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合集下载

2016年04月自考00141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6年04月自考00141发展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发展经济学试卷(课程代码0014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对发展中国家的称谓中,具有比较多的政治涵义的是(D)A.穷国B.落后国家C.低收入国家D.第三世界国家2.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是0.78,那么该国处于(C)A.零度人类发展B.低度人类发展C.中度人类发展D.高度人类发展3.《经济成长阶段》一书的作者是(A)A.罗斯托B.刘易斯C.马歇尔D.钱纳里4.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所属的范围是(D)A.10‰到20‰B.20‰到30‰C.30‰到40‰D.40‰到50‰5.劳动者素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A)A.创造力B.劳动经验C.知识水平D.健康状况6.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的独特现象是(D)A.没受过教育的人的失业率高B.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失业率低C.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率低D.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业率高7.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是(A)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8.“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A)A.刘易斯B.钱纳里C.凯恩斯D.弗里曼9.从长期而言,发展中国家筹集资金的重点是(C)A.大量引进外资B.广泛动员国内资源C. 增加政府税收D.主要依靠外国援助10.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B)A.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充要条件B.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C.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D.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11.熊彼特认为,作为企业家灵魂的职能是(D)A.领导艺术B.组织生产C.管理能力D.进行创新活动12.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颁布《里约热内卢宣言》的年份是(B)A.1990 B.1992C.1998 D.200013.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D)A.每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的收入是多少B.每个人从各要素中获得的收入分别是多少C.不同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的收入之间的排序D.每种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14.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本质上所属的范畴是(C)A.政治B.技术C.经济D.文化15.在下列税种中,属于间接税的是(A)A.营业税B.财产税C.个人所得税D.社会保障税16.从纯粹增加农业税税收的观点来看,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征收(D)A.土地转让税和地价税B.土地税和农产品出口税C.地价税和农产品销售税D.农产品销售税和出口税17.配第一克拉克法则是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C)A.经济成长阶段变化的法则B.人口增长与食物供给关系变化的法则C.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相对比重变化的规律D.居民食物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规律18.实施“次级进口替代”战略的基础是( B )A.更多的劳动力B.更多的自然资源C.发达的金融市场D.先进的科学技术19.造纸厂向附近河流排放污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经济学通常把这一行为称为( C )A.互补性B.规模效应C.负外部效应D.正外部效应20.为避免逃税现象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增值税税率最高都不超过(A)A.20%B.25%C.30%D.40%21.在金融系统中,直接经营各种存贷业务的是(B)A.保险公司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D.证券公司22.提出人和动物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产量只能以算术级增长的观点的经济学家是(D)A.马歇尔B.李嘉图C.刘易斯D.马尔萨斯2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属于(C)A.不平衡增长理论B.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C.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D.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24.假设某个发展中国家的边际储蓄倾向为0.3,边际进口倾向为0.2,则(D)A.当该国出口值为10亿时,该国国民收入增加10亿B.当该国出口值为10亿时,该国国民收入增加20亿C.当该国出口值增加10亿时,该国国民收入增加10亿D.当该国出口值增加10亿时,该国国民收入增加20亿2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的原因不包括(B)A.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B.发达国家强行要求提前还贷C.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大量外逃D.发展中国家盲目扩大投资,增加了财政赤字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在钱纳里的发展模式变换理论中,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AE)A.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B.国民经济体系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C.生产者的生产从简单注重产量向追求利润最大化方向转变D.发展中国家政府从单纯重视经济增长向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E.消费者需求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须品消费向要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的变化27.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基本步骤包括(CDE)A.扩大消费数量B.积极引进外资C.增加实际储蓄数量D.进行实际的投资行动E.通过金融与信用机制筹集资金28.以下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有(BCE)A.购买商铺B.工人的培训C.企业家精神的培育D.机器、设备、工具的增加E.国家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29.环境破坏产生的影响有(BCDE)A.人口增加B.降低人类福利C.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D.使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E.使空气、水等原本没有价格的东西有了价格30.中国外贸政策应该是综合性的,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其构成部分的是( ABCD) A.实行出口鼓励B.保护本国幼稚工业C.实行初级进口替代战略D.实行次级进口替代战略E.放开农产品市场,让国外农产品自由进入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洛伦茨曲线:是指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用以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是表示累计家庭户数的百分比与累计收入的百分比之间变化关系的曲线。

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考点整理

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考点整理

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考点整理不平衡增长理论1、代表:赫希曼2、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优先发展一部分产业,用优先发展的产业创造的资本推动其它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全部产业的发展。

赫希曼用“引致投资最大化”和“联系效应”原理论证了不平衡增长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所谓“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项目,就是指能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其它项目发展的投资项目。

所谓“联系效应”的项目,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两种形式。

后向联系是指某个产业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而前向联系是指某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通常是指机构制造、汽车工业等。

3、评价赫希曼认为,一个产业的联系效应,可以用该产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来衡量。

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表明该产业的联系效应大,否则,联系效应小。

一个国家在选择工业化模式时,应当选择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优先发展,走不平衡增长的道路,以加快经济发展进程。

在使用时,要注重国情的考虑。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通过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从而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及有关金融机构必须保存的存款保证金比率,该存款准备金保存在中央银行。

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指所筹资金主要投资于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本票等货币市场工具的证券投资基金。

发达国家的这种基金在各类证券投资基金中所占比重最大。

期权费:是由期权合约的买方向卖方支付的,也就是购买期权合同的价格。

优先股优先股:优先股票简称优先股,与普通股票相对应,是指股东享有某些优先权利的股票。

黄金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进行黄金买卖和金币兑换的交易中心,主要的国际黄金市场有伦敦、苏黎世、纽约、芝加哥和香港,并称为世界五大黄金市场。

可持续发展(一)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第3章 发展经济学农业和经济发展

第3章 发展经济学农业和经济发展

传统农业
15 •
模型设定(续): –每个农户的粮食生产函数具有性质: 1. 不变规模报酬 2.单个生产要素投入边际递减,写为 Y = F(T, L) –Y = F(T, L)=TF(1,L/T) 以y=Y/T表示单位土地产出,l=L/T单位土地劳动投入 ,则写成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 y=f(l)其中f(l)=F(1,l) –由农户的生产函数性质(1,2)单位土地的生产函数具 有性质
传统农业
9 •
在中国历史上,小农体系指的是一种以小农耕作为主导的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这里的“小农”不仅包括自耕农,而 且也包括佃农. • 小农体系不仅制约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限制了 现代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 但持这种论点的人会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小农损失土地 经营规模扩大之后带来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小农不利于 现代要素、特别是机械的采用。但是,这两个理由都缺乏 理论和经验依据。
传统农业
4 传统农业的“贫穷”来自于它具有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
•从两方面来理解 其一,单位面积产出较低; 其二,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传统农业
5 •
原因: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三大传统要素,即土地、人力和畜 力进行生产,最终都会面临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限制 。基本不使用良种、化肥、杀虫剂、机械等现代农业 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率较低除受制于现代要素缺失的限制之外, 还和大量的人口集中在农业有关。较高的劳动力/土地 比例压低了劳动力相对于土地的价格,从而不利于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特别是机械技术的采纳,这样 ,人均产出就无法提高。
•资源有效配置通俗地说是所有要素都已经物尽其用,也意 味着劳动(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工资(利率) •然而,在舒尔茨以前,比如阿瑟·刘易斯就认为,传统农 业里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即处于完全失业的劳动力,但 是,为了维持他们的生存,传统农业不得不付出高于他们劳 动边际产出的工资。

自考《发展经济学》工业化与农业发展考点分析

自考《发展经济学》工业化与农业发展考点分析

自考《发展经济学》工业化与农业发展考点分析自考《发展经济学》工业化与农业发展考点分析考点:工业化与农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顾农业如何而竭尽全力地推进单一的工业化,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和衰退,工业也受此影响而没有多大进展,在农村和在城市,到处都能见到失业和贫困的人口。

(一)对农业作用认识的变化1、配第-克拉克法则配第-克拉克法则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越来越高。

各部门的劳动力构成也是一样的,农业劳动力人数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则相反。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农业与工业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差异。

按照恩格尔定律,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用于食物上的支出将减少。

农业的主要作用是生产食物。

因此收入越增加,对农产品和需求也就相应的减少,更多的支出用于工业品及其它。

从供求关系上看,需求高的行业能够维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因此也能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工业和服务业就是这样。

反之,像农业这样需求减少的行业,所能获得的附加价值也会减少。

因此农业的地位是在不断下降的。

2、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主导部门主要是工业部门罗斯托把一个国家经济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先决条件的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或持续成长的阶段;(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在罗斯托所列的主导产业几乎都是工业行业,对于农业的重视也是相当不够的。

3、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农业这样生产初级产品部门间的联系效应小,不能作为重点发展部门,应首先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

1958年,赫尔希曼曾提出一种不平衡发展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投资及管理能力的限制,因此应该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某些重点部门。

重点部门的选择应该根据该部门发展的联系效应大小来定。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ppt课件

发展经济学第五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ppt课件

格的变化而变化。 (4)传统农业中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特别是在一些人口稠密的亚洲国 家更是如此。 (5)以自然经济为主。 2.为什么传统农业生产率如此低下,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传统农业的发展?
尽管传统农业如上所说的具有很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很灵敏的市场反应能力等 等,然而从结果上看,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生产率是很低下的。舒尔茨认为, 传统农业落后和停滞的原因是因为它陷人了一种低水平的均衡。这种均衡是由于两 个基本条件所致,一个是传统农业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没有变化,仍然是过去所使用 的生产工具、种子、灌溉设施等等,技术上还是沿袭祖辈传下来旧有的技术;另一 个条件是传统农业中人们对拥有或获取经济物品和服务的偏好和动机长期保持不变, 仍然保留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生活习惯。由于传统农业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很高,在不
3.关于工业化还有一种更为流行的定义就是:工业化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 人口中的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来自制造业活动和第二 产业的国民收人份额一般上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人口一般也 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4.还有一个定义是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给出的,即工业化是指制造业产 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来衡量。这是 所有工业化定义中界定范围最窄的一种定义,但使用得也比较流行。
“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
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精选PPT课件
1
2.印度经济学家撒克(Thaker,S.Y.)把工业化定义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 业在国民收人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份额上升。这个定义与前一种 定义显然不同。如果某一个国家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那么,农业生 产函数连续变化也叫做工业化。

(完整版)自考发展经济学试题(2008-2017)

(完整版)自考发展经济学试题(2008-2017)

2008年4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试图对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地位进行分析的指数(HDI)是(D)A.物质生活质量指数B.精神生活质量指数C.生产发展质量指数D.人类发展指数2.在经济增长中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的理论是(B)A.传统增长理论B.新增长理论C.新古典增长理论D.新古典回潮理论3.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心目标应该是(D)A.缩小相对贫困B.减少绝对贫困C.避免赤贫群体扩大D.消除绝对贫困4.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事实证明,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扩大(A)A.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直接有关B.起因于不同收入群体有不同的储蓄倾向C.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储蓄与投资D.与经济增长的提高根本无关5.人口增长隐蔽势头是指(B)A.人口中育龄妇女多B.年轻人口比例大C.多子多福的传统在延续D.计划生育的政策不落实6.教育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C)A.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B.促进平均分配C.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D.提高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7.在人力资本形成途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D)A.用于移民入境方面的支出B.健康方面的投资C.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D.教育支出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能力有限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9.下列不属于发展中国家迅速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后果的是(C)A.城市出现大量失业人口B.涌入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越来越多C.城市就业率提高D.城市就业压力增大10.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往往把他们的消费和储蓄与下列哪一项联系在一起?(C)A.实际收入B.可支配收入C.永久性收入D.财富水平11.关于储蓄—投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A.高增长促进高储蓄,高储蓄反过来又促进高增长B.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和充分条件C.储蓄—投资率高不一定保证经济高增长D.没有一定的储蓄—投资水平就不可能取得高增长12.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美籍经济学家(B)A.哈耶克B.熊彼特C.舒尔茨D.萨缪尔逊13.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变量是(A)A.制度安排B.人才规模C.科技水平D.人口规模14.在环境污染给人类福利造成的潜在损失中很难进行测算的项目是(C)A.健康受到的损害B.经济生产率的下降C.优美环境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的减少D.治理污染成本的增加15.市场失灵是指(A)A.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B.由于生产要素富有流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C.由于巨大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D.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了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16.从理论上说,要想通过农业进行资本积累,比较适宜征收的税种应是(D)A.产品销售税B.地价税C.纯收入税D.土地税17.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D)A.净金融资产B.流动性金融资产C.国内生产总值D.金融比率18.一个功能完善、运行顺利的金融系统通过风险的分散和分担与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可以把总体的金融风险贴水减少到(A)A.0B.正数C.负数D.无穷小19.关于农业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A.为以城市产业工人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提供粮食B.为仪器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C.通过以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D.只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服务,属于辅助性的作用20.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是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新的技术变化的生产要素。

发展经济学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再次,如果着重 劳动 因素,工业化可定 义为: —— 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 的过程。
而所有上述特征均表明一件事: —— 社会经济的 巨大进步 和 飞跃。
该定义的 特点 是: (1)强调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 和 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即 人类生产从 手工劳动 向 机械化生产 转变, 从而可用较少劳动消耗创造较多物质财富。

各要素生产率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例如,
(a) 、土地贡献:要求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 水平相应提高(即 提高 土地生产率);
【Data:】

粮食
(一)产品 贡献
原料 (二)要素 贡献(Ld、Lr、K,…) (三) 市场 贡献 ) (四)外汇 贡献
(一)产品贡献(Product contribution)
1、粮食贡献 (1)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农业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粮食供给的主要 来源。
(2)粮食曾经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区位的重 要因素。
【Data:】

世界粮食价格 (2008,1,): 大米 : $ 1000 / 吨; 小麦: $ 400 / 吨; 玉米: $ 200 / 吨

中国2007年从美国进口大豆826万吨(3亿蒲式耳),创历史之最。

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40%。
〔Data:〕 中国:—— 农民人数:占世界40%;
〔资料:〕

中共十六大提出 “新型工业化”思路 ——
—— 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新发展观”思路 —— —— 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相对开放、全面推进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 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知识解析

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知识解析

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知识解析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知识解析下面应届毕业生网店铺分享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知识,欢迎转载!考点:财政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职能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政策包括所有与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水平和结构有关的措施。

财政政策包括收入与支出两大方面。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相应的储蓄额也比较小,投资率比较低。

收入水平、投资率、储蓄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回忆以前的内容。

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维持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储蓄和投资。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中,发展中国家除了维持政府的经常性开支以外,还担负了社会投资和社会保障、充分就业等一系列沉重负担。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这是依靠任何私人投资者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如果不努力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中政府储蓄的份额,那么维持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新增资金投入往往会落空。

因而,财政是发展中国家集中财力的重要手段。

无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处在发展的哪一个阶段,财政政策工具都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一)资源配置职能1、传统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从市场机制来说的。

虽然在市场经济制度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存在着所谓“市场失灵”的问题。

例如,市场经济通过内在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自发地调节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可以比较有效的解决经济中的资源配置问题。

但是,市场经济的有效配置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理论前提条件的基础上。

例如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市场效率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和信息完全的假定之上的,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的特点往往并不是完全竞争的。

作为现实经济中的市场不如说是以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竞争作为其基本特点,从而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并不能达到市场经济理论所声称的那种资源配置效果,也就是说出现“市场失灵”的问题。

另外,外部性或外部经济效果也会对经济活动主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发展经济学课件8: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课件8: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第四篇: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化n工业化、城市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n经济发展中的优先顺序选择2第八章:工业化、城市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n 第一节: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n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n 第三节: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n 第四节:传统农业的改造3第一节: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n 一、工业化的涵义及其模式n 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n 三、发展中国家的工业4一、工业化的涵义及其模式n 1、什么是工业化?n 工业化的定义有许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n 一类是较窄的定义,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n 一类是较为宽泛的定义,不仅包括了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也包括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5狭义的“工业化”的定义n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撰写的辞条“工业化”就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即:n “工业化是一种过程。

下面是一种明确的工业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一般说来,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

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

在这两种比例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了。

”6广义的“工业化”的定义n 另一类定义较为宽泛,中国经济学家张培刚即持此种观点。

他把“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参见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通论》)。

n 一方面,这一过程必须由低级到高级,是不断前进的,是动态的;另一方面,这一过程必须是突破性、革命性的。

7广义工业化的基本特征n 第一,工业化首要的和最本质的特征即机械化的过程,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亦即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同时,它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n 第二,它包含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n 第三,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但一般说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发展经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自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B.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C. 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D. 国际贸易的发展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发展经济学中的“大推进”理论的特点?A. 资本积累的重要性B. 技术进步的普遍性C. 投资的集中性D. 产业的多元化答案:D3. 在发展经济学中,下列哪项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A. 国内生产总值(GDP)B.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C. 识字率D. 军事开支答案:D4. 发展经济学中的“贫困陷阱”理论认为,贫困国家难以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缺乏自然资源B. 缺乏有效的政府管理C. 缺乏教育和卫生投资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下列哪项不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策略?A. 教育投资B. 基础设施建设C. 贸易保护主义D. 技术创新答案:C6. 发展经济学认为,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A. 土地改革B. 农业技术进步C. 农村金融体系D. 城市化进程答案:D7. 在发展经济学中,外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A. 完全积极的B. 完全消极的C. 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D. 没有影响答案:C8. 下列哪项不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到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A. 某些产业或地区优先发展B. 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C. 通过不平衡增长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D. 所有产业和地区同步增长答案:D9. 发展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强调:A. 物质资本的重要性B. 教育和健康的重要性C. 政府干预的重要性D.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答案:B10. 下列哪项不是发展经济学中提到的促进农村发展的措施?A. 农业技术推广B. 农村教育改善C.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D. 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 发展经济学中,下列哪些因素被认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A. 资本B. 劳动力C. 技术D. 政策答案:A, B, C, D12. 在发展经济学中,下列哪些措施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A. 提高教育投资B. 实施免费教育政策C. 加强师资培训D. 忽视高等教育答案:A, B, C13. 发展经济学认为,下列哪些因素可以促进技术创新?A. 增加研发投资B.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C. 限制外国技术进入D. 鼓励国际技术交流答案:A, B, D14. 下列哪些属于发展经济学中提到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A. 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差异B.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C. 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之间的差异D.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差异答案:A, B, C15. 发展经济学中,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减少贫困?A. 提供社会安全网B. 实施土地改革C. 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资D. 限制人口增长答案:A, B, 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简述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

自学考试发展经济学章节重点

第一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二战之后发展起来,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的,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双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经济学科。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亚非拉相对于现阶段已实现工业化的工业发达国家来说,把从原来殖民地、半殖民地演化而来的现阶段尚处于贫穷落后或不发达状态,并进行经济发展和较大程度提高实际收入水平,以摆脱相对不发达状态的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y)或“欠发达国家”(Less-developingCountry).需要理解:之所以普遍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同。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

全球发展中国家共有100多个,占世界人口约3/4以上。

概念的形成:落后国家—不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相关提法:“外围地区”和“中心地区”“穷国”和“富国”“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第三世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1)不同社会制度。

(2)不同客观条件。

(3)不同发展思路。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一、生活水平低,收入差距大二、劳动生产率低下,经济增长速度慢三、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寿命低四、失业率高,劳动力利用不充分五、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严重发展不平衡现象二元结构特征,是指的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传统的、落后的但占据经济主体位置的农业部门,与新兴的、先进的但发展不足的工业部门,分化并立的情形。

由于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城市,而农业则占据广大农村地区,工业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化,又往往反映在城乡之间的分化上。

第三节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一、传统的、以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的发展概念发展(传统理论):一般指一国的经济使一个原来或多或少处于停滞状态的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5%或6%的速度增长的能力。

传统的发展概念基本上是把发展当做一种经济现象,认为人均收人的增长和迅速的工业化是发展的最重要的涵义。

自考发展经济学试题(2008-2017年)

自考发展经济学试题(2008-2017年)

2008年4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试图对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地位进行分析的指数(HDI)是(D)A.物质生活质量指数B.精神生活质量指数C.生产发展质量指数D.人类发展指数2.在经济增长中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的理论是(B)A.传统增长理论B.新增长理论C.新古典增长理论D.新古典回潮理论3.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的中心目标应该是(D)A.缩小相对贫困B.减少绝对贫困C.避免赤贫群体扩大D.消除绝对贫困4.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事实证明,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的扩大(A)A.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直接有关B.起因于不同收入群体有不同的储蓄倾向C.可为经济发展提供储蓄与投资D.与经济增长的提高根本无关5.人口增长隐蔽势头是指(B)A.人口中育龄妇女多B.年轻人口比例大C.多子多福的传统在延续D.计划生育的政策不落实6.教育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C)A.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B.促进平均分配C.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D.提高受教育者和未受教育者的收入水平7.在人力资本形成途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D)A.用于移民入境方面的支出B.健康方面的投资C.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D.教育支出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能力有限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9.下列不属于发展中国家迅速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后果的是(C)A.城市出现大量失业人口B.涌入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越来越多C.城市就业率提高D.城市就业压力增大10.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往往把他们的消费和储蓄与下列哪一项联系在一起?(C)A.实际收入B.可支配收入C.永久性收入D.财富水平11.关于储蓄—投资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A.高增长促进高储蓄,高储蓄反过来又促进高增长B.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和充分条件C.储蓄—投资率高不一定保证经济高增长D.没有一定的储蓄—投资水平就不可能取得高增长12.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美籍经济学家(B)A.哈耶克B.熊彼特C.舒尔茨D.萨缪尔逊13.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心变量是(A)A.制度安排B.人才规模C.科技水平D.人口规模14.在环境污染给人类福利造成的潜在损失中很难进行测算的项目是(C)A.健康受到的损害B.经济生产率的下降C.优美环境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的减少D.治理污染成本的增加15.市场失灵是指(A)A.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B.由于生产要素富有流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C.由于巨大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D.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了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16.从理论上说,要想通过农业进行资本积累,比较适宜征收的税种应是(D)A.产品销售税B.地价税C.纯收入税D.土地税17.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D)A.净金融资产B.流动性金融资产C.国内生产总值D.金融比率18.一个功能完善、运行顺利的金融系统通过风险的分散和分担与提供不同风险等级的资产,可以把总体的金融风险贴水减少到(A)A.0B.正数C.负数D.无穷小19.关于农业的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A.为以城市产业工人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提供粮食B.为仪器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C.通过以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D.只是为工业部门提供各种服务,属于辅助性的作用20.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是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新的技术变化的生产要素。

中国工业化所处阶段及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

中国工业化所处阶段及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

中国工业化所处阶段及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

中国工业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初期阶段,到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发展阶段,再到现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化对农村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本文将从中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以及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1. 初期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国家对工业化的推进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规划。

然而,由于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发展缓慢。

农村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贫困。

这个时期,工业化对农村农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上。

2. 高速发展阶段(1978-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工业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同时,农村农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加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这个时期,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城市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问题也比较严重。

3. 高质量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近年来,中国工业化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同时,国家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加大了支持力度。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互联网+农业等新型经营模式也得到了推广。

这个时期,工业化对农村农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的推进上。

二、中国工业化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要求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农村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大学《发展经济学》第11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课件

大学《发展经济学》第11章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课件
gGDP f1(gm ), f '1 0
GDP的增长率与制造业增长率之间强正 相关
卡尔多增长规律(2)
pm f2 (gm ), f '2 0
制造业的生产率的增长与制造业产出的 增长强正相关
卡尔多增长规律(3)
pnm f3 (gm ), f '3 0
非制造业生产率(如农业)的增长率与 制造业产出的增长率强正相关
主要国家
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 放前的中国
国有化、集体化
以国有化、集体化消灭私有制(赎买、 合作化、剥夺)
国有部门、集体部门占绝对比重
计划配置
计划由上而下几乎涵盖经济的全部 统购统销 票证经济(配给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倾举国之力发展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 剥削农业
短时间集中资源
短时间集中资源迅速建立工业体系 苏联用了20年 中国用了30年
低效率 短缺经济 缺乏激励
问题
1.2.4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模式
第二种模式 政府干预不一样 巴西、阿根廷等国有比重多一些 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指导性计划
多一些
二、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Mega-Cities in Asia
Population in millions, 1996 Figures in parenthesis are for 2015
Source: UN, Population Division Urban Agglomeration, 1950-2015 (The 1996 revision) Political boundary is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 only

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国家都在致力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被认为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

一、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在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工业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改善了农业生产力。

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科学技术被应用于农业领域,例如现代化的种植技术、高效的灌溉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等。

这些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使农民能够更加高效地从事农业生产。

其次,工业化带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农产品销售市场逐渐扩大,农产品价格也逐步提高。

这使得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投资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

此外,农村地区也能够通过吸纳城市的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收入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二、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相反,农业现代化也对工业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原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物资保障。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从而充足了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供应。

这些农产品原料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工业生产的需要,还能够出口到国外,从而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其次,农业现代化带动了农村工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在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也催生了农村工业的兴起。

随着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通过农村工业的发展,农民可以从事非农行业,扩大农村收入来源,增加消费能力,进而刺激了工业品的需求。

三、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为基础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

只有农业现代化能够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供给,为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市场;而工业化则能够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资料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资料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
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
(二)工业化的理论基础
恩格尔法则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 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
为了适应消费结构的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应 大力扩张。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
工业扩张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工业化是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必由之路。
(五)工业发展战略
(一)全面工业化战略 (二)部门优先发展战略
1、全面工业化战略 基本观点:把工业化、资本积累和计划化有 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工业化。 依据:社会基础资本和需求的不可分。
1.社会基础资本不可分 生产投资有一个最低的限度
2.需求的不可分 市场必须达到一定规模
全面工业化战略的缺陷
供给方面 提高现代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条件(生物技术 等)。 减少农业投入成本,增加国家财力,提供资金。
3、具有较强的联系效应 后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产业 之间的联系。钢铁-采矿业
前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吸收它的产出的产 业之间的联系。钢铁-机械、汽车
具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的部门作为主导部门。 如汽车部门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 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 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 流支持。
德国工业4.0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 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 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 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 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 将被重组。自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上正式推出以来,工业4.0迅速成为德国的另 一个标签,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 业转型竞赛。

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传统农业的改造与绿色革命

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传统农业的改造与绿色革命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绿⾊⾰命 (⼀)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落后的原因 1、特征 (1)技术落后; 这些技术落后主要是传统农业缺乏适宜的⼀些替代技术,⽽且农民对于新技术也缺乏了解,农民承担风险的能⼒⽐较低,缺乏资⾦以及投⼊品的投⼊不⾜。

传统制度的障碍都造成传统农业的技术落后。

⽣产⼒⽐较低下。

⽐如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精耕细作的优良技术,⽽在⾮洲⾄今仍沿袭过去的⼑耕⽕种的⽅式。

(2)“贫穷但有效率”; 这个观点是舒尔茨针对传统农业所作的的论断。

也就是说传统社会的农民,并不像⼈们想象的那样愚昧⽆知,他们的⾏为在经济上是合理的,他们通过经验完全熟悉⾃⼰所拥有的各种⽣产要素,并能做出最合理最有效的配置。

(3)传统农民对市场及价格变化的反应是灵敏的; 传统农民对价格反应灵敏与提⾼产量是不尽相同的。

即使在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产量与销售的农产品仍有可能很少。

这是因为:第⼀,传统农民收获物中,除⾃⾝消费外,可供出售的已经很少,即使价格上涨也⽆能⽆⼒。

第⼆,由于扩⼤⽣产所必须的投⼊要素有限,特别是⼟地资源有限,因此,产量⽆法随价格的变化⽽变化。

(4)传统农业中每个农户的⼟地经营规模狭⼩; 传统农业中每个农户的⼟地经营规模狭⼩,特别是⼀些⼈⼝稠密的亚洲国家情况⽐较突出。

2、阻碍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低⽔平循环状态 传统农业落后和停滞的原因是因为它陷⼊了⼀种低⽔平的均衡。

这种均衡是由于两个条件所致,⼀个是传统农业的⽣产要素和技术没有变化,仍然是过去所使⽤的⽣产⼯具;另⼀个条件是传统农业中⼈们对拥有或获取经济物品和服务的偏好和动机长期保持不变,仍然保留传统⽂化影响下的⽣活习惯。

由于传统农业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很⾼,在不改变技术⽔平的情况下增加传统的⽣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不能⾼于投⼊成本,因此传统农业的投资收益率是很低的。

这也是传统农业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改造传统农业 1、引进新要素; 舒尔茨认为,改选传统的农业必须引进新的⽣产要素,这引起新的⽣产要素本⾝就包含着技术变化,⽐如⾼收量品种,化学肥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备考辅导
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工业
化与农业发展
工业化与农业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不顾农业如何而竭尽全力地推进单一的工业化,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停滞和衰退,工业也受此影响而没有多大进展,在农村和在城市,到处都能见到失业和贫困的人口。

(一)对农业作用认识的变化
1、配第-克拉克法则
配第-克拉克法则认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越来越高。

各部门的劳动力构成也是一样的,农业劳动力人数不断下降,工业和服务业则相反。

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农业与工业的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差异。

按照恩格尔定律,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用于食物上的支出将减少。

农业的主要作用是生产食物。

因此收入越增加,对农产品和需求也就相应的减少,更多的支出用于工业品及其它。

从供求关系上看,需求高的行业能够维持较高的价格水平,因此也能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工业和服务业就是这样。

反之,像农业这样需求减少的行业,所能获得的附加价值也会减少。

因此农业的地位是在不断下降的。

2、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主导部门主要是工业部门
罗斯托把一个国家经济由传统走向现代化分为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先决条件的阶段;
(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或持续成长的阶段;
(5)高额大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在罗斯托所列的主导产业几乎都是工业行业,对于农业的重视也是相当不够的。

3、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发展理论
农业这样生产初级产品部门间的联系效应小,不能作为重点发展部门,应首先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

1958年,赫尔希曼曾提出一种不平衡发展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投资及管理能力的限制,因此应该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某些重点部门。

重点部门的选择应该根据该部门发展的联系效应大小来定。

所谓联系效应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指该部门与它购买它产出部门的联系,后者指与供给它投入部门的联系。

他认为,农业这样生产初级产品部门间的联系效应小。

不能作为重点发展部门,应首先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部门。

4、刘易斯二元结构论
在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最有影响力的还要数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农业部门,另一个是城市工业部门。

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数,农业是落后的,劳动生产率低。

而工业部门则是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劳动
生产率高。

经济发展主要是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大,而农业仅仅是向工业部门提供廉价劳动力,由于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业部门甚至可以在仅够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上,无限的向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

小结:上述观点在农业与工业关系问题上的共同点:农业是相对不重要的,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从属的、辅助性地位。

经济发展就是工业部门的发展。

然而,随着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的停滞,以及这种停滞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种种恶劣影响暴露,人们开始对上述片面的工业化政策产生怀疑,进而来批判它们。

5、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
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农业进行投入,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投入。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专门对忽视农业的经济理论进行了批判,他写道:“尽管事实上每个国家都有农业部门,而且在低收入国家农业总是的部门,但除了少数例外,研究增长问题的经济学家为了集中解决工业问题,都撇开了农业。

同时,许多国家不同程度地正在进行工业化。

其中大部分国家在实现工业化时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农业生产。

某些国家以损害农业来实现工业
化。

只有少数国家从工业和农业中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由于传统农业中资源配置是有效的,任何劳动力流失,都会降低农业生产率。

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对农业进行投入,特别是“人力资本”的投入。

(二)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业对经济发展的五大贡献:食品贡献;原料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1)食品贡献,是指为城市产业工人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的人口提供粮食。

(2)原料贡献,是指为诸如食品加工、烟草、纺织、制革等工业部门提供原材料。

如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起国,称为资本主义的世界工厂,最主要的产品为纺织品,纺织品最重要的来源就是棉花或一些畜牧农业。

(3)市场贡献,是指农民通过购买工业部门生产的诸如化肥、农业机械等生产用品,以及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从而为工业部门提供广阔的农村市场。

(4)要素贡献,是指农村农民拥有的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通过各种方式向城市工业转移。

从劳动贡献角度,随着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后,将不需求更多的劳动力
都拥挤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生产,这时在农村就可以赋予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如果城市当中工业化工业可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源。

农业的发展可以为工业提供劳动力来源。

资本贡献,就是工业化需要农业提供资金来源。

如果广大的农业部门能够提供收入,把收入转化成储蓄产业部门提供资本积累或资金积累。

(5)外汇贡献,是指通过以农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发展提供紧缺的外汇。

农业生产可以节约进口粮食的宝贵外汇,如果本国农业能够得到发展,这时就不需要进口粮食,就可以减少进口粮食,为工业发展提供外汇来源。

结论: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增长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在衰退时又会制约经济发展。

2、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
假如:某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无论是由于自然灾害,还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在某个时期,粮食的供给下
降了,农业处于衰退阶段,工业部门停滞,而造成整个经济发展衰退。

农业生产停滞——粮食价格上涨——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工业部门的利润下降——工业化停滞——整个经济发展受阻。

解决途径:(1)可以依靠外源,从外国进口来解决;要促进工业的发展,还需要从国外引起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2)通过政府的作用积极干预粮食市场;采取强制性低价收购粮食。

(3)推进农业技术开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结论:农业发展是工业化乃至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农业的确能为工业做出贡献,但这些贡献都是在农业有了增长之后才能兑现的。

(三)世界各国在农业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上的经验
农业发展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
1、发达国家
(1)英国;
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前,农业就实现了迅速发展,这种变化被称作为“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又为后来的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从而保证了英国工业化顺利进行。

英国农业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8世纪它的耕作方式的改进。

(2)日本;
日本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现工业化。

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日本农业出现过三次大的发展,第一次发展都是以农业技术上的进步为起点而产生的。

由于粮食政策改革(谷物法成立)以及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上涨被平抑下去了。

日本的经验被许多以小规模农业经营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推崇。

2、发展中国家
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事实,更能说明农业在工业化中的作用。

世界银行在《198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几十年来的经验表明:一个健全的农业部门对国家的增长是关键性的。

农业增税,以迫使资源流入工业将会阻碍农业的增长;减少国内粮食和原料对工业的供应。

并减少工业品的需求。

长期下来,这将损害农业和工业的前景。

除少数例外,农业增长低的国家,工业增长也
低;而农业增长高的国家,工业增长也高,农业与增长和更广泛的经济的密切联系,意味着对农业歧视所付出的代价不能只由农业来承担。

无论是低收入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凡是农业增长率较高的也都是同时显示了较高工业增长率。

3、我国
在我国,例如1958年推行“大跃进”政策,这是一种激进的工业化政策,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被动员起来去投入到异想天开的“工业化”中一大炼钢铁。

在1978年首先进行改革的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家庭经营,刺激了农业生产,1978年到1984年期间,粮食产量由3、05亿吨一下子增加到4、07吨,平均年增长率几乎达到5%这一惊人的速度。

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我国又开始了推行以国营工业企业改革为主的全面经济发展政策。

从现在的结果上看,没有80年代初农业的发展,是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

2016年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工业化与农业发展.doc [全文共3600字] 编号:60508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