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地质图读图报告参考

合集下载

分析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地质图

分析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地质图

2021/6/16
17
4、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4.2 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
①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沟谷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 “V”字形,山脊处形成指向下游的“V”字形;
②当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但倾角大于坡角,沟谷中形成 尖端指向下游的“V”字形,山脊上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 字形;
③当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但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河谷中 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字形,但界线弯曲的紧闭度大于等高 线弯曲的紧闭度。
3、绘地质剖面,即将地 质界线,不整合面、断 层、岩体界线等(剖面 所经过的)投影至地形 剖面图上,若岩层走向 与剖面斜交(小于80°) 时,要按视倾角绘制分 界线;
4、标绘花纹,代号; 5、整饰剖面图。
2021/6/16
26
6、总结阅读分析地质图-读图步骤
1、比例尺:各类地质图都有一定的精度,从比例尺大小就可 以看出,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地质现象表达的就越清楚, 同时也可根据比例尺,计算该图区的面积。
二、地质构造分析:
据读图分析可知,xxx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为倾斜地层,其他地层均 为水平岩层,而且,北部地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地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但倾角大于坡角沟谷中形成当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但倾角大于坡角沟谷中形成尖端指向下游的尖端指向下游的vv字形山脊上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字形山脊上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v字字当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但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河谷中当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但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河谷中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形成尖端指向上游的vv字形但界线弯曲的紧闭度大于等高字形但界线弯曲的紧闭度大于等高线弯曲的紧闭度
K2
1000
K2
K2
C2

构造地质学剖面图+读图

构造地质学剖面图+读图
18
(二)认识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首先从图例 和地质图上看 地层层序是否 缺失,若缺失, 缺失,若缺失, 上下两套地层 界线基本平行, 界线基本平行, 则为平行不整 合; 若上下两套 地层产状不平 行,呈角度相 交,则为角度 不整合。 不整合。 19
(三)绘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
一幅正式地质图通常附有1 一幅正式地质图通常附有1-2或更 多的通过图区主要构造地质的图切地质 剖面图,以反映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剖面图,以反映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与地质图配合, 与地质图配合,可反映三维空间地质构 造形态和产状。 造形态和产状
7
(二)阅读地质图的一步骤和方法
1、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 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 2、分析图区的地形特征; 分析图区的地形特征; 3、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岩石类型、 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岩石类型、 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 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其相互 关系、分析褶皱、断裂、 关系、分析褶皱、断裂、岩浆岩及变质 岩的发育情况; 岩的发育情况; 4、边读边记录,边作剖面图或构造纲 边读边记录, 要图。 要图。
13
(二)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适用于产状平缓, 罗盘不易测量, 适用于产状平缓 , 罗盘不易测量 , 或钻探得到 岩面标高资料求地下岩( 岩面标高资料求地下岩(矿)石产状。 石产状。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前提是: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前提是: ① 三 点要们于同一层面上 , 但又不在一条直线 点要们于同一层面上, 上; ② 三 点的方位, 相互水平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 点的方位 , 已知, 已知,且三点相距不太远; ③ 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 产状无变化, 无 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 , 产状无变化 , 褶皱和断层;
2、地形图的格式和主要内容 、

1,2-构造地质学-实习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图

1,2-构造地质学-实习一-地质图的基本知识及读图

图名: 图名: 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一般采用 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 。 图内主要市镇、 居民点、 山岭等名称。 如果比 图内主要市镇 、 居民点 、 山岭等名称 。 例尺较大, 图幅面积较小, 地名不为人们所知, 例尺较大 , 图幅面积较小 , 地名不为人们所知 , 则在地名前要写上所属的省( 区 ) 、 市或县名, 则在地名前要写上所属的省 ( 市或县名 ,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 周口店第四纪地质 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质图 、 图和湖北大冶黄荆山水文地质图等。 图和湖北大冶黄荆山水文地质图等。 比例尺: 比例尺: 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 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
*读水平岩层地质图
水平岩层:没有经过构造变动, 水平岩层:没有经过构造变动,仍然保持成岩后 的原始水平状态的沉积岩。 的原始水平状态的沉积岩。 特征: 特征: 1)下老上新 2)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顶底之间垂距=厚度 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顶底之间垂距=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岩层厚度是其顶底面的高差; 岩层厚度是其顶底面的高差; 岩层出露宽度是其顶底面的水平距,其大小 岩层出露宽度是其顶底面的水平距, 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有关.
实验作业要求
请使用“长江大学实验报告”纸完成作业; 1 请使用“长江大学实验报告”纸完成作业; 写明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内容; 2 写明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内容; 如需要,请粘贴原始图件; 3 如需要,请粘贴原始图件; 如需要,对作图步骤请写相关说明; 4 如需要,对作图步骤请写相关说明; 剖面图用标准作图纸(米格纸)完成; 5 剖面图用标准作图纸(米格纸)完成; 学习委员按学号收齐所有学生作业,及时上交。 6 学习委员按学号收齐所有学生作业,及时上交。

凌河地形地质图

凌河地形地质图

凌河地形地质图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

最低点为SW 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

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

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

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

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

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和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构造地质学实习一 读地质图并做简单剖面

构造地质学实习一  读地质图并做简单剖面
地质图中内容在图例中应该标出,其排列顺序是:从上到下 (或从左到右)先地层(由新到老),再岩浆岩(由新到老、由酸 性到基性)、再变质岩,最后为构造符号。
(二)读图方法
读地质图应是先图外,后图内;先地形,后地质;先整, 后局部;先略读,后详续。
1.读图名、比例尺,了解图的地理位置,图的类型,推算圆幅 面积和工作详细程度。
地质剖面图的编制步骤与方法
1.选择剖面线:剖面线应尽量垂直地层走向,垂直 构造线方向,通过地层出露最全、构造最清楚部位。 本次实习中,剖面线已选好。 2.确定基线:根据剖面上地形起伏特点,确定部面 下部基线,即确定所要反映的深度。 3.投绘地形剖面线:利用坐标纸和直尺,将剖面线 经过的高程点一一投到坐标纸上,然后用平滑曲线 连接各点即得地形剖面图,并在地形剖面上标出所 经过的主要村庄、河流、山峰。
做剖面注意事项
1.注意编制剖面图步骤(1-5个步骤)。
2.注意水平比例和垂直比例的一致性。
3.注意写明图名、方向、图例、比例尺、主要村庄、 河流与地名。 4.基线-400米
作业
在《凌河地形地质图》上作I-I‘剖面,地层倾角23 度
和颜色,按一定的比例、沿一定的方向表示
一定距离内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现象根据测
制方法不同。
剖面图可分为实测剖面图、路线剖面图和图 切剖面图,前二者在里外测制,而后者从地质图 上切绘,故又称图切剖面图。本次实习为后种。 图切剖面一般垂直区域岩层或构造线走向,切过 图幅主要地区,反映主要构造轮廓。
剖面图起点与终点要在平面图上画线标出。并标出相应字母如II'、A-B等,在剖面图右上方用简明头柱明该端方向,剖面方向的放 置一般是:左西右东,左南右北,左北西、南西,右北东、南东。剖 面比例尺一般要与地质图一致,剖面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也应 一致。

凌河地形地质图

凌河地形地质图

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

最低点为SW 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

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

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

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

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

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和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他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岩层向南倾斜;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岩层向南倾斜。

地质图基础

地质图基础
5、着色 6、作业与要求 1)采用凌河地质图,在马鞍山一带求产状。 2)过AB点作图切剖面;完善图名、比例、 花纹、代号、着色。
投画地形和断层点
SE
标绘地质界线等DSDCC
D D
实习四 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一、目的要求 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2、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形态、组合特征及 形成时代; 3、学会在褶皱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剖面图。 二、读图步骤 读褶皱区地质图与读一般地质图的方法一样, 首先从地质图的图例或地层柱状图上了解图区出露 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概略地了解 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并分析地形特 征。 从地质图上认识和分析褶皱及其特征,常先从 单个褶皱的分析入手,进而再分析褶皱的组合及形 成时代。
(3)判断轴面产状 在地质图上,从两翼产状大致判断出轴 面产状。如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则轴面直立;如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 则轴面产状也与两翼产状基本一致(即为等 斜褶皱)。对于两翼产状不等或一翼倒转的 褶皱,若为背斜,其轴面大致是与倾角较小 的一翼的倾斜方向近于一致。除平卧褶皱和 等斜褶皱外,轴面倾角一般大于缓翼倾角而 小于陡翼倾角。据轴面产状与两翼产状的关 系可描述褶皱。
6、转折端形态绘制,轴面直立或近与直立的 褶皱,其平面和剖面形态近似。亦可据枢纽 倾伏角作纵向切面(辅助剖面),先求出到 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再结合该 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
根据同一岩层厚度不变校正同翼岩层产状 (A)校正前;(B)校正后
7、整饰地质剖面图,包括图名、比例尺、图 例、责任表、制图时间等。 图例:高X宽=0.5X1cm 排列:自上而下:地层(由新到老); 岩体(由新到老,由基到酸);褶皱轴迹、 断层、产状、其它(剖面线、制高点)

构造实习2求倾斜岩层产状并读凌河地质图15

构造实习2求倾斜岩层产状并读凌河地质图15
凌河地区ab剖面图作业用间接法求倾斜岩层的厚度?作同一高度顶底面的走向线aabb两条走向线垂直距离ab为倾斜线水平线?根据岩层倾角做出上下层面?量得上下层面的距离按地质图比例尺换算出岩层的厚度1同一等高线线与岩层的顶底面都相交时2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与岩层的顶底面相交时1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作不同高度顶底面的走向线aabb以及二者垂直距离ac?以a为原点低的等高线ac为边分别作倾角和坡角过b作下层面的平行线?量的上下层面的距离按比例尺换算出岩层的厚度?2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作不同高度顶底面的走向线aabb以及二者垂直距离ac?以a为原点低的等高线ac为边分别作cab坡角交过c的走向线于b?过a点和b点顺地形坡向作岩层倾角得上下层面?量的上下层面的距离按比例尺换算出岩层的厚度?33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作不同高度顶底面的走向线以及二者距离qs?过q点以qs为边作nqs坡角交过s的走向线于n点?以qs为水平线过qn点顺坡向作岩层倾角量的上下层面的距离按比例尺换算出岩层的厚度acb注意复印实习书39页57页等每次实习带绘图工具如三角板量角器铅笔橡皮
在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要素的方法
条件:岩层产状稳定、无褶皱和断裂、大比例尺 地质图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 与同一等高线两交点可确 定一条走向线;利用两条 不等高程走向线可确定岩 层倾向及倾角。
A
B
150 Ⅱ-Ⅱ
C 100
Ⅰ-Ⅰ
Ⅲ-Ⅲ
课堂作业1: 分别求B、C、 P地层产状。 P23
注意:在求产状时,必 须要是同一个面在不 同高程的走向线
剖面图制作方法
编制地形剖面
• 选择剖面线 • 确定绘制剖面基线与海拔高度(一般低于 最低海拔1cm) • 在剖面基线两端注明垂直比例尺 • 将剖面线与地形等高线的交点标记在坐标 纸上 • 用平滑曲线将所有点连接起来,完成地形 剖面

基础地质学II(实习1)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基础地质学II(实习1)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序排列。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3
构造符号的图例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排列顺序是: 地质界线、褶皱轴迹(构造图中才有)、断层、节理以及层理、劈 理、片理、流线、流面和线理产状要素,除断层线用红色线外, 其余都用黑色线。对地层界线、断层线是实测的与推断的,图例 与图内一样应有所区别。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2
比例尺又称缩尺,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 详细程度。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侧尺一样,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于图框外上方 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图例: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其表示地质内容的图例。 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 岩体的时代和性质(见附录地层时代符号和色谱以及各种地 质符号)。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可放在 图框内足够安排图例的空白处。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 一般按地层、岩石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 写上“图例”二字。
剖面图的放置一般南端在右边,北端在左边,东右西左,南西和北西在 左边,北东和南东端在右边。
剖面图与地质图所用地层符号、色谱应该一致。在一幅图上时可以省。 剖面图内一般不要留有空白。地下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应该根据该处 地层厚度、层序、构造特征适当推断绘出,但不宜推断过深。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5
晚古生代海西旋回,长期的风化剥蚀结果,和地壳运动,
该区经历了一个由广大的滨海平原到浅海再到陆地的古地
理环境环境变化过程,从而形成了石炭纪一套滨海沼泽页
4.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7
(三) 水平岩层地质读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是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 合;在沟谷处界线呈“尖牙”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 闭的曲线。在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 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 度大的,露头宽度也宽;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在陡崖处, 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尖灭”的假象。 (四)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对照理解和掌握“V”字形法则: 1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 弯曲度要小; 2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弯曲度要大; 3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弯曲相反。 应用V法则时注意,当倾斜岩层走向与沟谷或山脊延伸方向呈直交时,所产生 的“V”字形大体上是对称的;如果二者呈斜交,“V”宇形是不对称的。若岩 层倾向与沟谷方向一致,倾角与坡角也相等,则露头沿沟谷两侧呈平行延伸。

实习3-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2013

实习3-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2013
P N
在OP和MN两条线之间做一条垂线,分别交两线于A、B点,则AB 就相当于同一高程上岩层的出露宽度L(见右图剖面图)。
然后分别以A点和B点做两条
M
直线AA′和BB ′,使得其 B
O
于AB线夹角为岩层真倾角α
A
L
(可以从图中读得或测得) N P
再过A点作BB′的垂线AC,则AC为岩层的真厚度h;再过A点 作铅直线,与BB ′交与D点,则AD为岩层的铅直厚度H。
1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地面与岩层夹角为abbb建造rt三角形abb和rt三角形abb然后作boab2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并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求其岩层厚度a地面与岩层夹角为bbb建造rt三角形abb和rt三角形abb然后作boab3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并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求其岩层厚度地面与岩层夹角为建造rt三角形abb和rt三角形abb然后作boab求岩层埋藏深度?岩层的埋藏深度是指从地面某一点到目标岩层层面的铅直距离一般根据岩层的已知点到测深点的距离两点高差和岩层产状要素等数据来计算
求地下某层的深度
例:已知A井、C井处 的高程,A井钻遇M层 顶面的深度AB=H,地 层倾角为a,地层厚度 为T,求C处钻遇M顶面 和底面的深度 顶面深度CE=A、C两 地高程差+H(A处钻 遇深度)+OE(= OBtga) 底面深度=CE+EF (地层的铅直深度) =CE+T/cosa
岩层埋藏深度和地层倾角之间关系示意图
凌河地质图
附图 4
松溪地区地质图(1:2000)
140m 130m
100m
α
1.5cm
140m 130m
100m

Hale Waihona Puke 130m220-埋深=100-HE 埋深=HE+(220-100)

凌河地质剖面图实习报告

凌河地质剖面图实习报告

凌河地质剖面图实习报告姓名:(您的姓名)日期:(实习日期)一、引言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凌河地质剖面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通过对地质剖面的观察和分析,加深我们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地点本次实习地点位于(具体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名)市(地名)县,地处(地名)盆地中部。

三、实习任务与内容1. 地质剖面观察:在实习地点,我们沿着地质剖面进行观察。

剖面线全长约(具体长度),包括了多个时期的地层、岩石和化石等地质现象。

2. 地质现象记录:对剖面上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地层界线、岩性特征、化石种类和分布等。

3. 地质分析:结合所学的地质学理论知识,对剖面中的地质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4. 实习报告撰写:根据实习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对实习地点进行简要了解,并准备相关的地质工具和记录本。

2. 实地考察:沿着地质剖面进行徒步考察,同时观察并记录地质现象。

3. 问题讨论: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确的地质现象或问题时,及时向老师请教并进行讨论。

4. 总结归纳:在实习结束后,对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实习报告。

五、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获得了以下收获和体会:1. 地质知识增长:通过对不同地层、岩石和化石等地质现象的学习和认识,我们对地质学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实际操作能力提升:通过实地考察和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对未来的展望: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地区的考察时间相对紧张,导致无法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

如何写地质图读图报告

如何写地质图读图报告

读黑山寨地区地质图
1)本图是1.2km2的1:10000大比例尺地质图。

2)从图例的地层时代可知主要是古生界至中生界的沉积岩层分布,并有花岗岩(γ)
出露。

在C2之后曾有两次上升降起(K—T3,及Tl—C2间的不整合接触)。

3)本区地势西北高(550m以上),东边为高300m的残丘,且有河谷分布。

4)区内出现两条大的正断层(F1、F2)和黑山寨向斜构造,并有两处不整合。

图内西
北部出露单斜构造,地层走向NE63°,倾向NW,倾角34°。

由断裂、褶皱表明,在T1之前受到同一次构造运动,T1之后未出现断裂构造。

5)构造发展简史在D至C2期间,地壳处于缓慢升降运动,本区处于沉积平面
以下接受沉积。

C2后,地壳剧烈变动,地层产生褶皱、断裂,并伴有岩浆活动,地壳随后上升,形成陆地。

受到剥蚀。

至T1又被海侵,接受海相沉积,至T3后期地壳大面积上升,再次成陆。

J期间,地壳暂处宁静,受风化剥蚀,至K又缓慢下降。

处于浅海环境,形成钙质砂岩;在K后期,地壳再次变动,东南部受到大幅度抬升,岩层发生倾斜;中生代后期至今地壳无剧烈构造变动。

构造地质学-实习02、读不整合地质图__编制凌河A-B剖面图共19页

构造地质学-实习02、读不整合地质图__编制凌河A-B剖面图共19页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 与同一等高线两交点可确 定一条走向线;利用两条 不等高程走向线可确定岩 层倾向及倾角。
B 150 Ⅱ-Ⅱ
C
A Ⅰ-Ⅰ
100 Ⅲ-Ⅲ
练习:求“凌河地形地质图” 倾斜地质界面的产状
D2/C1界面 C1/C2界面 C2/C3界面 P1/P2界面
D2/C1界面
a
171∠26
C1/C2界面
α
t
3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厚度(续)
3.2 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分别与岩层的顶底面相交,即两走向间的 地面不水平的情况下,求倾斜岩层的厚度存在三种情况:
(1)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反
地面与岩 层夹角为 α+β
A αβ B’’ B’ B
3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厚度(续)
(2)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并且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求其岩层厚度
计投 算影 视地 倾质
d 绘 制 地
角界 质
绘线 剖


地 将剖面线
质 与地质界

线的交点 投影到地
面 形剖面上
整 饰 图 面
注意:有不整合存在时,先做不整合以上地层界线。
α α
α
181∠25
180∠29 184∠23
C2/C3界面
α
179∠31
C3/P1界面
α
174∠32
P1/P2界面
α
180∠34
3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厚度
关键:在平面图中做出两个岩层面
3.1 若同一等高线与某一岩层顶底界线都相交,则可认为 两条走向线之间的地面是水平的。地面与岩层面的交角为α。
实习02 、 读不整合地质图,编制凌河 地区A-B地质剖面图

阅读地质图三

阅读地质图三

阅读地质图三阅读地质图三《构造地质学》实验指导书(2000年5月)实习一读水平岩层地质图,确定岩层产状一,目的要求1,明确地质图的概念,了解地质图的图式规格2,解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永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二,说明(一),地质图的概念及图式规格1,地质图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某部分各种地质体积地质现象(如各种岩层,岩体,地质构造,矿床等的时代,产状,分布和相互关系),按一定比例概括地投影到平面图(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应该有图名,比例尺,图例和责任表(包括编图单位或人员,编图日期及资料来源等).图名:表明图幅所在地区和图的类型.一般采用图区内主要城镇,居民点或主要山岭,河流等命名.如果比例尺较大,图幅面积小,地名小不为众人所知或同名多,则在地名上要写上所属的省(区),市或县名.图名用端正美观的字体书写于图幅上端正中或图内适当位置.比例尺:又称缩尺,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详细程度.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例尺一样,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于图框外上方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图例:是一张地质图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所表示的地质现象的图例.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岩体时代和性质.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可放在图框内足够安排图例的空白处.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一般按地层,岩石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写上"图例"二字.地层图例的安排是从上到下由新到老;如放在图的下方,一般是由左向右从新到老排列.图例都画成大小适当的长方形的格子排成整齐的行列.在长方格的左边注明地层时代,右边注明主要岩性,方格内着上和注明与地质图上同层位的相同颜色和符号.已确定时代的喷出岩,变质岩要按其时代排列在地层图例相应位置上.岩浆岩体图例放在地层图例之后,己确定时代的岩体可按新老排列,时代未定的岩体按酸性到基性顺序排列.构造符号的图例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排列顺序是:地质界线,摺皱,轴迹(构造图中才有),断层,节理以及层理,劈理,片理,流线,流面和线理产状要素,除断层线用红色线外,其余都用黑色线,对地层界线,断层线是实测的与推断的,图例与图内一样,应有所区别.图框外左上侧注明编图单位,右上侧写明编图日期,下方左侧注明编图单位,技术负责人及编图人,右侧注上引用的资料(如图件)单位,编制者及编制日期.或者将上述内容列绘成"责任表"放在图框外右下方.2,地质剖面图正规地质图常附有一幅或几幅切过图区主要构造的剖面图.剖面图也有一定的规定.剖面图如单绘一幅时,则要标明剖面图图名,通常是以剖面所在地区地名及所经过的主要地名(如山峰,河城镇和居民点)作为图名.如为图切剖面并附在地质图下面,则只以剖面标号表示.剖面在地质图上的位置用一细线标出,两端注上剖面代号.剖面图的比例尺应与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致,如剖面图附在地质图的下方,可不再注明水平比例尺.垂直比例尺表示在剖面两端竖立的直线上,下边先选定比本区最低点更低的某一标高(可选至0以下)一条水平线作基线,然后以基线为起点在竖直线上注明各高程数.如剖面图垂直比例尺放大,则应注明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剖面图两端的同一高度上注明剖面方向(用方位角表示).剖面所经过的山岭,河流·城镇等地名应注明在剖面的上面所在位置.为醒目美观,最短把方向,地名排在同一水平位置上.剖面图的放置一般南端在右边,北端在左边,东右西左,南西和北西在左边,北东和南东端在右边.剖面图与地质图所用的地层符号,色谱应该一致.如剖面图与地质图在一幅图上,则地层图例可以省去.剖面图内一般不要留有空白.地下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应该根据该处地层厚度,层序,构造特征推断绘拙.3,地层柱状图正式的地质图或地质报告中常附有工作区的地层综合柱状图.地层柱状图可以附在地质图的左边,也可以绘成单独一幅图.比例尺可根据反映地层详细程度的要求和地层总厚度而定.综合地层柱状图是按工作区所有出露地层的新老叠置关系恢复成水平状态切出的一个具代表性的柱子.在柱子中表示出各地层单位或层位的厚度,时代及地层系统和接触关系等.一般只绘地层(包括喷出岩),不绘侵人体.也有将侵入岩体按其时代与围岩接触关系绘在柱状图里.用岩石花纹表示的地层岩性柱子的宽度,可根据所绘柱状图的长度而定,使之宽窄适度,美观大方,一般以2-4厘米为宜. (二),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读地质图首先要看图式和洛种规格,即先看图名,比例尺和图例.还应具备地形图和地图有关知识.从图名和图幅代号,经纬度,了解图幅的地理位置和图的类型;从比例尺可以了解图上线段长度,面积大小和地质体大小及反映详略程度;图幅编绘出版年月和资料来源,便于查明工作区研究史.熟悉图例是读图的基础.首先要熟悉图幅所使用的各种地质符号,从图例可以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及其时代,顺序,地层间有无间断,以及岩石类型,时代等.读图例时,最好与图幅地区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结合起来读,了解地层时代顺序和它们之间接的触关系(整合或不整合).在阅读地质内容之前应先分析一下图区的地形特征.在比例尺较大(如大于1:50000)的地形地质图上,从等高线形态和水系可了解地形特点.在中小比例尺(1:10万-1:50万)地质图上,一般无等高线,可根据水系分布,山峰标高的分布变化,认识地形的特点.一幅地质图反映了该地区各方面地质情况.读图时一般要分析地层时代,层序和岩石类型,性质和岩层,岩体的产状,分布及共相互关系.对于分析地质构造方面主要是褶皱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组合和形成时代;断裂构造的类型,规模,空间组合,分布和形成时代或先后顺序;岩浆岩体产状和原生及次生构造以及变质岩区所表现的构造特征等等.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三),读水平岩层地质图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在沟谷处界线呈"尖牙"状,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闭的曲线;在岩层未发生倒转饰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度大的,露头宽度也宽;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在陡崖处,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尖灭"的假象.(四),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要素的方法1,基本原理:(1),同一岩层面上不同高程的走向线相互平行;(2),在两走向线的垂线上,低等高线的方向为倾向;(3),倾角是岩层面和水平面的夹角.2,求解步骤:(1),在同一岩层面上找到两个同一高程的点,并将其连接起来,即为这一高程的走向线.(2),在该层面上再找到相邻高程的一个点,通过该点平行上述走向线作一条直线,即为这一高程的走向线.(3),在两条走向线之间做一垂线,低等高线的方向为倾向.(4),在高等高线上截取一线段等于两条走向线的高差,将两线段作为两条边做一三角形.(5),用量角器量出低等高线出的锐角,即得出岩层倾角.(五),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当岩层产状平缓,不能用罗盘准确测定产状时,或者根据钻探得到的层面标高资料求地下岩层产状,这时可用三点法.应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的前提:①三点要位于同一层面上,但又不在一条直线上;②三点的方位,相互间水平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已知,并且三点相距不太远;③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产状无变化,无褶皱,无断层.2,三点法的要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连线上,找到与中间高程点等高的另一个点,就可以作出这一高程的走向线,过最高点或最低点可以作出与上述等高线平行的另一高程的走向线,根据两走向线各自高程和水平距离,可以求出倾向和倾角. 3,求解方法参见"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要素的方法".三,作业:1,阅读,分析凌河地形地质图,判别哪些地层是水平岩层,并求凌河地形地质图中K1岩层的厚度.2,在凌河地形地质图上求下石炭统顶面或底面的产状.3,在松溪地形地质图上,根据(1)已知某赤铁矿层为一倾斜矿层,产状稳定,有三个钻孔各见矿深度为:ZK260米,ZK340米,ZK580米,用三点法求该矿层产状;(2)在设计钻孔ZK9处,预计打多深即可达该赤铁矿层顶面(提示:钻孔中铁矿层顶面高程等于钻孔地面位置高程减去见矿深度).实习二读倾斜岩层地质图,编制倾斜岩层剖面图一目的要求1,认识倾斜岩层和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学会用"V"字形法则分析倾斜岩层的产状;2,学习编绘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的方法.二,说明(一),分析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倾斜岩层在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表现出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成不同交截关系,在山脊和沟谷处弯曲成"V"字形,而有一定规律,即所谓"V"字形法则.通过读图应用这一规律,掌握岩层产状与地形及其相互关系对岩层界线形态影响的分析方法.同时也注意岩层露头宽度的变化与岩层厚度,产状和地形的关系.(二),认识不整合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根据地质图上出露的地层时代,层序,如在图区内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地层之间存在地层缺失,即两地层时代层序不连继,而两地层产状一致,界线基本平行,则为平行不整合;如两地层产状不平行,较新地层的底面界线截过不同时代的较老地层界线,则为角度不整合.(三),绘制倾斜岩层地质剖面图一幅正式地质图通常附有一条或几条通过图区的主要地质构造的图切地质剖面图,以反映图区构造形态及组合特征,与地质图相结合,有助于我们从三维空间去认识和恢复地质构造形态和产状.因此,对于图切剖面应该学会绘制和阅读分析方法.其绘制方法和步骤如下:选择剖面位置:在分析图区地形特征,地层的出露,分布和产状变化以及构造特点的基础上,要使所作的剖面尽量垂直于区内地层走向,通过地层出露较全和图区主要构造部位,或者选在阅读地质图所需要作剖面的地方.选定后,将剖面线标定在地质图上.绘地形剖面:在绘图纸(以方格纸为好)上画出剖面基线,长短与剖面相等,两端注上垂直线条比例尺(一般与地质图比例尺一致),按等高间距作一系列平行于基线的水平线(用方格纸作剖面只注明标高位置).基线标高一般取比剖面所过区域最低等高线高度再低1-2个间距,然后以基线高程为起点,按等高距依次注明每条平行线的高程并将基线与地质图上剖面线放平行.最后将地质图上的剖面线与地形等高线各交点一一投影到相应高程的水平线上(或剖面标高位置),按实际地形用平滑曲线连接相邻点即得出地形剖面.完成地质剖面:将地质图上的剖面线与地质界线(地层分界线,不整合线,断层线等)的各交点投影到地形剖面曲线上,按各点附近的地层倾向和倾角绘出分层界线.如剖面与走向斜交时,则应按剖面方向的视倾角绘分层界线.绘制岩性花纹:对各分岩层应按其岩性绘上规定的岩性花纹,并按照地质图注明相应的地层代号.岩石花纹有时要附图例.整饰剖面图:按实习二地质剖面图格式要求进行整饰.三,作业1,分析南涧镇地形地质图,用"V"字形法则分析图区岩层产状,认识地层接触关系.2,绘制凌河地形地质图中A一B地质剖面图.实习三根据岩层产状要素编制倾斜岩层地质图一,目的要求1,学会根据平整的岩层(或矿层,断层)界面在某一点的产状要素,用几何作图法在地形图上绘出该层界线的分布形态;2,通过这一作图方法,加深理解地质界线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关系.二,说明(一),原理:在一个层面平整,产状稳定的倾斜岩层层面上,作出一系列同一等高距的不同高度的走向线.这一系列走向线投影在水平面上,也相应成为间距相等的一系列平行线,这些投影线问的平距又叫放线炬.在同比例尺图上,放线距与岩层倾角成反比,倾角缓,放线距大;倾角愈陡,放线距愈小.从前面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要素的作图法可以看出,某一岩晨界线与同一高度等高线交点相联直线,即为该岩层面在这一高程的走向线.因此,反过来,某一岩层界面上不同高度走向线与其相等高度的地形等高线的交点,也就是该界面的出露点,把这些点依次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用平滑曲线联接起来,就绘出了该界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即地质界线.当然,地质图不是用这种方法来编制,但对于填绘为浮土掩盖的局部地段的地质界线或阅读分析地质图和选定布置探槽工程位置都有指导意义.(二),作图的方法步骤已知条件:在有等高线的地形图上,已知岩层界面一露头点的产状要素.求出放线距:按已知岩层产状要素求放线距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计算法,即根据放线距与等高距和岩层倾角之间的关系求出,放线距a=htanα.式中h为等高距,α为岩层倾角,得出的放线距a 是实地水平距离,应按地形图比例尺折算成图上的平距.如等高距h=l0米,α=45°,则a=l0米,按1:2000比例尺,则a在图上的平距为0.5厘米.第二种方法是图解法,直接从图上己知点A作走向线,并延长到图框外边,垂直此走向线作一直线,并在此直线一端注上出露点A的高度,然后以此线为基线,按比例尺以等高线高差为间距,画一系列与之平行的直线,并以露头A点走向线高程为准,按顺序注上高程.通过图框外A 点,以已知高程线为基准,按岩层倾向和倾角倾斜线,分别与各高程平行线交出数点,然后过这些交点作与AA走向线平行的线,各平行线之间的间距a即为放线距. 作图:过已知点根据岩层面在该点的产状作一走向线,其高程即为该点的标高,再按所求得的放线距沿倾向依次画出一系列不同高程的走向线,注明各自的标高.然后分别定出各相同高程的走向线和地形等高线的交点,把这些交点依次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即为该岩层界面地质界线.三,作业用鹰岩地形图按下列条件作图:1,在该区白垩系(K)含铜砂砾岩层上层面出露于C点,倾斜为168°∠10°,其上为页岩,砂砾岩层下层面为不整合面,出露于B点,倾斜也是168°∠10°,该点不整合面之下正好是元古界(Pt)含铜白云岩层上层面与黑色板岩的分界点,倾斜为20°∠27°.试绘制该区地质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等高线间距为10米.(注意:不整合面上下要分别作各自的放线距和不同高程走向平行线,并应先联绘不整合面以上的地质界线.)2,确定在过B点,p点布置揭露含铜砂砾岩层顶,底板探槽的最佳方位(距离最短). 3,试分析在F点布置钻孔以查明含铜白云岩的埋藏深度是否合理.实习四读褶皱区地质图,绘制褶皱地区剖面图一,目的要求1,初步掌握阅读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学会从地质图上认识,分析摺皱的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学会在褶皱区地质图上绘制图切剖面图(铅直剖面图和横截面图)的方法.二,说明首先从地质图及其图例或所附地层柱状图上了解图区所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概略地认识一下图上新老地层分布和总体延伸情况.了解一下地形特征,结合比例尺了解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及出露宽度的影响.从地质图上认识分析摺皱,先要从地层分布是否有对称重复,并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出背斜和向斜,再进而分析褶皱的形态和组合特征.认识摺皱形态的关键是确定摺皱的两翼,轴面和枢组的产状.(一),对单个摺皱形态的认识和分析区分背斜和向斜:先从一个老地层或新地层着手,横过地层总的延伸方向观察,如老地层两侧依次对称地分布着新的地层者为背斜,反之,在新地层两侧对称地分布着老的地层则为向斜.通常是一个背斜两侧毗邻着向斜,一个向斜的两侧则发育着背斜.确定两翼产状:褶皱两翼产状及其变化,主要从地质图上标绘的地层产状,符号直接去认识和分析.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同一岩层在褶皱两翼露头宽度的差异,定性地对比两翼的大小.这种分析是从岩层厚度基本稳定,地形起伏不大或褶皱两翼的地面坡度相似为前提,而岩层露头宽度只与岩层倾角大小有关,露头宽度窄的一翼倾角大,宽的一翼倾角小.判断轴面产状:要较准确地确定褶皱轴面的产状,可以通过系统地测量两翼同一岩层产状,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或几何作图法来确定.在地质图上,也可以从褶皱两翼产状大致判断出轴面产状.如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则轴面直立;两翼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则轴面产状也与两翼产本一致(即为等斜褶皱).对于两翼产状不等或一翼倒转的褶皱,无论背斜或向斜,其轴面大致是与倾角较小的一翼的倾斜方向近于一致,除平卧褶皱和等斜褶皱外,轴面倾角一般是大于缓翼倾角,而小于陡翼倾角.枢纽产状和轴迹的确定:当地形平坦且褶皱两翼倾角变化不大时,两翼地层界线基本上平行延伸,可认为褶皱枢纽水平;如两翼岩层走向不平行,或两翼同一岩层界线呈交会或弧形转折弯曲,可认为褶皱枢纽是倾伏的,在倾伏背斜两翼同一岩层界线在枢纽倾伏处交会成"V"形或弧形的凸侧或"V"形尖端指向枢纽倾伏方向.向斜则反之.转折端形态认识:在地形较平缓的情况下,轴面直立或陡倾斜的倾伏褶皱,在地质图上褶皱倾伏端的地层界线弯曲形态,大致可以反映褶皱在剖面上的转折端的形态.褶皱形态的描述: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褶皱名称(地名加褶皱类型),位置(地理位置和所在区域构造部位),分布延伸情况,核部位置及组成地层,组成两翼地层及产状,转折端形态,轴面及枢纽产状,次级褶皱分布及特征,褶皱被断层或侵入岩体破坏情况等.(二),褶皱的组合特征的认识在逐个分析了图区的背斜,向斜之后,再从地质图上的轴迹排列情况和剖面上褶皱组合形态,确定和描述褶皱的组合型式,如雁行式,隔档式,隔槽式或复背斜,复向斜(要结合平面和剖面).(三),确定褶皱形成时代主要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来确定褶皱形成时代.不整合面以下的褶皱形成于不整合面以下褶皱岩层的最新地层时代之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此外,还可以根据褶皱与已知时代的侵入岩体或断裂构造的关系来判断,这将在以后有关实习中讨论.(四)褶皱地区铅直剖面图的绘制分析图区地形和褶皱特征:分析时应注意地层界线的弯曲是与岩层产状和地形的影响有关还是与次级褶皱有关,如是次级褶皱,在剖面上应反映出来.选定剖面位置: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褶皱轴迹延伸方向,且能通过全区主要褶皱构造.将选定的剖面线标绘在地质图上.绘出地形剖面:绘制方法见实习三.标记构造位置:在剖面线上和地形剖面上用铅笔标出背斜和向斜的位置,对于剖面附近可能隐伏延展到剖面切过处的次级摺皱,应将其轴迹线延到与剖面线相交,也在剖面线和地形剖面上标出相应位置.绘出摺皱形态:将剖面线切过的地层界线的交点和褶皱(包括次级褶皱)的转折端位置均投影到地形剖面上.在绘褶皱构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剖面切过不整合界线时,应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和构造,然后再画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和构造.被不整合面所掩盖的地质界线和构造,可顺其延伸趋势延至剖面线上,再将该点投影到不整合面,从此点绘出不整合面以下的地层界线和构造.(2),剖面切过断层时,先画断层,然后再画断层两侧的地层和构造.(3)绘褶皱构造应先从褶皱核部地层界线开始,逐次绘出两翼,并要注意表现出次级褶皱.(4)剖面线与地层走向斜交时,应将地层倾角换算成剖面方向上的视倾角画出剖面.如剖面切过的地点无岩层产状数值,可按同一翼最邻近的产状数据来画.(5)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的倾角相差较大,上下岩层又是整合接触关系,这只是岩层倾角局部变陡或变缓造成,可按两翼同一岩层厚度基本不变的前提,将岩层倾角在地表处可按所测数值绘,向深处则加以适当修正,使之逐渐与主要产状协调一致.(6)恢复稽皱转折端形态时,轴面直立或近于直立的褶皱转折端的形态与它在平面上的倾伏端露头形态大致相似.在绘转折端时也可根据枢纽倾伏角作纵向切面,求出到所作剖面处核部地层枢纽的深度,然后结合该层两翼倾角及枢纽位置绘成圆弧.(五)褶皱横截面图的绘制方法褶皱横截面图是垂直于褶皱枢纽的截面投影图.这种图的投影绘制方法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将地质图转动到便于我们顺着褶皱枢纽倾伏方向进行观察的位置,顺着枢纽倾伏方向观察产生缩短视线的"侧瞰构造"的效应.这种图是从地质图上用正投影方法绘制的,因此,一张反映褶皱构造形态出露较完整,标明有枢纽产状的良好的地质图是绘制横截面图的基础.一幅横截只能反映褶皱枢纽倾伏向和倾伏角基本不变的那一个区段的褶皱形态特征,如果枢纽产状有变化,则要把图区划分成若干均匀区段来绘制各区段的横截面图,即横截面图所反映的是圆柱状褶皱.横截面图绘制方法步骤介绍如下:1,在地质图上画等间距方格,使其纵坐标线与褶皱枢纽倾伏方向平行;横坐标与之垂直.2,作横截面图上的网格,横截面图垂直于纵坐标,基线与横坐标平行并等长.平行枢纽方向的纵坐标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而垂直枢纽的横坐标之间的间距则按h,=h.sinθ公式计算缩短(公式中h为原来坐标间距;θ为枢纽倾伏角).3,将平面图上的褶皱层界线与纵,横坐标的交点,按在方格网上的位置标绘到横截面图上坐标投影网格上的相应位置,并根据平面图上褶皱的露头形态将相邻的点连成线,即得出顺枢纽倾伏方向视察的褶皱构造。

凌河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凌河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凌河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⒈该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20000,图区面积约9.72km2。

图副的正上方为正北。

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为:东北部和东南部及北部地势较高(海拔1000~1162m),中部及西部较低(海拔200~300m),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凌河从东向西流经该区的中部,南北两岸有数条支流汇入凌河。

⒉由图例可知,本地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D2);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中石炭统页岩、砂岩(C2);上石炭统薄层石灰岩(C3);下二叠统泥灰岩(P1);上二叠统页岩、砂岩(P2);下白垩统砾岩(K1);上白垩统砂岩(K2)。

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

下白垩统砾岩(K1)与上二叠统(P2)之间缺失三叠系(T)和侏罗系(J)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

⒊根据地层分布和露头形态特征,该区的K1和K2新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东南和北东及北部的山顶,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K1和K2为水平岩层。

出露的D2、C1、C2、C3、P1、P2老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中部及凌河的两岸岸坡上,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现不同的交截关系,应为倾斜岩层。

根据“V”字形法则,在凌河的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即岩层向南倾斜,倾角大于坡角。

在凌河的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而地层界线的弯曲度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小,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即岩层向南倾斜。

⒋根据地层出露和分布特征及岩层产状,该区的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K1与下伏老地层(D2、C1、C2、C3、P1、P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⒌该区的地质构造比较简单,K1和K2为水平岩层,D2、C1、C2、C3、P1、P2为倾斜岩层。

工程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考查试题A 参考答案一、简答题(共计80分)1. 导致滑坡的可能因素有哪些?(6’)答:边坡开挖导致的平衡状态的改变;坡顶超载导致下滑力的增加;降雨等因素导致渗流力的增加和土体抗剪强度的降低。

2.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

(8’)答:集中的水流(暴雨、融雪水、水库滑坡等);丰富的地表破碎物质(风化作用强烈);山高坡陡,另外尾矿坝,堆石场也可能产生泥石流。

3. 地震的设计烈度如何确定?(4’)答:在基本烈度的基础上,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永久性、抗震性及经济性等要求对基本烈度做出一定的调整,得出的设计烈度。

设计烈度的选择应符合相应的规范。

4. 为何要使用岩体这一概念?(6’)答:实际地质体存在节理、裂隙、层理等地质界面,很多情况下,这些界面对于地质体的力学特性起控制作用,通常也将地质体称为岩体,可将其划分为两部分:结构面和结构体。

5.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8’)答:承载力的确定方法主要为以下3种:现场试验法,包括荷载试验法;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等;理论公式计算法;查表法,即根据场地岩土的力学特性参数,考虑修正因素,得出地基承载力。

在工程中,现场试验法是最终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6. 软土地区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方法。

(6’)答:换填土法;堆载预压法;重锤夯实法;强夯法;化学加固法;高压喷射注浆法。

7. 岩溶地区岩溶发育的条件。

(8’)答: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具有一定的裂隙和透水性;可溶性的水;具备一定流动的地下水。

8. 水泥杆菌的含义?(6’)答:当水中的-24SO 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对混凝土造成侵蚀破坏,与混凝土中的2)(OH Ca 反应形成石膏,而-24SO ,石膏还可与混凝土中的水化铝酸钙作用,形成水化硫铝酸钙,体积增加到2.2倍,造成混凝土严重溃裂,称之为水泥杆菌或水泥细菌。

9. BQ 指标确定岩体工程分级时的控制指标?(8’)答:BQ 指标为岩体质量定量评价指标,包括两个部分:岩石本身的强度;结构面的发育程度。

构造地质实习02读不整合地质图编制凌河A-B剖面

构造地质实习02读不整合地质图编制凌河A-B剖面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不整合地质图基础
不整合地质图概述
不整合地质图是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 关系的图件,通过不整合地质图可以 了解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和侵蚀不 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地质图编制需要收集地质调查 资料,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 ,通过综合整理和分析,将地层不整 合接触关系绘制成图。
不整合地质图的编制方法
剖面中存在多个不整 合接触,反映了该地 区地壳的升降和构造 运动。
凌河A-B剖面的构造解析
凌河A-B剖面主要构造形迹为断裂和褶皱,其中断裂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 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复式背斜和向斜,其中背斜核部地层较老,向斜核部地层较新。
该地区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背景密切相关,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凌河A-B剖面地理位置
01
凌河A-B剖面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凌 河区,具体位置为东经120°30′, 北纬41°15′。
02
该区域属于中朝准地台,下辽河 断陷盆地辽河群变质岩系组成的 基底之上。
凌河A-B剖面地质特征
凌河A-B剖面地层由 老至新依次为:元古 界、古生界、中生界 和新生界。
岩浆岩活动在该地区 较为频繁,主要分布 在断裂带附近。
构造地质实习02:读不整合地质图 编制凌河A-B剖面
目 录
• 引言 • 不整合地质图基础 • 凌河A-B剖面分析 • 编制凌河A-B剖面的不整合地质图 • 实习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实习目的与任务
目的
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不整合地质图 的阅读和分析方法,了解凌河地区的 地质构造特征,为后续的构造分析提 供基础。
收集资料
收集相关的地质调查资料,包括野外实地调查记录、钻孔资料、 岩心观察和室内分析结果等。

凌河地质实习报告

凌河地质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提高地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质勘查技能,我们一行人于2021年秋季来到凌河地区进行地质实习。

凌河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是进行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

在实习期间,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剖面测量、样品采集等手段,对凌河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二、实习内容1. 地形地质图读图实习初期,我们对凌河地区的地形地质图进行了详细解读。

该图比例尺为1:120000,图上标注了海拔、等高线、水系、地貌单元等信息。

通过分析地形地质图,我们了解了凌河地区的地形特征,如海拔最高点为东南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为1162米。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貌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2. 剖面测量与样品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

首先,我们确定了凌河地区A-B剖面线的位置,并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测量。

通过测量,我们得到了该剖面的地层厚度、岩性特征、构造样式等信息。

随后,我们在剖面线上进行了样品采集,包括岩石、土壤、矿物等,为后续的实验室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3. 岩石鉴定与岩性分析在实验室,我们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了岩石鉴定和岩性分析。

通过对岩石的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我们确定了岩石的类型、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

此外,我们还对岩石的成因、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

4. 构造地质分析通过对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对凌河地区的构造地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一系列断裂构造,如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

这些断裂构造对地层分布、岩性特征、地貌形态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凌河地质实习,我们收获颇丰。

以下是实习的主要收获:1. 提高了地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学会了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方法,掌握了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的技能。

3. 了解了岩石鉴定和岩性分析的方法,为实验室分析提供了经验。

4. 深入研究了凌河地区的构造地质特征,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凌河地质图读图报告参考
⒈该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20000图区面积约9.72km2。

图副的正上方为正北。

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为东北部和东南部及北部地势较高海拔10001162m中部及西部较低海拔200300m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凌河从东向西流经该区的中部南北两岸有数条支流汇入凌河。

⒉由图例可知本地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D2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中石炭统页岩、砂岩C2上石炭统薄层石灰岩C3下二叠统泥灰岩P1上二叠统页岩、砂岩P2下白垩统砾岩K1上白垩统砂岩K2。

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

下白垩统砾岩K1与上二叠统P2之间缺失三叠系T和侏罗系J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

⒊根据地层分布和露头形态特征该区的K1和K2新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东南和北东及北部的山顶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K1和K2为水平岩层。

出露的D2、C1、C2、C3、P1、P2老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中部及凌河的两岸岸坡上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现不同的交截关系应为倾斜岩层。

根据“V”字形法则在凌河的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即岩层向南倾斜倾角大于坡角。

在凌河的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而地层界线的弯曲度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小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即岩层向南倾斜。

⒋根据地层出露和分布特征及岩层产状该区的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K1与下伏老地层D2、C1、C2、C3、P1、P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⒌该区的地质构造比较简单K1和K2为水平岩层D2、C1、C2、C3、P1、P2为倾斜岩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