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肝脏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功各项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2009年02月08日星期日 17:20乙型肝炎病毒 (HBV)血清标志物测定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呈一种双层外壳球形颗粒,分为核心和外壳两个部分。
核心部分 (即核心抗原HBcAg)在肝细胞核内产生,外壳部分 (即表面抗原HBsAg)在肝细胞浆内形成。
由于胞浆内形成的HBsAg过多,没有足量的HBcAg与之装配成病毒,从而把过剩的HBsAg释放到血循环中,还有一种e抗原 (即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的数量及DNA聚合酶活力有很大的相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 (HBV)复制活跃的标志。
1.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1为阳性)【临床意义】乙型肝炎病毒通过非肠道或者不明显的非肠道途径传播,如血液、唾液、性液,乙型肝炎病人的体液和分泌物中可存在HBsAg。
HBsAg只是病毒的外壳,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其阳性常见于HBs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
急性乙型肝炎如果半年之后HBsAg不消失,即为慢性HBsAg携带者。
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lgM复合物【正常值】阴性 ( 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HBsA-IgM是HBV感染、复制、具有传染性的标志物,见于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早期,阳性转阴提示感染康复,持续阳性表示疾病转为慢性。
3.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抗HBs)【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抗HBs为HBV的中和抗体。
①阳性为乙肝疫苗注射后机体产生抗体后的正常反应;或者注射抗HBs免疫球蛋白者。
②如果没有接受过乙肝疫苗注射,表示机体曾经感染过HBV,现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具有一定免疫力,有保护作用。
4.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正常值】阴性 (P/N比值≥2 .1为阳性)【临床意义】①阳性表示正患有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具有高度传染性。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2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人体的肝脏具有合成、排泄和代谢转化功能,狭义的肝功能试验就是指反映上述肝基本功能的试验,是肝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解读肝功能的结果,对临床患者的病情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现着重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检验的一些内容。
1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肝功能试验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最为常用。
由于自动化检测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又增加了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总胆汁酸(TBA)和胆碱酯酶(CHE)。
2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2.1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肝富含这两种酶,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其所释放的转氨酶即足以使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1倍。
在肝内,转氨酶主要含于肝细胞内,胞内/外酶活性为5000:1。
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内的酶释放入血,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活力升高。
目前,血清转氨酶测定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准试验。
但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各种肝病均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超过正常值10倍的血清转氨酶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休克时肝缺氧和急性右心衰竭时肝淤血。
在急性肝病时,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不成比例;慢性肝病时,转氨酶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性。
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值10倍伴球蛋白升高1倍,且持续8周以上,则几乎可以肯定为慢性活动性肝病。
胆系疾病时,转氨酶也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8倍。
少数胆总管结石患者转氨酶可高达正常值10倍以上,但24~48h后即大幅度下降或降至正常范围。
酒精性肝病时,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与酒精耗竭了作为丙氨酸转氨酶的辅酶的吡哆醛有关。
为了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在病毒性肝炎时,同时测定AST/ALT的比值(正常值1.15左右)则更有意义。
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简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间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体液如血浆、胆汁、脑脊液、唾液中。
当富含 ALT 的组织细胞受损时,AL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LT活力上升,其增高的程度与肝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呈正比。
参考范围:成人5~40U/L。
(二)临床意义(1)肝胆疾病(2)其他疾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炎、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骨骼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腺炎、外伤、严重烧伤、休克等。
(3)用药: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调血脂药。
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011A(一)简述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人血浆、胆汁、脑脊液及唾液中。
当富含AS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细胞通透性增加,AS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AST活力上升。
参考范围:成人8~40U/L。
(二)临床意义AS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AS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1)急性心肌梗死(AMI)(2)肝脏疾病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肿、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等。
(3)其他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肾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肌肉挫伤、坏疽、溶血性疾病。
(4)用药见ALT类“临床意见”。
三、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一)简述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是将肽或其他化合物的γ-谷氨酰基转移至某些γ-谷氨酰受体上的酶。
γ-GT主要存在于血清及除肌肉外的所有组织中,如在肾、胰、肝、大肠、心肌组织中,其中以肾脏最高。
连续监测法:<50U/L。
(二)临床意义γ-GT 升高见于:(1)肝胆疾病(2)胰腺疾病(3)其他疾病心肌梗死、前列腺肿瘤。
肝功能检查项目
肝功能检查项目肝功能检查是通过一系列检查项目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和功能是否正常的方法。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重要的代谢、解毒、合成和储存功能。
因此,肝功能检查的结果对于评估肝脏疾病的程度和进展以及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及其意义。
1. 肝酶谱: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
这些酶是肝细胞内的重要物质,当肝细胞受损或炎症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肝酶谱的异常水平可以提示肝脏的疾病情况。
临床上常用AST/ALT比值来判断肝炎的类型,如乙型肝炎的AST/ALT比值大于1,而酒精性肝炎则小于1。
2. 胆红素:胆红素是由肝脏合成的重要物质,主要通过胆道排泄。
当肝脏功能异常时,胆红素排泄受阻或合成受损,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高胆红素水平可能是黄疸的表现,提示肝功能受损。
3. 血浆蛋白: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器官,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
血浆蛋白的浓度可以反映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低蛋白血症可能意味着肝功能减退或其他疾病。
4. 凝血功能: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对血液凝固起重要作用。
一些肝脏疾病会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5. 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肝脏是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代谢中心。
肝脏功能异常时,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
因此,合理评估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可以帮助早期识别肝脏功能异常。
6. 肝血流动力学检查:通过超声波或CT技术评估肝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肝动脉阻力指数、肝血流速度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肝血流供应和肝脏灌流情况,对肝功能评估具有辅助作用。
总之,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和功能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
通过上述几个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可以了解肝脏疾病的程度和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早期发现肝脏疾病,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和控制肝脏疾病的发展。
肝功和心肌酶临床意义
肝功和心肌酶临床意义肝功和心肌酶是医学临床中常用的两种检查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和心脏功能的情况。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脏或心脏疾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功和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肝功是指检测血液中肝脏功能的指标,包括肝功能常规指标、肝功能损害指标和胆道功能指标。
其中,肝功能常规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等项目。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合成、分泌和代谢功能等。
肝功能损害指标主要有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等,它们可以反映肝脏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等情况。
胆道功能指标主要包括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等指标,用于评估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等情况。
肝功的临床意义在于提供肝脏功能评估的依据。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蛋白质、代谢、解毒、负责胆汁分泌等,肝功检查可以判断肝脏是否受损或功能失调。
例如,AST和ALT是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它们在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作为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当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药物毒性、酒精损害等因素影响时,AST和ALT水平会升高。
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其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情况,当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时,白蛋白水平会下降。
心肌酶是指测定血清中心肌损伤所导致的酶的活性,常用的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酶(如心肌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等)。
这些酶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在于诊断和评估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起心肌细胞坏死所致。
心肌酶可以在心肌细胞坏死后的几个小时内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相关。
CK和CK-MB是最早被临床应用的心肌酶指标,其升高与心肌梗死相关。
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
1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2
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白蛋白合成:常见肝脏疾病,如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血清总蛋白<60g/l或白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上常出现水肿及胸、腹水。
3
营养不良
4
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
消耗增加: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 血清水分增加:如钠水潴留、静脉补液过多
存在部位:组织细胞,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其次为心肌、脑、肾组织。 意义:ALT位于细胞质,其肝内浓度较血清高3000倍,血清半寿期为47±10h,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
ALT
存在部位: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型AST活性占肝脏AST总活性80%左右。 意义:同ALT,肝细胞损伤加重和(或)累及线粒体,则可明显升高。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HMWK K
[外源性途径]
组织损伤释放
组织因子(III)
IIa、IXa XIIa、K
XIII XIIIa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III、VII
Ca2+、PF3
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
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后6-8h,AST增高,18-24h达高峰,升高可达正常参考值上限4-10倍,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4-5d后恢复。
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肾梗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转氨酶轻度升高(50-200)
胚胎肝可合成一种结构与清蛋白相近的甲胎蛋白(AFP),胎儿出生后合成受到抑制,正常人很难检测到,HCC中AFP基因的表达失去遏制,血浆中可能检出此种蛋白,是HCC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中,血清肝功能指标是评估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关生化指标,可以了解肝脏的功能状态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血清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
一、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定义及常见指标血清肝功能指标是指血液中与肝脏相关的生化指标,常见的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以及白蛋白(ALB)等指标。
这些指标既可以用于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也可作为疾病诊断和监测的参考指标。
二、血清肝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1. 评估肝脏功能:通过监测血清肝功能指标,特别是ALT和AST,可以对肝脏功能进行评估。
正常情况下,肝脏功能正常,这些指标的水平都较低。
而当肝细胞受损时,ALT和AST会释放到血液中,其水平会升高,从而提示肝脏功能异常。
2. 诊断肝疾病:血清肝功能指标在肝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ALT和AST的升高常见于肝炎、脂肪肝等疾病,而ALP的升高可能与胆道梗阻有关。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脏疾病,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3. 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患有肝疾病的患者,监测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在抗病毒治疗期间,通过监测ALT和AST的水平,可以了解病毒抑制是否有效。
如果这些指标的水平逐渐降低,表明治疗有效;反之,若指标升高,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4. 判断疾病预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还可以预测肝脏疾病的预后。
例如,在肝硬化的患者中,血清白蛋白水平常常下降。
低白蛋白水平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患者预后可能不良。
5. 作为手术评估指标:在手术前,监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可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手术。
如果指标异常,表明肝脏功能受损,手术风险可能增加。
通过评估这些指标,医生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
三、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 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正常范围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常用肝脏生化实验指标解读
常用肝脏生化实验指标解读肝脏生化实验是评估肝脏功能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通过测定血液中的生化指标来评估肝脏的代谢、分解与排泄能力,并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肝脏病变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肝脏生化实验指标及其解读。
1.谷丙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是一种存在于肝脏细胞中的酶,当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入血液中。
正常情况下,ALT在血液中的含量较低,因此高水平的ALT常常被视为肝脏损伤的指标,例如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疾病。
2.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也是存在于肝细胞中的酶,它通常与ALT一起测量。
高水平的AST可能是由于肝脏病变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如心肌梗死或肌肉损伤等。
3.白蛋白白蛋白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在血液中的含量反映了肝脏的合成功能。
低水平的白蛋白常常与肝病相关,如肝硬化或肝功能不全。
4.总胆红素总胆红素是一种由肝脏代谢废物产生的黄色物质。
血液中高水平的总胆红素可以指示肝脏疾病,如胆管堵塞或肝细胞受损引起的黄疸。
5.碱性磷酸酶(ALP)碱性磷酸酶是一种存在于肝细胞和骨骼组织中的酶。
高水平的ALP可能与肝胆系统疾病相关,如胆管炎、肝胆结石等。
6.甘油三酯(TG)甘油三酯是一种体内常见的脂肪,肝脏是其合成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高水平的甘油三酯可能与肝脏脂肪堆积或肝脂肪变性有关。
7.总胆固醇(TC)总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脂质成分,在肝脏中合成和代谢。
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代谢紊乱或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8.谷氨酰转肽酶(GGT)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存在于肝脏中的酶。
高水平的GGT可能与酒精滥用、肝毒性药物使用或肝脏病变有关。
9.尿素氮(BUN)尿素氮是血液中氨基酸代谢的产物。
肝脏是尿素的主要合成器官,因此低水平的尿素氮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有关。
10.肝功能测试(LFT)肝功能测试是通过对多个指标的综合评估来判断肝脏功能的测试。
它包括前面提到的ALT、AST、白蛋白、总胆红素、ALP等指标,旨在提供全面的肝脏健康状况。
肝胆外科常见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
肝胆外科常见检验结果及临床意义肝胆外科是一门临床外科学科,涉及到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检验结果在肝胆外科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肝胆外科常见的检验结果及其临床意义。
1.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代谢和排泄功能,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P)等。
-ALT和AST是两个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其升高可以提示肝细胞损伤。
ALT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入血液中,因此ALT的升高可以提示肝细胞损伤,常见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
-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其降低可以反映肝功能下降,常见于肝病、营养不良等。
-总胆红素是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酶结合形成的产物,其升高可以提示胆汁排出障碍,常见于胆管结石、胆管癌等。
-ALP是一种与胆汁分泌有关的酶,其升高可以提示胆汁淤积,常见于胆管结石、肝胆肿瘤等。
2.炎症指标炎症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对于肝胆外科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炎症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等。
-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升高可以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
在肝炎、胆道感染等炎症性疾病中,CRP往往升高。
-WBC是血液中的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增多可以提示炎症反应或感染。
在肝脓肿、胆道感染等疾病中,WBC常常升高。
3.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可以反映机体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于肝胆外科手术和出血性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PT和INR是评价凝血系统外路凝血功能的指标,其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功能障碍,常见疾病如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
-APTT是评价凝血系统内路凝血功能的指标,其延长可以提示凝血障碍,常见于凝血因子缺乏、DIC等。
肝功能检查指标正常值是多少各项检测指标临床意义有哪些
肝功能检查指标正常值是多少各项检测指标临床意义有哪些一、肝功能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一、谷丙转氨酶(ALT)最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之一,参考值为小于4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就是在急性与慢性乙肝与硬化活动,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的改变下,这个时候谷丙转氨酶就会从身体的细胞内溢出转移到血环血液中去,这样我们抽检结果就会偏高,而转氨酶反应的是肝细胞的损伤程度。
但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
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
另外需要注意,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
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谷草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0~37μ/L,当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身体肝细胞内与身体的心肌细胞内均都有存在的,而心肌细胞的含量是高于肝细胞的,但是当肝脏受到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在临床上可以作为心肌梗塞一囧心肌炎的一个辅助的检查。
三、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参与值为30-90u/L。
临床意义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
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ALP明显升高。
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
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
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四、谷氨酰转移酶(GGT)健康人血清中GGT水平甚低(小于40单位)。
临床意义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生。
肝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1. 引言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多
项指标可以了解肝脏的解毒、代谢、合成和排泄功能,对临床疾病
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 常见的肝功能检查指标
2.1 谷丙转氨酶(AST)和谷草转氨酶(ALT)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是评估肝细胞损伤的常用指标。
它们
在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其水平的升高提示肝脏损伤。
常见的原因包括肝炎、脂肪肝和药物性肝损伤等。
2.2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是由肝脏代谢产生的一种物质,通过检测胆红素的水平可以了解肝脏排泄功能的情况。
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其升高可以提示肝功能异常、胆红素代谢障碍等。
2.3 白蛋白和球蛋白
白蛋白和球蛋白是肝脏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检测它们的水平可以判断肝脏的合成功能。
低蛋白血症可以提示肝脏疾病、营养不良等情况。
3. 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指标的异常可以提示肝脏疾病的存在或肝功能的异常。
根据不同指标的异常情况,医生可以进一步判断具体的疾病类型及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肝功能检查还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
4. 结论
肝功能检查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和球蛋白。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肝脏的代谢、合成、解毒和排泄功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是指肝脏正常执行其各种生理功能的能力。
肝功能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特定酶和蛋白质来评估肝脏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包括肝酶(ALT和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理解这些指标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肝脏疾病。
1.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是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之一,它们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
正常范围:ALT<45U/L,AST<37U/L。
当肝细胞受损,这些酶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导致酶活性升高。
ALT比AST更常用于评估肝脏损伤;而AST/ALT比值>1可能提示酒精性肝病,小于1可能是肝炎(病毒性或药物引起)的迹象。
2. 总胆红素是由肝脏合成的,其中直接胆红素是游离于血液中的胆红素,可反映肝脏对胆红素代谢的处理。
正常范围:总胆红素<1.2 mg/dL,直接胆红素<0.3 mg/dL。
当肝脏功能受损或胆道阻塞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的水平会升高,可能出现黄疸等症状,提示肝胆道疾病。
3.总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的总量,白蛋白和球蛋白是其中两个主要的组分。
正常范围:总蛋白6.0-8.0g/dL,白蛋白3.5-5.5g/dL,球蛋白2.5-3.5g/dL。
低蛋白和低白蛋白水平可能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或肾脏疾病,而高球蛋白水平可能提示慢性炎症或免疫反应。
除了上述常用的指标,肝功能化验还包括凝血功能检测和血清胆汁酸检测等。
凝血功能通常用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评估。
正常范围:PT11-13.5秒,aPTT25-35秒。
凝血功能异常常见于肝脏疾病,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受损。
血清胆汁酸是检测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其浓度可能在肝脏疾病早期升高。
肝功能化验的临床意义是进行肝脏疾病的诊断、评估和监测。
肝功能检测可以帮助诊断和区分肝脏疾病的不同类型,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肝功能常用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肝功能常用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标签:肝功能;检验项目;临床意义肝功能化验是了解肝脏健康状况的主要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查肝功能的具体指标得到定位、定性、定量的反应,有助于各种肝病的诊断,了解肝病的程度、转归及预后。
因此,肝功能化验的临床应用对于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 乙肝两对半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其临床诊断,除依靠肝功能的生化检测外,在基层不能普遍开展乙肝病毒(HBV)DNA检测的情况下,卞要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志物免疫学监测[1]。
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不同的阳性结果组合有不同的意义,需结合临床由医师分析。
乙肝的检测五项指标:乙肝表而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自,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它可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汗液、泪水、鼻咽分泌物、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2-6个月,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2-8周时,可在血清中测到阳性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人部分可在病程旱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抗-HB、就是乙肝表而抗体;是乙肝的保护性抗体,也就是说:抗一HB、阳性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了免疫力;感染HBV后,HBeAg可与HBsAg同时或稍后出现于血清中,但消失早于HbsAg。
HBeAg仅存在于HB-sAg阳性者的血液中,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明显和传染性强的可靠标志,它与HBV-DNA,DNA多聚酶、Dane颗粒的检出有明显的平行关系,是体现病毒复制的重要血清标志物;抗HBE,又叫乙肝e抗原,英文缩写是HBeAb。
它和HbeAg是一对相对应的抗原抗体系统。
当E抗原转阴后,E抗体HbeAb和表而抗体HB-sAb同时出现,表明乙肝病毒复制停比或缓慢,肝脏病变穩定。
在慢性乙型肝炎由血清HBeAg转换为抗HBe,随之病毒血症水平降低而病情逐渐缓解。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检查常见各项检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肝酶:肝酶是指在肝细胞损伤时释放到血液中的酶类物质,常见的肝酶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ALT和AST被广泛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程度和肝炎活动性。
正常情况下,血清ALT和AST水平较低,但当肝细胞损伤时,这两种酶会释放到血液中,血清ALT和AST水平会升高。
因此,ALT和AST水平的升高是肝功能异常的指标之一2.肝蛋白:肝蛋白是指在肝细胞合成后分泌到血液中的蛋白质,常见的肝蛋白有白蛋白和球蛋白。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最重要的蛋白质之一,它主要由肝脏合成。
白蛋白的合成功能受肝细胞的功能状态和营养状况的影响,因此,血清白蛋白水平可反映肝脏合成能力和预测营养状况。
3.胆红素:胆红素是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在肝脏中由肝细胞转化为胆红素结合的形式后,由胆管从肝脏排出。
胆红素的升高可表明肝脏合成胆汁过程中的障碍,如肝功能不全或胆道梗阻。
胆红素水平检测是判断黄疸原因的重要指标之一4.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是肝脏另一个重要的功能,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和抗凝血物质,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和溶解平衡。
因此,肝功能异常时,凝血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PT和APTT的延长可提示肝功能异常和凝血系统的紊乱。
除上述指标外,肝功能检查还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氨、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的测定。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常见的脂代谢指标,血液中的异常水平可提示脂类代谢紊乱,影响肝脏功能。
氨和LDH是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时常见的指标,血液中的异常水平与肝细胞损伤有关。
总的来说,肝功能检查通过测定多项指标,可以综合评估肝脏的合成、代谢、排泄、解毒和调节等功能,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肝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解读肝功能检查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管理肝脏疾病,指导治疗方案制定和预后评估。
常用肝脏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脏生化试验俗称肝功能试验,是判断有无肝损害、评估肝病严重程度、追踪肝病进展以及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临床检验指标。
常用肝脏生化试验主要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红素(B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项目。
为帮助临床医生合理应用和正确解释常规肝脏生化试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临床及检验专家,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讨论,形成了《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
一、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影响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的因素诸多。
在留取标本的过程中,受血液采集、贮藏方法及是否溶血的影响;在检测过程中,存在不同批次试剂和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在不同个体存在性别、年龄及人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差异;在同一个体存在检测时间及是否进行剧烈运动等生理或病理学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仅有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轻度异常者,通常不能仅凭1次检测结果就作出诊断或急于进一步作各种检查。
临床医师应全面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并与实验室技师充分沟通,以作出恰当的评价。
为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对检验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应制定各种管理性、技术性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建立完善的肝脏生物化学试验质量检验保证体系,确保实验室和相关临床科室之间、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无缝衔接,从而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甚至差错。
临床科室应认真填写检验申请单,嘱咐患者按要求做好准备,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运送和储存标本。
检验科应定期进行系统校正(包括仪器、试剂及分析方法等)、质量控制,建立合适的参考区间,对检测结果进行仔细审核后及时发送报告。
在实际工作中,建议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检测标本宜在早晨空腹时采集,待测时间一般≤3 d。
临床分析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与解读
临床分析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与解读肝功能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肝脏状况以及肝疾病的严重程度。
通过对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与解读进行分析。
一、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蛋白质、分解代谢、解毒等。
通过肝功能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正常功能及异常情况,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具体来说,肝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诊断肝疾病: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疾病。
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酶的水平升高提示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升高提示胆汁排泄功能障碍;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的异常可提示肝功能异常。
2. 判断肝炎病毒感染:肝炎病毒感染是引起严重肝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异常与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如ALT、AST的水平升高提示病毒性肝炎。
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干预病毒感染,以避免进一步的肝脏损害。
3. 评估肝脏病变程度: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反映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
例如,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升高与肝细胞坏死的程度密切相关,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下降与肝功能不全的程度相关。
通过对肝功能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二、肝功能检查结果的解读肝功能检查包括肝酶、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等多个指标,各项指标的异常值反映了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或功能异常。
以下是常见的一些肝功能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的解读:1. 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这两个酶的水平升高通常提示肝细胞损伤。
ALT水平的升高常见于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而AST水平的升高则可能与心肌、肌肉等其他疾病有关。
血清ALT和AST的升高程度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2. 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胆红素是由肝脏代谢产生的,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常见于胆汁淤积或代谢紊乱。
临床分析中的肝脏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分析中的肝脏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参与许多生理功能的调节和代谢产物的转化。
在临床上,肝脏功能指标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文将对临床分析中常用的肝脏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肝酶指标肝酶是指在肝细胞内或胆道上皮细胞内存在的一类酶,其测定可以反映肝脏对外源性和内源性物质代谢的能力。
常用的肝酶指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受损释放ALT进入血液中时,其血清水平会升高。
因此,ALT是临床上最敏感的肝损伤指标,常用于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诊断。
AST存在于肝脏、心脏、肌肉和肾脏等组织中,其升高不仅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也可暗示心肌缺血或肌肉疾病。
在临床中,AST与ALT的比值(AST/ALT比值)可以帮助判断肝炎的类型,如急性肝炎时该比值大于1,而肝硬化或脂肪肝时该比值小于1。
GGT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胆道上皮细胞中,在酒精性肝病和肝胆疾病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此外,GGT的升高还与酒精摄入量、肥胖以及药物使用等有关。
二、胆红素指标胆红素是体内红细胞代谢产物,在肝脏中经过转化和排泄。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可以通过胆道被排泄至肠道。
临床上通过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可以判断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和胆道排泄功能的正常与否。
总胆红素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是已经与胆汁酸结合后的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是尚未结合的游离胆红素。
正常情况下,直接胆红素含量低于间接胆红素。
胆红素升高可见于肝细胞损伤、肝硬化和胆管梗阻等疾病。
三、凝血功能指标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因此凝血功能的评估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状况。
在肝功能受损时,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水平下降,导致凝血机制紊乱,易出现出血或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肝功能检查对于诊断肝脏是否异常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1临床意义[1]1.1血清谷丙转氨酶任何原因一起的肝细胞损害时,ALT及AST自细胞浆逸出,而一起血清ALT、AST升高,他们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但缺乏病因的特异性,其升高程度不一定与肝损害程度一致。
据研究,ALT在细胞浆内合成,AST在线粒体内合成。
如线粒体也遭严重损伤,AST逸出多而增高明显。
当慢性肝炎演变至肝硬化时,ALT、AST可正常或轻度上升,往往AST>ALT,故AST/ALT比值增大,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ALT和AST持续升高说明损伤时的肝细胞内膜漏出增加或伴有慢性肝炎活动。
Gitlin曾提出,AST/ALT在0.31~0.63间,预后良好;1.20~2.26提示肝坏死,介于二者之间者预后无明确关系。
潼野报道,AST/ALT于慢性活动性肝炎为0.9±0.32,代偿性肝硬化为1.5±0.7,失代偿性味1.9±0.7,肝癌时50%大于3。
1.2γ-谷氨酰转肽酶1.2.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血中GGT明显升高。
其原因是癌细胞产生的GGT增多和癌组织本身或其周围的炎症刺激作用,使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以致血中GGT增高。
1.2.2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胆道感染、肝硬化等都可使GGT升高。
1.2.3其他疾病如心肌梗塞、急性胰腺炎及某些药物等均可使血中GGT升高。
肝硬化时,约90%以上病例GGT升高,尤以酒精中毒性肝硬化明显。
胆汁性肝硬化则往往显著增高。
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GGT持续低值提示预后不良。
原发性肝癌时GGT可明显升高,徐克成等用4%~15%聚丙胺凝胶阶段梯度电泳检测GGT同工酶,其9条区带中的II带为原发性肝癌特有,可助鉴别。
1.3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血清白蛋白正常值为35~55g/L,球蛋白为20~30g/L,A/G比例为1.5:1~2.5: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脏生化试验俗称肝功能试验,是判断有无肝损害、评估肝病严重程度、追踪肝病进展以及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临床检验指标。
常用肝脏生化试验主要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红素(Bil)、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项目。
为帮助临床医生合理应用和正确解释常规肝脏生化试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临床及检验专家,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讨论,形成了《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
一、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影响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的因素诸多。
在留取标本的过程中,受血液采集、贮藏方法及是否溶血的影响;在检测过程中,存在不同批次试剂和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在不同个体存在性别、年龄及人体质量指数等因素的差异;在同一个体存在检测时间及是否进行剧烈运动等生理或病理学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仅有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轻度异常者,通常不能仅凭1次检测结果就作出诊断或急于进一步作各种检查。
临床医师应全面采集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并与实验室技师充分沟通,以作出恰当的评价。
为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对检验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应制定各种管理性、技术性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建立完善的肝脏生物化学试验质量检验保证体系,确保实验室和相关临床科室之间、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无缝衔接,从而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误差甚至差错。
临床科室应认真填写检验申请单,嘱咐患者按要求做好准备,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集、运送和储存标本。
检验科应定期进行系统校正(包括仪器、试剂及分析方法等)、质量控制,建立合适的参考区间,对检测结果进行仔细审核后及时发送报告。
在实际工作中,建议特别注意以下问题:1.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检测标本宜在早晨空腹时采集,待测时间一般≤3 d。
2.应加强检测质量控制,以保证实验检测的总分析误差不超过正常值上限(ULN)的10%~20%。
3.宜分别设立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正常值范围。
对儿童及60岁以上人群的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正常值范围也最好有所区别。
4.所有异常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均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解释。
5.对于偶然发现的或在剧烈活动后出现的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结果异常,应适时重复检测。
6.当仅有单项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指标轻度异常或高度怀疑实验室检查有误时,应及时重复检测。
7.当有2项以上肝脏生物化学试验检测指标出现异常,或某项指标反复或持续异常时,患肝病可能性很大。
二、临床意义及其评价要点(一)血清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包括ALT和AST。
ALT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其次为心肌、脑和肾组织。
组织中ALT位于细胞质,其肝内浓度是血清中浓度的3000倍,血清半衰期为(47±10)h,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
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型AST 活性占肝脏AST总活性的80%左右。
正常成人血清AST/ALT比值约为0.8。
心肌梗死和慢性酒精性肝病等情况下AST活性升高以线粒体型为主,血清中AST/ALT比值升高;在病毒性肝炎或其他严重肝病(如肝硬化),若肝细胞损伤加重和(或)累及线粒体,则AST/ALT 值也可明显升高。
应注意,服用联苯双酯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患者也可出现AST/ALT比值升高。
正常情况下,血清ALT和AST浓度低于30~40U/L。
在不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按照国际惯例将ALT ULN定为男性40 U/L、女性35U/L。
但有调查结果发现,5%~10%的慢性乙型肝炎、15%的慢性丙型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转氨酶水平也在此“正常范围”内,因此认为目前的血清转氨酶ULN可能包含了肝脏不正常的人群。
此外,由于检测方法不同及定义正常值时参考人群的潜在差异,不同实验室之间使用的转氨酶ULN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转氨酶水平升高”应该是指高于某具体实验室推荐的ULN 水平。
转氨酶水平高低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通常并不完全一致,但划分转氨酶升高程度有利于缩小病因鉴别诊断的范围。
转氨酶轻度(<5×ULN)至中度(≤15×ULN)升高可见于多种疾病,见表l。
应当结合其他生物化学指标、病原学指标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分析,见图1。
而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15×ULN)仅见于少数疾病,其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缺血性肝炎、急性药物或毒物性肝损害。
有时转氨酶水平显著升高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的活动加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丁型肝炎病毒等其他病毒感染、急性布-加综合征(尤其是伴有门静脉血栓者)、肝小静脉闭塞病、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肝梗死等疾病。
急性病毒性肝炎及药物或毒物诱导的肝损害患者,其转氨酶水平需数周至数月恢复正常。
而在缺血性肝损害(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出血)的患者,只要缺血缺氧状态得到纠正或缓解,其转氨酶水平在达到高峰之后的24h之内可下降50%或以上,7d后可降至正常。
转氨酶暂时性升高亦可见于结石引起的一过性胆总管阻塞,在胆管阻塞解除后24-48 h内显著下降。
对于转氨酶升高<2×ULN的患者,如患者无症状,Alb、PT和Bil水平正常,可暂时随访观察。
如重复检查证实血清转氨酶仍然升高,则按相应程序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和处理,见图1。
推荐意见:1.血清转氨酶活性升高是反映肝损害的敏感指标。
一般情况下,ALT反映肝损害的灵敏度高于AST,但它们的水平高低与肝损害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平行,且应注意骨骼肌、心脏、肾脏等其他组织器官病变也可导致血清ALT和(或)AST活性升高。
2.“转氨酶升高”的含义是高于送检实验室推荐的正常值上限水平。
是否修订ALT和AST的ULN,目前尚难统一意见。
3.在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急性肝损害中,划分转氨酶升高程度,有利于缩小鉴别病因诊断范围。
4.对血清转氨酶水平进行动态监测有助于急性肝损害病程观察和(或)病因鉴别。
5.AST/ALT比值升高有助于诊断酒精性肝病、判断肝损害严重程度及肝病进展情况。
6.依据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和选择性实验室和(或)影像学检查,可以诊断出大多数肝胆疾病或肝外疾病,见图1。
(二)血清ALP和GGT:血清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也可来源于胎盘、肠道或肾脏。
妊娠3个月后,胎盘型ALP进入血液循环,可达到正常的2-3倍,并在分娩后持续升高数周。
14岁以前的儿童及婴幼儿血清ALP水平高于成年人,青春期男性的血清ALP水平甚至可达成人的3倍。
高脂饮食后可使血清ALP水平短暂升高。
排除上述生理因素及骨骼疾病,血清ALP明显升高提示肝胆疾病。
血清ALP升高程度与肝胆疾病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大约75%长期胆汁淤积患者的血清ALP显著升高(≥4×ULN)。
血清ALP轻度升高(≤3×ULN)对于判断胆汁淤积缺乏特异性,可见于各种类型的肝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动态观察血清ALP活性有助于黄疸病情判断。
如果血清中ALP持续低值,则阻塞性黄疸的可能性很小;若血清Bil逐渐升高,而ALP 不断下降提示病情恶化。
导致单项ALP升高或以ALP升高为主的肝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病因很多,可见于:①结石或肿瘤所致的胆管部分梗阻;②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早期;③肝脏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结节病、肝脓肿、肝结核及转移性肝癌;④肝外疾病,如骨髓纤维化、腹膜炎、糖尿病、亚急性甲状腺炎、胃溃疡;⑤肝外肿瘤,包括骨肉瘤、肺、胃、头颈部和肾细胞癌、卵巢癌、子宫癌和霍奇金淋巴瘤;⑥药物,如苯妥英钠。
GGT分布在多种组织包括肾、胰、肝、脾、心、脑及生精管等多种组织的细胞膜上。
血清GGT升高主要见于肝胆胰疾病。
GGT的临床价值在于它有助于判断ALP升高的组织来源,因为GGT活性在骨病时并不升高。
血清GGT水平升高也见于服用巴比妥类药物或苯妥英钠的患者,以及酗酒或酒精性肝病,亦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后等疾病状态。
推荐意见:1.排除正常妊娠和生长期等生理因素以及骨骼疾病,血清ALP明显升高提示肝胆疾病。
2.GGT和ALP同时显著升高,强烈提示ALP升高来源于肝胆疾病。
3.血清ALP明显升高提示胆汁淤积相关疾病,血清ALP活性轻度升高则亦可见于其他肝脏疾病。
4.单项ALP升高或以ALP升高为主的肝生物化学指标异常可见于多种情况,需要结合转氨酶、血清Bil、GGT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见图2。
(三)血清Bil:Bil代谢功能的常规检测主要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又称结合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1Bil,又称非结合胆红素)。
其中,血清IBil水平的增高源于生成过多、摄取或结合过程障碍;而DBil水平增高则可能由于分泌减少或逆行渗漏所致。
肝细胞生成Bil的限速步骤是DBil分泌人毛细胆管,因而肝细胞功能严重低下会导致以DBil 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
在肝胆管疾病的恢复后期,几乎所有的DBil都以与Alb结合的大分子形式存在,形成δ胆红素,使原有DBil的半衰期(4 h)延长至接近Alb的半衰期(12~24 d),导致血清Bil水平缓慢下降,并且出现血清DBil升高而尿Bil阴性征象。
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因,见表2。
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血清Bil和体内TBil含量的关系。
水杨酸、磺胺类药物及游离脂肪酸等物质可以加重黄疸;而血清Alb浓度升高(如血液浓缩),则能使Bil暂时从组织向血液循环转移,减轻黄疸。
血清标本经日光照射1 h后,TBil测定值增高30%,光照对IBil的影响大于DBil,室温下避光保存其稳定性可达3 d。
由于肝脏清除Bil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储备,故TBil不是评价肝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
即使在中度至重度的肝实质损害,部分或短暂的胆总管梗阻,其血清Bil浓度亦可正常。
TBil 升高的程度对黄疸病因诊断的价值不大,但其大致规律为:①一般程度的溶血很少能使血清Bil值超过5×ULN(85.5 mmol/L);②肝实质疾病或胆管结石所致的不完全性肝外胆道梗阻,较胆总管的恶性梗阻所致血清Bil浓度低;③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血清Bil浓度越高,经组织学证实的肝细胞损害越重、病程越长;④在酒精性肝炎患者,血清Bil浓度超过5 ×ULN是预后不良的表现;⑤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Bil水平持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⑥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Bil常较高,且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 ×ULN,达到或超过10×ULN;也可出现Bil升高与ALT和AST降低的所谓“胆酶分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