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技术方法培训

地形地貌: 样点应布设在沟 谷低洼地带、在 周围水土汇集的 区域。能够代表 着周围物质风化、 剥蚀、搬运、冲 积、沉淀下来形 查评价中还需土地利用现状:每一 个样品所获取的调查数据均要赋值于相应的土地 利用区块(图斑),因此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 下,样点布设不应跨图斑、或者离图斑边界太近。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 查技术标准方法培训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
工作技术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郑国东 ·桂林 ·2017年12月
比例尺为1:1万-1:2000 乡镇-村组:详查评价 比例尺为1:5万 市-县:普查评价 比例尺为1:25万
国家-省:区域调查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岩石剖面测量 土壤垂向剖面测量
区域调查兼顾水底沉积物
1:50000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采样密度: 4-16样/Km2。如何确定最终密度,主要根据 经费和出资方需求。按理应该是地形条件越 复杂,地球化学空间变异越强的地方采样密 度越高,越是平坦(地球化学空间变异较弱) 的地方密度可以低一些。但如果政府本身只 关注耕地,那么即便耕地平坦,密度也应该 大些。
手 持 GPS
GPS坐标控制点
机 WGS84大地坐 (实测经纬度坐标) 西安80坐标系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
求 取 DX: 修 正 参 DY: 数 值 DZ:
计算公式程序运算
提 纲
一、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二、大气干湿沉降物调查 三、灌溉水地球化学调查 四、农产品安全性调查 五、原始资料综合整理 六、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③ 野外定点及照相装备:手持GPS、照相机、笔记本电脑等;
④ 野外样品加工装备:尼龙网筛、吹风筒、毛刷、电子天平等 ; ⑤ 其它装备材料:油漆、牛皮纸、记号笔、铅笔、油性笔、手 套、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车辆等。
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大气干湿沉降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原则、成果报告编写提纲及要求

(资料性附录)大气干湿沉降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原则F.1 大气干湿沉降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指标为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值。
F.2 21 个省市区1450 件大气干湿沉降物中砷(As)、镉(Cd)、汞(Hg)、铅(Pb)、铬(Cr)、镍(Ni)、铜图F.1 大气干湿沉降物中As、Cd、Hg等元素沉降通量频率分布图(Hg和Cd:g/m2·a,其他元素mg/m2·a)(Cu)、锌(Zn)沉降通量频率分布见图F.1,多数元素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F.3 按照对数正态分布,表F.1给出了各元素沉降通量的平均值、标准偏差、最大值、最小值及0.5 %、5 %、10 %、25 %、50 %、75 %、90 %、95 %、99.5 %等百分位统计值。
F.4 对全国中东部主要农耕区150万km2范围内的375 000个0~20 cm表层土壤元素含量数据进行统计显示,土壤中砷、镉、汞等8 个有害元素平均含量见表F.2。
F.5 按照10 年、20 年和30 年时间段,由大气干湿沉降导致表层土壤中砷、镉等有害元素含量达到GB 15618的二类土壤限量值,则砷、镉、铬等有害元素的大气沉降通量值见表F.2。
F.6 对比表F.1和表F.2可以看出,以现今土壤镉、汞等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19 mg/kg和0.07 mg/kg为起点,10 年后土壤镉、汞等元素含量分别达到0.30 mg/kg和0.30 mg/kg的二级土壤标准,则镉、汞大气沉降通量值应为2 mg/m2·a和5 mg/m2·a。
F.7 在大气干湿沉降通量频率分布图上,镉相当于86.3百分位数上的大气沉降通量值,汞相当于92.9百分位数上的大气沉降通量值;而其他元素的大气干湿沉降通量值远远低于要达到二级土壤环境质量限定值。
如,通过10 年大气沉降,砷达到二级土壤限定值所要求的大气干湿沉降通量为464 mg/m2·a,而现今实测到的砷大气干湿沉降通量最大值为278.7 mg/m2·a。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评估技术要求

▪ 土地是自然的产 物,不是人类劳 动的产物,但人 类活动可以引起 土地有关组成要 素的性质变化, 从而影响土地的 性质和用途的变 化。
▪ 土地具有立体的 垂直剖面,在纵 向范围上,它包 括地表、地面, 也包括较深的地 下,它向上、向 下的范围是现今 人们利用土地的 技术所能达到的 范围。
2007年5月21日年5月21日年5 月21日
2007年5月21日年5月21日年5 月21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由于影响土壤质量的因子间普遍存在着相 关性,甚至是信息的彼此叠加,故进行土 壤质量评价时没有必要将所有因子都考虑 进去,可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评 价目的对这些指标进行取舍组合。
2007年5月21日年5月21日年5 月21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土地是 地球表
...
面的陆 地部分
人类活 动结果 .是.. 土地 重要组 成部分
❖海洋和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有着明 显区别的自然地理特征。陆地是突出于海洋面上的 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海洋滩涂。将土地限定在陆 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识和劳动习惯。
❖ 土地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人类活动 影响土地性质和用途,这种新的性质和用途,与 人类的活动成果密不可分,没有这些成果,土地 就不具有这些用途。从这一意义上讲,这些人类 的活动结果也是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5月21日年5月21日年5 月21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应兼顾全面评估和突出重 点两个方面。全面评估,要求评价总体的、综合 的生态地球化学状况和质量水平。突出重点,要 求评价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 。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
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总则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佯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4.1 资料收集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4.2.1 野外踏勘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9 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
9.1 评价标准 9.1.1 农用地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的评价标准应执行 GB 15618。GB 15618 未规定的项目,可 执行地方土壤环境标准或参照执行其他标准。 9.1.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的评价标准应执行 HJ 25.5 或地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 筛选标准。HJ 25.5 或地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标准未规定的项目,可根据 HJ 25.3 或 地方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确定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标准,并作为评价标准。 9.2 评价方法 9.2.1 对某一点位,若仅存在一项污染物,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计算公式为:
表 2 统计单元内土壤多项污染物超标评价结果
超标等级 Ⅰ Ⅱ Ⅲ Ⅳ Ⅴ
P值 P ≤1.0 1.0< P ≤2.0 2.0< P ≤3.0 3.0 < P ≤5.0 P >5.0
超标程度 未超标 轻微超标 轻度超标 中度超标
重度超标
点位数(个) 点位(或面积)比例(%)
9.3.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物超标评价 根据 Pi 值的大小,将建设用地土壤单项污染物超标情况分为超标和未超标(表 3),并按
日照市东港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日照市东港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摘要:通过日照市东港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的实施,获取了评价区多种介质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统计了评价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参数、总结了评价区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地球化学分区、查明了评价区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养分现状、建立了评价区以地块为单位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信息库,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前景广泛。
关键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环境质量;现代农业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0引言土地质量地质调查[1~3]是以地学理论为指导,以地球化学测量为主要技术手段,按照技术规范,通过对土壤、灌溉水、大气沉降物等介质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分析及有机污染物浓度的测定,对土地质量指标作出评价,进而对土地质量的优劣进行等级划分,并编制系列成果的过程。
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于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乡村农特产质量安全、乡村土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发挥了独特作用。
1评价方法1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划分基础上,依据养分元素或有害元素异常组合与分布特征,查明土壤中异常元素来源及迁移途径。
如属于自然成因,应大致确定岩石类型或沉积类型,对于由人为因素引起的重金属有害元素异常,应确定污染源与污染途径等,并对所划分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进行校正。
针对土地质量存在的重要生态地球化学问题,如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重金属富集问题,或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富硒土地等,选择了典型地区进行重点评价,包括研究这些元素的成因来源、迁移特征及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对不同等级土地的规划利用前景进行评价[3]。
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结合农作物各项有益与有害元素分析结果,从生态效应方面对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适应性评价;对土壤、大气、灌溉水等污染严重地区进行农产品安全性评价。
2结果与分析2.1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评价等级划分统计表明评价区表层土壤养分综合以较缺乏为主(表1),占评价区面积的75.06%,其次为中等,占评价区面积的19.90%,丰富和缺乏占比相对较少,分别占调查面积的0.27%和 4.35%。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地球化学评价是对土壤、矿石、矿石矿石和岩石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对土地质量进行地球化学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的质量状况,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的规范。
一、样品采集1.样品应随机取样,以避免局部的化学污染对样品的影响。
每个采样点应至少采集3个均匀混合的土样,以减少抽样误差。
2. 采样应根据评价的目的确定,例如,如果是用于农业土壤肥力的评价,应采集0-20 cm和20-40 cm两层土样进行分析。
3.样品应标记清晰,注明采样地点、深度和日期等信息,便于后期分析和比较。
二、样品前处理1.样品在分析前应进行样品前处理,以去除有机质、碳酸盐和颗粒物等杂质,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有机质的去除可以通过干燥、高温燃烧或酸处理等方法进行。
3.碳酸盐的去除可以通过酸洗或加热处理等方法进行。
4.样品中的颗粒物可以通过筛分或沉积沉淀等方法进行去除。
三、分析方法1.样品的分析方法应选择准确、精密和快速的方法,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常用的土壤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3.在选择分析方法时,应考虑到土壤中不同元素的含量范围和特性,以及所需的分析灵敏度和准确性。
四、评价指标1.土壤地球化学评价指标应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农业土地、城市土地和工业土地等。
2.常用的土壤地球化学指标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等常量元素含量,以及重金属元素含量等。
3.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时,应考虑到土壤的特性和功能需求,确保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五、结果解释1.土壤地球化学评价的结果应经过统计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以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2.结果的解释应根据所选择的评价指标来进行,如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来评估土地污染状况。
3.结果的解释应结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标准进行,以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土壤化探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中主要方法、技术要求和规则。
1.2本标准适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
铀矿、地热、非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GB/T 14496 地质矿产地球化学勘查名词术语DZ/T 0011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 000)DZ/T 0075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3 总则3.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简称土壤测量),是以上壤为采佯对象所进行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
3.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主要用于矿产地质勘查的详查阶段,也可用于在区域调查、普查阶段中水系沉积物测量无法进行的地区。
3.3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用于找矿以及各类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评价,也可为地质填图提供信息。
3.4 区域调查和普查的土壤测量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按化探区域调查和化探普查的规范执行。
3.5 用于金属矿产地质勘查的土壤测量应选择在残坡积层发育地区进行。
4 工作设计4.1 资料收集编写土壤测量的工作设计前,—般应收集和分析以下资料:a.测区的地理和交通、生活情况以及测地资料;b.测区及外围地质特征,矿产、矿床类型和成矿规律,矿床氧化淋失程度等特点; c.测区及外围以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的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d.测区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第四纪覆盖物(尤其是土壤)的类型,植被特征,人工污染情况等有关资料;e.表生作用对指示元素的影响及表生赋存状态。
4.2 方法有效性与技术试验4.2.1 野外踏勘编写设计前应对测区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工作、取得第一手资料,以了解所收集资料方法技术的有效性,其内容包括:a.检查核对所搜集资料的可靠程度;b.确定试验地点和测区的有效范围;c.实地考察工区的交通、生活及工作条件。
4.2.2 设计前的技术试验4.2.2.1 有前人工作过的测区或邻区,设计时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方案可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 16
20 ~ 64
基本采样 密度 1
9
32
测量网m
1 000× 1 000 1 000× 500 500× 500 500× 250 500× 200 250× 250 200× 250 125× 200 125× 125
采样点数 /km 2 1 2 4 8 10 16 20 40 64
价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要的生态地球化学问 提高土地利用价值,
宏观状况,为各省(直
题,为土地利用规划、 为土地合理利用、基
辖市、自治区)主体功
农业经济区划、种植 本农田划分及名特优
能区划分、土地资源规 结构调整及生态环境 农产品种植、土壤配
划、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治理等提供依据。
方施肥、污染土壤治
展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 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年3月
广义意义上的“土地”是指陆地系统中的土壤、生物、水、 大气和岩石等要素构成的地球表面的某一地段,包括土壤、 母岩、植被、地貌、水文及近地大气等多种因素的自然综 合体,其中土壤及其地下水是其物质核心部分。土地的狭 义定义,一般只指土壤和地下水两部分。土地是农业、林 业和牧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 场所。
大比例尺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可按照评价区实 际地块分布情况确定评价单元。
1:5万土地质量 地球化学评价
工作顺序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采样 密度范围与测网布设
工作 性质 国家与 流域
区域
地区
比例尺
1: 250 000
1: 50 000
1: 10 000 1: 5 000 1: 2 000
采样密度 范围
1:250000 10~15/万km 2
1:50000 50~200/万km 2
大气干 沉降物
1:10000~ 1:2000
1~10/10km 2
在优势作物或经济作物种植区、工矿企业密集分布区或污水灌溉地区, 适当加密。 样品布置时,采样位置需考虑以下情况: a)在评价区范围内,应根据灌溉水天然或人工水源分布情况,考虑每个 样点控制的灌溉范围,可选择在评价区内水系入口或渠首、渠中和灌溉 口处布设样点; b)地表灌溉水网发达地区,灌溉水可均匀 布点; c)地下水灌溉地区,灌溉水样品按照井水点分布情况布置。
评价比例尺即评价级次
1:250000-区域评价 1:50000-普查评价 1:10000/1:2000-详查评价
在全国和省(直辖市和 • 在市县范围内进行, • 在乡镇与村组范围内
自治区)级范围内进行, 主要任务是查明评价 进行,主要任务是评
主要任务是全面掌握评 区优势土地资源和重用现状图。
1 网格化布置
2 根据图斑进行调整
原则:大图斑优先; 耕地图斑优先
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应布设在评价区主要农作物种植地块内或 相近地区。样点布设时一般应避开道路扬尘、餐饮和工矿企业 废气排放等明显影响地区;必要时单独布设样点对污染源附近 进行控制;
在城镇近郊区大气污染严重或空气质量较差地区,大气干湿沉 降物样点可适当加密;在城镇远郊区大气污染不严重或空气流 通性好的地区,大气干湿沉降物样点可适当放稀。
在平原、盆地、三角洲等地区,可放稀至相应比例尺的最低采样密度; 地形地貌复杂、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人为污染强烈、元素及污染物含量空间变异性大的地区应加 密至最高采样密度;
进行大比例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时,可根据实际评价工作需求加密样点,直至按照 地块进行土壤样品采样点布设。
1:50000以上比例尺的土壤样品应将样 点布设在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上。在丘陵 山区,坡度在15°~25°的林地,样点布 设密度为2 点/km2~ 4点/km2,坡度大 于25°的林地,样点可放稀至1点 / km2 ~1点 / 4km2。
1
样点应分布在网格内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土地利 用方式的代表性地块内,同时兼顾空间分布的均
匀性;
在蔬菜地布设样点,还要考虑设施类型、蔬菜种
2
类、种植年限等因素。通常情况下,蔬菜地图上
最小面积为0.25 cm2;
不同级次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应布置在
3
相应工作比例尺的工作底图上。
底图可以是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也可以是经过
依据影响土地质量的营养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及化合物、有 机污染物、理化性质等地球化学指标,及其对土地基本功能的影 响程度而进行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评定。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指标以影响土地质量的土壤养分指标、土 壤环境指标为主,以大气沉降物环境质量、灌溉水环境质量为辅, 综合考虑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因素,以实现土地质量的地球化 学评价。
土地用途不同 质量内涵不同
农用地
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安全 的农产品,且经济和人工 投入少的土地就是等级高 的土地,相反就是等级低 的土地。
光照、温度、降雨量等气 候因素,坡度、地形、植 被覆盖率等地理因素,土 壤质地、渗透率等物理因 素,土壤养分元素、土壤 有害元素、pH、SOC等 化学因素。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思路
理等提供依据。
评价单元-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划分的最小单元。
1:250000网格图斑: 同调查网格 km2、4km2
1:50000、1:10 000~ 1:2 000土地质量地球化 学评价单元同土地利用现 状单元。
根据评价工作实际需求,在土地利用现状单元基础 上,可叠加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土壤类型等不同 图层产生新的评价单元;
评价区已有的灌溉水 质数据若能够满足评 价工作需要,应以收 集资料为主,可不进 行样品采集与分析工 作;
如收集的灌溉水数据 不能满足评价工作需 求,应系统采集灌溉 水样品,并能代表评 价区农田灌溉水源和 灌溉面积的80 %;
1:10000 1/4km 2
1:50000 1/16km 2
灌溉水
1:2000 1/km 2
农作物采集密度自行确定。原则上采集耕 种面积大于80 %的农作物可食部分,如南 方水稻、小麦和油菜等,北方小麦、玉米、 谷子等,每种农作物采集数量需大于30 件; 评价区特色农产品、蔬菜、经济作物、道 地中药材等样品可适当布设,每种农产品 数量需大于15 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