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风热寒湿燥气

合集下载

中医把感冒分为哪几种类型

中医把感冒分为哪几种类型

中医把感冒分为哪几种类型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在对待感冒时通常会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这些类型是基于中医的理论和经验,旨在指导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感冒分为的几种类型:1.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感冒的一种常见类型。

它通常发生在寒冷的季节,受寒风的吹袭。

患者会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清鼻涕、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风寒感冒是由寒邪入侵体内引起的,治疗时需要通过逐寒祛邪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2. 风热感冒:与风寒感冒相对应的是风热感冒。

这种类型的感冒通常发生在季节转变或气温升高的时候。

患者会出现发热、身热、头痛、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

中医认为,风热感冒是由风热邪气入侵体内引起的,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祛风解表。

3. 湿寒感冒:湿寒感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感冒类型。

湿寒通常是由潮湿的天气或环境引起的。

患者会出现鼻塞、流黏鼻涕、身重倦怠、脾气烦躁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寒感冒是由湿邪和寒邪侵犯人体引起的,治疗时可以采用祛湿、散寒的方法。

4. 热毒感冒:热毒感冒通常是由外邪侵犯体内,导致炎症反应明显的感冒类型。

患者会出现高热、咽喉疼痛、口渴、便秘等症状。

中医认为,热毒感冒主要是由热邪蕴结于体内引起的,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凉血解毒。

5. 表里不和感冒:表里不和感冒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感冒。

该类型的感冒症状比较复杂,既有表证(外感症状),又有里证(内在症状)。

患者会出现恶寒、发热、腹痛、咳嗽等症状。

中医认为,表里不和感冒是因为外感邪气与内在体质不和而引起的,治疗时需要同时调整表里,达到平衡的状态。

在中医看来,不同类型的感冒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了解感冒的类型对于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治疗非常重要。

虽然中医把感冒分为了不同的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类型的感冒不会转化为另一种类型。

中医师在实际治疗中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并综合运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来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寒感冒、热毒感冒和表里不和感冒等几种类型,这些分型有助于中医师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感冒。

六淫名词解释

六淫名词解释

六淫名词解释
六淫是中医学中常用的六种外界因素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概念,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条件。

1. 风:风是空气流动的状态,也是一种气象现象。

在中医看来,风具有容易传播、变幻无常的特性。

风可以引起感冒、风湿等疾病,常表现为头痛、鼻塞、嗓子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2. 寒:寒是寒冷的环境条件。

寒气可以导致血液循环不畅、阳气不足,使人体出现寒性疾病,如寒邪侵袭导致的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

寒性症状常常包括寒战、手脚冰凉、喜欢喝热水等。

3. 暑:暑是高温炎热的环境条件。

暑气容易引起人体阳气上升,血液循环不畅,导致中暑、高温痉挛、中暑等疾病。

暑性症状包括口渴、出汗、头晕、嗜睡等。

4. 湿:湿是指高湿度的环境条件,湿的特点是降低水分的蒸发速度,使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

湿气容易导致中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湿邪疾病,如湿疹、风湿病等。

湿性症状包括浮肿、不想动、皮肤湿滑等。

5. 燥:燥是指干燥的环境条件,燥气容易导致人体液体流失,引起干燥症状,如干咳、干嘴、皮肤干燥等。

燥湿邪犯人体还可导致燥湿病症,如沙眼、热痱、湿疹等。

6. 火:火是指高温、高能量的环境因素,火邪可以导致体内阳
气过盛,气血燥热,出现火热病症,如高热、便秘、口舌生疮等。

火症状常常包括面红、口渴、口唇发红、舌苔黄等。

总之,六淫是中医学中用于描述外界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六种气候条件,它们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和不适症状。

了解六淫,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中医中的六气解释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外界自然界的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这六种气候条件分别是风、寒、暑、湿、燥和火,也称为“六淫”。

中医中的六气解释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第一步:风风是六气中的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存在的风气。

风具有活跃、温润的特点,但长时间暴露在风中会使人体耗气伤阳,受凉感冒,引起风痹等疾病。

中医认为,阳是人体的正气,风能够扰乱人体阳气的运行,从而影响人的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保护自己,避免暴露在强风环境中。

第二步:寒寒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低温条件。

寒是能够凝滞万物的力量,容易使人体体温降低,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出现感冒、风寒、关节疼痛等疾病。

对此,中医认为,人的体内阳气足够,就能够承受外部的寒气,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人们应该在寒冷季节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外部寒气对身体的伤害。

第三步:暑暑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高温炎热条件。

暑能够消耗人体的正气,引起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中暑、夏季感冒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主要来自阳气,而暑气可以消耗人体阳气,因此应该注意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第四步:湿湿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空气中的水分过多所形成的潮湿环境。

湿气能够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诱发湿疹、脚气等疾病。

中医认为,身体的正气主要来自脾胃,湿气能够扰乱人体脾胃的功能,因此应该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

第五步:燥燥是六气中的另一种,指的是外部环境的干燥条件。

燥气能够伤人体液津,引起干咳、口干舌燥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液津来自于肾,应该注意多喝水,保持身体内液体的平衡。

第六步:火火是六气中的最后一种,指的是高温或燃烧所产生的热气。

火能够耗人体阳气,引起上火、口舌生疮等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主要来自脾胃和肾,因此应该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引起上火。

总结:六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涵盖了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和火等六种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六气致病不同特点之寒、暑、湿气的特点

六气致病不同特点之寒、暑、湿气的特点

六气致病不同特点之寒、暑、湿气的特点昨天谈了六气致病的不同特点之风气的特点,今天谈寒气、暑气、湿气致病的不同特点。

一、寒气。

寒气的性质是清冷、凝滞、收敛的。

寒气是阴邪。

受寒气入侵的症状特点主要有下面三种。

1、寒气伤阳。

寒气入侵之后会伤阳气,导致身体阴寒清冷,水液不化的证候,比如手脚冷、蜷卧,畏寒战栗,呕吐泄泻,小便清长,痰清稀,肢体浮肿,精神萎靡等。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谈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2、寒气容易导致腠理关闭。

腠理关闭,遏阻阳气,导致发热性的病变。

3、寒气容易导致气血凝滞,收缩筋脉,导致疼痛、胀满等病症。

二、暑气。

暑气的性质是炎热的、升散的,开泄的,属于阳邪。

暑气容易夹带湿气一起。

所以夏天暑热之气伤身同时容易湿气入侵。

暑气入侵的病症特点主要有4种。

1、发病就有发热的情况。

暑气入侵发病开始就会出现炎热烤灼的表象,比如面红,高热,喘息气粗,汗多烦闷,口渴舌燥,舌苔黄。

2、暑气容易耗气伤津,导致津、气亏虚的症状,比如头昏、自汗、乏力、精神疲惫、口干、没胃口吃得少、尿少而黄等。

3、暑气容易伤心神、动肝风。

从而出现神志、筋膜方面的病症。

比如黄帝内经中谈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煎厥就是说的受暑气入侵导致中暑的症状。

4、容易携带湿气,导致暑湿同时存在的病症,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受暑湿入侵之后,常见四肢困倦,精神不好,懒得动,胸闷气短促,四肢关节沉重、疼痛,另外也有身体热而烦闷,心下面的位置胀满,尿频而黄,大便稀溏频繁,有的会口渴有的不会,自汗重,也有的汗少。

三、湿气。

湿气的特性是粘滞的、是重浊的、向下的,属于阴邪。

受湿气入侵常见有这些病症特点。

1、容易阻塞气机,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导致脏腑气机停滞、津液内停的症状,比如心痛、耳聋、咽喉肿痛、小腹肿胀、水肿等。

2、容易导致肢体沉重、僵硬疼痛的情况。

3、容易导致分泌物增多,污秽增多。

比如出现呕吐,大便稀溏不爽,小便浑浊,带下腥臭,皮肤湿疹神志化脓,舌苔厚腻等。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

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在中医理论中,六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六种气候条件,即风、寒、暑、湿、燥和火。

这些气候条件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医里关于六气的知识,包括六气的特点、与五脏之间的关系以及调养方法等。

一、六气的特点1. 风:风气多见于春季,其特点是具有活动性、瞬间性和变化性。

风邪容易传播和入侵人体,引起感冒、头痛、关节痛等症状。

调养方法:避风,穿戴适宜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按摩头部和颈部,增强抵抗力。

2. 寒:寒气多见于冬季,其特点是寒冷、收敛和凝滞。

寒邪容易侵袭人体,引起寒痹、胃痛、腹痛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暖,避免受寒,穿戴保暖衣物,多运动,饮食宜温热,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3. 暑:暑气多见于夏季,其特点是炎热、燥热和上升。

暑邪容易伤津伤液,引起中暑、烦渴、口干舌燥等症状。

调养方法:避暑,适当休息,避免暴晒,多饮水,饮食宜清淡,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室内通风。

4. 湿:湿气多见于夏季和雨季,其特点是湿重、沉滞和浊浊。

湿邪容易滞碍运行,引起湿痹、泄泻、浮肿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持清洁,保持室内干燥,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多吃利湿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 燥:燥气多见于秋季,其特点是干燥、收敛和阻滞。

燥邪容易伤津伤液,引起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等症状。

调养方法:保湿,多饮水,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少食辛辣食物,增加水分摄入。

6. 火:火气多见于夏季和炎热的环境,其特点是炎热、上升和烈性。

火邪容易伤阴伤津,引起口舌生疮、烦躁易怒等症状。

调养方法:降火,避免暴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二、六气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六气对五脏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一种气候条件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脏腑。

下面将介绍六气与五脏之间的关系。

1. 风与肝:风是肝脏对应的气候,受到风邪的侵袭会导致肝气郁结、头痛、眩晕等症状。

2. 寒与肾:寒是肾脏对应的气候,受到寒邪的侵袭会导致肾阳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学常说的风、寒、湿、燥你都知道吗

中医学常说的风、寒、湿、燥你都知道吗

中医学常说的风、寒、湿、燥你都知道吗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即风、寒、暑、湿、燥、火。

寒、暑、燥、湿、风本为一年四季的常气,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五气。

又因暑即是热,热极能化火,其余风、湿、燥、寒在一定条件下亦能化火,因而又将“火”加入,一般称作“六气”。

六气本为正常气候,亦称“正气”,如果非其时而有其气,便是反常气候,就叫“邪气”,如风邪、暑邪、湿邪之类,又因这种现象都是越出常轨,故又叫“六淫”。

六淫是外感的主要因素,当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时,感受六淫后即能发病。

其中除暑和燥二气在夏秋季节外,风、寒、湿、火四季均能发现,故外感病因又以这四气为最多。

1.风风性多动善变,流行最广,常因季节不同,跟着气候转化,而有风温、风热、风寒之异。

又常与其它邪气结合为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等,故前人称风为百病之长。

感染风邪发病,轻者在上焦气分为伤风,出现恶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声重。

重者在经络脏腑为“中风”,出现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猝然倒仆,轻微的移时即能苏醒,严重的不省人事。

但这种“中风”(中医称之为“真中风”)与由于内因引起者不同,必有“发热或不发热、有汗或无汗”等表症可辨。

风从内生的,多由阴血亏损或痰火热甚所造成,使人昏厥、惊搐、晕眩、麻木、角弓反张等,虽似风的症状,但与外风截然不同,称做“内风”。

2.寒寒为阴邪,性主收引。

伤于体表者为伤寒,呈现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脉象浮紧、舌苔白腻等症状。

直接伤于里者为“中寒”,呈现呕吐清水、腹痛、肠鸣、大便泄泻,并有严重的肢冷、脉伏。

祛散寒邪,只有辛温一法,但伤寒以解表为主,中寒则宜温中回阳。

伤寒传变可以化热,不能固执温散,中寒很少化热,且常使阳气日渐衰退。

寒邪最易伤阳,而阳气衰弱的亦能产生寒象,如呕吐、腹痛、泄泻、肢冷等症,这是寒从内生,故称做“内寒”。

由于这种寒根本上由于阳虚引起,故治以扶阳为主,与中寒的温法有所区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风寒暑湿燥热,中医的致病因素---六邪致病

风寒暑湿燥热,中医的致病因素---六邪致病

风寒暑湿燥热,中医的致病因素---六邪致病六气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六气已具有了适应能力,故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反常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1 寒邪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

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也常为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

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寒、暑、湿、燥、火(热)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根据其性质及致病特点,又可以将其划分为阴邪、阳邪两大类,即风、暑、火、燥为阳邪,寒、湿为阴邪。

1∙风邪凡致病具有自然界风之善动不居、轻扬开泄、向上向外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称为外风病。

自然界的风是气温和气压变化引起大气流动形成的,其流动性大,变化多端,无孔不入,穿透性强,易向上、向外扩散。

风为春季的主气,故风邪引起的疾病以春季为多,但又终岁常在,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也可有风邪为病。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常侵袭人体的上部、肌表、腰背等属阳的部位。

如风邪上扰头面,可见头项强痛、口眼歪嘀等症。

肺为脏腑之盖,外合皮毛,风邪外袭,常伤于肺,使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症。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风邪袭于阳经及背部,则见腰背疼痛等症。

风性开泄,是指风邪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媵理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

如小儿风水病,初起仅有表证,但短时间内即可见头面一身悉肿。

又如尊麻疹,中医认为是风邪所致,正是因为其具有发作无常,瘙痒不已,小如麻粒丘疹,大如豆瓣,甚则融合成片,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性疾病,通常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病位不定等特点。

(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

一文读懂风邪湿邪

一文读懂风邪湿邪

一文读懂风邪湿邪小编有话说:整理完老师的讲座,小编再次感慨,当初给小编讲课的老师怎么不这么讲呢,不然,小编现在可能也是一位中医师了呢!老师们细致的讲解、生动的例子,绝对可以用接地气儿形容,就算是一个毫无中医经验的人也能听得懂、学得会(此文根据语音整理而成)。

小编强烈建议,直接把文章下拉至最后,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吧!不信,你看!六气、六淫是什么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就是平时讲的春天多风、夏天暑热、秋天燥、冬天寒。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从名称上来讲,六淫跟六气很像,但实际并非如此。

《黄帝内经》这样形容:六淫包括六气太过或者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气候急骤变化。

六气太过:比如广州一年之中最热的应该38摄氏度左右,假如某一年突然热到42摄氏度,这就叫作六气太过。

超出了当地人对它的适应能力,就容易发病。

六气不及:比如夏天本来热的,假如某一天夏天突然不热了,变得比较凉爽。

对一般人来讲可能这种情况下不会致病,但阳虚的病人,本来冬天很难受,希望夏天热一点,把它亏损的阳气补一下。

但夏天突然不热了,阳气补不回来,所以也可能发病。

但这种发病一般不重,也不会急。

非其时而有其气:比如秋天一般干燥,一般的人习惯到了秋天身体已经做好了应付干燥的准备,但突然某一年秋天很潮湿。

这种情况下也超出了身体的预料,也容易发病。

气候急骤变化:假如广州的冬天白天出太阳,可能会热到二十二三摄氏度,但一到晚上,太阳一下山了,可能只有五六摄氏度,一天之中温差可以很大。

上面这些气候种类,超出人的生理适应能力,才会发病。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的人,不发病。

对自然环境适应不强的人,容易发病。

所以本质上来讲,六淫就是气候变化导致发病。

以上是按照《黄帝内经》的原文来表达的。

按照这个定义,六淫有一点像气候性病因,就是气候反常了,人体适应不了。

实际上六淫一直在发展,它的概念和定义一直在外延。

所以现在六淫的定义或者是内涵,已经超出了《黄帝内经》的定义。

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的辩证治疗

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的辩证治疗

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的辩证治疗气血平衡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标志,气血的正常平衡也不是绝对和静止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中,因为人在生长、发育、盛壮、衰老的过程中,机体内一直在进行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为此就需要气机一刻不停的升、降、出、入运动,血液周而复始的循环流动,从而完成人体所需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气血在不断的运动中,必须保持相对平衡,这样才能各司其职,完成其生理功能,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就会影响到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的协调平衡,出现各种病变。

下面,我就通过中医所讲的疾病最常见的六种病因,来说明气血给我们的身体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第一种是风,包括伤风、风寒、风湿、中风等伤风多由风热犯肺,内郁化火,气血凝滞不通所致;而风寒一般是由于身体内的气血不足,寒气乘虚而入所致,以上这两种病症来用刮痧疗法比较有效,刮痧可以通经络、理气血、调阴阳,如再内服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中成药,就能迅速缓解症状。

对于伤风患者的具体做法是,弯曲右手食指和中指,蘸上水,然后在病人鼻梁上部、颈部、胸部、脊柱两侧处,自上而下地刮,先轻后重,直至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斑点即可;对于风寒患者,可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背蘸上水,在颈的前部分成三条坚线来揪次,直至颈部出痧为止。

风湿多数是由气血不足,络脉空虚,经气不畅所引起,对于这种顽固易反复的病证,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如穴位艾灸、药浴等。

中风的病机主要是年老气血亏衰,劳倦过度,或情志过极等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建议患者每天要抽出30分钟或1个小时进行锻炼,增强体质;戒烟戒酒,防止血液粘稠度过高,保持良好的血液循循环;合理饮食,少吃多餐;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第二种是寒,根据症状分为外感寒邪和内生虚寒两种不管是外寒还是内寒,都是由于人体受寒,使机体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导致,对于这类患者,建议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手足和腰部的活动,以加强血液循环,另外要多吃一些性属温热的食品,以提高机体耐寒力。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一、风的概念1.风的基本概念风是外邪之一,是导致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风可以带动其他病邪入侵人体,引起不同的疾病。

二、风邪的分类1.风寒(详细描述风寒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2.风热(详细描述风热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3.风湿(详细描述风湿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4.风燥(详细描述风燥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5.风火(详细描述风火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三、寒的概念1.寒的基本概念寒是一种寒冷的气候现象,也可以是一种内在的体质状态。

寒邪入侵人体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四、寒邪的分类1.外感寒邪(详细描述外感寒邪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2.内寒(详细描述内寒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五、暑的概念1.暑的基本概念暑是一种炎热的气候现象,也可以是人体内外环境产生的热邪。

暑邪入侵人体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六、暑邪的分类1.外感暑邪(详细描述外感暑邪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2.内暑(详细描述内暑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七、湿的概念1.湿的基本概念湿是一种湿润的环境因素,也可以是一种体内的湿邪。

湿邪入侵人体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八、湿邪的分类1.外感湿邪(详细描述外感湿邪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2.内湿(详细描述内湿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九、燥的概念1.燥的基本概念燥是一种干燥的气候现象,也可以是人体内部的干燥因素。

燥邪入侵人体会引起一系列的疾病。

十、燥邪的分类1.外感燥邪(详细描述外感燥邪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2.内燥(详细描述内燥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等)附件:●描述附件内容及所属章节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相关解释2.法律名词2:相关解释。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

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

一.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靠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外风指外感风邪,感冒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晕厥.半身不遂.等神经体系症状. 二.寒.分为外寒.内寒.外寒重要指外界严寒的气象.受寒邪后可消失怕冷.发烧.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呼吸道沾染常与外寒有关.内寒常产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暑是热的另一名词,重要表示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晕厥不醒,多发于暑夏.因为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示“暑湿”,多消失消化体系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也分内湿.外湿.外湿指长期渡水.淋雨.或情况潮湿而致病,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内湿重要表示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劣等.湿症口多不渴,摄
苔滑腻.
五.燥;(外燥.内燥)外燥指湿润的气象,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内燥指因为消费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缺少,表示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涸等.
六.火:与热同属一气,热之极为火.分内火.对火,外火(实火)多属风.寒.暑.燥等邪侵入体后转化而成,多有壮热.面红耳赤.渴喜冷饮.心烦.舌苔黄燥.脉数而有力等.内火(虚火)因内部疾病和情志引起.如临床上表示为潮热盗汗,舌干红无苔,脉细数. 【1 】
第1页,共2页。

风寒、风热、风湿、风燥

风寒、风热、风湿、风燥

风寒、风热、风湿、风燥风寒、风热、风湿、风燥。

同是感冒,症状不一样,疗法也不同——感冒后,查查你受的什么“风”“风为百病之长”,尤其在冬天,寒风一吹,感冒之类的病就来了。

但同是受风感冒,由于个人体质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感冒临床表现多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为主,但也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来说,冬季多见风夹寒,春季多见风夹热,夏季多风夹湿,秋季多兼燥邪。

风寒感冒:怕冷怕风不出汗其起因通常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一般起病较急。

多表现为怕冷怕风,甚至寒战(需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厚被子才觉得舒服点),头痛,连带脖子转动不灵活,周身酸痛明显,发热轻,一般不出汗,鼻塞,流清鼻涕,咳嗽,痰稀色白,食欲减退,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等。

健康提示:得了风寒感冒只要想办法出汗就行,比如喝热水、热粥、生姜汤后盖厚被。

平时手足偏凉,性格内向的阳虚体质者,感受风邪后易夹寒而形成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鼻塞痰稠爱口渴主要表现为发热重,轻微怕冷,鼻子堵塞、流浓鼻涕,咳嗽声重,或有黄痰黏稠,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干、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

值得注意的是,冬季也可能患上风热感冒,尤其是北方的冬天,因为有暖气,室内温度较高,空气湿度相应降低,这时候气道的抵抗力就下降了。

所以在此条件下,感受风寒后很快就会在体内转化为热。

健康提示:得了风热感冒后,应多喝水,少说话,保持大便通畅,可喝板蓝根冲剂等清热解毒类药物以缓解症状。

平时体格偏瘦,脾气急躁,阳气偏亢或者阴血亏虚的人,患感冒时易夹热出现。

风湿感冒:头痛体酸口无味主要表现有身热重、轻微怕风,汗少,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胀痛明显,咳嗽,痰黄黏稠,鼻涕黄黏,心烦,口中黏腻无味,口渴但饮水不多,时犯恶心、胸闷,尿黄量少,舌苔薄黄腻。

平时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体内痰湿偏重的人若感受风邪,易转化成风湿而出现感冒症状。

反过来,感受湿邪后也易犯脾胃。

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

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

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是中医理论中与人体外感疾病相关的六种邪气。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六种邪气就容易侵入机体,引发疾病。

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

外风是邪侵肌表,导致肺卫不固;内风是肝阳上亢,化火生风。

风邪的主要症状是头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皮肤干燥等。

寒邪:寒邪侵袭人体,会使人体机能降低,出现恶寒、头痛、四肢冰冷等症状。

寒邪常与风邪合并侵袭人体,称为风寒。

暑邪:暑邪是夏季的火热之气,常导致人体出汗过多、口渴、心烦、面赤、头晕等症状。

暑邪常与湿邪结合,称为暑湿。

湿邪:湿邪是指体内水湿内停或外界潮湿环境引起的湿气入侵人体。

湿邪的主要症状是肢体困重、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

湿邪常与寒邪结合,称为寒湿。

燥邪:燥邪是指秋季的干燥之气,常导致人体皮肤干燥、口鼻干燥、便秘等症状。

燥邪常与热邪结合,称为燥热。

火邪:火邪是指体内的火热之气或外界的热邪入侵人体。

火邪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口渴、尿多、烦躁等。

火邪常与燥邪结合,称为燥火。

寒热暑湿燥风(六气病症)

寒热暑湿燥风(六气病症)

寒热暑湿燥风(六气病症)燥症燥症大意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经文)燥万物者.莫乎火.(易经)火气一.五液皆枯.故燥之为病.血液衰少.而又气血不能通畅.(原病式)燥症内因燥者.阳明金气所化.金受火制.木旺风生.风火相合.胜湿损津.(原病式)亦有天时久晴.黄埃蔽空.风热怫郁而成者.此属外邪.(六要)其内因所致者.病端不一.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好古)或大病而攻伐太过.或吐泻而津液顿亡.或饥饿劳倦.损伤胃液.或思虑劳神.心血耗散.或房劳太过.肾水干枯.或金石刚剂.预求峻补.或膏粱浓味.炙爆太多.皆能助火烁阴而为燥.(良方)总之.金为水源.金受火克.不能生水而源绝于上.则无以荣肤泽毛.而诸燥作矣.(六要)燥症外候在外则皮肤皴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而便难.(良方)燥病变症风燥.由肝血不能荣筋.故筋痛爪裂.火燥.由脾多伏火.故唇揭便秘.血燥.由心血失散.故头多白屑.发脱须落.虚燥.由肾阴虚涸.故小便数.咽干喉肿.此皆燥之初因也.濡润自愈.若不加啬养.使真水涸竭.为消渴噎膈.为痿痹经闭.为干咳声哑.筋脉劲强.口噤拳挛.筋缓不收.而千竞起.虽欲静摄.则燎原不可遏矣.(汇补)燥症脉法脉紧而涩.或浮而弦.或芤而虚.皆属燥症.(正传)燥症治法治燥须先清热.清热须先养血.养血须先滋阴.(绳墨)宜甘寒之品.滋润荣卫.甘能生血.寒能胜热.阴得滋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故曰.莫治风.莫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子和)虚燥宜补若病后曾服汗下药.及吐后产后.老年瘦羸人.见诸燥症.脉细涩或洪数者.俱属血液不足.当濡润之.纵欲人发燥者.多肾虚.以肾主五液也.(汇补)燥症禁戒切忌香燥动火.及发汗渗湿利便通导之药.(入门)损伤津液.至于苦寒辛凉.亦逐末而忘本.世多此弊.其燥愈增.(汇补)燥症用药主以四物汤加减.如皮肤皴揭.加秦艽、防风.咽鼻焦干.加知母、黄芩.烦渴.加麦冬、花粉.便难.加麻仁、牛膝.痰燥.加贝母、栝蒌.血燥.加天冬、熟地.火燥.壮实者.用清凉饮子以治上焦之燥.用脾约麻仁丸以治中下之燥.虚燥.在肾经者.用地黄汤丸.加天麦冬.在肝脾经者.用加味逍遥散.加麦冬.或枯梗.或生地.随症加减.不可胶泥其说也.燥症选方清凉饮子治上焦积热.口舌咽干鼻燥.黄芩黄连薄荷玄参当归芍药(各一钱半)甘草(一钱)便燥.加大黄.水煎服.脾约麻仁丸(和剂)治脾家伏火.血液燥.大便闭结.浓朴枳实芍药(各二两)大黄(蒸四两)杏仁麻仁(各一两半)蜜丸.温水下.地黄汤加味逍遥散四物汤(三方俱见中风)大补地黄丸治下焦虚火.精血枯燥.因而便闭.熟地(四两)当归山药枸杞(各三两)知母黄柏(各二两)山萸肉白芍药(二两)生地(二两五钱)肉苁蓉玄参(各一两半)炼蜜丸.盐汤下.新制通幽汤治幽门不通.大便闭结.上冲吸门.呕食不下.肠燥胃闭.将成噎塞之症.当归红花桃仁韭汁香附牡丹皮苏子桔梗陈皮水煎.磨槟榔五分.调和服.热证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中医入门: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入门: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辨证知识点总汇!

中医入门: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辨证知识点总汇!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今天给大家讲讲中医“六淫”辨证六淫辩证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

六淫辨证,是根据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着六淫病证的辨证方法。

六淫病证的发生,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久居湿地易患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燥热为病等。

由于六淫病证的发生是因外邪侵入而致,各病证既可单独存在,又可相互兼夹,还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一、风淫证风淫证是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等,导致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

【证候表现】恶风,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突起风团,皮肤瘙痒,瘾疹;或突发肌肤麻木,口眼喁斜;或肌肉僵直、痉挛、抽搐;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证候分析】因气候突变、环境不适、体弱等因素导致风邪外袭所致。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常兼夹其他邪气为患。

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风淫证根据其病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证候。

风邪袭表,伤人卫气,卫气不同,腠理疏松,则见恶风发热,汗出,脉浮;风邪袭肺,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则见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风邪侵袭肤表、肌腠,营卫不和,则见突起风团,皮肤瘙痒,瘾疹;风邪或风毒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轻则可出现肌肤麻木,口眼喁斜,重则肌肉僵直、痉挛、抽搐;风与寒湿相兼,侵袭筋骨关节,阻痹经络,则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风邪侵犯肺卫,宣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则见面睑、肢体浮肿。

寒、热、火、湿、痰、水、毒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形成不同的病性兼夹证,如风寒证、风热证、风火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等。

【辨证要点】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突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为主要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种风热寒湿燥气
一、痰
1、风痰:体胖,眩晕,恶心欲吐,四肢麻木,吐痰多,有泡沫,
喉中有痰声,甚则可以导致癫痫、抽搦、及中风瘫痪等证。

2、热痰:痰黄而稠有块,面赤,口干唇燥,烦热,舌苔黄,脉洪
滑,若痰火内扰,可以导致神昏谵语。

3、寒痰:痰白而稀如水,畏寒背冷,舌苔白润,脉沉迟。

4、湿痰:痰多易咯,色白稀而粘,饮食不振,身倦嗜卧,胸脘痞
闷,胸脘痞闷,舌苔厚腻,脉缓滑。

5、燥痰:咳嗽喘息,痰粘难咯,间带血丝,咽干而痒,小便短赤,
舌苔干燥,脉细而涩。

6、气痰(也叫梅核气):痰核留聚于咽喉,如同脔肉,咯吐不出,
咽之不下,胸膈痞闷。

二、饮
1、饮聚胃肠(痰饮):证见胸腹胀满,呕吐清水,或虽口舌干燥,但不欲饮,胃肠中有漉漉之水声,或胸部坚满,大便溏泻,泻后虽快,但坚满续作,形体消瘦,小便不利,或兼有咳嗽,心悸,脉沉弦滑。

2、饮聚胁部(悬饮):证见胁痛,咳唾则痛更甚,转侧呼吸均牵引而痛,肋间胀满,气短息促,有时只能偏卧于一侧,舌苔白滑,脉沉弦。

3、饮聚四肢(溢饮):证见身体疼痛而重,甚则四肢浮肿,无汗恶寒,口不渴,或兼有喘咳,痰多白沫,干呕,苔白滑,脉弦紧。

4、饮聚膈上(支饮):证见咳逆喘息,不得平卧,面浮肿,眩晕,痰多色白,往往历年不愈,遇寒即发,脉多弦紧,苔多白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