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学案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讲解学习
诗歌鉴赏动静结合诗歌鉴赏动静结合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
从考察角度看,常见如下几种: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动静结合的基本概念、作用2、掌握动静结合手法的基本分类3、能正确辨别并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1、掌握动静结合手法的基本分类2、能正确辨别并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钢琴纯音乐、剪辑软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常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令我们念念不忘的句子。
我们总忘不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山静是所闻,莲动水幽是所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诗人王维巧妙运用了喧幽相衬,动与静如一对姐妹花,形影不离,相映成趣,颇具艺术感染力,这是文人圈流行的写法,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概念与作用(一)概念讲解动静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二)作用它能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具有感染力的意境;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独特地视角,表现独特地情绪、情感;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地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三、基本分类(一)、动静组合1、概念:是指作者在描绘某个画面或营造某种意境时,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静态事物,有的是动态事物。
2、范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品析:在这首诗中,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鹂”、“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鸣,一个在直上云天,上。
而翠柳、晴天是两个不动的静物,在作者的笔下,动物和静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这种写作技巧,就是运用组合方式将动静结合起来。
(二)、以动写静1、概念:就是作者刻画的事物在客观世界里,它实际上是个静物,但在作者的笔下它变成了一个动的、活的事物。
2、范例:鲁迅先生的社戏经典段落: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3、品析:这是作者的错觉,山是不动的,这里山却运动了,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速之快和“我”想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古诗中的动与静》教学设计
《古诗中的动与静》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群文阅读的议题是“古诗里的动与静”,其中的“1”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滁州西涧》,“另外两篇”是《雨后池上》《鸟鸣涧》。
《滁州西涧》是一首七言绝句的山水诗。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
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留心观察”,语文要素是“观察事物的变化”。
《雨后池上》这首古诗选自课外,《鸟鸣涧》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这两首诗内容浅显,景物描写静中有动,画面充满生机,字里行间充满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学习古诗文的经验,能通过预习,自己读准读通古诗。
学生已经通过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的学习,学会了能插图和诗文结合起来,边读诗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课堂中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诗歌中景物动静的变化,探究动静搭配的不同妙处。
“群文阅读”不像平时教学,一节课只讲一首诗,而要学习一组诗,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也是富有挑战的。
要在四十分钟内学习三首诗,意味着要摒弃字斟句酌、咀来嚼去的分析式阅读,要改变教学方式。
课堂中,合作探究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1.通过《滁州西涧》的学习,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朗读了解古诗中的动静搭配之美。
2.对比学习《雨后池上》《鸟鸣涧》,感受诗中动静搭配的美妙,发现诗歌动静搭配的多种不同方式。
3.习得动静搭配的方法,写出春天景物的动态美与静态美。
教学重难点:1.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了解古诗中的动静搭配之美。
2.习得动静搭配的方法,写出春天景物的动态美与静态美。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复习古诗。
一、联系旧知,激发“动静探究之趣。
【设计意图:复习已学的古诗,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旧文带新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古诗的氛围。
】二、学习《滁州西涧》,探寻“动静搭配之美”。
1.多种朗读,整体感知。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④细节描写: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பைடு நூலகம்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⑴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又如: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⑤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例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例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教案上课,同学们好,上几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诗歌鉴赏的形象问题,一起来回顾一下。
诗歌鉴赏的形象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例如陶渊明。
是一个寄情山水、隐居田园的隐者形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大家回顾一下人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学生回答:概括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指出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再如这幅送别场景,缠绵悱恻又悲凉寂寥,“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表现的韵味十足。
大家回顾一下景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学生回答: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诗中各个意象特征,借助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出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同学们注意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再看这幅野菊的形象。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高洁的超凡脱俗的野菊形象跃然眼前。
大家回顾一下事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
(学生回答: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对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重难点,我们欣赏诗歌的美,领会诗歌的意境,除了把握诗歌的形象,还离不开对表现手法的掌握。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中的动静结合。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5分钟)(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微课引导,了解动景静景。
2、学习探讨,规范答题步骤。
先看一个微课,了解动与静的概念。
(学生观看微课)(微课引导,了解动景静景)(2分钟)动与静的问题具体如何分析呢?下面我们通过题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题,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齐读诗歌)兰溪棹歌(zhào)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原创]古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2.doc
【专题复习•占诗歌鉴赏Z表达技巧】导学案(二)一、学习目标:1、掌握“动静结合”。
2、学会规范答题。
二、先学后教:1、概念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屮对事物、景物既冇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亦屈于衬托手法),或动静结合。
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 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以动写静(或称以动衬静)。
如王维《山居秋暝》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彩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西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以静写动。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三句都直接从动态的角度展现瀑布奔涌而下、气势磅礴的动态之美,惟第二句则从静态的角度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瀑布倾泻喷涌的动态Z美,尤其是动词“挂”字更为传神,偌大的瀑布,谁能冇这样的伟力将它挂起呢?显然,这止是化动为静带來的奇效,远远望去,那倾泻的瀑布不正像一条巨幅的白练挂在山间吗?真可谓以静衬动,一字居要,更显瀑布之冲天直下的动感和气势。
2、感知高考阅读下而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全国卷III)雨后池上刘敛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力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迹入尘中惭有累, 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 忍更无诗向此留。
三、由例及理: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O (2008-辽宁卷)[止宫]塞鸿秋潯阳即景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刀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徳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屈江西)人。
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來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潯阳山水图。
请从动静 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诗歌难点突破-动静结合 教学设计-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结动静结合的作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清代 王夫之《薑斋诗话》
的确,诗歌写景都是为了写情。诗人们妙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使画面更具美感,使意境更加独特,使情感的抒发更加水到渠成,有助于诗歌创造出“妙合无垠”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1.准确辨析动静结合中具体的动静关系。
2.赏析诗歌中动静结合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二、明确概念
动静结合是运用动静相衬的方式来描写景物,进而形成一种情趣或境界的艺术手法。
动景:是指对处于活动、变化状态的景物的描写。
静景:是对处于静止状态的景物的描写。
三、认识分类
②点关系:全曲动静结合。
③明效果:描绘了一幅变幻多姿、立体壮观的的浔阳山水图,使读者如临其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分析画面
诗人在浔阳江边举目远眺,目之所及,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有秋山“数
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近观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傍晚天空的云彩渐渐模糊,空气却越来越凉,地面上也凝结了露珠。月亮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像是一把刚打开的半圆形的团扇。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宛如漂浮在云端的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
诗人以动衬静,让“蝉噪”“鸟鸣”的声响笼罩着山林,使山林的幽静显得更为深沉。
4、动静结合: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使画面动静相衬,相映成趣。
例如:“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燕子”和“鸳鸯”相对照,一个繁忙地飞来飞去,一个安详地在沙洲上静眠。动静相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生意勃发的初春景物图。
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复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学案
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复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学案学案博苑12-30 0853古典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复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手法2、读懂诗歌中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3、通过高考题见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手法等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考查的题型二、高考例题1、[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文注释]平:指水涨与地面平。
淡磨:轻磨拂拭。
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
淡,轻。
磨,拭。
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荷心:荷叶。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动与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2.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答:(要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反衬或以虚写实。
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通篇不对当前处境(实)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虚)进行有力的反衬。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
诗歌鉴赏之动静结合(学案)1.动静结合特点:这就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鸟鸣山更幽”“鸣”为声)。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密切关联。
2.常见的动静关系化动为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化静为动“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动静结合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3.出题模式:(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赏析诗歌某联如何写静、动景。
(3)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4.答题步骤①先分析“动与静”在诗句中分别写什么②分析“动静”关系: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③阐明“动静”的表达效果(或作用)简言之:分动静+点关系+说效果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①表现景物的静谧,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
②使诗歌更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③构成一幅…...生动的景象。
5.例题赏析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①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②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③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6.随堂检测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译文】水中的月影离我只有数尺之远,风灯照着夜空,马上就要到三更天了。
栖息在沙滩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唯有船尾鱼儿跳出水面时偶尔发出响声。
“诗中有画 动静结合” ——古诗文《山居秋暝》优质课教学案例
诗中有画动静结合——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案例杭州市文一街小学方琼【要素定位】《山居秋暝》是五上统编教材第七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主题中的一首古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描写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为促使单元篇章页语文要素的达成,教材编者在单元编排中指向了不同的策略来落实语文要素,如表1所示:表1:统编五上七单元单元语文要素定位明确了本课在单元所处地位后,为更好把握语文要素的达成方式和达成程度,结合课文编排,《山居秋暝》作为单元第一课中的居首古诗,我们认为需从“基础要素目标”和“核心要素目标”两个维度进行定位: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想象诗歌描绘景象并背诵古诗。
2.回顾运用读懂古诗的题目、借助注释、结合资料等来初步了解古诗内容的方法。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设计意图】一、聚焦语文要素,设核心教学环节。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则教学设计中重要教学环节要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
二、根据学生起点,选适宜教学方式。
班级不同学生起点存在差异,教师要预设多种可能性,准备多种适合不同生本的教学方式作切换。
三、以旧诗带新诗,品味古诗善迁移。
古诗的学习要品意象、创意境,当遇到耐人寻味的诗句时,可调动学生已学古诗来搭台阶。
【过程描述】古诗教学是一线小语老师课堂展示的洼地,很多老师都不愿将其作为公开课,甚至出现教师报大意,学生抄大意的古诗课堂。
深入研讨古诗文课堂的语文要素达成已迫在眉睫。
图1:马清老师执教《山居秋暝》图2:袁明敏老师执教《山居秋暝》我校基于现状迎难而上,本学期应邀承办了3次以“小学语文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与古诗文教学策略研讨”为主题的浙江省90学时培训活动。
在11月6日和12月2日这两次省培活动中,工作室成员保俶塔实验学校马清老师和我校袁明敏老师都展示了《山居秋暝》一课。
两位老师又是如何引领学生追随王维的脚步来品味景象、达成语文要素的呢?且听我们与你道来——一、赏画知作者:摩诘之诗诗中有画1.赏画猜作者:赏画:老师带来几幅中国画,咱们来欣赏一下。
初中古诗文动静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文动静结合教案课程名称:初中古诗文阅读与鉴赏课程目标:1. 理解古诗文中的动静结合手法,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2. 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古诗文中的动静结合概念及作用。
2. 分析具体古诗文作品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3. 练习编写动静结合的短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文,思考其中是否有关注静与动的描写。
2. 提问:什么是动静结合?它在古诗文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动静结合(10分钟)1. 讲解动静结合的概念:将动态和静态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以形成生动的画面,表达作者的情感。
2. 分析动静结合的作用:使作品更具生动感和立体感,提升艺术效果。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选取初中阶段的代表性古诗文,如《春晓》、《枫桥夜泊》等,进行动静结合的分析。
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动态和静态景物的描绘,如春风、鸟鸣、江水、枫叶等。
3. 讨论动静结合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如渲染氛围、烘托心情等。
四、练习编写(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编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
2. 引导学生注意运用动态和静态景物,形成生动的画面。
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动静结合在古诗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加观察和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推荐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诗文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动静结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及对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编写短文的能力及其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恰当性。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中动静结合的手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动静结合导学案
唐诗宋词之动静结合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山居秋暝》《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把握作者情感。
2.掌握动静结合的手法,学会动静结合类习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重点】掌握动静结合的手法,学会动静结合类习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动静结合手法知识梳理: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手法分类:①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瀑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②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如赵嘏的《长安晚秋》,“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 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学习目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前导入《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的是近处的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的是远处的动景。
这几句诗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幽静淳朴的田园风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
诗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2.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
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主要写春山夜晚之静。
但“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以动衬静,收到了精妙的艺术效果。
3.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赴”字将静止的写成了动态的,突出了景物特点和诗人的心境。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二、典题例析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参考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教学文稿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有详写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
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前二句写登楼所见万里之广阔景象,使人视界为之一开,精神为之一振,是实写。
微课《动静结合》教学设计
微课《动静结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掌握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二、课程导入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今天我们借助微课的形式来了解一下写作手法——动静结合。
三、授课过程要知道什么是动静结合先要明确静景和动景(动静结合的定义)使用动静结合有什么好处呢?为了有更深的体会我们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常用的三类。
接下来我们以经典古诗词中的句子为例感受一下:(1)以动衬静《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动静相衬,相映成趣(2)化静为动我们以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为例。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上片写羁旅漂泊之苦,下片写思念心切和流光飞逝。
后三句便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红”“绿”二字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樱桃”“芭蕉”,这样一来,把不容易觉察到的颜色变化变为可以捉摸的充满动感的过程,而这似乎可见的颜色变化过程也伴随着时间飞逝的过程,同时寄寓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3)动静相称,相映成趣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这是动态描写,同时也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四、课堂总结以上我们以经典古诗词为例体会了动静结合的作用,这些经典诗句无不对我们日常写作有着重要启示:在写景作文中,景物有静态与动态的区别。
自然景色总是沉静的,但又都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
诗歌鉴赏--动静、虚实结合
诗歌鉴赏--动静、虚实结合课本回顾:简述本诗颔联和颈联描景时用到了什么表现手法?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考点解读:表现手法之动与静、考点解读:表现手法之动与静、虚与实动与静:诗歌描景常用的一种手段,动静是相对的,分三种情况。
动与静:诗歌描景常用的一种手段,动静是相对的,分三种情况。
1、景物运动与否,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景物运动与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绝句》)。
其中佛寺楼台”是静的,烟雨”是动的。
其中“ 牧《江南春绝句》)。
其中“佛寺楼台”是静的,“烟雨”是动的。
烟雨的飘忽空蒙,衬托出佛寺楼台的岑寂。
烟雨的飘忽空蒙,衬托出佛寺楼台的岑寂。
2、景物发声与否,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景物发声与否,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耶溪》)。
这是以蝉与鸟鸣叫的喧闹来映衬山林的幽静这是以蝉与鸟鸣叫的喧闹来映衬山林的幽静,耶溪》)。
这是以蝉与鸟鸣叫的喧闹来映衬山林的幽静,给人以悠远寂静的恬淡空灵之感,山水田园风情跃然纸上。
远寂静的恬淡空灵之感,山水田园风情跃然纸上。
3、景物氛围的舒缓与激烈,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景物氛围的舒缓与激烈,绿杨烟外晓寒轻,宋祁《木兰花》字而境界全出,闹”(宋祁《木兰花》)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赋予了静态舒缓的春意以激烈和蓬勃的特征,化静为动,写尽了春的热烈与生机。
的春意以激烈和蓬勃的特征,化静为动,写尽了春的热烈与生机。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动衬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生动真切的意境。
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营造出生动真切的意境。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动静、虚实》学案
诗词鉴赏——动静、虚实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手法2、准确判别诗歌中运用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手法3、学习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答题规范二、手法详解(一)动静自然景物以动、静两种状态呈现。
描写动态与静态的景物,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杜甫《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二)虚实实:“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1、设想的未来之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4、从对方的角度虚写。
1、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柳永《雨霖铃》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实。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
可怜白发生虚!”4、从对方的角度虚写。
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对对方进行设想。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思乡怀人诗中多用)三、手法判别1、《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古诗中的动静结合
古诗中的动静联合湄江中学:甘员绳教课目的:能认识和赏析动静联合的手法,并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教课理念:古诗中写景最常有也最能令人身临其境的手法是动静结合,经过这一手法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找寻古诗中的境界并可以运用到自己此后作品中教课内容:1.点提取:动静联合手法的解说2.点含义:“动静联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常常在一种境界里描绘动向与静态,形成形象在境界中的和睦一致的手法3.重点词:动向、静态、境界、和睦一致教课资料:1.典型资料:王维《山居秋暝》2.延长及检测资料:辛弃疾《西江月》教课过程:1.点导入同学们,相信经过我们上一节课的解说,大家对这首诗都已不再陌生,此刻让我们大家一同背诵一下这首写景名篇(老师与学生齐背《山居秋暝》)我们知道这首诗向来以它所描之景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那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那么它终究在写景上有什么高妙之处得以流传到现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中写景的动静联合手法2.点揭露:“动静联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常常在一种境界里描绘动向与静态,形成形象在境界中的和睦一致的手法3.点加强:小组作业:(1)诗中前三联均是写景,比较一下每一联写的景有什么差别(首联均为静景,颔联动静联合,颈联均为动景)(2)对照前三联,小组议论颔联中动静联合的详细表现及妙处。
这篇作品中作者写景的妙处在于动景与静景交相出现,使诗中之景于清静之中带有了灵气,更为开朗生动了起来。
首联之静,静得幽谧;颈联之动,动得灵丽。
但真实将这动静串连起来,使之成为完好的一幅画,颔联则功不行没。
认真品尝“照” 、“流”二字。
从上下文来看,“照”字承首联之静景,为静之描绘扫尾;而“流”字启颈联之动景,为动之出现开路。
回到颔联自己,“照”字把月光之柔和洒进了我们的眼睛,“流”字则让泉水之灵丽跳进了我们的耳朵,在视觉和听觉上让我们真实领会到此时此景之“妙” 。
这样一来,静景与动景有机联合在一同,拥有层次而不显凌乱,使诗歌境界的创造层层深入,也为其尾联抒怀确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3、学会规范答题。
一、明确概念
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就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
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
动静结合的作用:
(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
(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
(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二、初步感知
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
的一项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其一》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的《入若耶溪》
三、合作探究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
探究答案:
答题步骤:
四、学以致用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2.棹(zh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
答:
五、课后练习
秋蕊香
张耒(lěi)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4分)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