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地形地质图
大凌河(河流流域)详细资料大全
![大凌河(河流流域)详细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d9f1f2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3.png)
大凌河(河流流域)详细资料大全大凌河发源于辽宁省与河北省接壤地区,全长447公里,大小支系纵横交错,主脉横贯辽西,东南汇入渤海。
它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2.33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年降水量400~600毫米,年均径流量17.91亿立方米。
大凌河流经碎屑岩、火山岩和黄土地区,含沙量达57千克/立方米,水土流失严重。
大凌河西源和南源汇聚地建有喀左龙源旅游区,干流建有阎王鼻子水库和白石水库。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大凌河•英文名称:Daling River•别称:榆水、白狼水,灵河、凌河•所属水系:大凌河水系•地理位置:辽宁西部地区•流经地区:辽宁、河北、内蒙古•发源地:南源:建昌县要路沟;西源:平泉市榆树林子;北源:凌源市万元店•主要支流:老虎山河、凉水河、牤牛河及细河•河长:447公里•河流面积:2.33万平方公里•平均流量:17.91亿立方米•落差:1097米•含沙量:57千克/立方米•旅游景点:龙源湖湿地公园干流情况,古文描写,主要支流,西源支流,南源支流,主干支流,自然灾害,水利工程,流域概况,干流情况以下资料于2018年7月由辽河凌河保护管理局提供: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地区最大的河流,呈西向东之势。
北与老哈河、教来河相邻,以努鲁尔虎山为界;南与小凌河、六股河相邻,以松岭为界;东邻绕阳河,以医巫闾山为界;西邻滦河支流青龙河。
大凌河上游分为南、西、北三支,南支发源于辽宁省建昌县要路沟乡吴坤杖子村水泉沟,西支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市台头山乡凌河源村(2015年更名),北支发源于凌源市万元店镇热水汤村,由此向南,流经万元店镇、凌源市区至凌源市城南辛杖子汇入西源。
三支在喀左县利州街道小河湾社区龙源湖汇合后,流经朝阳县、朝阳市区、北票市、义县、凌海市,于盘锦市与凌海市交界处注入渤海。
大凌河流域面积为23263 km,在辽宁省境内面积为19998 km,占全流域面积的86%,大凌河干流河道全长447 km。
实习读不整合地质图编制凌河AB剖面图
![实习读不整合地质图编制凌河AB剖面图](https://img.taocdn.com/s3/m/7e97036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4.png)
P15 图4-3
框外---框内----
接触关系 坡向问题 产状分析
2 利用间接方 法求岩层产状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 与同一等高线两交点可确 定一条走向线;利用两条 不等高程走向线可确定岩 层倾向及倾角。
B 150 Ⅱ-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A Ⅰ-Ⅰ
100 Ⅲ-Ⅲ
练习:求“凌河地形地质图” 倾斜地质界面的产状
3.1 平地倾斜岩层厚度:若同一等高线与某一岩层顶底界 线都相交,则可认为两条走向线之间的地面是水平的。地面 与岩层面的交角为α。
建造RT三角形ABO
α
d
3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厚度(续)
3.2 斜坡倾斜岩层厚度: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分别与岩层的顶底面 相交,即两走向间的地面不水平的情况下,求倾斜岩层的厚度存 在三种情况:
ba 作选 基择 线剖 与面 垂线 向 比 例 尺
c 绘 制 地 形 剖 面
计投 算影 视地 倾质
d 绘 制 地
角界 质
绘线 剖
制
面
地 将剖面线
质 与地质界
剖
线的交点 投影到地
面 形剖面上
整 饰 图 面
注意:有不整合存在时,先做不整合以上地层界线。
作业:编制“凌河地区AB地质剖面图”
B B’
3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厚度(续)
(3)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并且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求其岩层厚度 地面与岩层夹 角为β-α
建造RT三角形AB’B’’和Rt三角形AB’B,然后作BO//AB’’
4-作业:编制凌河A-B剖面图
不整合地区地质剖面图基本思路
1~2cm
水 平 和 垂 向 比 例 尺 常 一 致
凌河地质图报告
![凌河地质图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309299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1.png)
凌河地质图报告1. 引言凌河地质图是对凌河地区地质特征的详细记录和描述。
地质图是地质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地质学家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将对凌河地质图的制作过程以及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和解读。
2. 地质图的制作过程地质图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地质调查、野外观察与记录、地质标本采集等步骤。
2.1 地质调查地质调查是制作地质图的第一步。
地质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地层、地貌、构造、岩石类型等信息来了解区域的地质特征。
在凌河地质图的制作过程中,地质学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2.2 野外观察与记录野外观察与记录是地质图制作的重要环节。
地质学家在凌河地区进行野外观察时,需要仔细观察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特征,并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
这些记录包括地层岩性、岩石组合、构造形态等,为后续地质图的绘制提供重要数据。
2.3 地质标本采集地质标本采集是制作地质图的关键步骤之一。
地质学家在野外观察过程中通常会采集一些岩石、矿物等标本进行分析。
通过对这些地质标本的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地质特征,并为地质图的绘制提供重要依据。
2.4 地质图的绘制地质图的绘制是制作地质图的最后一步。
地质学家根据调查、观察和标本分析的结果,利用地图绘图软件等工具将地质特征绘制在地图上。
地质图通常使用不同的符号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地质要素,如地层、构造、岩石类型等,以便于观察者理解和分析。
3. 凌河地质特征分析根据凌河地质图绘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地质特征的分析:3.1 地层特征凌河地区的地层主要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
沉积岩由泥岩、砂岩和页岩等构成,具有较好的油气储层潜力。
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地层的上部,是地区火山活动的产物。
3.2 构造特征凌河地区存在着多次构造活动的痕迹。
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断裂、褶皱和崩塌等现象。
这些构造活动对地区的地貌和岩石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3.3 岩石特征凌河地区的岩石主要有火山岩、石英岩和页岩等。
凌河地形地质图
![凌河地形地质图](https://img.taocdn.com/s3/m/d3cfbb033169a4517723a3bc.png)
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
最低点为SW 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
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
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
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
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
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和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他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岩层向南倾斜;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岩层向南倾斜。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260db2681ed9ad51f01df24f.png)
层面相距太远的同高度的两点连接起来作为走向线,特别是当倾
斜岩层是构造某一部分时尤其要注意。
在地形地质图上,地形等高线与地质界线的 交点是该地质界面与相应海拔水平面的交点在 大地水准面上的投影点。
60 0
A C B P
1︰5000
C-P界面与海拔
为700m的水平
700
M
面的交点在大地 水准面的投影点
构造地质学实习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目的与要求
掌握水平 / 倾斜 / 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和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进一步掌握岩层产状要素的概念。 实验用图和用品 1.实验用图:凌河地形地质图。 2.实验用品:铅笔(2H)、三角板(或直尺)、 量角器、方格纸等。
700
B
(ON)所对应的锐角
P
就是岩层倾角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原因:
(1)岩层产状平缓,不能用罗盘准确测定; (2)深埋地下,不能用罗盘直接测定; 适用于产状平缓,罗盘不易测量,或钻探得到岩面标高 资料求地下岩(矿)石产状.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前提是: ①三点要位于同一层面上,且三点不共线; ②三点的方位,相互水平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已知,且三点 相距不太远; ③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产状无变化,无褶皱和断层.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走向线平行法 ●三点法
如右图: 当一倾斜岩层面(S) 被两个(或以上)等高 线所截时,则角BAC即 为该倾斜岩层的倾角。 其中,BC为等高线差 距-高差,AC为在平面 上两等高线间的平距。
B
150 Ⅱ-Ⅱ
C A 100 S Ⅰ-Ⅰ Ⅲ-Ⅲ
当倾斜岩层界线与多条地形 等高线相交时求岩层倾角示 意图
基础地质学II(实习1)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基础地质学II(实习1)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https://img.taocdn.com/s3/m/9586a91c4431b90d6c85c7ac.png)
序排列。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3
构造符号的图例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排列顺序是: 地质界线、褶皱轴迹(构造图中才有)、断层、节理以及层理、劈 理、片理、流线、流面和线理产状要素,除断层线用红色线外, 其余都用黑色线。对地层界线、断层线是实测的与推断的,图例 与图内一样应有所区别。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2
比例尺又称缩尺,用以表明图幅反映实际地质情况的 详细程度。地质图的比例尺与地形图或地图的比侧尺一样, 有数字比例尺和线条比例尺。比例尺一般注于图框外上方 图名之下或下方正中位置。 图例:不同类型的地质图各有其表示地质内容的图例。 普通地质图的图例是用各种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 岩体的时代和性质(见附录地层时代符号和色谱以及各种地 质符号)。图例通常是放在图框外的右边或下边,也可放在 图框内足够安排图例的空白处。图例要按一定顺序排列, 一般按地层、岩石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并在它们前面 写上“图例”二字。
剖面图的放置一般南端在右边,北端在左边,东右西左,南西和北西在 左边,北东和南东端在右边。
剖面图与地质图所用地层符号、色谱应该一致。在一幅图上时可以省。 剖面图内一般不要留有空白。地下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应该根据该处 地层厚度、层序、构造特征适当推断绘出,但不宜推断过深。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5
晚古生代海西旋回,长期的风化剥蚀结果,和地壳运动,
该区经历了一个由广大的滨海平原到浅海再到陆地的古地
理环境环境变化过程,从而形成了石炭纪一套滨海沼泽页
4.读图分析时,可以边阅读,边记录,边绘示意剖面图或构造纲要图。
实习一:地质图基础知识及判读 P7
(三) 水平岩层地质读图 水平岩层在地面和地形地质图上的特征是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 合;在沟谷处界线呈“尖牙”状,尖端指向上游;在孤立的山丘上,界线呈封 闭的曲线。在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老岩层出露在地形的低处,新岩层分布在 高处。岩层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和地面坡度,当地面坡度一致时,岩层厚 度大的,露头宽度也宽;当厚度相同时,坡度陡处,露头宽度窄;在陡崖处, 水平岩层顶、底界线投影重合成一线,造成地质图上岩层发生“尖灭”的假象。 (四)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对照理解和掌握“V”字形法则: 1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 弯曲度要小; 2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弯曲一致,但地质界线的弯曲度要大; 3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坡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 弯曲相反。 应用V法则时注意,当倾斜岩层走向与沟谷或山脊延伸方向呈直交时,所产生 的“V”字形大体上是对称的;如果二者呈斜交,“V”宇形是不对称的。若岩 层倾向与沟谷方向一致,倾角与坡角也相等,则露头沿沟谷两侧呈平行延伸。
构造地质学课后作业一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并绘剖面图
![构造地质学课后作业一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并绘剖面图](https://img.taocdn.com/s3/m/08cea87b1ed9ad51f11df213.png)
作业1 读倾斜岩层地质图并绘剖面图1)阅读、分析凌河地形地质图,尝试将该地质图按色普标准上色。
2)判别哪些地层是水平岩层?哪些地层是倾斜岩层?上白垩统砂岩层、下白垩统砾岩层是水平岩层。
上二叠纪页岩砂岩层、中二叠纪泥灰岩层、下二叠纪薄层石灰岩层、上石炭统页岩砂岩层、下石炭统页岩煤层以及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层是倾斜岩层。
3)求出凌河地区K1岩层的厚度、求C1地层的产状(间接法)。
K1的岩层厚度为200m。
tana=100/210=0.476,则a=25.45o。
则C1的产状为180o∠25.45o。
作图方法如下:4)用“V”字形法则分析图区各岩层产状、露头分布特征扩露头宽度变化,阐述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上白垩统砂岩层K2、下白垩统砾岩层K1是水平岩层。
上二叠纪页岩砂岩层P3、中二叠纪泥灰岩层P2、下二叠纪薄层石灰岩层P1这三个岩层根据V字形法则可以观察出线同、曲率小的特点,则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岩层的倾向与团包山的坡向相反。
上石炭统页岩砂岩层C2、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这两个地层表现出同大线反的特点,说明这两个岩层与马鞍山的坡向一致,且倾角大于坡角。
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层D2岩层表现出同大线反的特点,说明这两个岩层与马鞍山的坡向一致,且倾角大于坡角。
各个岩层的露头宽度变化为在山坡陡峭处窄,在相对平缓处就相对宽些。
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层D2与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的接触关系为整合关系,上石炭统页岩砂岩层C2与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为平行不整合,上石炭统页岩砂岩层C2与下二叠纪薄层石灰岩层P1是整合关系,下二叠纪薄层石灰岩层P1与中二叠纪泥灰岩层P2是整合关系。
中二叠纪泥灰岩层P2与上二叠纪页岩砂岩层P3是整合关系,上二叠纪页岩砂岩层P3与下白垩统砾岩层K1是角度不整合,下白垩统砾岩层K1与上白垩统砂岩层K2是整合关系。
5)绘制图中A-B地质剖面图。
凌河地质剖面图实习报告
![凌河地质剖面图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1bd4b8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b.png)
凌河地质剖面图实习报告姓名:(您的姓名)日期:(实习日期)一、引言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凌河地质剖面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通过对地质剖面的观察和分析,加深我们对地质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地点本次实习地点位于(具体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名)市(地名)县,地处(地名)盆地中部。
三、实习任务与内容1. 地质剖面观察:在实习地点,我们沿着地质剖面进行观察。
剖面线全长约(具体长度),包括了多个时期的地层、岩石和化石等地质现象。
2. 地质现象记录:对剖面上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地层界线、岩性特征、化石种类和分布等。
3. 地质分析:结合所学的地质学理论知识,对剖面中的地质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4. 实习报告撰写:根据实习观察和记录的结果,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四、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对实习地点进行简要了解,并准备相关的地质工具和记录本。
2. 实地考察:沿着地质剖面进行徒步考察,同时观察并记录地质现象。
3. 问题讨论: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不明确的地质现象或问题时,及时向老师请教并进行讨论。
4. 总结归纳:在实习结束后,对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实习报告。
五、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获得了以下收获和体会:1. 地质知识增长:通过对不同地层、岩石和化石等地质现象的学习和认识,我们对地质学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实际操作能力提升:通过实地考察和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对未来的展望: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1. 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地区的考察时间相对紧张,导致无法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
凌河地质概述报告
![凌河地质概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1d2a764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2.png)
凌河地质概述报告引言本报告对凌河地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概述。
凌河地区位于中国辽宁省西部,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
了解凌河地区的地质特征对于资源开发、灾害防治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地质背景凌河地区地处华北地台东部,主要由地表沉积层和下伏的基岩构成。
地表沉积层主要是河流和湖泊沉积的黄土、卵石、砂砾和泥沙,以及冰川沉积造成的冰碴石和冰碴土。
基岩主要是古生代的变质岩和火山岩,包括片麻岩、石英砂岩和安山岩等。
地形地貌特征凌河地区地势起伏较小,主要为中低山丘陵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包括丘陵、河谷和平原。
凌河地区地势逐渐从西南向东北递降。
河谷地貌主要由凌河和其支流形成,河床平坦,河流发育较好。
平原地貌主要分布在凌河河谷两侧,以及一些湖泊周围。
岩石组成及特征凌河地区的基岩主要是变质岩和火山岩。
变质岩主要以片麻岩为主,其次是石英砂岩和安山岩。
片麻岩是由麻石和石英等矿物组成,颜色常为黑色或灰色。
石英砂岩主要由石英颗粒组成,颜色多样。
安山岩是一种富含铝、钠和钾的火山岩,颜色常为灰色或绿色。
地质构造特征凌河地区位于华北地台东部,受华北地台的构造控制。
区域构造特征主要为断裂、褶皱和背斜。
断裂是断裂带的典型表现,断裂带沿着地壳断裂面延伸,造成地壳的断裂和变形。
褶皱是由于地壳受到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的地壳折叠。
背斜是地壳中抬起的地区,周围地势较低。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凌河地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和地震。
滑坡是由于地层滑动造成的地形善变,对人类活动和建筑物造成威胁。
泥石流是由于大量泥沙和水混合在山坡上形成并流动,对下方的村庄和农田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造成的地面震动,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
资源开发现状凌河地区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闻名,煤炭开采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
此外,凌河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石灰石、铁矿石和石膏等矿产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环境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凌河地区的地质环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凌河地形实习报告
![凌河地形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63d39b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9.png)
一、实习背景为了深入了解我国东北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提高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认识,我参加了在凌河地区进行的地形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测量和分析,对凌河地区的地形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二、实习内容1. 地形地貌观察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观察了凌河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通过对山脉、河流、平原等地貌的观察,我们发现凌河地区地形复杂,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河流纵横交错。
2. 地质构造分析通过对凌河地区地质构造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该地区主要地质构造为向斜和断层。
向斜槽部物质受挤压,形成坚硬的岩层,不易被外力侵蚀,成为山岭;断层线附近地质不稳固,不宜修建水库。
3. 水循环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凌河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为海陆间循环。
夏季,地表径流分布不均衡,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对水循环地表径流环节的影响。
4. 洋流分析在实习期间,我们还了解到凌河地区处于北大西洋中低纬度大陆东岸,该处洋流名称为墨西哥湾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
三、实习心得1. 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通过实习,我们认识到地形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水循环的重要性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过程之一,对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水循环的类型、环节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气候影响因素之一。
实习期间,我们了解到墨西哥湾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增温增湿作用。
四、实习总结本次凌河地形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循环和洋流等知识的认识,还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积累经验,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程地质读图报告
![工程地质读图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9660aba960590c69ec37656.png)
该区的地质构造比较简单,K1和K2为水平岩层,D2、C1、C2、C3、P1、P2为倾斜岩层。
本区的地质构造为倾斜岩层。可能是由于南北方向的构造应力导致岩层的倾斜或地层的不均匀抬升导致。
3.地质历史简述(凌河地区地质图):根据区内地层出露情况分析本区地质历史
凌河
本区中石炭统页岩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层的相对抬升,导致该地层受到强烈侵蚀,以致该地层在平面图上不连续。在上石炭统石灰岩时代,剥蚀作用不是很强烈,地层沉积连续。在上二叠统页岩之后,发生较大的地壳运动,岩层倾斜,而后地层抬升,导致缺失三叠统和侏罗统地层。然后构造运动相对平寂,白垩统地层沉积。在白垩统后期,由于地层又逐步抬升,剥蚀作用强烈,出现地层不连续的情况。
2.地质构造
宁陆河
褶皱构造十里沟至扁担峰一带为一倒转背斜,大致作南北向延伸,轴部出露地层为志留系页岩及长石砂岩,两翼由上泥盆系及二叠系石英砂岩、石灰岩所组成。两翼地层对称分布,均向西倾,西翼倾角约45゜;东翼倒转,倾角较陡(约70゜)
图幅东南部为白云山倒转向斜,轴向接近南北,轴部由中下三叠系石灰岩组成,两翼为二叠系、上泥盆系地层组成。西翼倒转,倾角较陡;东翼倾角较缓。
北部出露的辉绿岩岩体因受F1断层控制,大体作东西向延伸,其入于P与T1-2石灰岩中,而伏于侏罗系之下,故其侵入时代应在三叠纪以后、侏罗纪之前。
凌河
由图例可知,本地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D2);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中石炭统页岩、砂岩(C2);上石炭统薄层石灰岩(C3);下二叠统泥灰岩(P1);上二叠统页岩、砂岩(P2);下白垩统砾岩(K1);上白垩统砂岩(K2)。
区内泥盆系上统与志留系地层产状一致,但期间缺失泥盆系下中统沉积且在泥盆系上统底部有底砾岩存在,二者呈假整合接触。二叠系与泥盆系之间缺失石炭系地层,二者也为假整合接触。图上侏罗系与下伏D3、T1-2、P三个时代地层相接触,故为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与下伏地层也为不整合接触,其余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260db2681ed9ad51f01df24f.png)
三点法要点:如下图,最高点A和最低点C之间的连线上,
必有一点与B点等高的D点,作走向线DB,过C点或A点作出另 一走向线,余者就是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问题.
作
业
1.在凌河地形地质图(附图1)上求下石炭统 (C1)顶面或底面的产状。 2. 在嘉阳坡地形地质图(附图3)上求C12顶面 或底面的产状。
700
B
(ON)所对应的锐角
P
就是岩层倾角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原因:
(1)岩层产状平缓,不能用罗盘准确测定; (2)深埋地下,不能用罗盘直接测定; 适用于产状平缓,罗盘不易测量,或钻探得到岩面标高 资料求地下岩(矿)石产状.
◆三点法求岩层产状前提是: ①三点要位于同一层面上,且三点不共线; ②三点的方位,相互水平距离和标高或高差为已知,且三点 相距不太远; ③在三点范围内岩层面平整,产状无变化,无褶皱和断层.
说明:作业所用图形若为构造地质学课本需注明。
凌河地质图
构造地质学实习
用间接方法确定岩层产状要素
Hale Waihona Puke 目的与要求 掌握水平 / 倾斜 / 直立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和用三点法求岩层产状要素, 进一步掌握岩层产状要素的概念。 实验用图和用品 1.实验用图:凌河地形地质图。 2.实验用品:铅笔(2H)、三角板(或直尺)、 量角器、方格纸等。
走向线平行法——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的要素
适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上,而且在测定范围内,岩层 产状稳定,无小褶皱或断层干扰. 1、看立体透视图 2、作图步骤
100
150 150 A B C
100
注意事项
①求取走向时,一定要用同一地质界线与同一条等高线(或 者高程相等的两条等高线)相交两点的连线,才是走向线。 ②如果只有一条等高线与地质界线相交于两点,另一条交于 一个点,在求倾向线时,可过此点作已知走向线的平行线。然后 由较高的走向线向较低的走向线作垂线,即为倾向线。 ③由于岩层产状不可能是绝对不变的,所以最好不要把同一
高中地理精选习题(22),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精选习题(22),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9401b610a6f524cdbf8529.png)
高中地理精选习题(22)下图为凌河地形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A.煤层形成于砾岩层中B.煤层形成的时间较晚C.煤层由变质作用形成D.皮家处适合开采煤炭6.图示区域P—K期间的地质过程主要为()A.沉积—挤压—侵蚀—沉积B.下沉—侵蚀—抬升—沉积C.沉积—断裂—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答案】5.D 6.A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
“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
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
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B.庐山的隆起主要是由于断裂抬升C.P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D.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8.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C.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D.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答案】7.B 8.A大题精选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材料一响水稻,出产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具有早熟、饱满、优质、高产等特点。
响水大米是世界上唯一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生产的稻米。
其生长的土地为古代火山爆发时,岩浆流淌凝固而成的大面积玄武岩“石板地”,由于大面积石板地吸收热量,使地温、水温分别比一般稻田高出2~3 ℃左右。
腐殖土积于其上,厚度达20~30厘米,其灌溉水源为镜泊湖流出的牡丹江上游间水及地下泉水。
远在唐代渤海国时期,渤海镇地区已经出现了先进的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术。
自唐代以来,至宋、元、明、清,响水大米始终是历朝贡米,为皇室所享用。
当地农民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采用传统方式种植水稻,并在稻田中养鸭,稻米热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地。
材料二图示为渤海镇位置及响水稻分布示意图。
(1)分析响水稻早熟、饱满、优质、高产的主要原因。
(8分)(2)说明渤海镇农民在稻田中放养鸭子的效益。
构造地质实习02读不整合地质图编制凌河A-B剖面
![构造地质实习02读不整合地质图编制凌河A-B剖面](https://img.taocdn.com/s3/m/530c5921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01.png)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不整合地质图基础
不整合地质图概述
不整合地质图是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 关系的图件,通过不整合地质图可以 了解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和侵蚀不 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地质图编制需要收集地质调查 资料,包括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 ,通过综合整理和分析,将地层不整 合接触关系绘制成图。
不整合地质图的编制方法
剖面中存在多个不整 合接触,反映了该地 区地壳的升降和构造 运动。
凌河A-B剖面的构造解析
凌河A-B剖面主要构造形迹为断裂和褶皱,其中断裂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 褶皱构造主要表现为复式背斜和向斜,其中背斜核部地层较老,向斜核部地层较新。
该地区构造演化与区域构造背景密切相关,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凌河A-B剖面地理位置
01
凌河A-B剖面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凌 河区,具体位置为东经120°30′, 北纬41°15′。
02
该区域属于中朝准地台,下辽河 断陷盆地辽河群变质岩系组成的 基底之上。
凌河A-B剖面地质特征
凌河A-B剖面地层由 老至新依次为:元古 界、古生界、中生界 和新生界。
岩浆岩活动在该地区 较为频繁,主要分布 在断裂带附近。
构造地质实习02:读不整合地质图 编制凌河A-B剖面
目 录
• 引言 • 不整合地质图基础 • 凌河A-B剖面分析 • 编制凌河A-B剖面的不整合地质图 • 实习总结与思考
01 引言
实习目的与任务
目的
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不整合地质图 的阅读和分析方法,了解凌河地区的 地质构造特征,为后续的构造分析提 供基础。
收集资料
收集相关的地质调查资料,包括野外实地调查记录、钻孔资料、 岩心观察和室内分析结果等。
构造实习2求倾斜岩层产状并读凌河地质图15
![构造实习2求倾斜岩层产状并读凌河地质图15](https://img.taocdn.com/s3/m/03d189701eb91a37f1115cb5.png)
在地质图上求岩层产状要素的方法
条件:岩层产状稳定、无褶皱和断裂、大比例尺 地质图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 与同一等高线两交点可确 定一条走向线;利用两条 不等高程走向线可确定岩 层倾向及倾角。
A
B
150 Ⅱ-Ⅱ
C 100
Ⅰ-Ⅰ
Ⅲ-Ⅲ
课堂作业1: 分别求B、C、 P地层产状。 P23
注意:在求产状时,必 须要是同一个面在不 同高程的走向线
• 作不同高度顶、底面的走向线AA、BB,以及二者垂直距离AC • 以A为原点(低的等高线)、AC为边分别作倾角和坡角,过B作下 层面的平行线 • 量的上下层面的距离,按比例尺换算出岩层的厚度
• (2)地面坡向与岩层倾向相同时,且岩层倾角大 于地面坡角
• 作不同高度顶、底面的走向线AA、BB,以及二者垂直距离AC • 以A为原点(低的等高线)、AC为边分别作∠CAB=坡角,交过C的走向线于B • 过A点和B点顺地形坡向作岩层倾角α,得上下层面 • 量的上下层面的距离,按比例尺换算出岩层的厚度
地质图的基本概念
• 地质图:用规定的花纹、颜色、符号、代号等, 将某一区域内的地质体,按照一定的比例尺
投影到地形图上所获得的一种图件。
• 根据工作目的或者应用方式的不同, 为突出 表示某一方面地质内容,可以分为若干不同 的地质图件类型
常见地质图结构与内容
• 一般分为主图和图外两部分
• 主图:图件的主体,置于整个图的中央部位 • 图外内容: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 • 必须包含内容:图名、图例、比例尺(含数字和 线段比例尺)、责任表、接图表
课堂作业2:读地质图、接触关系、分析地层 产状 阅读地质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图名 比例尺 图例 图面主体
地形 地层 岩体 构造 其它
凌河地质实习报告
![凌河地质实习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061b1b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8.png)
一、实习背景为了提高地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质勘查技能,我们一行人于2021年秋季来到凌河地区进行地质实习。
凌河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是进行地质实习的理想场所。
在实习期间,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剖面测量、样品采集等手段,对凌河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二、实习内容1. 地形地质图读图实习初期,我们对凌河地区的地形地质图进行了详细解读。
该图比例尺为1:120000,图上标注了海拔、等高线、水系、地貌单元等信息。
通过分析地形地质图,我们了解了凌河地区的地形特征,如海拔最高点为东南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为1162米。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貌类型,如山地、丘陵、平原等。
2. 剖面测量与样品采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
首先,我们确定了凌河地区A-B剖面线的位置,并进行了详细的剖面测量。
通过测量,我们得到了该剖面的地层厚度、岩性特征、构造样式等信息。
随后,我们在剖面线上进行了样品采集,包括岩石、土壤、矿物等,为后续的实验室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3. 岩石鉴定与岩性分析在实验室,我们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了岩石鉴定和岩性分析。
通过对岩石的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我们确定了岩石的类型、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
此外,我们还对岩石的成因、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
4. 构造地质分析通过对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对凌河地区的构造地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一系列断裂构造,如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
这些断裂构造对地层分布、岩性特征、地貌形态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凌河地质实习,我们收获颇丰。
以下是实习的主要收获:1. 提高了地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学会了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方法,掌握了剖面测量和样品采集的技能。
3. 了解了岩石鉴定和岩性分析的方法,为实验室分析提供了经验。
4. 深入研究了凌河地区的构造地质特征,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凌河地形地质图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
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E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
最低点为SW 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
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
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达12条之多。
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青溪、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凌河,其分枝小河流很多。
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
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
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上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下二叠统
(P1)薄层石灰岩,中二叠统(P2)泥灰岩,上二叠统(P3)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E和SE 地区;二叠系、石炭系主要分布于图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图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可知:中泥盆统(D2)地层与下石炭统(C1)地层间缺失上泥盆统(D3)地层;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
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他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岩层向南倾斜;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岩层向南倾斜。
整体为单斜构造。
地层产状为×××。
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中泥盆统(D2)与下石炭统(C1)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两套岩层产状基本相同判断应该为一个“平行不整合” 接触关系。
二叠系上统(P3)地层与白垩系下统(K1)地层之间缺失三叠与侏罗系地层,且白垩系地层水平产出而二叠系地层倾斜产出,据两套岩层产状不同判断应该为一个“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地质发展演化史分析
据图区图件概略可知,该区古生代古地理环境为滨海,受海西旋回影响,后期地壳上升,沉积间断,泥盆纪中统地壳上升,沉积环境改变,岩性变粗,因而也缺失了泥盆纪上统地层,沉积的间断形成了中泥盆(D2)与
下石炭(C1)两套地层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不整合形成时代为泥盆系中统—石炭系下统之间。
晚古生代海西旋回,长期的风化剥蚀结果和地壳运动,该区经历了一个由广大的滨海平原到浅海再到陆地的古地理环境环境变化过程,从而形成了石炭纪一套滨海沼泽页岩、煤层—滨海砂岩—浅海石灰岩沉积地层;从其岩性变化推断应该是一个由陆地到海洋,海水逐渐进袭陆地的过程。
海西旋回后期,地壳开始上升,形成了二叠纪一套自细到粗的泥灰岩—砂岩沉积地层;从其岩性变化推断应该是一个海水退出陆地,地壳不断上升使古地理环境由浅海变为陆地的过程。
中生代的印支旋回,使该区地壳整体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从而缺少了三叠纪—侏罗纪的全部地层。
同时北部岩层受力抬升地层发生变形,泥盆—二叠地层向南发生倾斜形成了单斜构造。
造成二叠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形成时间为二叠之后白垩之前。
中生代的燕山旋回前期,又使该区地层再次小幅沉降,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一套白垩纪河、湖沉积地层。
中生代的燕山旋回后期,该区北西区上升,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使白垩纪地层几乎丧失殆尽;此后该区再未经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使白垩纪地层保持了原生形态,显现出只经受风化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
总之,该区一共经历了四次大的构造运动,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白垩系水平地层与中泥盆统—上二叠统单斜构造相交接构造形态和地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