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国学教学讲义教案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经典篇目;(2)理解《诗经》的产生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诗经》中的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中的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美;(3)运用《诗经》中的诗句,丰富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领略《诗经》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美好品质;(3)学会借鉴《诗经》中的道德观念,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及文学特点;2. 《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解析;3. 《诗经》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4. 《诗经》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5. 欣赏《诗经》中的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诗经》的产生背景和文学特点;(2)深入解析《诗经》中的经典篇目;(3)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美;(4)理解《诗经》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2)《诗经》中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观念;(3)将《诗经》中的道德观念融入现代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产生背景、文学特点和经典篇目;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中的诗歌,体会韵律美和意境美;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诗经》中的诗歌主题和艺术手法;4. 实践应用法:运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写作和表达能力训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经》诗歌的朗读、背诵和解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写作和表达能力训练中的表现,考查学生对《诗经》的运用能力;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诗经》的试题,测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经》中的经典篇目;(3)能够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中的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学会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3)引导学生从《诗经》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经典篇目;(3)学会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2)《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字障碍,理解诗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诗歌的感悟和心得。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经》经典篇目的背诵情况,以及对诗歌创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第一篇:《诗经》教案《诗经》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2.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3.能力目标: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经创作背景,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经典;2.理解并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风.雅.颂的分类方法及赋.比.兴的写作手法;三.课前导入教师板书以下成语,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出自哪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逃之夭夭”师: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出自哪里?生:不知道(个别知识较渊博的小朋友能答出诗经,注意对表现好的进行表扬)。
师:是的,即使在时尚与娱乐兼具的《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歌手韦唯也为我们唱响了40年前的经典音乐《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本来面目,有人知道吗?师:也是… 生:《诗经》师:大家回答的都很棒,它的出处——有着两千年历史渊源的出处《诗经》曾令历史上上千文人墨客唏嘘和惊叹。
师:欢迎各位走进今天的语文长廊,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和漫话《诗经》里举世无双的美。
(一)明白《诗经》的基本知识1)《诗经》的创作年代师:哪位小朋友知道《诗经》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生:…师:那你们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有哪些?生:《山海经》、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师:对,大家回答的都很棒,不过要注意的是刚刚说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都属于《山海经》里的具体内容,而《山海经》是一部… 生:上古神话。
师:继记载原始劳动的神话等作品问世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就出现了,而它就是…生:《诗经》师:总的说来,《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但具体作品难以指明写作年代。
师: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
这中间经历了多少年呢?来,咱们一起来算一算,一个世纪是多少年?生:100年。
师:对。
所以《诗经》历经多少年才创作出来的?生:500年师:总之,《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美好质朴而敦厚,反映先民的思想感情。
国学诗经教案
国学诗经教案教案标题:国学诗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2. 探索诗经的文化背景、艺术特点和价值;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2. 分析和解读诗经中的经典诗歌;3. 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隐喻;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诗经原文和翻译资料;2. 诗经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3. 学生用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2. 提问学生对诗经的了解和认识,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诗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地位;2. 分析诗经的艺术特点,如五言绝句、意象丰富等;3. 解读诗经中的经典诗歌,如《关雎》、《蒹葭》等。
三、互动探究(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和解读一首诗经中的诗歌;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和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隐喻和情感表达。
四、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选取一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朗读或播放音频;2. 学生仔细聆听,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 学生用纸和笔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诗经鉴赏比赛,比较各组的解读和理解;2.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背诵和朗读;3. 提供更多的诗经相关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经对我们的启示和意义。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古体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诗经的理解和解读;2. 学生对诗经中诗歌的鉴赏能力;3.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诗经的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并学会鉴赏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语言。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经》的基本概况。
2.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及鉴赏。
教学难点:1. 《诗经》中复杂意象的理解。
2. 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的了解和感受。
二、基础知识讲解1. 《诗经》的起源、内容、编撰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分别介绍其特点。
三、作品鉴赏1. 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经》作品,如《关雎》。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语言。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顾所学,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诗经》的基本概况和赋、比、兴手法。
2. 学生朗读《诗经》中的诗句,体会其韵律美。
二、作品鉴赏1. 选择另一首《诗经》作品,如《蒹葭》。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语言。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诗经》中的其他作品,如《国风》、《小雅》等。
2.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作品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顾所学,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的基本概况和作品鉴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积极性。
3. 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诗经》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三)情感目标: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唱《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诗经》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诗经》教学设计《诗经》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教学设计1补充材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重点:1、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2、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学习检测: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篇。
分为“”“ ”“ ”三部分。
2、给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荇()菜寤寐()溯回 ( ) 晞()跻()沚()俟()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诗经》教案(精选10篇)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它是选自《史记》的。
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成书于春秋。
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5)反映内容(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明确:重章;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明确:叠句;这首诗是几言?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诗经》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023最新-《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国风周南关雎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5篇《《诗经》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诗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重点1.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学习《关雎》。
1.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一种水鸟。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茎可以食用。
寤寐():这里指时时。
寤,醒时。
寐,睡时。
芼():择取。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品读全诗,把握文义。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壶知道★√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范文《诗经》教案范文1教学设计(一课时)一、导——文化常识“四书五经”是什么?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历代有关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二、一读——机械朗读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
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步骤:字音——男女分组赛读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寤寐(wùmèi)三、二读——理解朗读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练。
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要求:1、根据注释,发挥想象,描述内容。
2、展示“有关资料·译诗”,让学生与原诗比较,选择所爱并说理由。
3、齐读。
1、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2、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诗经》教案范文2●课文说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起初称为《诗》,被汉儒奉为经典。
编成于春秋中期(前6世纪),收录从周初(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的作品,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句式以四言为主,杂有二、三、五、六、七、八言。
写法有赋、比、兴的区别:“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经集传》)“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讲解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那么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聚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阔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诗经》介绍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 提问:“你们对《诗经》有什么了解?你对古代诗歌有何看法?”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的出版背景和重要性。
- 通过阅读一个经典古诗,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3. 小组合作(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经》的诗歌,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理解的不同见解。
第二课时:《诗经》中的民谣诗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中的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中的民谣诗,并解释民谣诗的特点和作用。
- 分析几首民谣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
3. 个人阅读与讨论(15分钟)- 学生个人阅读《诗经》中的一首民谣诗,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 学生与同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创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民谣诗进行创作。
- 小组成员共同分工合作,通过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第三课时:《诗经》中的爱情诗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中的爱情诗。
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中的爱情诗,并解释爱情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 分析几首爱情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3. 组织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爱情诗进行表演。
- 小组成员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进行表演创作。
第四课时:《诗经》的现实意义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诗经教案优秀6篇
诗经教案优秀6篇《诗经》教案篇一一、作品概述《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
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关雎》是《诗经》的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诗经》教学教案
《诗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
2. 使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艺术特色,如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4. 通过学习《诗经》,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与作者简介2. 《诗经》的文学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 《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等)4. 选取《诗经》中的部分篇章进行详细解读5. 分析《诗经》中的爱情、战争、劳动等主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经》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及部分篇目的解读。
2. 教学难点:《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艺术特色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选取《诗经》中的典型篇章进行详细解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经》中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诗句,体会其韵律美。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经》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
2. 第二课时:讲解《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等)。
3. 第三课时:解读《诗经》中的典型篇章。
4. 第四课时:分析《诗经》中的爱情主题。
5. 第五课时:分析《诗经》中的战争与劳动主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诗经》相关内容,了解《诗经》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及艺术特色。
2.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PPT、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诗经》的内容。
3. 教师采用逐个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中的典型篇章。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初中诗经国学教案
初中诗经国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5.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 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用《论语》中的名句:“不学诗,无以言。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2. 介绍《诗经》在古代的地位,以及它被选作教材的历史背景。
二、资料助读1. 使用多媒体显示《诗经》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收录时间、篇章数量等。
2. 介绍《诗经》的组成部分,即“风”、“雅”、“颂”三个部分。
三、知识梳理1. 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 梳理文言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等。
四、文本解析1. 分析《关雎》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求爱不得的焦虑和喜悦。
2. 解读《关雎》中的赋、比、兴手法,如雎鸠、荇菜等意象的运用。
五、课堂练习1. 学生自主翻译《关雎》诗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2. 讨论《关雎》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蒹葭》的学习。
2. 提问:《关雎》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表达爱情的?引出《蒹葭》的主题。
二、资料助读1. 使用多媒体显示《蒹葭》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背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蒹葭》与《关雎》的关联,如主题、情感等。
三、知识梳理1. 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 梳理文言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等。
四、文本解析1. 分析《蒹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2. 解读《蒹葭》中的赋、比、兴手法,如蒹葭、白露等意象的运用。
五、课堂练习1. 学生自主翻译《蒹葭》诗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诗经》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5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诗经》中的典型篇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经》中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4.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诗经》中的典型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 《诗经》中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经》中的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二、教学准备教材:《诗经》选本或全文本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文学评论等参考资料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1课时)1.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诗经》选篇学习(2课时)2.1 教师选取《诗经》中的典型篇目,如《关雎》、《桃夭》等,进行讲解。
2.2 分析篇目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2.3 讨论篇目中所体现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3. 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的探讨(1课时)3.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经》中所体现的古代文化、风俗和道德观念。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4. 总结与拓展(1课时)4.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经》的重要性和价值。
4.2 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研究《诗经》,阅读全文本或其他相关资料,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包括对《诗经》篇目的理解和分析。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阐述和与他人的合作。
4. 课后拓展:检查学生在课后对《诗经》的研究和阅读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
《诗经》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模板
《诗经》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针对《诗经》这一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模板,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的内容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起源、特点和意义。
2.学习常见的《诗经》作品,掌握其诗歌结构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赏析《诗经》作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模仿和创作《诗经》风格的诗歌。
三、教学内容《诗经》概述•介绍《诗经》的起源和发展背景•分析《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引导学生欣赏并解读其中的经典作品《诗经》赏析与鉴赏•选取数首《诗经》中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人感悟和评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诗经》的诗歌创作•分析《诗经》中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模仿和创作《诗经》风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诗歌创作体验《诗经》的魅力•分享和欣赏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四、教学步骤第一课:《诗经》概述1.引入课题,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
(10分钟)2.分析《诗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15分钟)3.探讨《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5分钟)4.欣赏并解读几首经典的《诗经》作品。
(20分钟)5.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0分钟)第二课:《诗经》赏析与鉴赏1.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诗经》的起源和文学特点。
(10分钟)2.选择几首经典的《诗经》作品,进行深入赏析和解读。
(25分钟)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0分钟)4.学生进行个人观点表达和讨论互动。
(15分钟)5.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10分钟)第三课:《诗经》的诗歌创作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经》的赏析和鉴赏。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篇一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诗经》精品.教案三篇《诗经》三首.教案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目标D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1、要注意咬文嚼字;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第一首《卫风?氓》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第二首《秦风·无衣》泽:zé 戟:jǐ 偕:xiě第三首《邶风·静女》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第一课时诗经的编定和体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经》的编定过程。
(2)、掌握风雅颂三个类别。
(3)、了解《诗经》用诗情况,掌握《诗经》传诗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取要点,概括叙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加强对《诗经》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风雅颂三个类别、《诗经》传诗情况。
三、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传诗经过。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热情以《论语·阳货》中孔子论诗的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来说明诗的作用,既然读诗歌的作用这么大,那么你对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分享关于《诗经》的知识。
教师引导点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2、《诗经》的编定介绍辨析“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信息。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
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
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这些作品的删定,汉人认为是孔子删定。
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的存在。
3、风雅颂分类以对联“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来导入诗经的分类。
学生根据教师在幻灯片出示的材料分组找出诗经的分类和各类的作者、诗风、内容及作用等。
教师点评并具体阐释风雅颂的分类情况。
4、用诗传诗利用视频展示歌曲在当下的作用,以此类比启发学生思考《诗经》在当时的用处。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并介绍《诗经》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场合以及在政治外交中的作用。
教师介绍秦火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秦火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并出现了鲁、齐、韩三家诗,并具体介绍: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并逐渐压倒其它三家诗,盛行于世。
六、拓展延伸学生回家利用电子图书馆和网络,查找《诗经》作品,并根据目录探寻《诗经》的内容涉及到那几类,查找资料,了解体会诗经中的现实精神。
第二课时《诗经》的内容和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经》的内容。
(2)、了解体会《诗经》的现实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取要点,概括叙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诗经》的现实精神。
二、教学重点1、《诗经》的内容分类。
2、《诗经》的现实精神。
三、教学难点1、掌握《诗经》的现实精神。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1、分享导入学生以组为单位分享《诗经》的内容,教师点评。
2、《诗经》内容教师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展示《诗经》作品,分析其对应的分类。
祭祖颂歌和周史诗:《大雅·生民》《大雅·公刘》。
农事诗:《周颂·丰年》。
宴飨诗:《小雅·鹿鸣》。
怨刺诗:《小雅·节南山》。
战争诗:《小雅·采薇》。
情诗:《周南·关雎》。
学生以组为单位,诵读、品评诗歌。
3、《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教师介绍浪漫和现实的概念,学生根据《诗经》的内容,分组讨论《诗经》是否是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教师予以点评。
《诗经》内容广泛而丰富。
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于怪诞,所续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时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可以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向现实的传统。
五、课外延伸利用本节课所出示的诗,查找关于“赋比兴”的资料,体会《诗经》的句式章法,和风、雅、颂的语言风格。
第三课时《诗经》的艺术特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诗经》赋比兴的手法。
(2)、掌握《诗经》的句式章法。
(3)、体会《诗经》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诗经》,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诗经》赋、比、兴手法。
2、《诗经》的句式章法。
三、教学难点1、体会《诗经》章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1、回顾导入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回顾上节课最大的收获,教师和其他同学补充,起到回顾旧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
2、赋比兴的手法学生分享查阅的相关材料提出自我的理解,教师点拨总结: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显示着我国最早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情况,边点评边讲授,两者穿插进行。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他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七月》,用以介绍,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赋诗最基本的。
比在《诗经》中比较好理解,近似于现在的拟人和拟物的修辞,如“其甘如荠”等。
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兴的用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其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第二章:“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这种与本义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发下文的起兴,是《诗经》中较简单的一种。
《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
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主旨,构成艺术境界。
教师在出示《秦风·蒹葭》,综合分析诗中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的手法。
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成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
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的心情,凄清的秋景与伤感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3、《诗经》的句式和章法通过以上的《诗经》作品,引导学生讨论分享每组在句式和章法上得出的结论。
教师予以点评和引导。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期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置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和情感变化。
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三章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
灵活多样的动词,把采芣苢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相互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的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的开头,《周南·汉广》都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
有的在同一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即是重章,也是叠句。
三章在倒数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六、课外延伸利用自己手里的《诗经》,阅读风、雅、颂的相关篇目,体会分析三者语言的特点。
第四课时诗经》的艺术特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诗经》的句式章法。
(2)、体会《诗经》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诗经》,向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诗经》风、雅、颂不同的语言特点。
(2)、体会《诗经》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学生自我体会理解《诗经》风、雅、颂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1、回顾导入各组每组选派一名组员,回顾《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和章法特点,每人一点,由教师进行点评并给予相应加分。
2、《诗经》的艺术特点教师展示“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诗经》中的诗句,借以讲解“叠字”的含义和特点。
教师展示“参差”、“踊跃”等词,借以讲解“双声”的含义和特点。
展示“委蛇”、“差池”等词,借以讲解“叠韵”的含义和特点。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有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诗歌常用的押韵形式。
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用的句句用韵。
《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3、风、雅、颂的语言风格通过以上学习,在诗歌中总结风、雅、颂的语言风格。
雅、颂多篇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多,富于变化。
在以上基础上分析风、雅、颂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六、课外拓展利用互联网或者书籍查阅分析《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课时《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诗经》的抒情诗传统。
(2)、了解风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