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女性主义教育学

女性主义教育学

女性主义教育学
女性主义教育学是一门以女性主义为基础的学科,旨在通过研究政治活动、语言、教育、
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重新诠释女性存在的价值,反抗教育势力对女性的歧视并让女性在
公众视角中得到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对待。

首先,女性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结构会塑造女性的特定形象和传播不利于女性的性别观念,从而屏蔽和忽视女性观点的建设和发展;女性的被动性和消极性在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旨在改变女性形象,努力为女性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

立足教育领域,在数量和积极性方面增强女性的发言权,实现教育公平。

其次,女性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结构本质上是有性别的,教育本身就受性别的偏见影响,教育过程存在几种不同的基础文化、尤其是文化妇女地位的深层失衡现象。

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传统性别观念,寻求建立新的性别平衡关系,最终实现男女实践关系的平等和正义,并通过研究发展更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女性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最后,女性主义教育学强调性别歧视的根源和后果,以及社会结构和空间的联系的重要性,将它们与教育行为紧密结合,深入研究女性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不公平,并以此为突破口
推动解决。

因此,女性主义教育学旨在通过改变女性在教育中的定义,最终实现全民教育
机会的平等,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参与机会。

女性主义教育学作为一门有关女权主张和消除歧视的课程,力求在教学实践中消除性别歧视,促进性别和文化平等,改善女性参与教育的机会,以及推动各种创新的性别教育。

其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女性教育发展,在学术研究或实践中不断减少男权主义、以及其他任
何形式的歧视,改善女性的参与教育的机会,改变传统对女性的刻板印。

成人教育中的女性冲突研究——女性主义视角

成人教育中的女性冲突研究——女性主义视角
来越 少 。课 堂 上 教 师 点名 让 男 生 来 回答 问题 的 次 数 也 多 于
产生时间紧缺 、 身体劳顿 以及 自我认 同困难等 一系列 问题 。
究其 原 因 有多 重 , 现 形 式 也 有 多 样 , 表 以下 就 女 性 冲 突 的 表
女生 , 而女生则常常被忽视 , 渐渐成为 沉默的群体。在理科
的这样 的互动行 为对男女两性造成 了迥然不同的教育环境 ,
导致了女生成就感 与 自尊心的下降 , 最终引导男女两性走向 分离和不平等。成人教 育中的女性学生 同样逃不 开被忽略
的命 运 , 在教 学 过 程 中 处 于 沉 默 的 状 态 , 使 成 人 女性 学 生 致
发展 受 阻 。
关键 词 : 人教 育 ; 成 女性 ) 突 ; 性 主 义 ; 解策 略 中 女 缓 中 图分 类 号 :7 0 G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9— 44 2 1 ) i 00—0 10 04 (0 Io 一 3 . 3
收稿 日期 :00—1 2 21 1— 7
作者简介 : 冯韵华(9 7 18 一
成人 教 育中的女 性冲 突研 究
女 性主义视 角
冯 韶 华 ( 四川师范大 Nhomakorabea成人教育研究所 , 四川成都 ,10 8 60 6 )
摘 要 : 性 主 义 作 为西 方 一 种 影 响广 泛 、 女 意义 深远 的政 治 运 动 、 会 思 潮 , 我 国 学术 界 已有 了相 当 的研 社 在
究, 教育领域 中也不乏其相关 内容。但在我国成人教育中对其的相关研究仍显薄弱。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 析我国成人教 育中存在的女性冲突 , 中包括成人教育教 育 目标设定 中、 其 教学过程 中以及课程设置 中的两性 冲突, 还包括女性 自身 的角色冲突以及与周围环境产生的一 系列冲突, 而提 出一些缓解策略。 进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综述

径, 大多也只算是有一种启蒙层 面上的意义 而已。同时 , 自由 主义女权 主义的两性平等要求 忽略了性别社会角 色的差异 ,
忽略了两性 的生理区别 , 而胡适 的妇女观也表现 出这种“ 矫枉 过正” 的倾向… 。 姜 良芹认为 , 胡适以西方资产阶级 自由民主思想为武器 。 . 在批判传统的封建价值观 , 主张婚姻 自主、 提倡 女子教育和妇
据统计 , 3 近 0年来 , 大陆出版有关胡适研究著作 , 有黄 山 书社 出版胡晓著的《 胡适思想与现代 中国》 19 )武汉 大学 (9 3 、
主义和思想 自由主义出发 , 有力的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 自由。
并从社会的层 面强调女子与男子的平等 ,强调健全的社会既
也离不开健全 的女子。 胡适 的妇女解放思 出版社出版易竹贤著 的《 胡适与现代 中国文化》 19 )陕西 离不开健全的男子 , (9 3 、 推动 了“ 五四” 思想解放运 动的深入发展 , 今天看来仍有价 人民出版社 出版李伶伶 、 王一心著的《 H记的胡适 》2 0 ( 07年 ) 想 , 等 l 余部 ; 0 胡适传记类著作有南海 出版公司出版 、 贾祖麟著 , 张振 玉译 的《 胡适之评传》 19 )人 民出版社 出版 白吉庵著 (9 2 、 的《 胡适传》 19 )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 、 (9 3 、 唐德刚译注 的《 胡适 口述 自传 》 19 ) 1 (9 3 等 0余部 ; 谱 3部 ; 年 研究 论文 10 0 0多篇 。另外 , 国内已经出现 了以胡适为专题研究对象的 刊物 , 主要有颜振吾主编的《 胡适研究丛 录》 三联书店 出版社 ( 值。 但同时 , 他们也认为胡适的妇女观也有着 与 自由主义女权 主义相似 的局限性 。胡适的妇女观 中虽然看到了“ 社会 ” 对人 的压制 , 但是这个社会的概念显得 比较空泛 , 没有进一步从 他 经济地位 、 历史文化等角度分析妇女受压制地位的形成 , 因此 他提 出的女子教育 女子参政 、女子继承权等问题的实现途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权威资料]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权威资料]

《金锁记》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主人公曹七巧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在其中展现了女人薄暮西山的凄楚和遗憾,表达了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

【关键词】金锁记,女性主义一、研究背景:《金锁记》是张爱玲1943年所作小说。

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像疯子一样被折磨了30年,在欲望的压迫下,形成了病态的性格,葬送儿女的幸福。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而关于《金锁记》中女性主义观点的研究还较为缺乏,通过CNKI中的“高级检索”主题检索,采用关键词“金锁记”和“女性主义”,获得有效文献51篇。

文献的年度分布较为平均,没有研究特别突出的年份。

本文试图对目前国内关于《金锁记》女性主义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进一步推进当前的研究。

二.研究角度(一)中国文学对比。

在51篇文献中,从中国文学对比研究的角度来研究张爱玲的《金锁记》的女性主义的有10篇文献。

且这10篇文献大部分都是从张爱玲与王安忆、卫慧的对比上,来看中国尤其是中国上海地区女性意识的变化。

《从女性主义角度比较张爱玲、王安忆的小说》(罗毅霞,2006)中认为张爱玲用其近乎冷漠的笔触,揭示了她们为谋生而成家的无奈而真实的可悲处境及奴性本质,勾画出男权社会的女奴群像。

王安忆身处90年代的大上海,关注着上海边缘女性的生存际遇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上海女人的精明能干和坚韧不拔。

与之不同,《两种视角审视―比较》(周芳云,2008)则认为张爱玲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揭示了封建伦理和金钱交织下的惨无人道,王安忆则认同女奴身份的文化立场,消解了悲剧的残酷性。

(二)中外文学对比。

在51篇文献中,有13篇是从中外文学对比的角度分析《金锁记》中的女性主义。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作为女性主义教育根源的女性主义最早是指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女性被压迫地位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后来发展为从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统称。

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批判父权制下的男性中心教育观,强调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倡导两性之间的教育公平。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基础(一)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女性主义教育的兴起与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有着密切联系,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就是女性主义。

具体来说,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可以从女性主义的五大思想流派来探究: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权利、公平和民主,其核心问题就是争取妇女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他们强调男女两性在教育中的机会平等,主张通过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们认为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学校所授的课程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这种男性中心的教学机制不仅重复着男尊女卑的两性规则,也复制着男性对知识的垄断,所以他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促进两性权力平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早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修正和补充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提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共同决定了的女性的受压迫地位,而当下的教育体制也不仅仅是一种男性中心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阶级分化的教育模式[1];黑人女性主义出现于19世纪,他们认为性别、种族、社会符号和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联系的,而教育中的种族歧视往往比性别歧视更恐怖;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在法国出现,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研究女性主义,在教育中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2],认为学校教育要不断促进女性批判意识的觉醒,提高女性意识,以解决教育中性别不平等问题。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研究综述
a d r aie g n e u l y i e i O re c n e t . n e l e d r q ai n t n C U o tn s z t h s
Ke o d :fm n s y w rs e i i m,g n e ,C U e c n e t e d r O r o t ns s
bs ec ig cus,i apas a pe o e o fm l- r ne ed ny n tas x t gn e rjdc n ai tahn or t p er h nm n n o a o e t tn ec,ad i l eis ed rpeuie i c e e i d o s
内容 中存在男性中心倾 向, 在性别情境 、 性别形象、 别话语、 性 性别 品质等的呈现上存在性 别偏见 , 只有正确理解 男
性和女性 的性别价值、 性别形象等 问题 , 纠正课程 内容 中存在 的性 别刻 板印象和性别再 生现 象, 能使课 程 内容真 才
正消除性别歧视 , 符合性别平等 。
女性主义作为西方一种影响广泛 、意义深远 的政 治运动、 社会 思潮 , 国学术界对其 有 了一 定的 了解 , 我
但课程领域 中的女性主义还少有人 问津 。女性主义课 程研究源起 于 2 世 纪 6 O 0年代 的女性主义 教育 思潮 ,
Sad n 和 安东尼 (ua .n o y 。这 次大会 的召 t o) n S sn BA t n) h 开标 志着美 国女权运动 的正式开始 。⑦ 女运动第 一 妇 次 浪 潮 中最 著 名 的领 导人 是 沃 斯通 克 拉夫 特 ( a Mr y Wo s nca ) lt er t,她 提 出充分平 等的要求 。③ lo f 还有泰 勒 ( ar tT y r, 代表作是 《 H re al ) 其 i o 妇女 的选 举权》 另 一位 ;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1. 引言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致力于探索和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已经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发展,涵盖了广泛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劳动、教育、政治、文化和社会认同等。

为了深入研究和理解女性主义的核心原理和实践应用,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女性主义论文的研究方案。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女性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探讨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核心原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

通过对女性主义各个方面的研究,旨在推动性别平等的社会变革,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实现。

3.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3.1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包括学术论文、书籍、报告和研究项目等,可以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

文献综述将提供对当前女性主义研究的总体了解,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

3.2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和分发调查问卷,可以获取广泛的意见和观点,了解公众对于女性主义的认知和态度。

调查问卷将采用随机抽样和目标群体抽样的方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揭示社会对女性主义的态度和看法,并为女性主义的宣传和推广提供支持和借鉴。

3.3 访谈和观察通过与女性主义倡导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访谈,可以深入了解女性主义的实践应用和影响力,以及他们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观察女性主义组织、活动和倡导行动,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实地经验,进一步加深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和分析。

4.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女性主义的定义和核心原理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和核心原理的研究,可以了解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平等、女性权益、男性特权、父权制度、种族和阶级的交叉影响等议题。

4.2 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了解女性主义从兴起到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运动的过程。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

浅谈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研究综述论文关键词:性别性别教育研究进展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本文从基本概念、研究价值、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趋势等方面对我国近十年来性别教育的研究动向进行了初步分析。

随着教育民主化和平等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性别教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

理清我国性别教育研究的思路,对性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近十年性别教育的研究进行一个综合动态的分析。

一、性别教育相关概念界定所谓性别即男女有别,它是根据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异所作出的区分。

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是我们讨论教育中的性别议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ender)。

生理性别指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分化,具体表现为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两方面的差别。

而社会性别则是与生理性别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研究者对性别教育概念的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却没什么差别。

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男女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

性别教育的实质不在于消除两性发展上的差异,而在于如何使受教育者两性都获得全面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形成性别观念和性别态度,产生相应性别行为的社会化教育过程。

它是以社会和人们的性别观念为基础,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它影响着受教育者性别认知的发展和性别观念的形成。

二、性别教育研究价值及理论依据(一)研究价值“学校即社会”,如同复制社会阶层和社会分工一样,学校教育通过性别的学习和规划也复制了社会性别。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目录绪论 (1)一、研究综述 (1)二、研究思路及内容 (5)第一章―处境‖与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论 (7)第一节处境的含义 (7)第二节作为处境的―女性身体‖ (11)第三节作为处境的―家庭‖ (13)第四节作为处境的―历史‖ (16)第二章―他者‖与女性身份的描述 (21)第一节女性即―他者‖ (21)第二节女性成为他者的原因分析 (23)第三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一——依附性和内在性 (25)第四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二——双重性与矛盾性 (27)第五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三——绝对性即无相互性 (30)第三章―自由‖与女性主体性的确立 (34)第一节何为自由 (34)第二节女性自由的第一个障碍——自欺 (35)第三节女人自由的第二个障碍——处境 (38)第四节走向自由——成为自为的存在 (40)结语 (43)参考文献 (4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8)致谢 (49)绪论提到波伏娃,提到《第二性》,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女性主义”这个词。

《第二性》自问世以来,就在全世界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它是第一部专门讨论女性身份、处境、地位及权利的书,得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这样一个开创性的女性观点,引发了广大女性读者的思考。

虽然《第二性》自问世以来因为其惊世骇俗的观点而引起了争议,但这并不能阻止书籍的传播及书中思想的影响。

《第二性》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梳理了女性的一生,对女性的命运、造成女性“他者”身份的原因及重新找回自由的方法进行了思考和论证。

波伏娃的研究对于女性主义走向理论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地研究波伏娃的《第二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形成的原因,对于女性解放问题做出更加深入地思考。

一、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国内对于波伏娃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二性》这本书上,这本书出版已经近60年,它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针对《第二性》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关注着《第二性》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国内女权主义研究综述

国内女权主义研究综述
国 内 女 权 主 义 研 究 综 述
陈 洋 李 艳 欣 艾 丽 丽 戴金 玲
(曲阜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山东 曲 阜 273165)
摘 要 :本 文 简要 介 绍 了 国 内学 者 对 我 国逐 渐 兴 起 的女 权 主 义 的义 的研 究 现 状 ,提 高对 女 性 的 认 识 .并指 出国 内对 女 权 主 义研 究 的优 点 和 不 足 . 以 便 更 好 地 开 展 对 女 性 的 研 究 。
关 键 词 :女 权 主 义 女 性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相 关 研 究
近 来 越 来 越 多 的 学 者 开 始 对女 权 主 义 进 行 研 究 ,也 因此 开 展 过 很 多 的 座 谈 会 ,下 面 对 国 内学 者 的研 究 做 简 要 的 论 述 。
1.女 性 主 义 和 女 权 主 义 女 性 主 义 (feminism)是 来 自西 方 女 权 主义 运 动 的 概 念 .对 它 的 定 义 从 未 形 成 普 遍 接 受 、完 全 一 致 的观 点 ,公 众 对 这 一 概 念 的 理 解 更 是 各 不 相 同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的 博 士 研 究 生 郭 爱 妹 在 其 博 士 论 文 《西 方 女 性 主 义 心 理 学 的理 论 研 究 》中简 要 总结 了 女 性 主 义 的 概 念 :女 性 主 义 是 提 倡 两 性 的政 治 、经 济 和 社 会 平 等 的 理 论 ,代 表 妇 女 的 权 力 和 利 益 的有 组 织 的 活 动 ;女 性 主 义 作 为 一 种 理 论 与 实 践 包 括 男 女 平 等 的 信 念 , 以及 一 种 社 会 变 革 的 意 识 形 态 , 旨在 消 除对 妇 女 及 其 他 受 压 迫 社 会 群 体 在 经 济 、社 会 及 政 治 上的 歧 视 :女 性 主 义 是 一 种 分 析 的方 法 和一 个 新 素 材 的 发 现 。一种 提 问 并 寻 求 答 案 的方 式 ,而 不 是 一 系列 父 于 女 人 受 压 迫 的政 治 结 论 。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国 际 与 公 共 事 务 学 院 的 杨 希 在 其 论 文 《西 方 民 主 的 女 权 主 义 阐 释 》中 提 出对 女 权 主 义 的 理 解 :“女 权 主 义 ”最 早 出现 在 法 国 .泛 指 女 性 有 关 争 取 与 男 性 同 等 的 社 会 权 力 的 主 张 ,后 传 到 英 美 逐 渐 流 行 起 来 。 较 为 流 行 和 权 威 的 定 义 之 一 是 英 国学 者 戴 维 ·米 勒 等 主 编 的 《布 来 克 维 尔 政 治 思 想 百 科 词 典 》中 的定 义 ,即该 词 是 对 一 种 复 杂 现 象 的 总 称 。 它 主 要 被 理 解 为 基 于 妇 女 因 其 性 别 遭 受 痛 苦 这 种 认 识 而 对 妇 女 在 过 去 和 现 代 社 会 中 与 男 人 的 关 系 方 面 的 社 会 作 用 的 一 种 关 注 。 [: 《中 国妇女 大 自‘科 全 书 》将 “女权 主 义 ”和 “女性 主义 ”分 做 了 两 个 辞条 ,分 别 界定 :女 性 主 义是 西方 l9世纪 N 2o世 纪60年 代前 流 行 的妇 女 运动 理 论 和基 本 妇女 观 :女权 主义 则被 称 为 “男 女 平 权 主 义”,以 资产 阶级 自 由平 等思 想 为 基 础 ,要 求 结 束 妇 女 的 从 属 地 位 ,主张 男 女两 性平 等 ,是 资 产 阶级 妇女 运 动 的 主要 理 论 基 础 。这 是 国 内对西 方 女权 主 义最权 威 也是 最早 的解 释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中共 党 史 系 的 宋 少 鹏 认 为 :“女 性 主 义 ”对 “女 权 主 义 ”的 小 心 替 换 ,是 希 望 试 图 消 解 “权 ”(特 别 是 “权 力 ”)所 蕴 含 的女 性 与 男性 之 间 的 对 抗 性 。“女 性 主 义 ”的 自我 命 名 ,不 仅 失 去 了 对 宏 观 社 会 制 度 的批 判 力 .而 且 把 女 权 主 义 定 位 于 “女性 ”个 人 利 益 和 个 性 的张 扬 。【 延 安 大 学 的 闫 占萍 在 其 文 章 《女 权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发 展 》中 提 出 ,西 方 女 权 主 义 文 论 传 人 中 国 的变 异 主要 体 现 在 “女 权 主 义 ”向 “女 性 主 义”这 一 词 汇 的 转 变 上 .并 非 是 简 单 的女 性 向 男 性 争 取 权 利 或 权 力 ,而 是 对 以 男 性 中 心 文 化 和 社 会 秩 序 发 出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

女性主义的发展研究综述著者:曹咏彤摘要:女性主义又称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之上。

本文综合概述了女性主义的历史、沿革、理论和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歧视引言:2015年央视羊年春晚中语言类节目中某些涉及女性的词语成为了网友热烈讨论的对象,并引出“春晚歧视女性”的争议话题,引发社会关注。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历史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社会兴起,有其特定的背景,当时欧洲社会女子的地位十分低下。

在十七世纪前,英国的已婚妇女基本谈不上有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当丈夫在世时,她的财产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乐;在某些国家,如果丈夫死后没有遗嘱,女子的财产要给丈夫的亲戚,而不给她或她的孩子。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

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所著《女权辩护》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她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更早以前就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例如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內留斯·阿格里帕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

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

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艾米琳·潘克斯特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

国内外《黄色墙纸》女性主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黄色墙纸》女性主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黄色墙纸》女性主义研究综述内容摘要:《黄色墙纸》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女权主义先驱兼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由于该小说体现出浓厚的女性主义思想,自1892年一发表,国内外学者就运用女性主义思想及相关理论对小说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与探究,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本文旨在归纳与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黄色墙纸》女性主义解读的相关成果,试图使国内学者对小说的女性主义研究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并提出国内学者关于该小说女性主义研究方向的可资借鉴的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国内外《黄色墙纸》女性主义研究述评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Charlotte Perkins Gilman,1860-1935)是美国女权运动第一次浪潮中著名的女权主义先驱,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活跃于美国文坛的作家、演说家和社会学家。

基于自身经历,吉尔曼于1892年1月在《新英格兰杂志》上首次发表了半自传体短篇小说《黄色墙纸》,但该小说一开始并未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直到1973年,恐怖小说家H·P·Lovercraft将其收录进他的著作《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小说》(Supernatural Horror in Literature),《黄色墙纸》才被女权主义者“重新挖掘”并被列为女性主义书写的文学经典,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内外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开始了持续的升温。

由于《黄色墙纸》的主题、内容、语言等都包含了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国内外学者便从多维度、各个层面对其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并取得了值得后人借鉴的不菲成果。

本文旨在归纳与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黄色墙纸》女性主义解读的相关成果,试图使国内学者对小说的女性主义研究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并提出国内学者关于该小说女性主义研究方向的可资借鉴的建议与展望。

一.国外《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研究综述被称为“美国妇女知识分子领袖”的吉尔曼在小说《黄色墙纸》中将其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展现地淋漓精致。

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特点

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特点

学科与流派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成果与特点刘 霓 提 要 女性主义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她们以批判传统学科中的性别歧视作为突破口,进而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建设性力量,对传统学科主题范围的扩大与重建作出了贡献,而。

明确的目的与责任、改变旧的知识生产模式、坚持真理多元论和包容尽可能多的变量是女性主义学术研究成果的主要特性。

主题词 女性主义 学术成就 过去几十年中女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尽管女性研究还未将其触角伸到学术界的所有领域中,然而在某些领域她们已是成绩斐然,这远非一些早期女性学术活动者所能想象的。

女性研究已经走了相当长的道路,虽然它尚未达到一些女性主义学者所期望的目标,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学术成就进行恰当评价。

一、向传统学科中性别歧视宣战是女性主义学术形成的突破口 对业已确立的学术实践进行挑战,这一行动看似简单然而意义重大。

当女性主义学者认识到她们所在学科的局限时,她们相信从妇女的利益出发,她们应共同工作来改正她们学科结构中的某些遗漏,然而当更多的来自不同学科的妇女进行讨论之后,她们发现这并不是某个单一学科的问题,因此,对现存知识领域中学术理论与学术实践中性别歧视和偏见的批判就成为女性主义在学术界确立自身地位的突破口。

以政治科学为例,一般认为,妇女既不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者,甚至也不是政治话语的主体,她们从未被视为有关政治论题的适宜的评论者,她们不足以作出政治判断,她们从事政治活动的远见也是有限的。

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政治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有关政治参与的经典研究《平民文化》中有一段对妇女的描述就典型地代表了这样一种观点:“女性与男性之不同……仅在于她们在政治生活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诸方面更经常地表现为冷漠、狭隘、保守和敏感。

”类似的偏见和学术中的性别歧视在几乎所有学科中都有所表现,而女性主义学者也无一不是从对这些偏见与歧视的批判而开始她们自己的知识生产的。

例如在社会学中,妇女做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被遗漏或未予表现,对男性及其相关主题的偏重,社会学的类别、模式和方法都是以男性经验作为标准,而妇女的经验则被忽视和曲解。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

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综述摘要:女性主义是一股影响力相当大的思潮,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逐渐的关注西方的女性主义问题,并发表了许多的文章对这些不同的流派进行介绍。

本文选取了西方女性主义影响力较大的几个理论流派,并概述了一些学者对这些流派的评价与看法。

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差异;不平等引言在人类的历史上,不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女性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之下。

在父权体制长期的宰制之下,女性一直被男性视为私有财产,且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

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才智出众的女子会被冠以女巫的标志,而中国自古便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和三从四德等伦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当中,女性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她们依附于男性而存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女性对于权利、平等和自由的要求和呼声也越来越高。

最终,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触发了女性主义的浪潮。

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爆发于18世纪下半叶至1925年,运动的目标在于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话语权、教育权、就业权和反对一夫多妻制等。

一般来说,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二战后的60-70年代,其基调是要强调两性间分工的自然性并消除男女等工不同酬。

要求忽略把两性的差别看成是在两性社会关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的基础的观点。

要求分领域对相应适可公众开放,等等。

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产生于世纪之交,具有地方性、人身性、差异性的特点。

这次浪潮把注意力放到主体性和活生生的身份认同上,号召在各个相异的人群之间要有真诚的倾听和交流,而并不是把自己的解释图示强加给别人。

这次运动中还使女性主义者认识到,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仅需要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支持,还必须争取作为人类另一半的男性的支持与配合。

前后的三次女性主义浪潮中不断的产生了纷繁复杂、观点各异的女性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直接的推动了女性主义的浪潮,同时也带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

一、女性主义概念界定女性主义的英文是Feminism,是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1女性主义与权力_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1女性主义与权力_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瓦勒 里 布 赖 森 , 1992, 女 权 主 义 政 治 理 论 引 论 , 载于 李银 河 , 妇女 : 最 漫长 的 革命 权主义理论精选 , 1997, 第 4 页。 转引自乐梅 , 1996, 第 478~ 479 页。 Rosaldo, M. Z. & Lamphere, L. , 1974. 当 代西 方 女
女性主义与权力
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女 性 主 义 与 权 力
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
徐雅芬
提 要
董建辉
本文以社 会性别与 权力、 第三世界妇 女与女性主 义政治以 及后现代主 义与女性 权力等三个 方
面为切入点 , 对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 义研究进行综述 , 在总结 其以往研 究的主要贡 献和近年 来研 究的新趋向的基础上 , 揭示西方女性主义研究对 政治人类学学科所产生的影响和冲击。 关键词 女性 权力 D440 政治人类学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
位。 这种把女性屈从于男性的原因简单归结为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或 自然与文化 的二元对 立的做法 , 被批评为带有本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 因为它把西方认识论中固有的二元论、 等级和冲 突观念等推广到了其他所有社会。 里柯克、 莎克斯和盖莉等人强调资本主义的 扩张在导致社会性别分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 揭示 出社会性别分化和阶级分化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 系。她们都认为, 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普 遍的平等主义阶段 , 只是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 张之后 , 受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影 响, 这些平等主义社会中才逐渐出现了社会性别 差异。所不同的是, 里柯克强调商品生产和商品 交换, 莎克斯强调亲属关系和婚后居住规则的变 化, 而盖莉则强调基督教文化 , 并且主张社会性别 分化和阶级分化是平行发展的。 虽然这些女性学者所讨论的问题从表面来看 都不是有关政治的 , 它们与团体的决策和领导地 位等传统的政治议题都没有特别的关系 , 但正是 在这一点上, 她们超越了传统政治学研究的范围。 她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于女性在社会权力关系中 相对于男性的权力问题 , 这是以往的政治研究所 不曾涉及的领域。通过她们的努力 , 人们认识到, 社会性别问题在社会群体认同和社会权力结构的 形成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它不容再被忽视, 而是应该被视为一个分析范畴, 就像种族、 族群、 阶级或等级范畴一样。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出现 的 社会性别人类学 ( the anthropology of gender) , 已经将研究的重点从社会性别差异过渡到对社会 性别关系的研究。

《2024年朱丽叶·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朱丽叶·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研究》范文

《朱丽叶·米切尔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朱丽叶·米切尔,一位在女性主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以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为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旨在全面研究朱丽叶·米切尔的女性主义思想,分析其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对女性主义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朱丽叶·米切尔的女性主义理论观点1. 性别与权力关系朱丽叶·米切尔认为,性别是社会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强调性别不只是一种生物特征,更是一种社会建构。

在权力关系中,性别成为了一种资源,影响着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她提出,要深入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必须从性别角度进行分析。

2. 女性身份认同与多元性米切尔认为,女性身份认同具有多元性。

她指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

因此,女性主义研究应关注女性的多元性,尊重不同女性的经验和需求。

3. 性别歧视与教育问题米切尔认为,性别歧视是造成女性在教育领域遭受不平等待遇的重要原因。

她强调,教育是改变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关键途径。

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认知,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三、朱丽叶·米切尔的研究方法1. 跨学科研究方法朱丽叶·米切尔在研究中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她将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从多个角度分析性别问题。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性别问题。

2. 实证研究方法米切尔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大量调查和数据收集,分析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实际情况。

她运用统计数据、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不同群体女性的生活和需求。

这种实证研究方法为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四、朱丽叶·米切尔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女性主义发展的影响1. 推动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朱丽叶·米切尔的女性主义思想为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9期)
Total No .299
收稿日期:2012—07—15
作者简介:周朝正(1985—),男,云南楚雄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各国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陈晓丽(1984—),女,云南大姚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周朝正,陈晓丽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女性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本文通过对“web of science ”和“CNKI ”两个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女性主义教育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一方面力图全面、深入地跟踪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过程,并对国内外进行对比,展望未来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对论文主题分析,概括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热点。

希望能为今后女性主义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8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153—02
男女教育权利平等是其他一切权利平等的基
础,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开始,女性主义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而努力。

20世纪60年
代,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在西方兴起,目前,女性主义教育者已取得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一定的实践效果。

然而,男女在生理和社会分工等方面存在不同,男女教育平等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

因此,当今各国教育界依旧存在显性的或潜性的性别歧视现象,
女性教育仍是一个热点问题。

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进行综述,将为未来女性主义教育研究指明方向,提高研究的质量。

一、女性主义概述
“女性主义”也叫“女权主义”,英文用“Femi-nism ”表示。

18世纪,在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后来扩展到了美国。

正是受两大运动的影响,欧美的中产阶级妇女开始了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运动。

这也是全世界女性主义的先驱;到20世纪中叶,女性主义批评迅速风靡欧美的文学批评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至80
年代成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最流行的时期”,焦点由强调男女平等转为承认男女差异,认为只有承认
强调男女身心差异性,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性。

到目前为止,女性主义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已经遍布了全世界,其内涵也不断走向更加
真实的男女平等,成为全世界妇女为争取自己权利
斗争的一份宝贵资源。

二、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发展过程我们选择了“web of science ”和“CNKI 学术期刊”两个学术数据库,统计分析关于女性主义教育的论文,
结果具体具体如图
1—1。

图1.1979-2010年在cnki 和web of science 中关于女性主义教育论文篇数变化直线图
结合图1—1中“web of science ”部分,我们发现,国外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这也证实了之前有人提出的“女性主义(feminism )教育思潮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种教育思潮”的观点。

但在2001年以前关注女性主义教育关注较少;在2001年到2005年间研究达到了高峰;在2005年后,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热度较2001年到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但还是保持着较高的热度。

3
51
从图1—1中“cnki”部分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CNKI学术期刊”收录的论文中没有一篇是专门研究女性主义教育的论文。

在2000年后,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热度趋势与西方一样,都是先是急剧增加到稍微下降。

只不过西方在2002年左右就达到了研究高峰,而国内是2006年左右才达到了研究高峰。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和女性主义本身一样,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也是起源于西方并传入中国,所以国内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研究滞后于西方。

三、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热点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其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观点之中。

女性主义教育者认为,今天的女性在学校中接受的是一种“性别化教育”。

综合分析国内外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已有的研究成果,女性主义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观点具体如下。

(一)批判传统教育中女性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把理性与阳刚同男性联系起来,把感性与阴柔同女性联系起来;理性被认为是主要的、科学的,而感性则被认为是次要的、不可靠的,阴柔依附于阳刚。

这种女性刻板印象不仅仅是外在的,而且在女性本身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美国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曾以一位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在某高中,老师经常对一位表现突出女生进行表扬,结果却遭到了这位女学生的不满和报复。

因为这位女生害怕成为女强人后被同学孤立。

女性刻板印象问题在我国教育中也很突出,尤其在研究生阶段,有相当部分学生和导师都认为女生没必要读研或部分应该像男生一样严格要求。

甚至有一位女教授在课堂上无数次强调“女孩不应该读研,自己也只是个特例”。

(二)呼吁女性知识的开发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教育对女性的歧视还表现为教育中女性知识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学校开设的传统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男性经验的知识,很少有涉及女性经验的课程知识。

如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往往被视为必修课,这些课程主要是男性经验为主,至少在学习知识时男性占优势;但很少有养育子女、家政、关爱等以女性经验知识为主的科目。

现代课堂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但在教学中,女性往往成为了“旁观者”。

黄忠敬在《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批判课程文化中的男性霸权,课程中存在对女性教育的省略、忽视、歪曲的现象。

2.在传统学科课程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的组织和编排过程中,往往以男性为中心。

例如,有学者对美国的中学和大学课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课本中女性出现的次数明显地少于男性。

尤其是在自然科学课本中关于成年女性的插图只有6%,甚至连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被忽视。

另外,英国学者G ·沃尔福德(G·Walford)20世纪80年代初也曾对英国学校的物理学教科书中的人物图片按性别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男性图片占到了75%,大大高于女性的25%。

在英美这样整天以崇尚“民主、平等”的国度,他们的教材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

可以预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材也存在着相同甚至更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

女性主义课程学者呼吁开发关于女性经验的课程,例如开设关于养育子女、家政、关爱等方面的课程。

在学科课程教材和其他的教学资料的内容选择以及编排中,都要避免潜在的性别歧视。

如女性主义学者受罗(P.Munro)在《教学即“女性的工作”:一百年的抵抗声音》中写道:“当课程运动被当做是流动的液体,深植在体验中时,这些女性(她所研究的)不仅会打破传统形式,而且不再拘泥于传统上起控制作用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杨艳梅.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教育观[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2-45.
[2]胡振京.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6-10.
[3]于康平.女性主义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与重构综述[J].教育探索,2010,(2):9-10.
[4][美]卡罗尔·吉利根.肖巍译.不同的声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2.
[5]Amanda Coffey and Sara Delamont:Feminism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Routledge Falmer2000:32.
[6]MUNROP.Teaching as“Women’s a Wod”:A Century of Re-sistant Voices[J].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CA.1992(4):15-19.
[7]肖巍,侯爽.自然科学课堂上的性别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8]肖巍.传统教育观的女性主义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4):25-30.
[9]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8—307.
[10]JANE ROLAND MARTIN.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Philosophy,Women,and Curriculum[M].New York:Rout-ledge,1994:208-210.
4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