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共71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一、概述:(一)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来源于军事思想,又给军事思想以指导,并伴随着战争中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对战争的理性认识:战争的起源;战争的根源;战争的性质;战争的目的;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战争与外交的关系;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战争与兵员动员的关系;战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与武器的关系等等;对军队的理性认识:军队的法制建设;军队建设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军队建设与装备的关系;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军队与政党的关系;军队与国家的关系等等;军队的成分;军队的性质;军队的任务;军队的编制;军队的纪律;军队的教育训练;对国防的理性认识:国防建设;国防斗争;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国防动员;国防工业建设;国防政策;国防的性质与类型;国防法规;后备力量建设;国防科技研究;国防教育;国防建设与政治、经济、外交、周边环境的关系等;军事思想的基本特点:阶级性:军事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为了各自的阶级利益,所奉行和推荐的军事思想必然反映各个阶级对战争和军队建设的认识和立场。

因此,不同阶级、国家和政治集团必然有不同的军事思想。

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有着不同的战争形态和战略战术,不同的军队组织原则和编制。

这种不同时代的特征往往最能反映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军事思想所反映的这些特征代表着这一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继承性: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军事原则、概念和范畴被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用,并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军事思想的分类1、按历史划分: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军事思想。

2、按阶级划分:可分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3、按国家划分:可分为外国和我国军事思想。

4、按人物划分:可分为某某军事思想。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各阶级、政治集团、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兵圣孙武
617
西破强楚 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
常胜将军---吴起
卫国---母丧不归 鲁国---杀妻求将、小试牛刀 魏国---常胜不败、名声大噪 楚国---变法强国、英雄谢幕
北平陈蔡 南平百越 西伐秦 却三晋
一代战神--陈庆之
“射不穿孔,马非所便”, “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 甚见亲赏。”
5人
2、兵役制度:强制征兵与雇佣自愿并存。
民军制
征兵制 府兵制 世兵制
募兵制
礼、刑
3、军队管理:“齐众以律” “恩威并施”
五刑
墨1000 劓1000 刖500 宫300 大辟300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惨重。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
4、战俘转化:杀俘一度成为主流。
二、战争理论
1、从最初强调天命的迷信思想发展到重视战 争规律的科学军事理论。
《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 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 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 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 戮于社。”
1. 初战涡阳--两万人马不过在一通鼓之间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击溃败逃; 2. 两年后他带领自己的部属二百,长途奔袭四十里,一夜之内击败了北魏的
先头部队,北魏的大部队全军震恐,行动迟缓,士气大跌。 3. 进军睢阳--七千对七万; 4. 守荥阳--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 5. 防守洛阳的门户北中郎城--七千人的部队把上百万的尔朱荣部队打得死伤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斗,涉及到了军事,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斗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斗,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斗、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熟悉,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阅历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进展阶段也有区分。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始终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进展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进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今战斗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特别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斗,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抵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峻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人们已初步熟悉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斗的熟悉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录讲稿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录讲稿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录讲稿第一篇: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录讲稿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北京工业大学)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期)(插5)(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以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思想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以“礼”和“弄”为治军基础主要军事文献:《军志》、《军政》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首先是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期,这个时期是公元前21世纪到前771年,是夏商西周时期,这个时候的军事特点呢,他是以军事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争非常的少,侵略也非常的少。

他的军队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武装警察这样的功能,他呢处于统治者对内来统治诸侯来振压奴隶反抗和起义的主要的这样一个手段。

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这个时候是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思想,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主要的武装设备,实际上就是战车。

如果哪个国家战车多了,实际上呢他的军队就比较强大,就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个特点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这种战争观,也就是在每次战争的开始,他们都要到祖庙里面烧香拜佛,祁导祖宗的保佑,祁导神的保佑,甚至对战争出发的时间,什么时候开始进攻,都是通过占卜来决定的,因此他们认为战争的胜利是由天来决定的,第四个特点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的军队为了鼓舞士兵的士气,主要的是采取提高物质待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然后加强军纪军规这样的一个教育,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治军,而在古代主要是以礼和刑这样的形式来治军。

我们来看一下在周朝,就是对于这种五刑就有三千多条,非常的殘酷,比如说有这个黥面,害割鼻,断足,去势,杀头,举一个例了,如果集合的时候,你迟到了,那没什么可商量的,立马杀头,所以他这个刑法是非常这个严厉的,但是他有一个特点,他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是什么意思呢,他的刑都是对老百姓的,而这个礼是对达官贵人的,所以呢这个礼只能相对来说呢,他要轻一点,所以他对老百姓还是非常严厉的。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编辑词条分享目录1 产生时期 2 迅速发展时期 3 丰富和提高时期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5 基本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正文 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教学目的:树立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大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一个角度。

(《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孔夫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北宋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用……有所不用。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1.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的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同时,我国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至明清时期。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至少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一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二是人类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三是文字的产生。

思想只有以文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文字之后,人类才进入了历史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目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将战争区分为“义”和“不义”,战争观念上存 在“反战”和“主战”之争;“兵者,国之大事,死 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对战争与政治、 经济、地理的关系和制胜因素的认识上,指出国家安 危“在德不在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
儒家: “非战”
道家:庄子则否定一切战争。
墨家:非攻 法家:“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兵圣孙武
617
西破强楚 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
常胜将军---吴起
卫国---母丧不归 鲁国---杀妻求将、小试牛刀 魏国---常胜不败、名声大噪 楚国---变法强国、英雄谢幕
北平陈蔡 南平百越 西伐秦 却三晋
一代战神--陈庆之
“射不穿孔,马非所便”, “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 甚见亲赏。”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4、战俘转化:杀俘一度成为主流。
二、战争理论
1、从最初强调天命的迷信思想发展到重视战 争规律的科学军事理论。
《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 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 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 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 戮于社。”
惨重。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
军 5 师 5旅 5卒 4两 5伍
12500人 2500人 500人 100人 25人
5人
2、兵役制度:强制征兵与雇佣自愿并存。
民军制
征兵制 府兵制 世兵制
募兵制
礼、刑
3、军队管理:“齐众以律” “恩威并施”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课程教案首页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义纲要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一)定义与内容(二)特点(三)影响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发展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杰出代表——《孙子兵法》及其它(一)《孙子兵法》(二)《武经七书》(三)《三十六计》导课:正式授课前想给大家看一组数据: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用兵次数超过240次。

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三次。

三场战争,前两场都与遏制中国有关。

朝鲜战争持续3年,用兵44万,美国官方统计死亡、失踪54246人;越南战争持续14年,用兵55万,死亡失踪58209人。

海湾战争用兵44万,43天解决战斗,阵亡146人。

由这些数据我联想到国防大学一位教授张绍忠提到这样一件事:近年来他几次访美进修、讲学,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十分尊重。

美国人自视甚高,能放在眼里的人不多,为什么对中国军人情有独钟?后来发现他们一个特点:尊重与他们交过手的对手,尤其是那些让他们吃了亏的对手。

其实在朝鲜及越南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实力除了更多地表现在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之外,我军战略的远见,战术的灵活以及高明的谋略,才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比如朝鲜战争中我们运用近战、夜战、大胆穿插分割包围等战术以及大量的谋略从而取得胜利,越南战争我们指导越南在热带丛林进行游击战术也取得了胜利)。

(这两场战争的胜利都是和灵活的战术运用以及高超的谋略分不开的,所以曾有人把世界列强的军事指导艺术分为美英为代表的技术型、苏联为代表的力量型,那么中国为代表的就是最高层次──谋略型。

)而我们的军队为什么能够这么灵活娴熟的运用这些战略、战术和谋略呢?因为我们受悠久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渊博丰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军事遗产。

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一)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就其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

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的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等(二)什么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时间上做了限定。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

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

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

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

代表作:《军政》,《军志》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

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二、《孙子兵法》简介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三个谋略制胜思想
(3)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 也…..
——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孙子兵法》简介
五条作战用兵原则
(1)先胜而后求战 (2)“示形”、“动敌” (3)避实而击虚 (4)我专而分敌 (5)因敌而制胜
《孙子兵法》在美国
全美著名大学中,凡教授战略学、 军事学课程的,无不把其作为必修 课。美国国防大学将其列为将军的 主修课。美政治家、兵学家、军事 将领皆将《孙子兵法》奉为至宝。 民间有近百个研究《孙子兵法》的 学会、俱乐部
《孙子兵法》在海湾战争
1991年1月,美国记者从 海湾战场发回一条消息:尽 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一兵一 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 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他 就是2500年前的孙子。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5、朴素的唯物论和原始的辩证思想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简介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中国
③ 注意时间和空间在战争中的作用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简介
(2)原始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概念有 85对,使用260次之多,如: 敌我、攻守、胜负、迂直、强弱、勇怯、 治乱、奇正、虚实、分合、专分、久速、 利害、上下、死生、轻重 等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 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 少 否 反对
《吴子》 《尉缭子》 《三略》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全书共13篇,6,000余字。 ●《吴子》:作者吴起。全书共6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六韬》:作者吕望,又名姜子牙,成书在战国时期。全书共6卷60篇,分为: 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三略》:相传其源出于姜尚,经黄石公以授张良,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分 为上、中、下三卷,共3,800余字。 ●《尉缭子》:作者尉缭,梁惠王时人,成书在战国中期。全书共5卷24篇。 ●《司马法》:作者田代,名穰苴,任司马,齐国人,成书在战国中期。全书共5 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李卫公问对》: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兵 法的形式编成。全书分上、中、下卷,共98问答,1万余字。
质量
春秋战国
宋朝
利百代者唯养兵
利百代者唯养兵
质量
春秋战国
普及
宋朝
数量
明清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1.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2.战争与政治 3.战争与经济 4.战争与主观指导 5.将帅修养 6.治军 7.战略战术 8.战争保障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著作——
《武经七书》
《孙子》 《司马法》 《六韬》 《李卫公问对》
二、《孙子兵法》简介
1、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 视对其研究与应用
2、《孙子兵法》在国外备受推崇 3、《孙子兵法》在社会其他领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

城池
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的大变革
②战争比较频繁,提供丰富的实践源泉
③文化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④各个诸侯国重视和提倡
主要内容
①对战争的认识逐步深化
②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建军理论 ③提出一系列战争指导和作战原则,强调慎战,强 调用和平、外交手段,强调政治上的胜利 ④注意以谋取胜的谋略思想,突破“仁义用兵”的 樊篱,开始“用兵使诈”
发展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秦、两汉、三 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 战争特点: 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 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 —舟师水军 兵书: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 公问对》等,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重战、慎战、备战三位一体的战争观
《九变篇》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译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 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做到严阵以待;不要寄 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具有强大 的实力,使敌人不敢来进攻。
治军理论 1)将帅选用
2)军队管理
将帅选用
①重视将帅的作用、地位
《作战篇》“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 安危之主也”。 译文:所以,深知这些用兵之法的将帅,是 民众民运的主宰者,是国家安危的掌握者。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 国强;辅隙,则国弱 ”。 译文: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得周密,国 家就会强盛,辅助得疏忽,国家就要衰弱。
吴王阖闾
吴王要孙武以宫女演示军队训练
西破强楚,显名诸侯
公元前511年攻克楚国舒城 公元前510年攻克楚国六安、潜山 公元前508年攻克楚国巢城 公元前506年攻克楚国都城郢 公元前504年两次重创楚军 公元前494年打败越军 公元前484年战胜齐国

军事理论古代军事思想

军事理论古代军事思想
24
B·H·利德尔·哈特(英国军事理论家) 这本著作堪称兵法之精华,在过去所
有的军事思想中,唯有克劳塞维茨可以与 孙子相提并论,然而它著书立说的时间虽 然比孙子晚二千年,但它在观点上都比孙 子落后,而且有些观点已经过时,相比之 下,孙子看问题更加敏锐更加深刻,它的 学说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25
詹姆斯·克拉维尔 我真诚地相信,如果我们近代的领导人 研究过这部天才的著作,越南战争就不会 是那种打法,伊朗人质的惨剧就不会出现, 我们就不会有朝鲜战争的失败,大英帝国 也不会解体;而且完全有可能,两次世界 大战会予以避免
75
庙算制胜
2、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三个谋略制胜思想
(2)诡道取胜 仁道 王道 霸道
诡道
77
——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 传也。
先为不可胜 胜于易胜
50
胜于易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智,非善之善 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 之善者也。古之所谓善战者, 胜于易胜也……其战胜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 者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51

汉 水
淮水
柏举

凤台
大 别山
江陵 楚 武 汉 52
柏举之战为孙武指挥的西破强楚的一次战役 蔡
佚名
14
吴起(?—前381年),卫国左氏(今 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 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改 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 吴”,著有《吴子》,《吴子》与 《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事理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