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40页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课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个体差异的重视,中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机制研究
深入探究中药的药效机制, 揭示中药作用机理和靶点, 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提供科学依据。
药材质量控制
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 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临 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这一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 显著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02
中药学的形成
秦汉时期中药学的形成
总结词
理论体系初步建立
详细描述
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出现,中药学开 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课件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形成 • 中药学的发展 • 中药的应用 • 中药的未来展望
01
中药的起源
原始社会的中药起源
0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意识到 某些植物和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 作用,这是中药的起源。
02
这一时期,人们通过口耳相传和 亲身实践,逐渐积累了一些初步 的医疗经验,为中药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中药在美容养颜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如美白祛斑、滋润保湿等,通过内服 或外用中药达到美容效果。
05
中药的未来展望
中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将逐渐实现现代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 对中药材进行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国际化
随着全球对中药的认知和需求的增加,中药将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加强与国际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炮炙论》 ●成书时间及作者:南朝雷敩所著。 ●主要内容: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可
以提高药效,减轻毒、烈之性。 ●学术价值: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
著,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7
四 隋唐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 (《唐本草》 )
民间药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 点分列为宣、通、补、泻……等10类。 ●学术价值: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9
五 宋金元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唐慎微著。 ●主要内容:以《嘉祐》《图经》为基础,广
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 药后附列单方3000首。 ●学术价值:方药兼收,图文并茂 ,首开方药 相互印证的先例。因保存了大量早已亡佚的 文献资料,文献价值极大。
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3
一 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 而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有“药食同源” 之说。
2.各类药物发现的历史背景:①最早的先民多 以植物充饥→发现植物药;②进入氏族社会,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较多地接触动物→ 逐渐了解动物药;③原始社会后期,采矿和 冶炼的兴起→发现了矿物药。
中药学
1
总论
中 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 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 来源、采制Leabharlann 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 门学科。
(推荐)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资料
《中药学基础》 刘忠洪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神农本草经》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预防、治疗疾病,保健康复。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材:一般指取自天然,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加工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材,是供炮制加工成饮片,或供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 分的原料药。 中成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中药。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经集注》—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方法 — 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加入采收加工、鉴别、炮制、制剂、合理配方取量、诸病通用 药及服药食忌等内容。 天然药物:泛指一切具有药用价值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及矿物或天然产品的加工品,以及提取的有效部位或成分。 《新修本草》(唐本草)—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具有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 以<药图》、《图经>图文对照的编撰方式 开创了药学专著的先例。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 总结了中药的配伍法度、四气五味、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中药学 理论的基础。 《本草纲目拾遗》— 对<本草纲目>进行纠正或补充 。 民族药:我国除汉族以外兄弟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如藏药、蒙药、苗药、彝药等。 中药材:一般指取自天然,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加工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材,是供炮制加工成饮片,或供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 分的原料药。 强调:中医药理论指导! 天然药物:泛指一切具有药用价值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及矿物或天然产品的加工品,以及提取的有效部位或成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李绩、 苏敬 《 新修本草 》 唐本草 ) ——是中 李绩 、 苏敬《 新修本草》 ( 唐本草) —— 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 最早一部药典学著 作 。 全书卷帙浩博, 收载药物共 844种 , 书中 全书卷帙浩博 , 收载药物共844 种 还增加药物图谱, 并附文字说明 。 还增加药物图谱 , 并附文字说明。 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药学著作的先例。 陈藏器· 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 陈藏器·《本草拾遣》——增补大量民间药物, 陈氏同时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即宣、 陈氏同时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 即宣 、 能 、 补 、 泻 、 轻 、 重 、 滑 、 涩 、 燥 、 湿十种, 湿十种 , 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张鼎· 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 张鼎·《食疗本草》——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 养学和食治经验。 养学和食治经验。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和南 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清——民国——现代 ——民国——现代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赵学敏· 本草纲目拾遣》——共十卷,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遣》——共十卷,补充了马 尾连、 金钱草 、 鸦胆子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 。 尾连 、 金钱草、 鸦胆子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药学辞典工具书 。 陈存仁· —— 药学辞典工具书。 陈存仁 ·《 中国药学大辞 典 》 , 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 是近代 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 , 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当代—— 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建立。 当代 ——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建立 。 中医药 学纳入了正规化高等教育行列。 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 、 采集、 —— 指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来源、 采集 、 性能、 功效 、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 性能 、 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自古 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之为“ 本草 ” 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之为 “ 本草” 。 故 “ 本草 学”又称为“中药学”。 又称为“中药学” 一、 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中药的产生与发展是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它的认识与发展可概括为:植物——动物(肉类、 它的认识与发展可概括为:植物——动物(肉类、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内脏)——矿物——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内脏)——矿物—— 发酵(酒)“百药之长” 发酵(酒)“百药之长”。从历史阶段概述之:
中药学习题集全稿(高学敏附答案)到135页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答案:C答案分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故答案应选C。
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拾遗》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答案:E答案分析:《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都是按药物功效分类,《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虽然也是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但不是首创,故答案应选E。
3. 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A.《雷公炮炙论》B.《本草拾遗》C.《炮炙大法》D.《神农本草经》E.《新修本草》答案:A答案分析: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其中有些方法仍沿用至今,为中药炮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答案应选A。
4.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答案:C答案分析:唐显庆四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撰写的《新修本草》,由于它是第一次由国家组织修定和推行的,因此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故答案应选C。
5. 最早采用图文对照编写方法的本草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名医别录》C.《徐之才药对》D.《李当之药录》E.《新修本草》答案:E答案分析:在《新修本草》的编写过程中,唐政府通令全国各地选送当地道地药材,作为实物标本进行描绘,从而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故答案应选E。
6. 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A.《开宝本草》B.《本草纲目》C.《嘉祐本草》D.《证类本草》E.《本草衍义》答案:D答案分析:宋代本草学的代表著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部本草著作采用图文并重,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著作有所进步,同时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文献资料。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祖国医学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地会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以致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呕吐、昏迷、腹泻等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除。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也逐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
当进入氏族社会后,由于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进入了狩猎和捕鱼为重要生活来源的渔猎时代,人们在吃到较多的动物的同时,也相应地发现了一些动物具有治疗作用,这就是早期动物药的发现。
至氏族社会后期,进入农业、畜牧业时代,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发现了更多的药物,这样用药的知识也不断丰富,从而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
因此可以说,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故《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尝百草”虽属传说,但客观上却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渔猎时代过渡到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也是药物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随着历史的递嬗,社会和文化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药物的认识和需求也与日俱增。
药物的来源也由野生药材、自然生长逐步发展到部分人工栽培和驯养,并由动、植物扩展到天然矿物及若干人工制品。
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见丰富,记录和传播这些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就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04 中药的药理与功效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
总结词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是中药药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决定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作用部位 。
详细描述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味道,常见的有寒、热、温、凉、平五性,辛、甘、酸、 苦、咸五味。每种中药都有独特的性味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中药的作用方向和特点。 归经是指中药对某些特定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针对性的治疗作用,是中药药理的重要理论
基础。
中药的药理作用
总结词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和对抗病邪的作用。
详细描述
中药的药理作用包括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和对抗病邪的作用。调整作用是指中药能够调整机体的功能,使之恢复正 常,如调理气血、调整阴阳等。对抗病邪的作用是指中药能够直接针对病因或病理产物进行治疗,如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等。
康复等。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作用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中药的作 用机制和药效靶点。
质量控制
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药的质量标准和控 制体系,提高了中药的品质和安全性。
剂型改进
对中药的剂型进行了改进,如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等,提高 了中药的便利性和可接受性。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药的起源 •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 • 中药种类与分类 • 中药的药理与功效 • 中药的应用与传承
01 中药的起源
古代的中药知识
神农尝百草
据史书记载,神农氏是中药学的 始祖,他尝遍百草,辨别药性, 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禽类
如鸡内金、鸡蛋黄等,具有滋阴润燥、养血安神等功 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其他重要本草著作
1.《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成。将各种药 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通、补、泻、 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中药 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2.《海药本草》,李珣。 3.《食疗本草》,孟诜原著、张鼎增补。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公元1082) 内容:载药总数已达到1500余种,并方药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南北朝(公元500年左右) 内容:载730种药物 学术价值:本书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 药物学各种知识,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 初步确立。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
《吴普本草》三国·吴普 《炮炙论》南朝 ·雷敩
据医史学家研究,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 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 也是植物药。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 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 渐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直 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 起,又相继发现矿物药。
1.秦汉时期
狭义的概念-着重介绍中药的药性理论、功
效和主治等,实际上已成为临床中药学。
本草(或本草学):是中药学 (我国传统药学)的传统称谓,或泛指 中药学著作。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 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熟悉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即生 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 程。
兼收,图文并重,附以制法。此书的文献 引用得以保存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 学术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 具有较高应用和参考价值的食疗专 著。
5.明代
《本草纲目》
作者: 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1518—1593年)
内容: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
中药学
蒋麟 E-mail:jennychx163
绪言
中医学:理、法、方、药
临床中药学的学习目的及任务 总论 各论
总论
在古代文献中,中药一直被称为“药” 或“毒药”。“中药”是近代西方医药系统 地传入我国以后,人们相对于西药而对传统 药物的总称。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出现了 “中医”与“中药”的说法。
《中华临床中药学》
复习思考题
1.《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 目》、《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成书 年代、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各是什么?
2.简述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总论:
相关概念:中药、中药学、本草 中药学发展概况:重要本草著作 中药的功效理论 中药性能理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的产地与采收 中药配伍理论 用药禁忌 中药炮制目的及主要方法 中药的用法
各论:
每味中药的分类归属
各类中药的共性
掌握140味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应用、 特殊用法、使用注意
熟悉90多味中药的分类、功效、主治病证、 特殊用法及使用意
了解90多味中药的分类、功效、特殊用法及 使用注意
加工炮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 饮片则是由中药材制成的各种形状
的加工炮制品,由于便于煎汤饮服而 得名,又习称咀片。
5.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 医药理论指导下,按处方标准制成的 具有一定剂型的可直接供临床使用的 药物。
6.西药: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认识 和应用的药物。
中药学的含义:
广义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包括一切与中 药有关的知识,如中药的品种鉴定、炮制、 制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
中药的含义
所谓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 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相关概念
1.草药:其名始于宋代,当时主要是相对于 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的。后世一 般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无记载,流传于民间, 仅在某些地区习用的药物称为草药。既有 植物药,也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与中药 没有本质区别,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或 发展的源泉。
3.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主持编纂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
内容:载药共844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创世 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学术价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其 图文对照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高度成就,对后世药学 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学术成就: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 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 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 就;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 贡献。
6.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1765年) 内容:共十卷,载药921种 学术成就:本书不但总结了我国十六至十 八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还保存了大量 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重 要文献价值。
中草药:中药与草药的合称。
2.天然药物:是与“化学合成药物”相 对而言的,除直接供药用的天然产品 或简单加工品外,也包括从天然产品 中提取出的有效部位或成分。
3.民族药:是我国除汉族以外其他民 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药物。如藏 药、蒙药、维药、傣药、壮药、苗药、 羌药等。
4.中药材与饮片: 中药材是指可作中药使用,但未经
清代其他重要本草著作
《本草备要》汪昂 《本草从新》吴仪洛 《本草求真》黄宫绣
7.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
作者:陈存仁 收录词目4300条,汇集古今有关论述,资料
繁博,方便查阅,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 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8.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成书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 世纪。东汉。《本经》原书早佚,现存为 明清辑复本。
作者:据考证,出自集体之作。
编写体例、内容:载药365种;分“序例” 与各论。创“三品分类法”。
学术价值: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总结 了汉以前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 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