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99期)

Total No .299

收稿日期:2012—07—15

作者简介:周朝正(1985—),男,云南楚雄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各国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陈晓丽(1984—),女,云南大姚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综述

周朝正,陈晓丽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女性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本文通过对“web of science ”和“CNKI ”两个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女性主义教育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一方面力图全面、深入地跟踪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过程,并对国内外进行对比,展望未来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对论文主题分析,概括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热点。希望能为今后女性主义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8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153—02

男女教育权利平等是其他一切权利平等的基

础,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开始,女性主义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而努力。20世纪60年

代,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在西方兴起,目前,女性主义教育者已取得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一定的实践效果。然而,男女在生理和社会分工等方面存在不同,男女教育平等并非简单地等同于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因此,当今各国教育界依旧存在显性的或潜性的性别歧视现象,

女性教育仍是一个热点问题。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进行综述,将为未来女性主义教育研究指明方向,提高研究的质量。

一、女性主义概述

“女性主义”也叫“女权主义”,英文用“Femi-nism ”表示。18世纪,在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后来扩展到了美国。正是受两大运动的影响,欧美的中产阶级妇女开始了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权主义运动。这也是全世界女性主义的先驱;到20世纪中叶,女性主义批评迅速风靡欧美的文学批评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至80

年代成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最流行的时期”,焦点由强调男女平等转为承认男女差异,认为只有承认

强调男女身心差异性,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性。到目前为止,女性主义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已经遍布了全世界,其内涵也不断走向更加

真实的男女平等,成为全世界妇女为争取自己权利

斗争的一份宝贵资源。

二、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发展过程我们选择了“web of science ”和“CNKI 学术期刊”两个学术数据库,统计分析关于女性主义教育的论文,

结果具体具体如图

1—1。图1.1979-2010年在cnki 和web of science 中关于女性主义教育论文篇数变化直线图

结合图1—1中“web of science ”部分,我们发现,国外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也证实了之前有人提出的“女性主义(feminism )教育思潮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种教育思潮”的观点。但在2001年以前关注女性主义教育关注较少;在2001年到2005年间研究达到了高峰;在2005年后,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热度较2001年到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但还是保持着较高的热度。

3

51

从图1—1中“cnki”部分可以看出,在2000年以前,“CNKI学术期刊”收录的论文中没有一篇是专门研究女性主义教育的论文。在2000年后,对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热度趋势与西方一样,都是先是急剧增加到稍微下降。只不过西方在2002年左右就达到了研究高峰,而国内是2006年左右才达到了研究高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和女性主义本身一样,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也是起源于西方并传入中国,所以国内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研究滞后于西方。

三、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热点

女性主义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其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观点之中。女性主义教育者认为,今天的女性在学校中接受的是一种“性别化教育”。综合分析国内外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已有的研究成果,女性主义对传统教育的批判观点具体如下。

(一)批判传统教育中女性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把理性与阳刚同男性联系起来,把感性与阴柔同女性联系起来;理性被认为是主要的、科学的,而感性则被认为是次要的、不可靠的,阴柔依附于阳刚。这种女性刻板印象不仅仅是外在的,而且在女性本身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美国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例如,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曾以一位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形象地说明这种现象:在某高中,老师经常对一位表现突出女生进行表扬,结果却遭到了这位女学生的不满和报复。因为这位女生害怕成为女强人后被同学孤立。女性刻板印象问题在我国教育中也很突出,尤其在研究生阶段,有相当部分学生和导师都认为女生没必要读研或部分应该像男生一样严格要求。甚至有一位女教授在课堂上无数次强调“女孩不应该读研,自己也只是个特例”。

(二)呼吁女性知识的开发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教育对女性的歧视还表现为教育中女性知识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学校开设的传统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男性经验的知识,很少有涉及女性经验的课程知识。如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往往被视为必修课,这些课程主要是男性经验为主,至少在学习知识时男性占优势;但很少有养育子女、家政、关爱等以女性经验知识为主的科目。现代课堂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但在教学中,女性往往成为了“旁观者”。黄忠敬在《女性主义与课程中的性别问题》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批判课程文化中的男性霸权,课程中存在对女性教育的省略、忽视、歪曲的现象。

2.在传统学科课程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的组织和编排过程中,往往以男性为中心。例如,有学者对美国的中学和大学课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课本中女性出现的次数明显地少于男性。尤其是在自然科学课本中关于成年女性的插图只有6%,甚至连女性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被忽视。另外,英国学者G ·沃尔福德(G·Walford)20世纪80年代初也曾对英国学校的物理学教科书中的人物图片按性别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男性图片占到了75%,大大高于女性的25%。在英美这样整天以崇尚“民主、平等”的国度,他们的教材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对女性的歧视现象。可以预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材也存在着相同甚至更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

女性主义课程学者呼吁开发关于女性经验的课程,例如开设关于养育子女、家政、关爱等方面的课程。在学科课程教材和其他的教学资料的内容选择以及编排中,都要避免潜在的性别歧视。如女性主义学者受罗(P.Munro)在《教学即“女性的工作”:一百年的抵抗声音》中写道:“当课程运动被当做是流动的液体,深植在体验中时,这些女性(她所研究的)不仅会打破传统形式,而且不再拘泥于传统上起控制作用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杨艳梅.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教育观[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42-45.

[2]胡振京.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1):6-10.

[3]于康平.女性主义对主流教育的批判与重构综述[J].教育探索,2010,(2):9-10.

[4][美]卡罗尔·吉利根.肖巍译.不同的声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2.

[5]Amanda Coffey and Sara Delamont:Feminism and the Class-room Teacher,Routledge Falmer2000:32.

[6]MUNROP.Teaching as“Women’s a Wod”:A Century of Re-sistant Voices[J].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CA.1992(4):15-19.

[7]肖巍,侯爽.自然科学课堂上的性别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8]肖巍.传统教育观的女性主义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8,(4):25-30.

[9]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8—307.

[10]JANE ROLAND MARTIN.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Philosophy,Women,and Curriculum[M].New York:Rout-ledge,1994:208-210.

4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