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晴隆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和文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年来,党和政府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臵,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好民生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得到保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须作为当前改革发展最紧迫、最重要、最关键的任务,切实抓好、抓实。经深入乡(镇)认真调研和思考,现将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浅析如下:

一、新形势下,民生的基本特点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当前,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要解决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等方面突出的问题。目前而言,我县人民群众的民生存在着需求差异性和建设长期性的特点。首先,对于城乡结合部的群众来说,他们的民生诉求倾向于土地征用后的补偿、能否纳入城乡社保范围;对于那些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群众来

说,他们的民生诉求倾向于减轻生活负担,拓宽增收渠道,改善生存条件;对于那些至今仍处在贫困线和绝对贫困线以下的群众来说,他们的民生诉求倾向于如何才能生存下去、生存得更好。其次,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牵涉内容多,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既超前不得,也滞后不得,必须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这决定了发展民生事业必须克服急于求成和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既要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迫切愿望,也要考虑到各级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分阶段、按步骤、有规划的稳步推进。

二、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措施及建议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

基础。因此,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进一步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一)努力办好乡村教育事业

教育关系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办好乡村教育事业,努力为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切实加大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深入执行“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乡村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扭转部分村级校点分散、办学成本高、办学质量不高的局面,努力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择校现象。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集中办学的规模,通过建立惠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免费机制、高中困难学生救助机制,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

的问题,确保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还要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充实边远山区教师队伍,切实改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工作环境。继续设立边远山区特岗教师岗位,鼓励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边远山区教书育人。建立健全中心地区和边远地区教师交流机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模式,不断丰富农村教育资源。

(二)积极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目前,扩大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首先,要大力抓好就业政策的落实,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重点突破落实难度大、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问题。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突出抓好城镇和农村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其次,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地增加就业岗位。第三,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第四,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

近、就地有组织转移。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三)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努力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中等收入者群体进一步扩大,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依法建立健全同工同酬的工资制度,重点解决好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偏低问题;进一步理顺和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整顿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对垂管部门及企业工资监管,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公平机会等措施,保护群众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人民群众共同致富。

(四)建立完善社会公平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民生问题多集中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底线和基础性的基本权利方面;从尽力而为的角度看,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从量力而行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毕竟还不是一个发达或比较发达的阶段,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现实。因此,当前要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和完善一个达到较低水准、广泛覆盖、切实有效的社会公平保障

体系。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城市、农村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及失业保险制度,巩固已经建立并实施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坚持以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为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建立覆盖全县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紧密结合新形势发展,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水平。全面落实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定,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覆盖范围,放宽保障标准,降低保障门槛,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

(五)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医疗卫生服务是民生之急,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严格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不断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村卫生室,提高乡村卫生院(室)医疗服务保障能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病能够就近医治,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和完善农村大病防治和救助机制。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紧密结合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县城医师到农村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覆盖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