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药学

中药学
│—主下行向内—潜阳、降逆、安神 │ 、导滞、收敛、渗利、泻下、 │ 清热 沉(潜降、渗泻)┘
二.升降浮沉的依据
┌辛甘温热药—麻黄、桂枝等—多升浮
1.气味│
└酸苦咸淡涩寒凉药—大黄、芒硝、白芍、牡蛎
、茯苓等—多沉降
┌质轻—花叶类—苏叶、菊花等—多升浮
2.质地│ ┌根、茎、果实、种子类—肉苁蓉、 ┐多

四、与阴阳的关系: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临床意义
1.根据药物的寒热属性,准确地选择用药。《内经》 “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
2.根据药物的四气属性,指导配伍与炮制。
六、使用注意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概念:辛、甘、苦、酸、咸、淡、涩(甘淡 并称,酸涩作用相同) 二.五味理论的产生:1.口尝的滋味,2.作用的推论。 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 能(性能的标志)。 三.五味的作用
桦 甸 5.36 86.3 70.2 3.02
伊 通 5.08 80.2 71.2 3.09
吉林 河北 陕西 四川 安徽 江西 福建 贵州
不同产区葛根中总黄酮的含量%
野葛
粉葛
12
广西 2.22
10.9
四川 1.20
11.6
8.24
6.45
6.59
3.59
1.77
二.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 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 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 ,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宋代寇宗奭 亦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

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学入门: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中药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研究和应用中药的药理学、化学成分、药物制剂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深入了解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中药的独特性以及其传统药用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中药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为主线,向读者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并探讨其在现代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其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密切相关。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和草药应用知识,形成了中医药学的雏形。

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

这些古籍对于草药的分类、功效以及用药原则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药学的传承与发展1. 中药材的研究与开发中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中药材的研究与开发。

通过对中草药的采集、鉴定、加工和炮制等过程的探索,中药学家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在现代,中药材的研究不仅依赖于传统的实地调查和实验观察,还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等,以揭示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为中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中药学还涉及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中药制剂是指通过特定的加工方法将中药材制成成剂或制剂,以便于患者使用和服用。

中药制剂的研究不仅关注药物的稳定性和药效,还注重减轻患者对苦味和其他不良反应的感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制剂的研究正在向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中药学的应用与临床研究中药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受到了现代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

一方面,中药的疗效在一些慢性疾病和综合征的治疗中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对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以及中药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多。

例如,在肿瘤的治疗中,中药可以辅助化疗和放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专论

中药学专论

中药学专论一、引言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功效、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历史、中药的分类、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历史2.1 古代中药学的起源古代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中国的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2 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中药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最初的经验积累到现代的科学研究,中药学经历了许多变革。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革新,从而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三、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性味、功效等方面可以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分类方法。

3.1 按照来源分类•植物药:如黄芪、人参、麻黄等。

•动物药:如牛黄、鹿茸、熊胆等。

•矿物药:如石膏、朱砂、雄黄等。

3.2 按照性味分类•寒药:如薄荷、连翘、知母等。

•凉药:如菊花、银花、绿豆等。

•温药:如干姜、肉桂、附子等。

•热药:如大黄、火麻仁、川贝母等。

3.3 按照功效分类•补药:如党参、当归、枸杞等。

•清热药:如黄连、连翘、金银花等。

•止咳平喘药:如川贝、杏仁、百部等。

四、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炮制是指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功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4.1 炮制方法一1.将原材料洗净。

2.切碎原材料。

3.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

4.过滤得到药液。

4.2 炮制方法二1.将原材料洗净。

2.炒热锅,加入适量的油。

3.将原材料加入锅中炒煮。

4.炒至原材料变色后取出。

4.3 炮制方法三1.将原材料洗净。

2.晾干原材料。

3.将原材料放入容器中。

4.加入适量的酒进行浸泡。

五、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药理作用。

5.1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时期(远古—前21世纪)原始时代→氏族社会→氏族社会后期此时期的特点:药食同源,以动物为师。

【简述中药的起源】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有时人们食用或接触某些动植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从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要有所辨别和选择。

同时,在与疾病抗争过程中,上述经验又给人以启示,引起人们注意这些自然物对人体的效应,并用于疾病的防治。

古人通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积累)了最初的药物学知识。

由此可知,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我国古籍中所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对人们认识药物的生动写照。

二、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221年)此时期的特点:酒(醫)剂和陶瓷器皿的发明和应用。

相传,商代伊尹创制了汤液,汤液的出现,不但服用方便、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记载着药物的著作,但却都并非药物专著。

如:医药典籍: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2)、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的药物数为247种,载有药物的用法和禁忌等。

人文典籍:《楚辞》、《诗经》、《山海经》(载药120余种)三、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此时期的特点:1、西域、边远地区、南海等地的药物大量进入内地;2、本草、医经、方术成为鼎足之势;3、炼丹术兴起。

西汉初年已经出现药物专书,如淳于意的《药论》等,但均已失传。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成书年代】东汉末年【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介绍及主要贡献】1、载药365种。

2、按药物的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本草)专著。

4、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知识和经验。

5、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药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中药学的概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组成、性状、功效、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以及其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1.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代人类求生的实践经验,最早记录于《黄帝内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神农氏、华佗等医学家也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2. 中药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古代中药、艰苦经济时期的中药、现代中药的研究和开发等。

尤其是在现代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中,有大量的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中药的组成与性状
1. 中药的组成
中药主要由药材组成,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药材
中主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等。

2. 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主要指药材的外形、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


过对中药性状的观察和描述,可以进一步了解中药的特性和药效。

四、中药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1. 中药的功效
中药通过活性成分的作用,具有多种药理功效,如抗炎、抗菌、镇痛、调节免疫功能等。

不同的中药在不同的疾病治疗中有其特定
的功效。

2. 中药的临床应用
中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可以作为单药使用,
也可以与其他中药或西药联合应用。

中药在治疗慢性病、疼痛、消
化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 ①商代已有“药”字出现: ▪ ②西周时代,已有专业的“医师”和记载药物的
书籍:
▪ ③《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是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 ④《山海经》:记载药物126种,并明确指出药物 的产地、效用和性能。
▪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药物240余种,并有 丸、散、汤等剂型。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一、中药的起源 ▪ 二、中药学的发展 ▪ 复习自测题
▪ 【目的与要求】 ▪ 1.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主药本草著作
(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古书 记载和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于原始社 会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早期的医疗实 践。
▪ 1.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 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
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 2.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 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 述中的重要内容;
▪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 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但 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 一些消极后果。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65~581年)
▪ 1.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 作 者:梁·陶弘景所辑。
▪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 载药数目:730种。
▪ 版本情况:流传至北宋初即逐渐亡佚,

中药学起源和发展简史

中药学起源和发展简史
4
• 特点: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 • 常见版本 • 孙星衍 孙冯翼辑本 • 顾观光辑本 • 森立之 • 王闿运 • 姜国伊 • 尚志钧
5
•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 • 《本草经集注》 • 作者:陶弘景(456-536) • 成书年代:梁(公元五世纪) • 载药总数:730 味 由《本经》《名医别录》 合成
7
• 六.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证类本草》 • 作者:唐慎微 四川崇庆人,李时珍说 “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 沦没者,皆其功也。” • 成书年代:宋 • 载药总数:1558种,较前新增476种,后 达到1746种。 • 寇宗奭《本草衍义》,元代忽思慧《饮膳 正要》(1330年),王好古《汤液本草》, 张元素《医学启源》及《珍珠囊》
8
• 七.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本草纲目》
• 作者:李时珍(1518-1593) 湖北蕲州 人
• 成书年代:明代
• 载药总数:1892种,新增374种。
• 内容:52卷,16部(纲)即:水,火,土, 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 鳞,介,禽,兽,人。60类(目)(注: 实际为62类)
• 成书年代:清(1765年)
• 载药总数:921种 新增716种
• 此外 刘若金《本草述》(1666年),汪昂 《本草备要》(1694年),吴仪洛《本草 从新》(1757),严西亭《得配本草》 (1761年),黄宫绣《本草求真》(1769
年),王子接《得宜本草》• 九.民国时期(公元1911-1949年) •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词典》,张山雷 《本草正义》
•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 以后) • 《中药大词典》(1977年)载药5767种 • 《中华本草》12000余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序论中还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基本理论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 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基础 。
13
四、两晋南北朝 与《本草经集注》
药物品种增多 认识药物新功效 发展临床用药
14
《本草经集注》
成书年代: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梁代·陶弘景 载药数:730种 内容:以《本经》为基础与《名医别录》合编。 意义 1.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便于医生临证处方用药 3. 考订古今用药的度量衡和剂型的制作规范
4. 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 。
15
介绍《雷公炮炙论》
南朝·雷敩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 提高药效,降低毒性,便于贮存、调剂、制剂等。
16
五、隋唐时期 与《新修本草》 盛唐时期,医药学术发展迅猛 对本草做了一次全面的整理、总结 诞生了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草纲目》
成书年代:明代 作者:李时珍。 载药数: 1892种,方11096首,图1160幅 体例特点是: 1. 按自然属性分 类:从贱至贵 2. 纲目分明,分52卷,16部(纲),共62类 3. 百病主治药,突出了辨证用药的中医理法特色。 4. 介绍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冶金学等多学
础,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1
三、秦汉时期与《神农本草经》
西域药材流入内地 丰富了本草学
12
《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数-365种 体例-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分为上中下三品。 1. 上品120种,无毒。多属滋 补强壮之品 2. 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能补虚扶弱或能祛邪抗病 3. 下品125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
后世提供了药物炮炙资料 意义: 1. 本书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臻于完备 2. 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实用价值、文献价值。为本草学
范本。
23
七、明代 与《本草纲目》
交流日益频繁,医药知识不断丰富 对十六世纪以前的本草学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整理
总结 保存了大量医药文献 诞生了中医药科学巨著
24
17
《新修本草》
成书年代:隋唐时期,世称《唐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苏敬等23人所撰写。
载药数: 844种
内容体例:图文并茂,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意义: 1. 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2. 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 3. 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
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 中药的起源是我国百劳草动…人…民一长日期而生遇活七十毒”
实践和医疗的实传践说的,结生果动地反映了人们 认识药物的艰难过程。
10
二、夏商周时代 人工酿酒的发明与应用 汤剂作为中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促进了复方药剂的
发展 (增效减毒) 《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
科知识
25
意义: 1. 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中医药科学巨著); 2. 是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范本。
26
专题本草
缪希雍的《炮炙大法》 朱橚的《救荒本草》(供食用的草木) 李中立的《本草原始》(药用植物) 兰茂的《滇南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学术发展特点: 补充修订,完成了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 摘要精减,临床实用,由博返约 考证注释 ,重辑《本经》
3. 独特的理这论些体宝系贵的资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 础。
4. 特有的应用形式
5.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 机理,指导临床应用
汤剂、丸散膏丹
中药药性理论: 四气五味等
3
绪论
二、何为“本草”? 自古相沿把中药学称为“本草”。 “诸药以草为本”
中药的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
中药学
1
绪论
一、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
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有5方面内涵(特点)
2
植物药11140左右;动物药1580左右;
矿物绪药8论0左右;部分化学或生物制
剂等加工品。
1.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分布着种类繁多的天然药材
2. 历史悠久资,源反,映包了括我植国物历、史动文物化和背矿景物,12800多种。
韩保昇:“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 草类药为最多也。”
4
绪论
二、何为“本草”? 本草学:记载中药的典籍。
5
绪论
三、什么是“中药学” 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
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 知识的一门学科。
6
总论
✓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8
中药学
19
总论
✓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20
六、宋金元时期 与《证类本草》 临床医学的进步,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 —— 药品数量的增加 功效认识的深化 炮制技术的改进 成药应用的推广
21
六、宋金元时期 与《证类本草》
宋代的3部药典:《开宝新详定本草》 、《开宝重定 本草》 、《嘉祐补注神农本草》
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 写格局臻与完备
专题本草:元代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 法的专门著作。
药性理论有较大发展
22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成书年代:宋代。简 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编著。 载药数:1558种;附方3000余首, 体例内容:方药兼收,图文并重;附以炮制制法,为
7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学习要求: 各个历史时期学术发展特点 主要本草著作
8
主要本草著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二《本草经集注》 三《新修本草》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五《本草纲目》 六《本草纲目拾遗》
9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
药食同源 -口尝身受 -口耳相传 -师学相承 植物-动物-矿物-人工制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