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有与无-思想及其渊源
_是_与_存在_或_有_理解黑格尔
2004年9月 河北学刊 Sep.,2004第24卷 第5期 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24 No.5外国哲学与哲学史西方哲学经典的现代解读与诠释(专题讨论)主持人:王晓朝3[主持人语]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
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
语言的产生,进而文字的产生,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
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
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
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
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
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
因此,要维系和保全传统,求得传统真相,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
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而在跨文化背景下,则要复杂得多。
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
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
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融会中西哲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
可以设想,若无对中国传统经典和西方外来经典的翻译与诠释,这些融会中西古今哲学思想的现代哲学体系的创建是不可能的。
对于中国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之培育与发扬、中国现代学术思想之发展与创新来说,翻译与诠释经典是一条根本的通道。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从事经典著作的解读和诠释活动有一个大前提,这就是承认不同的思想体系有公度性(commensura2 bility)。
简言之,无论东西南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如果连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都不承认,那么,不仅整个20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是无意义的,而且就中国哲学界目前孜孜以求的创建全新的21世纪的中国哲学范式来说,充其量也只能使中国哲学成为一源之流,一根之木,即所谓“回归原始”。
黑格尔论“有”与“无”及其意义
“
有
从
’
中有
伙
无
”
”
,
中 能 保 泞自身 的
有
,
靠 的是
变易
”
,
有
”
到
无
”
“
无
”
中有
,
“
有
无
. ,
、
“
无
是 消灭
从
“
”
到
“
有
”
是发 生 的东西
, “
,
两者 都是 变
,
但又 有 区 别
,
.
在变中
,
“
有
.
”
和
“
无
”
都 是 逐 渐 流 业而 被 扬 弃
,
但不 是 互 相汤弃 对方 是 对立 的
.
而 是 自身 扬 弃 自身
一
它是
.
“
纯是
”
,
是 不可 感觉
、
不可
直觉
、
不 可 表 象的
阻这 种纯有 只 是 纯粹 的抽 象 必 然 要 使 它 过 渡 到 它 的 对 方一 一 规定
,
,
因此是绝 对 的否 定
“
.
“
有
,
”
自身 具 有 的 这 种 矛 盾 性
“
,
无
”
.
花纯 粹 的 抽 象 中
,
有
”
和
“
无
”
是 同 一 的无
“
“
无
“
:
,
在其 中
有
与
“
无
都
浅谈对黑格尔《逻辑学》有的理解论文
浅谈对黑格尔《逻辑学》有的理解论文浅谈对黑格尔《逻辑学》有的理解论文本文主要浅谈对第一编有论的第一章“有”的理解。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黑格尔在上卷的开篇中提到的以“纯有”为科学的开端的理解;第二部分则重点分析了对“有、无、变”三者的含义和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作为引申,浅谈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的一些相通之处。
一、对以“纯有”作为科学的开端的理解(一)开端是“纯有”,“纯有”即“纯思”每个时期的哲学家都在追寻哲学的开端,但黑格尔却认为哲学并无开端,他认为,哲学是一门圆圈式发展的科学,它的起点亦是终点,它是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便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
哲学无开端,但哲学体系有开端。
那么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到底是什么呢?黑格尔说:“哲学的开端,必定或者是间接的东西,或者是直接的东西,而它之既不能是前者,也不能是后者,又是易于指明的。
”于是,黑格尔把“纯有”作为哲学的开端,因为“纯有”满足了黑格尔对哲学开端的三个要求。
第一,开端必须是绝对的',它不可以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没有根据。
第二,纯有符合哲学体系中圆圈式发展的要求。
第三,纯有作为开端包含着以后发展的全部可能性。
因此,在黑格尔的哲学里,只有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纯有”才是科学的开端,同时批判了费希特以自我为哲学开端的思想。
(二)从思维和存在同一的角度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开端是逻辑的,它应当是在自由地、自为地有的思维原素中,在纯粹的知中造成的。
”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的一个重要起点是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康德认为思维与存在的不同一,而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思维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还是思维方式。
黑格尔的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统一,他认为所有一切活动都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反思运动。
基于此,黑格尔批判了在他之前的关于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形而上学、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直接知识或直观知识。
关于文体学本体论意义有无的思考
关于文体学本体论意义有无的思考赵卫【摘要】文体学本体论的有无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本文旨在1)从本体论哲学视角探讨文体学本体论的有无问题;2)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进一步解析文体学本体论的生成模式,从而在文体学存在本原的向度上对文体学理论和实践的萌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和补释作用.【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年(卷),期】2010(031)004【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文体学;传统本体论;后形而上学现代本体论;文体学本体论;概念整合理论【作者】赵卫【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51.0 引言文体学作为一门从语言学角度研究文学作品文体的学科,因其研究对象的主观、感性、经验性特质以及研究路径中关于文体学在客观描述行为和主观阐释行为的关联问题上的争论,其本体论的有无也由此一直成为学者们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刘世生在《语言模式:文体学入门》(Patterns in Language:Stylistics forStudents ofLanguage and Literature)的导读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外曾有学者认为,文体学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学科,难有大的发展前途。
然而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在文体学这块土地上耕耘是大有可为的。
”(参见Thornborrow et al.,2000)他提到本书与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学有两点重要的不同。
其中之一是本书把当代语言学关于阅读与解释过程的理论吸收到文体分析模式中,认为意义不只存在于文本之内,文本之外的语境因素也影响到对语篇意义的解释;因此,同一个文本可能会有几个不同的意义。
文体学何以具有本体论意义?该书体现的文体模式在何种意义上具有本体论意义?受此观点的启发,本文旨在1)从本体论哲学视角探讨文体学本体论的有无问题;2)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进一步解析文体学本体论的生成模式,从而使得文体学本体论的研究意义显现出来。
论黑格尔的“有”“无”“变”
论黑格尔的“有”“无”“变”摘要: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讨论了“有”“无”“变”。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特殊的含义,它们彼此之间密切相关,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开端而进行其他问题的研究。
黑格尔“有”的特征是“始”,“无”的特征是“非幻”,“变”的特征是“统一”。
从最根本上来说,黑格尔使“有”“无”“变”成为了人们可以思维的东西,或者说是思维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有;无;变;统一黑格尔的《小逻辑》有三个主要的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存在论是整个逻辑体系的开始,“有”“无”“变”又是存在论的开端。
这些概念到底讲的是什么?我们对此不能进行简单的臆测,因为这个开端是理解黑格尔的钥匙。
一、“有”之始哲学的开端是什么?每个时期的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开端,黑格尔却认为哲学无开端。
正因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有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
因此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以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
”[1]而这个绝对正确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因此哲学史呈现出哲学体系不断的更换。
黑格尔独辟蹊径,指出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的,至于哲学本身却无所谓起点。
因此,他也为研究的方便寻找了一个开端,那么这个开端是什么呢?在《小逻辑》中,他一开始就用很大的篇幅来讨论逻辑学以什么为开端的问题。
经过分析,他指出只有“是”才能作为开端。
(一)“有”之何谓德语中,“Sein”相当于英文中的“Being”,可以翻译为“有”“是”“存在”等等。
讨论“有”的问题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传统,他们很早就开始谈论“这个存在,那个也存在,不但一个东西存在,一个东西的性质也存在,一种关系也存在,甚至一个东西的不存在、缺陷也存在,‘有一种缺乏’,这就把问题搞得错综复杂了”[2]。
在古希腊,巴门尼德就指出,“是者”是真理研究的对象,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他完全割裂了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
黑格尔对此十分赞赏,并称哲学真正的开端就在巴门尼德。
黑格尔哲学思想诠释
黑格尔哲学思想诠释吴琼刘学义/著1.黑格尔哲学概况欧洲哲学史上的四位大师级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得、黑格尔○1黑格尔哲学产生的条件黑格尔的时代是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时代,亦即法国革命的时代。
早在17世纪中叶,荷兰就取得先进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地位。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早在1688年完成,建立与贵族妥协的资产阶级政权。
美国于177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法国革命时期达到高潮。
黑格尔是当时德国封建实力强大而资产阶级却比较软弱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哲学家。
德国资产阶级软弱的原因及具体表现:○1当时德国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
○2农民没有得到解放,技术和工商业不发达。
○3经济上的落后性决定了政治上的不统一。
○2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来源○1古希腊唯心论与黑格尔哲学爱利亚学派------否认生成或变化和多样性的真实性他们说:唯一的真实是“有”。
唯“有”在,而“生成”是虚无,是一种幻觉。
“有”是“一”,而唯“一”在;“多”是虚无。
爱利亚派的哲学并不否认外部世界的存在,而否认它是真实存在,否认它的真实性。
不管什么存在、生成、多样性、运动等等,都只是显现。
综上课得出:第一、在者不实:第二、实者不在○2柏拉图-柏拉图认为,共相、理念是普遍性的东西是世界的绝对基础。
世界中的事物是共相或理念的复制品。
这些复制品是根据上帝铭刻与质料之上的理念的印象制造出来的。
柏拉图所谓的“质料”是无形式、无特点、无规定;它是虚空,是事物的无形式的基质。
这种思想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客观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3亚里士多德压力是多德提出质料和形式相结合的理论。
他得形式相当柏拉图的理念,都是共相。
但是他否认形式、理念、共相在一个与现世分离的世界中友其独自的实存。
例如:金子是黄色的,这里的“黄”是没有离开金子的独立实存的。
因此,共相不像柏拉图所色相的那样有其与事物分离的实存。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质料与形式相结合时,形式在逻辑上是在先德,质料在逻辑上是其次。
“纯有”与“纯无”: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原点
、
“ 纯有” 也就是“ 纯存在 ” , 它是作为“ 纯无” 的矛 盾 对 立 面 而被 设 定 的 。设 定 “ 纯有 ” 这 个 范 畴 的 价 值, 是 为了从最基础 的逻辑上 , 论证对立统一规律 的正 确 性 。例 如 , 我 们 可 以单 一 地论 证 运 动 和静 止 的对立统一关系 , 但并不能推广到其他一切事物身 上, 而 当在 逻辑 原点 上 用一 般 的 、 抽象的、 代表 性 的 概念 论证 对立统一 规律后 , 就可 以推 而广之 。这 样, 用抽象 出的“ 纯有” 代表一般 的有 , 用抽象出的 “ 纯无 ” 代 表 一般 的无 , 二 者 既对 立 又 统 一 , 就 可 适
“ 纯有” 和“ 纯无” 是黑格 尔逻辑 学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抽象的范畴 , 在黑格 尔哲学理论体 系中占有重要地 位。 “ 纯有” 是基于一切无的相对一切有 , 它在原 则上必须 包含所有的“ 有” , 没有边际, 是一个无限大的集合 ; “ 纯无 ” 是 没有 一 切 所有 的 绝对 的 “ 无” , 没 有任 何属 性 , 没 有任 何存 在 , 它只是 一 个在理 性 范围 内存 在 的概 念
“ 纯有” 与“ 纯无 ” 是 黑 格 尔 逻 辑 学 中最 为 基 础 和最为抽象的范畴 , 是 黑 格 尔 辩 证 法 的逻 辑 原 点 。 在黑 格 尔 逻辑 学 中 , 他 对辩 证 法 对 立统 一 规律 的论 述, 就 开始 于 他 对 “ 纯有 ” 和“ 纯无 ” 的认 识 。如果 没 用 于一 切 事 物身 上 。可 以说 , “ 纯有” 的范畴 仅仅 是
明, 作 为逻辑学开端 的“ 纯有” , 不是指某个物质 的 存在 , 也 不 是指 所 有 物 质 的存 在 。因 为 , 在 所 有 物 质存在 的基础上 , 还有 比如爱 、 美、 真、 善 的存在 , 这 些思想观念上 的存在并不包含在物质之 中, 但却包
黑格尔哲学 小逻辑-解释说明
黑格尔哲学小逻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19世纪提出的一种哲学体系。
它被认为是现代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以辩证法为基础的绝对理念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思维和现实的研究,黑格尔试图揭示世界的本质和体系,并将其归纳为三个基本范畴: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探究了思维和概念的本质,通过推理和论证的方式展示了真理的逐步揭示和发展过程。
黑格尔认为,思维的发展是辩证法的过程,通过对矛盾和对立面的统一,思维得以不断向前发展。
逻辑学的研究涉及到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面,帮助我们理解思维的本质和运作规律。
黑格尔哲学对现代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领域,使得人们对于存在、知识、价值和伦理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黑格尔哲学也为后续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启示,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全面介绍黑格尔哲学的起源、基本概念、逻辑学以及它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黑格尔哲学的思想体系,并探讨它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意义。
最后,我们将对黑格尔哲学进行评价,并展望它在未来哲学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本文将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给读者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内容和思想,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关于黑格尔哲学的探讨和思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为: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本文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本文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展开:1.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要探讨的主题——黑格尔哲学进行一个概述。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目的,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2.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将详细讨论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
首先,我们将回顾黑格尔哲学的起源,探讨其背景和发展的历程。
关于黑格尔的个人见解
关于黑格尔一些思想的个人见解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
他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巅峰,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
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在高中时期,政治课有学有一本是关于哲学的书,其中大概的介绍了哲学的历史与发展。
“存在即合理”,当时的我们对这句话存着异议,认为有先存在的并不合理,是不符合道德的。
但经过查阅资料,发现与自己一开始的理解并不相同。
我们把“理”当作是人文之理,符合道德或者正义的,而在黑格尔的“理”是符合天地之理的,但是不一定符合人伦之理。
黑格尔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绝对精神。
它自在地具备着一切,然后外化出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科学,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自身。
因此,凡是在这个发展轨迹上的就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必然会出现的、是现实的。
反过来讲也同样成立。
这才是“存在即合理”的本来意思。
无数现象符合某种“理”,有其出现的理由,但并不一定是“合情合理”的,例如偷窃犯罪。
原文是德文,英译是What is rational is real; and what is real is rational。
再翻成中文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佛学有句凡事有因果,有果必有因,或许较为接近。
存在的事物有他存在的理由,无论是好的坏的。
而,存在的到最后都会合理。
到最后是适者生存。
存在的皆能自证其存在。
但是存在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合适的。
即没有价值判断特别是道德判断在内。
黑格尔思想总结
黑格尔思想总结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对现代哲学、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黑格尔的思想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等等。
本文将对他的思想作一综述。
黑格尔主张绝对观念论,认为绝对观念是现实世界的本质,而现象世界是绝对观念的表现。
黑格尔使用“辩证法”这一概念来描述他的思想方法。
辩证法是一种对矛盾现象的观察和解决的方法。
黑格尔认为,矛盾是现实世界的内在本质,而透过分析矛盾并解决矛盾,我们可以逐渐接近真理。
黑格尔的哲学以逻辑学作为基础,他的逻辑学包含三个部分:实在逻辑、本体逻辑和思维逻辑。
实在逻辑探讨存在的基本结构和性质,本体逻辑研究存在的玄奥性质,而思维逻辑则讨论思维过程的合理性。
这三个部分相互依存,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基础。
在历史哲学方面,黑格尔提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矛盾和冲突的力量所推动的。
历史上的每个阶段都包含着内部矛盾,并通过矛盾的解决来进一步发展。
在这一点上,黑格尔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似,尽管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哲学观持有批判态度。
在社会伦理学方面,黑格尔的核心思想是“自由”。
他认为个人的自由只能通过参与社会和国家的行动来实现。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是通过道德行为的实践和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实现的。
在政治哲学方面,黑格尔主张国家是实现真实自由的机构。
他将国家视为绝对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体现,通过国家,个人可以实现他们的目标和理想,并为人类社会的自由和公正奠定基础。
总体而言,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他的思想融合了形而上学、逻辑学、历史哲学和社会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思考,并试图通过辩证法和绝对观念论来解决人类思维和现实世界的矛盾。
黑格尔的思想对于当代哲学、政治学和社会科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从“无”“有”概念来谈对矛盾的认识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哲学毕业论文从“无”“有”概念来谈对矛盾的认识——从老子与黑格尔哲学出发作者:其其利格班级:哲学二年级(2008级)指导教师:赵新峰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写作时间:2011年3月——6月从“无”“有”概念来谈对矛盾的认识——从老子与黑格尔哲学出发其其利格关键词:矛盾、统一、扬弃。
前言矛盾是老子和黑格尔哲学中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将他们的矛盾思想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话 ,可以发现既有共同的方面 ,也存在着差异,笔者才疏学浅也想以有限的能力去作一下比较,兴许能为自己的学习及那些愿意了解老子及黑格尔的人们作有所帮助。
一、“无”与“有”1.老子关于“无”“有”的提出老子是一位哲学家,他提出了,“有”“无”的概念,还把它转化为哲学形而上学的语言,构建了形而上学的的本体论。
因为老子哲学非常富有思辨,而且提出了很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如“道”、“无”、“有”、“玄”等概念。
《老子》的开篇第一段就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以老子看来这个“无名”就是指道而言的。
“从‘无名’到‘有名’,是客观事物的存在,由不被人认识到被人认识的发展过程,而被人们称说论述的道,不可能是常道,即永恒真理。
”①很多的学者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解读有所争议。
第一种观念认为应是王弼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极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
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
②老子的道是一个包容“有与无”于一身的一个统一体,在这对立统一中揭示出道的二重性:“无”是指超越现象的,是不可见的;“有”是指现象中的一切,是可知又可感的。
这种“有”与“无”的对立,是老子对人生对道的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种观念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两种解读差异并不太大,因为无名的才能成为“道”,“道”是无形的,所以不能定名字,大地开始之前是混沌状态是没有名字的,但这就是“道”的本身。
有与无的辨证
有与无的辨证——黑格尔哲学与老庄哲学比较黑格尔在《逻辑学》的“有论”部分开首关于“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的论述中,科学是以单纯的直接性为开端的结论。
在《小逻辑》中则更简明扼要地指出:纯有是逻辑学的开端。
哲学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用黑格尔式的语言来说,是在于展现客观精神形成的历史进程和建构客观精神实体结构的逻辑框架。
这样的展现和建构的任务在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中是由几个组成部分来完成的,因此,黑格尔对哲学的开端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就整个思辩哲学体系来说是以绝对理念即客观精神为开端,就《精神现象学》来说是以感性确定性为开端,就《逻辑学》来说是以纯有为开端。
由此可以看出,“纯有”的概念在黑格尔逻辑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里的“有”在某种角度来说又是一种“无”,由此可以看出“有”和“无”有着微妙的关系。
其实这种关系在古代中国道家哲学中也有类似的阐述。
一、有与无的起源中国古代就有“浑沌”一说,“浑沌”既是有又是无,它是无中孕育着有的一种状态,“浑沌”这个概念和黑格尔所说的“纯有”概念类似,而“浑沌”这种状态则和“变易”有着共通之处,这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基石。
道家老庄哲学正是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
《道德经》开篇就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在以前的许多注解中,往往把“道”和“名”解释为贯穿于天地的亘古不变的规律。
但在我看来,“道”是为天下万物所共有的属性。
而在老庄之后,名家的诸子们已经把“名”分为了“形象之外”和“形象之内”两个部分,从而使“名”跳出了大千世界上纷繁万象,进入了一般的抽象领域。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庄学说中的“道”和“名”极有可能是一种对万物的抽象。
与此同时,老聃还提出了“道隐无名”的说法。
在这里,我们惊奇的发现,如果把“道”当成客观存在这一物质的本质属性,把“名”当成各不同范畴的每一类物质的共同特征,也是说得过去的;而如果是把“道”当成一种存在的绝对规律,把“名”当成绝对真理下的一般真理,那么绝对真理“道”就隐匿于一般真理的“名”之中,且不可名状,只能无限的接近,则两者就更是奇迹般的吻合起来。
如何理解黑格尔逻辑学
如何理解黑格尔逻辑学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哲学家,他的逻辑学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需要考虑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以下是一些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关键要点:1.辩证法(Dialectics):黑格尔的逻辑学基于辩证法,这是一种通过矛盾的运动和解决来推动思想发展的方法。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对立面的整合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排除或取舍。
2.三元论(Triadic Structure):黑格尔的思维以三元结构为基础,通常表现为“命题- 反命题- 统一”的过程。
这三个阶段形成了一种发展的螺旋,每个阶段都包含前一阶段的元素,并通过发展和深化达到新的层次。
3.绝对知识(Absolute Knowing):黑格尔认为最高形式的知识是绝对知识,即对于现实的完全理解。
这个概念体现了他哲学中的目标,即实现思维和现实的最高程度的一体化。
4.主体与客体的一体化: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主体和客体不再被看作对立的元素,而是通过绝对知识的实现而达到一体化。
这反映了黑格尔对主观与客观关系的独特见解。
5.历史和逻辑的一体化:黑格尔认为历史是逻辑的实现过程,通过历史的发展,逻辑的结构逐渐显现。
他的逻辑学与历史哲学紧密相连,对历史的理解有助于理解逻辑的发展。
6.自由的重要性: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自由被看作是实现个体和社会最高目标的关键。
他的逻辑学中强调了个体和自由的地位,而这也在他的政治哲学中有所体现。
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需要深入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如《逻辑学论》("Science of Logic")等。
这些著作可能较为复杂,但通过系统性地阅读和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的逻辑体系。
同时,也需要考虑黑格尔的时代背景和他对哲学传统的回应,以更全面地理解他的逻辑学思想。
走向无神论———青年恩格斯“无限”观考辩
走向无神论———青年恩格斯“无限”观考辩卢永欣【摘要】青年恩格斯是在新思想的启迪下逐渐走向科学无神论的。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概念值得重视,这就是“无限”,它与青年恩格斯宗教信仰的摒除及科学世界观的建立具有内在联系。
乌培河谷和不莱梅经商时期,在现实生活触动和新思潮的引领下,虔诚的恩格斯开始怀疑作为无限者的上帝并质疑基督教教义。
随后,在青年黑格尔派的中介下,恩格斯依据黑格尔的启迪获得历史无限性思想,并通过对卡莱尔等人的研究,提出人的无限性观点,由此导出哲学共产主义思想。
最后,经过费尔巴哈思想的洗礼及与青年马克思的伟大合作,恩格斯彻底完成宗教批判,建立了科学世界观。
由此,围绕“无限”问题的考察,恩格斯思想所经历的神学、哲学和科学的变化也清晰可见。
在“无限”问题上追踪青年恩格斯的思想变化,不仅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也有助于人们在宗教与道德关系问题上的思考。
【关键词】青年恩格斯;无限;无神论;科学世界观All Rights Reserved.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4-0008-08作者简介:卢永欣,河南沈丘人,哲学博士,(南宁530004)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识形态功能论视阈下我国民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研究”(15BZX010)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开宗明义地说到:“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①这句话标志着当时德国思想界的根本变化。
一个时代的伟大变化总会在与这个时代紧密契合的个体心灵上展现出来。
考察这种展现过程,能够呈现思想历史的具体性、真实性和可信性,并帮助人们寻找走向科学无神论的伟大范例。
本文将以恩格斯为例,通过追踪其青年时期的思想变化,考察青年恩格斯是如何一步步摆脱宗教影响,从而转入无神论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青年恩格斯之“青年”是以1845年为界定节点的,这不仅因为他在思想实质上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和马克思一样)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而且此界定也参考了阿尔都塞等人关于“青年马克思”的称谓和时间划分。
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
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作者:赵林1797年初,27岁的黑格尔离开伯尔尼来到法兰克福,在那里他一直住到1801年初。
法兰克福时期是黑格尔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在此期间他开始摆脱康德主义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辩证法的思想萌芽。
这种转折一方面使他经历了一生中最大的精神危机,一度陷入了'不幸的疑病状态,自我摧毁和自我崩溃状态'〔1〕;另一方面也使他改变了对矛盾的消极态度,开始把矛盾看作思维与存在的共同基础和动力,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例如关于异化、扬弃、否定性、和解、对立统一等思想,这些思想后来成为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容。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黑格尔开始注意到'客观性'的重要意义,这客观性不仅构成了对矛盾进行积极理解的前提,而且也构成了和解思想的前提,这种态度与他在伯尔尼时期一味沉溺于主观性的情感和道德之中的倾向是截然不同的。
正是这种提高使得黑格尔克服了康德的理想状态的道德主义,致力于寻求思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解和统一,从而使法兰克福时期成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诞生地'。
黑格尔在法兰克福时期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
在这部论著里,黑格尔一改他在伯尔尼时期的几篇文章(《民众宗教与基督教》、《耶稣传》和《基督教的权威性》)中对基督教的激烈批判态度。
关于基督教的现实特征在这里很少直接论及,更多谈到的是宗教的精神本质(这种变化明显反映了黑格尔与现实生活的逐渐妥协)。
理想对现实的单方面否定转变为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抽象的普遍概念作为精神或生活的一个环节在与具体的存在的和解中被扬弃了。
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耶稣对摩西的批判或者道德主义对权威化的基督教的批判,而是裹藏在'爱'、'生命'等情感主义外衣下的刚刚萌芽的思辨神学对康德的道德神学的批判。
这种批判也是青年黑格尔的自我清算,它标志着黑格尔从早期神学思想(即图宾根时期和伯尔尼时期的神学思想,其基调是希腊情感主义和康德道德主义)向思辨神学和思辨哲学的转化。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哲学一、思维(knowing)和存在(being)具有同一性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点是绝对理念能够自己实现自己,或者说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
所谓思维,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客观思想”发展的最高产物。
所谓“存在”,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黑格尔明确否认这些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根本否认物质的存在。
在他看来,存在只是我们的主观表象。
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客观思想(“思维”)的异化物,是“客观思想”的外壳,而“客观思想”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所谓“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
具体来说,从认识论意义上,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即符合“客观思想”)思想,都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相一致、符合。
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也就是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蕴含着的“客观思想”即事物的“概念”,才具有真实性;而“客观思想”(“概念”)则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同自己相一致、符合。
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头脑中的思想乃是“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人认识世界不过是绝对理念自己认识自己的发展过程上的一个环节,因此,认识论和本体论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分析“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关于“现实的是合理的”:首先,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的,因而都是合理的。
事实上,在现存的一切有限事物中,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
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
黑格尔简单ppt介绍
黑格尔认为,目的是行为的内在价 值,而手段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在决策时,人们应该考虑目的和手 段的关系。
黑格尔的道德观
道德原则
黑格尔认为,道德原则是指导 人们行为的普遍规则。这些原 则包括公正、诚实、责任等。
道德行为
黑格尔认为,道德行为是那些 体现了道德原则的行为。这种 行为应该基于对后果的考虑, 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人偏见或情
2023
黑格尔简单ppt介绍
目录
• 黑格尔简介 •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 黑格尔的历史观 •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 黑格尔的伦理观 • 黑格尔对现代的影响
01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的生平与背景
1770年出生于德国 斯图加特市,成长 于一个中产阶级家 庭
1801年获得哲学博 士学位,同年进入 耶拿大学任教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的思辨性和系统性也对现代哲 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哲学体系被视为一个包罗万象 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黑格尔对现代政治的影响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 是他对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的论述。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而市民社会则是个体的 追求和欲望的体现,这种论述为现代政治学中的国家和社会关 系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中蕴含的权力和自由的理念也对现代政治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黑格尔的社会思想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尤其是他对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的论述。
黑格尔认为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价值和意 义在社会中得以体现,这种论述为现代社会学中关
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感。
道德价值
黑格尔认为,道德价值是那些 体现了道德原则的行为的价值 。这种价值应该基于行为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