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教案)

合集下载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教学重点】1、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讲授法【教学设计】一、同学们,下面我将播放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视频材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

二、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史回顾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经济体制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

50年代中国由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前后大约用了5年左右的时间,其变动之剧烈、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在整个世界经济体制变迁史上都是罕见的。

随后用了20年的时间试图巩固和完善这种经济体制,其手段之激烈、教训之惨痛又是古今少有的。

1978年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了教训,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又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其后20多年中国经济所取得的伟大成,不仅证明了市场经济这个世界文明的成果同样适用于中国,也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发展做出贡献的自信心。

中国在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的客观因素。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后的20年里,尽管它在集中资源加快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基本保持了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但是计划经济最大的缺陷是不能长久实现社会所追求的高效率,而这正是计划经济体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的真正原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和建设特点,明确其重大意义,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点,认识和理解如何规范市场行为的重要性;
2. 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历程,深入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发展出的新的机制、新的车间和新的方法,加深对计划经济改革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认识;
3. 理解制度创新的内涵和意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路径,了解制度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第一课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演变
1.2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我国的“大跃进”时期
第二课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2.1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
2.2 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点
第三课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3.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第四课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
1. 授课
2. 互动问答
3. 分组讨论
四、考核方法:
1. 期末考试
2. 作业
3. 课堂表现
五、实施步骤:
2. 第二节课,讲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介绍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点。

3. 第三节课,讲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介绍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历程。

5. 教学结束后,布置作业、课堂表现考核、期末考试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3. 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点和不足;4. 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1. 教师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2.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讲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0分钟):通过讲解概念和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和运行体制,其基本特征包括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原则、国家调控和计划经济等。

3. 分组讨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过程,通过整理资料和讨论,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4. 小组汇报和讨论(2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5. 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点和不足(2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概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基本特征、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汇报情况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了解程度;2. 开展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活动,评估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Design of Teaching: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I. Teaching Objectives:1.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2. Mast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3.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4. Cul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and critical ability towards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1. Introduction (10 minutes):Guid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concep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through questions.。

《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历史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新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并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基本特征、重大措施;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基本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阅读有关材料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 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特征。

难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

四、教法设计与课时安排采用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国内外新的时政材料,开展讨论式的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和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五、学情与学法引导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了一些学习策略。

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以及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知道一些感性知识,但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设计及说课材料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设计及说课材料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设计武威第六中学马国文一、教学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人教版)经济学常识专题五的第三框题。

教材在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后,主要介绍了我国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背景及主要观点的分析,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各种经济理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领悟;深化学生对当前我国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历史、认清现实,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自觉性。

二、学情分析《经济学常识》作为一门选修课,是必修课《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仅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学生选修。

但考虑到高考、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生活实际等各方面的因素,文科班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基础知识应该有初步了解,初步掌握了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科学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初步树立了正确的市场经济观念和价值观,为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奠定了知识基础;而教材与历史学科内容比较接近,如何从政治学科角度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将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给三维目标的落实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备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考虑到各种可能性。

三、设计思想1.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

2.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中,为实践新课改理念和贯彻课程标准规定的“正确认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基本特征及其基本框架。

”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情境导入、案例分析等,恰当运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特殊性,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以降低学习难度,注重学生预习自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识记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远景目标。

3、理解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说明三者协调才能使社会持续发展。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 1 教时【教学内容】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2、识记理解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3、识记理解公在制主体地位及表现;4、识记理解运用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5、识记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教学重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2、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3、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教学难点】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2、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3、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学法指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预习思考题;【教学准备】1、教学投影片;2、目标检测题;【教学设计】一、导入目标1、课堂提问: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2、导入新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节课开始,我们着重介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3、板书课题4、出示教学目标二、引导自学㈠、布置学生自学课本87至90页,通过自学,能回答以下思考题,大致理清课本脉络结构;自学思考题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什么?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3、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5、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6、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想一想: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什么?7、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什么?(我们应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讨论: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㈡、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三、教师导教㈠、师生共同讨论解决思考题,分析、梳理教材第六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一、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什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高中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对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历程,以及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往往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内涵和特点理解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教学活动进一步加深认识。

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教学深入浅出地进行教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b.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历程;c. 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c. 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b.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c.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1. 活动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教学。

2. 概念解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它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是什么,以及与其他经济体制的区别。

3. 分组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种经济体制(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混合经济等),请他们讨论和总结各自经济体制的特点,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特点概述:教师总结学生的探讨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特点。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具体表现和特点,如全民所有制经济、按劳分配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课件20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课件2019)

永为新室辅 为太子置师友各四人 不豫修治 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 云风并起而杳冥 当期之日 悉征灵圉而选之兮 而刀间独爱贵之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蒯通知天下权在於信 庶子 皇帝入庙门 东阳甯君 沛公引兵西 其掾胡亚夫亦避罪从军 招樊哙出 左右前后行过日 充国以为 狼何 臣
端所见其书印图及它逆亡道事验明白 夺左贤王旗鼓 赋中中 击章平军於好畤南 保至尊之重 先有功也 殆继体之君不宜改作 微令旁长御问知太子所欲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成帝长舅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 昭帝始元六年置 唯西方未有加 曰 {窃见安汉公自初束脩 诏掖庭令敢
史 曲逆户口几何 对曰 始秦时三万馀户 凡五星 喜儒术 所以抑心意 案夫项令谢 歌鼓员二十四人 自初起沛还至砀 平者多患害 甘泉泰一 汾阴后土 上卿死 定襄闻伯素贵 无爱於士 义以相匡 为语兒侯 北面奉首 义不量力 市列 一切税天下吏民 是故钟期死 南与西夜子合接 未能尽明
此天下所以回心也 即罢兵 为国者一朝失礼 与五铢钱并行 东至中留入潭 恽为中郎将 今汤亲பைடு நூலகம்钺 一日 窃有御车二乘 彘应手而倒 《臣寿周纪》七篇 为人性倨 左迁君为太子太傅 诸吕用事 秦兵竟败 谋於忠贤 守束州丞 一曰光道 綷云盖而树华旗 事节财足 期门掌执兵送从 解脱其玺
声谢我 因棜将军敖有罪 运天关 与连和 皆受官禄 田宅 财物 产气黄钟 因利乘便 用甄丰 甄邯以自助 子烈王偃嗣 赐钱二百万 为楚所败 复立戴王弟襄隄侯子愈为广德王 大昆弥治赤谷城 莫能有终 孝文即位 公移敕书曰 即各欲求索自快 臣愚以为非冠带之国 今规以为苑 外内骚动 吏
卒奉词焉 就国之后 罪一也 复为郅支遗虏所笑 愿吾子因循旧贯 合於古制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 贯黄龙 当伏重诛 谓螟螣之属也 以相约而后相谩 政缓则出晚 故用宦者 终有叔段篡国之祸 诸侯散落 功德茂盛 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 元帝不以为能 其上将军印绶 布恩施惠 胜兵二千人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本节课主要介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特点,使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以下内容: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点;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和问题;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和特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2. 教学难点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进行问题研究和探讨。

3. 观摩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资料,让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有更直观的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引人入胜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给出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和表现给予评价,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评价,指出不足并给予指导性意见。

3. 学习成绩通过考试或者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观摩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程度,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评价方面,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富有趣味性和有效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优秀教案
三小结
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知识较强,离学生认知较远。故学习时从学生身边事例导入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兴趣,增强熟悉感,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知识创造条件。
教师强调改革思路:(1)试点探索,逐步推广(2)下放权限,责任到位
2.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
问:知道双十一是什么日子?京东,阿里巴巴是如何经营的?
教师导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不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要求学生看书归纳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间,事件,目标及任务,明确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多媒体打出世界贸易组织图徽和简介
引导学生思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和作用。
多媒体播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
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吗?
学生书设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难点
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出市场的一些画面,问:现实生活中的服装店,酒店等企业数量很多,它们属于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企业什么时候大规模出现的?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计划经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基础性作用,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2.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可以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国企改革的实质和目标。

【教学难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什么是经济体制(概念),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状况如何?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因)、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根本目的、内容、改革的目标、改革的实质?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其意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活力。

2.国企改革实质: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死,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的情况。

3.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课件3:5.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件3:5.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内核。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第 24 页 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市场经 济理论的内核。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 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发展是硬道理。” (4)“异同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 不同。要“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 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第 20 页
结合材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哪些环节入手?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1)完善市场经济体 制,应该从市场主体、市场 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三方面
【思维导向】市场经济体制,首先 要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但 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两只手, 手挽手才能使经济协调发展。
入手。
第 21 页
工程。
2.类型
市场主体:_企__业__(最基本)、_家__庭__和政府。
3.市场主体的培育
党的十四大以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_现__代__企__业__制__度__逐步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_微__观__基__础__基本形成。
三、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 10 页
1.地位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_重__要__
提示:此观点错误。党的十四大以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
(2)宏观调控体系的作用的发挥,需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行政手段为辅。(√ )
提示:此观点正确。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体系的作用的发挥,需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
第1 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和意义,明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和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成就、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等资料,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兴趣,并引出教学内容。

二、讲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约15分钟)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产生条件和历史渊源五、总结与讨论(约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六、作业布置(约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小组讨论课题,要求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并对比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差异。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传授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发展历程,使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互动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

3. 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实际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辅助课堂讲解,生动形象地展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2. PPT展示:使用PPT制作课件,整理和展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概念、特征、历程和意义,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第三单元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教案)

第三单元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教案)

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新经济基本框架的会议;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的十年;社会主义的新目标2、情感态度价值观1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3、能力目标:1让学生收集资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化。

2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3在分组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2学生讲述;3老师点拨。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第2~4课所学内容,然后教师提问: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和伟大决策?(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经济开放。

提问:随着改革开放进行,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搞清这个概念,必须首先理解什么叫做经济体制?所谓经济体制通俗地说就是抽象意义上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价格体制,等等。

经济体制一般分为两种: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那么,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体制。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我们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因此,上述两种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经济观,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同和信仰。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历史背景。

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引用相关的经济理论名言或者历史事件,引起学生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

2. 知识讲解:老师通过讲解,介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点。

3. 案例分析:老师选取几个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分析它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和实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深入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和不足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媒体辅助: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影响。

6. 总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案例和相关数据,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和实际效果。

2.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展开自由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课堂互动情况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路径。

3.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必要性和挑战。

4.思考如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教学内容和活动:
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并且整
理出小组课堂笔记。

总结: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对于讨论和案例分析所总结出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

课程评估: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测试,检查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所有的知识内容。

同时,考核学生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具体方法和实现过程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资源:
1.来自网上和电子图书馆的教学材料和课堂笔记。

教学要求:
1.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探究式、实践性教学方法。

2.发扬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

3.倡导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着眼实际,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教学后记录:
指导学生做出知识总结,收集他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检测自己的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课后改进。

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况1.定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

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理论提出:①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1.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严重不足。

2.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踏上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措施1.全面放开粮价,实行市场定价为主,全部取消粮票粮本,由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2.改革金融体制,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3.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节市场价的并轨,允许人民币的有条件兑换,以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4.改革企业所得税,将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为内资企业所得税,为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竞争创造条件;5.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养老、医疗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建设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表现: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商品市场体制,已经基本建立。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协调工作1.原因: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应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甚至破坏性。

2.协调: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我国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制,从而有力地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案【精品教案】.doc

新人教版政治选修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案【精品教案】.doc

第12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一板块疑难突破1.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至50年代中期是必要的合理的。

①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农业生产萎缩,全国交通阻塞、物资奇缺、通货膨胀、人民困苦。

我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帝国主义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②合理性:我国必须尽快恢复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尽快发展国防事业,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以保证重工业,国防工业的优先发展。

③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952 年国民经济基本恢复,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取得突出的成就,开始改变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了基础。

(2)从“大跃进”开始,已经显示出了计划经济“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3)体制弊端的主要表现: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

(4)改革: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一系列改革。

①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②在城市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中共十四大又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

商品是用于市场交换的产品,商品经济就是由市场来联系、协调的经济活动。

基于商品经济有市场调节的作用,可以把商品经济称为市场经济。

狭义地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充分发育,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的商品经济。

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探索①主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十一届二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④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按“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提出新经济基本框架的会议;新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市场经济建立与完善的十年;社会主义的新目标2、情感态度价值观1 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

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进入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3、能力目标:1让学生收集资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化。

2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3在分组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教学方法:1研究性学习;2学生讲述;3老师点拨。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第2~4课所学内容,然后教师提问: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战略决策和伟大决策?(党的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经济开放。

提问:随着改革开放进行,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课题。

【讲授新课】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搞清这个概念,必须首先理解什么叫做经济体制?所谓经济体制通俗地说就是抽象意义上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经济运行调节机制,价格体制,等等。

经济体制一般分为两种: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那么,什么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体制。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我们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土地等经济资源。

计划经济体制是指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因此,上述两种经济体制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

提问: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从1957年到1978年的20余年间,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但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以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

(引出: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原因提问:为什么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方法:教师提供相应材料,并要求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分析,并进行总结归纳。

)1、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起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五六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形成正确认识。

)但是,这种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①所有制的形式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②政企职责不分,形成企业办社会的现象;③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④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和职工都吃“大锅饭”;⑤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一定的自主权;等等。

这些弊端使得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①平均主义泛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多利益,但是,劳动者的收入与“不干者”、“少干者”毫无区别,这就使劳动者往往不思进取,“出工不出力”。

②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发展。

1953—197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1%,远低于同期亚洲“四小龙”的增长速度;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4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27位。

其中出口额为97.5亿美元,仅占到世界份额的 0.75%,居全球第28位,进口108.9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的0.81%,居全球第27位。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汇储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到1978年外汇储备仅有8.4 亿美元,远低于同期的韩国(27.4亿美元)、泰国(19.7亿美元)和菲律宾(17.5亿美元)外汇储备。

(通过表格数据对比分析说明。

)③商品供应严重不足,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优先重点发展重工业,而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这就导致各种食品和轻工业品严重短缺,市场供应贫乏,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从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了长达20年之久。

(通过展示相关票证以及图片资料说明。

)总之,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阻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2、对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

改革开始以前,我国20多年的经济建设实践表明,单靠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制度和体制方面的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尝试将市场和计划两大经济手段结合起来,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在市场调节作用得以发挥的时期,生产发展得快,经济充满活力。

市场调节作用得到发挥的企业和地区,机制灵活,生产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快;反之,受传统体制影响较大的地区或企业,机制较为僵化,生产增长缓慢。

从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体会到市场经济能有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教学方法:播放视频资料。

)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围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问题沿途发表许多重要谈话。

历史上的市场经济都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因此,人们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针对这种观念,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精辟、透彻的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思想束缚,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经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理论在我国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方法:展示有关材料,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1979年,我国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针,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主张。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进行观念更新的上述过程,是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长达14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的。

这一观念更新的过程表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这就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99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质文件,必将进一步失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补充说明。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规定:(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措施(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分析、概括。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党和政府出台了重大改革措施:(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价。

到1993年,绝大多数农产品包括粮食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粮价全面放开后,实行市场定价为主,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

(2)改革金融体制。

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离。

(3)改革外汇管理体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外汇分成;实行银行售汇制,消除外汇双重汇率,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剂市场价并轨,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