、临济宗和日本黄檗宗创始人希运(?—850)禅师,幼年于福建黄檗山出家,后参谒百丈怀海而得法,住高安(今江西宜丰)鹫峰山,筑寺弘法,因酷爱自己出家的黄檗山,遂把鹫峰山改名黄檗山。

希运禅师因使用“棒喝”教学法而得名,被称为“禅宗棒喝之风的先导”。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徐金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9.313
【相关文献】
1.黄檗希运的禅学思想 [J], 伍先林
2.黄檗希运禅学思想探析 [J], 蒋九愚
3.山南海北话黄檗——关于黄檗希运的遗迹、传说及影响 [J], 邢东风;
4.渡日黄檗宗禅师隐元隆琦顶相题赞研究 [J], 施錡
5.渡日黄檗宗禅师隐元隆琦顶相题赞研究 [J], 施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檗禅师墓塔在江西宜丰发现

黄檗禅师墓塔在江西宜丰发现

作者: 拾文
出版物刊名: 法音
主题词: 黄檗山;传心法要;光孝寺;法嗣;黄檗寺;希运;江西宜丰;宜丰县;六祖;考古工作
摘要:<正> 本刊讯据八月十五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西宜丰县考古工作队最近在该县黄岗公社黄檗山黄檗寺(又名报恩光孝寺)遗址,发现了唐代高僧希运禅师的墓塔。

同时发现的还有该山宋以后历朝所建的僧人墓塔和碑碣六十八座。

希运是禅宗六祖下面南岳一系的著名禅师,是百丈怀海的法嗣。

他的言教,由裴休结集成为《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一书,素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黄檗《传心法要》书后(能藏)
读黄檗《传心法要》书后
能藏
闽南佛学
禅是在生活中当下体悟我人本来面目的一种活泼泼的智慧。

蝉宗讲究“活泼泼地”,就是解粘去缚,对任何东西都不可执著。

一、由真起妄
黄檗的弹法首先建立“一心”,用心佛众生平等平等,丝毫没有一点差别,来显示心体的相貌。

妄虽依真心而起,但它是无体的,是无根的,是虚幻假象的。

要追逐它也迫不着,捉拿它也拿不到。

对妄心无体,《楞严经》、《金刚经》都有不同的解释。

《楞严经》是就空间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金刚经》是就时间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二部经的共同点,都说妄心无体,妄心无处,认识到妄心无体,真心当下显露。

我人的心体虽在万缘俱寂当中,却具有森罗万象诸法的生起的功能,一者诸佛菩萨,繁兴大用,大慈大愿,建立佛国,庄严国土,接引一切众生。

二者众生迷妄为真,失本真心,心外求法,起惑
造业,六道升沉不已。

二、迷妄为真
凡夫由真起妄,把妄当真,妄虽是无体的,但其力量很强,有轮回的作用,也有转凡成圣的功能,想当初妄心炽盛,几十年挥指一瞬间。

妄的作用,不能否定,做好的事愉快做坏的事满身大汗.没有妄想时,一心是一佛果。

有妄想时,一心是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佛果。

要不以心生心,则心心人空,念念归静,从一佛果,至一切佛果。

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净,念念归动,从—地狱,历—切地狱,若—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也无天堂地狱.百丈禅师的不落因果,不昧因果,正是阐明此理.黄檗告诉我人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且都是本具的如来,不加修证的。

一心本无名字可取,它如同虚空—样,无处不遍的,因为众生无始以来妄习成性,执有、执无,执大,执小。

执你,执我,执名执义,只要有一个名言概念的出现,便有一个实体存在,不知以虚妄攀心,去缘无生无减的法体,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如说.耳能观色,那是毫无相干的,黄檗老婆心切,为了显示一心的体相,又用木云比喻,内如枯木不被七情六欲所动,夕恤虚空不被生减诸法所障.告诉人们不要心驰外境,皆属虚幻不实,一心为真实。

如能无心,外境即非存,就象我们吃饭时,忽然想
一件很高兴的事见;心被境牵,饭的味道如何,毫不知晓。

又用恒沙来比喻,这沙平等对待一切,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珠馨香,沙亦不贫.这心不被一切利衰喜怒,称讥苦乐所引诱,也不分别佛和众生有何差别,能够做到这般地步,才名穷境地。

教相中三贤十地次第而证的无心,和禅宗一念而证的无心,毫无差别.教下是属心外求法,不识本心,万法俱足,何劳徒修。

以他佛的教化,寻章逐义,强按白头,不管吃得消和吃不消.!如同法华穷子舍父逃走,这样以来,所做善恶诸行,等引三界中往返多劫之苦果,但是不可用一心除却妄心,因为妄心是虚幻不实,何苦外加一心去除它?若用一心除妄心,岂不是妄加妄,头上按头?我人自性本源清净佛,不同世间因缘所生的万法;可由攀缘,寻伺去获得,只有心心相印,默契而已,故曰言语道断,心行处减。

遍布在一切有情的当体,只因众生妄想分别,对自己本来面目越来越糊涂,对於归家的原路越来越远,忘却归真,在本佛上实无二物,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如果以修证心去求得佛法,那是梦中妄为,习瞠实道。

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不被一切生减法所拘所限,说明万法不离其—,一心能生万法,见闻觉知虽非真心相貌,但真心也不离见闻觉知,因为生减法的当体,即是不生不减法本性,波浪消失,还归静水,烦恼当体即为菩提。

烦恼与菩提是一心两面,不可离心生起烦
恼,也不可去妄求菩提。

无心境界,即为智理冥合,心境泯一。

告诉人们要直下承担,识自本性,不可逃避躲闪。

如力士得额内珠—样,本来是本身具有的,非从外得。

我们亦如是,明知自己是佛,但总是胆怯不敢认耻黄檗根据上上人的根机,故说唯传一心,别无它法。

三、返妄归真
返妄归真,无心、无著、无求、无相,在《传心法要》裹黄檗反复讲述,无心才能返妄归真,三祖僧璨大师说:“不用求真,但须息见。

”一念不起当下就是真,一念无著当下就是禅,这是惮宗的真实功夫。

黄檗的无心是道,道不可求。

无一法可得,无心道人就是佛。

达摩来华唯传一心,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

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

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

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

若不如此纵说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缘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
人也。

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原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亦须参善知识,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

自诳无益,纵有珍镒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麽?故知有为之法。

如梦幻等。

四、学道要诀
法身与虚空无异相,都并存於一念当中,不可用法身比喻虚空,也不可用虚空来比喻法身相,二者之间不可分别何者是佛境,何者是众生相,因为佛与众生,生死舆涅槃,烦恼舆菩提原是平等,舍去此差别(比量)之相,用现量对待一切即是佛境。

凡夫舆道人的差别,在於凡夫是著境生心,道人是於境离念,故凡夫执迷,是心被境转,道人悟解,是心境双亡,了不可得即是一真法界,湛寂十方。

黄檗禅师告诉人们灵明觉性是佛,也就是现量境,对一切都无分别,是一味平等相,舍去两边,即为中道;也就是消灭比量的一切分别妄生执著,障蔽性觉妙明一切的妄念,用现量对待一切法即是佛境,也就是即性即心,性心不异、即心即佛。

佛是心成,佛即是法,法也不离心。

於一切法只要不妄生见解,摒除一切用心求心,求佛求法的之心,息灭万缘,直下无心,即为返本归源,学修佛道,如有一法可修,
就被这—法所碍,就象虚空—样,无一物可得,故名虚空,虽不俱万法生起,但也不著一法为己,佛道—如,不可著在—物上,即使是如来三藏十二部教法,也不可作执有想,有执就有缚,执什麽东西就被什么所缚,不得解脱。

十二部虽是名言量,但也不过如来教化接引针对众生的烦恼而施的言教,如果能离—切烦恼,本无一法可得,真正的佛法是建立在一心上。

故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减.宝觉明心本是寂虚通达,一切诸法於中幻生幻减,只要对幻有的生减法不作真实法解,即是法身佛。

五、成佛之道
对一个学佛的人,关键在於明了一心,不要对四大假合的身体有主宰想,五蕴和合,受。

想、行、识是无我的.十八界是和合生灭虚幻不实.只有一心才是我们求证的对象,故此我们要怎么对待四大和合之体?是随顺供养,不生贪著呢?还是唯求适口,恣情取味呢?如果以智食修道,是—心之趣向,如果以识心修行那是妄心,是为背道。

俗谚说:贪色者死在色上,贪食者死在食上.心在贪欲,故轮回欲界,如是因即得如是之果。

以佛的言教得悟道,即为声闻佛,因为他不敢相信自己本是佛,要假他人的力量。

只有直下认取自心是佛,并无法向外求得,本来圆满俱足,无一点欠缺;无一行可修,这才是无上的佛道,是真如佛。

学修佛道要记住,
有心即有念,有念就有生灭,生灭就与本道相逢,如果天天保持无念,月月保持无念,平等如是,这样久之,去道不远。

古德说学习佛法不可贪多,只要把握住无著无求,就是心不生不减,即是佛道。

要弄明佛陀的教化;法门虽有八万四千之多,那是为众生的烦恼施设,接引教化的方便而已。

并不是一座钢铁的塔,强压在每个人的头上,如果离去一切烦恼妄想分别,一念无心,无一法可得也就是佛。

佛说一乘法所摄之种种法门,不外一心本有般若妙用之施设。

若以自心本具丰般若,现见自心本净之真性,即证菩提。

即能。

明心。

,明心自能“见性”,见性便得“成佛”。

并以此法化度众生.过去现在未来—切诸佛,悉皆如是。

造就是一实乘佛道。

经云:。

解一则千从,迷一则万惑’。

古德亦云:‘守一而万事毕。

同道们,让我们一起通达真如理,悟此—心源,真下承担如来的家业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