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民生建设的几点认识(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民生建设的几点认识

时间 :2011年 09月 01日 09时 00分来源 :《求是》作者 :王茂林

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 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近年来各地的实践看, 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民生幸福工程建设在城市和农村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几年,我调研走访了上海和江苏省的南京、苏州、徐州等地,这些地方备受人们关注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问

题解决得较好, 经济社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这说明,我们党近年来致力于改善民生,顺应党心民意,深受群众欢迎。

当前, 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民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还牵涉到保障每个人的基本发展机会均等问题, 其范畴囊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多领域,因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

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 特别是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问题日益凸显,使民生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与紧迫。

推进民生建设归根结底要靠加快发展。民生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 只有发展才能积累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不断

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不仅是要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话语权, 为人类整体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而且是要让全国人民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普遍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这是为政之要、执政之基。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 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的转变,强调“ 发展是硬道理” 、“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从而保障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社会生产力日新月异, 为保障与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不可否认,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改善民生必须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把经济发展的“ 蛋糕”

做大并分好。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惠及全体人民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 时期,解决好民生问题,还得靠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

推进民生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民生建设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的兴旺发达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年来, 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将民生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机统一起来, 突出强调要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着手全面推进民生建设, 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从更广范围看, 民生建设不仅是经济问题, 更是社会问题。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必须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的整体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城乡、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 必须更加注重内地与沿海、国内与国际的均衡发展, 这样才能把民生优先战略贯穿到各个环节, 转化为每个人的实际行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引领民生建设,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执政兴国的目标和主旨, 努力走出一条创新与和谐兼备的民生发展之路。唯有如此, 经济社会才能够保持长期繁荣, 我们党和政府

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推进民生建设需要同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民生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涉及各层面的社会管理制度变革,需要统筹规划、周密安排、扎实推进。从根本上来说,新时期推进民生建设需要进行全方位体制机制创新, 从制度上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的、方式和途径,将民生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当前,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热点问题,以扩大社会公共服务覆盖面为着力点,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基本权益为立足点, 进一步明确推进民生建设的责任主体, 建立科学有效的民生工作机制, 加快形成推进民生建设的制度体系, 已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 时期,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继续完善公开、公正、公

平、透明的政务公开制度,探索建立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决策监督机制,切实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转到全面关注人民幸福指数上来。

推进民生建设应兼顾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民生建设, 解决民生问题, 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新中国成立 60多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始终把关注人民疾苦、维护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努力推进民生建设, 带领亿万人民进入了总体小康的发展阶段。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政府对“ 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 应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推动民生建设工作中切实地将职能转变到“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上来。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是民生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民生建设的主力军,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民生建设的主体作用, 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同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的有机统一。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 激发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民生建设才能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

推进民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民生建设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程,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因此, 推进民生建设务必从实际出发, 不能急于求成, 既要认真解决好当下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紧迫问题, 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尽可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也要实事求是地向人民群众讲清楚, 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相应地提高生活水平, 引导大家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过高与过急的要求。同时, 我们还要认识到, 民生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有些地方民生建设欠账过多, 现在解决起来有难度, 但绝不能因噎废食、畏缩不前, 而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先易后难,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避免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求是理论网 , 原文网址 :

/zxdk/2011/201117/201108/t20110830_106466.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