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 二)

合集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转移新趋势与对策分析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转移新趋势与对策分析

收稿日期:2020-10-02作者简介:毛锦凰(1981-),男,甘肃庆阳人,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面向全球出口的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制造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之一,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截至2019年,中国与120多个国家进行贸易合作,并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中美贸易关系紧张度进一步升级,世界贸易面临重大危机,国际环境不稳定性增加,国际产业循环受阻。

以美国、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产业回流”战略,不断增加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威胁。

此外,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释放国内经济发展潜力。

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逆全球化思潮起伏、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行加之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积极主动应对世界经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产业转移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合理判断全球产业转移新趋势,对重新调整我国产业转移路径、促成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产业转移的内涵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复杂化形势的正确判断,顺应了国际国内形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产业转移作为经济活动的载体,是促进要素循环、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

对双循环和产业转移内涵进行挖掘与深度分析,理清理论形成过程与现实逻辑,有利于我们增强理解,从而有效推进双循环战略落实。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以参与国际大循环为主的策略,[1]1987年提出《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旨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吸引大批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我国沿海地区长期高速增长。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参与国际大循环迎来黄金时期。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 第三节 产业转移

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 第三节 产业转移

(2020·全国文综Ⅲ)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 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 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下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 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4~6题。 4.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 A.创新技术 B.拓展市场 C.扩大规模
运输成本增加等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 移出区和产业承接区在产业 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 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 表现分析如右:
跟踪训练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1~3题。 1.该图反映的某产业最有可能是 A.电子元件生产 B.机械工业
√C.普通服装生产
判断
1.国际产业转移只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
2.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工厂,主要是因为我
国拥有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 ) 3.一般情况下,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较小。( √ )
4.对于产业转出地来说,政府可通过优惠的土地、税收、区域补贴政策, 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方式迫使一些落后产业
√A.进口量增多
B.出口量增多 C.销售量增多 D.生产量增多
解析 产业布局调整后,甲国不再组装汽车,汽车生产量减少,而主要 在乙国组装,然后从乙国进口,所以甲国汽车的进口量增加,出口量减 少,选A。
基础过关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7年成立于深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高科
技企业的象征。近几年华为的终端(平板电脑、路由器、手机等)及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影响计算机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高素质的人才 B.丰富的资源和能源

国家产业转移趋势

国家产业转移趋势

国家产业转移趋势国家产业转移趋势导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科技、信息技术等的高速发展,国家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许多国家都经历了产业转移的过程,这不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了重大的改变。

本文将综述国家产业转移的趋势、原因和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一、国家产业转移的趋势1.1 区域间产业转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渐加深,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区域间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特别是在欧洲和亚洲等地,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趋势非常明显。

例如,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许多中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以实现成本优势和更便捷的供应链管理。

1.2 高技术产业的转移高技术产业是当前国际间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复杂和高效的生产体系,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的需求。

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加快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和优惠政策来鼓励高技术产业的转移。

例如,中国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和电子商务等高技术产业方面的发展速度迅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际企业。

1.3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转移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产业的转移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转移到环境相对较好的发展中国家。

这种转移不仅可以降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压力,还可以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国家产业转移的原因2.1 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是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许多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较高,这导致了一些产业的难以保持竞争力。

因此,许多企业选择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较低的国家,以实现成本的优势。

2.2 市场需求和发展机会国家产业转移还与市场需求和发展机会有关。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产业转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产业转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中国产业转移一、典题示例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答案 1.A 2.C 3.D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2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

与上海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不是目前影响上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3题,“质量型”人才,技术水平高,主要从事知识、技术水平高的产业。

二、知识归纳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三、跟踪训练下图为“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C.甲地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主要得益于该地( )A.原料、燃料丰富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C.水能丰富,劳动力投入多D.重视科技投入解析:第1题,第一次汽车转移是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因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产业链迁移趋势

产业链迁移趋势

产业链迁移趋势产业链迁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如成本压力、政策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等,导致原本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形成的产业链在其它地区形成或重组的过程。

产业链迁移趋势不仅受到地理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产业链迁移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一、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许多跨国公司将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成本,并更好地服务于新兴市场。

特别是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制造业基地和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以更好地满足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并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高效的产品供应链。

二、从东亚向东南亚转移东亚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但随着东亚国家成本的不断上升,许多制造业产业链开始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年轻的劳动力,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热点地区。

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产业链迁移。

这些国家通过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提供优惠的政策和税收待遇,吸引了许多制造业企业。

与此同时,东南亚地区的数字经济、物流、金融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不断改善,为产业链的迁移提供了便利。

三、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制造业转移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开始将产业链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制造业转移。

高科技制造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和市场的变化。

许多国家纷纷加大对高科技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和高价值的方向转移。

例如,中国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明确将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从数量向质量、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移。

四、从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转移重工业是指对资源需求较大、产生污染较多的制造业,而轻工业和服务业则相对较少。

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

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

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产业转移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是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和国际分工的加深,在面对全球竞争压力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国内产业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为政府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分析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产业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还可以帮助政府了解产业转移的影响,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在推动国内产业转移的同时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2.1 产业转移的背景2.1.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日益融合。

为了更好地迎合全球市场需求,企业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将生产要素和产业链节点转移到全球其他地区。

2.1.2 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巨大,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地区往往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竞争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选择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地区。

2.1.3 环境和资源约束随着环境和资源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环境和资源压力,转移生产地至资源丰富、环境条件更好的地区。

2.2 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2.2.1 欠发达地区振兴为了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会通过引导产业转移的方式吸引外资和跨地区投资,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2.2.2 跨省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政府会通过引导产业转移来促进不同省份和地区的协调发展。

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将发达地区的富余产能转移到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2.2.3 消费需求转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一些地区和行业面临消费需求下降的问题。

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特点

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特点

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特点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区域合作与互联
互通,促进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拓展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特点也备受关注。

首先,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方式更为多样化。

不同于
过去单一的资源输出模式,现在我国更多关注自身优势产业的输出和
布局,支持综合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链生态圈的迁移。

不同的行业向不
同的国家输出、同时还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人才等
资源,形成一个双向的互动机制。

其次,对于一带一路国家而言,我国向这些国家产业转移也进一
步推进了他们的经济发展。

通过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当地就业和税收,加强了与当地政府、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促进
了区域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

第三,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还体现了对于可持续发展的
关注。

例如在一些次新兴市场,我国大力转移生产,并且积极推广低碳、环保的生产技术和理念,以此推动的这些国家进行环境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

总体来说,我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特点在于多样性、互
动性和可持续性。

这不仅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是推进我国实行新
发展理念,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济发展道路。

上海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新动向

上海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新动向

上海产业转移的新特点和新动向编者按:2010年初,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1]提出“把示范区建成长三角产业拓展优选区”。

为贯彻落实《规划》精神,充分认识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把握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为我省推进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浦东改革和发展研究院等单位就皖江城市带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开展了系列调研。

现将有关成果摘要刊发,供参考。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当前我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中,上海产业转移形势更为迫切,产业转移趋势也更为明显。

因此,研究和认识上海产业转移趋势和特点,对于我省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产业转移的目标趋于多元化随着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的不断深入,上海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上海产业转移的目标趋于多元化趋势。

一方面,上海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移腾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另一方面,上海企业需要积极地对外扩张和开展合作,通过与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和企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上海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劣势产业转出,而是有着占领新市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资源等多方面战略发展目标。

2009年3月,上海宝钢出资20.21亿元,从杭钢手中收购宁波钢铁56.15%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达到了扩大产能的目的,进而获取了包括运输、市场和产能等多项裨益。

2010年7月,全球著名的制药集团赛诺菲-安万特投资4.1亿元人民币在杭州滨江建立滨江医药生产基地,该生产基地将于2012年落成,产能将达1.6亿个包装单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能,成为集团面向亚洲其他市场的重要出口基地。

出于同样的战略考虑,上汽集团也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表1 上海产业转移的主要目标资料来源:调研组根据有关材料整理。

新一轮产业转移有哪些趋势

新一轮产业转移有哪些趋势

地都 很 关 注 。 能 否 分析 一 下 它 的 趋 势 和
特点?
卢 中原 : 金融危机爆发后 , 有人 认为 有些制造业会从 中国迁移到 周边 国家和
地 区。 近 “ 士康事件 ” 生是转 移区域研发 中心 和高端制造业 ,还 有为此服务的现代服
型市场 ,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 , 特别是 金融危机面前难 以为继 ;二是产业层次
低、 技术 含量低 , 业发展难 以为继 ; 产 三 是在能源 、土地等要素资源的刚性约束
动与产业转移迅速增长 ,甚至超过了区 域 间的资本 流动和产业转移 ,这将成为
未来国际产 业转移的主要趋 势。
广 东“ 转移 ” 双 经验
《 决策 》 近 年 来 , 东实 施 “ 转 移 ” : 广 双 战 略 引起 外界 的 高度 关 注 。 这种 “ 转 双 移 ” 皖 江 城 市 带承 接 产 业 转 移 , 哪 些 对 有
经 验 可 以借 鉴 ?
谢鹏飞 :广东 的产业转移既有主动
的因素 , 也有被动因素 , 但逼迫转 移的因 素更大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成就 了广东
3 年的辉煌 ,0年之后 ,特 别是 金融危 0 3 机后 , 广东深深地感到面临着的困境 。 困境在哪 ?一是长期高度依赖外 向 建设 , 强化 了珠三 角与粤 东、 粤北地 区的 产业协作。装 备制造和配套产业开始向 劳动力的素质 ,建立普惠制的农村 劳动 力转移就业培训体 系。从 2 0 08年开始 , 广东每年省财政拿 出 l 个亿 , 0 持续进行
山区梯度转移 ; 石化 、 钢铁 、 舶工业 向 船
沿海地 区转移 ;珠三角地 区加快布局 战 略新兴产业 , 着力发展总部经济 , 占高 抢 端产业发展高地 。

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的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的重要学问点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学问点吧?学问点是学问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我给大家整理的中学高二地理的重要学问点,欢送大家阅读!高二地理的重要学问点1一、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局部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泼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本钱、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淌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本钱差异较大。

具有足够、高素养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局部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展产业转移的初期。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拟典型。

2、内部交易本钱因素(1)概念:企业生产须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须要与地方效劳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必需的资金。

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本钱。

(2)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①总原那么:企业家总盼望在内部交易本钱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兴盛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本钱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开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削减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本钱吸引兴盛国家的投资(3)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3、市场因素企业开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到达必需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开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展产业转移。

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浩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市场是在不断变更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更。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4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分层作业 第3节 产业转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4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分层作业 第3节 产业转移

24.7
2012 18.9
34.7
46.4
53.9
20.4
25.7
2020 18.3
31.7
50.0
47.0
24.4
28.6
1-2 3-5 6-7 8-10 11 12-14 15-16 17-19 20
6.印度第一产业产值份额远低于第一产业就业份额的原因是( A ) A.农业科技水平低 B.农村老龄化严重 C.工业科技水平高 D.服务业就业人数多 7.印度成为“世界办公室”主要得益于( C ) A.劳动力数量丰富 B.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C.产业的国际转移 D.共建“一带一路”
1-2 3-5 6-7 8-10 11 12-14 15-16 17-19 20
3.决定长江经济带内产业转出和承接的最主要因素是( D ) A.相对位置 B.区间距离 C.绝对优势 D.比较优势 4.每个省级行政区承接产业( B ) A.是随机的 B.有时空差异 C.是均匀的 D.由东向西渐进 5.从长江经济带整体规划方面考虑,承接区域内( C ) A.云、贵只承接原料指向型产业 B.渝、皖侧重承接动力指向型产业 C.川、鄂重点承接技术指向型产业 D.湘、赣侧重承接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1-2 3-5 6-7 8-10 11 12-14 15-16 17-19 20
11.[2024·海南三亚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1世纪初,西方国家对津巴布韦实施经济制裁,津巴布韦提出了“向东看”的 政策,加强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合作,大量中国移民在津巴布韦投资设厂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首都哈拉雷是津巴布韦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也是津巴布韦境内中国移民办企业最多的城市。下图示意津巴 布韦的位置。
1-2 3-5 6-7 8-10 11 12-14 15-16 17-19 20

产业转移-高二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产业转移-高二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布局);促进技术研发,加快产品 程
更新换代;增强发展动力和经济实
力,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分 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的产业; 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从事产

从事产品设计、营销环节
品加工环节;引入竞争对手,倒逼研发,
提升产品竞争力
社 劳动力 部分劳动力失业
缓解就业压力;增加税收来源,增加财政
会 就业
产业承接区:大量吸
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 缓解就业压力。
前提:A企业资金充足
A企 收购同一产 降低生产成本
业收 业链的一般

购B 企业(B) 扩大生产能力

企业

借助其成熟的营销服务渠道
好 收购同一产业链
处 的优质企业(B) 获得技术
拓展国际市场
场 竞 争
扩大企业知名度

收购非同一产业链 的优质企业(B)
附 加 值
设计 加工 营销 经济活动 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产品生产环节
三、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学习工艺和产品创新技能,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欠发
达地 提高人才落户优惠条件,加强职业教育
区如
何避 免一
培育创新环境与创新文化,实现产业创新
建筑陶瓷的 需求量大
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为主要原料并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 各种制品。采用“中国资本+中国制式(标准)+非洲生产”的模式,实施人 才本地化,服务肯尼亚陶瓷市场。(2)说明科达洁能采用“中国资本+中国 制式(标准)+非洲生产”模式的理由。
肯尼亚经济落后,资金不足 需要中国投入资金建厂

中国产业转移趋势

中国产业转移趋势

中国产业转移趋势中国产业转移是指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或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布局优化成为重要任务,中国产业转移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

一、中国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现状1.1 背景中国产业转移的背景有多重原因。

首先,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势逐渐减弱,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加,劳动力成本上涨、土地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使得一部分企业开始将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或者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其次,国家政府提出实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促进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加速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需求,吸引了一些产业的转移。

1.2 现状目前,中国产业转移正在快速发展。

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包括将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制造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业、电子、机械等行业。

西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成为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因为这些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多。

此外,一些欠发达地区如云南、贵州等也成为了一些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二、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2.1 地域分化趋势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地域分化。

一方面,沿海地区的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制造业产能逐渐向内陆地区转移。

另一方面,核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产业也开始向周边欠发达地区转移,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引进产业等方式推动产业转移。

2.2 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是重要的趋势。

一方面,跨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布局。

另一方面,跨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缓解沿海地区的压力,促进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

2.3 先进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

随着国家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开始集聚在一些拥有先进科技和人才优势的地区,形成产业集群。

中国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政策启示

中国产业转移现状、动因及政策启示
中国产业转移驱动因素分析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去”原动 力。为满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优质产品的巨大需求,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将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广
到新兴经济体中,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经济发 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六廊六路”建设为中国高铁技术 “走出去”赢得商机,区域交通立体化建设为我国航空 企业发展带来机遇,新兴经济体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为我国轨道运输产业“走出去”带来广阔前景。中国政 府推动“一带一路”技术交流,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提 供了交流平台,随着中国高新技术日趋成熟,未来中国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外商投资规模增速有所下降,部分日韩企业转至 东南亚。2010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增速总体放缓(图 1)。2019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万余家,同比下 降32.6%。受制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综合成本相对上 升等因素,部分日韩企业出于利润考虑,将部分生产制 造环节向生产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地区转移。
就目前情况来看,多数外资企业选择将终端加工 环节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而将上游研发、设计等核心环 节保留在国内的产业调整策略,通过对深圳8000家规模 以上外资企业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仅有奥林帕斯、三星 等三家日韩企业将全部业务转移至东南亚地区,这说明 我国对外资企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仍具有巨 大的吸引力。
7 4 现代国企研究 MODERN SOE RESEARCH
January-February, 202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内的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现已借助“一带一路”桥梁走 进欧洲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经济体。随着中国高新技术 日趋成熟,未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步伐将进一步 加快。
表1 中国企业海外炼油厂分布情况(单位:万吨/年)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69课产业转移

2025届高中地理复习第69课产业转移

第69课产业转移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以及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承接区的区域发展的影响。

必备知识梳理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产业转移概况①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_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经济现象。

②方向:通常是由相对_的区域向_区域转移。

③分类:国内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④目的:降低_,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知识链接]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和最终目的产业转移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2.东亚、东南亚的产业转移3.东亚、东南亚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促进区域_调整。

(2)促进区域产业_与合作。

(3)改变_的空间分布。

【知识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1.产业转移的规律(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向劳动力数量多、工资较低的地区转移。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感悟:3.中国产业转移路线[方法技巧]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1)要抓住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转出去”,二是“为什么转入”,也就是产业转出去的原因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要抓住两类地区,一是发达国家转出区和发展中国家承接区,二是经济发达的转出区和经济落后的承接区。

(3)产业转移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导因素因产业类型而异。

[典例][2022·湖南卷]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子公司在全球分布广泛,中小型企业是海外投资的主体。

据此完成(1)~(2)题。

(1)截至2018年底,中国制造业企业海外子公司近半数分布在欧盟国家。

这些企业在欧盟国家投资主要考虑当地()①原材料丰富②市场开放③经济发达④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中小型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优势有()①大多为民营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强②研发资金雄厚,创新能力较强③更好服务小市场,满足多样化需求④管理人员较少,管理成本较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题能力培养]第(1)题:第(2)题:[答案](1)(2)[2024·福建宁德市质检]近年来,国内医药产业总体呈现出稳步上行的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二)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一)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中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特征。

首先,中国在持续推进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的同时,加大对海外投资和转移的力度,逐步改变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地位;其次,外资加速向中西部特别是具有电子信息和人才优势的部分西部省份转移;再次,东部地区产业结合中西部地区产业环境和配套发展,呈现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转移,产业转移也实现从生产要素约束型向产业布局的优化进行过渡和升级,同时,产业合作和转移模式逐步创新,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

一、中国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中西部经济增长明显2009年以来,中国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更为活跃,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层次显著提升、方式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

中部六省利用境内省外资金总数由2009年的1.2万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3.32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2.5%,其中,湖北、山西两省在5年中利用境内省外资金分别增长5.3倍和3.9倍。

从西部地区典型省份来看,2009—2013年四川省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3.3万亿元。

重庆市近5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2.1万亿元,比前5年引进资金总和增长10多倍。

而陕西省近5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1.44万亿元,逐步形成了以专业产业园区的形式而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态势。

中西部地区利用的省外资金中,有60%以上均来自东部发达地区。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推动着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差异逐步减小。

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在2004年达到最高,为60.36%,但2004年以后而随着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开始逐渐下降,2009年为55.05%,2013年降为50.20%。

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对较为平稳、略微上升。

2004年占比为8.68%,2009年降为8.59%,2013年达到8.83%。

中部、西部地区产业比重都实现了较大幅度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从2004年的16.88%、14.07%上升到2009年的19.48% 和16.88%,2013年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分别达到21.64%和19.33%。

二、外资加速向中国内陆地区布局,特别是向中西部重点经济区转移当前,东部吸收外资在全国占比逐步下降,2009年东部地区吸收FDI 占全国比例为64.11%,2013年降为55.84%。

东北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占全国比重为13.5%左右。

中部地区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最快地区,2009年占全国比重仅为13.93%,2013年上升到19.47%,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性较大,尚未形成长期稳定上升态势。

2009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占全国的9.67%,2011年上升到14%,但从2012年起逐步下降,2013年仅为10.19%。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具体区域布局来看,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重点经济区或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转移的趋势。

如西部成渝经济区近年来吸收外资规模增长明显,2009年,重庆市和四川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4.95%,2012年上升到8.37%。

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推动下,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承接外商产业投资步伐加快,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从2009年的4.42%提升到2013年的7.2%。

受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带动,安徽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实现了大幅增长,从2009年的38.8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06.8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从2.52%提升到了4.15%。

三、中国正在逐步改变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角色,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近年来,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2013年,中国对世界直接投资净额达到1078亿美元,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1187亿美元相当,远远高于2007年26.5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另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819亿美元,同比增加17.8%,2014年中国海外投资将可能首次超过中国吸引外资数量,这表明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

从中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目前对外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仍然是采矿业,其次是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其中制造业领域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大幅上涨,从2007年的21.26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86.7亿美元,2013年下降为71.97亿元。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从资源能源领域逐步拓展到制造业及围绕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从能源资源的传统驱动形式向能源资源驱动、市场驱动、技术驱动等多种投资驱动格局转变,对外投资主体也逐步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变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驾齐驱发展。

中国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大迁移(二)四、中国产业转移进入产业链布局优化及转移与转型协调新阶段近年来,随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内需市场的扩大及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国内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一方面,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低端产业,已经逐步扩展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同时更加注重对转移承接地区综合制造成本的考量、对产业配套能力的要求及对转移承接地区消费市场的考察;另一方面,国内产业转移逐步打破东部向中西部单向转移的态势,呈现出石化、有色金属等部分产业沿海化布局的趋势,而部分中西部地区的龙头优势企业也开始将总部和研发基地迁往东部地区,充分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和总部企业聚集优势。

综合来看,中国产业转移正在步入全面优化产业链布局、转移和转型协调的新阶段。

1、东部地区向东部和中西部转移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

一是东部地区在转移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加快向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转移电子信息、机械、医药和汽车等高端产业。

其中,医药行业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和聚集,近5年时间里东北地区医药产业占比增长1.84%;机械行业加快向中部地区转移,推动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4.8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移聚集,分别实现增长5.12个、3.77个百分点。

二是中西部加快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和方式。

西安、成都、重庆、郑州、武汉等市利用当地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0.84%],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吸收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加工制造环境的转移,同时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建设。

三是产业基础雄厚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地区往往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

东北地区拥有以沈阳、抚顺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沈阳、大连生物制药及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辽东地区中药产业集群,哈尔滨医药产业集群,通化医药集群等,在承接医药产业转移和壮大医药产业集群中表现突出。

装备制造业领域,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和湖南等省和东北地区的高端装备[1.18%]制造业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产业加快转移和集聚,在全国地位更为突出。

2、能源原材料型产业呈现东中西部双向流动、优化布局的趋势。

2009至2012年,东部地区的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能源原材料产业占比分别下降4.04%、3.97%和1.96%,较其他类型的产业下降幅度较小,这是因为铝土矿等有色金属资源型产业从资源地向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转移。

其中,向东部地区的转移布局主要基于矿产原材料进口、生产过程中给排水需求及交通运输成本降低等因素考虑,向中西部资源[2.11% 资金研报]富集地转移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低劳动力成本及其电价优势。

3、龙头企业出于拓展市场需要而主动转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国内市场潜力的逐步释放,加上运输成本的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定制化生产等,部分龙头企业采取“区域化制造”战略,选择在销售地附近生产,优化区域布局。

品牌企业和龙头企业成为当前转移的主力。

如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247家落户四川;湖北承接李宁[0.00%]服装、康奈鞋业等国内知名品牌;上汽、北京现代、华晨、一汽大众等相继进入中西部,在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建成了相当规模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

五、产业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转移的特征日趋明显目前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一大特点,是以龙头企业和大企业为核心,实行组团式或产业链式整体转移。

也就是说,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考虑,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产品进行整个产业链的大规模转移,同时将研发、采购、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各个营运环节也转移过来。

由于龙头企业和大企业的社会化协作程度高,一家龙头企业和大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

由此,有着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地区最吸引东部企业转移,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城市群,特别是沿南北走向的京广线、京九线和东西走向的陇海线、长江产业带。

因此,在当前产业转移中,产业配套型转移尤为突出,即主要是与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和前、后向配套产业的分工组织关系相关联的,一旦主导产业出现空间区位变动,与之协作配套的产业或生产环节也会追随至相应的生产区位。

在一个相互间形成关联关系的产品供应体系内,各关联企业的转移活动往往会带来连带效应。

对处于某种供应链环节的生产者来说,如果其上下游关联产品的生产者已经大量转移到某地生产,则会迫使尚未进入者跟进转移,提高转入地的配套体系运作效率。

例如,上海电气集团、上汽集团、宝钢集团、华谊集团等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大型企业在推动上海产业转移中,就带动和引导了一大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而形成了“龙头”与“配套”互相吸引、相互推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安徽省宿州市吸引百丽、康奈、七匹狼等国内品牌企业以及80多家配套企业,形成了资源集约配置、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集群,促进了当地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速提质发展。

而随着富士康产业的内迁,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勃海以及中西部等四大产业集群。

六、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合作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国东部沿海省市加强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以“企业组团”和“政府间协议”形式来推动产业园区及大型企业在异地共同打造“园中园”、“共建园”等,大大降低了东部地区企业的外部商务成本和发展环境限制,有利于企业平稳发展和做大做强。

异地工业园的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以双方政府的相关机构共同设立管委会及合资开发公司。

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和“政企合一型”模式;二是管委会与开发公司各自运作,实行“政企分离型”模式;三是完全采用商业性的开发体制,如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浙江海宁实行的“公司型”开发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